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20.10.12
像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每個月她來,都傾倒一整個月分發生的事:班上的小團體、英文老師很機車的事、補習班老師很好笑、跟閨密又吵架了…… 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寫下這段話的謝依婷醫師,短髮,笑容有點靦腆,看起來會以為她還是大學生,但她其實是「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主治醫師。 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讀稿時,每次讀到這一句,我都眼睛紅一遍,而編輯一本書至少會讀上六遍有餘。 聽著孩子,把孩子的情緒、表情、肢體、行為……「聽進心裡」,這是多麼深邃的溫柔,又廣大的包容啊。大人眼裡所謂難搞、弄不懂在想什麼的孩子們,渴望的無非也就是有人能細心聽見、協助他們抽絲剝繭,去理清那些他們自己也不曉得怎麼了的心事。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從零歲到十八歲都看。我們多麼重... -
2020.10.05
台灣第一位零歲教育的幼教專家推手──鄭宜珉
文/方智編輯部伸出食指後彎曲,用指節在臉頰上轉動,這就是寶寶最愛吃的「蘋果」了~ 這是由鄭宜珉以美式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簡稱ASL)字彙為主要手語系統基礎,並在台灣大力推廣應用的「BSS寶寶音樂手語」。 你也許感到好奇,難以相信,畢竟小寶寶連話都說不清楚了,他們真能看得懂手語嗎? 鄭宜珉的答案是肯定的。 曾在台灣多所大學擔任嬰幼兒課程講師、培訓過上萬名專業保母、協助數以萬計新手父母與寶寶投入早期教育的鄭宜珉,親眼見證了成人如何與說話「臭奶呆」的人初千日寶寶用手語充滿愛的溝通與互通。 所謂「人初千日」,也就是寶寶從受胎開始的第一個1000天,是認知語言發展上的關鍵期,這階段的寶寶正努力在認識周邊所有的人、事、物,給予他們相對應的意義,也就是寶寶認知能力建立的歷程。在這歷程中,寶寶很需要給每個認知概念相對應的符號(比如手語)來代表這些人事物,才... -
2020.09.28
在人生的風雪中安靜等待──劉定騫
文/采實文化編輯/陳如翎在《我終於捨得讓雪落下》之前,劉定騫出版過兩本詩集。當我還只是他的讀者時,我總覺得,能夠寫下「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這句子的人,一定擁有非常溫柔的心,無論是對人或對世界。 今年初因緣際會認識了劉定騫本人,有了合作的契機。我印象很深刻,他傳來的第一批稿子有兩份Word檔,打開一看,字數加起來已將近九萬字,但更讓我意外的是,過去所熟悉的他的詩,在這些文稿裡僅占了很小一部分,其餘多數是短文、散文及故事。他說,這些是他這兩三年累積下來的文字,雖然寫得緩慢,但一直在寫。寫好了,就收在電腦裡,也不一定會發表出來。 在這個作家必須費心經營自媒體的時代,為了維繫互動,作家們多少會面臨在網路上「日更」、「週更」的壓力。但定騫卻總像突然想到似的,久久才更新一次自己的IG和粉專。開會時我們曾問他,更新的頻率為何?果真,他自己也說不上來,一切隨緣隨性。 也因為如此,當我讀到第一批文稿時,驚喜感是加倍的,沒想到... -
2020.09.21
冰冷世界裡,因為你,猶有一些救贖和熱望:溫如生
文/皇冠文化編輯部初次見到《來生別哭》這個書名,就覺得這是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書名。而這本小說,也是在IG上擁有許多忠實讀者的作家溫如生用溫柔筆觸寫下的,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 如同如生所說:「這是一個關於愛、拯救以及相互治癒的故事。」書中共有八個章節,分別為:月亮、少年、碎片、家人、無恙、枯景、餘溫、別哭,敘述的是一場車禍讓女孩來生穿越時空的限制,回到少年西河柳未與她相識之前,甚至重新見到孩童時候的自己。患有耳疾的少年和遭受家暴的女孩經歷分別和重逢,有過最不堪回首的記憶,也有過最難以忘懷的時光。原來,他們在深淵裡踽踽獨行那麼久以後,仍然渴望去相信另一個人,甚至渴望光、渴望自由、渴望愛…… 比起以往的作品,如生在新作裡結合「穿越時空」、「校園生活」、「青春敘事」等小說元素,用更廣闊的篇幅書寫那些關於愛、孤獨、憂傷和痛楚的日常。她的文字善感且細緻動人,再一次貼近每一個正愛著與被愛著的生命。因此,我們也特別邀請知名插畫家左... -
2020.09.14
當代最受矚目的現象級詩人──露琵‧考爾
文/采實文化編輯/陳如翎二○一五年,印度裔的加拿大詩人露琵‧考爾在自己的Instagram上發表了一系列名為《經期。》的攝影作品,其中一張照片中的她側躺在床上,背對鏡頭,紅色經血從灰色棉褲滲出、沾上了淺色床單,這張照片隨後遭到Instagram撤下。對此,露琵‧考爾當時發文向Instagram提出質疑,她說: 「他們的父權思想漏出來了。 他們的厭女症漏出來了。 我們都不該受到審查。」 後來,爭議開始在網路上延燒,這起風波讓露琵在非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成為媒體寵兒、社群網路的紅人,以及年輕世代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這也是大部分台灣讀者第一次認識她的契機。 但在聲名大噪之前,露琵就已經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奶與蜜》。從高中時代起,她就開始在網路上發表文字作品,足跡遍布Tumblr、Instagram,對她來說,寫作是她從小就有的興趣、是習慣,即使發表到了網路上,她在做的也只是分享自己一直以來都喜愛的事情... -
2020.08.31
「你所說的都將成為呈堂證供。」──條子鴿的無間道
文/寶瓶文化編輯丁慧瑋「我當過臥底。」條子鴿語氣淡然。 我們為新書《你所說的都將成為呈堂證供》,在出版社開會,現場所有同事的下巴都快掉下來,眼中迸出驚訝又激動的光芒,瞬間聯想到梁朝偉和劉德華。 「那不是活生生上演《無間道》!」同事興奮地說。 「沒那麼厲害啦……」條子鴿秀出一塊刺青,「倒是,警察不能刺青,這是為了臥底刺的。」 超帥。 身為二十年資深警察,經歷過白曉燕案的停休六個月搜山、傷亡極慘重的空難搜救現場,從交通警察、大城小鄉派出所包山包海的管區,到刑警、霹靂小組……各種警察類別,條子鴿大概都輪過一回。 而身為二十年編輯,遇過許多領域的作者,倒是頭一回與警察交手(除了臨檢)。還沒看過他的文字之前,我有點擔心警察這種硬漢,會不會也寫得太硬派?結果是刻板印象。鋼鐵人也是人。 高壯黝黑的條子鴿確實像典型硬漢,但透過「圖文不符」的細膩感性,他的文字意外地溫柔動人,有時還黑色幽默;而已透入警察魂... -
2020.08.24
跟著Carol用烘焙記錄世界美好風景
文/幸福文化編輯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人生寫下記錄,可能是拍照、拍片或書寫,而對於Carol胡涓涓來說,每日手作烘焙就像是她的珍貴日記。即便烘焙年資已逾10多年,但Carol老師仍像起初創建部落格那樣殷勤不懈,幾乎每一兩天就PO一則圖文,她的日記不只單單為自己寫,更多原因是希望分享烘焙的快樂喜悅給讀者們,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真摯心意,用烘焙串起許多友誼的橋樑。 手作烘焙這麼長的時日,Carol老師對於各國烘焙點心一直很有興趣,常在社群上常看到大家打卡到各國遊玩的紀念照,或透過旅遊節目看到當地特產。但由於家中有15隻毛孩子得陪伴,沒法常出門旅行走走,便起心動念開始研究起世界烘焙,嘗試在自家廚房拼出香氣四溢的世界地圖。 花了兩年多研究,其中遇到不少困難,有的成品在台灣少見,或是使用的食材並不好買…等,但Carol老師都沒放棄持續的決心,反倒讓她更加想探索外國家常甜點、傳統點心,甚至街邊小食的作法和背後的來由典... -
2020.08.17
像孩子般純真的你──沈信宏
文/寶瓶文化編輯丁六「我要寫一個故事〈歡迎來我家〉,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爸媽明明感情不好,可是一有客人到家裡,兩人卻像站到舞臺的聚光燈下,戴起了面具扮演相親相愛的慈祥父母。客人一離開,爸媽立刻又變回原樣……」 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歡迎來我家〉的故事梗概,乍聽以為奇幻又帶點滑稽,仔細推敲卻心酸的極為寫實。也是由此而出版了沈信宏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歡迎來我家》。 當時在旁邊聽著他描述,我總覺得那盞聚光燈是打向那個孩子──對父母的荒謬儘管早已透視,孩子卻仍只能驚恐又無奈地繼續看他們變身。 這個印象,或許是從二○一九年信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雲端的丈夫》而來。書中所收的〈玫瑰之夜〉,丈夫對懷孕的妻子說起自己小時候,家裡鬧鬼……然而越看下去,我們將心痛地發現那個「鬼」,其實是他有賭癮、酒癮、家暴的父親,和痛苦不堪卻又與其糾纏不清的母親。 一本是散文,一本是短篇小說,但不約而同地以「家」為書寫主題,真實與虛構,環繞著作... -
2020.08.10
2020最不可思議的暢銷作家──迪莉婭.歐文斯
文/馬可孛羅編輯部你可能從未聽說過迪莉婭.歐文斯,但相信很多有在關注國際暢銷榜單的讀者,都對一本書不陌生,就是已經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96週、亞馬遜不分類排行榜97週、《泰晤士報》小說暢銷榜96週的小說--《沼澤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這本小說在出版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創下全球超過600萬冊的驚人銷量,成為2019頹敗書業的一匹大黑馬。 《沼澤女孩》的作者迪莉婭.歐文斯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她的母親在她小時候曾鼓勵她冒險深入荒野,並告訴歐文斯:「要前往小龍蝦唱歌的地方。」歐文斯牢記著母親的建議,加上對野生動物的熱忱,大學畢業後她前往非洲,在荒野生活了數十年,成為一名野生動物學家,在自然棲息地研究獅子、棕色鬣狗和大象。她曾因為自然寫作榮獲約翰.巴勒斯獎(John Burroughs Award),在《自然》(Nature)、《非洲生態手記》(African Journal of Ecol... -
2020.08.03
用大器善良的人生觀,化解任何陰暗幽微人生垃圾-Soupy
文/大塊文化主編 王建偉收尾的時候,Soupy媽媽問說我們認識多久了啊?嗯嗯嗯?7年8年10年,我沒認真去想。 2010年初期,剛從艾丁堡學插畫回國的她,開始張羅她的第一本書《放鬆》,那也是她的畢業論文,陰錯陽差投稿到我那時任職的出版社,也開啟我們第一次的合作。 書完成了,我也離開,輾轉去了幾間其他的出版社(也沒幾間),奇妙的是,我沒有找她合作,卻總會有一些機緣莫明地將我和她牽住。 2017年,作家李維菁想出一本短篇故事繪本,那時她和我前東家的總編余女士指名想和Soupy合作,嗯嗯嗯,我們完成了一本有關都會單身女子的小品《罐頭Pickle!》。 沒過多久,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想寫一篇關於她兒子,關於台灣珍珠奶茶的短篇故事繪本,又指名了Soupy(又),然後我們又一起做了那本我始終記不住名字的《稠悵又幸福的粉圓夢》。 我想說的是,人和人之間的緣份很奇妙,不是你求來,它會自然發生。 再隔兩年,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