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20.05.25
當嬰兒潮變成了阿公阿嬤潮──寫給有點老又不太老的我們
文/小野1畫樹的男人 有天清晨,我們去運動,順便逛了一下位於杭州路上的南門市場中繼站。遠遠的看到有個男士坐在一棵樹前面寫生。從背影看起來,這個男人有點老又不太老,他身邊放了些剛剛買的水果和蔬菜。我在猜:他一大早去送孫女上學,順便買些她們愛吃的菜,然後就坐在樹前面寫生。我已經猜到他是誰了,他是台北風景的一部分,一位退休的工程師、畫家蔡全茂,還有另外一個更多人知道的身分──名作家廖玉蕙的先生。 2關於我們這個世代 他們這對當年因為相親而結為夫妻的組合,真的是文壇少有的絕配,一個沉默如山,一個翻騰如海,山有山的雄偉堅定,海有海的波濤洶湧,如今,有了和許多嬰兒潮的人同樣的命運:被時代的巨輪推向人生的另一端,成為了阿公、阿嬤。這是一個不可逆的人生。 這個世代的確是存在於我們社會上很強悍又很麻煩的一群人,其實何止是一群人 簡直就是占了人口比例最多的那個年齡層。我們的兄弟姊妹隨便數數都有五到十二、可以直接組... -
2020.05.18
真心無悔黃大米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陪大米到印刷廠簽書,看她一本接一本地高效埋頭簽著名,我忍不住笑說:「還好你把筆名取作『黃大米』,不叫『黃稻穗』,那筆劃就多了哈哈哈。」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原以為這名字是從一首歌〈老鼠愛大米〉而來的?在編她的第一本書時,我還自行腦補成書的主題曲……後來才曉得其實是小米愛大米,那是朋友們暱稱的變化形──「黃小米」,的確很有她古靈精怪的風格呀。 一直記得第一次見面,她從一坐下就開始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電視台的、人力銀行的、自己的和身邊人的……(口才再好的編輯也抵擋不住口才好的記者的連綿不絕,呵呵)那些人情世故和關於職場、世道的體會,那麼通透刺痛,但她的圓圓眼睛帶著一種可愛感。 她下的註解、論點即使犀利如快球直擊(比如《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兩本書名,都是從她的金句而來),卻不會讓你痛,因為黃大米寫作不是為了嗆人或突顯自己多強;相反地,她往往寫了自... -
2020.05.11
葉子與貓
文/錢嘉琪(文字工作者)在冷漠疏離的都市,養一隻貓在家裡,讓人彷彿多了相依為命的伴侶,寂寞時相依,寒冷時取暖,低潮時打氣。對現代人來說,生活可能不太容易,卻能輕易愛上一隻貓的陪伴與相守。也因此,生活周遭自稱「貓奴」的人越來越多,「奴」這個字恰好用以形容飼主願為家裡那頭(或多頭)貓做牛做馬的心情。 對比世間諸多貓奴才,有一種人特別與眾不同,他們不止餵養照料自家的貓,更把對家貓的愛像撒種一樣推播出去,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貓之老,幼吾幼以及貓之幼」。我所認識的作家葉子正是這樣一位奇女子。 在作家朱天心筆下,這位奇女子另有一個可能更加貼切的形容——貓天使。朱天心如此描述她所認識的葉子:「葉子絕非只空言的革命者,她彷彿帶學步的孩子帶所有的認養人或志工,一步一步的前行,還不吝提供器具、技術和愛心,她前後接手過我們走告無門的三窩剛生產的母帶子,教會並協助我們如何為腎衰貓打皮下、服用各種營養補充品、以及各種照護的小撇步……。她做這些從未... -
2020.05.04
把課本知識變有趣了——宋怡慧的國學「潮」書寫
文/本書責任編輯 林秀梅宋怡慧,師大國文系、政大國文教學碩士;目前擔任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文化部第39次線上主題書展策展人……推動閱讀經歷豐厚,受邀台灣各大報章雜誌及電視節目探討有關閱讀教育議題,被媒體譽為「閱讀傳道士」。 從學校到媒體,從教育到閱讀推廣,宋怡慧可謂年輕中學教師中,把教育變活潑、幫助學生視野擴展變深廣的優秀教師之一。她先從閱讀推廣開始,推薦的圖書豐富多元,從文學到人文,從親子到勵志,從台灣本土創作到世界翻譯作品,不僅自己廣為閱讀,而且還把書的重點融會整理,並用活潑生動的文字,書寫成文,廣為推廣,深受家長、師生們的喜愛。 除了推廣閱讀,她也寫了不少書,所寫題材緊扣閱讀或個人教學專業。有談翻轉孩子閱讀信仰的《愛讀書》、培養孩子閱鍵能力的《大閱讀》、《用書脫魯──一生的閱讀術》,有談星座與閱讀的《星讀物語》,以及從古人書信看千年人情感動的《見字如晤... -
2020.04.13
回歸最初的信仰與深情——《尋琴者》郭強生
文/董柏廷(文字工作者)與郭強生老師的緣份始於尚在報社副刊工作時期。初入社會的毛頭小子,對前輩自有幾分景仰之情,但彼此僅止是在工作時遞茶送水的點頭問候。 因為新書出版,再有機會晤談。約訪那日,我提早半個小時抵達,採訪現場的咖啡館,閑靜少客。在他抵達之前,我趕忙複習事先準備好的訪問題綱,以及,回顧他的書寫歷史。一時沈浸,未察郭強生已悄然來到我座位近旁,驀然一聲字正腔圓,不冷不熾,不拔尖也不低抑的招呼,親切溫軟地傳過來。他彷彿也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樂器,緊弛有度拿捏發聲器官,用聲音為耳朵鋪織一襲絲被,輕巧承托。 郭強生確實有一副好嗓子,偶然在新書座談聽過他唱歌,共鳴與發聲都有練家子氣口。他同時是多年的文學獎典禮主持人,也曾是文學節目廣播主持人,得體與自持的氣質,更不待言。他對外表的自我要求也維持某種標準。妥帖的髮式,洗白的襯衫,儘管將下擺拉出,外罩的夾克,一絲不苟將他書生的氣質襯托得既穩重又不過度老成。文如其人,即便心情輕鬆... -
2020.04.06
以溫暖力量撫平一道道傷痕──李春杏
文/吳雅芳(四塊玉文創 編輯)人就像是一個器皿,多年來裝了太多主觀的壞想法,若不清除一些,幸福就不會踏進來。 身為一位專業的護理師,李春杏從學生時代開始半工半讀當看護,後來二十幾年轉換不同的單位,如癌症希望基金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等,打開了眼界也累積許多經驗。為了讓更多人對安寧照護、長照議題有更多認識,她也到社區推廣、宣傳,持續舉辦多場講座。就算曾經休息一年到菜市場賣炸雞做生意,卻因為難以違背曾經受過的訓練,竟然在菜市場裡開始做起衛教來。 一直認為是上帝派來幫忙打氣的病友,時常給予她無價的收穫與能量。而每次的服務工作告一段落後,閱讀與書寫是李春杏排解壓力的療癒方式,她認為將這些可貴的生命歷程記錄下來,不僅爬梳了自己的想法,也讓這些故事像個柔軟的海綿,靜靜地接住有同樣經歷與共鳴的讀者,所以在粉絲頁上的故事貼文總獲得眾多讀者的回饋。 整理關係前,先正視傷痕 小姑意外車禍過世讓李春杏痛徹心扉,也同時明白離別與死亡其實... -
2020.03.30
創造騙子律師的律師作家──史蒂夫.卡瓦納
文/馬可孛羅編輯部初次翻開《不能贏的辯護》,第一句話便抓人眼球──主角艾迪.弗林在餐廳遭人持槍挾持,不只如此,他的身上還有顆引爆炸彈。這樣爆炸性的開場,直接挑起了讀者的興趣。當然,這絕對不是整本書的最大爆點,遠遠不是,因為下一頁你會知道,綁匪是俄羅斯黑手黨首腦,艾迪必須幫這個罪不可赦的凶手辯護成功,還要在法庭上轟掉關鍵證人的腦袋,否則自己和小女兒都會沒命! 給出這麼吊人胃口開頭的作者,同樣也是名律師。史蒂夫.卡瓦納出生並成長於愛爾蘭貝爾法斯特,18歲時前往都柏林研讀法律。目前為民權法律師,曾參與多起眾所矚目的案件,如2010年,他代表飽受種族虐待之工廠員工,得到北愛爾蘭法律史上最高的種族歧視傷害賠償金。他擁有高階法庭辯護資格,教授多門法律主題課程,但他表示,選擇教課只是因為喜歡講笑話。 這位幽默的律師,在某次法庭上的交互詰問時靈感乍現,在此契機下開始了小說創作,並且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從初試啼聲便獲愛爾蘭藝術委員會A... -
2020.03.16
郭葉珍,讓我不只想要這樣的媽媽,更想成為這樣的媽媽!
文/ANAI據說,多數人初聞郭葉珍老師的大名,都是因為一篇討論「勒住舌頭」的網路文章,而開始瞭解到「哇~原來與孩子間的相處,需要做到這件事」。 但編編我對郭葉老師的印象,卻是始於一句無意瞄過的評論:「要把10歲以後的孩子當人看,那就要看郭葉珍老師的文章。」 這句話,對於我這樣整日要和兩個學齡孩童纏鬥,催起床、催吃飯、催寫作業、催洗澡、催睡覺,只想有更多個人時間的媽媽來說,猶如在黑夜中點了一盞希望之燈。 「所以,現在這兩隻煩人精會有變成『人』的一天?」瞬間,我的嘴角揚起一條弧線,不自覺地移動滑鼠連結到「郭葉珍粉絲專頁」、按下讚,開始享受老師文字的洗滌。 老師是個文字量產型的人,讀者們每天都會有新文章可以拜讀,正如她自己說的,這些句子好像是大腦要她寫的,拚命地拚命地倒出來。儘管文章內容都是和家人、朋友同事或學生間的生活小事,但其中都貫穿著老師特有的無為思想。 編編最喜歡看她寫與孩子的事,看著這些... -
2020.03.02
以筆為帚──崑崙:憤青也是一種潔癖
文/陳琡分、王君宇「當兵能讓男孩變成男人」,這句話可能稍嫌陳腔濫調,能不能變成男人或是其他的什麼,或許也見仁見智;但對崑崙來說,的確是當兵那段時光,讓他敲開寫作大門,成為一個小說創作者。 體格精實的崑崙,服的是消防替代役,除了日常勤務之外,閒暇時間很不一定。「就某天比較有空,想試著寫寫看,就動筆了。」說起來很是福至心靈,但這樣的心血來潮,卻讓他發現自己對寫小說這件事,不是閒著沒事寫寫打發時間,而是寧願熬夜不睡也要寫。「有次趁學長們不在,一個人在房間寫到凌晨三點。正要睡的時候,救護出動就來了。結果那晚幾乎都沒睡,超累。」累歸累,他對拿睡眠換字依舊樂此不疲,也就此踏上寫作之路。 殺人者都該有潔癖 最初他在部落格上寫仙俠小說,後來轉至PTT發表短篇。手感練得順了,正好《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的靈感也來了,於是那個蒼白瘦弱、背負著沉重祕密的冷酷少年「十年」,便從BBS的黑底世界出場了。 既是「獻給殺人魔... -
2020.02.24
犯罪者們的肖像──談松本清張
文/既晴以〈西鄉紙幣〉(1950)一作獲得雜誌《週刊朝日》的「百萬人的小說」徵文比賽三等獎的松本清張,出道之時雖然已經是年過四十的中年人,屬於「大器晚成」的典型作家,然而,在其後四十多年的生涯中,卻完成了超乎想像的創作實績。根據編纂《松本清張事典》的評論家鄉原宏的統計,一生行筆四十年的松本清張,其小說、論述、隨筆、日記等作品,約發表了九百八十篇,若包括編者彙整的著書,則有七百五十部之多。如果再加上文學獎的評選文、為其他作家而寫的推薦文等等,數量早就超過千篇以上。 根據長達三十年間擔任松本清張作品出版事務的文藝春秋出版社女編輯藤井康榮,曾在〈來自「昭和史發掘」的取材現場〉的訪談文中提及,松本清張在初次與她見面之時曾說過:「做為一個作家,我很晚才出發,而且想要做的事情很多。這是與時間的競爭。」藤井認為,松本清張最大的「悲劇」是「好奇心過剩,太廣太深」,因此,他的創作範圍非常廣泛、分歧、難以歸類,無論是純文學、歷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