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3.05世界哲學的對話場域——《世界哲學史》的開創性視野
文/涂育誠(黑體文化編輯)哲學從來不是書架上厚重的經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文明與思想的對話。從柏拉圖的「理念」到印度的「梵」,從孔子的「仁」到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從佛教的「空」到基督教的「恩典」,這些看似來自不同世界的概念,其實一直在互相對話,甚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哲學史》正是一本讓這些對話清晰可見的鉅著,它不只是一本哲學史,而是一場世界級的思想交流,一次帶領讀者穿越文明的旅程。 這套書由日本哲學界百餘位學者聯手編纂,內容橫跨從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希臘到伊斯蘭、歐洲近代、甚至當代全球化時代的思想發展。與其說這是一部哲學史,不如說它是一本「世界哲學的導覽書」,帶著讀者走入不同文明的哲學思維,看看那些影響世界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交會,甚至衝突。 有趣的是,這本書特別強調東方與西方思想的對話。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哲學好像總是從古希臘開始,但事實上,古印度的佛教哲學與希臘的斯多葛學派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相似的「心靈安... -
2025.03.03在異星的天空下,會看見怎樣的絢麗風光?
文/臉譜文化編輯部假如你在無光的地點仰望清朗的夜空,也許會被熠熠生輝的星斗所吸引,當你看着漫天繁星,是否曾想像過,如果能夠離開地球、到繁星間走一遭,在那些遼遠的異域中,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事實上,宇宙中星星的數量大概比恆河沙數還要多,然而相比之下,人類有能力發射儀器造訪探究的地外天體屈指可數,而能夠親自踏足的,直到今日也僅有一顆。 儘管我們短期之內恐怕也難以實現親身遊歷宇宙無垠的夢想,天文物理學家菲利.普雷特卻本書中告訴讀者,我們擁有兩項堅實而有力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提前一償夙願——多年來人類積累的天文物理學知識,以及我們無窮的想像力。 而在本書中,作者將巧妙地運用這兩項強大的工具,化身銀河旅遊團的團長,帶領我們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精挑細選了十個各具特色的異域天體,飽覽那些在地球上前所未見、也難以想像的外星風光。 在這趟穿梭十二萬光年的旅程中,我們會先遊歷於太陽系之內,從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天體月球啟程,途經人類... -
2025.02.28被華麗形象覆蓋的──普通韓國女子文佳煐
文/好人編輯部許多人應該都是從《女神降臨》這部韓國漫改劇認識文佳煐,她在劇中飾演「任朱靜」的角色,讓人看了覺得搞笑又不做作!不禁感受到她跟角色無比適合(對了,《女神降臨》要由日本翻拍成電影!這次飾演「任朱靜」的是木村光希)。這三年她幾乎沒演戲,淡出螢幕,出現在媒體視野的消息是時裝周上的華麗妝容與打扮,逐漸地令觀眾對她的印象成為一位遙遠時尚的韓星。然而,事實上,在過去三年裡除了參加時裝周,文佳煐也在2024年公開了一本最貼近自身的散文集《PATA帕塔》。 因為她覺得寫作時需要一個自己以外的人來說話,所以誕生了「帕塔」(至於「帕塔PATA」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等我們日後在出版社的帳號上發文揭曉,或者是拿到書以後看看書腰解答)。作為「作者文佳煐」出道的第一部書籍作品,這本書無疑是她的「人生之書」!該說是女明星的反差嗎?或者僅僅是,她第一次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她呢?《PATA帕塔》跟時裝周的亮麗裝扮印象截然不同,文字非常... -
2025.02.27我要成為有許多興趣的人!也讓孩子成為有許多興趣的人!
文/蔡依橙醫師(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多元體驗,對事情有好奇心與興趣,有更廣的視野。 但事實是,這禮拜期末考,多數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全部時間拿去讀書。即使沒有期中期末考的時候,也希望各科進度跟上,小考不要爛掉。 升學,是個很容易可以無限增加壓力,讓孩子除了讀書以外沒有其他世界的系統。 既要升學功課好,也要多元體驗,是做不到的。 這只能靠我們作爸媽的,釐清價值順序,跟孩子一起找出適合他們的路。 我們都希望孩子日後能找到工作,能做有價值的事情,取得不用我們擔心的收入與社會地位,活得好好的。 但其實要達到這個目標,很多部分並不是升學系統能提供的。像是內在動力、社交軟技能、對事情的洞見與觀察能力等。 相對的,在升學系統裡,大小考都多考 10 分 20 分,也不能保證達到這樣的目標。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改變。 讀醫學系?我讀書的時候不知道原來健保影響這麼大。 讀半導... -
2025.02.22地獄梗、愛找碴,惡作劇的孩子才優秀?
文/張文玉(未來出版副主編)「喜歡惡作劇、調皮搗蛋的孩子有福了。如果有這樣的小學,你想就讀嗎?」 地獄小學是一所位在地獄的小學,在這裡可以學到各種搗蛋搞怪的知識和技巧,惡作劇的小孩不但不會被罵,還會被稱讚。在這裡可以盡情的放飛自我、無拘無束,堂堂正正的作惡、坦坦蕩蕩的使壞。哪裡是地獄,簡直就是孩子們的天堂! 翻開書本,畫家安樂雅志筆下的各種惡作劇場景,鬼怪妖魔盡出,卻透漏著一股藏不住的趣味;作者有田奈央更用一種小孩看了很興奮,大人看了很驚嚇的角度,來當地獄小學的開場,可說是非常大膽的嘗試。故事裡設計了許多調皮搗蛋的橋段和腦洞大開的機智問答,不管是拿蟑螂嚇媽媽、在音樂課站起來扭屁股,或是在黑板上畫滿便便等等,完全戳中孩子的笑點,充滿隨心所欲的歡樂和挑戰大人權威的快感,同時也吊足孩子胃口,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 然而這不只是一本專門討孩子歡心的作品而已,它在日本入選了老師推薦的暑假閱讀書單,不只孩子愛看,連父母師長也都... -
2025.02.20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文/幸福文化-安編「斜槓」一詞已經成為當代的顯學、成功學的關鍵字,對於歐陽立中老師來說,這根本就是信手捻來、毫無壓力:他是年度暢銷作家、也是線上課程的知名講師,還是好評不斷的日更PODCAST主持人,更是跨領域的深度閱讀說書人。 這些看起來豪不費力又盡情揮灑的背後,是一連串自我懷疑、而後自我實現的歷程,起點則是不願意把人生過得如此理所當然的反覆自我詰問: 當大眾推崇要保持樂觀的態度,歐陽老師則對未來感到悲觀、決定辭去教職打造自己的鐵飯碗──不管到哪裡都能有一口飯吃的實力。 成為了自由工作者之後,深怕囿於熟能生巧的盲點、不再成長,於是逼迫自己大量閱讀跨領域的書籍,並且寫書評、深入講書。 然後,當他發現自己漸漸把追求成功當作人生唯一的價值時,立刻調整心態和時間分配,花更多心力在家庭和個人成長上。 「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你應該也要這樣做……但我們只能按著別人安排好的進度條前進嗎?那你和他們的人生又有什... -
2025.02.18獨裁大軍正在集結!是什麼力量讓他們保持團結?
文/衛城編輯部研究民族主義的大師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在《全球化的時代》描繪過這麼一幅,世界各地的反殖民、反威權運動人士集結起來的圖景。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反抗者們,透過各種各樣的「網路/網絡」相連,發揮出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本領......。 然而,世界走到2025年的今天,有個關鍵的地方卻跟安德森的想像不大一樣了。 那就是獨裁政權也掌握了「全球化」的便捷工具。民主人士有全球網絡彼此支援,威權國家也有全球網絡互相串聯。反抗者互通有無,集結全球之力截長補短;鎮壓者同樣也互遞聲息,集結全球之力遏止反抗星火。時代,好像變得更艱困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獨裁者聯盟》這本書。 你可能會想說,「獨裁,又來?」確實,如果是在二十年前,確實有理由擔心不該杞人憂天,但卻不得不警醒起來。我們都聽過獨裁,有些人可能還見識過獨裁,理解獨裁者會不斷進化。但今天的獨裁到底進化到哪裡了呢? ... -
2025.02.13萬物皆有時,耐心守候美好
文/胡儀芬(小木馬出版副總編輯)翻開這本繪本,無庸置疑的,這是一本繪製得十分寫實卻溫暖的知識繪本。作者瑞秋.威廉斯選取了18種生態及自然現象所需要的時間,由插畫家李奧尼.羅德以分格的方式,仔細描繪它們的每一個階段,以及之所以需要這或短或長時間的原因。乍看是一本講述萬物時序的繪本,背後的寓意卻十分動人。這是瑞秋.威廉斯的《Slow Down》繪本系列之一,也是我們在選書時想要介紹給台灣讀者的首選。 極少繪本能以科普的知識向讀者傳遞更深一層的涵義──「擁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的這個美好特質。文字中沒有一句說教,卻透過自然發生的各種現象,短從1分鐘的心跳、太陽光抵達地球的8分鐘、倉鴞巡獵的2小時;長到1個月的月相週期、媽媽懷胎孕育寶寶的9個月、蘋果樹結果需要1年,甚至擁有超過100歲生命的象龜等,這些千百萬年來不曾改變的時序和節奏,它們完成這樣的結果,就需要花費這些時間,慢不了,也快不得。 在這個所有問題彷彿都可以點點手機找到答案的... -
2025.02.12「是因為海洋生物沒有選票嗎?」──以潛水,打撈海底垃圾的陳徵蔚副教授,最令人心痛的提問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當我周末騎在往淡水的河濱公園,一路藍天白雲、美景翩翩,但在紅樹林區域時,我卻完全被驚嚇到說不出話來──紅樹林下滿滿堆疊保特瓶等各種塑膠垃圾,顏色黑黑髒髒,看起來積累非常久了,而且範圍超大,我想或許這裡從來沒被清淤過。 淡水河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寶特瓶與各式塑膠垃圾?我們不是都有將寶特瓶回收?但如果連大台北的河流都是這種可怖狀況,那麼大海裡的垃圾,又會是多麼讓人觸目驚心。 是的,我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但卻一點都不誇張。 在陳徵蔚老師《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一書裡,他與夥伴們以潛水方式,打撈海底垃圾;他帶我們看見無數的觸目驚心。 例如,在碧砂漁港附近,有一大片超過籃球場大小,像是味噌湯的「寶特瓶海」。這讓老師和夥伴們太震撼了,但他們只能吞下憤怒悲傷心碎;而且垃圾量太龐大,要逐一撿起寶特瓶,實在太慢,所以他們直接將寶特瓶「掃」進網袋。沒幾分鐘,一個袋子就裝滿了。 又例如,在... -
2025.02.11直面時代衝撞的少年少女們
文/寂寞出版社編輯 朱玉立「在我們這個時代,14歲的作家會寫出什麼樣的小說?」 打從一開始收到書稿,就一直忍不住冒出這類疑問。 讀著稿件,進行編輯時,腦內更是不斷湧出好奇與問句── 「什麼樣的新人作品,可以一年再刷45版?」 「到底這個故事帶給人們怎樣的衝擊與理解?」 …… 在作者白殷別還是小六學生,坐在媽媽載來送去的車子裡,聽著大人的聊天談話,一個故事的角色與情節漸漸在她腦中聚攏。怎麼也不想錯過腦中每個想法的她,開始把握課間睡前這種零散時間持續寫作,這當然也是因為現代的孩子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要讀書、補習、學才藝;要追星追劇、玩電動、上社群。 幸好有故事之神加持,有身邊大人力挺(白媽媽不強逼孩子學習,她告訴女兒:「妳不一定只能念書,去餐廳工作,去賣花,也都很好。」),又正值作者自己就在青春期風暴高峰,讓這個故事堅持來到世界上,並且在募資網站一舉以2321%的達成率獲得出版社青睞,把原本在腦中、在網路、在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