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擁有韌性高、重量輕、生長快速、固碳能力強、碳足跡低等特性,為符合SDGs多項目標,建築設計界廣為推行的永續建材。台灣擁有豐富竹子資源、量產穩定,近年可看見台灣在地實踐者以竹材回應對土地與環境的關懷成果,例如構竹林鐵新銳展、花博竹跡館、長榮大學長榮堂。竹材自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世博大放異彩以降,深受歐美建築師關注,也成為國際認可的高性能建築材料。如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新加坡未來城市實驗室、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等校皆投入工程竹產學合作。專業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王銘顯/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甘銘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江益璋/德國工程博士、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許倍銜/臺灣竹會理事長、陽明交大建築所副教授兼所長陳冠帆/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結構技師陳建同/與木製研負責人高小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葉育鑫/初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暨負責人、2022~2025 年兩屆「島嶼構竹」策展人、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講師楊恩達/建築人手札創站人蔡孟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昭明/悅山工坊負責人21世紀建築轉向生態、風土與節能,繼木構之後,竹構造成為既傳統又前衛、在地又國際、工藝與科技兼具的受矚目建材。本書正是進入此領域的重要敲門磚。─王銘顯《竹構設計》從材料特性到國際實例,全面展現竹材在永續建築中的應用價值。對台灣建築專業社群而言,本書不僅是實務指南,更是推動在地材料創新與低碳轉型的重要啟發。─江益璋本書涵蓋面向完整,呈現和竹構建築相關的知識,從竹的生態到材料與加工面向,加上竹構造的系統性知識,並輔以大量案例,是學習竹構建築的優良讀物。─許倍銜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時代,竹材以高強度、低碳足跡與自然美感,成為永續建築的關鍵材料。本書從結構與設計專業的視角,結合國際案例與技術解析,揭示竹構如何同時滿足安全、效率與美學,並為專業者提供實踐指南。這不只是一本技術書,更是一本讓我們重新看見──結構之美,源自材料本質的前瞻之作。身為原型結構的負責人,我大力推薦本書的專業與結構美學!─陳冠帆台灣的竹林資源豐饒,但從製造觀點來看,竹材作為建築材料確實具有挑戰性。這幾年在林業署推動下,做了許多有趣甚至帶有實驗性的嘗試。本書內容扎實,作者從材料本質思考,並結合各國智慧與工法,描繪兼具力學與工藝巧思的竹構造。相信此書能為台灣竹建築發展帶來重要助益。─陳建同《竹構設計》是目前探討竹建築最具系統性的一本專書,具深厚理論研究與實務的應用價值,並為永續建築材料的設計提供重要參考與啟發。─高小倩竹子一直提醒我們,建築不必只是消耗資源,它也能與自然共生。從雲林農博、島嶼構竹、石壁竹創森,到八仙山自然構築與長榮堂,台灣實踐者以竹回應土地與環境挑戰。本書作者系統梳理竹材特性、工法與全球案例,既是入門指南,也是專業深化的重要經典,將成為更多人理解竹構築的起點,開啟台灣與世界對話的可能。─葉育鑫台灣雖擁有豐沛竹材資源,但竹構長久以來缺乏政府單位與認證機構提供科學依據與施工規範,始終難以正式登入專業建築領域,尤其更難出現在公共建築。此書以嚴謹資料整理,涵蓋竹材植物學特性、結構力學數據與國際規範,並凸顯快速生長、碳封存等永續優勢,呼應台灣推動低碳政策的方向,盼藉由此書,啟發台灣建築更多的想像與努力。─楊恩達在永續循環的理念下,竹材因其韌性佳、生長快速與高吸碳等特性,已成為回應時代需求與環境挑戰的重要材料之一。然而,竹構造在施工技術與結構性能上的應用,仍因不甚普及而面臨一定的發展限制。本書透過詳盡圖文說明,從竹材特性、構造工法到設計實例,系統化呈現竹構造應用方式,內容豐富且具實用價值,值得推薦。─蔡孟廷本書內容相當豐富,即使像我這樣在竹產業深耕多年、對竹材料製造、裝置建築與室內應用皆有涉略的人,也覺得十分值得學習與借鑑,是一本極佳的竹材應用專書。─劉昭明本書為具代表性的竹建築經典著作之一。由德國自然建築學者格諾特‧明克撰寫,系統說明竹材特性、乾燥養護及保存;集成材、接頭及不良設計改善對策、新式接頭系統、構造元件系統,全彩呈現大圖、平面圖、設計圖、結構細部照片。自1995年初版以來,已增訂至第三版,為國際多所院校列為參考用書。在永續建築、在地設計與國際視野並進的當下,本書為建築師、結構技師、營建技師和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個掌握竹材與實踐應用的捷徑。
小坪數屋主希望坪數放大,卻連收納都塞不下?動線卡卡、空間不順,怎麼調整都不理想?門窗位置固定,卻要同時兼顧採光、通風和格局?你也曾在設計上碰過以上挑戰嗎?想要解決上述難題,平面配置就是關鍵。平面配置圖是室內設計的基礎,它不僅能具體、清楚呈現每個區域的功能布局,還能幫助安排動線、採光與收納,以及其他設計上的難題。透過精準規劃平配圖,可以提升空間功能、避免空間浪費,還能在合理的動線規劃中,賦予居住者舒適的移動空間、清楚劃分公私領域。本書特色:★ 平配必知要點 × 5 大屋型配置規則 × 小中大坪數、複層設計策略 ★ 系統化拆解空間配置,精準掌握每個設計關鍵★ 超過 60 組平面圖 Before & After 對照,呈現改造前後差異-▌平面配置前必知四大要點,建立規劃思維6 大平配法規限制 → 提前避開潛在風險8 項不可更動元素 → 牽動規劃自由度、施工可行性、合法性7 點基本人體工學尺度 → 影響生活舒適度、便利性8 種業主常見需求 → 幫助打造理想居住空間▌五大屋型配置重點,拆解各種常見格局採光 × 通風 × 動線 × 收納 × 機能▌各屋形的小坪數到大坪數案例,逐步解析設計策略小坪數 × 中坪數 × 大坪數 × 複層坪效整合到機能規劃,詳細解答▌60+ 組 Before & After 平配圖,直觀呈現改造前後的差異拉線詳列 Before & After 平配圖前後對比逐項歸納個案規劃重點、特色
從活化想修復,邁向老屋新生2.0▌臺灣房屋高齡化時代 ▌●給屋主、經營者、老屋人的_認識|欣賞|修復|活化全指南●全臺_清治‧日治‧戰後‧產業──32熟成範例5大類再生新空間──文化|商業|複合|教育|住宅老屋新生起手式Q&A──評估|法規|補助|工法|活化111萬戶,臺灣逾50年老屋的未來都市更新是直覺解方,面對推動困難的現實,我們何不積極尋找解方?跟著專業團隊找路,實踐有人、有笑聲的老屋新生活三間老屋醫院,三種際遇!四間百貨,看見變革&新生?臺灣老屋走過哪些路?發生哪些故事?老屋=家族恆產+歷史記憶+社區共享+永續商機+城市共好▌為什麼我們需要舊建築? ▌精選共生共存的32好屋故事&血汗經驗臺灣專業修復&活化團隊──雄本老屋撰寫,誠摯用心之作是實踐指南,更是臺灣老屋踏查的最佳讀本「書中活化案例,讓保留老屋的夢想成為多種可行的教戰守則。」──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臺灣房屋邁入高齡化,老屋新生有故事臺灣最新統計屋齡超過50年,竟多達111萬戶?﹗30年是初老屋,50年是正老屋,30年以上,更突破515萬戶,50%的臺北人住在初老屋,「都市更新」是解方,但推動困難,與其任老屋傾頹,我們何不積極尋找現實解方?我家的房子是老屋嗎?想留下,卻不知該如何開始?怎麼做?有哪些法規限制?很燒錢嗎?有哪些補助?常見的老屋結構問題有哪些?如何評估修復費用?修復方式根據預算,有哪些可能性?如果預算有限,有替代方案嗎?如果想跟經營團隊合作,有哪五種彈性方案?「以修代租」又該怎麼運作?根據過往老屋新生經驗,先想出務實的活化方案,再進行修復,才是能長長久久的正解。除了咖啡廳外,有哪些新興活化方式?近年除了新港培桂堂、鹿港長源醫院、高雄三和瓦窯外,還有哪些精彩案例?不只林百貨,新竹或者新州屋曾是臺灣人開設的第一間百貨公司,2023年驚艷開幕,你去過了嗎?台灣鐵道古蹟的保留,發生過哪些重要的里程碑?三間醫院老屋,三種命運,背後藏有什麼原因? ▌32個熟成案例,提供務實解方&借鏡經驗市面上已有一些老屋專書,但面對龐大的老屋量體,臺灣需要從活化想修復,永續實踐的2.0版。本書在這樣的初衷下應運而生,將眾多屋主、修復者和經營者走過的路徑,整理成實用指南。作者是2021年成立的雄本老屋,由一群有專業、有理想的建築相關團隊組成,致力於打造「老屋再生產業鏈」。書中探索了全臺32個老屋熟成經典案例,包含:清治‧日治‧戰後‧產業,4大建築類型,這些修復好的新空間,順著自身脈絡優勢,創意發想,蛻變為文化、商業、複合、教育、住宅,共5大經營模式。●文化──善用自身空間特色&器物收藏,就是最好的博物館。大溪源古本舖轉型為大溪常民文化館,展示收藏的日常器皿與歷史影像,舉辦藝文活動,傳遞傳統價值。●商業──老屋是品牌靈感的沃土,非常適合新創品牌、小型工作室、藝文工作進駐。貝殼好室把漢式老宅,變身為群眾募資產品的體驗空間。棧貳庫KW2規劃為「下店上宿」,打造觀光客的高雄港灣全時段體驗。●複合──讓展覽、餐飲、市集、辦公室在同一個屋簷下共生,吸引多元社群、增加收入來源,發揮「1+1>2」的特性。長源醫院從診所、住宅,轉化為體驗之所,既有文史展覽,更有和洋茶席、光雕體驗等複合機能。虎尾建國眷村經營眷味廚房,每月固定舉辦村里蚤市,充分延續互相照顧的人情味。繼光工務所,把帆布工廠變成建築師事務所與共享空間,邀請鄰里一同活動。●教育──讓老屋成為年輕世代的「現地教室」,幫助他們觸摸歷史、理解地方、參與保存活化,進而思索自身定位。原本年久失修的彰化南郭宿舍群,因為在地國小師生的守護,成為孩子的學習基地。設有建築系的實踐大學,校方師生攜手合作,改造學校老建築。●住宅──自住是選項之一,修復得當的老屋可以成為家族恆產。高雄小本宿舍則以企業經營租屋,鎖定單身族,翻新老屋,以「先租後購」創新模式回應住宅議題。▌三大篇章+Q&A附錄寫好寫滿,都是老屋人必知內容書中三大篇章,第一章「與老屋共存的 8 個觀念」,幫助大家釐清對老屋修復的普遍疑問。第二章「老屋的美麗與哀愁」,以雄本老屋的視角綜觀臺灣本土老屋新生進程的重要里程碑,用快速鍵梳理背景歷史,理出當前環境的挑戰與機遇,及各階段的思考重點。第三章「老屋熟成的經典案例」中,深度剖析及報導關鍵的32個範例,詳細書寫歷史脈絡、修復工法、經營策略,到產業及區域活化的經驗&做法。最後,針對種種疑問,特別規劃了【附錄】──「老屋新生起手式:活化流程 Q&A」,整理評估、施工、法規、補助、經營等常見問題,提供具體可行的實行方針。▌一起為老屋把脈,找到最好解方,看見城市活力&韌性這是一本真心喜愛老屋,以老屋新生與永續經營為志業,更靠著這個產業「吃飯」的規劃團隊,誠摯撰寫的用心之作。希望讓更多老屋屋主,不論是私人、企業、機關,不同的空間專業領域團隊、政策制定參與者、經營者、老屋愛好者等,都能觸動思考與開啟討論和實踐上的交流,在發揮老屋新生指南的作用外,更開啟對話的觸媒,讓每一個對生活空間有所理想的人,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以各自的專長賦予城鎮活力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