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是河水的本質,洪災是它呼吸的方式當人以治理為名征服流水,就是在箝制生命最終乾涸的將不只是大河,還包括生態與文明政治人類學大師 斯科特 生命最末的遺作重新流轉人與自然、強者與弱者的關係河流是有生命的。河流會誕生、會變化;會隨著季節改道、開闢出新的通往大海的路線。河流時而緩慢、時而劇烈流動,河底充滿了生機,養育了人類、也養育了自然。河流會氾濫、會滿溢,也會乾涸、會枯竭。儘管河流偶爾會帶來洪水,但在洪水過後,卻是無限的生機。洪水,是河流充滿活力的象徵。然而,人類千年來卻不斷試圖馴化洪水。透過建造水壩、灌溉、淤積、堤壩和防洪堤來抑制洪水氾濫。人類用鋼筋與水泥入侵了河流、用工程與填土殖民了洪水,當河流再也無法氾濫,河流便漸漸死亡,而文明正在以進步的姿態,一步步殺害了河流。所謂的水利治理,反而徹底抹除了河流「作為生命系統」的本質。從殖民政權到發展主義政府,這種干預不僅改變地貌,也重塑了人民與非人類之間的共處方式。政治人類學大師斯科特再次以深刻的歷史眼光,帶我們回到一條曾經自由奔放的河流——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他以「洪水」為核心,揭示河流如何生、如何變,也如何在工程治理中逐漸「死去」。斯科特再次將焦點放在政治權力如何滲透微觀生活,這一次他聚焦的不是高地邊民、不是抵抗策略,而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以及我們如何學會傾聽河流的聲音。
★對於臺灣「新二代」及其身分認同的田野調查報告★《跨國灰姑娘》、《拚教養》作者,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最新著作在臺灣,跨國婚姻子女的人數推估超過五十萬。這些孩子曾被稱為「新臺灣之子」,自新南向政策推動後,官方改稱他們「新二代」,正面標示其移民背景。然而,「新二代」如何看待這個標籤?不同族群、階級、移動經歷的二代,又如何定義自己、回答「我是誰」的提問?本書要探問的是,在地緣政治情勢與多元文化政策的張力下,這些「新二代」年輕人如何在複雜的族群身分政治中協商自我的認同。本書深入訪談六十一位母親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成年二代子女,以及其中十五位的新移民母親。希望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理解國家政策的轉變與地緣政治的脈絡,如何影響新移民子女的生命經驗與族群認同。母親來自不同國家的二代,尤其是「臺灣東南亞二代」與「臺灣中國二代」的經驗有怎樣的差異?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認同策略,來抵禦或迴避族裔╱地緣政治因素衍生的外來者汙名?而在現今的政治與社會氛圍中,這些新二代的多元文化背景,是否能順利轉化為身分紅利(比如特殊選才或入學機會)?還是造成非預期的負面後果?海外歸國子女,以及海航(逆向遷移回父母原生國度)的二代,在跨國流動的過程中,又經歷怎樣的認同變化?本書也根據田野分析提出相關的行動建議,包括改變既定認知框架,視新移民子女為積極的行動者而非弱勢;更廣泛地界定「新二代」,看見其中的差異與不平等;以及更細緻的區辨--例如將新二代與母親國度的連結定義在文化與地方層次,而非過度上綱,避免將他們排除在共同體之外。這些「新二代」的生命經驗與認同演變,也讓我們重新思索臺灣人的定義。隨著臺灣人口逐步納入更多元的移民來源、臺灣人的界線也不斷地被改寫與延伸。一如祖輩於不同歷史時期、在族群與文化交會處「成為」臺灣人的我們,其父母沿著移民之路進入臺灣的「新二代」,也將繼續擴展臺灣人的認同與文化邊界。
《What The法》第二輯,重磅登場!你曾覺得法官做出的判決,總是違背民意嗎?你是否納悶,法律究竟是保障好人還是壞人?而哪些法律常識,是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麻煩問題時,最好要先有概念的? ★精神疾病可以假裝嗎?只要說自己有精神病,就可以不被判死刑嗎?隨機殺人案的兇手,說自己想被判死刑才去殺人。如此荒唐的念頭讓一條無辜的生命殞落,卻因為兇嫌有精神病史,最終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這樣合理嗎?精神疾病到底要如何驗證,才能讓人信服?★一廂情願的追求演變成跟蹤騷擾,法律該如何保護受害者?瘋狂私訊、打電話、跑到人家的公司和住處附近徘徊……明明只是點頭之交,卻用各種超出界線的行為,讓受害者深受其擾,甚至生活在恐懼中。《跟蹤騷擾防制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懲罰這樣的恐怖追求者?★車禍肇逃被判刑,為何聲請釋憲後被大法官宣判違憲?只是一場小擦撞,竟被判處一年徒刑,肇逃者憤而聲請釋憲,結果大法官宣判刑法185-4條違憲。究竟「肇事」和「刑度」有什麼問題,使得立法院著手修法? ★台灣為何詐騙猖獗?詐欺之島是如何養成的?一宗詐騙案,讓兩名當事人深陷網羅:一位遇到愛情騙子,導致人財兩失;一位莫名淪為車手,最後遭到判刑。詐欺案件中弱弱相殘的情況屢見不鮮,法律該如何斬斷這樣的惡性循環? ★WHAT THE法?法律到底是誰說了算?(°?°) !由最敢討論社會議題的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與法學界青年組成的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白話文運動」,帶領大家從爭議的議題思考法律問題,並從法律概念反思議題,讓你在這個媒體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榮獲「2005年金鐘獎最佳文教節目主持人獎」、「2009年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節目獎」、「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社會前進獎台灣真善美感人事蹟」的優質節目《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二十年來深度走訪在地風土人物,本書特別從4,000篇報導中,嚴選17則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感人生命故事,從故事中看見台灣的溫暖,一同實踐我們對這片土地與人群的愛與責任。 ★由17篇精彩的人物故事,介紹17個永續發展目標,篇末並附相應的《一步一腳印》節目影音連結QRcode 在台灣,有一群小人物,他們的初心只是為了讓身邊的人事物變得更好,在還未聽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時候,他們就已默默實踐了永續的價值。 台中烏日年逾80的拾荒老伯趙文正,四十年來資助國內外弱勢學童超過400萬元;曾淪為街友的新北小吃店老闆陳進興,每天準備上百份免費「A餐」,溫飽街友與弱勢者的胃;三峽青年林峻丞,回鄉陪伴300多名偏鄉孩子成長,並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莊哲維和劉冠頡兩位年輕人,致力用標線改造台灣路,拯救行人地獄,致力馬路安全;彰化老校長陳世雄退休後,以農業實踐淨零碳排救地球;還有遠從菲律賓來到嘉義東石的滿修女,悉心照顧台灣的重度身心障礙兒、服務失能長者,竟已長達四十年⋯⋯⋯。 金鐘優質節目《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主持人詹怡宜與資深記者群,二十年來,深度走訪在地風土人物,紀錄台灣在地故事。本書特別從4,000篇報導中,嚴選17則感人的生命故事,由徐沛緹博士搭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加以說明,讓你我重新看見台灣社會的堅韌與温暖。各界推薦人方偉達、李四端、李濤、吳念眞、彭啟明、葉欣誠──盛讚推薦
《大悲五卷》,即「殘雪」、「空靈」、「佛戀」、「舞魅」、「殉魂」五卷。其中「殘雪」、「空靈」、「佛戀」三卷,首次展現出一個當代中國哲人和詩者對日本文化命運的沉思:日本是憑藉怎樣的精神能量,作為唯一一個東方國家,在近代史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爭鋒於時代之巔,然後又在經歷核烈焰「焚心裂骨」的苦痛之後,再次從廢墟中崛起,成為當代「亞洲之花」,世界豔羨的文明之國。特別是,作者從古華夏文化之魂「黯然湮滅」的時代視野,審視日本國運的現代昇華,因而使這本著作更具歷史的悲涼韻味和命運的哀傷。其中,對於西鄉隆盛生命內涵的探索,深邃而獨特,為當代人對心靈命運的理解敲響了一次暮鼓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