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從牙牙學語進展到能夠流利表達?兒童語言發展權威,集結五十年研究心血重量之作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江文瑜/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創辦人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謝承諭/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助理教授蘇席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人類到幾歲才開始聽得懂話語中的弦外之音?為何學弟二、第三外語這麼難?社經地位不同的四歲兒童之間的詞彙量差距竟會達三千萬之多?嬰兒從呱呱墜地起就能分辨自己母語的韻律特徵,此後更能夠在未經過明確的訓練下自然習得語言,直到能夠流暢地表達。然而,我們的語言能力為何會有這樣飛躍式的巨大進展呢?又為何學習第二外語很難達到母語的程度呢?學習語言受到先天基因、大腦傾向、周遭環境及投入時間多寡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並有好幾個敏感期,語言的成長與所有認知能力——包括記憶、注意力、動作乃至思考方式息息相關,隨著大腦成熟,這些能力也會共同成長,而語言正是推動它們協同演進的關鍵。在本書中,鑽研語言習得議題超過五十年、與多個頂尖國際研究機構合作過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先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語言習得的不同階段,並串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科學的最新研究與發現,揭示嬰兒如何從牙牙學語、與自己或玩具「對話」,直到最終發展出完整敘事能力的驚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