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6封信,是一場真實的親子對話練習——媽媽記錄自己的擔憂與牽掛,女兒和兒子則用文字回應青春期的掙扎與真心話。這些信件中,有誤解、有怒氣、有眼淚,但更有勇敢說出的愛與理解。當兒女學著獨立飛翔時,媽媽也開始學習放手,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媽媽就開始學習成為母親;而孩子們,在成長路上也慢慢看懂了媽媽不說的那部分人生。孩子長大了,媽媽卻還在學著怎麼放手。她寫信,不是想說服,而是想陪著理解;孩子們回信,不是為了反駁,而是試著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從「當媽媽的擔心」開始,到孩子告白「媽媽,我害怕讓妳失望」,這46封信,不只是親子間的情感交換,更是一場跨世代的生命對話。媽媽不再想教會孩子所有答案,而是陪他們,學會問出屬於自己的問題。有些話無法說出口,把真實的感受寫下來,就是愛的傳達。「為什麼孩子總是把心事藏起來?」「明明是為了他好,他卻只覺得我很煩?」「想靠近,卻只換來一句冷淡的回應……」這些問題,或許你也曾在心裡反覆問過。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和子女之間,常常像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愛沒有消失,但愛的方式卻變得生澀而陌生。書中,媽媽、女兒、兒子三人真誠分享他們如何從爭執到和解、從疏遠到靠近。你會看見一個母親如何學會在「放手」中仍給予支持,也會看見兩個孩子如何在「學飛」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父母的愛。這不只是一本書信集,更是一個讓每位父母與孩子,都能照見自己關係縮影的現場。或許你會在其中某一封信裡,看見自己的身影,也會在某一句話裡,得到久違的安慰與勇氣。(摘自作者序)身為母親,我也曾經用「我以為的愛」給出快速的建議與判斷,以為自己走得比較前面,就能提醒孩子避開人生的風浪。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他們有些話沒說出口。而我也不是不願傾聽,只是當時的我,在教養他們方面,除了擔憂,沒有嘗試去學習有智慧技巧的溝通方式。於是,我提筆寫信給他們。不是為了教,而是為了靠近。我的女兒,也寫了回信。她用心理學系學生的細膩視角,讓我重新看見「媽媽」這個角色的重量與限制。我的兒子也開始回應,他用一個體保體系孩子的眼睛,讓我理解什麼叫做「外表沉默,其實正在努力」。就這樣,我們三個人,開始了這場文字來回的對話,同時梳理彼此的情感。
學生普遍不會寫作! 普遍沒有閱讀習慣!如何讓閱讀與寫作這兩樣工具,成為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在臺灣,「閱讀」與「寫作」一直不是「正式課程」,而是「外掛」於國語文領域。少了讀寫這堂課,其結果是: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普遍沒有閱讀習慣!然而,「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是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也是重要素養與基本能力。倘若閱讀與寫作在體制教育內的位階是可有可無、彈性實施,年輕世代如何能擁有這兩項重要的能力?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本書介紹美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所推動的讀寫教育改革措施與成效,提供他山之石作為借鏡。內容重點如下:✦讀寫為什麼重要?✦歷年對於讀寫教育的研究有何重要發現?✦「寫得好」一定讀得好,但「讀得好」卻不代表寫得好。✦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強調的「寫作過程」究竟是指什麼?✦一堂成功的閱讀課或寫作課,具備哪些條件?✦讀寫如何幫助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進行跨科際的讀寫訓練?✦什麼樣的專業訓練,能幫助教師成功進行讀寫教學?✦全校性的讀寫教育計畫,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合理的評鑑學生的讀寫能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中小學校,掀起一波讀寫教育改革浪潮。首先,上位政策體認讀寫教育的重要並制定政策加以變革;接著,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教師普遍發現自己不會教讀寫;於是,總部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扮演讀寫教學的後盾與推手,在全美各州成立衛星站,大規模舉辦「教師訓練教師」的培力工作坊,累積驚人成果:中小學各科教師(不僅是語文教師,也包括科學、數理教師)紛紛捲起袖子教讀寫。 僅在國語文領域談讀寫,已是落伍的思維。培養學生寫作力,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裡的作文、論文,也為了未來能夠寫各種文體,例如日誌、企畫、書信、簡報、文案……,應用於生活與職場。培養學生閱讀力,是將閱讀作為學習工具,跨領域多元閱讀、學習。跨領域的讀寫教育已在美國中小學教室進行,這些珍貴經驗,讓臺灣讀者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啟發,找到方法,讓孩子擁有終身受用的讀寫素養。(本書特色)✦這本書是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這本書每一章所探究的主題,都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重要事件)本書曾獲《親子天下》書摘介紹,教育電臺、臺北電台、中廣等媒體訪問,以及臺師大邀請演講。並因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美國教育探討,他山之石對中文世界深具參考價值,經中方引進發行簡中版。
第一冊:戒吃、戒抓,告別異位性皮膚炎(暢銷修訂版):台大過敏免疫風濕科權威醫師 生活、飲食止癢觀念、經驗分享癢癢癢,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怎麼防治與治療?過敏免疫風濕科權威傳授預防、治療3觀念,讓孩子告別敏感肌,好吃、好,提高生活品質。1勤保養:做好保濕及環境控制,不依賴類固醇。2黃金期:掌握1歲半治療黃金期,副食品小心吃,不接觸食物過敏原。3改環境:善用手套、抗組織胺,兩歲以上避免搔抓傷口導致空氣過敏。對坑異位性皮膚炎,飲食+生活重點! 【飲食常識3重點】0-6個月 .優先哺餵母乳。.哺乳媽注意飲食,避免過敏食物。.哺餵母乳仍出現過敏時則哺餵低過敏的水解蛋白配方。.四個月大時餵食副食品減少奶量攝取。6-12個月副食品 .米類先於麵粉類。.葉菜類先於根莖類。.豬肉先於雞肉和牛肉。.有殼海鮮、蛋、堅果最後。.芒果、奇異果、草莓先避吃。1歲以上 .避免高油高熱量的致發炎食物。.攝取天然的抗氧化物。【生活常識2重點】避免抓傷 .將指甲修平、戴手套入眠。.較嚴重傷口包紮及覆蓋。.睡前服用幫助入眠的抗組織胺。平時保養 .控制溫度於26℃、濕度於60~65%。.使用保養品,保持皮膚水分。〔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何弘能 臺北醫學大學 臺北癌症中心 院長周正成 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科兼任主治醫師黃璟隆 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楊媛媛 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第二冊兒科中醫師的育兒經:39個抗疹抗敏抗流感、吃好睡好長高高的體質特調生活處方親子中醫診所創辦人X親子中醫診所院長 攜手合作\\\國內第一家親子中醫診所傳授的中醫照護法!///衛教更勝於醫療的中醫育兒觀,教爸媽養好小兒體質,成長不卡關!兼具中西醫專業的中醫師媽媽,幫孩子擺脫長大過程的惱人問題:‧護眼、顧鼻、牙齒健康 ‧促進食欲,吃飽吸收好‧治標也治本,過敏走開 ‧戰勝「異位性皮膚炎」‧哈比人基因成功登大人 ‧睡飽睡好,睡覺零困擾‧尿床也能借助中醫療法 ‧預防性早熟與戰痘妙方【中醫育兒原則QA先知道!】Q1_中醫育兒觀就是一直看中醫、吃中藥,補到底就對了?!中醫兒科主張衛教更勝於醫療,中藥也是藥,絕對不強調惡補。從中醫養「身」的角度出發,透過日常習慣的調整,爸媽就能實踐中醫育兒法。Q2_幾歲的孩子才可以看中醫?年齡不是問題,中醫也有小兒科。兒童正處於稚嫩、不成熟的發展狀態,所以不能視為成人的縮小版,而是要針對小兒體質偏性,使用適應的對證治療方式。Q3_孩子不敢吃中藥粉,就只能和中醫治療說掰掰?!兒科中醫師在開藥時會考量口感與氣味,讓中藥沒這麼難吃。孩子真的難以下嚥的話,也能改用穴位敷貼、推拿、針灸、藥浴或藥膏等由外而內的療法喔!【內容豐富,養兒育女不漏拍!】一‧好體質養成計畫!判斷孩子的「體質偏性」/不用靠惡補的後天體質養成法/中藥的正確煮法&補法/小兒捏脊法/遠離3C眼的「護眼操」與「護眼飲」/牙齒有問題要追根究柢二‧食育,促進好食欲!如何照顧好孩子的「脾胃系統」?/每吃必拉的孩子怎麼辦?/打敗小兒厭食症的開脾妙方/「嗯嗯順利」的日常處方/跟宿便說掰掰的推拿法/避免養出胖小孩的關鍵三‧救救「過敏兒」!惱人擾人的過敏疾病有哪些?/那些過敏兒最好要留意的事/噴嚏連連的「過敏性鼻炎」/咳不停,小心是氣喘發作/穴位敷貼療法(三伏貼&三九貼)/異位性皮膚炎四‧「疹」的問題大條了!又癢又腫的「蕁麻疹」/一再復發的「尿布疹」/聞病色變的「腸病毒」/其他常見的「出疹」疾病/為什麼孩子一天到晚破嘴巴?五‧吾家兒女初長成!人生兩個長最快的黃金期照護/如何不讓哈比人基因延續?/骨齡與生長板和長高的關係/「成長痛」的成因與緩解法/「性早熟」危機/青春痘/女孩的青春期/男孩的青春期六‧這些問題,中醫有解!孩子的「睡眠問題」/發燒咳嗽小感冒,看中醫嘛吔通?!/中醫扮演治療「過動症」的輔助角色/妥瑞症/推拿取代刮痧,解暑有一套/中醫治療「腸胃炎」有寒熱之分/小兒遺尿的日常療法【名人爸媽‧喊讚推薦】(依姓氏筆畫數排序)Eva(張怡婷) 「女人進階」粉絲團版主王永福(福哥) 上市公司簡報教練、憲福育創共同創辦人朱為民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醫師、2016TEDxTaipei講者余懷瑾 高中老師、2016TEDxTaipei講者許皓宜 人氣諮商心理師樂 爸 「樂爸Jeffery瘋旅遊聊育兒」版主謝文憲(憲哥)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顏宏融 融會中西醫的兒童體質調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