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超越國界與階級的計謀全書:戰國策

策士、遊士與說客,是這個特殊時代的產物,回過頭來又成為這個特殊時代的推動者。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中國史地先秦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楊照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4/11/28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戰國時代,強秦崛起,天下震動。列國君王求才若渴,盡其可能尋求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之策。在儒家的傳統解答之外,墨、道、法、農、陰陽、縱橫……諸子百家各有所見;大局底定之日,最終收束於揚棄貴族階序、擁護專制王權的法家。

策士、遊士與說客,是這個特殊時代的產物,回過頭來又成為這個特殊時代的推動者。他們無視國界障礙、超越階級限制,憑藉詭思奇謀與言辯之能,出入各國宮廷獻計求榮。這些人不見得真心相信自己的說詞,只言其利而避談其害,但求君王動心採納,為自己搏取財富與名聲。

《戰國策》不只是這群特殊人物的言行記錄,這部千古奇書採擷編織了戰國時期兩百多年間的史實與想像,完全呈現出那段走向大一統結局之前,動盪無序的時代氣氛。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目錄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異於道統的奇書
縱橫策士全記錄
道統之外的奇詭雄辯
特殊時代的特殊夢想

第二章 開創與淪喪的時代
如何搬運九鼎
秦國主導了時代氣氛
能臣的悲劇
人話鬼話都能說
聖王賢君從來不怕打仗
合縱連橫任君選

序/導讀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二○○七年到二○一一年,我在「敏隆講堂」連續開設了五年、十三期、一百三十講的「重新認識中國歷史」課程。那是個通史課程,將中國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做了一次整理,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介紹過去一百多年來在中國歷史研究上的許多重大、新鮮發現與解釋,讓中國歷史不要一直停留在「新史學革命」之前的傳統說法上,所以叫做「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這套「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的內容,最先是以接續「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的課程形式存在,因而在基本取徑上,仍然是歷史的、史學的,等於是換另一種不同的方式,重講一次中國歷史。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由我從上下數千年的浩瀚內容中,依照我的判斷,選出最值得介紹、討論的面向,來呈現中國歷史。「中國傳統經典選讀」則轉而希望降低個人主觀的選擇判斷成分,讓學員能夠透過原典來認識、了解中國歷史。

從原典認識、了解中國歷史,牽涉到一項極其難得的幸運條件。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文字,兩千多年之後,我們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過翻譯直接閱讀,光靠直覺就能掌握其訊息大概,再多費點工夫多些解釋,還可以還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國古文字和我們今天日常使用的這套文字,有著明顯、強烈的延續性,現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詩經》、《尚書》,少部分甚至還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儘管文法有相當差距,儘管字義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現代文字在運用上,有著容易對照的規律可循。

這是人類文明中的奇特狀態。世界歷史上實在找不到另一個例子,從西元前三千年到現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號與意義結合的系統,五千年沒有斷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運用今天的文字習慣,來接近幾千年前的文獻。

高度延續性的文字傳統,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文明的基本面貌,也讓中國社會付出了相對的代價,才造就了現實中我們每個人身上極為難得的能力。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認知、善用如此特殊的能力吧!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體會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先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過去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大了我們的人生體會。

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寧比較傾向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前面提到,擁有延續數千年的文字,讓中國社會付出了相對的代價,其中一項代價,就是影響了中國傳統看待歷史的態度。一脈相承的文字,使得中國人和前人、古人極為親近,關係密切。歷史因而在中國從來都不是一門研究過去發生什麼事的獨立學問,歷史和現實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形成無法切割的連續體。

理解歷史是為了要在現實上使用,於是就讓後來的觀念想法,不斷持續滲透進中國人對於歷史的敘述中。說得嚴重一點,中國的傳統態度,是一直以現實考量、針對現實所需來改寫歷史。後世不同的現實考量,一層層疊在歷史上,尤其是疊在傳統經典的解釋上。因而我們不得不做的努力,是想辦法將這些後來疊上去的解釋,倒過來一層一層撥開,看看能不能露出相對比較純粹些的原始訊息。如此我們才有把握說,從《詩經》中,我們了解了兩千年前、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某種社會或心理狀況;或是盡量放在周初的政治結構下來呈現《尚書》所表達的周人封建設計,而不至於錯置了秦漢以下的帝制價值,扭曲《尚書》的原意。

意思是,我不會提供傳統的讀法,照搬傳統上對於這些文本的解釋。許多傳統上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說法,特別需要被仔細檢驗,看看那究竟是源自經典原文的意思,還是後來不同時代,因應其不同現實需求,所給予的「有用」卻失真的解讀。

將經典文本放回其產生的歷史時代背景,而非以一種忽略時代的普遍關懷,來讀這些傳統經典,是關鍵的前提。也是「歷史式讀法」的操作型定義。

在「歷史式讀法」的基礎上,接著才會有「文學式讀法」。先確認了這些經典不是為我們而寫的,它們產生於很不一樣的時代,是由跟我們過很不一樣生活的先人們所記錄下來的,於是我們就能排除傲慢、自我中心的態度,培養並動用我們的同理心,想像進入他們那樣異質的生活世界中,去接近他們的心靈遺產。

在過程中我們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與知性能力,不只了解了原本無法了解的異質情境;更重要的,還感受了原本從來不曉得自己身體裡會有、可以有的豐富感受。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可能提供的經驗,只存在於古遠時空中的經驗,藉文字跨越了時空,對我們說話,給我們新鮮、強烈的刺激。

正因為承認了經典產生於很不一樣的時空環境,當我們對經典內容產生感應、感動時,我們有把握,那不是來自於用現實的考量,斷章取義去appropriate(套用)經典,而是這裡面真的有一份普遍的人間條件貫串著、連結著,帶領我們對於人性與人情有更廣大又更精細的認識。



「選讀」的做法,是找出重要的傳統經典,從中間擷取部分段落,進行仔細解讀,同時以這些段落為例,試圖呈現一部經典的基本面貌,並說明文本與其產生時代之間的關係。

傳留下來的中國經典規模龐大,要將每一本全文讀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我選擇的策略,是一方面從原典中選出一部分現代讀者比較容易有共感的內容,另一方面則選出一部分可以傳遞出高度異質訊息的,讓大家獲得一種跨越時空的新鮮、奇特刺激。前者帶來的效果應該是:「啊,他說得太有道理了!」後者期待在大家心中產生的反應則是:「哇,竟然有人會這樣想!」

解讀的過程中,會設定幾個基本問題。在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環境中,產生了這樣的作品?當時的讀者如何閱讀、接受這部作品?為什麼承載如此內容的作品會成為經典,長期傳留下來,沒有湮沒消失?這樣一部作品,曾經發揮了什麼影響作用,以至於使得後來的其他什麼樣的典籍、或什麼樣的事件、思想成為可能?前面的經典和後面的經典,彼此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這幾個問題,多少也就決定了應該找什麼樣的經典來讀的標準。第一條標準,是盡量選擇具有原創性、開創性的作品。在重視、強調歷史、先例的文化價值下,許多中國著作書籍,是衍生性的。《四庫全書》所收錄的三千五百多種書籍,其中光是解釋《論語》的,就超過一百種。不能說這些書裡沒有重要的、有趣的內容,然而畢竟它們都是依附《論語》這部書而來的衍生產物。因而我們就知道,優先該選、該讀的,不會是這裡面任何一本解釋《論語》的書,而是《論語》。《論語》當然比衍生解釋《論語》的書,具備更高的原創性、開創性。

這條標準下,會有例外。王弼注《老子》,郭象注《莊子》,援引了佛教觀念來擴張原典說法,進而改變了魏晉以下中國人對「老莊」的基本認識,所以雖然在形式上是衍生的,實質卻藏著高度開創性影響,因而也就應該被選進來認真閱讀。

第二條標準,選出來的文本,還是應該要讓現代中文讀者讀得下去。有些書在談論中國歷史時不能不提,像是《本草綱目》,那是中國植物學和藥理學的重鎮,但今天的讀者面對《本草綱目》,還真不知怎麼讀下去。

還有,一般中國文學史講到韻文文體演變時,固定的說法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唐詩、宋詞、元曲當然該讀,但漢賦怎麼讀?在中國文字的擴張發展史上,漢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漢朝的人開始意識到外在世界與文字之間的不等對應關係,很多事物現象找不到相應的字詞來予以記錄、傳達,於是產生了巨大的衝動,要盡量擴充字詞的範圍,想辦法讓字詞的記錄能力趕上複雜的外界繁亂光景。然而也因為那樣,漢賦帶有強烈的「辭書」性格,盡量用上最多最複雜的字,來表現炫耀寫賦的人如此博學。

漢賦其實是發明新文字的工具,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文章,有其要描述、傳達的內容。多用字、多用奇字僻字是漢賦的

試閱

道統之外的奇詭雄辯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曾鞏,寫過一篇〈戰國策.序〉,序中將此書內容和「孔孟」之教拿來對比。曾鞏認為,孔孟所主張的是「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是「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他們整理西周禮樂制度,因應東周的變化,延續舊制度的精神,來創建新制度。

相對地,《戰國策》裡記錄的則是:「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或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這些「謀士」,也就是縱橫遊士,他們揣測國君的心理與態度,提出迎合國君想法的主張,換來國君對他們的信任,採納他們的意見,別看這些遊士表面上好像口若懸河,實際上他們缺乏像孔孟那樣的內在自信精神,不斷觀察別人臉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曾鞏又說:「戰國之遊士……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避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這些戰國遊士,心中沒有絕對的價值信念,其所選擇的主張,不是依照是非標準,而是著眼於容易說服國君。因此他們表達的方式,很自然傾向於片面,凸顯計謀有利的一面,刻意掩蔽可能帶來的後遺症。結果,按照戰國遊士的意見去做,往往計謀的後遺症代價,還高過表面上帶來的好處。

曾鞏的意見,源自儒家「道統」的立場,然而不失為今天讀《戰國策》時可以放在心上的提醒。《戰國策》最精采的部分,在這些謀士、遊士的雄辯言談。光看他們所談所論,我們很容易覺得真有道理。不過仔細想想,這樣的道理,建立在兩項不那麼穩固的基礎上。

其一,如果其他人都依照正常的道理思考、判斷,那麼謀士、遊士的奇詭之計就能得逞。但如果所有人,或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有同樣的奇詭想法,奇詭對奇詭,就不見得能發揮想像中的作用了。

其二,謀士、遊士的基本雄辯技巧,就是一方面放大好處,一方面掩藏相應可能帶來的壞處。如果持平評估,將利害得失都攤在眼前,那麼其利不見得高過其害,所得不見得能彌補所失。眩於其雄辯言詞而忽略了具體的現實條件,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換另一個角度看,曾鞏的序文,也代表了傳統上給予《戰國策》的定位。東周變化的核心,是西周的封建秩序,及其連帶的文化價值,逐漸瓦解崩壞。而《戰國策》所記錄的,就是最糟糕的時代、最深的墮落。那個時代,封建秩序及其文化價值被破壞殆盡、蕩然無存,新的一統帝國原則又尚未成形。於是一群沒有絕對是非信念的人,靠著高度發展的語言辯論技巧,一時風靡,成了那個時代的明星、英雄。他們的事蹟、他們的傳奇遭遇,也就進一步誘使一般人遠離舊秩序,甚至不再相信一切秩序。
人話鬼話都能說

從秦孝公到秦惠王,秦國快速壯大,衝擊了原有的列國形勢,也讓東方諸國感到備受威脅。從這裡生出了新的外交想法與主張,也從這裡打開遊士、謀士活躍的新空間。

因而《戰國策》書中,接在〈衛鞅亡秦入魏〉之後,下一篇就是〈蘇秦始將連橫〉。蘇秦是「縱橫家」的始祖,也是戰國中後期的傳奇人物。他的成就太神奇,他的起落太戲劇性,以至於在戰國史料中留下了許多和蘇秦有關的記載。然而仔細比對這些蘇秦資料,我們會發現至少有一部分在時代背景或事件經過上,不太可信。要嘛不太可能發生那樣的事,不然就是從時間上看,那樣的事不太可能和蘇秦有關。

顯然,蘇秦的名號太響亮了,所以許多原本和蘇秦無關的事,後來都被歸在蘇秦身上;可能也有一些刻意誇大神化蘇秦的說法,到處流傳。我們得小心別將這些故事、說法都當作史實了。

例如,《戰國策.齊策》中有一段〈孟嘗君將入秦〉,說:「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東方大國齊國最重要的公子孟嘗君,要遠赴秦國。這件事很危險,因而大部分的齊人都反對,有上千人來勸孟嘗君不要去,孟嘗君都不聽。

蘇秦也要勸孟嘗君別去。聽說蘇秦也要來勸,孟嘗君很不耐煩地說:「那麼多人來說了那麼多道理,只要是和人有關的道理,我都聽過、也都聽夠了!除非他要說的是鬼事,只有鬼的道理我才沒聽過、不曉得吧!」孟嘗君的話,其實是要明白拒絕蘇秦,不相信蘇秦還能說出什麼「千數人」沒說的理由,能讓他改變心意。為了強調這點,所以用「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作為誇張對比。

「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取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話傳過去,沒想到蘇秦竟然抓住了「人事/鬼事」的對比,回應說:「我本來就沒打算要來說人的道理,就讓我來說說鬼的道理吧!」他這麼說,孟嘗君沒有理由再拒絕,大概也會很好奇想聽聽蘇秦要說什麼樣的「鬼事」吧。「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之來,過於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其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蘇秦來了,對孟嘗君說:「我這次來,經過淄水邊,遇到了一個泥做的土偶和一個桃木刻的木偶在說話。」兩個原本沒有生命的「偶」在說話,這還真有鬼,果然是「鬼事」,而非「人事」。「木偶對泥偶說:『你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造成的,八月下大雨,淄水河裡漲水,你就完了。』土偶回應木偶說:『恐怕不是這樣吧!我本來就是西岸的泥土,水淹過來,我頂多就是回復為西岸的泥土,仍然留在原地。至於你呢?你是東邊的桃木做的,下大雨河裡漲水,水來就把你沖走了,你會在水上漂啊漂,不曉得被漂到哪裡去。真正完蛋的,是你吧!』……」

「『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以矣。』孟嘗君乃止。」說了土偶和木偶對話的「鬼事」,蘇秦當然還是要回到「人事」上,對孟嘗君說:「秦是地形完固之國,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有其不變的根基。你去到這種地方,就像入了虎口般,有得進,但有得出嗎?我實在看不出有哪條是你可以從秦出來的路啊!」孟嘗君才終於打消了去秦國的念頭。

這是個無關列國勢力消長的小故事,《戰國策》裡很多這種顯現辯士機智的有趣故事。蘇秦機靈地抓住孟嘗君一句關於「鬼事」的玩笑話,就編了一段木偶和土偶的對話,藉它們的對話顯現一個道理,用今天的流行語言說,就是「主場優勢」。你去到人家家裡,那是他的地盤,他再怎麼輸都有主場的資源支撐他。但你在別人家裡,能有什麼保障呢?又怎麼可能討到什麼好處?明明是個必輸的局面嘛!

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一份《戰國縱橫家書》,提供了我們漢初關於蘇秦的史料,對比傳留下來的《戰國策》,有不少出入。最關鍵的,是蘇秦和張儀兩人的時代對不上。張儀比蘇秦早死三十多年,蘇秦活躍的時代,張儀已經不在人世了。由這點上回推,《戰國策》中關於蘇秦的記錄,很多都不太可靠。

與其將〈孟嘗君將入秦〉的故事視為真正發生在齊國的史實,不如將之看做是後世對於蘇秦形象的一種反應。蘇秦成了「縱橫家」的原型人物,什麼樣誇張、精彩的辯說故事,放在蘇秦身上,都可以增加吸引力與可信度。換個方向看,任何以蘇秦為主角的故事,也都刺激關心「縱橫家」讀者的好奇與興趣。
合縱連橫任君選

蘇秦說「王固不能行也」,當然不是真的認定秦惠王不會採納他的意見。他用的是當時辯士常用的「激將法」,在那個「處士橫議」的時代,很多君王都擔心錯過了什麼好建議,導致在國與國的競爭中落後,因而對遊士、謀士很客氣。遊士、謀士不怕得罪君王,就有了故意刺激、惹怒君王的這種遊說策略。

可惜,蘇秦的「激將法」對秦惠王無效。「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他隨後多次上書給秦王(顯然失去了再度面見秦王的機會),秦王都不理。時間久了,他身上像樣的黑貂皮衣破了,帶來的錢也用完,找不到資源來打理生活,只好黯然離開秦國回家去。回去時的模樣是:纏著綁腿,踩著破鞋,自己挑著書和行李,又瘦又乾,灰頭土臉,帶著慚愧不得志的表情(「歸色」即「愧色」)。落魄回到家,家人也沒給好臉色,妻子繼續坐著織布沒有起身,負責家中飲食的嫂嫂沒有為了他回來特別去生火,父母也不跟他說話。真是好慘啊!

「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蘇秦感嘆說:「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秦國所造成的啊!」他準確描述了自己歸家的慘狀,將之歸咎於秦國,於是人生方向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原先「始將連橫」,轉成帶著報復心情,與秦為敵。

「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頌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於是立即發憤連夜打開幾十口舊書箱,翻啊找啊,找到了姜太公兵法書《陰符》中所記的種種奇謀,他就彎腰伏案苦讀,而且用心從中間篩選(「簡練」),找出他要的仔細揣摩。讀書累了有睡意,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出血來一直流到腳上,一邊責罵自己:「哪有人去遊說國君卻沒本事讓國君拿出金銀財寶來,沒本事得到卿相地位與權力的!?」

「朞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過了一年,他自覺學習完成了,說:「這樣一定可以說服現在的國君了。」於是就前往靠近「烏集闕」這個地方,以趙國國君為目標,在華屋山下真的見到了趙王。趙王聽了蘇秦的說法,大為贊同,立刻將他封為「武安君」,頒給他趙國的相印,同時給他一百輛兵車跟隨著他,上面載了一千匹錦繡、一百雙白璧,加上二十萬兩黃金(「溢」即「鎰」,一鎰為二十兩)。

趙王為什麼「大悅」,又為什麼給予那麼慷慨的賞賜?這段最後兩句才揭露答案:蘇秦的建議是「約從散橫」,主張東方六國應該「合縱」,形成聯合陣線,打散原先各國個別和秦結盟的「連橫」形式,用這套策略來壓制強大的秦國。配相印、附贈豐厚賞賜,是給蘇秦的配備,讓他能夠到其他各國去,遊說國君們「約從散橫」,這樣對趙國來說,是最好的安全保障。在地理位置上,趙國和秦國鄰接,特別感受到秦國快速壯大帶來的直接威脅。
無法抗拒的誘惑

張儀、蘇秦是「縱橫家」的代表,也是《戰國策》記錄的核心主角。《戰國策.楚策》中有好幾篇和張儀有關的文章。

其中一篇是〈張儀之楚貧〉。「張儀之楚,貧,舍人怒而歸。張儀曰:『子必以衣冠之弊,故欲歸,子待我為子見楚王。』……」張儀到了楚國,一時沒有什麼發展,跟隨他的人受不了了,想要離開。張儀就對他說:「你一定是因為衣服帽子破了壞了卻沒辦法換,窮得受不了要離開,別急,你等我,我這就為了你去見楚王。」

這件事應該是發生在張儀入秦之前,張儀最早在魏國發展,後來被公孫衍排擠,魏惠王不用他,他就離開魏到了楚。不過,前面提醒過,《戰國策》所記,不見得都是史實,我們無法、也不必細究這件事發生的年代。

「當是之時,南后、鄭袖貴於楚。張子見楚王,楚王不說。張子曰:『王無所用臣,臣請北見晉君。』楚王曰:『諾。』張子曰:『王無求於晉國乎?』王曰:『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張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張子曰:『比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於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國也,未嘗見中國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獨何為不好色也?』乃資之以珠玉。……」

先說一項重要背景,當時在楚王宮中,南后和鄭袖最是受寵。張儀見了楚王,展開了一段極為有趣的對話。張儀入見,楚王沒給他好臉色,不覺得他有什麼用,對於他來感到不耐煩。張儀說:「顯然大王沒有用到我的地方,我是來向大王道別的,我這就出發去三晉地區拜訪那裡的其他君王了。」

楚王馬上說:「好啊,你去吧!」

張儀問:「有需要我到三晉地區替大王張羅什麼東西嗎?」

楚王說:「不需要,那裡能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最寶貴的黃金、珠玉、犀角、象牙,都是我們楚地生產的,我什麼都不需要。」

張儀裝出驚嘆的口氣說:「哇,原來大王不好美色,真是稀奇啊!」

楚王的好奇心被逗弄起來了,問:「這什麼意思?」

張儀說:「三晉地區最有名的,是美女。原來的鄭國和王畿地區的女人,化了妝,站在街市上,如果不是本來就知道、就見過的,乍看之下,都會誤以為是神仙下凡了,完全不像是人間會有的女子。」

楚王心動了:「唉,楚國地處偏僻,還真沒見過中原地帶那麼美的美女,我怎麼可能不好美色呢?」於是就給張儀資財,讓他去三晉地區找美女。

「南后、鄭袖聞之,大恐,令人謂張子曰:『妾聞將軍之晉國,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以供芻秣。』鄭袖亦以金五百斤。……」消息傳到南后、鄭袖耳中,這不得了了,如果張儀真的找來三晉的美女,兩人既有的地位就不保了。於是南后派人去跟張儀說:「聽說將軍要去晉國,我手上剛好有金千斤,送給將軍當作路上盤纏。」鄭袖也送了金五百斤。

「張子辭楚王曰:『天下關閉不通,未知見日也,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張子中飲,再拜而請曰:『非有他人於此也,願王召所便習而觴之。』王曰︰『諾。』乃召南后、鄭袖而觴之。……」

張儀收了南后、鄭袖的黃金,要如何處理?他去向楚王告別,說:「現在道路上處處關卡,通行不易,這一去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和大王見面,希望大王能賜我飲酒而別。」楚王答應了,擺出酒來。張儀喝得半醉,藉著酒意對楚王一拜再拜提出不情之請:「這裡沒有別人,希望大王能將平日親幸的人找來,陪我喝一杯。」楚王大概也頗有酒意了,一口答應,真的就將自己最喜愛的南后、鄭袖找來跟張儀喝酒。

這裡顯然有男人間的不言默契。張儀要到北方去幫楚王找美女,先看看楚王目前寵幸的是什麼樣的樣貌。

「張子再拜而請曰:『儀有死罪於大王!』王曰:『何也?』曰:『儀行天下徧矣,未嘗見如此其美也。而儀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釋之,吾固以為天下莫若是兩人也。』」

見到了南后、鄭袖,張儀又對楚王一拜再拜,說:「抱歉,我對大王犯下了嚴重的死罪!」楚王當然莫名其妙:「怎麼回事?」張儀說:「天下我幾乎都走遍了,卻從來沒有見過像眼前兩位這麼美的。我竟然還承諾要去幫大王找美女,我騙了大王,我根本不可能找到比這兩位更美的。」楚王聽了,非但不生氣,還很高興,說:「你不用道歉,我本來就覺得全天下沒有比這兩人更美的了。」

很有趣的小故事,用這種方式,張儀先從楚王那裡拿了錢,又從南后、鄭袖那裏得了更豐厚的賄賂,最後還讓自己從一個不受重視的遊士,轉身變成了可以和楚王私下喝酒講悄悄話的近臣。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84493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聯經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