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寫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時代俯仰下的心念呈現,
一本包羅旅行、書評、建築、人物側寫、飲食、世道觀察、
簡質美學、少時回憶、打拳養生等等的人生點滴集錦。
橫跨30年寫作時空,45篇散佚珍文,最會過日子的舒國治,
繼《理想的下午》、《流浪集》後,又一散文力作。
這是最會過日子的舒國治,所描摹的生活的情狀。
他寫交友,與朋友聚,是如同賺錢、吃飯、睡覺、打電話一樣的需要。
他寫器識,器識是對身邊諸事能隨時寄情、因地觀照,與自己援引之取捨。
他寫一種夢想的生活,是由星星、月亮構成的夜生活。
他寫等待,因為總是覺得活在不佳的境遇中,所以習於期待更好的時地出現。
他寫旅行,旅行只因不愛待在家裡,旅行是一種徬徨。
他寫日子,是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想做,什麼也忘了做。
關於生活,我們經歷太多,記得太少;我們浪費太多,珍藏太少。而理想的生活該是什麼模樣?舒國治以長鏡頭般寧靜深遠的筆觸,細觀生活的諸般種種,謀生的藝術、晃遊的步調、旅行的美學、往事的記憶、時代的刻痕……信手寫來,一鏡到底,而我們終於在這些龐雜的風景裡,探看了理想生活的全貌。
試閱
從番茄炒蛋說起──也及建築、練武等的簡質美學
在京都一家日本料理店吃飯,服務生是來自大陸的留學生,上菜時她皆能以中文解說各是些什麼菜。吃至尾聲,閒聊間問她「你們伙房開飯,都吃些什麼飯菜?都吃得慣嗎?」「吃得很慣,只是有時會很想吃家鄉菜,像番茄炒蛋之類的,結果跟大廚說,他就做了。」「做得怎樣?」「哇,很好,蛋炒得嫩極了!」
原來這日本大廚原本就每天做玉子燒(煎蛋捲),對於蛋的質地與油的多寡、火候的掌控早就深諳,再試著對番茄有他做廚子的透徹洞悉力,像番茄的含茄沙程度、溼滑性之處理等,馬上便能將兩者結合得非常好。
也就是,從來沒做過某道異國菜的廚子,只要他有做菜的敏銳概念,往往亦可有驚人之筆。
反觀我們坊間的番茄炒蛋;炒得疙瘩肥鈍坨坨塊塊的有之,炒得番茄生脆脆的有之,炒得整盤油兮兮的亦有之,而自助餐店自作聰明勾芡又擱些微糖的更是教人啼笑皆非。老實說,一盤恰如其分的番茄炒蛋還不見得好找呢!
許多食物是可以跨國界的。倘一個日本老陶藝家或老匠師在他的工作室接待訪客,恰好到了午飯時間,而他常在中午自己做漢堡吃,於是便以漢堡饗客,搞不好這漢堡比太多的名店還好吃呢。
義大利有一小鎮,叫Reggio Emilia,夾在Parma和Modena這兩個名鎮之間,鎮上有一中型旅館叫Notarie,旅館樓下的餐廳,菜燒得極好極靈巧,有一次中午吃它的簡餐,是炒飯,售8塊5毛歐元,以小小幾片火腿(prosciutto),幾片襯托式的芝麻葉,用橄欖油淺淺炒成,便是一盤好飯。他炒得不像中式炒飯,也沒有弄成他們製燉飯的稀糊半生那種風味,就只是一盤既不油、又不過乾過脆、且完全是天生理解飯與油與食材相處於一道的靈性作品。
蓋房子亦如此理。陪著幾個西洋來的建築師逛看蘇州園林,像網師園啦、獅子林啦、拙政園啦、留園啦等等,看完閒聊,我問他們,如果在現代蓋類似明清這種意趣的房子卻一點也不管它們的雕琢、不管宗法制度下的形制格式,甚至不管工匠的高難度技藝的木作,只恪守簡單本質之原則,還能夠蓋出教中國人與西方人同樣讚嘆的優質房子嗎?
大夥意見各有不同,最後皆指向一個觀念:好的又簡單的房子,不論是東方人蓋或西方人蓋,蓋好了各國人一看咸道「這就是所謂的好房子」時,便即成矣。東方人無意學維多利亞式房屋,亦學不像。西方人無意學明清式房屋,亦學不像。倘在更細緻的層面,像西方人學書法,很難習臻中國人的那種靈動精妙。於是,何不化繁就簡?就像是日本人習中國拳法,極妍巧極繁瑣之動作很不易普遍習得盡像,然改成合氣道簡化版,卻心法步法等原則不變,亦能極有效果。
民初的營造學社,即使建西式樓宇,亦加上中式簡易框、頂、架勢,照樣不錯。如北京的協和醫院等。日本近代化廣建西式樓房,卻在東方形式之和融上做得極好,不只辰野金吾等幾個人而已也。
武漢大學的校舍,是西洋結構之上覆以中式圖案頂飾極成功的例子,尤其自遠處望去,特別呈現巍峨卻又不失文雅氣勢。
廈門的集美,有愛國華僑陳嘉庚(1874-1961)自1913年起出資糾工陸續蓋成的小學、中學、大學等一大批樓房,這批校舍固也是西洋結構加上中式肩頂眉宇,然它們甚有「邊做邊調」的素人情致,流露出深富生命動線的筆觸,人在遊觀時會不自禁的被某些轉折處吸引,而多停在那兒琢磨一陣,甚而生「陳嘉庚何許人也」之讚,這是很美趣的經驗。竊想有一種情形,陳嘉庚的器識塑形了他想蓋出房子的格調。怎麼說呢?陳氏顯然不是建築師,卻見過西洋的真房真樓,亦在其中過過佳美日子,又一意深愛自己中國的屋舍格律,真要下手建築他心中覺得合於長久時宜的房子時,終會流溢出他胸中沉吟良久的好模樣。可見器識與胸懷,才真正是建築最緊要的東西。孫中山在翠亨村的故居,也同樣透露這股味況,雖然他只是後來返鄉稍稍增建了一小部分,同時設計添建燒柴火的洗澡熱水器而已。
孫中山周遊極廣,十九世紀各國的佳相常在心中縈繞低徊,不只是蓋房子、吃飯等閱歷而已;若說設計中西人皆宜穿的衣服、中西人皆適合展閱的書籍裝幀、甚至中西人皆適合安坐的椅子,搞不好他皆能有過人的見解。只不過他的主業是革命,是救國。
器識,或說眼光,真是很重要的能耐。
當然,器識並不全然在於出國,更在於對身邊諸事之隨時寄情、因地觀照,與自己援引之取捨。
我今欲去一地方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冬天悠長,教人無事可做,教人亦不想做,雙手鑽入袖筒,脖子縮著,眼睛半闔,似在慢慢等候嚴冬一點點離開。而外間土地亦覆著雪,什麼作物也生不了,只能休養待來年生息。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夏天悠長,叫人啥事也做不來。烈日當空,光亮無比,教人興無所逃於天地間之嘆,隨時只想找樹蔭下或山壁後遮躲炎陽。便這一躲,得取了好多安靜,便這一躲,得到了好多閱讀。當黃昏來臨,人自陰暗處出來,再次與外間相會,覺美好無邊。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廁所叫毛坑,並且蓋在房子外頭,人去登廁(是的,確實叫「登」)須忍著寒冷、摸黑走到外間,還得自行先捏好幾張紙。若逢夏天,還需防蚊子叮屁股,且臭氣薰人。然這樣的地方,出恭完畢,的確有完成一樁大事之暢達感受。而那些過程,事後想來,教人一點也不厭惡,甚而覺得是人生之自然豐潤如此。
我今欲去一地方,這地方最好距文明遠些,多半的人與事皆落後於時代,則我不必太奮進積極,亦不用太計較效率或功業。那地方人凡事用手,挑水打柴,擔石抬缸,皆是那麼遲鈍愚笨,卻又是那麼有道理。那地方人用牙籤剔牙慢條斯理,嗑瓜子必剝有聲,摳鼻孔如無旁人,好一個字,如無旁人,便是要不在乎旁人,旁人之富貴之俊美之聰慧之強勢,於我何有哉?帝力又於我何有哉?
在那裏遊走,著髒破衣服可以,臉不洗亦可以。那裏可以不管流行,人們亦不知有流行一事。
那地方空荒之極,人難有偉業大計可圖,終日渾渾噩噩。倘我得以出沒其間,廁身於此類人群,何等幸運。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小孩就地打滾,蹦蹦跳跳,在樹下、在土坡、在池塘;與其他小孩,與同學、與鄰居、也與蟲鳥雞犬;而不必纏著爸媽、不必纏著褓姆;於是不用受大人播放卡通片拘馴他,並且不必忙著學英文。
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大人皆有事情忙,不會整天閒得慌,於是拉著孩子四處投入學習。一忽兒學音樂,一忽兒又學圍棋;更別說學習英文數學與電腦。
大人忙些什麼?不過是男耕女織。便是這種忙,不必分分秒秒相陪小孩,不必上學放學枯枯守在校門口。然則此種忙,是閒中之忙,與小孩時不時在溪邊相遇,時不時在田埂錯身。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恁是偏遠,攀涉千山萬水,方能到達。抵達之後,卻是啥的也無。那兒賺不到什麼錢,那兒也用不到什麼錢。物產缺乏,人僅得糊口,人又卻顯得富泰怪哉。甚而人亦不多。外地人到了這裏很難花錢,這裏的東西也很難售錢。那裏山石嶙峋,硬地滿佈,不易開闢耕作。那裏房舍亦少,建屋不易,人有小小陋室一間,已難能可貴,而人亦不多處室內,多半之時,存在於朗朗乾坤。
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我熟識的人不多。在那裏我不忙著找朋友,朋友也不硬要尋我。當地人於我皆是外人,卻也未必稱作陌路之人。我看他們如同看山看水,見著便是了,不特要他們對我反應。
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沒有傷心人。我們在俗間即使「人世幾回傷心事」,那地方總是「山形依舊枕寒流」。那地方太多太多的大自然,以是太少太少的人之私事私情會映照出來。久而久之,人亦融進了自然。
我今欲去一地方,到了那處地方,教人不知時候。見月圓知是十五,不見月了想是三十。草生知春,雪覆知冬。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沒有夜生活,沒有夜間表演活動如戲劇、交響樂、歌舞劇……忽念及我已有二十年沒參加那類活動。那些有表演廳院的城市,我不該佔據居住,該讓出給欣賞之人住。那裏的夜,只有月亮,只有星星。只有月亮與星星構成的夜生活,是每晚最單調美好又最捨不得不參加的夜生活,這就是我今欲去的一地方。
旅行中帶的書
旅行中帶一本什麼樣的書?這是個好問題。許多人在心裏都問過了千百次,然真上路時,仍是匆匆忙忙的能抓哪本就抓哪本的塞進行李出發。
先談談為什麼旅行要帶書。不少人是為了定心,也就是說,在漂移中總有些什麼可以翻翻、可以盯著一陣用用腦筋。否則空檔會太浮顯,須知有的人很不喜歡大型的空檔。不少人本來就愛閱讀,而旅行中常有些美麗的微妙時刻,如滑行中的火車,如安靜小鎮的午後咖啡館,在這時刻看書,常獲得珍貴的經驗。所謂微妙時刻,不僅僅像長途移動後產生的孤獨或寧靜,又是奔波勞頓後,不經意看進眼裏的字句。
再就是,不少人有在床上睡前讀書的習慣。視之為靜態的、無聲的、卻猶有一絲自我之逐漸休息卻仍還先專注些許心思甚至略略用腦(須知,有人用腦已成習慣,用腦反而令自己放鬆)的入眠前慣性。有些書,是此次旅行原本要用的。像有人帶名人傳記(像《賈伯斯傳》),為了不久抵達定點後要開會或演講時可以引用什麼的。又譬如你帶了一本八十年前的紐奧良指南,正向著紐奧良出發。有時老指南在閱讀時的歷史趣味,較之新指南的實用,更顯出時過境遷後的另一股價值。
然而你去注意,多半人出外旅行帶的書,往往皆不是實用的,甚至很多是故事型的書,也就是,小說。
你在飛機場看到有些候機的人看的書,他的那種專注、那種往下翻頁知道發展,便絕對是小說。太多人願意讓自己跟著劇情往下而行,其實這感覺與坐著火車讓它載著我們奔往目的地是一樣的。
小說,是何種小說呢?有人愛偵探小說,有人愛間諜小說。這兩種類型,據說很適合在大城市旅行時閱讀,像倫敦、柏林、紐約。而亞洲的東京也很適合。至若人到了不丹、到了越南的鄉下、到了安徽的黃山,到了雲南的香格里拉,看間諜或偵探,便有點格格不入。有些國家及獨特,像日本;故而帶去日本讀的小說,與帶進歐洲讀的小說,可以極為不同。另外,帶到遼闊地域的書,像澳洲、像美國原野、像新疆,也可能不同於帶去人煙稠密的市井集鎮。
小說的「放眼可及」性,要比其「專業」性更適宜旅途。怎麼說呢?凡是人坐上火車、坐上飛機、躺在旅館床上時,一展頁便能往下讀的而不致感到艱澀的,是我所謂的「放眼可及」。若人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鑽研,或一邊讀還需一邊前後翻查、思考者,便是「專業」了。
細節太繁密的小說,不管是科技細節、歷史細節、知識細節,並不適合旅途。乃人上上下下、進進出出,無法太顧及書中細節。故而像《紅樓夢》這種不世出的鉅著不見得適合帶在路上看。同時太過地域性、太特殊的類型,如武俠小說或西部小說,大約也不是理想的旅行中看的書。
一般言之,現代的較之古代的為宜。另外,世界各國的,也較之本國的為宜。「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腳下,有一個安靜的小鎮,鎮上的鐘錶匠保羅這天吃過了午飯………」,像這樣的開頭,哪怕你在中國的成都青城山旅遊,亦不會格格不入。
當然,本國的作品當寫成世界型的韻味時,自然也很適合。
還有,短篇小說合適否?這問題問得好。一般而言,人們帶長篇的多。然有人怕一整本不容易連著看,也樂意看短篇集子,甚至看綜合多位作者的合集。莫泊桑的短篇十分適合旅中來讀,乃他的人情世故、鄉村城市、生活感受等太也活潑多變化,讀來既不輕浮也絕不莫名其妙的沉重。中國的汪曾祺也是短篇小說在旅行中耐讀的極佳例子。美國的雷蒙德·卡佛(Ramond Carver),寫得好極了,句子也極有味道,然而未必適合旅途,乃太封閉靜態,並且也太沉重。
日本作家與英國作家常有一種很懂得觀看外間世道的灑逸筆墨,他們的書作(有些未必是小說)皆很有讓人帶上路的魅力(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數十年來一直廣受歡迎,幾乎是最經典的例子)。當然,懂得欣賞蕭簡與品愛自然的國情,也令他們對旅途很有覺知,這是此二國的特長。說到這裡突然想到,我們自己寫東西的人,有什麼書是適於別人在旅行時帶的呢?
小說之外,詩,也是不少人喜歡帶著上路的。主要帶著它,如同無物,只是幾個字罷了。這種感覺,最教人舒服。其實詩集在身,作用往往極大;偶而眼中攝入幾個發你深思的句子,令你在好幾天說玩又像沒玩到的旅途荒悶中突的一下亮了起來。詩集硬是有這種空谷醍醐的奇妙效果。
詩話亦是旅行時宜讀之物。
英國企鵝出版社出過不少經典小冊子,其中一種稱「小黑書」(Little Black),像沈復《浮生六記》英譯本之節選,便是其一。有些書,尤其是經典,你早讀過多次,然被人節選了,又英譯了,竟然你又生出想一窺的心了。
有些小說的「故事大綱」,本身便是好讀物。然最好與「導讀」聯合在一起讀。倘有高手將《從文自傳》作一深度導讀,又左右逢源的敘述沈從文的簡傳,再不時引述《從文自傳》中重要的篇章,還略提一些近代史,那麼那樣的文章絕對可以是「旅行中帶的文章」。
有沒有一家書店,特別闢出一區,叫「旅行中帶的書」,凡是在這區的書,皆是全世界問卷調查來的(尤其採自許多旅行作家或好在旅行中看書的文學人等等之意見),再加以精選分類、然後陳列。同時各國分開,使讀者一目了然,知道哪國多些、哪國少些。甚至哪個作者特別多、又哪個作者僅有一本。凡此等等,想必會很教人期待的。
空虛者的夏令營
一個有點成熟、沉澱的城市,像台北,總會形成此一撮彼一撮的小小聚落,大部分的人便依附在他的聚落裏獲取其社交養分。有一段頗長的歲月,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人們大量的住公寓與安坐客廳看電視,造成極大規模的減少串門子、減少與街坊閒聊的社會新狀態。近數年這種情況開始改變,人們安坐家中的時間少了,往外找人群了,甚至大樹下、騎樓底、公園中四處參與別人的活動了。有些不運動的,如今與三、五人一同練站樁或八段錦了;有的不唱歌的,開始陪著鄰居一起吼吼卡拉OK了;有些不跳舞的,開始在黃昏的永康公園裏也站進隊伍裏一起跟著節拍提起腳扭動腰來。
這諸多的變化,像是又回到六十年代以前中國人在農村社會時的群居情態。尤其是這七、八年特別明顯。
這或許可以稱作一種叫「台灣的寂寞」之東西。也就是,近三十年台灣的勤奮、富裕、自謙而後變自負、對人生的揮霍與享樂等等,最終逐漸演變成某種心靈中的巨大空乏。最後,他仍然需要人,需要別的人所散發出來的溫熱。
其中最明顯的,是需要講話。
或是他講,或是他聽別人講。
說來好笑,講話,居然成為一種病。講話,居然也成為一種藥。
朋友中也開始有凡遇上人便開口講個不停的例子了。而且還不只一兩人。可見這是社會已然實存的狀況。他們為何如此迫切要把話大量講出來給人聽?莫非他日子過得太冷清了。但何種日子方是冷清日子?據說「富裕」,常是冷清的先決條件。但最大的可能,是這樣的人花太長的人生歲月進行自己最視為必要的事,久而久之,他進入自己的牢籠。自此之後,他凡遇人,便視之為探監親友,趕快大量的把肚子裏放了一輩子的話在這短短的探監時間裏一古腦兒講出來。
那種一輩子生兒育女的家庭主婦,到了六十出頭,自己女兒生的外孫還請她帶,這樣的服務人群的老太太,永遠不可能有這種「多話症」。乃她沒有「過度超量培養自我」的孕育過程。
幸好台北是一個「人的城市」,有極多的角落與極多的人眾猶能容納其他寂寞的人;讓他們可以經過,可以探看,甚至可以停下來聊上幾句,更甚至讓他們滔滔不絕的清除心底之大劑量收藏。
但不久他們又回家了。家,是他們心病的根源。君不見,這些滔滔不絕者有時像是不願回家,乃他們的療程好不容易才進行到熱鬧處,還未完成。應該有許多夏令營,令想要接近人群的人可以參加,晚上便住在外地,甚至睡在野地的帳篷裏。白天的活動是節目之主體,最好是有不少體力之勞動,如挖地、整土、種菜,或是登山、涉溪、健行。中途休息時,不妨有唱歌跳舞、講笑話等娛樂,如此參加者便投入了人群,往往暫拋了自己;或是投入了勞力而暫拋了自己的心思習慣,不正是最好的度假兼遊戲之旅嗎?
在京都一家日本料理店吃飯,服務生是來自大陸的留學生,上菜時她皆能以中文解說各是些什麼菜。吃至尾聲,閒聊間問她「你們伙房開飯,都吃些什麼飯菜?都吃得慣嗎?」「吃得很慣,只是有時會很想吃家鄉菜,像番茄炒蛋之類的,結果跟大廚說,他就做了。」「做得怎樣?」「哇,很好,蛋炒得嫩極了!」
原來這日本大廚原本就每天做玉子燒(煎蛋捲),對於蛋的質地與油的多寡、火候的掌控早就深諳,再試著對番茄有他做廚子的透徹洞悉力,像番茄的含茄沙程度、溼滑性之處理等,馬上便能將兩者結合得非常好。
也就是,從來沒做過某道異國菜的廚子,只要他有做菜的敏銳概念,往往亦可有驚人之筆。
反觀我們坊間的番茄炒蛋;炒得疙瘩肥鈍坨坨塊塊的有之,炒得番茄生脆脆的有之,炒得整盤油兮兮的亦有之,而自助餐店自作聰明勾芡又擱些微糖的更是教人啼笑皆非。老實說,一盤恰如其分的番茄炒蛋還不見得好找呢!
許多食物是可以跨國界的。倘一個日本老陶藝家或老匠師在他的工作室接待訪客,恰好到了午飯時間,而他常在中午自己做漢堡吃,於是便以漢堡饗客,搞不好這漢堡比太多的名店還好吃呢。
義大利有一小鎮,叫Reggio Emilia,夾在Parma和Modena這兩個名鎮之間,鎮上有一中型旅館叫Notarie,旅館樓下的餐廳,菜燒得極好極靈巧,有一次中午吃它的簡餐,是炒飯,售8塊5毛歐元,以小小幾片火腿(prosciutto),幾片襯托式的芝麻葉,用橄欖油淺淺炒成,便是一盤好飯。他炒得不像中式炒飯,也沒有弄成他們製燉飯的稀糊半生那種風味,就只是一盤既不油、又不過乾過脆、且完全是天生理解飯與油與食材相處於一道的靈性作品。
蓋房子亦如此理。陪著幾個西洋來的建築師逛看蘇州園林,像網師園啦、獅子林啦、拙政園啦、留園啦等等,看完閒聊,我問他們,如果在現代蓋類似明清這種意趣的房子卻一點也不管它們的雕琢、不管宗法制度下的形制格式,甚至不管工匠的高難度技藝的木作,只恪守簡單本質之原則,還能夠蓋出教中國人與西方人同樣讚嘆的優質房子嗎?
大夥意見各有不同,最後皆指向一個觀念:好的又簡單的房子,不論是東方人蓋或西方人蓋,蓋好了各國人一看咸道「這就是所謂的好房子」時,便即成矣。東方人無意學維多利亞式房屋,亦學不像。西方人無意學明清式房屋,亦學不像。倘在更細緻的層面,像西方人學書法,很難習臻中國人的那種靈動精妙。於是,何不化繁就簡?就像是日本人習中國拳法,極妍巧極繁瑣之動作很不易普遍習得盡像,然改成合氣道簡化版,卻心法步法等原則不變,亦能極有效果。
民初的營造學社,即使建西式樓宇,亦加上中式簡易框、頂、架勢,照樣不錯。如北京的協和醫院等。日本近代化廣建西式樓房,卻在東方形式之和融上做得極好,不只辰野金吾等幾個人而已也。
武漢大學的校舍,是西洋結構之上覆以中式圖案頂飾極成功的例子,尤其自遠處望去,特別呈現巍峨卻又不失文雅氣勢。
廈門的集美,有愛國華僑陳嘉庚(1874-1961)自1913年起出資糾工陸續蓋成的小學、中學、大學等一大批樓房,這批校舍固也是西洋結構加上中式肩頂眉宇,然它們甚有「邊做邊調」的素人情致,流露出深富生命動線的筆觸,人在遊觀時會不自禁的被某些轉折處吸引,而多停在那兒琢磨一陣,甚而生「陳嘉庚何許人也」之讚,這是很美趣的經驗。竊想有一種情形,陳嘉庚的器識塑形了他想蓋出房子的格調。怎麼說呢?陳氏顯然不是建築師,卻見過西洋的真房真樓,亦在其中過過佳美日子,又一意深愛自己中國的屋舍格律,真要下手建築他心中覺得合於長久時宜的房子時,終會流溢出他胸中沉吟良久的好模樣。可見器識與胸懷,才真正是建築最緊要的東西。孫中山在翠亨村的故居,也同樣透露這股味況,雖然他只是後來返鄉稍稍增建了一小部分,同時設計添建燒柴火的洗澡熱水器而已。
孫中山周遊極廣,十九世紀各國的佳相常在心中縈繞低徊,不只是蓋房子、吃飯等閱歷而已;若說設計中西人皆宜穿的衣服、中西人皆適合展閱的書籍裝幀、甚至中西人皆適合安坐的椅子,搞不好他皆能有過人的見解。只不過他的主業是革命,是救國。
器識,或說眼光,真是很重要的能耐。
當然,器識並不全然在於出國,更在於對身邊諸事之隨時寄情、因地觀照,與自己援引之取捨。
我今欲去一地方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冬天悠長,教人無事可做,教人亦不想做,雙手鑽入袖筒,脖子縮著,眼睛半闔,似在慢慢等候嚴冬一點點離開。而外間土地亦覆著雪,什麼作物也生不了,只能休養待來年生息。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夏天悠長,叫人啥事也做不來。烈日當空,光亮無比,教人興無所逃於天地間之嘆,隨時只想找樹蔭下或山壁後遮躲炎陽。便這一躲,得取了好多安靜,便這一躲,得到了好多閱讀。當黃昏來臨,人自陰暗處出來,再次與外間相會,覺美好無邊。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廁所叫毛坑,並且蓋在房子外頭,人去登廁(是的,確實叫「登」)須忍著寒冷、摸黑走到外間,還得自行先捏好幾張紙。若逢夏天,還需防蚊子叮屁股,且臭氣薰人。然這樣的地方,出恭完畢,的確有完成一樁大事之暢達感受。而那些過程,事後想來,教人一點也不厭惡,甚而覺得是人生之自然豐潤如此。
我今欲去一地方,這地方最好距文明遠些,多半的人與事皆落後於時代,則我不必太奮進積極,亦不用太計較效率或功業。那地方人凡事用手,挑水打柴,擔石抬缸,皆是那麼遲鈍愚笨,卻又是那麼有道理。那地方人用牙籤剔牙慢條斯理,嗑瓜子必剝有聲,摳鼻孔如無旁人,好一個字,如無旁人,便是要不在乎旁人,旁人之富貴之俊美之聰慧之強勢,於我何有哉?帝力又於我何有哉?
在那裏遊走,著髒破衣服可以,臉不洗亦可以。那裏可以不管流行,人們亦不知有流行一事。
那地方空荒之極,人難有偉業大計可圖,終日渾渾噩噩。倘我得以出沒其間,廁身於此類人群,何等幸運。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小孩就地打滾,蹦蹦跳跳,在樹下、在土坡、在池塘;與其他小孩,與同學、與鄰居、也與蟲鳥雞犬;而不必纏著爸媽、不必纏著褓姆;於是不用受大人播放卡通片拘馴他,並且不必忙著學英文。
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大人皆有事情忙,不會整天閒得慌,於是拉著孩子四處投入學習。一忽兒學音樂,一忽兒又學圍棋;更別說學習英文數學與電腦。
大人忙些什麼?不過是男耕女織。便是這種忙,不必分分秒秒相陪小孩,不必上學放學枯枯守在校門口。然則此種忙,是閒中之忙,與小孩時不時在溪邊相遇,時不時在田埂錯身。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恁是偏遠,攀涉千山萬水,方能到達。抵達之後,卻是啥的也無。那兒賺不到什麼錢,那兒也用不到什麼錢。物產缺乏,人僅得糊口,人又卻顯得富泰怪哉。甚而人亦不多。外地人到了這裏很難花錢,這裏的東西也很難售錢。那裏山石嶙峋,硬地滿佈,不易開闢耕作。那裏房舍亦少,建屋不易,人有小小陋室一間,已難能可貴,而人亦不多處室內,多半之時,存在於朗朗乾坤。
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我熟識的人不多。在那裏我不忙著找朋友,朋友也不硬要尋我。當地人於我皆是外人,卻也未必稱作陌路之人。我看他們如同看山看水,見著便是了,不特要他們對我反應。
我今想去一地方,那地方沒有傷心人。我們在俗間即使「人世幾回傷心事」,那地方總是「山形依舊枕寒流」。那地方太多太多的大自然,以是太少太少的人之私事私情會映照出來。久而久之,人亦融進了自然。
我今欲去一地方,到了那處地方,教人不知時候。見月圓知是十五,不見月了想是三十。草生知春,雪覆知冬。
我今欲去一地方,那地方沒有夜生活,沒有夜間表演活動如戲劇、交響樂、歌舞劇……忽念及我已有二十年沒參加那類活動。那些有表演廳院的城市,我不該佔據居住,該讓出給欣賞之人住。那裏的夜,只有月亮,只有星星。只有月亮與星星構成的夜生活,是每晚最單調美好又最捨不得不參加的夜生活,這就是我今欲去的一地方。
旅行中帶的書
旅行中帶一本什麼樣的書?這是個好問題。許多人在心裏都問過了千百次,然真上路時,仍是匆匆忙忙的能抓哪本就抓哪本的塞進行李出發。
先談談為什麼旅行要帶書。不少人是為了定心,也就是說,在漂移中總有些什麼可以翻翻、可以盯著一陣用用腦筋。否則空檔會太浮顯,須知有的人很不喜歡大型的空檔。不少人本來就愛閱讀,而旅行中常有些美麗的微妙時刻,如滑行中的火車,如安靜小鎮的午後咖啡館,在這時刻看書,常獲得珍貴的經驗。所謂微妙時刻,不僅僅像長途移動後產生的孤獨或寧靜,又是奔波勞頓後,不經意看進眼裏的字句。
再就是,不少人有在床上睡前讀書的習慣。視之為靜態的、無聲的、卻猶有一絲自我之逐漸休息卻仍還先專注些許心思甚至略略用腦(須知,有人用腦已成習慣,用腦反而令自己放鬆)的入眠前慣性。有些書,是此次旅行原本要用的。像有人帶名人傳記(像《賈伯斯傳》),為了不久抵達定點後要開會或演講時可以引用什麼的。又譬如你帶了一本八十年前的紐奧良指南,正向著紐奧良出發。有時老指南在閱讀時的歷史趣味,較之新指南的實用,更顯出時過境遷後的另一股價值。
然而你去注意,多半人出外旅行帶的書,往往皆不是實用的,甚至很多是故事型的書,也就是,小說。
你在飛機場看到有些候機的人看的書,他的那種專注、那種往下翻頁知道發展,便絕對是小說。太多人願意讓自己跟著劇情往下而行,其實這感覺與坐著火車讓它載著我們奔往目的地是一樣的。
小說,是何種小說呢?有人愛偵探小說,有人愛間諜小說。這兩種類型,據說很適合在大城市旅行時閱讀,像倫敦、柏林、紐約。而亞洲的東京也很適合。至若人到了不丹、到了越南的鄉下、到了安徽的黃山,到了雲南的香格里拉,看間諜或偵探,便有點格格不入。有些國家及獨特,像日本;故而帶去日本讀的小說,與帶進歐洲讀的小說,可以極為不同。另外,帶到遼闊地域的書,像澳洲、像美國原野、像新疆,也可能不同於帶去人煙稠密的市井集鎮。
小說的「放眼可及」性,要比其「專業」性更適宜旅途。怎麼說呢?凡是人坐上火車、坐上飛機、躺在旅館床上時,一展頁便能往下讀的而不致感到艱澀的,是我所謂的「放眼可及」。若人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鑽研,或一邊讀還需一邊前後翻查、思考者,便是「專業」了。
細節太繁密的小說,不管是科技細節、歷史細節、知識細節,並不適合旅途。乃人上上下下、進進出出,無法太顧及書中細節。故而像《紅樓夢》這種不世出的鉅著不見得適合帶在路上看。同時太過地域性、太特殊的類型,如武俠小說或西部小說,大約也不是理想的旅行中看的書。
一般言之,現代的較之古代的為宜。另外,世界各國的,也較之本國的為宜。「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腳下,有一個安靜的小鎮,鎮上的鐘錶匠保羅這天吃過了午飯………」,像這樣的開頭,哪怕你在中國的成都青城山旅遊,亦不會格格不入。
當然,本國的作品當寫成世界型的韻味時,自然也很適合。
還有,短篇小說合適否?這問題問得好。一般而言,人們帶長篇的多。然有人怕一整本不容易連著看,也樂意看短篇集子,甚至看綜合多位作者的合集。莫泊桑的短篇十分適合旅中來讀,乃他的人情世故、鄉村城市、生活感受等太也活潑多變化,讀來既不輕浮也絕不莫名其妙的沉重。中國的汪曾祺也是短篇小說在旅行中耐讀的極佳例子。美國的雷蒙德·卡佛(Ramond Carver),寫得好極了,句子也極有味道,然而未必適合旅途,乃太封閉靜態,並且也太沉重。
日本作家與英國作家常有一種很懂得觀看外間世道的灑逸筆墨,他們的書作(有些未必是小說)皆很有讓人帶上路的魅力(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數十年來一直廣受歡迎,幾乎是最經典的例子)。當然,懂得欣賞蕭簡與品愛自然的國情,也令他們對旅途很有覺知,這是此二國的特長。說到這裡突然想到,我們自己寫東西的人,有什麼書是適於別人在旅行時帶的呢?
小說之外,詩,也是不少人喜歡帶著上路的。主要帶著它,如同無物,只是幾個字罷了。這種感覺,最教人舒服。其實詩集在身,作用往往極大;偶而眼中攝入幾個發你深思的句子,令你在好幾天說玩又像沒玩到的旅途荒悶中突的一下亮了起來。詩集硬是有這種空谷醍醐的奇妙效果。
詩話亦是旅行時宜讀之物。
英國企鵝出版社出過不少經典小冊子,其中一種稱「小黑書」(Little Black),像沈復《浮生六記》英譯本之節選,便是其一。有些書,尤其是經典,你早讀過多次,然被人節選了,又英譯了,竟然你又生出想一窺的心了。
有些小說的「故事大綱」,本身便是好讀物。然最好與「導讀」聯合在一起讀。倘有高手將《從文自傳》作一深度導讀,又左右逢源的敘述沈從文的簡傳,再不時引述《從文自傳》中重要的篇章,還略提一些近代史,那麼那樣的文章絕對可以是「旅行中帶的文章」。
有沒有一家書店,特別闢出一區,叫「旅行中帶的書」,凡是在這區的書,皆是全世界問卷調查來的(尤其採自許多旅行作家或好在旅行中看書的文學人等等之意見),再加以精選分類、然後陳列。同時各國分開,使讀者一目了然,知道哪國多些、哪國少些。甚至哪個作者特別多、又哪個作者僅有一本。凡此等等,想必會很教人期待的。
空虛者的夏令營
一個有點成熟、沉澱的城市,像台北,總會形成此一撮彼一撮的小小聚落,大部分的人便依附在他的聚落裏獲取其社交養分。有一段頗長的歲月,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人們大量的住公寓與安坐客廳看電視,造成極大規模的減少串門子、減少與街坊閒聊的社會新狀態。近數年這種情況開始改變,人們安坐家中的時間少了,往外找人群了,甚至大樹下、騎樓底、公園中四處參與別人的活動了。有些不運動的,如今與三、五人一同練站樁或八段錦了;有的不唱歌的,開始陪著鄰居一起吼吼卡拉OK了;有些不跳舞的,開始在黃昏的永康公園裏也站進隊伍裏一起跟著節拍提起腳扭動腰來。
這諸多的變化,像是又回到六十年代以前中國人在農村社會時的群居情態。尤其是這七、八年特別明顯。
這或許可以稱作一種叫「台灣的寂寞」之東西。也就是,近三十年台灣的勤奮、富裕、自謙而後變自負、對人生的揮霍與享樂等等,最終逐漸演變成某種心靈中的巨大空乏。最後,他仍然需要人,需要別的人所散發出來的溫熱。
其中最明顯的,是需要講話。
或是他講,或是他聽別人講。
說來好笑,講話,居然成為一種病。講話,居然也成為一種藥。
朋友中也開始有凡遇上人便開口講個不停的例子了。而且還不只一兩人。可見這是社會已然實存的狀況。他們為何如此迫切要把話大量講出來給人聽?莫非他日子過得太冷清了。但何種日子方是冷清日子?據說「富裕」,常是冷清的先決條件。但最大的可能,是這樣的人花太長的人生歲月進行自己最視為必要的事,久而久之,他進入自己的牢籠。自此之後,他凡遇人,便視之為探監親友,趕快大量的把肚子裏放了一輩子的話在這短短的探監時間裏一古腦兒講出來。
那種一輩子生兒育女的家庭主婦,到了六十出頭,自己女兒生的外孫還請她帶,這樣的服務人群的老太太,永遠不可能有這種「多話症」。乃她沒有「過度超量培養自我」的孕育過程。
幸好台北是一個「人的城市」,有極多的角落與極多的人眾猶能容納其他寂寞的人;讓他們可以經過,可以探看,甚至可以停下來聊上幾句,更甚至讓他們滔滔不絕的清除心底之大劑量收藏。
但不久他們又回家了。家,是他們心病的根源。君不見,這些滔滔不絕者有時像是不願回家,乃他們的療程好不容易才進行到熱鬧處,還未完成。應該有許多夏令營,令想要接近人群的人可以參加,晚上便住在外地,甚至睡在野地的帳篷裏。白天的活動是節目之主體,最好是有不少體力之勞動,如挖地、整土、種菜,或是登山、涉溪、健行。中途休息時,不妨有唱歌跳舞、講笑話等娛樂,如此參加者便投入了人群,往往暫拋了自己;或是投入了勞力而暫拋了自己的心思習慣,不正是最好的度假兼遊戲之旅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舒國治 門外漢的日本系列(門外漢的京都+門外漢的東京)
79折
特價584元
停售
門外漢的東京
79折
特價300元
加入購物車
憶楊德昌
9折
特價351元
加入購物車
我與寫字
79折
特價300元
加入購物車
眷村X電影:離散的年代
95折
特價95元
加入購物車
舒國治精選集(增訂新版)
79折
特價379元
加入購物車
門外漢的京都(十六周年新版)
79折
特價284元
加入購物車
理想的下午(二十周年紀念新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79折
特價284元
加入購物車
遙遠的公路
79折
特價269元
加入購物車
舒國治精選集
9折
特價378元
停售
雜寫
9折
特價288元
加入購物車
台北游藝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宜蘭一瞥
79折
特價253元
加入購物車
水城台北
9折
特價270元
貨到通知
窮中談吃
9折
特價234元
停售
台灣重遊
79折
特價221元
加入購物車
台北小吃札記
9折
特價252元
貨到通知
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
9折
特價225元
貨到通知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