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所羅門王的指環
.諾貝爾獎得主、動物行為學之父勞倫茲最膾炙人口的科普著作.紐約公共圖書館「Books of the Century」自然科學類十大好書.誠品書店《一生的讀書計畫》推薦照我看來,所羅門王需要用到魔戒才能和動物交談,未免太遜了。活潑潑的生命完全無須藉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述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勞倫茲傳說中,所羅門王有一只魔法戒指,戴上它就可以跟動物對話,不過動物行為學大師勞倫茲卻說,他不靠魔戒也有辦法聽懂動物所說的話。渡鴉擔心飼主的安危,用獨有的叫聲呼喚;愛上人類的穴烏,殷勤的把小蟲塞進人嘴;雁鵝號召同伴一齊飛行的「鏗鏘鏗」叫聲;狗兒睜著雙眼愕愕的望著,祈求主人帶牠出門,或是不勞主人吩咐,便咬了可厭的人的屁股……勞倫茲透過本書告訴我們,只要讓動物以最自然的方式生活,再用愛心和耐心與牠們相處,就能看出、聽出動物的語言。
【電子書】這就是生物學
生物學,是多采多姿的科學, 是獨一無二的科學,是明心見性的科學。 這本書讓我們領悟到生物學的重要與豐富, 獲得廣闊的視野與理念架構, 並清楚自己在生物世界的起源與地位,以及人類對自然的責任。 ◎顏聖紘、程樹德 &專文導讀 ◎《中國時報》開卷版 &一週好書推薦 麥爾是達爾文以來最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 他為生物物種寫下定義,他開創系統分類學,奠定現代演化綜合理論。 這位當代生物學巨擘站在知識的高峰, 把自身投注於摯愛主題的畢生思索,傾囊相授。 他朝生物學汪洋撒下大網, 將科學哲學、生物學發展史、生物學研究領域等問題,一網打盡。 透過嚴謹的論述、透徹的洞見、博引的舉證, 帶領我們遍覽由生理學、細胞學、分類學、 形態學、發生學、演化學、生態學等學門構成的生物學版圖。 書中的觀點與見解,提供我們重新思考生命問題的新起點, 這是一位百歲生物學家留下來的一部浩瀚的生物學生命史。 (原書名:《看!這就是生物學》)
【電子書】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人類不斷破壞環境,許多生物失去棲地,但一切仍來得及挽救; 是時候行動了,將一半的海洋及大地還給其他物種,把屬於地球的還給地球! 生物多樣性之父、社會生物學始祖 兩度普立茲獎、克拉福德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得主 愛德華‧威爾森震撼全球科學界最新力作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榮譽教授夏禹九專文介紹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黃貞祥熱情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如果說達爾文是第一位綜論物種如何而生的科學家,那麼威爾森便是綜論物種如何而亡的第一人。」 ──《野外》(Wild)雜誌 「為了防止物種(包括人類自己)大滅絕的發生,我們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以保全這個行星的生物多樣性。」當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語重心長的說道。他認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實在太過巨大,因此他在本書《半個地球》中提議一個與問題程度相當的解決之道:把一半的地表面積還給大自然。 做為「人類世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威爾森在本書的主張更為激進、也更具衝擊性。他敘述我們人類這一物種是如何在一眨眼間成為此地質年代的掌權者;他敘述人類是如何逐步剪掉「生命家譜樹的若干枝椏,最終殃及整顆大樹,」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他以輓歌般的優美文字記錄正在發生的物種滅絕危機,包括他目睹被捕的兩頭蘇門答臘犀牛、在雨林深處尋訪滅絕已久的「上帝之鳥」,以及眾多無以名狀的生物。更難得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型瀕危動植物,威爾森更關心不起眼的數百萬種無脊椎動物與微生物,只因這些生命才是構成地球生態系的基礎物種。 威爾森嚴厲地指出生命圈並非人類所有,更戮力駁斥那些好整以暇的「人類世主義」者之無稽謬論:他從來不認為人類能透過生物工程來拯救生態浩劫,批評人類竟一廂情願地認為物種的滅絕能用複製科技來彌補,或靠引進外來物種來遞補滅絕生物。 儘管地球正處存亡危急之秋,威爾森卻非只是個危言聳聽的災難預言人。他不願俯首於宿命論,不甘屈服於主流的既有想法,在87歲暮年之際仍毅然提出如此大膽的構想。他認為保留「半個地球」為時未晚,亦積極找出可重建生物多樣性的實際地區。我們還有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讓大自然休養生息,修復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並積極培養下一代的公民科學家。
【電子書】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人類不斷破壞環境,許多生物失去棲地,但一切仍來得及挽救; 是時候行動了,將一半的海洋及大地還給其他物種,把屬於地球的還給地球! 生物多樣性之父、社會生物學始祖 兩度普立茲獎、克拉福德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得主 愛德華‧威爾森震撼全球科學界最新力作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榮譽教授夏禹九專文介紹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黃貞祥熱情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如果說達爾文是第一位綜論物種如何而生的科學家,那麼威爾森便是綜論物種如何而亡的第一人。」 ──《野外》(Wild)雜誌 「為了防止物種(包括人類自己)大滅絕的發生,我們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以保全這個行星的生物多樣性。」當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語重心長的說道。他認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實在太過巨大,因此他在本書《半個地球》中提議一個與問題程度相當的解決之道:把一半的地表面積還給大自然。 做為「人類世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威爾森在本書的主張更為激進、也更具衝擊性。他敘述我們人類這一物種是如何在一眨眼間成為此地質年代的掌權者;他敘述人類是如何逐步剪掉「生命家譜樹的若干枝椏,最終殃及整顆大樹,」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他以輓歌般的優美文字記錄正在發生的物種滅絕危機,包括他目睹被捕的兩頭蘇門答臘犀牛、在雨林深處尋訪滅絕已久的「上帝之鳥」,以及眾多無以名狀的生物。更難得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型瀕危動植物,威爾森更關心不起眼的數百萬種無脊椎動物與微生物,只因這些生命才是構成地球生態系的基礎物種。 威爾森嚴厲地指出生命圈並非人類所有,更戮力駁斥那些好整以暇的「人類世主義」者之無稽謬論:他從來不認為人類能透過生物工程來拯救生態浩劫,批評人類竟一廂情願地認為物種的滅絕能用複製科技來彌補,或靠引進外來物種來遞補滅絕生物。 儘管地球正處存亡危急之秋,威爾森卻非只是個危言聳聽的災難預言人。他不願俯首於宿命論,不甘屈服於主流的既有想法,在87歲暮年之際仍毅然提出如此大膽的構想。他認為保留「半個地球」為時未晚,亦積極找出可重建生物多樣性的實際地區。我們還有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讓大自然休養生息,修復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並積極培養下一代的公民科學家。
【電子書】觀念生物學2
●全新修訂版 ●由生物學家與畫家激盪出來的心血結晶 ●以前所未有的角度,顛覆你對生物學的想像 ●插畫精采,令人愛不釋手 你去過阿羅瑪多娜專賣店嗎? 那裡賣的甜甜圈不僅口味眾多,有椰子、楓糖、藍莓、杏仁等, 還敘說著DNA如何解碼成蛋白質的故事。 讓一屋子的猴子隨意亂敲電腦打字鍵盤, 有沒有可能突然出現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呢? 生命究竟有沒有可能偶然發生? 生命是一個又一個的迴路,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生命從一到多,由簡到繁,一路悠悠走過漫長的40億年。 今天的世界充滿物種的多樣性, 但演化仍保留著生命起源的蛛絲馬跡,供人們去探索。 現在,甩掉枯燥難記的構造名詞, 拋開「界、門、綱、目、科、屬、種」的複雜分類, 請扭轉你的視野,和我們一起踏上這條貫通生命奧祕的大道。
【電子書】觀念生物學1
●全新修訂版,新增作者再版序 ●由生物學家與畫家激盪出來的心血結晶 ●以前所未有的角度,顛覆你對生物學的想像 ●插畫精采,令人愛不釋手 你能想像,「高高在上」的你,和微不足道的細菌, 都用著同樣的DNA語言,指揮生命的運作嗎? 全世界的甲蟲約有30萬種,儘管色澤、花紋、圖樣都不同, 但萬變不離其宗,牠們都有著頭、胸、腹的基本結構, 只是比例不盡相同。 細菌、玉米、楓樹、青蛙、蜘蛛、蝙蝠、大象、人類, 看起來是多麼不一樣啊, 但這些生物的細胞內竟然有共通的「能量貨幣」, 真是不可思議呢! 從最微小的細菌到最複雜的人類,全部被16種共通的模式貫穿, 任憑生物世界再怎樣繽紛多樣,全都在這些共通模式下一視同仁。 這就是《觀念生物學1、2》要傳達的核心觀念。 書中隨處可見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新鮮多汁的比喻, 搭配上精緻、俏皮的插畫。 讓我們更加了解生命如何運作,讚嘆大自然的美麗!
【電子書】生物有意思:原來指甲是死掉的細胞
你是否曾想過── 吃飯、走路、思考、說話、呼吸……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舉動,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神經反應過程; 甚至每天必須進行的排泄活動,也要經歷無數次的生理反應過程。 & 你是否曾想過── 從茂密的熱帶雨林,到冰天雪地的南北極; 從蔚藍的海洋湖泊,到乾旱的沙漠戈壁, 植物為什麼能夠在各地奇蹟似的生長? & 你是否曾想過── 假如世界上沒有了動物,那麼人類的生活會是如何? 科學家們始終不停地在探索生物界的奧祕, 即便如此,神奇的大自然還是存在許多未解之謎, 彷彿是大自然在跟我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我們不停地探索、不停地發現。 & 阿強的爸爸是位微生物學家,平時,阿強總喜歡聽爸爸講一些關於微生物的知識。 & 今天是週末,爸爸帶阿強出去玩了一上午,在路上,阿強無意中從一張紙上發現了「葡萄糖」之類的字樣。 & 爸爸靈機一動,就告訴阿強說:「你平時就挑食,你知道嗎?細菌也會『挑食』啊!」 & 「細菌也會『挑食』?爸爸,你快說說是怎麼回事?」阿強迫不及待地問。 &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電子書】關於生物學的100個故事
看完這本書讓您更了解生命內在的實質意義跨越億年時空放大萬物微觀的世界像望遠鏡一樣對整個世界了然於胸生物學,又稱生命科學或是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物質各個層次的結構、功能、行為、發育、起源、進化規律及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經驗科學。當你閱讀了書中的100個生物學故事,瞭解了100個生物學問題,相信您會更加珍惜上帝賜予我們的精彩人生。本書是生物世界的示範視窗和解說員,將帶領您跨越幾億年的時空,沿著各種生物的生命軌跡,去品味細胞的魔力,真菌的奇幻,植物的多姿,動物的精靈,以及大自然中千變萬化的生命傳說,盡述世界的無窮奧妙。
【電子書】大自然的創意大師
本書透過故事的方式,生動地介紹模仿生物的科學!◆為什麼防毒面具長的和豬鼻子一樣?◆蜜蜂是如何讓同伴知道花蜜的方向呢?許多生物都是傑出的「創意大師」。在向這些「創意大師」學習之後,人們才發明了汽車、輪船、飛機,造出了神通廣大的機器人,使我們有了變色服、防毒面具、魚眼照相機,便我們的建築物變得更加巍峨壯觀。本書透過「大自然的創意大師」的故事,生動地介紹了模仿生物的科學一一仿生學的知識及其近年來的嶄新成果,在普及知識的同時,為青少年讀者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電子書】發現達爾文:探索動植物生命奧秘的另一章!
探索動植物生命奧秘的另一章!最早發現植物有睡眠運動的人是達爾文,他為這神秘又多變的大自然揭開了新的一頁!這個世界到底還有多少的未知等著我們去發現呢?達爾文幾乎是這生物界新發現的代名詞了,就讓我們一起去『發現達爾文』吧!你知道植物也有血型、脈搏、記憶和語言嗎?你知道有哪些動物被運用在軍事作戰上呢?本書以輕鬆活潑的方式,來告訴讀者大自然中許多有趣的知識和常識,讓我們踩著達爾文的步伐,隨著本書一起去探索這奧秘的大自然吧!我們知道,人類有豐富的感情,動物也有感情,可是,生長在我們周圍的植物是否也有感情呢?這是一個古怪的問題,在過去,不可能有人會想到它。直到20世紀60年代,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科學家對植物的感情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