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棕櫚油帝國:搾出權力,殖民與當代政經貿易角力,影響全球生態的關鍵原物料
各界推薦 ☆洪伯邑(臺大地理系教授)☆霍赫希爾德(《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作者)☆露絲.雷舒爾(著名美食評論家) & 糖、鹽、茶、棉花……原物料改變人類社會的世界史, 必須再算上「棕櫚油」這一筆! & 就像鹽、棉花和糖深刻且不可逆的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地貌景觀,形塑地緣政治的現實和我們的健康問題一樣,「棕櫚油」也是如此,並且影響力有增無減。 跟隨著作者祖克曼的步伐,讓我們展開這趟橫跨全球、時間幅度綿長的旅程,重探殖民主義與商品拜物教的影響,也會了解到現代食品製造系統的全球化和工業化進程。 糧食安全、國際政治與經濟動盪、跨國大公司、新世紀文明病與霾害、帝國與殖民主義遺緒、發展中國家議題……甚至紅毛猩猩的生存都「油」跡可循! 在祖克曼筆下,棕櫚油毫無保留地滲入每一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過程從十九世紀的德國以及後繼的殖民化,展示出為了搾取利潤的貪婪如何驅逐以土地為基礎的人們,並以棕櫚園取代了原有居民的小片土地。這些產品包羅萬象,包括肥皂、口紅、能多益(Nutella)——被棕櫚油滲透的清單令人震驚。 ★ 2022年 瑞秋‧卡森環境書寫書籍獎 二等獎 ★ ★ 2021年 西格德‧奧爾森自然書寫獎(SONWA Book Awards)傑出獎 ★ ★2022年 紐約公共圖書館 海倫‧伯恩斯坦傑出報導獎 決選入圍★ 「祖克曼的研究十分鋒銳,文字敘事引人入勝」 ——瑞秋‧卡森 環境書寫書籍獎 評審評語 「食人蟒、離群的失控大象、武裝黑幫、腐敗政客、兇殘的決策者、現代奴隸主。 在這本書中,這些全都會遇到。 這是第一次有針對世界上這種環境破壞最深的產品,進行詳盡的調查。」 ——貝瑞‧伊斯塔布魯克(Barry Estabrook),《吃》(Just Eat)與《番茄之地》(Tomatoland)作者 &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棕櫚油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世界各地,棕櫚油產量在過去十幾年中幾乎翻了一倍:油棕櫚種植園在地球上,覆蓋約紐西蘭大小的面積;美國賣場裡,幾乎一半的產品,棕櫚油皆以某種形式潛藏在貨架上,等著消費者帶回家。但是棕櫚油產業的革命,其實建立在偷來的土地和奴隸勞動之上,不僅席捲各地、撼動不同社會既有的文化,而且毀滅性的導致了標誌性動物瀕臨滅絕,並在東南亞地區造成大幅度的景觀改變。而為了替農場清出空間而點燃大火的碳排放量,也深刻影響其他工業化已開發國家。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獲獎記者喬瑟琳‧祖克曼花了數年時間旅行全球,從賴比瑞亞到印尼,從印度到巴西,發掘這種影響人類和環境甚巨的植物與整個產業、飲食文化,而相較於此我們卻對這知之甚少。 本書引人入勝的敘述,融合了歷史、科學、政治和食物等元素,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這種隱藏的成分已完全顛覆人們的生活。這份傑出的調查報導,讓我們在大賣場商品架、網路購物準備將貨品放進購物車的時刻,多想一下——我們所做出的購買選擇,與我們生活其中、處境艱難的地球之間緊密相連。 ☆ 豈「油」此理.「油」然而生☆ &
【電子書】棕櫚油帝國
各界推薦 ☆洪伯邑(臺大地理系教授)☆霍赫希爾德(《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作者)☆露絲.雷舒爾(著名美食評論家) & 糖、鹽、茶、棉花……原物料改變人類社會的世界史, 必須再算上「棕櫚油」這一筆! & 就像鹽、棉花和糖深刻且不可逆的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地貌景觀,形塑地緣政治的現實和我們的健康問題一樣,「棕櫚油」也是如此,並且影響力有增無減。 跟隨著作者祖克曼的步伐,讓我們展開這趟橫跨全球、時間幅度綿長的旅程,重探殖民主義與商品拜物教的影響,也會了解到現代食品製造系統的全球化和工業化進程。 糧食安全、國際政治與經濟動盪、跨國大公司、新世紀文明病與霾害、帝國與殖民主義遺緒、發展中國家議題……甚至紅毛猩猩的生存都「油」跡可循! 在祖克曼筆下,棕櫚油毫無保留地滲入每一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過程從十九世紀的德國以及後繼的殖民化,展示出為了搾取利潤的貪婪如何驅逐以土地為基礎的人們,並以棕櫚園取代了原有居民的小片土地。這些產品包羅萬象,包括肥皂、口紅、能多益(Nutella)——被棕櫚油滲透的清單令人震驚。 ★ 2022年 瑞秋‧卡森環境書寫書籍獎 二等獎 ★ ★ 2021年 西格德‧奧爾森自然書寫獎(SONWA Book Awards)傑出獎 ★ ★2022年 紐約公共圖書館 海倫‧伯恩斯坦傑出報導獎 決選入圍★ 「祖克曼的研究十分鋒銳,文字敘事引人入勝」 ——瑞秋‧卡森 環境書寫書籍獎 評審評語 「食人蟒、離群的失控大象、武裝黑幫、腐敗政客、兇殘的決策者、現代奴隸主。 在這本書中,這些全都會遇到。 這是第一次有針對世界上這種環境破壞最深的產品,進行詳盡的調查。」 ——貝瑞‧伊斯塔布魯克(Barry Estabrook),《吃》(Just Eat)與《番茄之地》(Tomatoland)作者 &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棕櫚油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世界各地,棕櫚油產量在過去十幾年中幾乎翻了一倍:油棕櫚種植園在地球上,覆蓋約紐西蘭大小的面積;美國賣場裡,幾乎一半的產品,棕櫚油皆以某種形式潛藏在貨架上,等著消費者帶回家。但是棕櫚油產業的革命,其實建立在偷來的土地和奴隸勞動之上,不僅席捲各地、撼動不同社會既有的文化,而且毀滅性的導致了標誌性動物瀕臨滅絕,並在東南亞地區造成大幅度的景觀改變。而為了替農場清出空間而點燃大火的碳排放量,也深刻影響其他工業化已開發國家。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獲獎記者喬瑟琳‧祖克曼花了數年時間旅行全球,從賴比瑞亞到印尼,從印度到巴西,發掘這種影響人類和環境甚巨的植物與整個產業、飲食文化,而相較於此我們卻對這知之甚少。 本書引人入勝的敘述,融合了歷史、科學、政治和食物等元素,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這種隱藏的成分已完全顛覆人們的生活。這份傑出的調查報導,讓我們在大賣場商品架、網路購物準備將貨品放進購物車的時刻,多想一下——我們所做出的購買選擇,與我們生活其中、處境艱難的地球之間緊密相連。 ☆ 豈「油」此理.「油」然而生☆ &
【電子書】未來食物大預報
━━2020年以前,點外送餐是生活中的輕奢品,━━ ━━現在,外送平台成為全球必需品!━━ & ★《商業周刊》1787期選書 ★作者群收錄全球各大飲食相關講座與論壇最新資訊 ★完整分析未來餐飲界各面向發展 ★訪談飲食界各領域權威人士, & 一次疫情改變了全球的飲食內容以及習慣, 因應習慣改變的硬體與軟體成為餐飲界的新商機。 & ▍身為消費者→傳統畜牧業肉品不如想像中安全、人道,新的蛋白質來源是什麼?「植物基」肉品將成為新食物。 & ▍身為從業者→消費者選擇改變的情況下,從新需求中找到延伸性商品與服務,結合大數據與AI,開發體驗式烹調廚具與客製化服務。 & ▍身為投資者→發掘市場新興項目,及早進場卡位。 & 2025年之前,食品科技市場將來到巨大的700兆日圓,震撼全球! 新冠肺炎疫讓飲食消費方式產生巨大變革── 植物基、永續性、智能廚房、無人超商、糧食公平…… 未來的飲食會產生什麼變化?消費者如何選吃得更幸福?業者的商機在何處?投資者的新藍海是什麼? & 【本書看點】 1. 重新定義飲食價值,吃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再是單純為了獲取營養,更要吃得幸福。 2. 首創食品科技地圖2.0,曝光飲食進化的16個關鍵。 3. 疫情後的消費變化:從為了環保吃替代肉改變為「為了杜絕疾病」而尋找替代性蛋白。 4. 替代性蛋白的新產品、新技術。 5. 大數據結合AI的全新家電,升級烹調、飲食體驗。 6. 從大眾化走向個人化飲食,餐飲界未來商機、科技與市場。
【電子書】「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
當今科技食物產業發展的第一本全面調查! 美國亞馬遜4.5星好評 《出版人週刊》、《圖書館月刊》、《科技雜誌》......等知名媒體一致盛讚 真菌做成的牛排,比牛肉牛排更健康? 用剩食廢料做成漢堡,是為了環保還是降低成本? 改喝植物奶而非牛奶,是造福了地球還是食品公司? 當實驗室取代農場,究竟是人類和動物的福音,還是食品公司不能說的祕密? 邱吉爾曾說:「未來會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再飼養「一整隻可笑的雞」,而是直接透過「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開培育」,培養出我們需要的部位,像是雞胸肉、雞腿、雞屁股。」這個未來,如今已經成為現在式。 食品的全新紀元已經來臨,在高科技幫助下,食品公司致力發展人造肉、人造雞蛋、植物奶和各種新產品,宣稱這有助解決氣候變遷、動物福利和自然資源缺乏等重大問題。然而,這些過度加工、且經常沒有清楚標示的產品,對我們的健康真的有好處嗎?食品產業的主要目的是要賣東西賺錢,而不是提供健康的食物,我們在超市中購物、點進IG上的廣告、塞爆我們的線上購物車時,最好牢牢記住這點。我們身邊依舊充斥各式各樣的汽水、糖果、零食,即便大家早就都知道這些東西對人體有害,行銷策略仍是繼續獵捕弱勢族群。 本書是對當今科技食物產業發展的第一本全面調查。作者拉里莎.津貝洛夫(Larissa Zimberoff)本身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從「渴望食物帶來幸福」的消費者角度出發,她以生動的筆調介紹包括藻類、真菌、豌豆蛋白、發酵奶和雞蛋、植物性漢堡、培養肉等科技食物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產品的味道),並揭開隱藏在人造肉、人造雞蛋、植物奶背後,規模龐大的行銷策略、道德衝突與科技戰爭。 從嬰兒配方奶、人造素食到太空人的能量棒,食物從來不只是食物,更是商業利益與權力角力的產物,唯有公開透明的機制與清楚的食品商標,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吃下肚子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最終,我們仍然必須切記:「如果有什麼東西聽起來很魔幻,那很可能就不是真的。」
【電子書】「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
當今科技食物產業發展的第一本全面調查! 美國亞馬遜4.5星好評 《出版人週刊》、《圖書館月刊》、《科技雜誌》......等知名媒體一致盛讚 真菌做成的牛排,比牛肉牛排更健康? 用剩食廢料做成漢堡,是為了環保還是降低成本? 改喝植物奶而非牛奶,是造福了地球還是食品公司? 當實驗室取代農場,究竟是人類和動物的福音,還是食品公司不能說的祕密? 邱吉爾曾說:「未來會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再飼養「一整隻可笑的雞」,而是直接透過「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開培育」,培養出我們需要的部位,像是雞胸肉、雞腿、雞屁股。」這個未來,如今已經成為現在式。 食品的全新紀元已經來臨,在高科技幫助下,食品公司致力發展人造肉、人造雞蛋、植物奶和各種新產品,宣稱這有助解決氣候變遷、動物福利和自然資源缺乏等重大問題。然而,這些過度加工、且經常沒有清楚標示的產品,對我們的健康真的有好處嗎?食品產業的主要目的是要賣東西賺錢,而不是提供健康的食物,我們在超市中購物、點進IG上的廣告、塞爆我們的線上購物車時,最好牢牢記住這點。我們身邊依舊充斥各式各樣的汽水、糖果、零食,即便大家早就都知道這些東西對人體有害,行銷策略仍是繼續獵捕弱勢族群。 本書是對當今科技食物產業發展的第一本全面調查。作者拉里莎.津貝洛夫(Larissa Zimberoff)本身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從「渴望食物帶來幸福」的消費者角度出發,她以生動的筆調介紹包括藻類、真菌、豌豆蛋白、發酵奶和雞蛋、植物性漢堡、培養肉等科技食物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產品的味道),並揭開隱藏在人造肉、人造雞蛋、植物奶背後,規模龐大的行銷策略、道德衝突與科技戰爭。 從嬰兒配方奶、人造素食到太空人的能量棒,食物從來不只是食物,更是商業利益與權力角力的產物,唯有公開透明的機制與清楚的食品商標,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吃下肚子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最終,我們仍然必須切記:「如果有什麼東西聽起來很魔幻,那很可能就不是真的。」
【電子書】明日的餐桌【暢銷增修版】
愛食物、零浪費、護地球, 我們可以讓「吃」成為一種正面行動, 共同修補、建構永續的綠色食物生態系。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親身走訪全球食物革命運動現場, 以食物為里程,寫就了這本餐桌版的Lonely Planet, 看看世界吃的食物,蘊藏了什麼故事? 人們在食物運動裡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法? 「全家FamilyMart」、「回甘人生」、 「格外農品」、「對味好食研究所」等案例, 記錄台灣食物運動新里程。 食品加工和貿易的資本化與工業化,以及全球食物與飲食文化的快速交流,讓我們享受到了前所未見的便利,然而這股快速的發展,也潛藏巨大的隱憂:經濟作物的大量需求,破壞了生態體系的多元性,飲食價值觀趨向單一,物種流失,土地掠奪,飲食安全等問題逐漸浮現。我們彼此遠比想像中的還要緊密,當地球遭受衝擊,身為一分子的我們便不可能置身事外。 「當地球的食物生態系遭受衝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有機、在地、零浪費、公平貿易、食物創新、食育……,這些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概念是如何在世界各個角落,涓滴匯聚成改變眾人的力量,甚至國際趨勢,影響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們? ★剩食問題嚴重,歐洲各國大至超市,小至個人,用什麼方法因應? ★世界第一個公平貿易城鎮是怎麼出現的? ★南美洲的貧窮國家秘魯如何用食物革命,成為南半球「星級」美食聖地? ★印尼女農如何在被男性壟斷的咖啡市場裡爭取平等發展空間? ★公平貿易是如何來到台灣落地生根? 作者余宛如歷時八年,足跡跨越英倫、歐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北非、中東、東南亞、日韓、中國等許多國家,親自走進食物生產、餐廳、農漁牧、飲食設計、公平貿易等現場,訪問各地生態廚師、小農、食物設計師、社會企業家、學生等等,以食物為經,理想為緯,記錄他們如何捲起袖子、展開行動,為各個地方的食物運動點起星星之火。 「在這個食物生態系裡,我們所有的決定與行動,都不會只是與自己有關。」 作者應用「食物人類學」的方法,追溯當代食物生產、交換、處理與消費的過程,探討範圍涵蓋了食物供應、農業產銷、剩食和饑荒、食物援助、原住民之人權和土地權益、自然生態等議題;同時,她也引介世界各地推廣有機、公平貿易、生態認證、慢食等各種食物運動的進程,為身在台灣的我們,帶來最前線的運動紀實,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正在蔓延全球的「新食物經濟體」,也讓我們知道,這些運動未來又會走向哪裡。 台灣的食物運動近年來有哪些進展?余宛如再次上陣採訪,增修全新篇章,談台灣當前的剩食、飲食改革等值得你我關注的各項議題,她更花了相當篇幅談校園飲食教育,並呼應本書提到的諸多國際趨勢與案例分析,對台灣當前已發生、未發生的食物議題,提出最有力、最有前瞻性的建言! ★校園的飲食革命,與青年的食物運動★ 親親牡蠣:倫敦青年的慢食聚會 食物合作社:英國大學生的嘴巴革命 英國中小學生的永續餐盤:創造在地經濟 Freegan白食族:打擊剩食行動 ★用創新的商業力量,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 百年合作社的進擊:一英鎊當股東,用消費創造價值 人民的超市:「格外品」的美學與味覺革命 超市的通路革命:Co-Op推動「責任零售」 英倫咖啡革命第三波:超越風味的咖啡正義 ★廚師、設計師一起改變社會★ 生態廚師的政治行動:搶救原生種作物 小小廚師的未來宣言 「愛食物、恨浪費」,也能有商機 打造「零浪費」餐廳模組 ★世界正在吃什麼?一場美味與正義之戰★ 食物發動了一場拉美革命 藏在雨林裡的巧克力夢工廠 食物方舟計畫:保存多元、珍貴的原生物種 巴西堅果:生態貿易的力量 ★打造全新「綠色食物經濟體」★ 一杯咖啡推動「倫理消費」 公平貿易,城市轉型的推手 奧運城市的願景:以食物重塑城市品牌 歐盟Farm to Fork:打造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台灣食物行動新里程★ 「全家FamilyMart」友善時光惜食出擊 「回甘人生」帶婆婆媽媽炒出新人生 「格外農品」幫醜水果找出路 「對味好食研究所」奮戰大學食育例
【電子書】尋找台灣味
台灣在哪裡? 不在島內的純正台灣味, 而在與世界的連結上。 這不是一本講述台灣之光、正宗在地食材的飲食書。作者們透過九個與農業相關的故事,想要揭示更複雜、歧義,卻真正運作的如實世界。透過田野調查,作者展現風靡世界的台灣品牌——珍珠奶茶,所處的跨國脈絡,挑戰我們對於特定風味必定來自特定土地、台灣味「必要來自台灣」的想像。又或者,台商竟然在泰國的土地上培植「台灣菜」、搶佔泰國市場,如同「可口可樂」成為碳酸飲料的代名詞,「台灣菜」成為水耕菜的代名詞。 四個單元,九位新生代研究者,秉持特殊視角,精選跨界案例,深度走訪田野現場,重新思考食物國族主義。從東南亞到台灣島內,從海外台商到台灣原住民,從高山到平原,從蘋果到燕窩,從以人為中心,到看見動物。他們綜合地理學、田野訪查、文史爬梳技巧,挖掘「國家之間」「族群之間」「世代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的動人故事。田野受訪者在追尋什麼?面對什麼樣的困境?最終在跨界的縫隙裡,如何綻放燦爛獨特的花朵,然後顛覆我們的想像?九個故事展現意想不到的農業生產面貌,鬆動日常僵固的定義,打開我們欣賞台灣島內/島外異質交雜的能力,並且培養健康的自信心! 在這個主權焦慮的年代,「台灣味」是我們的驕傲,但從本書案例,我們卻發現台灣味是紛雜、多元,與其強制定義台灣味是什麼,不如描摹台灣味誕生、轉變、移動和跨界的過程,過度強調「堅守台灣味,排除非台灣」反而成了我們焦慮的來源。透過這些故事,期待讀者重新思考這樣的預設:「純」就一定良善,「雜」就一定黑心。以此為新的出發點,持續探索台灣精神和態度,讓多元與包容真正成為台灣的面貌。
【電子書】食尚品衛: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
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已從過去只求溫飽走向「吃得好」、「吃的精緻、有品質」,但在食安事件頻傳的今日,「吃得安心」成為民眾最深切的祈求,如何加強食品衛生與安全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臺灣食品業在滿足國內民生後,更擔起外銷創匯的重要角色,為日後經濟奇蹟打下扎實基礎,更隨著國內經濟環境與國際情勢變化調整其定位。在食安事件頻傳的今日,「吃得安心」成為民眾最深切的祈求,如何加強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書綜觀臺灣食品產業發展歷程,以及選擇代表性企業個案,探討臺灣食品業如何自本土走向國際,如何自滿足口腹走向高品質,又如何在食安風暴中站穩腳步,重新擦亮「美食王國」的金字招牌。
【電子書】第三餐盤: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下一波飲食新潮流
首度以廚師身分深入農業體系的紀實之旅, 揭開優質農技環境永續美味食物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提出比「從產地到餐桌」更具啟蒙性的飲食之道! ★被芝加哥論壇報譽為《雜食者的兩難》2.0版 ★Amazon 4.8顆星極高好評、農業科學類No.1 ★作者曾獲James Beard美國傑出廚師大獎、2009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美國前副總統暨環境學家高爾(Al Gore)、《異數》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專文推薦 《第三餐盤》用睿智又充滿思辯性的角度,提出對現行食物體系的改進之道。巴柏的眼界和經歷絕不僅止於在廚房,使他對這項議題發展出獨到的見解。這是本必讀的佳作!──高爾 & 美國廚師丹.巴柏(Dan Barber),因為吃到遵循美洲原始農耕技法所產出的美味玉米而驚為天人,進而體悟到,真正美味的食物,所涉及的層面遠比食材挑選、烹飪方式更為複雜,我們總以為只要精挑細選最棒的食材,就能創造出對環境和人類最有利的永續飲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不能只想著改變食物系統中的一部分,而是必須積極介入食物生產鏈,重新設計整套系統,才能打造最永續且健康的飲食。於是他提出「第三餐盤」的革新理論,以此做為未來飲食文化的理想典範。 §「第三餐盤」代表的是比「從產地到餐桌」更先進、更有利環境的飲食文化 丹.巴柏用想像中的餐盤作比喻,將過去兩百年的美國料理史分為三種進程── 第一餐盤:一塊七盎司的牛排佐以小份量的蔬菜。 顯示出早期習慣肉食為主的飲食文化。 第二餐盤:看似與第一餐盤無異,但牛排來自野放牛隻,蔬菜則是當地所產。 代表現行飲食文化,加入「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對生態和健康都較為有益,但食材組合比例並未改變,人們還是依照過往的飲食習慣去決定各種產物的土地使用面積和栽作方式,如此一來還是無法改善環境、實踐真正的永續之道。 第三餐盤:主食變成紅蘿蔔,牛排反而被熬煮成醬汁淋在上頭,成了調味品。 代表未來理想的飲食文化。各種食物之所以用某種方式來組合,並非一味依循傳統,而是因為這樣的組合對於生產這些食物的環境是有利的。人們完全跳脫既往對食物的想像,對整體環境、土地共生有更深的思索,把蔬菜、穀物和牲畜整合成一個體系,並且透過我們的食材選擇或烹飪方式來支持或者設定這樣的體系。簡言之,好農法和好食物的交會點,就是「第三餐盤」的核心精神。 為實踐「第三餐盤」的理想,丹.巴柏花了十年研究世界各地的農業社群,擷取廚師、農漁民、畜牧業者、營養師和環境科學家的智慧與經驗,循著產業食物鏈一路抽絲剝繭,除了介紹許多順應自然的好農法外,也告訴讀者,如何透過食材組合和烹調方式來對環境盡一份心力,同時也能品嘗到風味最原始的美妙食物。 本書不僅替二十一世紀重新定義了營養、農業和食物味道,也帶領讀者進入那些顛覆固有飲食的廚房和農地,替人們指引出一條康莊大道,鼓勵所有人去思考一個既能永續,也能美味的飲食之道。
【電子書】我想安心吃飯
如果我們要求不合理的CP值,一定會吃到不健康的添加物 如果我們只想買便宜的東西,生產者就會缺乏供應好食物的動力 如果我們依賴進口食物找安心,等於把國家安全都交到別人手上 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的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放棄對美味不合理的期待,理解超高CP值背後的風險。 ●了解食物生產過程,真心感謝與尊重生產者。 ●購買有完整產銷履歷,生產資訊清楚透明的食物。 ●要求政府清楚訂出食品安全標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及能力選擇。 還有什麼事比「吃飯」更重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的消費者失去了「安心吃飯」的基本權利? 臺灣的食安問題很複雜,環環相扣,除了各種政策、制度不健全,產銷結構失衡之外,消費者對食材生產和來源的知識缺乏,導致消費型態扭曲,也是重要因素。 每一個環節共好,消費者才會有安心的好食物,這包括了: 對動物好。降低飼養動物的密度,用優質營養品餵養,讓動物快樂生長,我們才可以得到無藥物殘留、對人體無毒害、品質良好、口味佳的肉奶蛋。 對土地好。做好廢物汙水處理,才不會讓環境荷爾蒙、重金屬、汙染土壤和水源,再透過食物循環鏈,又吃進人的肚子裡。 對農民好。肯定農民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真心感謝和讚賞他們的付出,才會有新血願意投入、創新。 產銷結構好。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資訊透明公開,消費者可以掌握食物的來源與生產履歷,生產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回饋,才會產生好的循環。 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食物的安全、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身為消費者,並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是能決定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品質的關鍵力量。只要你願意用你的味蕾、你的消費、你的行動,經由能提供透明清楚食物資訊、給予生產者尊嚴及合理報酬的交易平臺,支持對土地友善、利於永續發展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就能讓生產好食物成為臺灣農業的普世價值,讓自己和後代子孫,永遠安心吃飯。 本書不是從消費端出發,教消費者如何找到好食材的書;也不是從生產端出發,介紹堅持自然農法、生產有機食材的小農故事,而是站在極高的視角,進行全面性「食物教育」的書。
【電子書】飢餓
▍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 ▍ 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飢餓是人們的貪婪所造成。 食物供給系統的失衡、糧食浪費帶的無盡揮霍,讓「吃的不公」惡化蔓延…… & //她沒選擇過她的未來,沒想過她的人生有可能和現在截然不同。 她從沒想過,或許她能夠擁有毋需擔心明天是否還有食物吃的人生。// & 據估全球每年可生產能餵飽約一百二十億人口的糧食,這將近是全球人口的兩倍,那為何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今──這有史以來生產最多糧食的時代,仍有超過十億以上的人們正忍受著飢餓或為營養不良所苦,諷刺的是,在糧食浪費帶上竟也有超過十億的肥胖及過重人口同時存在! & 每一年,約三百多萬的孩童因飢餓相關的疾病而死亡,而同樣的疾病對一個有充足營養和健全醫療資源的孩子而言,並不會構成大礙,這樣的惡況居然發生在糧食資源過剩的地球上,這不是宿命,一個因飢餓而死亡的孩子是個被謀殺的孩子。 & ▍是誰在挨餓?又是誰在製造飢餓? ▍ & 我們都知道肚子餓是怎麼回事,也習慣了這種感受,生活中沒有比肚子餓這件事更為平常的事了。不過,對我們許多人而言,距離「真正的飢餓」實際上卻再也遙遠不過。 & 為了瞭解飢餓,為了訴說飢餓的故事,卡巴洛斯走遍印度、孟加拉、尼日、南蘇丹、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美國等地深入探訪紀錄,在這些地方,他遇到了很多因乾旱天災、戰爭動亂、極端貧窮、社會邊緣化,或甚至糧食市場的投機炒作等種種原因,而飽受飢餓煎熬的人們。作者筆下的故事,屬於飢餓的人們,這些處於極度惡劣環境並想方設法減緩飢餓感的人們,也屬於那些利用食物進行投機生意和政治盤算,而造成如此飢餓景況的人們。 & ▍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因為飢餓而吹響了革命的號角,當年因飢餓興起的革命,至今兩百年後卻仍在上演。▍ & 自古以來,飢餓是促成社會改革、科技進步、革命和反革命的動力。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它更重要,更深遠地影響人類發展進程,也沒有一場病疫或一場戰爭比它殺戮了更多的人。至今尚無一場瘟疫像飢餓一般,如此致命,但卻又如此容易避免。 & 書中將一一揭示全球「飢餓」的成因,怎麼樣的運作機制讓超過十億人吃不到其基本所需?這是世界秩序下無可避免的宿命?有能力者怠惰和拖延的結果?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獨門生意?一個正被解決中的問題?還是全體人類文明的失敗? & 本書的內容也許會因太過真實而令人感到不適,也許大家能夠感同深受,作者筆鋒直指問題核心,不迴避去觸碰痛處,意欲掀起一場關於「食物分配正義」的全民革新運動!
【電子書】飢餓:從孟買到芝加哥,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
▍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 ▍ 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飢餓是人們的貪婪所造成。 食物供給系統的失衡、糧食浪費帶的無盡揮霍,讓「吃的不公」惡化蔓延…… & //她沒選擇過她的未來,沒想過她的人生有可能和現在截然不同。 她從沒想過,或許她能夠擁有毋需擔心明天是否還有食物吃的人生。// & 據估全球每年可生產能餵飽約一百二十億人口的糧食,這將近是全球人口的兩倍,那為何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今──這有史以來生產最多糧食的時代,仍有超過十億以上的人們正忍受著飢餓或為營養不良所苦,諷刺的是,在糧食浪費帶上竟也有超過十億的肥胖及過重人口同時存在! & 每一年,約三百多萬的孩童因飢餓相關的疾病而死亡,而同樣的疾病對一個有充足營養和健全醫療資源的孩子而言,並不會構成大礙,這樣的惡況居然發生在糧食資源過剩的地球上,這不是宿命,一個因飢餓而死亡的孩子是個被謀殺的孩子。 & ▍是誰在挨餓?又是誰在製造飢餓? ▍ & 我們都知道肚子餓是怎麼回事,也習慣了這種感受,生活中沒有比肚子餓這件事更為平常的事了。不過,對我們許多人而言,距離「真正的飢餓」實際上卻再也遙遠不過。 & 為了瞭解飢餓,為了訴說飢餓的故事,卡巴洛斯走遍印度、孟加拉、尼日、南蘇丹、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美國等地深入探訪紀錄,在這些地方,他遇到了很多因乾旱天災、戰爭動亂、極端貧窮、社會邊緣化,或甚至糧食市場的投機炒作等種種原因,而飽受飢餓煎熬的人們。作者筆下的故事,屬於飢餓的人們,這些處於極度惡劣環境並想方設法減緩飢餓感的人們,也屬於那些利用食物進行投機生意和政治盤算,而造成如此飢餓景況的人們。 & ▍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因為飢餓而吹響了革命的號角,當年因飢餓興起的革命,至今兩百年後卻仍在上演。▍ & 自古以來,飢餓是促成社會改革、科技進步、革命和反革命的動力。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它更重要,更深遠地影響人類發展進程,也沒有一場病疫或一場戰爭比它殺戮了更多的人。至今尚無一場瘟疫像飢餓一般,如此致命,但卻又如此容易避免。 & 書中將一一揭示全球「飢餓」的成因,怎麼樣的運作機制讓超過十億人吃不到其基本所需?這是世界秩序下無可避免的宿命?有能力者怠惰和拖延的結果?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獨門生意?一個正被解決中的問題?還是全體人類文明的失敗? & 本書的內容也許會因太過真實而令人感到不適,也許大家能夠感同深受,作者筆鋒直指問題核心,不迴避去觸碰痛處,意欲掀起一場關於「食物分配正義」的全民革新運動!
【電子書】從一杯可樂開始的帝國
Amazon網路書店當月最佳商業選書 《紐約時報》《出版家週刊》《柯克斯書評》《財富》《華爾街日報》書摘推薦 本書完整揭密一杯可樂從萃取原料到侵蝕世界的震撼旅程! & 一個美國南方失意藥劑師突發奇想的神祕配方, 竟打造了今日占領全球版圖的紅色帝國── 逼近五百億的年營業額,創造近十五萬的工作機會, 同時卻也耗竭超過全球1/4人口的用水量, 將數億磅的糖送進消費者的肚子裡…… & 可口可樂如此需要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需要可口可樂嗎? & ●水龍頭滴出的黃金原應屬於你我,卻變成企業的搖錢樹 在潔淨的水資源極度匱乏的非洲、澳洲、印度或墨西哥, 可口可樂不斷挖掘這種罕見的藍色金礦,灌注這種含糖冷飲的生產, 甚至在某些地方,可樂已成為人民唯一能解渴的東西…… & ●買糖比製糖更有利可圖,聯合政府將糖價壓到最低 為了每年超過數億磅的耗糖量, 可口可樂刻意向不同的廠商購糖,造成市場惡性競爭, 並遊說政府撤除保障國內農民的關稅,坐收低價的漁翁之利…… & ●將所有原料種質與設施投資外包,所有成本也都外包 即使每年使用的咖啡因超過百萬磅, 可口可樂依然不投資任何相關設施與人力, 甚至在長年供應商打造了上百萬美元的設施後, 毅然轉投廉價國外廠商的懷抱, 任其獨自承受天文數字的損失…… & 這就是可口可樂資本主義的厲害之處。 透過出賣經銷權與外包所有原料與生產設施來擴展事業, 以提供工作機會為誘因滲透世界各地, 這些轉嫁於外的成本不只出現在供應商的資產負債表上, 更是由看似毫無關聯的你我買單! & 一杯可樂,如何從萃取原料之初便侵蝕世界? 本書即將揭密這座紅色帝國的崛起與代價!
【電子書】政府论(下篇)
約翰·洛克編著的《政府論(下)》分為兩篇。上篇是洛克反駁羅伯特·菲爾默爵士關于君權神授的觀點,主張政府的權威只能建立在民眾同意的基礎之上;下篇提出,當政府違反社會契約論的時候,人們有權推翻其統治,這被后人認為是巧妙地暗示讀者當時英國的國王已經違反了這個理論,為將要發生的光榮革命作辯護。洛克的主要政治思想都體現在《政府論》中,該書對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即使到今天,該書都有著巨大的思想啟蒙意義。
【電子書】政治演进与制度变迁:英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
在西方政黨政治研究中,英國研究地位十分重要。英國是政黨政治的發源地,對西方世界影響深遠。以英國為研究對象,不僅可以瞭解英國一國之政黨政治發展,亦可洞察西方世界之政黨政治發展。謝峰編著的《政治演進與制度變遷(英國政黨與政黨制度研究)/世界政治研究叢書》以英國政黨與政黨制度為題,系統梳理英國自二戰後以來政黨意識形態的演變及其對政治的影響,深刻分析英國政黨黨內核心權力的運行,考察英國政黨的組織和資源,並圍繞政黨制度,從多維視角分析英國政黨制度的延續與變遷。《政治演進與制度變遷(英國政黨與政黨制度研究)/世界政治研究叢書》是國內對英國政黨與政黨制度進行系統性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對於推進英國研究具有重大價值。謝峰,97年9月生於貴州貴陽,祖籍貴州銅仁。990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先後獲得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間於999—200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訪學一年,200年至今任教於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目前從事世界政黨比較研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專著一部、譯著兩部,在《政治學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國際政治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
【電子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錯!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錯!「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一%左右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決定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六○%。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電子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錯!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錯!「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一%左右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決定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六○%。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