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志於道,遊於譯:宋春舫的世界紀行與中西文學旅途
本書收錄宋春舫兩本法語著作《海外劫灰記》與《當代中國文學》之中文全譯本,輔以詳盡註解與論文評析,可使讀者更加瞭解民國初期文人的世界想像、知識地圖與文學觀點。本書不但具有高度的史料價值、豐富活潑的學術論證,且可藉由跨文化與比較文學方法,引導讀者拓展現代文學的研究範疇與思路。過去有關宋春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戲劇方面的成就。本書嘗試從文學史、遊記等角度切入,結合二十世紀初期中、西知識分子的中外文著作,將中國現代文學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之下,提供今日讀者探索宋春舫與中西現代文學的新視角。(本書部分內容出自科技部補助「中西眼光,現代視角:宋春舫的中國文學史書寫及編選策略」專題計畫之研究成果,計畫編號107-2410-H-007-056-)
【電子書】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進路
上田義文(Yoshifumi Ueda, 1904-1993)之唯識著作乃係日本昭和年代的瑰寶。雖然上田以行文難深見稱,但是本書作者對之作出絲絲入扣、系統分明的𨤳清與分析。特別地,通過現象學的進路,作者對上世紀轟動日本佛學界的上田-長尾論爭作出嶄新的解釋與仲裁。這不但使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意識哲學得到一美妙的結合,而且於現象學運動中標誌從「觀念論現象學」至「非觀念論現象學」之範式轉移的完成。 作者以「一口盡吞九江水」之姿吸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佛學硏究的精華,其去蕪存菁之深刻功夫,直可以與當年孤身西遊、去國十七年於天竺取經的唐玄奘相比。在唯識學與量論傳入漢土上,兩位陳氏宗親的努力,可謂千古輝映!本書固是漢語佛學界自牟宗三之《佛性與般若》以降最重要的論著,亦係於國際唯識學與量論研究上一座全新的里程碑! 又作者同時編譯由上田親自授權與撰寫代序的論文集:《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2),讀者宜一併參考閲讀。 &
【電子書】甄戰大學:決戰新課綱【文史哲學群】
想贏在第一步 從甄戰開始!甄戰 傳授五招得勝技巧讓你邁向理想學校!第1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認識大眾傳播學群,什麼樣的特質適合大眾傳播學群?第2招:萬中選一非你莫屬:大眾傳播學群科系琳瑯滿目,哪裡是你的歸屬?第3招: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豐富完善你的學習歷程!第4招:滿腹珠璣出口成章:口試技巧公開,一樣的意思怎麼說更好!第5招: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精選各校口試考古題,讓你事先備好創意回答!一〇八課綱實施後,一一一學年起的大學入學 制度又一次進行調整,大學選才標準更為多樣化和豐富化,這些改變體現在「多元入學」的制度上,「多元入學」不僅代表入學管道的多元化,參採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元,因此對於同學和家長而言,「選擇」的重要性就大幅提升,入學管道需要選擇、高中學習時間的配置需要選擇、學群科系需要選擇,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需要大量的資訊和資料整理,甄戰大學叢書即是為同學和家長準備的升學工具書,希望藉此讓同學和家長輕鬆掌握重要的升學資訊,不會因為資訊落差而在升學路上錯失良機。
【電子書】學術資料的檢索與利用
學術資料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能善用資料的人做研究時比較會有新的見解或發現。然而學術資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古今縱橫數千年,累積之多,不是用人腦或電腦所能完全掌握的。為解決這個問題,已有學者編輯工具書的指引,但大部分都依照工具書的類型來分章節,較難確實指導讀者找到資料。故本書設計三十一個主題,並請學者依照主題內容,告知讀者檢索方法的安排,可謂是工具書指引另一種嘗試。
【電子書】鍥不舍齋薪傳錄附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陳伯元(新雄)先生學行錄
陳伯元(新雄)教授一生從事教學工作四十餘年,作育英才無數,學術著作豐碩,成為學生最佳表率。本冊屬於《鍥不舍齋薪傳錄──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補充資料,共收集陳伯元教授生平事略、學行紀事年表、學思語錄、學術論述書目等四種。除可做為論文集內容的資料對照參考,並藉以讓社會廣大閱讀者對陳教授生平與學術成就有更深入認識。
【電子書】鍥不舍齋薪傳錄: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茂發前校長曾讚譽陳新雄教授的學術成就:橫跨經學、小學與文學三大領域,為中文學界共有之國寶;對學術推廣不遺餘力,充分表現其學術社群領導之才華;在刻苦環境中勵學而成就其大學問,充分發揮鍥而不捨之學術精神。有鑑於陳新雄教授的教導之恩,及其生前對學生無所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在陳教授逝世十週年之際,早期學生弟子們組織動員,籌辦「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本專書,取陳教授書齋名訂為《鍥不舍齋薪傳錄》,以紀念陳教授對學術的薪傳與播種。本專書所收文章,除兩篇紀念特稿及一篇主題演講稿之外,另收四十四篇論文,分別隸屬於文字、聲韻、訓詁、詩詞以及勵學等五類,各篇內容雖然圍繞陳教授學術專長而議論,卻有不同面向的傳承性與啟發性。
【電子書】經世致用:孫中山思想中的時變與不變
「經世致用」思維主張讀書求學應具體解決社會問題,孫中山經綸世間之學,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自謂其學問為「革命之學」,他的時變與不變純為致用夢想之國,因而此「孫學」亦當為「致用之學」。 本書《經世致用:孫中山思想中的時變與不變》,從「孫中山走讀世界」到「走讀孫中山的世界」,以孫學研究的典範轉移、現代知識分子的感召、國族主義的世界主義、身體與生命政治部署、階級互助的問責倡議、國家資本的社會設計、三民主義SWOT方略為主題,在孫中山前後自相矛盾的思想形成與轉變中,探求其「時變」與「不變」。
【電子書】主權區塊鏈1.0:秩序互聯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剛剛踏過新千年第三個十年的門檻,世界彷彿進入「無錨之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失序之困」。在科技劇烈改變世界的今天,要在一切發生之前研究結局。唯有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化解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生物安全、文明衝突等共同挑戰,秩序互聯網與主權區塊鏈是開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把新鑰匙。
【電子書】臺灣鐵道風景寫真照片
本書收錄三本日本殖民時期與鐵路運輸及觀光相關的書籍,分別是《臺灣鐵道讀本》與《風景詩臺灣》第一、二篇。前者是一本闡述臺灣鐵路發展運輸,以及對於殖民政府在政經方面頗具意義的專書。後兩本則是透過臺灣風景名勝的攝影寫真,刺激民眾搭乘火車旅行,同時體驗各地鐵路運輸的方便性。一九〇八年南北縱貫線鐵路通車後,對於殖民統治者意義,正如報紙所報導的一樣:「夫縱貫鐵道於本島,猶如脊髓神經於人身。自餘運輸交通上所有諸機能,皆莫不歸其統理,因有此縱貫線之故。大有資於啟發本島而統治本島之方針,亦得因之而為確立,島內之產業勃興。」本書的編輯即基於了解臺灣鐵路建設歷史、資源開發,以促進觀光的時代意義而發。
【電子書】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
《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是為有志進入全球IB國際學校任教的華語文教師,和有興趣了解現今國際主流學校的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讀者們,所編寫的一本結合IB理念融入中文教學的全球視角華語文教學專書。本書介紹了IB國際學校的四個教育項目,及其不同項目的中文教學特色。包括國際文憑小學教育項目(IB-PYP)的主題統整、概念為本的超學科中文教學,中學教育項目(IB-MYP)以探究為中心的跨領域中文教學,以及大學預科(IB-DP)中文A和中文B兩大學科,包含針對母語和非母語學習者的普通課程和高級課程的中文教學與評量。從IB國際文憑教育最核心的學習者目標為基礎,如何在教學中結合IB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ATL),經由探究、行動和反思,在華語文的課程中幫助學習者理解跨文化的全球背景,協助學習者在未來世界中動態且多元的環境下,能善用華語文進行交流。本書是IB國際文憑系列專書的第一部,作者透過IB國際文憑指南與IB研究文獻的精讀分析,參訪超過十個國家以上的IB國際學校與數十場工作坊和專題演講,與多位IB國際學校校長、中文部主管和教師進行訪談,並在大學課堂上進行三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整理出IB國際文憑的中文教學方法與實務應用的重點。期待志在國際學校專職任教的年輕學子與全球各場域任教的華語文教師,透過本書的分享,能建立完整的國際文憑華語文教育認知,前瞻全球,具備當代與未來的華語教學能力,順利到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華語文教育現場,發揮所長,實踐國際華語文教學的理想與夢想。
【電子書】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
▍橫跨文化資產、觀光產業、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領域,研究人員必讀專著。本書輯結作者新近的十篇論文,分為三大部份:文化資產、第三勢力、政治人物。文化資產是以台灣最珍貴的歌仔戲、布袋戲、京劇為探討對象,重新思考其與現階段觀光產業結合的問題。作者對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研究著力甚深,本書包含近三十年來學術研究路向三部曲,從「少年中國學會」到「中國青年黨」,再到「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民國政治人物研究,則以顧孟餘、吳國楨、蔣渭川和《現代週刊》幾篇論文為主要探討對象。全書橫跨文化、社會、歷史、政治等領域,是一本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專著。
【電子書】潘麗珠的國文課:教課評課全紀錄
本書是讓語文課程靈動起來的操作示範,不只學生感到興趣,學習的眼睛打開了;觀課的教師也覺得生動可行,腦筋活絡了!原來以課文為媒介,再以閱讀策略、寫作手法、邏輯思辯、跨領域藝術等等融入,都是可以期待的教學實踐!積學以儲寶,積累日久,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的專業也益加精進!
【電子書】電影與道德推理:兩難困境的抉擇與出路
電影就像是一扇通往想像世界的窗,在此虛擬影像世界中,觀眾追求理想過程不斷受挫下的逃避心理得以棲息或療癒,並在回到現實世界後跟著劇情思索突圍之道。 & 本書的目的在於邀請讀者乘著電影來一趟道德推理之旅!該旅程最大的特色在於從電影衝突困境切入,帶領讀者們進行道德推理;亦即從微觀的、可能切身的電影情境出發,漸漸導入該情境可能涉及的兩難議題。要是您對電影不排斥,又常常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困惑,那麼本書內容將能讓您對自己的處境與生活更有想像力,並找到改編人生故事的能量與勇氣! & 本書特色 & 本書作者長期投入並熱愛通識教學,以他多次榮獲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改進計劃補助,97學年度更榮獲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的教學經驗,為當代大學生撰寫深入淺出,奠基於哲學而輕鬆活潑的電影通識課程。 & 讓學生在通識課程上,藉由閱聽特定電影情境,結合書中所提出的「道德兩難困境」,從切身問題出發,輕鬆理解並嚴肅思考生命中的道德哲學議題,讓讀者對自己的處境與生活更有想像力,並激發出改編人生故事的能量與勇氣。
【電子書】先秦寓言選讀
寓言是以簡潔文字呈現的短篇故事,含蓄雋永,隱含作者的哲理智慧、生命經驗、社會觀察等,飽富人文思想與藝術特色。部分更凝練成迄今慣用的成語,影響深遠,值得仔細咀嚼。歷代寓言作品數量豐富,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篇章。本書以先秦為範圍,自《列子》、《孟子》、《莊子》、《晏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選出三十七篇文章,期待藉由注釋、題解、問題與討論、延伸閱讀,引領讀者一同進入寓言故事文近旨遠、耐人尋味的廣闊天地。
【電子書】現代中國思潮與人物掠影
在研究林語堂、胡適與漢語研究享譽國際的周質平教授,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2014年受邀回母校東吳大學舉辦一系列短期講座,此書集結講座內容與演講後問答,對於繁簡之爭、林語堂的思想與人格、胡適思想與現代中國等等近代中國文學不可不知的多項議題,提出宏觀的專業見解。其中,也特別收錄周質平教授個人不為人知的學思路程。
【電子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輯刊‧第一輯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部具有國際性研究視域的集刊,主要發表國內外優秀學者在這個兩個研究方向下所撰寫的優秀論文。當下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因此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兩個研究方向下可以雲集文學、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化研究、藝術與文史研究等交叉學科的精英,為他們提供一方具有深度性與普適性的自由學術思想空間。
【電子書】理論的逃逸:解構主義與人文精神
本書彙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文化批判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相關研究。內容分別探討了解構的緣起和話語的建構問題;互文性和歷史敍事問題;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與文化批評;德勒茲的遊牧思想及資本的解域化運動;詹姆遜的現代性討論及其現代敍事;斯皮瓦克的解殖翻譯;德里達和本雅明論語言和翻譯的逃逸政治;最後展望了世界文學的發展前景。 本書特色 本書彙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文化批判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相關研究。
【電子書】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他
「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主要從倫理的立場解讀、分析和闡釋文學作品、研究作家以及其他與文學相關的問題,強調回到歷史的倫理現場,站在當時的倫理立場上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用倫理的觀點對事件、人物、文學問題等給予解釋,並從歷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評價。客觀的倫理環境或歷史環境是理解、闡釋和評價文學的基礎,文學的現實價值就是歷史價值的新發現。 本書收錄作者有關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論文12篇,深入淺出探討了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本理論、批評術語以及文學倫理學批評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另收錄作者有關哈代研究、英語詩歌研究方面的論文及文學遊記等作品。 本書特色 台灣少見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專書,完整介紹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本理論、批評術語以及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 為文學批評開創全新觀點及視野。
【電子書】左傳名句選讀
本書特色 《左傳》兼具經、史、文之價值,內容宏富詳實,文辭優美精煉,敘事生動精彩,是中國重要典籍,文化瑰寶。本書擷取精華,挑選名言佳句四十則,依原典、注釋、講古、閒談四部分,解說典故始末,闡發經典哲理,務求深入淺出,簡明扼要,適合作為授課討論或自修參考的讀本。
【電子書】大讀中國
生於中國、死於中國,但讀不懂中國的中國人古往今來比比皆是。正因為讀不懂,說謊者才能大行其道,假大空才能成為主旋律。中國綿綿數千年國家史,看似漫長複雜,實則簡單無比——無非「專制」而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吃人的歷史就是專制的歷史,專制的國家就是吃人的國家。為了使每個中國人都能成為真正的人,為了使中國能成為真正的人民共和國,我們必須讀懂這個國家。《大讀中國》在為此盡力,我們一起為此努力。
【電子書】衝突與整合:論具有留學背景的中國現代作家
在激蕩變革的近代中國,留學生站在時代前沿,既傳承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又負笈留學海外,親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浸染,他們是「中西文化融匯的載體」,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前驅和先導力量。 本書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研究視域下,將具有留學背景的中國現代作家及其文藝理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匯通起來,進行整體性思考。分析在傳統與現代、中國本土與外域文化融會貫通的背景下,他們各自的文藝觀發展變化軌跡與典型特徵,並考察探討其背後的淵源及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甚至當代文學史上的開創意義與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 在比較文學的視域下探討、重新詮釋中國現代留學作家對中國文學的意義。
【電子書】白話字文學:台灣文化 kap 語言、文學 ê 互動
這是國內第一本專門研究台語白話字文學的論著。白話字文學是台灣極其重要的文化資產,台灣人透過白話字書寫,早於中國38年,即已產生 白話文學。20年代就有中、長篇小說、議論性散文集,以及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全書有七章,有的是較全面性論述的,有的是針對某一文類所寫。有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的電腦輔助分析法來做的,也有特別探討台灣人愛情、性、婚姻觀與人格特質的,也有運用文化語言學的語言相對論來探討語言文字及國家認同的。本書透過白話字文學的文獻資料,運用語言學方法,做台灣文化研究。
【電子書】生津解渴:中國茶葉的全球化
雖然喝茶的習慣源於中國,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環境、風俗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飄溢著布爾喬亞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歐洲強權為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的需求,曾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的「落後」地區製造殖民地,從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中國茶貿易也在外國市場操控下興發、鼎盛,而終至衰微。中國原是世界首要產茶國,外商來華爭運茶葉,使中國茶貿易蓬勃發展,但在價廉物美的考量下,外商也向印度、錫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強使亞洲產茶國發生競爭。中國茶逐步敗下陣來,外國商人也漸漸放棄了中國茶貿易。
【電子書】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
隋唐中國政治統一,為政者充滿自信、開明豁達,在唐前期諦造了持續一百多年的繁榮昌盛局面,其間著名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這是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光榮時代!作為一本新教材,本書力求全面系統地介紹隋唐五代中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關係、對外交流等情況,以利於讀者全方位地了解當時中國社會與民族精神。同時,由於編者長期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隋唐史專題」,也給研究生開「隋唐五代史研究」,因而在書中盡可能利用新資料、汲取新成果、展示新方法、推介新觀點,以便讀者在學習的同時了解新的學科資訊,站在學術前沿。本書的副標題為「世界帝國.開明開放」,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也能感受到唐代人這樣的精神。
【電子書】西洋現代史
本書起自1900年,終於1970年代,是一部二十世紀史。內容以歐美各國為主軸,但亦兼論亞非兩洲的興衰大勢,所以亦是一部世界現代史。二十世紀是變動快速而又充滿矛盾的時代,國際關係、政治組織、社經結構、思想科技在近百年間皆起遽變。舊傳統受到新挑戰,光明面與暗淡面同時並陳。以國際關係來說,時而化整為零,時而尖銳對抗,有時又是諒解與合作,錯綜複雜,令人眼花撩亂。這也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新說疊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雖然因此打破傳統桎梏及提升生活水準,卻也帶來了混亂的價值觀與環境汙染。生存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何捨何取?何去何從?惟有了解世事真象,方能決定未來的歸趨。
【電子書】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
本書包含語言政策探討與實務的拼音規劃兩大部分。深入探討台灣歷時的語言教育政策和當前的瓶頸所在,並佐以外國經驗以資借鏡,同時提供北美洲台灣人的傳承經驗,來做為國內實施母語教育的參考。
【電子書】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鄭成功的傳記,也不是「發現」鄭成功的新史實或「創造」新詮釋,而是要去「發掘」人們曾以哪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 他是什麼樣的人物?他是縱橫東亞海上的弄潮兒?反清復明的孤臣孽子?中日混血兒?驅逐西方殖民者的民族英雄?反帝國主義的先鋒?漢人開拓臺灣的始祖?具有奇妙力量的神祇?繼承鄭家海洋勢力的梟雄?西洋人所說的海盜王?割據一方、「分裂中國」的軍閥?臺灣原住民的滔天災難? 由於基層民眾的期盼、文人的感懷、知識份子的熱情,以及政權統治的需要,他的真實經歷,那一丁點的歷史事實,已被種種不同的想像所覆蓋。透過傳奇、神話、祭祀、通俗出版品、政治文宣等等手段,形塑出他的種種形象。其中曲折離奇之處,早已超越了史料的限制。 我們或許很難還原歷史的真實,但卻能追尋形象的歷史,如同追尋神祕河流的支流與源頭。當我們開始追尋,在自覺或不自覺當中,便也同時展開了解構形象的歷程。
【電子書】說地:中國人認識大地形狀的故事
古人總說:「天圓地方」,那麼,中國人是在何時才認知到地球其實是圓的呢?本書追溯了從明末到清中葉「地圓說」傳入中國的歷程,並呈現不同時期地圓爭議如何因各種結構性因素和不同勢力間的較量,而顯示不同的風貌。書中主要討論在跨文化的知識傳播過程中,文化傳統中陌生的概念,如何在新的環境取得合法性的過程,就像地圓說利用了「西學中源」的說法,轉化為中國古已有之的概念,使中國士人願意接受。地圓說的爭議所牽涉的不僅是現象如何解釋,也牽涉到了中國如何在新的世界觀中定位。因為近代中國皇朝及儒士文化消亡的結構性文化變遷所致,地圓說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電子書】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觸。又十年,有幾個讀書人靜因為種種機緣,或出使或遊歷,或避禍或考察,飄洋過海,而在國外逗留了頗長的時間,對西洋作了較為近切的觀察。他們的見聞,或者可以說是中國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們所留下記述這些經驗的文字,因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常見參差;但其中的種種讚嘆種種困惑,卻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觸時的複雜情形。 這本小說即利用這些登陸瀛洲的海客的日記,看看他們對維多利亞科學觀念和技術成就的反應,看看科學技術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是描述,間有感慨;雖是談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對今時今地亦有深切的意義。
【電子書】文心雕龍析論
本書就《文心雕龍》的整體來分析其結構,討論其內容,再於各章節中就《文心雕龍》各篇的文辭,來 實際分析與討論各細節。既不膠於注釋與語譯,也不空泛談理論;既顧到全書的整體性及其相互聯繫,也注 意精析其條目,求其細密詳盡。使讀者能直接的瞭解劉勰的意見,精確的認識其理論。同時也引用劉勰以前 及其並時的文論家的論說,與其比較分析,以見其淵源流變。本書對研究中國文學原理、創作技巧、鑑賞與 批評,以及研究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人,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電子書】民間故事論集
臺灣地區第一部專門討論國內外民間故事的論文集。書中介紹及討論中外故事三十餘則,探源察變,考訂異同,全書共計二十四篇,分為四輯:第一輯 以中國的故事研究為主,包括古代神話,以及現代的金門、台東卑南族、遼寧、陝北等地的民間故事。第二輯為故事涉及中外兩地者,屬於比較民間文 學的範圍。第三輯為流傳於韓國的民間故事。第四輯則為關於民間故事的整理、分類和情節單元的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