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
本書雖然以分析尼克森總統到柯林頓總統的美國對華政策史為重點,實際上卻敘述了自1949年到2000年共五十一年的中美關係史。涵蓋如此長的時間,說明如此複雜的題目,在國內作品中並不多見;其次,本書參考了豐富的中英文一手文獻,包括大量引用美國1999年才編輯的二千多個中美關係微卷檔案,在學術界價值甚高;第三,坊間關於中美關係史的中英文著作固然不少,但多忽略了我國立場,本書從頭到尾均顧及中華民國的角色,彌補了中外學術界在此方面的空白;第四,作者不但是長期以來中美關係的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因此分析事項多能切中要害。本書的問世,不但對國內學界是一大福音,對國內外對此問題有興趣的人士,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電子書】地方立法:解說‧法例實錄
地方制度法的公佈施行,使我國地方自治法制化邁向一新紀元。本書定位:作為幫民眾接觸並正確了解地方立法入門的基礎教材。提供地方自治團體立法互參的端緒,以有效縮短試誤時程。萃取具創新性、代表性、兼顧全面性之自治條例,完整呈現現階段我國地方立法之實貌。
【電子書】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獨立運動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戰勝日本,中國國民黨政府拜開羅宣言以及波茨坦宣言之賜,以父祖之姿君臨台灣,豺狼般的對台灣展開全面性的劫收,剝削與鎮壓。及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本土一路拜退,進而佔據台灣作為中國流亡政權的根據地,並且厲行數十年的高壓戒嚴恐怖統治。這對素來就飽受外來政權蹂躪的台灣而言,無國之痛大約是歷史宿命的無奈吧。但是面對這惡霸的新殖民當權者,台灣潛在的獨立意識自然逐漸萌生。 現代台灣獨立運動實際上是島內島外同時進行的,島內的獨立運動者不幸處身在國府嚴密的監控網路中,不是被槍殺就是被捕而長繫監獄。而以逃脫國民黨枷鎖的台灣留學生為主體基礎的島外台灣獨立運動,則是在海外的自由新天地中篳路藍縷,逐步衍生,串聯,發展的。1970年終於有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在美國紐約誕生,這小而精悍的組織吸收無數熱血的台灣青年,他們戰力十足,前仆後繼,時時揪痛著國府的統治神經,他們之被視為叛亂分子,眼中釘,長期被列入黑名單人物,有家歸不得,自也不足為奇了。
【電子書】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儘管民主政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學者對「民主」一詞無共同認可的界說,一般而言,民主包含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多數決定、照顧少數等方面。 民主政治是多元政治,在民主的社會中,享有權利或影響力者,比在非民主的社會中為普遍。 民主政治是否容易發展,與歷史的需求、工業化的程度、都市化的程度、人民的教育程度,和大眾傳播發展的程度,有密切的關係,而政治領導階層的意願更富有決定性的影響。 作者介紹 張玉法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任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電子書】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
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 到目前為止,近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主要典範是「民族主義」;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瞭解,彼此合作的「國際主義」則常被忽視。其原因與近代以來,中國國勢積弱不振,長期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密切相關。 為謀求國家生存,民族主義而大盛,強調祖國種種優美,以凝聚國民愛國心,抗拒外國壓迫,爭取整個民族國家之自主獨立。 從好的方面來說,民族主義齊一了中國人的心志,共同挽救了國家的危亡;但民族主義太強,則會對外國人常抱有敵視的態度,對主張與外國合好的國人,也常以漢奸目之。 作者介紹 唐啟華 出生於基隆,東海大學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畢業,1991年獲倫敦政經學院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北洋外交」,致力於一手史料的建立。
【電子書】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
本論述1917至1928年民國史上的分裂時期,美國與南北兩政府的關係;從承認北洋政權到承認南京政府之間的演變,美國對中國政治的回應與涉入。由於近代以來中美友好關係的傳統,使得中國人對美國普遍存有怕又愛的心理;本書主要利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外交檔案,試圖剖析美國與中國南北政權實質關係的基礎,以及美國對華政策中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電子書】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本書旨在通過具體事例說明:第一,莫斯科影響中共乃至中國革命的具體工作方 式究竟是怎樣的;第二,莫斯科對中共的干預能力始終是受到一定條件限制,並且是 注定會走向反面的。據此,本書著重描述了莫斯科派駐中國的代表和機構的工作方式 ,它在複雜多變的國共關係中如何決策?它著力於培養親蘇幹部和扶植工人領袖的結 果?不同的中共領導人如何對待來自莫斯科的幫助?這些幫助和援助對中共的意義有 多大?他們在哪些問題上總是難以真正溝通?毛澤東對斯大林為什麼又恨又愛?他到 底是怎樣走上與蘇聯分裂的道路等等。
【電子書】台北‧東京‧北京
台北.東京.北京 李登輝總統六月訪美一事,的確令人感到亞洲不僅在經濟方面有所進展,政治潮流也有重大變化。在中美斷交後第十七年,首次站在美國這個受矚目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強而有力地展現了中華民國在台灣不可動搖的存在之事實。 本書是由日本政論家、教授等知名人士所撰,文內除推崇李登輝總統領導中華民國政府之各項成就外,並從不同之角度評論台北、東京及北京之三角關係,對台灣戰略地位及重要性有所闡述。
【電子書】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
從古典中國到傳統中國;從封建體制到郡縣帝國﹐是中國史上的一大變局。從社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到思想意識﹐是一整體而典範式的大轉變。而一個新時代的出現﹐必然意味著異於過去的新世界觀的出現。政治體制上如此 重大的改變﹐也必然意味著對權力正當性的重新詮釋﹐亦需要另外一套世界觀來重新安頓其合理性與正當性。這套新的世界觀是什麼?它如何發生?它和現實世界如何辯證地相互滲透影響?換言之﹐本書企圖呈現的是:帝制中國初 期的政治秩序及其正當性基礎形成的過程。
【電子書】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本書以討論隋唐之間的權力與制度之演變為主。從建國理想和國策出發,探討其人事結構的內涵和變化、政權與治權關係的互動,並檢討其決策系統、行政部門、監察司法、人事制度與國防軍事體制等重大制度如何設計、有何 變化、與國家安全有何關係等項目。
【電子書】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針鋒相對。在國共頡頏中,中共在武裝鬥爭外,另闢第二條戰線,即學潮鬥爭。學潮對戰後國共兩黨勢力的消長,的確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餘波所及,亦左右了研究的客觀公正;本書則以跳出此一框框 作為研究的基點,以窺探、曝陳往事真相為鵠的,藉而重現戰後學潮史實,並探討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