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方以智論心之研究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清初集儒釋道三教之大成,且有開創性之思想家,其對「心」之概念的闡釋,具有多層次的涵義,值得研究。本書分別從心與氣、心與物、心與性,及以心會通三教等四個面向,探討其獨到的見解。經由比較分析,可以了解方以智之論心,已不屬傳統儒學或宋明理學既有的範圍,而是其特有之思想立場下的展現。
【電子書】收視率背後的祕密
一本資深媒體人的懺情錄,一部新鮮人進入媒體圈必讀的職場指南,資深媒體人劉旭峰,以畫面感十足的戲劇筆法,引領讀者一窺當代臺灣的媒體大觀園!觀眾天天守著電視看新聞,自以為了解人生百態,但可能不知道……當你在看電視時,電視臺卻躲在螢幕背後數鈔票!觀眾給電視臺打賞的是收視率,電視臺拿著收視率去兌換真金白銀。收視率代表的是MONEY、MONEY、MONEY!收視率是電視媒體存活的命脈,是節目和主持人能不能「混」得下去的根本依據。但收視率真的準確嗎?有沒有可能作假?怎麼作假?臺灣部分電視媒體傳達的錯誤和荒謬訊息不勝枚舉,觀眾邊看邊罵,但可悲又弔詭的就是──「觀眾邊罵還是邊看」。臺灣傳媒不重視「真正新聞」的惡習難改,製造出虛偽生態、劣質新聞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在這個惡質的生態裡,又有多少懷抱著「無冕王」憧憬的年輕人,他們良善的初心遭到扭曲?這些浮面的「低、小、下」新聞訊息又是怎麼被生產出來送到觀眾的眼前?作者劉旭峰曾擔任電視新聞操盤人,擁有近三十年的豐富經歷。他將自己在媒體圈的所見所聞,以戲劇張力十足的短篇故事呈現,深刻描寫看似精明的媒體人在職場中的亢奮、浮沉和茫然,在生活中的荒誕、無奈與無知,並揭露出暗黑收視率背後所隱藏的金權詭計;寫實諷刺的背後,更多的是悲憫臺灣媒體可憎又可憐的真實面目。
【電子書】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
佛教用業報作為視角,考察世間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看出世間五花八門的背後都是緣起的運轉,精要地把握生命活動之主軸,並從洞察緣起之機制開發出生命之智慧,引領出更具重大意涵的生命出路。有別於大量使用名相的生硬論述方式,本書解開名相的表層,溶出背後的道理,浸透生命之中。以貼近生命的方式一步步導引出佛法深刻的內涵,使佛法的教導更容易理解,且切合自身生命的考察。
【電子書】在河水井水漩渦之中: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新聞生態【增訂版】
香港的媒體生態在九七回歸後如何變化? 一國兩制對香港的新聞自由有什麼影響? 「五十年不變」的政治承諾存在哪些變數? 「井水」香港與「河水」中國,兩者如何互動? 新聞研究者劉瀾昌全方位探討香港的新聞文化、新聞自由、輿論調控與網路媒體,回顧百年來香港新聞生態的發展。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主權由倫敦轉移到北京。北京承諾實行一國兩制、50年不變,並以「井水不犯河水」作為最高指導原則。在這樣的歷史轉變下,香港的新聞生態不可避免的發生變化:新聞自由、新聞的真實性、色情新聞的氾濫、新聞界的自律與社會監督、政府對新聞界的利用和調控,都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矛盾。儘管是一國兩制,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雖然不變,但北京的新聞觀和香港的新聞理念,還是發生不可避免的摩擦、衝撞、甚至對抗。在香港回歸超過二十年後的今天,本書嘗試綜合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的新聞理論,以此兩座標來對香港的新聞生態作出介紹與分析,並試圖從普世公認的新聞價值理論中尋求答案。
【電子書】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臺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出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回顧臺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了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家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臺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電子書】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三:《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 *沒有創作者,在黑暗中我們將如何前進? 小說家、劇場工作者、紀錄片導演、詩人、音樂家、藝術家,沒有他們的伏案鑿光,就沒有深刻作品,以及提醒我們時刻應當返身思索的生活日常。 & & 十年紀念的第三本書《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是一本第一手訪談實錄,收錄王墨林、胡台麗、零雨、黃庭輔、鍾永豐、駱以軍、黃錦樹、Liglav A-wu(利格拉樂.阿烏)、吳明益、林生祥、高俊宏、Yannick Dauby、蔡宛璇等十三位創作者的創作歷程與生涯專訪,透過訪視與深入的對話,了解這些創作者們,面對創作所專注的主題、議題,各自戮力地書寫與傳播的歷程,抑或轉化。企望藉此,讓讀者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們,那一顆顆獨特的心靈。 *誰需要這本書? ●對文字、音樂、影像、藝術充滿熱情的新手創作者。 讓你知道一位創作者的誕生過程,以及他們一路走來的自我砥礪。 ●如果你已經是個創作者,相信你也正持續摸索創作方向、思索自身創作的意義,並且獨自面對各種困境與挑戰。別擔心,這本書讓你知道,你不孤單! 1.閱讀、嘗試、探索、積累,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一路成長的嗎?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十年,他們的初衷與爆發、他們的妥協與低谷,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如此執著、堅持下來? 2.吃飽很重要!創作者們如何活下來,並且兼顧創作與生活? 面對創作環境的轉變,他們的對策? ●給編輯、發行人、藝術行政、和所有與創作者共同前進的相關工作者:你該如何理解,甚至幫助你的「合作對象」? ●也給單純的愛讀者:「這個作品,是這樣完成的啊!?」 1.在相對小眾的、卻又競爭激烈的藝文市場中,究竟藝文創作者,在現今的時代,該如何自我定位,在激烈的競爭中繼續「做自己」? 2.如果你是讀者,當然,你正捧著這本書,你想知道你喜愛的作品怎麼誕生的嗎?讓創作者親自來告訴你這個艱辛的歷程!
【電子書】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
《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秉持「和會朱陸」的學術初衷,嘗試反省現代新儒學牟宗三先生所對於朱子理學:「理只存有而不活動」、「心是氣心」、「以知識講道德」、「主敬涵養是空頭涵養」的批判。本書在回應議題的同時,亦嘗試從對比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學術視野分析與統整朱子「理一分殊」、「心統性情」、「敬義夾持」(「格物致知」與「主敬涵養」)的義理內涵,從理論反思與實踐工夫建構一個朱子德性理論的現代詮釋。
【電子書】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
日本講談社:「不是在首爾的鄉下出版社要怎麼翻譯出書?」 韓國釜山獨立出版社「山鷹」的十週年地方出版生存記 努力挖掘在地題材、掌握縫隙市場,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韓國的出版產業絕大多數集中在首爾與坡州,山鷹出版社的社長姜洙杰,卻在業界前輩「千萬別在釜山開出版社」的告誡下,於2005年在釜山創立出版社,至今已成功在地方上存活了十餘年,出版了四百多本書籍。《鄉野間的幸福出版》為山鷹出版社全體職員,從社長到菜鳥編輯等八位夥伴共同撰寫的「地方出版生存記」,記錄了山鷹出版社十年來在釜山發生的各種故事。 本書共分為五部。第一部說明山鷹的創業過程與地方出版社所面臨的現實與挑戰,記錄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經驗,以及與地方書店的往來;第二部則透過各種出版小故事,描繪出山鷹成員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收錄了編輯的牢騷日記、菜鳥設計師的工作日誌、總編輯的家庭故事等心情紀錄;第三部敘說山鷹編輯如何與作者們相遇,並充分活用地方出版的特性,挖掘釜山故事,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第四部則展現出山鷹出版社的獨特企劃力與多樣化的工作內容,除了與作者聯繫、校閱書稿等日常工作外,山鷹編輯部還必須面對撰寫新聞稿、製作宣傳信件、到地鐵站貼海報、舉辦記者會與講座活動、接受節目採訪、參加工作坊、接待國外讀者、參與國內外書展等五花八門的工作挑戰;第五部記錄了山鷹與讀者會面的過程,自從創社以來,山鷹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與讀者會面」的活動,同時也積極經營部落格、臉書與推特,努力成為連結作者與讀者的重要橋樑。每部最後附上的〈山鷹週刊〉,則記錄了出版團隊發生的逗趣小故事。 在地方上做出版,雖然從製作或銷售書籍的層面來看,可能是個不小的阻礙,但若能充分活用地方特性,在與地方作者會面、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時,地方出版社的身分反而能夠成為一種助力。山鷹作為地方出版媒體,持續與地方上的作者、讀者、在地社區交流,在創業初期以出版人文社會類別書籍為主的山鷹,現在也逐漸成為一間綜合型出版社,努力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本書特色 ★成功在釜山鄉下存活十餘年的韓國獨立出版社生存記 ★由山鷹編輯部親筆撰寫的韓國出版業現場一手情報 ★直擊出版社職員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秘辛,獨家收錄韓國編輯與設計師的工作日記與心情故事。
【電子書】韜奮和生活書店
一間上世紀白手起家的雜誌社,如何在尚未電腦辦公的年代,進行編輯、排版與印刷? 又是怎麼受到數百萬讀者的熱烈擁護, 進而締造了遍及全中國56家分支書店的輝煌紀錄? 看三聯書店前身的創辦人──韜奮, 如何在戰火紛飛的艱難環境中, 發揮兢兢業業的出版人精神及為民喉舌的救國熱忱, 撐起出版界的一片天! 鄒韜奮,原名恩潤,筆名「韜奮」取意「韜光養晦」和「奮鬥」的意思,是傑出的新聞記者、出版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辦一份為大眾所愛讀、為大眾做喉舌的刊物,辦一個自由的、不受檢查的報紙」,早在1927年主編《生活週刊》期間,便嚴守著自己的「報格」,堅持言論自由和精神獨立。其後《生活週刊》日漸發達,銷路擴至十五萬份以上,為中國內外數十百萬讀者所擁護,之後另組合作社,於1932年七月成立了生活書店,創辦人為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等人。後來其業務發展到全國分支店達五十六所,前後出版書籍一千零五十餘種。 本書集結《韜奮和生活書店》、《韜奮先生的流亡生活》及《永在追念中的韜奮先生》三本書的精華,重新打字編排,其中主要談到韜奮如何從白手起家接辦生活週刊,至擴大到全中國56家生活書店的精彩過程。在坊間書店一間間關門的今天,透過中國最負盛名的三聯書店前身創辦人──鄒韜奮的事蹟與理念,盼為不景氣的現狀注入一劑強心針,重新尋找書店出版人的精神。 本書特色 ★本書記錄了三聯書店前身的創辦人──韜奮,如何從白手起家接辦生活週刊,至擴大到全中國56家生活書店的精彩過程: *宛如孫悟空72變!一手包辦多位編輯的趣談 *親回數萬封讀者信函,甚至有專門拆信員工、代買衣鞋等服務 *親身至印刷廠,徹夜監督工人作業 *民主化方式管理書店員工(縮短工時、普遍加薪等) *推廣銷路與設法拉廣告 *找尋場地與租金 *書店歷經查封、書報停辦等風波 ★盼為現今不景氣的書店、出版界打氣,重新尋找書店出版人的精神!
【電子書】漢藏彌陀極樂淨土法門之比較
彌陀淨土法門在一般人認知上為漢傳佛教淨土宗之念佛法門,殊不知藏傳佛教也有淨土法要;藉由本書之介紹、比較,來彰顯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內容及異同。本書首先從歷史文獻作考察,包括相關經典論著源流及內容,再從極樂淨土依、正莊嚴介紹,開顯出信、願、行之修持要領與法要,最後從歷史文獻、經典內容關係及修持作比較、分析其異同,達到對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認識。
【電子書】大學義理疏解
本書分為三部份:1.導論:考察「大學」的外緣問題2.大學章句:朱子「大學章句」的註釋疏解3.其他諸家大學詮釋:列述朱子以前及以後有關「大學」的詮釋。
【電子書】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
曾擔任壹電視主播的蕭彤雯,一直擁有高人氣,其專業形象亦深植人心。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她,無論在新聞現場或主播臺上都不做「讀稿機」,對新聞事件有自己的判斷,也敢於表達想法。 本書從蕭彤雯從業的初心開始,寫下二十年的精華,困難與驚險的過程,堅持的態度,讓人瞭解她身為記者所秉持的理想,與未曾妥協的價值核心。 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年,蕭彤雯回顧一路走來,她說:「新聞就是人的故事。」 如今,她從傳統媒體走入新媒體,展現更積極的力量。
【電子書】臺灣文學與地方文化論文集
本書收錄六篇論文,前兩篇是臺灣文學發軔階段的區域性討論,以南明盧若騰的詩歌,一方面論述外來駐軍對金門百姓的戕害,一方面從流亡金門的皇族監國魯王,省察亂世君臣的人際應對。第三篇依歷時性概念,通過「清治—日治—戰後」,囊集臺灣林道乾傳說,扣緊口傳文學集體與流變的特質,觀看傳說如何吸納臺灣的地理條件與海洋性格,蛻變累積出林道乾傳說的多元樣貌。第四篇萃取滑代宦臺黃叔瓒《臺海使槎錄》所蒐錄的平埔族歌謠,解析歌謠內容藉以重塱清代平埔族的生活縮影,同時嘗試剖析官方立埸的采風標準及其造成的歌謠現象。最後兩篇圈選新北市板橋為對象,綜述在地文化遷化,第五篇以清治為斯限,分平埔、移墾、械鬥、文教四期;第六篇由一首火車民謠,改從鐵路興築視角敘述板橋的文化發展。
【電子書】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二:《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紙本書?大家都在手機平板看東西了,誰還要看紙本書啊? & 十年紀念的第二本書《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是一本第一手訪談實錄,以「書」為起點與媒介,藉著小小書房十年來,銷售排行榜上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採訪書籍出版人、出版社。透過深度訪談,以出版人視角述說一本書的生命史:它的誕生與存在方式;以及,出版人對台灣圖書出版數十年寒冬現象的觀察與因應,期望從中讓讀者看見,這十年來,每一個出版社在自身專業與出版工作上的視野與努力,以及未來可能的規劃。 * 誰需要這本書? 你是新手編輯嗎?想成為出版人嗎?讓資深前輩告訴你,你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讓你知道一本書的誕生過程必須經過哪些考驗與折磨。 如果你已經是個出版人,相信你也正面臨紙本書的寒冬挑戰。 1.身為同業,曾經的榮景,目前的衰退,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一路走過來的嗎? 2.一個又一個的十年,他們的初衷、他們的妥協,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如此執著、堅持下來? 3.面對閱讀環境的轉變,他們的對策?究竟紙本書的出版人,在現今的時代,該如何自我定位,面對下一個十年? 如果你是獨立出版人,究竟書籍出版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在媒介如此多元、發達的年代,為什麼還是有獨立出版人選擇紙本書的出版? 如果你想成為作者,要怎樣才能讓你的作品被出版人看見?編輯們都是如何與作者相遇?出版一本書前,到作品出版後,作者需要有哪些準備? 以上皆非?那你可以從這本書裡獲得什麼? 1.在百業蕭條,全面受到電子商務影響的市場中,你可以在書中發現其他人是如何觀察市場、規劃行銷,發掘客群。 2.如果你是讀者,當然,你正捧著這本書,你想知道這本書是怎麼誕生的嗎?讓書裡的十本書來告訴你這個艱辛的歷程!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介紹:www.flyingv.cc/projects/14668
【電子書】擁抱每一個生命:一位社會記者的告白
◎地方第一線社會記者記錄分享新聞報導背後的生命故事,傳達正面的力量。 ◎全書談到記者工作的甘苦談;社會邊緣、弱勢階層的掙扎奮鬥;社工人員的辛勞與情操;超乎想像的靈異事件與鄉野傳聞;以及總結吸毒、暴力、恐怖、詐騙等新聞事件後,該如何注意與保護自己與家人,包含防竊、防搶、防詐騙,如何知道孩子在吸毒?許多觀念、常識,提供給讀者。 ◎作者持續走在社會現場,走進社會邊緣,試圖在黑夜裡尋找光線。而任何一絲光線,都可以帶來無窮希望。 & 別讓社會新聞澆熄你對生命的熱愛! & 真心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資深媒體人 呂文婉 立法委員 陳亭妃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錢鴻明 & 直到成為一位社會記者,我才真的認識社會這個大醬缸,以及這個職業散發出來的魅力。 & 到酒店找小姐,到刑案現場聞屍臭,任何你不想出現的社會黑暗醜陋邊緣角落,社會記者都必須在現場,見證各種離奇古怪、匪疑所思的奇聞軼事,當然也還有展現善良人性的「好心聞」:首次公開豬哥亮不為人知的善事、再探瘋女十八年平反始末、基層員警平民百姓行善事跡…… & 你可能在新聞中看過這些人的這些「報導」,接著大嘆人心不古、社會好亂;但是若你能仔細閱讀社會記者的真實工作記錄和真心告白,你會更有機會看見脆弱與堅強的全貌,近身感受到每一個與眾不同且值得尊敬的生命,接著──感動不已。 & 新聞結束、話題落幕,社會記者仍繼續與被報導者聯絡,學著提升隱惡揚善的美德,畢竟──每一個生命,都是因為愛,而存在。 & 作者楊逸宏: 「這本書,有感動、有實用,以及我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法,也有遊歷台灣各地發現的奇人軼事。 無論你如何看待這本書,都不打緊,它就是一個社會記者十六年來的所見所聞,真實呈現。 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勸世的書,分享給朋友,讓社會更善良;或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用來保護自己。 它並非小說,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你我身旁的事。 寫書只是一個開始,並非結束,我持續走在社會現場,走進社會邊緣,試圖在黑夜裡尋找光線。而任何一絲光線,都可以帶來無窮希望。」 & &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5350.pdf
【電子書】媒玩.媒瞭.學媒體:媒體素養教學寶典
.興沖沖地買漢堡來吃,一打開發現又扁又塌,怎麼跟電視廣告的不一樣? .為什麼洗衣機、吸塵器和鍋具的廣告大部分都是女主角,男生不用做家事嗎? .不管我在學校做什麼,網路上都會傳一些罵我的訊息,我現在都不敢去上學了…… .網路上瘋轉午夜會出現兩個月亮,熬夜被騙後才知道原來是「內容農場」的消息。 如果能從小培養良好的「媒體素養」,或許遇到這些狀況,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做法。本書彙整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多年來刊登的媒體素養教案,針對國中小課程規劃五大主題,包含商業行銷、媒體再現、資訊真偽、新媒體、媒體近用,並提供教學投影片,讓教師備課更加得心應手;而且只要參考各單元的對應領域指標,不用再另外找授課時間,就能在各科目中帶入相關教學活動,讓學生隨時隨地養成媒體素養!
【電子書】《皇明詩選》研究:雲間三子與幾社經世之學
本書是作者研究《皇明詩選》的力作,改寫經年,補闕追新,是第一本研究《皇明詩選》及其與經世思潮之關係的專著。 全書共五章,內容包括《皇明詩選》版本與旨歸、雲間三子與幾社淵源、陳子龍詩學考辨、經世思潮及其相關問題,觸及同類研究所未及的領域。本書開拓學界對陳子能等人及晚明復古詩學的新方向,對經世之學與詩文選本的研究而言,皆有貢獻。
【電子書】界線與戒線:傳媒工作者眼中的新聞創意
傳媒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傳媒報道的角度、選題、文字與創意,都影響著市民接收的信息。作為傳媒工作者,必須力求創新;同時,一些意識形態、原則立埸、價值觀念、外部壓力等則影響著傳媒工作者傳遞信息的內容及方式,形成無形的「界線」與「戒線」。在創意與界線、戒線互相角力拉扯下,不同崗位的傳媒從業員會如何平衡? 本書深入地訪問了多位香港及外地資深的傳媒工作者,當中包括美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及亞洲出版商協會的年度最佳新聞獎(SOPA Awards)獲獎者,他們以親身經歷及代表作品,分享其對新聞教育、傳媒工作環境、媒體創意發展、個人成敗經驗、傳媒公信力、新媒體科技等的見解及體會,從而聚焦於新聞創意的突破,以及界線和戒線的平衡。
【電子書】顏回形象與儒道人觀探索
本書將指出,顏回「好學進德」、「心齋坐忘」、「氣化」、「玄化」、「樂道」、「學聖」等諸「形象」,組織成儒道人觀體系的運行圓周。形象與人觀實如珠網牽連的共生關係。依此脈絡,無論是詩劇美趣的玄化顏回觀,還是理學向上超拔的體天樂道顏回觀,背後包含身體與社會間的關係互動,名教與自然間的調和抗爭,道德相與超道德相的工夫分際,都是還原與重構顏回形象的珍貴線索,也對儒道思想「如何成就理想之人」此一真實問題,提供另種關照視角和解答的可能性。
【電子書】楊王孫裸葬思想
人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同時發生就是死亡。然而,死亡究竟是什麼?人死後有知或無知?精神朽或不朽?沒有精神的形軀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這一連串的難題,即使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仍無法徹底的解答,致使有形形色色的喪葬禮俗。 漢初楊王孫躬逢獨尊儒術而罷黜黃老的年代,當時盛行厚葬,腰纏萬貫的楊王孫卻主張「人死無知」堅持裸葬,連棺材及衣物都免除,可說是所有喪葬形式中最獨特的一種,他的決定雖然違俗,卻肩負文化使命,破除歷來對鬼與葬的難題,明言厚葬無益於生者和死者,唯有裸葬才是最佳的埋葬方式,把薄葬發揮到淋漓盡致。
【電子書】明末清初《莊子》註解研究:以憨山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例
明末清初的《莊子》註解,往往與三教合一思潮有密切的關係。如憨山德清《莊子內篇註》之以佛解莊,方以智《藥地炮莊》之會通三教下的解莊,王船山《莊子解》、《莊子通》之以儒通莊,分別代表會通莊子的三種型態。本書從彼等對莊子之道、真宰、成心、物、氣、逍遙遊、知與無知等相關概念的詮解,探討其思維方式與理論特色。希能由此比較研究,拓展莊子思想層面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對三教合一的表現方式,有較具體的認識。
【電子書】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增訂版)
「十方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與「佛性思想」相呼應,《華嚴經》尤讓我們振奮,十方、三世、諸佛、淨土無所不在。 本書以設問方式拈出《華嚴經》之相關問題百餘則,予以現代的、簡明的解答,以「華嚴小百科」之名在人間福報刊載兩年,深受讀者關愛。今結集成書,祈能助讀者一目了然、掌握心要。依華嚴宗詮釋,「十」乃圓滿、無盡義。本書封面設計呈半圓形,拈出人生固然不圓滿,但不妨效法善財童子,不疲不厭地向前挺進,直至證入法界。
【電子書】天台與諸宗圓頓思想之論觀
本書以天台智者「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教觀思想,作為「天台與諸宗圓頓思想之論觀」的詮釋主軸,應用天台「即」之辯證方法與論證模式,進而與「天台南嶽慧思」,「三論嘉祥吉藏」,「華嚴法藏賢首」,「華嚴圭峰宗密」,「禪宗大滿弘忍」,「禪宗大鑑慧能」,及當代「法鼓聖嚴」,於佛教圓頓思想,進行比較、論觀、辯證、對觀、融攝,會通,並探究此五宗內在之教觀義理,所蘊具之義涵與究極理趣,藉以彰顯出漢傳佛教大乘諸宗之圓教特質、圓融要義,圓通義理,與圓頓思想。同時欲呈現出漢傳佛教諸宗圓頓思想之相攝相容及融會融構之境界。
【電子書】過稿力:一流出版人告訴你編輯到底想要什麼
筋骨需要維骨力,投稿要靠過稿力! 解密!為什麼你的投稿不會過? ▍寫出好書之後,你還缺什麼? ▍想投稿 | 想出書 | 想當編輯 | 想進出版社工作 必看! 【如果你也有以下疑問,別遲疑,快翻開本書──】 ‧為什麼我總是被出版社退稿? ‧為什麼我覺得寫得很好但出版社就是不收? ‧為什麼出版社會說不收這個長度或題材? ‧為什麼我不能不開粉絲團宣傳? ‧為什麼過稿後還需要修稿? ‧為什麼網路連載好評不斷,但出書不賣? ‧為什麼某本書可以得到巨量廣告? ‧為什麼我的書不能改拍成電視電影? ‧為什麼編輯總是好像非常忙? ‧為什麼為什麼出版社不提供改稿建議? ‧為什麼編輯的工作內容跟想像中不一樣? ‧為什麼我的書沒有進超商販售? ‧為什麼不能高興寫什麼就寫什麼? ‧為什麼書名不能用我原來那個? ‧為什麼封面不能全照我的意見設計? ‧為什麼出版社的審稿期那麼長? ‧為什麼編輯想要的跟我想寫的有落差? ‧為什麼編輯眼中的好作者人品最重要? ‧為什麼我總是會被文學獎刷掉? ‧為什麼文創產業還有人要做? 【內容分析】 ◆ 倪采青身為暢銷寫作書《變身暢銷小說家:倪采青談小說寫作技巧》作者,出版此書數年來已成為無數有志投稿者的指南,而《過稿力》則是其升級版! ◆ 暢銷作家暨知名寫作教學書作者倪采青,實際訪問出版人、編輯、作者,深入解析文創產業架構,由實際面告訴投稿者要如何達成過稿條件;解密在全球化、影視化浪潮下,出版社心目中的好故事、好作家、好IP! ◆ 揭露出版社及編輯的工作內容,以數據實證投稿的難度,涵蓋文學獎終極指南,更提供了傳統投稿以外的新興出書方式,教投稿者無需苦苦投稿便達到出版目的。 ◆ 本書將分為六大部分,從出版社人員的日常談起,讓有志從事出版行業者認識出版結構;再到跟寫作者有關的的投稿準備、過稿攻略,甚至是文學獎獲獎指南,接著談出書後如何推廣宣傳,作家要如何保持效益、與讀者互動,最後告訴你最新型態的出版方式與可能。 ▍第一部出版社究竟在上演哪齣戲? 出版社裡頭究竟長什麼樣子?編輯這個關鍵人物每天在做些什麼?出版界不是風花雪月之地,也沒有成天與文人騷客吟詩作對。出版人究竟在想什麼,在這一部裡告訴你。 ▍第二部揭開出版第一道守門員──編輯──的神祕面紗 編輯是八爪章魚,瑣碎的任務全都包攬。對上要面對主管,對內要美編、行銷和會計溝通,對外要應付投稿者、作者、版權代理商、印刷廠等諸番「攻擊」,工作繁重是常態,下班後累得像駱駝──如果他居然能準時下班的話。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編輯每天的工作內容吧。 ▍第三部素人投稿攻略 審稿與投稿是一體兩面,在熟悉出版社之後,自然會比較清楚如何投稿較有機會雀屏中選。此部包含臺灣投稿市場統計,投稿難度經由數字實證,更包含文學獎終極指南,披露文學獎背後不為人知的祕辛。 ▍第四部出版以後,如何推書? 出版以後,作者會面對到什麼樣的處境?編輯能如何爭取到行銷預算?出版社能如何推書?這是一個與作者休戚相關,作者卻常常被蒙在鼓裡的範疇,也是青澀編輯還不懂的「眉角」。 ▍第五部個人出版攻略:如何跳過出版社達到出版目的 投稿出版失利不是世界末日,你隨時能轉身投向自費出版的懷抱,但是,自費出版不一定如你想像的浪漫。自費出版需要掏出多少錢?你該抱持多少期待?什麼時候適合自費出版,什麼時候該打消念頭?而如果你阮囊羞澀,還有幾乎零成本的電子出版,以及最新崛起「群眾募資」出版,值得你注意。 ▍第六部出版不是終點 出書真的只是一個起點,等你進了這道門,才會明白一切才正要開始。
【電子書】江湖人語:走跳社會的人生潛規則
一點突破,全面擴張。 誰能揭露醜聞、新聞的幕後真相? 縱橫黑白兩道,走跳江湖數十載。 & 發掘痛點、盲點、潛規則。 初入職場如何洞悉陷阱,從遜咖搖身轉變為人才。 除了天分更要衝鋒陷陣。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以人的故事為主題,不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而是有血有淚的真實故事,寫下感悟情義的江湖憶往、細膩刻骨的社會觀察、走跳新聞的工作倫理、職業幕後的心酸刻苦、警界高層的軼聞風雲。
【電子書】香港傳媒新世紀(第二版)
近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受到空前嚴峻的考驗,香港傳媒也踏入了新的時期。回歸後的傳媒生態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改變?網絡媒體的出現怎樣影響政治訊息的傳播?在中港融合的過程中,香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認同?媒介的專業操守與市場的關係若何?這些都是本書所關注的課題。 本書網羅了本地傳播學者及資深傳媒工作者,就香港傳媒的各個專題進行探討,文章各具特色,理論與現實並重。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香港傳媒的現況和存在的問題,並且以批判的角度,分析本地媒介在一國兩制下與國家及市場的政經關係。
【電子書】Preserving Local Documentary Heritage:Conversations with Special Library Managers and Archivists in Hong Kong
Archival records are meant to serve as evidence of responsible governance, and in addition to their undeniable political value, they also serve a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a&nation’s documentary heritage. Records today are history tomorrow. However, with the absence of an Archives Law in Hong Ko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keeping records being overlooked or actually not understood by people of Hong Kong, there are heightened concerns that government records would be destroyed for unjustifiable reasons and that public’s rights to access well-preserved government records would be deprived of.This book in 16 chapters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direct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practising archivists and special library&managers&in Hong Kong. Their conversations recorded in the book not only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urgency of approving the Archives Law, but also reveal the details about their profession, as well as the richness of the local heritage that is uniquely Hong Kong. While the role of archivists is always being confused with that of librarians, this book clarifies the function and job nature of the two professions and demonstrates the prospects they have and challenges they face. The book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guide for current students and graduates who are considering choosing the archival science 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fession, providing them insights into the life and work of archivists and special library managers.
【電子書】符號學:傳媒學辭典
A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EDIA STUDIES & 符號學與傳媒學都圍繞著「意義」的核心概念展開 & 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產生、傳送以及理解;傳媒學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果,兩門學科相互補強,使得各自的研究得到豐富。 & 本書以400餘條目,討論了30多個「符號學──傳媒學」門類,以及一個世紀以來該領域的主要思想成就及其代表人物,著重介紹了中國符號思想遺產。 & 「符號學──傳媒學」是一個學術連續帶。這兩門學科都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性壓力之中,都圍繞著「意義」這個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開。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一般規律,偏向理論:傳媒學更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與效果。 & 由於歷史的原因,符號學與傳媒學一直被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學科。當今的文化實踐證明,這兩個學科都需要對方的支持:符號學必須由傳媒研究確證其實踐價值;傳媒學則需要符號學提升學理。 & 本書特色 & 本詞典試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全面梳理和綜述,從術語關鍵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對這學科百餘年發展作一個較為客觀與全面的總結,是一本綜合性的參考工具書。
【電子書】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
◎ 當代政治正義及倫理哲學重鎮羅爾斯(John Rawls, 1971)主張,社會正義是要在「平等」權基礎上,讓最弱小階級也能受益。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是展現在高樓大廈與高科技發展,而是端視其如何對待其最弱勢的族群。 本書希望以「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提醒傳播工作者和社會優勢者,在臺灣當前多元族群的社會中,如何重視弱勢者的傳播權和社會正義,進而促進主流社會理解族群差異,肯認族群文化。具體的做法,就是必須培養進步的人權意識,提升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少/弱勢族群則需藉由「民主參與媒體」的模式普及,培力個人及族群主體性,成為《行動者歸來》一書作者杜蘭(A. Touraine,2002)所期許的「歷史主體」,轉變整個時代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 事實上,無論是「行動主體」或「歷史主體」的實踐,許多原住民族朋友們已在政治、社會、文化、藝術、和媒體(包括公民記者)等各個領域持續深耕,見證改變!讓我們持續努力! ◎本書首先從多元文化理論的學術脈絡,爬梳批判理論和自由主義相關的論述,討論「差異政治」和「肯認政治」等概念,提出「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主義。接著從人權、傳播權的概念,分析族群傳播權的內涵和價值。 然後,根據以上理論脈絡來回顧加拿大、澳洲及美國三國的歷史經驗,了解弱勢族群長期遭受歧視的傷痛歷程和堅持不懈的抗爭奮鬥;並分析這些國家如何逐漸發展出多元文化觀點的權益內涵和法規制度,採用何種傳播政策和實踐模式,以及對我國的啟示為何。後兩章聚焦我國原住民族群和臺灣多元文化的發展歷程,從族群傳播權觀點來檢視目前的進展及其不足;接著討論何種傳播模式才符合多元文化主義和族群傳播權的理念,以及多元文化新聞學應有的內涵為何。本書希望提供大學部多元文化和新聞傳播相關課程參考,同時,研究所同學亦可藉由本書了解當前多元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趨勢。
【電子書】美國大眾傳播〈增修本〉
美國大眾傳播對美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被譽為是「第四權」,以監督權力的腐敗為己任,並自許是「天生的反對黨」,貢獻重大。由於媒體影響力大,美國對大眾傳播之專業的要求相對亦高,對新聞自律與新聞倫理道德方面亦有甚高標準,以期「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同時落實。 所以,論述美國的大眾傳播有幾個特點是不能忽略的: 一、法律保護: 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國會不得制訂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的權利。」這條法律雖不足百字,但一百多年來一直被美國新聞廣泛而成為一張有效的保護傘。 二、媒體監督政府: 媒體監督政府,在美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深信政治學的一句名言:「絕對的權利造成絕對的腐敗」。所以政府受選民之所託,執行政務,必須有第四權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 本書特色 ★以作者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與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開設的「美國大眾傳播」一課為藍本, ★記述美國各主要媒體歷史沿革與其發展概況,兼及對新聞教育的發展歷程。 ★大眾傳播學系必備的教科書(最新增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