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 2023.09.25

    心酸哭翻!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霸凌……

    文/柿子文化編輯部
    校園霸凌小說的神作!真實到不忍心說好看!霸凌──為人父母或師長都該超前部署的生命議題,為了我們的昨日與今日,也為了孩子們的今日與明日,《我,成了大家的祭品》固然沉痛,我們必須勇敢一讀,也鼓勵孩子們好好讀一回! 故事的開始,以國中生「藤俊」不堪同學霸凌而在自家柿子樹上自盡為開場,他留下了一封遺書,上頭寫了四個人的名字──兩個霸凌者,一個好朋友,以及他暗戀的女學生。 然而,他的自我了結,卻成了這四個人痛苦的起點:認為拒絕藤俊是「最後一根稻草」的負罪感、完全無法理解被藤俊單方面認定為「好朋友」的無力感,以及兩個霸凌者的自我放棄,他們各自背負著難以說清的複雜情緒,走上了不一樣的生命道路,即使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甚至直至死亡前,藤俊的身影始終沒有從他們的人生消失…… 然而,這段跨越二十年的霸凌事件,並不僅僅只是他們五個人的事而已,藤俊的父母和弟弟如何承受血親逝去、看待他遭遇霸凌及如何面對自己對此一...
  • 2023.05.15

    粉絲讀者看吳明益的小說

    文/金網書店員 Effie
    就在前天,得知吳明益的新小說要出版了,身為粉絲的我,腦中一下子湧現他作品帶給我的諸多回憶。剛好自己是金網小編,趕緊來跟大家分享(推坑),他的作品多麼令人激動。 我很久以前就讀到吳明益的小說《本日公休》和《虎爺》,覺得非常好看,鄉土接地氣、又不至於離讀者太遠;很有畫面感、情節收縮得剛剛好。如果以吃一頓飯來比喻,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的味道都設計出眾,有韻味、不張揚,想接著吃但又不會急著把飯爬扒完,而且味道還勾起某些回憶中的畫面。 這個閱讀體驗,讓我對這位作者很有信心,也想繼續閱讀他的作品。後來幾年,他持續創作《迷蝶誌》、《蝶道》、《複眼人》,被歸類為自然文學作家。啊....怎麼會這樣?我的鄉土、台灣人情咧?原本以為他會繼續在鄉土文學開花,但他已經接上新的枝枒。當年我沒立即閱讀這幾本作品,一方面是我太都市人了(慚愧慚愧),對自然文學較沒感覺;還有我怕蟲,印有複眼和蝴蝶的書封讓我卻步,真的抱歉,身為讀者竟然...
  • 2022.07.25

    把故事寫好才是最要緊的事

    文/文字工作者 臥斧
    初讀金東植小說集《灰色人類》的讀者,會有相當奇妙的感受。 這種奇妙感受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書中收錄的短篇故事讀起來似乎都很「簡單」──文字平實、敘述直接,毫不花巧地推進情節,好像沒耗什麼力氣就把故事順順當當地說完了。不過,稍加思索,閱讀經驗比較豐富、對文字技法比較講究的讀者,或許會很快地將「簡單」改成「樸素」,如此改變牽涉到奇妙感受的第二個部分:這些短篇十分「好看」。要寫出一個「好看」的故事絕不「簡單」,金東植的作品讀起來感覺「簡單」,只是因為他的用字和敘事比較「樸素」。 許多故事萌發的原點,可能只是個「what if」,也就是「假如」。 「假如」有一群人遇難被困在荒島上,在等待救援時會發生什麼事?「假如」是少少的幾個人被困在山谷裡又會如何?「假如」有一種處理屍體的方法可以讓死者復活,那會發生什麼事?「假如」全人類都停止老化又會如何?諸如此類的「假如」有的可以變成角色設定,有的可...
  • 2021.10.25

    拚一個無憾,拚一個圓滿:陳志金醫師

    文/原水文化編輯 蔡意琪
    時隔一年半餘,陳志金醫師(阿金醫師)的第二本書《ICU重症醫療現場2:用生命拚的生命》在萬眾敲碗下出版了。其實,早在第一本書《ICU重症醫療現場》出版前,他就在「寫書」了。那時,他寫的是「臉書」。在粉專「ICU醫生陳志金」裡,從疫情寫到選情、從天邊孝子症候群寫到「慘」後憂鬱症、從ICU寫到I see U。反正,有人願意看,他就願意寫,而且不排斥透過任何形式,包括出書。 為此,阿金醫師得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像歐陽脩那樣把握「馬上、枕上、廁上」的片刻。他很難做足準備再開始,一來是時間不允許,他是與死神搶時間的ICU主治醫師,多一秒遲疑都不被允許。二來是他看過也體驗過,他曾失去至親、甚至未能見上最後一面。他知道,很多事即使做好準備卻很常無法如願,好比從小就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真正遇上時依然難以承受,更遑論每一次的意外都是如此突然。 ICU是生死交關的現場,裡頭有疲於奔命的醫護人員,焚膏繼晷的維生儀...
  • 2021.04.26

    久違的BL小說界大神木原音瀨,《弒子村》帶來跨越類型的感官震盪!

    文/獨步文化編輯
    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在日本亞馬遜書店的網頁上,看到《弒子村》這部作品的介紹時,瞬間受到吸引,而後湧起一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興奮感。封面上僅僅是一道背對著讀者、只露出側臉的身影,卻有種神祕的魅力,下方寫著「木原音瀨挑戰恐怖推理小說」。當然,確認繪製書封的是另一位大神——漫畫家中村明日美子,更是驚喜加倍! 木原音瀨——在嗜讀耽美小說的讀者心中,這是個絕對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字,無論是否喜歡她的風格,都難以否認閱讀她的作品是一種特別的經驗。她的筆下少有符合世俗標準的「完美」人物,主角們自身的「缺陷」,使得感情的碰撞與發展往往遊走於一般常識的邊緣、試探道德的底線,而讀者彷佛也一起經歷了窒息卻無法脫逃的情感泥沼。堪稱成名代表作的《箱之中》及續集《檻之外》,便是描述一名被冤枉為電車色狼的青年,入獄後邂逅另一名背負殺人罪的囚犯,兩人之間曲折糾葛的故事,日本文學雜誌《達文西》評價為「BL小說界的芥川獎」之作。 其實,木原...
  • 2021.03.29

    厭世、憂鬱、不想努力了……來一杯李小龍為你準備的水吧,我的朋友

    文/大是文化編輯 張祐唐
    黃色連身運動服、雙節棍、截拳道、武打巨星……這應該是多數人對李小龍的第一印象。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大學念的是心理學、戲劇與哲學,他時常冥想、熱愛跳舞、喜歡閱讀(佛教、老子、心理自助書……)。 是否覺得反差很大?還有為什麼只活到32歲的他,能被世人記得這麼久?李小龍會告訴你,他只是在實現自己的「化為水」(Be water)哲學而已。化為水,就是以開闊的心胸面對一切,不受任何的限制──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李香凝為李小龍的女兒,雖然在年幼時父親就過世,但李小龍留下的字句、作品、影響力,仍深深影響著她,讓她陸續創辦了基金會、企業、錄製節目,以及寫下這本書,目的是希望能夠以教育、娛樂的方式,讓李小龍的哲學啟發更多世人。 李小龍的哲學影響也不只在華人世界,南歐巴爾幹半島波士尼亞的城鎮裡,樹立了一座他的雕像,代表了「忠誠、友愛、正義」,用來化解波士尼亞內戰,由於不同族群之間所引起的紛爭;而香...
  • 2021.03.22

    永不過期的憶念

    文/李建良
    書寫翁岳生老師的生命故事,是一趟溫厚篤實的感性之旅。 這本書記述了老師的學思歷程和生活體驗,呈現命運滌盪下的個人際遇,反映出時代變遷中的人物與事件。全書以「求學」、「學術」、「司法」、「法治」為敘事主軸,運用多線交叉、平行鋪陳的方式,刻畫老師在不同時期背景下的人生軌跡與社會網絡。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適時切換敘事介面,捕捉老師的每一個生命神情,讓每一幀照片的畫色更為飽滿。 老師歷經幼貧失學、力爭上游的求學逆境,慘澹歲月中跋涉的心路歷程,自是一段無可複製的生命版本,娓娓道來,構成相對完整的結構敘事。學成返國後,老師的學院際遇和訪學遊蹤,打破編年敘事,橫向是留學時期人脈的展延,縱軸則為後續司法生涯的端緒,遠近取景與特寫交互組合,節奏或快或慢或停格的生動畫面,處處引人入勝。 在臺灣司法史上,老師是最年輕、也是任職最長的大法官,與擔任司法院院長合計三十五年的公職生涯,前無古人,後恐亦無來者。老師把三分...
  • 2021.03.01

    從陪伴到告別,我都在這裡

    文/藍勻廷(四塊玉文創編輯)
    因為避諱和恐懼,在死亡真正來臨前,我們幾乎很少談論它,更別說是如何善終及身後事規劃。但人們卻忘了,死亡不會總是如約而至,它常在意想不到之時到訪,甚至快得讓人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就已經結束。 我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到外婆過世的消息,外婆最後一段時日是在療養院度過的,她多年來都被嚴重的失智症所困,到了後期,她已無法言語,連表達疼痛也做不到,每一回去看她,甚至無法判斷,外婆口中發出的重複單詞或拉扯的動作,是不是想向我表達什麼,而我是否有如實接收到她的訊息,並給予相對應的回饋呢? 在那個當下,我還可以或能夠做什麼,這樣的疑惑不斷縈繞在心頭,但人類在面對死亡時,是否又真有某種標準流程或答案? 於是在閱讀書稿時,真有種相見恨晚之感,它鉅細靡遺地記述了臨終者每個階段的身體變化及表現反應,當這些徵兆出現,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讓臨終者感到更舒適。 此書向我們展示了死亡的另一種面貌,原來死也能如此...
  • 2020.11.30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文/方智出版編輯/陳孟君
    這本書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如果你沒有一個讓你辛苦的父母或童年,也不是心理師或教育工作者,你絕對可以自動跳過。但如果你對於「現在的我,過得好嗎?」這一問,心有疑慮,或者,你也跟周志建老師一樣,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不完美的父母,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你有更深入的看見、理解或解脫。 如果你也剛好有些身心疾病困擾,而且你懷疑這些「生理疾病」,可能跟你的「心理」壓力、情緒有關,這本書也或許可以幫助你一探究竟。 收到周老師《情緒治療》的初稿時,身為編輯的我,其實一開始僅能快速翻閱篇章,卻遲遲無法靜下心來,看進每一字、每一句,因為我隱隱有一種感覺──這本書裡描繪情緒受創的種種,實在太坦承,也太真實,讓我無法細讀,似乎還有些難以承受了。 「真實」,是我讀到周老師文字與故事案例一直都有的感覺,我一方面覺得:「啊,這樣的童年遭遇,未免太沉重了。」對於諮商案例主人翁從小無論在肢體或是言語上受虐的痛苦,感受是如此真切,...
  • 2020.11.23

    腦袋裡裝滿神妙情節的說書人

    文/寂寞出版社主編 李宛蓁
    艾加.凱磊回來了! 這位曾經(不情願地)榮登「以色列書店失竊書籍冠軍」的作家,每次推出新書都讓人大大驚奇,從生涯代表作的短篇小說集《忽然一陣敲門聲》、《再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到袒露自我的真實故事《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每一次都能用短短的篇幅命中要害,讓人讀完之後,不知不覺在意了起來,想要多親近這位作者、追蹤他的臉書、窺探他的生活,暗自揣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成長軌跡,能夠形塑出這樣一個腦袋裡裝滿神妙情節的說書人。 曾聽過一位讀者說:「有些故事,會讓你在心上為它留一個位置。」──我想,凱磊筆下的故事正是如此。 他的最新短篇小說集《銀河系邊緣的小異常》,英文版和中文版發表於全球因Covid-19而陷入「異常」的2020年,但其實靈感早在兩年前就閃現。當時,凱磊遇上了生命中最大的「異常事件」:一場嚴重車禍,讓他失去意識被警察拖出冒著煙的車子。生死關頭之際,小說家異於常人的腦袋裡浮現的,當然不是平凡的...
頁數1/4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