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4.11不過就倒個水、洗個便當,哪有那麼恐怖
文/寂寞出版編輯部韓國暢銷作家李美芮以清新又帶點華麗浪漫的夢境百貨為起點,寫出國內暢銷、海外風行的《歡迎光臨夢境百貨》系列,推出至今不僅韓國總銷量已達到傲人的兩百萬冊,還在歐美日本等地翻譯發行,開啟K小說療癒場館的風潮。 然而,在讀者引頸期盼許久,終於盼來李美芮最新作品之際,作家卻一反之前溫馨路線,把最新作品設定在人們日常使用、卻充滿複雜情緒的窄小空間──茶水間。 茶水間,是幾乎每個上班族天天都會至少進入一次的空間,也是許多社畜稍事喘息的地方,連英文書名「break room」也呈現「在此小歇一下」的意義。 然而,想要更精準逼視這個空間,可以參考作家在《茶水間》書中〈作者的話〉這一段── 茶水間雖然是日常休息空間,卻不是想待多久就可以待多久的地方。雖然這裡有我需要的東西,卻不完全屬於我。雖然是允許我自由進出的空間,卻不單單只對我開放。因此,茶水間就像與他人共存的世界縮影。──《茶水間》 這個小空間... -
2025.04.10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跟我們都息息相關
文/任性出版副主編 連珮祺某次和在高中任教將近十年的朋友見面,他告訴我,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帶,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已經算是小事,更多的是不在乎上了什麼課、未來想怎麼發展的學生,他們不曉得要在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裡放什麼,往往都是老師操心、學生不領情。 當時我覺得有些訝異。因為我這位朋友任教的學校,雖不是當地前幾志願,但在我印象中也是不錯的公立高中了,能考到這所學校的孩子應該都是聰明、有想法的吧?而我在編輯《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這本書時,看到了可能的答案。 雖然本書作者是採訪日本的學校教師與相關從業人員,但許多現狀卻與臺灣相符。作者採訪的高中老師提到,現在只有頂尖高中的學生很努力展現自己,參加許多活動、把豐功偉業亮在社群平臺的自我介紹上,但大多數的高中生都陷入了「反正我比不過那些厲害的人,讓我待在現在的位置就好」的狀況。想努力考好大學、為了讀更好學校或科系而重考的學生越來越少,大多數學生都不想太努力,認為未來有一間大學可讀、... -
2025.04.09「逃跑」是安全的暫停鍵
文/林芳吟(漫遊者文化專案統籌)《有時候,逃跑也沒關係》(原書名:《逃げたっていいじゃない》)的作者香山麗香醫師,在日本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精神科醫生。她是醫生,也是老師,還是媒體名人(但她最喜歡頭銜是「逃跑達人」)。 種種外在條件看起來,她就是人生勝利組的代表。 不過,這本書的日文版出版時間,卻是她逃離東京,跑到北海道山間小村當偏鄉醫師之後寫成的書。 人生勝利組也會需要逃跑?! 嗯!人生勝利組也會有需要逃跑的時候。 一直在說逃跑,「逃跑」不是負面名詞嗎?!到底這本書想講什麼? 精神科醫生想告訴你(大家)的是,「逃跑」這件事╱這個行為,其實是一種解法。 不一定是最正解,但可能是當下很多事情的良好解方。 以下這些情境,不分國籍,不分地域,大概每個人都碰的到: ●跟爸媽的相處可能讓人煩躁! ●是自己照顧年老的父母還是去安養院?不管哪種選擇都讓人心理壓力龐大! ●職場不適應,被霸凌,受到騷擾,但是~~ ●老公怎樣都難溝... -
2025.04.08讓冰冷的歷史鮮活起來,一起逛一座紙上博物館
文/詹亦筑(IG@77Reading版主詹奇奇)你有多久沒逛博物館了?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博物館是一個嚴肅、安靜,甚至充滿艱澀知識的地方。那些靜靜佇立在玻璃櫃裡的文物、掛在冰冷牆上的藝術畫作,彷彿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即使是旁邊的文字說明,也讓人難以產生共鳴與連結。 我很喜歡逛博物館,喜歡享受博物館的寬敞且幽靜的空間,也喜歡看見參觀者輕聲細語地討論,並流露出對歷史的敬意。但每當面對那些冗長且枯燥的說明文字,我總是很容易就走神了,直到逛完後,才發現剛剛的自己根本只是走馬看花,雖然看過了——卻什麼都沒記住。 然而,讀《不務正業的博物館:窺見30件超有戲文物的祕辛》,就像是逛了一座紙上博物館。雖然沒能親眼見到那些文物,卻因為題材多元、貼近生活,加上幽默又富有畫面感的文字敘述,我幾乎是一路笑著讀完的,甚至想要敲碗續集。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次我記住了許多,也從中感到許多樂趣。像是西元前1750年的一塊「客訴泥板」上,竟然被解碼出了一段超貼近現代日... -
2025.04.02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踏出,卻仍然得往前走
文/徐瑜(社工、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倉皇困惑」,是當危機與創傷襲來時的驚惶無措,也是尋找復原與穩定時的迷惘。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踏出,卻仍然得往前走。這種矛盾,幾乎是所有圍繞青少年行為議題的工作者與相關人士每日的寫照。我們努力尋找更好的方法,卻始終無法確定,我們是否真能阻止一切意外的發生? 對於這群半大不小的孩子,我們總是在拿捏之間掙扎——給予的是否太多?關注的是否不夠?而在這個虛實交錯的時代,更令人焦慮的是:該如何幫助他們建立真正的社會連結,而不只是依賴一個虛擬的自我? 法律的介入或許能帶來秩序,但無論是更嚴格的法規、更低的刑事責任年齡,或更重的刑罰,都難以真正遏止極端的悲劇。法律的懲戒或許能提供社會短暫的安全感,卻無法回應這類事件的深層成因。然而,在每一個環節中,仍然存在著可以多做一點點的可能——或許是更細緻的陪伴,或許是更深入的理解。 本書以多重視角切入——報導工作者、受害者父親、受害者手足,以及加害者家屬,透過他們... -
2025.04.01用偶像劇般的青春校園故事,展現數學的魅力:《數學天才學院》
文/鷹出版編輯部承認吧!做完整天工作、回到家後,絕大多數人想做的都不是繼續花費腦力學習新知,而是打開電視,收看充滿刺激、歡笑,最好還有俊男美女而富有娛樂性的戲劇。這點對於整天上課的孩子來說,當然也是一樣的。 而《數學天才學院》的精采之處,便在於將數學融入那如同偶像劇般、連成人都能找到樂趣的精采故事中! 這所名叫「數學天才學院」的學校正如其名,為了培育數學人才,在校園生活各處都加入了數學——要成立社團得解開數學謎題、校外教學的行程也得解未知數、就連班級名稱都用上了各種數學符號,到處都有出奇不意的題目在等著學生們。 但對於討厭數學的人來說,這可不是個吸引人的地方!甚至我們的主角,機靈卻懶散、喜歡惡作劇的陳霞天,每次看到這些數學題目都要先吐槽一番! 不過就像霞天一樣,在這個「不得不」面對許多數學的校園中,也有著許多讓我們感到熟悉、甚至會心一笑的角色,和我們一起吐槽、一起想辦法。大喇喇而講義氣、卻仍有脆弱之處... -
2025.03.31夢境剪接師──《夢 游記》編輯後記
文/重版文化編輯 阿爆你會不會做夢?你的夢是彩色還是黑白的?有沒有聲音?你會如何向他人訴說你的夢呢? 我每天都會做夢,很累的那種,好像自己在睡覺的時候去兼差出演了一部電影那麼長的夢,但醒來後都只記得電影散場前那最後三十分鐘。夢境中出現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在現實的場景上演著不符合邏輯的荒謬劇情,然而其中的情緒感受卻又如此真實,以至於每天起床,我都得在床上呆坐五分鐘,讓大腦重新開機。 做夢這件事很有趣,有點像自編自導自演一齣電影,想像力就是最好的AI特效,同樣的道理,搬到小說也是成立的。小說家要說一個兩小時根本演不完的故事,要用哪種方法說故事,故事要說得有趣動人,等於是身兼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美術、造型⋯⋯哇,小說家的腦袋裡得裝多少東西。那麼,和出版社與編輯工作相對應的職務,應該就是製片和副導演了。不過這次在編輯《夢 游記》的過程中,我們很開心還同時參與了剪輯和場記的工作。 欸,編輯不就是把作者交來的章節順... -
2025.03.30我們是來教會彼此愛的
文/悅知文化編輯 黃莀䒴身為一個未婚、沒有小孩的人,初讀這本書就被深深打動,非常篤定一定要出版。每個小孩性格和作息都不太一樣,因此每家的育兒狀況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爸媽永遠睡不飽。不知上帝在設計人類時出了什麼差錯,人類小獸與成年人類在作息上南轅北轍,寶寶在夜晚有著用不完的精力,想哭就哭,還隨時都有可能餓,害爸媽得隨時stand by,有什麼風吹草動就要立即反應,安撫、餵奶、陪玩。搞到最後,在寶寶眼裡,爸媽反而才是那個不睡覺的人,而這個有趣的視角轉換,正是這本繪本令人玩味之處。 在本書開頭,寶寶發自內心疑惑:「媽咪們到底睡不睡覺?」並且童言童語地猜測了媽媽不睡覺的各種原因。雖然令人好氣又好笑,但閱讀時總會有股甜蜜的暖意從心底湧起,因為寶寶正是展現了對媽媽純粹的關心與愛。正因為把媽媽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所以對媽媽瞭若指掌:喝冷掉的咖啡、喜歡抱著自己扭來扭去跳舞、總是有求必應。而對於終於露出倦容的媽媽,寶寶也毫無保留地獻出... -
2025.03.28別讓那老人進門
文/有鹿文化總編輯 林煜幃從職場退休後的王浩一,書寫走出新方向,2018年開始陸續出版《孤獨管理》、《向夕陽敬酒》、《無照心理師的沙發》、《原來如此》,直到今年三月迎來最終部曲《量子糾纏的雨季:死亡通知書的日期自己填》。 在書中,王浩一側重年老心靈的持續成長。當我們來到人生下半場,不能只做個一成不變的人,還是有許多心靈自由的課程需要學習。我們必須往自己的心靈深處打開探照燈,勇敢面對種種心理挑戰,校正前進方向。 「量子糾纏」,是一種物理概念;「雨季」是人生路上會遭遇的苦悶窒礙。王浩一理性與感性並進,並且更進一步直視死亡,面對親友告別,爬梳家族歷史,從過去與未來中找到當下定位,活得清澄透澈,才能擁有雨過天青般的人生。 如果你看過2018年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的電影「The Mule」(中譯《賭命運轉手》),也許會對片尾曲有些許印象。 這首歌歌名為「Don’t Let The Old Man In」。美國鄉村歌手T... -
2025.03.27一本引人入勝的各國海洋神話與傳說精選集
文/臺灣商務行銷企劃 Monica最初我以為這是一個精美圖文版的床邊故事集;或是美得用來蒐藏,最終會淪為塵封高處的藏品。然而錯了,全都錯了。 要是讀者(或是要哄孩子睡覺的家長)選了這本充滿奇幻故事的讀物,以為念著念著便可進入夢鄉,恐怕不能如願。翻開它,猶如探進衣櫃,發掘納尼亞,迎接一個莫名熟悉卻又離奇的世界,恰似真實又處處詭譎的海洋天地,載浮載沉著我們的潛意識甚而集體無意識。或許是深沉的恐懼,或許是歷史的殘跡。無論如何,人們總喜歡寄情於海洋是事實。失戀了要看海;勾勒浪漫氛圍時,海仍是重要意象之一。「海」之於人類,或許如書中寫道,它不僅有藍色,還有褐、黑、白、灰、紫、 粉,以及其他各式各樣不具名的色彩。和我們的靈魂一般,並非三言兩語能道盡。 書中集結全球各地海洋的神話或傳說。分為7大主題,28篇海洋故事。每一篇本體都不長,卻轉折不斷,根本無法預料下一階段的發展。《蛇妖、賽蓮、 漩渦:來自海洋的冒險與神話》第一次讓我認知到,傳說不是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