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3.26知道宇宙是有終點的,然後呢?──讀《萬物的終結》有感
文/鷹出版 編輯部人類這種壽限不長不短、身體尺度不大不小的物種,原本只要管好自己渺小一生,卻關心起遙遠過去的深時歷史,又在意浩瀚宇宙是否可以持續到永遠,說起來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天賦! 為了超越渺小,我們把望遠鏡朝向天空,觀測所處的廣大未知世界;再把想像力當超能力,讓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既能不違背觀測數據,又能飛翔在數據之上,以此再發動下一步的實驗和觀測,一步步構建拼湊出我們對於宇宙知識大拼圖整體樣貌的認識。 人類的這種超越平凡生活的能力,讓我們能夠把宇宙裝入我們的腦中和想像中,而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我們甚至去過問浩瀚宇宙的結局! …… 《宇宙的終結:宇宙毀滅的5種方式》的作者凱蒂•麥克(Katie Mack)是位活潑又充滿機智的宇宙天文學家,奇妙的是她還以宇宙災難鑑賞家自居。 鑑賞災難?聽起來很無情!但其實很酷!為什麼?因為宇宙毀滅的時間久遠到大部分人漠不關心也可以高枕無憂的生活。換言之,宇宙的毀... -
2025.03.25帶你前往更深的遠方──《鎳克爾男孩》
文/二十張出版編輯部「鎳克爾」為Nickel諧音,原文有五分錢之意,廉價、低效,製成金屬多為鎳,亦稱鎳幣,鎳克爾同為故事裡矯正學校創辦者之名,當初辦學的心意卻在數年後被扭曲為惡意。 故事取材自佛羅里達州一所矯正學校的真實故事,上千名未成年孩子的人生遭到殘忍剝奪。百般猶豫,閱讀了相關報導與介紹,內心似乎可以知道、但難以相信近代歷史仍能見此般慘劇。初探本書來自改編電影之梗概,線索無多,不確定是否為本以為是典型種族(沉痛)題材,取得版權、敘事解開後,發現毫不盡然如此,這是令人心碎卻又充滿向陽力量的作品 二次獲普立茲獎的科爾森・懷特黑德(《地下鐵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二○一七年),本書是其巔峰之作。這不是以情節帶領讀者的作品,而是經由線索排列、氣氛鋪陳,讓讀者自行觸發。閱讀中不特別感到僅是黑人故事之別,台灣也遭遇過壓抑年代,人類生命的矛盾苦痛多源於權力的優越感而非膚色。小說本質建構於角色內... -
2025.03.24那樣的工作,我也想去應徵!
文/那樣的工作,我也想去應徵!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志願嗎?無論是科學家、畫家、老師,還是消防員,關於長大要做怎樣的工作,每個人的答案肯定不只有一個。然而,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才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或許存在落差,甚至開始迷惘、不安,對未來感到疑惑。這本書以「外星人」的角度切入,帶大家好好思考「工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故事一開始,有一個外星人意外墜落地球,因為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該如何生活,路過的好心人建議他,要好好找一份工作,於是他來到了這間宇宙求職中心,開始思考許多工作的「眉角」。例如: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工作不開心怎麼辦?興趣和專長,哪一個重要?這些問題,我相信也是許多人的疑惑,但書中都有給出誠懇又實際的建議,小孩也可以看得懂,超級正向思考卻完全沒有說教感。 書中一共介紹44種「特別又有創意的工作」。例如:「奇想織物裁縫師」,只要顧客講出關鍵字,就能瞬間做出獨一無二的衣服。還有一個職缺是「全方位戀愛占卜師」,... -
2025.03.17你的故事就是你的指紋,獨一無二,只有你能講述……
文/大田出版編輯 蔡鳳儀「我沒有什麼故事可說的!」 「我又不是什麼名人,誰會聽我說故事?」 「我的故事有什麼精采?那些名人的故事才精采……」 如果你曾經有過以上的想法,那麼《請開始說你的故事》就是要改變與打破你這樣的想法。 這是一本讓你認識自己的工具書,但其實它不是那種「方法論」,也不是那種條列式的,告訴你應該怎麼做、那麼做才能夠認識自己。不是的,它是讓你想一想關於自己有什麼故事可以說,而挖掘這些故事你可以先問自己: 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難以忘懷的瞬間?大事小事都可以。 你迫不及待想告訴新朋友那些故事? 「你最受歡迎的故事」是什麼? 為什麼你覺得講這個故事很重要?…… 書中有個團隊叫做「飛蛾故事團隊」會一步一步引導你:開頭怎麼說,結尾怎麼說,有些細節你可以不用說,但有些重點你不得不說……這個團隊就像我們私人的「故事教練」,一點一滴鍛鍊我們說故事的肌力。 然後你也會看到書中有許多人的故事精采片段... -
2025.03.15點開孩子的笑穴—小手和小腳也能一起共讀的繪本《搔癢怪》
文/碁峰童書 GOTOP Kids產品經理 Peko許多父母常常困惑該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繪本,除了參考專家學者們的建議之外,親子共讀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初心——為什麼想和孩子一起讀繪本? 兒童文學大師路易斯‧卡洛爾(《愛麗斯夢遊仙境》的作者)曾說:「故事是一份愛的禮物。」這句話深刻表達了繪本故事的真正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書、一項知識或教育工具,更是傳遞愛與幸福,為孩子帶來美好童年的橋樑。 《搔癢怪》便是一本充滿趣味與笑聲,並能增進親子之間情感交流與互動的繪本。 故事中的可愛怪獸來自「搔癢星球」,牠擁有一對繽紛彩色的角、大大的鼻子和長長的尾巴,身上覆蓋著藍色毛茸茸的毛,模樣十分逗趣。牠飛到地球的目的是發動搔癢攻擊,準備要逗孩子開懷大笑。隨著故事的開展,搔癢怪與另一隻毛茸茸的小怪獸一起玩躲貓貓、搔癢身體各個部位、扮鬼臉等遊戲。兩隻怪獸玩得不亦樂乎、笑聲不斷,歡樂的氛圍感染了周圍的動物朋友們,幾乎無人能抵擋搔癢怪的攻勢! 然而,它不只是一本提... -
2025.03.13歡迎光臨「問題咖啡館」
文/戴傳欣(三采文化主編)如果此刻的你,開了很久的車,遇上交通事故耽誤時間,還迷了路。天色越來越暗,路上只有你,突然,視線的遠方漸漸出現了一盞路燈,立著一棟燈光溫暖的建築物——那是一間咖啡館。你,一個疲憊又厭世的人,會不會走進去? 這是本書的主角約翰遇上「問題咖啡館」的那一刻。而我正是被這樣一個奇幻迷離、彷彿美國公路電影般的開場吸引,隨著約翰走入咖啡館,被吸入了這個故事,也與他同步踏上這場震動靈魂的思考旅程—— 你為什麼在這裡? 這是咖啡館對主角拋出的問題,也是在編輯的過程中,每一次看到稿子時都會停下來的段落,彷彿以第三者、畫外音的角度問問自己:你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而活?如果不知道為什麼,又該怎麼去找到答案? 在書中,我們透過約翰開始自問,接著遇上俏皮的服務生凱西、客人安妮,以及充滿智慧的咖啡館老闆麥克,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也跟約翰進行了拋接球一般的對話;從回顧過去的生活到想像未來的改變,帶領我們去尋找... -
2025.03.12記憶是看不見的風,溫柔卻扎實
文/麥田出版編輯部過去我們總以《活著》、《兄弟》等小說,認識余華這位聞名於世的華文作家,他以犀利的筆觸和深刻的人性觀察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而《山谷微風》這本書,則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個層面的余華——一個在散文中娓娓道來自身經歷、思想與情感的人子與人父。 本書收錄了余華從1984年至2024年,四十年間的散文作品,從他童年記憶、創作歷程,從旅行見聞,以及對人生的種種思考,每一篇文章都帶著他獨特的語言風格與深刻的洞察力。書中的文字既有小說的敘事魅力,也有散文的自由流動,讓人在閱讀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張力,也能體會到細膩的情感與哲思。 就例如書中收錄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講述了余華少年時對於海洋的迷戀與探索,從黃濁的海水一路向前游,渴望抵達藍色的大海,最後卻在驚險與恐懼中領悟了人生的無常與堅韌。許多問題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消失,但關於海水的顏色,他始終不曾停止追尋,這讓我們得以看見童年在他生命中的重量,就如同他曾經居住的海鹽—... -
2025.03.11善用尷尬,讓你的人生更優化!
文/陳思宇(平安文化編輯)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那個讓你我都很熟悉的情緒「尷尬」,居然不是一件壞事! 《良性尷尬》的作者亨娜.普萊爾(Henna Pryor)是美國知名的演講者、專業認證教練。她透過二十年的專業經驗,經過研究與分析後,發現「尷尬」其實是一股好的力量,而不是需要彌補的弱點。只要使用得當,「尷尬」可以是我們職業和個人成長的最大財富。 「良性尷尬」可以讓我們一飛衝天,因為「偉大是從不完美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我們可以學會愛上尷尬,從中受益,並利用它為自己帶來優勢。擺脫自己內心的束縛,採取正確的行動,為提高自身素質而向前邁進——這本書就是為打算這樣做的我們量身打造的。 書裡穿插了不少發生在工作場所中,因為迎向尷尬而事業得意、功成名就的真人真事例子,像是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史帝夫.哈維(Steve Harvey)、蒂娜.費(Tina Fey)等。作者說明了只要能承擔... -
2025.03.10一本關於自我接納和容貌焦慮的故事──《我有一個祕密》
文/小光點編輯部出門前,你會習慣照鏡子嗎? 有時候,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湧上,好像有哪裡怪怪的。 「臉上的肉好像變多了,牙齒好像有點不整齊,黑眼圈好深⋯⋯」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免不了受到社會的框架和限制,在無形之中,社會的價值觀,怎麼樣的外表才是「好看」的,什麼樣的舉止才是「合宜」的?加上社群媒體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以及平均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在家中坐,便可以看到世界上許多角落發生的事情,而人,非常容易只看到自己沒有的,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地方。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本關於自我接納和容貌焦慮的故事《我有一個祕密》。 主角是一個又乾又皺的酪梨,他出門前總是會坐在鏡子前面,拿起他的「變身武器」,一罐黃色的美容液,塗在表面的每一吋皮膚上,他心想,這樣一來,沒有人會看見他那不好看的那一面,他是漂亮的「芒果」,朋友們也都認為他是一顆芒果。 當時看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非常的驚訝,作者竟然能... -
2025.03.07羞恥不該屬於受害者
文/貓頭鷹出版編輯部去年法國的馬拉松性侵震驚了全世界,被丈夫下藥讓51名陌生男子迷姦的吉賽兒女士,曾勇敢發聲:「當你被強暴時,你會感到羞恥,但應該感到羞恥的不是我們,而是他們(加害者)」。 她的發言令人感受其無比的勇氣,同時也點出了一項性暴力的獨有特質:羞恥感。當我們提到「羞恥」時,重點其實不在於一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用什麼目光去看待這件事。 在一個重視貞潔的社會裡,受害者往往感到難以承受的羞恥感。她可能會被他人怪罪或自責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甚至遭到社會群體排斥。這種對於名譽與貞潔的重視,也可能成為受害者追求正義的阻礙。雖然有時候,是出於同情,例如警方認為後續的法院審理對於受害者造成的創傷可能會比什麼都不做還來得嚴重。這種希望讓受害者避免進一步傷害的想法,說明了,為何在一九九九年之前,臺灣的強暴犯只有在受害者願意正式提告並且作證的情況下才會受到法院審判。矛盾的是,這種規定的用意竟是在於保護女性,原因是一般認為對於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