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4.11.26

    從知識含金量到產製全過程——《峰值體驗2》將閱讀實感再升級

    文/天下雜誌出版副總編輯 方沛晶
    「峰值體驗」是許多企業家和高階主管心目中一定要朝聖的商業大課,這門課之所以火紅,一是知識含金量高,雖然在兩整天課程中,必須不間斷地燒腦,卻有一股打通商業觀念的任督二脈之後,酣暢淋漓的成就感。二是課程中的實際感受,從內容安排、團隊討論、課間活動、情境演練,每一個橋段都給足了情緒價值和驚喜。換句話說,這堂課本身也是「峰值體驗」精髓的具體展現。 2022年初出版《峰值體驗》一書時,正值疫情席捲全球,當時實體課程開不了,一時間也無法應援這本書的上市熱度。所幸,是金子總會發光!2022年底,汪志謙老師引進線下大課,許多企業的品牌成長策略因為這門課而脫胎換骨,《峰值體驗》繁簡中文版銷售至今合計也突破6.5萬冊,該書並榮獲2022年度金書獎。 這段期間,歷經眾多企業的實戰打磨、反覆修正,全新迭代再升級的《峰值體驗2》,終於在2024年底問世!新書除了延續「關鍵時刻的洞察與落地」的底層邏輯以外,更加上B2B品牌的...
  • 2024.11.25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工作呢?

    文/悅知文化編輯 黃莀䒴
    身為成熟的大人,我們都知道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孩子鬧脾氣說不想上學、不想寫功課時,我們義正嚴辭地解釋責任的重要性,溫柔堅定地請他們好好完成自己的任務。然而,你我都知道,我們的內心時常是崩潰的:「啊啊啊啊我也不想工作啊!為什麼明天又是星期一了?」《紅燈先生和綠燈先生,不想工作了!》就從突然對工作感到厭煩的紅燈先生和綠燈先生開始,展開一連串對於工作意義的探討,時而爆笑、時而充滿哲理。繪者高畠那生擅長鮮明大膽的繪圖風格,再配上作者植村珠詼諧有趣的故事情節,為我們帶來一段重要的反思。 紅燈先生和綠燈先生對於工作的厭煩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是在風吹日晒雨淋、日復一日的執行任務中,熱情被一點一滴耗損,也喪失了工作的初衷。更糟的是,有隻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烏鴉,此時補了一刀:「那你們就不要工作啊,反正我又不需要紅綠燈!」兩人索性罷工,交通於是大亂。其實,對工作會有懷疑、厭煩,正是因為充滿責任感與愛。後來,維修工廠的叔叔開導兩人...
  • 2024.11.23

    接觸巴士的瞬間,彩色人生就在眼前

    文/小宇宙編輯部
    巴士,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還承載著P 編學生時期的回憶:放學等車時的緊張,順利上車後的舒心,看著窗外的風景,跟著路面起伏搖晃身子,聽著陌生人的耳語或故事,以及到站後趕回家的愉悅心情。一輛巴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做著同樣的事,想到劇場國寶、屏風表演班創辦人國修老師的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歡喜神奇的黃色巴士》儼然就是這樣一本讓人讀來熱情源源不斷的圖畫書。 這是一本有故事的書。作者在疫情期間,和狗狗在從美國俄亥俄州斯普林菲爾德蜿蜒到辛辛那提的步道上,經過一輛廢棄、生鏽的巴士,褪色的黃色融入了樹叢中,吸引作者的目光。作者在長時間的思緒醞釀後,賦予這輛黃色巴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載著乘客抵達目的地。這需要相當的熱情,也就是支持黃色巴士繼續前進的燃料與動力。 這是一本多視角的書。作者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將本書發生的場景──山谷,建立色彩繽紛的立體模型,大到占去他工作室的一半。他用刀...
  • 2024.11.18

    這是女人的故事,也是女兒的心情

    文/鄭鈺澐(大田出版編輯)
    剛拿到《女兒》的書稿,第一直覺以為像其他電影劇本書,主要寫的是劇情或拍攝花絮。但深入閱讀後發現,比起電影內容,這本散文更多談論的是張艾嘉她自己。 張艾嘉透過演繹電影《女兒的女兒》金艾霞,回望她生命中各個重要階段。可以從書中看到她與戲中《女兒的女兒》兩個女兒的連結、作為演員的見聞,身為女兒與母親的互動,以及生為女人對這個世代的觀察。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張艾嘉的文字,在此之前只了解她是位富有氣質的知名演員。但當我翻開《女兒》後便深深著迷,不只是人,連文字都如此細膩優美,且毫無距離。就像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在你面前,娓娓訴說她的經歷及情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篇〈她是我的女兒〉,張艾嘉化為《女兒的女兒》金艾霞,與飾演她女兒的劉奕兒,在初次見面便有場透過電話對聊的戲。她們尚不熟悉,但在對話過程中,張艾嘉逐漸感受到她們彼此的母女連結,那些嘴上的嘮叨,其實是想把遠方的女兒緊緊擁在懷裡,手輕拍著她的背說:「...
  • 2024.11.15

    當你又遇到「職場比鬼月還可怕」的情況時

    文/林淑鈴
    大多數人看一本書到「致謝」頁時,大概都跳過了,但《摩擦計畫》在致謝頁上爆了一個料,讓人忍不住笑出來。兩位教授感謝華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總是不吝支持之後說:「不過我們沒有把這本書命名為《The Shitfixers》(屎事搞定人),希望他能見諒。」 原來,當初還有這樣又損又直白的候選書名啊。 講到職場把人逼瘋或壓垮的鬼故事,人人腦袋或多或少都會浮現一些排解「厭世感」的黑色幽默吧!在《摩擦計畫》的前言就提到一個很生動的畫面:「我在一片屎海中掙扎,只能想著別沉下去就好。他們希望我表現得積極主動,這是不可能的事。」還有從「leadership」(領導力)衍生的搞笑詞「leadershit」(領導痢)、引發誤解又讓人昏沉的「一氧化碳術語」,還有高階管理層的週會是「歌舞伎舞蹈」等。 面對組織裡那些會浪費人才的熱情、損害健康、扼殺創造力和生產力,並消耗寶貴資源的問題,我們通常會很厭惡,認為它妨礙效率,史...
  • 2024.11.14

    好奇心是開啟科學的第一步!

    文/采實童書編輯 陳彩蘋
    日常生活中,處處有科學!許多人覺得科學「很難」。其實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接觸科學。打開這本書開始閱讀時,你就已經與光的反射產生連結……這麼一說,是不是開始感興趣了呢?好奇心是開啟科學的第一步,讓孩子用科學的角度,試著解開生活中的各種謎團吧! 這是一本適合小學生在進入國中正式接觸物理、化學等科目之前,用輕鬆的心態提早接觸自然科學的科普入門書。運用漫畫+圖解+練習的呈現方式,幫助孩子理解生活周遭發生的神奇現象,學習生物、化學、物理、地球科學等基本原理。沒有考試的壓力、無法全部看懂也沒關係,關鍵在於激發孩子對「不可思議的事物」產生興趣。 協助審訂的施政宏老師,本身也是專業科展指導,曾擔任《生活裡的科學》及 《TRY科學》等節目顧問。他特別推薦:「這是一本囊括國中以下的科學知識大全,爆棚式的知識點呈現,用詞淺顯易懂,文筆流暢讀起來毫無壓力,輕鬆就具備科學素養。」 另外,范哲瑋 An...
  • 2024.11.12

    他們的故事將會繼續流傳下去

    文/王立楨
    這本《長空萬里》是《飛行員的故事》系列書籍的第七集,距第一本出版已有十九年。沒有想到這個系列的書籍在各位讀者的愛護與支持下,竟還真能出版到今天的第七集,而在這系列中被提及的飛行員早已超過百位。這也算完成了我最早要寫「一百位飛行員的故事」的初衷! 《長空萬里》有兩個故事是發生在抗戰期間,其中一件是在第一集中曾提到的「永遠的上尉」朱安琪的故事。朱老先生如今已是一○二歲高齡,去年我去探望他,與之閒談間,我說道在劉毅夫的《空軍史話》中曾提到嚴仁典中尉。朱安琪聽我說到這個名字時,顯然有些激動。他帶我走到書房,指著書桌前牆壁上掛著的一張相片,告訴我相片中人就是嚴仁典!嚴仁典是朱安琪官校的同期同學,在一次代替朱安琪的任務中為國犧牲了。那張相片在他的書桌前一掛就是七十多年,因為他認為是嚴仁典替他走上了黃泉之路,他對嚴仁典的虧欠是無法償還的。在他述說這個故事的當兒,我就決定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感人的經過。 本書還包括...
  • 2024.11.04

    看見那一萬次練習下,最閃耀的青春

    文/謝怡文(小樹文化副總編輯)
    回想從小到大的時光,不同時期的我,總是有不同的競技運動故事陪伴,不論是棒球、籃球、馬拉松……或許是因為主角不屈不撓的毅力,也或許是那不顧一切的熱情,總是能深深撼動我的心吧。 翻開《一萬次跳水,換一次發光的機會》時,作者用文字將我們拉到跳水池邊──湛藍的池水、天花板上耀眼的照明、底下仰望跳台的人……原先只有跳水選手才能見到的世界,瞬間在我們眼前展開,緊緊抓住了不太懂「跳水」的我。 故事圍繞著三位跳水隊的年輕選手──比其他人晚加入的朴武源、男子跳水王牌權在薰,還有女子跳水新秀羅恩江。17歲的他們,不像一般高中生那樣關注學業、關注裝扮,而是每天不斷的從高高的跳台躍下,再努力的爬上去。 在爭取進入國家隊名額的壓力下,一直以來都是跳水界王牌的在薰,漸漸開始嫉妒後來居上的武源。然而,這時候教練居然要他們搭檔參加男子雙人跳水? 為了達到最完美的雙人動作,武源和在薰必須放下對彼此的成見、放下對十公尺跳...
  • 2024.11.01

    說到吃,怎可不提「張.曼.娟」!

    文/蔡承歡(皇冠文化集團編輯)
    黃魚聽雷,深深入海,二十年後即將浮出水面。張曼娟經典飲食散文《黃魚聽雷》於今年迎接二十週年,推出「二十週年全新插畫增訂版」,除了新增二十週年紀念自序外,更邀請台灣插畫家陳狐狸,為每篇散文繪製瑰麗奇幻的美味插畫。而在張曼娟這「唯一」的飲食散文後,嗷嗷待哺的讀者們終於又等到她的新書《多謝款待》。晃眼二十年,她從被愛到愛,從吃飯的人變成做飯的人,從年輕的追求來到成熟的回望,名為日常的調味,加上時間的久釀,終於釀出懷舊又念新的張曼娟。 閱讀《黃魚聽雷》,你會不禁讚嘆,好吃又好看的散文就要像張曼娟:愛吃也會吃,愛寫也會寫。如今她會煮也會寫,為所愛的人入廚,成為新的人生大事,成為這本《多謝款待》。媽媽罹患認知症後,留下吃不完的芒果,與只殘存女兒一人記憶中的牛柳香芒;她包的餃子開膛破肚、老弱殘兵,一排排列隊站好時,總是被閱兵的父親第一個攆出去;即使出書版稅已能支撐一家三口,但熱烈討論要開小麵攤的聲音,仍那樣清晰,恍若...
  • 2024.10.27

    移民要生存,就得要守密

    文/柯雅云(二十張出版副主編)
    近年來,亞裔美國人在影視與文學作品上的崛起,在全球都有目共睹。而在美國社會,自COVID-19疫情以來升溫的種族平權運動,則為這股風潮提供了社會面的誘因,亞裔作家、藝術家與創作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作品亦百花齊放。 在台灣,我們過去對亞裔美國人作品的想像,大多落在譚恩美(Amy Tan)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強調亞裔家庭受到二戰影響而導致衝突與破裂的創傷故事。而在這些敘事中,美國夢是明亮的信念、也是陰鬱的夢幻,龐大又宛如近在眼前,卻似乎永遠無法企及。 如今,移民第二代紛紛成長,身上除了肩負上一代的焦慮與夢,他們創作的核心關懷更關乎自我身分的重新審視:除了解讀種族的現實,如何成為本真的自我,也是課題。作品如韓裔美籍作家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的《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 in H Mart)、徐華(Hua Jsu)的《Stay True保持...
頁數18/156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