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2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 > 全部商品

Readmoo
【電子書】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春山出版 出版
2019/06/11 出版

★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應具備的大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 ★八個先驅者案例,真實看到能源轉型下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 & ◎為什麼全球許多國家將能源轉型列為目標?臺灣能源的真實狀況究竟為何? ◎我們的能源自給率是多少?會缺電嗎?碳排狀況多嚴重?全球趨勢怎麼走? & 空汙、PM2.5、核廢、深澳電廠、六輕氣爆……攸關大家日常生活的能源問題,往往在混亂的資訊、以訛傳訛的巷議、一種數據各自表述的矛盾、難以咀嚼的專家論述之中失焦。最後淪為「你反核,那你家夏天不要開冷氣!」「你擁核,那核廢料放你家!」的非理性辯論。 &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二○一九年提出的年度之書就是能源議題,希望以扎實的研究、科學分析與實際案例,讓這個曾為核能上街遊行,也為了空汙問題舉辦公投的島嶼,知道自己的能源結構,也明白全球的發展趨勢,否則將出現政府一面高喊能源轉型,但其實二○一八年能源消費量仍持續創下新高的窘境,臺灣人均碳排放也排名全球十九名。但經濟成長每多一%,電力就需要增長○‧七%,到底要如何節能並擺脫掉化石燃料的依賴呢? & 其實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後,臺灣就啟動了能源轉型意識,進入二十一世紀卻似乎停滯了。臺灣能源轉型為什麼遲滯近二十年?又是如何逐步成為政治競爭的核心戰場?事實上從各國經驗來看,能源不僅與社會變遷歷程緊密扣合,且能源轉型需要的是系統性變革,是一個長期而困難的政治、社會、經濟產業與社區工程,尤其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也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因為空汙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且早已被國際重量級研究機構列為臺灣國人死亡與疾病的十大風險因子之一。 & 臺灣目前的總能源供給有九八%仰賴進口,尤其是化石燃料。而臺灣的發電能源結構,化石燃料在二○一八年時占總發電量高達八四%(燃煤四六‧二八%、燃油三‧○八%、燃氣三四‧六四%),核能發電占一○‧一二%,再生能源僅有四‧七%。不論從能源安全、降低碳排與讓民眾有買得起的再生能源來說,臺灣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 相對於政治或經濟的上層國家制度,能源卻不分階級、扎扎實實地建構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在這幅巨大而複雜的圖像之中,本書透過由下而上架構出的四個主題、八個先驅者案例,讓大家真實看到能源轉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許多不同身分的「先行者」已在探索邁向能源轉型的道路,這當中有熱情的基層公務員、大樓管委會主委、地方媽媽、有創意的科學家、以環境為核心的企業甚至是社區大學,從都市到偏鄉、從臺灣頭新北市到臺灣尾屏東林邊,八個先驅者展現了真正生命力與希望所在。 & 轉型之路荊棘處處,滿布障礙。怎麼突破?本書最末章闡述這些障礙來自政治、既存系統的能量及壓力、產業,也來自你我的生活慣性。除了舉出國際間的現況與案例,更提出這些國際的發展歷程可為我們提供什麼參考?能為我們未來能源轉型提供哪些想像資源? & 當十六歲的瑞典少女格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Fridays For Future」行動,親身向握有權力及資源的大人抗議不認真減緩氣候變遷,將讓他們的未來受損,雖然看似起不了什麼作用,卻象徵著氣候的問題已經蔓延為世代正義的問題。能源背後牽連的正是氣候變遷,迫切的不是只有臺灣,而是全球。從日常生活中挽起袖子來實作且持續不斷改變,雖不能保證,但我們或許得以跳脫上層的空轉,透過日常努力,為未來預備一個安全世代。在普遍兩極化的對抗氣氛下,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交集與對話的起點。 &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日常的中斷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日常的中斷

阿潑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18/09/05 出版

災難發生那一刻,大地沒有停止吐息。 人們如在輪轉帶上那樣,規律且反覆地醒著睡著生活著。 沒有人知道某個機台將出現變化,機台上的人更不知道―― 這一秒就是命運的岔途…… & 首部以人類學家兼記者的角度,重構災民與現場、歷史與社會現狀, 爬梳亞洲三大天災重建與重生的災後報告書! & & & ◎以記者、志工、人類學家觀察角度切入三個現場◎ & 當日常變成無常,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成了斷垣殘壁中最重要的價值。阿潑帶著自身的九二一經驗,以及「阪神震災紀念」的偶遇,以記者筆法,兼容人類學家的觀察,完成書寫軸幅跨越東亞、二十一世紀初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災──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其災後重建的難處、倖存者們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變」與「信仰/信念」之間的關係。 & 三一一海嘯事發三個月後,她以記者身分訪談壓抑情緒表達的災民,儘管日本東北滿目瘡痍,災民仍在淒風苦雨的氛圍裡相信活著便有意義。汶川震後半年,中國對四川災區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闊斧展開,她以志工身分走入災區,與災民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更深的互動;她記錄災民對政府發放物資與援助,從期待到失落、再從憤慨到自立圖強的過程,他們從天災中學到的領悟是,日子終究得過、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亞海嘯的九周年紀念日,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回溯重構印尼亞齊人與天災、人為內戰、信仰之間的關係,侃侃而談的災民深信海嘯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 ◎探究災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與信仰的幫助下,重建災後心理◎ & 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綜觀全貌,比方她寫東日本、四川、印尼亞齊災民心聲,三個國家不同民族性的歧異造就了不同的災後樣貌,她拋給了讀者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不同國家的災民的反應會不一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 面對天災帶來的無常,書中提及日本東北普遍的壓抑與謙遜、中國四川災民怨而不懟的惆悵、印尼亞齊人因信仰而謙卑感恩的釋然……這之中,還回顧了日本面對海嘯與地震,又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相關經驗記取教訓,轉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勸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邊向台灣的九二一重建經驗者取經,同時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嘯而改變了國內局勢,水火不容的亞齊與雅加達當局解除內戰,並回頭省察伊斯蘭教信仰與華人跨海至此,從掀起波瀾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現狀的歷史因由。 & 天災不會只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面刃,同時也帶來改變的機會。人定未必真能勝天,但是渺小的人類仍舊能從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只是把原本的城市復原回來。每一次的毀滅或許能帶來一次改變,改變的可能是不具實體形象的社會結構,也可能是族群關係。從記憶到遺忘,從遺忘再想起,在災難的創傷中感受生命、找回生活,便是人類面對日常的中斷時,奮力回到日常的路徑。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我們的島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我們的島

柯金源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8/01/04 出版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回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只是柯金源累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特價63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對話之後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對話之後

周靈芝  著
南方家園 出版
2017/10/25 出版

二十年後,若一切景物淹沒於海水之下,我們是否做好面對的準備? 此時此刻我們所能做的最激進之事,便是好好地面對世界正在發生的劇變! & 因氣候變遷、養殖與開發破壞台灣西南海岸,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一群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捍衛並逐步復育這片生態豐富的海岸之時,本書作者周靈芝費時三年,回溯2008年在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詳細描述藝術創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台灣西南海岸的變遷、新的地景藝術規劃、地方參與和在地組織的角色以及國家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透過訪談、文獻分析和參與觀察,思考藝術如何回應刻不容緩的環境課題。 本書特色 & 對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安靜地在台灣西南沿海低地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 & ◊ 當環境直面巨大挑戰時,地景藝術是否能發揮作用? ◊ 藝術如何介入生態議題,促發思考並學習與自然共生? ◊ 當國家政策以「藝術之名」濫用藝術,創造短期經濟效益時,是否能面對二十年內將發生的環境變化?

特價20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種樹的詩人:吳晟的呼喚,和你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種樹的詩人:吳晟的呼喚,和你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

果力文化 出版
2017/02/03 出版

「來,當一個種樹的人!」 & 詩人吳晟,親手闢植一片樹園 珍貴的台灣原生樹種於今蓊鬱成林 綿延水田濕地,喚回了自然 為了讓下一代還能與樹相親、為了漠化的河川與退縮的海岸線 他持續將秀美的少年樹苗 送到學校、海邊、軍營、森林墓園和島嶼角落⋯⋯ & ——詩人殷殷邀請我們—— 跟著他走入樹園,讀樹、讀詩 種下屬於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棵樹! & 【本書特色】 •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樹園組詩」首度發表 • 生態樹園|珍貴台灣原生樹種・現場導覽 • 精美插畫|圖示正確種樹觀念和步驟 & 【本書簡介】 & *吳晟,是樹的孩子 & 國民作家、詩人吳晟有一片樹園,園裡遍植台灣原生樹種,樟樹、櫸木、烏心石、黃連木、毛柿、台灣肖楠、台灣土肉桂⋯⋯皆已蓊鬱成林,林間,還挺立著一行行亭亭玉立、三五歲的樹苗。 & 一九四四年於台灣彰化溪洲鄉出生,吳晟童年時,台灣鄉鎮間到處有樹齡幾十年與上百年的大樹。那時,吳晟還不知道,有一天長成青年的自己會開始喟嘆生活中不再有樹;更不知道有一天,七十多歲的自己會走出書房,為樹疾呼奔走。 & 他,是種樹的男人。 & *詩人的種樹行動:不信自然喚不回 & 二〇〇一年,吳晟與妻子莊芳華沿著故鄉濁水溪上溯源頭,見證了從海岸、平原到山脈,水源林木資源全面破壞的驚人景象。對照台灣經濟發展進程,伴隨的是原始林遭到大量砍伐,沿海防風林消失、挖山砍樹鋪水泥;跟著的是海岸線退縮、地層下陷、日益荒蕪漠化的河川遇雨暴漲、土石流頻仍⋯⋯對位在亞熱帶、夏雨冬乾的台灣來說,能把從梅雨到颱風降下的雨水好好存在根部,漫長的冬季乾旱才有水可用,這是樹木對這片土地的惠贈,人們卻鮮少在意。 & 從此開始,他的散文與詩出現越來越多樹與生態的書寫;文字之外,他也決定開始行動,將家裡傳下的近三公頃良田,全部用來種樹。 & *守護最珍貴的台灣的原生樹種 & 吳晟的樹園種下的,全是強悍、容易生長的台灣原生樹種,樹種的選擇有三個原則:本土性、遮蔭性、未來性。他為園內樹種編了一首打油詩:「一隻烏毛雞,騎在黃牛背」,幾個字分別代表烏心石、毛柿、台灣櫸木(俗稱為「雞油」)、黃連木和牛樟,它們是「闊葉一級木」,也是一般人說的「台灣闊葉五木」;還有老一輩都喜歡的台灣肖楠和土肉桂。 & 打從一開始種樹,吳晟就堅持不噴農藥、不灑化肥、人工除草,為的是造就一個友善自然的生態環境。樹園四季都有不同風景和豐富生態,連綿著鄰旁友善耕作的水田溼地,在季節更迭中輪流上演枝葉新生、樹冠茂密、花香掩映、果實豐盈、蟲魚鳥獸穿梭覓食、安居繁衍的自然連續劇。 & *種樹十堂課:相約,種下生命中第一棵樹 & 從自掏腰包闢樹園種樹、送樹,到響應大面積「平地造林」與「社區林業」,近年更積極投入民間護樹與路樹維護,督促公部門多種樹、種對樹——吳晟不只將愛樹的心念化成動人詩文、用行動種樹,也成了默默「播種」的人——他親手栽培的樹木,有的變成森林墓園的一份子;有的去到海邊,有些去了軍營、學校、市公所⋯⋯至今,他仍辛勤栽植呵護一株株秀美的台灣原生種樹苗,等待有心人。 & 吳晟將美麗的樹園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訪,並持續將少年樹苗送出給有心的愛樹人。「我真的希望每個人種樹,種下屬於自己的一棵樹,更進一步,種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樹園」,吳晟說。跟著這本書,走進吳晟的樹園,他將教你如何種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樹,並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出發去探訪,守護我們身邊、路旁、社區與公園的樹!

特價25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核彈!間諜?CIA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核彈!間諜?CIA

遠足文化 出版
2016/12/21 出版

臺灣發展核能的代價有多高? 臺灣真的一度成為核武流氓國家? & 1960年代到1988年,臺灣二十多年的核武夢想, 為何在張憲義事件及美國的強力干預下畫下句點? 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本書中首度受訪, 還原蔣經國過世前後的歷史真相。 &&&&&&&&&&&&&&&&&&&&&&&&&&&&&&&&&&&&&&&&&&&&&&&&&&&&&&&&&&&&&&&&&&&&&&&&&&&&&&&&&&&&&&&&&&&&&&&&&&&&&&&&&&&&&&&&&&&&&&&&&&& 1964年中共完成原子彈試爆,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軍事壓力,在反攻大陸與展現軍事實力的迫切需求下,蔣介石開始密謀發展核武。蔣介石逝世後,蔣經國繼承遺志,在美國既不鼓勵也不阻止的態度下,臺灣逐步實現核武計畫,卻不知不覺地踏入美國的核武紅線。 從1960年代開始的核武計畫,臺灣積極培養核武人才、祕購研究器材、建設核能設施,到了1980年代末,眼見核武研發即將大功告成。然而,此時臺灣政局正面臨蔣經國執政末期的混沌情勢,是否能繼續發展核武的計畫,已來到了關鍵時刻。 但是,萬萬沒想到,臺灣苦心栽培的核子工程人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1988年1月9日突然舉家離臺赴美。隨著張憲義的離去,臺灣的核武研發成果遭到美國全面封殺,最後胎死腹中,蔣經國死後的臺灣政壇繼而陷入政治紛爭。 張憲義赴美後,不僅打亂臺灣發展核武的布局,也為蔣經國逝世後的臺美關係投下一顆震撼彈。 事隔三十年,張憲義事件始終籠罩在政治陰謀、臺美諜戰的謎團之中。身為頂尖的核工科學家,張憲義是否真是美國安排潛伏在臺灣的「間諜」?張憲義是否帶走臺灣最高機密的核武研發資料,並洩漏給美國政府? 本書是張憲義離臺赴美後,首度接受口述專訪的內容。張憲義親自解密多年來籠罩在他身上的眾多謎團,檢視自己爭議的一生,也以參與臺灣發展核武的親身經驗,披露臺灣核武事件的真相與他的心路歷程。 重要事件 1988年張憲義叛逃、臺灣核武發展、CIA阻止臺灣發展核武 本書特色 & ★收錄多張珍貴歷史照片 ★張憲義親自解答1988年的核武事件 ★美國處理蔣經國死後,臺灣政治內幕的第一手資料 ★臺灣頂尖核工專家披露臺灣核彈研發祕辛,全面檢視臺灣核安問題 ★援引最新研究成果,揭開核武的神祕面紗 &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生.極限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生.極限

舒夢蘭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6/12/06 出版

透過「聚焦全世界」主持人舒夢蘭的雙眼與文字描述, 為大家探訪極地環境下,既神秘卻又真實的奇幻風貌! 熱愛旅行,足跡踏遍全世界,本書記錄了作者橫跨地球南北兩端,出生入死採訪後的心路歷程! 透過震撼的採訪經歷,完整詮釋自己關懷地球、認識世界、了解人性的用心。每次的採訪經歷,對她而言都是再精采不過的人生篇章,更是她自我蛻變、成長的養分。 本書有別與新聞節目採訪的制式規畫,每個字都是作者最真實的心聲,希望藉此喚醒人類對大自然的關懷,書裡的每個畫面、每句話語,因此益發珍貴。 作者透過製作專題的過程,重新撰寫與回想這整個過程當中的感人故事,重新詮釋那些曾在節目中發表或描述的人物、情節與畫面,以期讓「聚焦全世界」變得更聚焦。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我想安心吃飯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我想安心吃飯

天下文化 出版
2016/07/27 出版

如果我們要求不合理的CP值,一定會吃到不健康的添加物 如果我們只想買便宜的東西,生產者就會缺乏供應好食物的動力 如果我們依賴進口食物找安心,等於把國家安全都交到別人手上 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的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放棄對美味不合理的期待,理解超高CP值背後的風險。 ●了解食物生產過程,真心感謝與尊重生產者。 ●購買有完整產銷履歷,生產資訊清楚透明的食物。 ●要求政府清楚訂出食品安全標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及能力選擇。 還有什麼事比「吃飯」更重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的消費者失去了「安心吃飯」的基本權利? 臺灣的食安問題很複雜,環環相扣,除了各種政策、制度不健全,產銷結構失衡之外,消費者對食材生產和來源的知識缺乏,導致消費型態扭曲,也是重要因素。 每一個環節共好,消費者才會有安心的好食物,這包括了: 對動物好。降低飼養動物的密度,用優質營養品餵養,讓動物快樂生長,我們才可以得到無藥物殘留、對人體無毒害、品質良好、口味佳的肉奶蛋。 對土地好。做好廢物汙水處理,才不會讓環境荷爾蒙、重金屬、汙染土壤和水源,再透過食物循環鏈,又吃進人的肚子裡。 對農民好。肯定農民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真心感謝和讚賞他們的付出,才會有新血願意投入、創新。 產銷結構好。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資訊透明公開,消費者可以掌握食物的來源與生產履歷,生產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回饋,才會產生好的循環。 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食物的安全、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身為消費者,並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是能決定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品質的關鍵力量。只要你願意用你的味蕾、你的消費、你的行動,經由能提供透明清楚食物資訊、給予生產者尊嚴及合理報酬的交易平臺,支持對土地友善、利於永續發展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就能讓生產好食物成為臺灣農業的普世價值,讓自己和後代子孫,永遠安心吃飯。 本書不是從消費端出發,教消費者如何找到好食材的書;也不是從生產端出發,介紹堅持自然農法、生產有機食材的小農故事,而是站在極高的視角,進行全面性「食物教育」的書。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動物國的流浪者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動物國的流浪者

啟動 出版
2016/03/01 出版

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第10屆獲獎人、2015IPA國際攝影大賞非專業組社論組首獎得主, 用照片跟文字,誠實面對、勇敢直視生命的美好與殘酷。 親愛的動物們, 我們都只是人類,我們也是動物, 我們和你們一樣都還在成長與演化。 請原諒我們還在摸索,還沒找到最溫柔的方式,還有太多的問題。 請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的。 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第十屆得主鄧紫云,旅行地點是印度,計畫是「前往法律明文禁止流浪動物安樂死的印度,記錄人與動物的相處情景;並深入伊斯蘭教區,實地觀察符合人道的食用動物屠宰程序」。 在台灣,還有許多所謂的先進國家,伴侶動物住在家裡,經濟動物在已稱不上農場的擁擠屋舍,圈養野生動物在動物園、海洋公園、休閒農場、有錢人的後院,實驗動物住在實驗室,流浪動物們沒有人類所認可的家,城市是人類的,動物沒有爭辯的餘地。 這些動物,真的還是動物嗎? 以流浪為名、以動物為題的旅行,鄧紫云踏上印度大陸這塊土地,要探究的除了流浪本身,還有重新檢視人與動物的關係,不純然是我們現在比較喜愛討論的與伴侶動物的那種關係,而是人與動物共存的關係,人食用動物的關係;以及,人與大地母親的關係。 在億萬年的演進之下,人類咄咄逼人,獲得了「擁有權」,卻讓母親遍體鱗傷,我們擁有了世界、擁有了動物,卻變得空虛無比,然後聽不見動物在哭泣、母親在哭泣。 明明是科學腦袋的獸醫女生,卻又擁有無比感性纖細的靈魂。 獨自騎著腳踏車旅行、獲得了印度家人、與波蘭嬉皮騎著摩托車到了尼泊爾、登了喜馬拉雅山、在火車上差點被強暴、到當地屠宰場面對真實上演的血腥……旅途中遇到好多的人與好多的動物……有生、也有死。做為一名旅人,面對旅途上接觸的他者與生命,在鄧紫云的筆下與鏡頭前,都成為觸媒,在她的流浪中,以她獨特的觀察讓偶遇的意義極大化。 屬於二十世代的流浪旅行,不光只是為了看看世界其他地方長什麼樣子,而是一段充滿疑惑與思辯的旅行,充滿愛與關懷的旅行,也是充滿現實與脆弱的旅行。逼迫共同經歷這段旅行的你我,拾起久違的深刻反省,重新思考價值觀的選擇,面對自己、動物家人和地球母親,我們是否該再多想想並且有所改變? 現在的世界早就沒有了規則, 什麼是自然的什麼又不,什麼是該遵循的什麼該拋棄? 瞬息萬變,滄海桑田。 我想只要願意去思考探究,然後好好相信著自己給自己的理由, 相信善良,相信愛,那也就足夠了。

特價2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

時報文化 出版
2016/01/06 出版

全球重量級作家、《No Logo》、《震撼主義》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最具顛覆性新作──── ▌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 也是一本顛覆思想的書 ▍ ★ 亞馬遜書店暢銷書第1名 人類即將面臨史上最嚴酷的災難劇變…… 關於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 改變的重點不是碳排,而是資本主義! 為什麼地球以暴衝的速度持續暖化? 為什麼環保運動努力數十年卻成效有限? 為什麼換裝節能電器卻無法減緩暖化速度? 為什麼再生能源始終無法替代化石燃料? 氣候危機如何帶給我們更公平的經濟制度和更美好的生活? ──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解答,都在這本書中! ◤歷史來敲你的門了,你要開門嗎?◢ 娜歐蜜.克萊恩繼剖析自由市場遊戲規則的《震撼主義》後,著眼於攸關人類命運的危機──氣候變遷。她以深入的追蹤調查、實際的參與經驗和具前瞻性的觀點,加以感性筆法融合理性論述,告訴我們無止盡追求成長的自由市場經濟,如何讓人類陷入氣候危機。 克萊恩將環境議題的格局拉高,提醒我們以全球為範圍,用高於國家政策的視野,徹底改良已然失靈的全球經濟體系,不僅防止溫室效應擴散,也是改善全球貧富不均的根本解決之道。因此本書不僅談論環保,更關乎社會層面的根本變革。 ◤揭穿氣候爭議的迷思與盲點◢ 關於全球暖化我們知道的很多,但也知道的太少。至今仍有一群人為了政治與商業利益,堅稱全球暖化不存在;還有一群人妄想市場經濟能主宰地球命運,癡望綠色科技能扭轉暖化的未來;而我們賴以期待的環保團體,很可能正和黑心財團聯手榨乾地球資源。地球持續暖化,逼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現有的制度,追根究底危機的源頭並加以根除。 書中詳盡揭露當今過於妥協迂迴的環保中間路線、視災難為賺錢契機的資本主義、短視近利破壞生態的開發手段,以及各種粉飾太平的違心之論,洞穿它們背後的真實目的,解釋為何現有體系對氣候危機束手無策,甚至使之變本加厲? ◤起身改變世界,在世界改變我們之前◢ 氣候危機是我們的絕佳機會,奮力掙脫習以為常的世界觀,徹底改造將人類帶入災難場域的經濟制度,讓長久以來的歷史傷口得到癒合。克萊恩提出已展開行動且激勵人心的社群案例,他們反抗魯莽的開發計劃,同時打造更公平的經濟體制。唯有集結群眾力量,重建地方經濟,保障基本薪資,才能遏止天災發生,修復崩潰的民主制度,並帶來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這是一場全球公民覺醒的運動,「維持現況」不再是個選項,只有起身行動,才能開始改變。到底是氣候危機為地球帶來天翻地覆的災難?還是我們為破敗的經濟制度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未來正掌握在你我手中。 獲獎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注目好書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家週報》年度好書 ★ 依利獨立新聞獎(The Izzy Award) ★ 希拉蕊.溫斯頓(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寫作獎非文學類得主

特價39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飢餓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飢餓

時報文化 出版
2015/11/11 出版

▍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 ▍ 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飢餓是人們的貪婪所造成。 食物供給系統的失衡、糧食浪費帶的無盡揮霍,讓「吃的不公」惡化蔓延…… & //她沒選擇過她的未來,沒想過她的人生有可能和現在截然不同。 她從沒想過,或許她能夠擁有毋需擔心明天是否還有食物吃的人生。// & 據估全球每年可生產能餵飽約一百二十億人口的糧食,這將近是全球人口的兩倍,那為何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今──這有史以來生產最多糧食的時代,仍有超過十億以上的人們正忍受著飢餓或為營養不良所苦,諷刺的是,在糧食浪費帶上竟也有超過十億的肥胖及過重人口同時存在! & 每一年,約三百多萬的孩童因飢餓相關的疾病而死亡,而同樣的疾病對一個有充足營養和健全醫療資源的孩子而言,並不會構成大礙,這樣的惡況居然發生在糧食資源過剩的地球上,這不是宿命,一個因飢餓而死亡的孩子是個被謀殺的孩子。 & ▍是誰在挨餓?又是誰在製造飢餓? ▍ & 我們都知道肚子餓是怎麼回事,也習慣了這種感受,生活中沒有比肚子餓這件事更為平常的事了。不過,對我們許多人而言,距離「真正的飢餓」實際上卻再也遙遠不過。 & 為了瞭解飢餓,為了訴說飢餓的故事,卡巴洛斯走遍印度、孟加拉、尼日、南蘇丹、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美國等地深入探訪紀錄,在這些地方,他遇到了很多因乾旱天災、戰爭動亂、極端貧窮、社會邊緣化,或甚至糧食市場的投機炒作等種種原因,而飽受飢餓煎熬的人們。作者筆下的故事,屬於飢餓的人們,這些處於極度惡劣環境並想方設法減緩飢餓感的人們,也屬於那些利用食物進行投機生意和政治盤算,而造成如此飢餓景況的人們。 & ▍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因為飢餓而吹響了革命的號角,當年因飢餓興起的革命,至今兩百年後卻仍在上演。▍ & 自古以來,飢餓是促成社會改革、科技進步、革命和反革命的動力。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它更重要,更深遠地影響人類發展進程,也沒有一場病疫或一場戰爭比它殺戮了更多的人。至今尚無一場瘟疫像飢餓一般,如此致命,但卻又如此容易避免。 & 書中將一一揭示全球「飢餓」的成因,怎麼樣的運作機制讓超過十億人吃不到其基本所需?這是世界秩序下無可避免的宿命?有能力者怠惰和拖延的結果?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獨門生意?一個正被解決中的問題?還是全體人類文明的失敗? & 本書的內容也許會因太過真實而令人感到不適,也許大家能夠感同深受,作者筆鋒直指問題核心,不迴避去觸碰痛處,意欲掀起一場關於「食物分配正義」的全民革新運動!

特價39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狗媽媽深夜習題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狗媽媽深夜習題

林憶珊  著
無限出版 出版
2014/10/29 出版

從「一口飯」到餵養「不歸路」, 癡心?還是瘋狂? 牽掛與放下、救援與困境, 為什麼愛?這麼愛? 深夜橋下、堤防、廢墟、巷弄……, 愛的修羅場。 「我必須煮更好吃的肉,和籠子裡的烤鴨拼,而且一天要多餵幾餐,填飽牠們肚子,以免牠們進去籠子被捕。現在只要有空就去看,下班後也要巡一次。常常半夜一、二點,還去看籠子裏有沒有捕到狗。看到狗在裡面,如果旁邊沒人,就趕快將牠放出來。我曾帶鐵鋸鋸掉誘捕籠的門,也曾用強力膠灌籠子的鎖孔,讓他們打不開。要不是因為籠子很重,都很想把它抬走。」 不知何時,街頭巷弄角落出現了「狗媽媽」,她們有的是為發願的人生意義,有的純粹誤打誤撞,投身救援流浪犬,從「給一口飯」開始,到「無法放棄」的不歸路,她們的愛,也許源於同情,但日後為因應艱困的外在環境,自身耗盡一切,甚至鋌而走險在所不惜,她們的行徑已不是「婦人之仁」足以形容,也因為超乎常人想像,曾經讓她們無形中背負著許多莫須有的標籤,如「瘋婆子」,或者直指「不值得」、「不應該」。這種愛,不被尊重,甚至遭遇無形有形的攻擊和壓迫。 「像我住這種房子,人家會不解這種身份怎會去救狗,像瘋婆子。起初他們都反對,後來發現經過我帶去結紮,流浪犬慢慢減少,於是都不敢講話了。我要告訴那些人我做了什麼,要讓他們知道,有人在做大笨蛋的事情、不能因為女流之輩,而瞧不起我。我要勇敢,我為何要怕你們,我沒做錯事,是你們不了解。」 為了流浪的毛小孩、受難中的生命,高架橋下、堤防、深巷、廢墟……,總能找到狗媽媽的身影。她們極度低調,餵養、結紮、收容、送養,也許是張羅食物的裝備,也許是長夜埋伏的身手,各各練就「絕技」。至於她們的身分,有隸屬於團體,也有獨來獨往的個體戶;經濟上,也非偏見底下沒有生活能力、經濟生產力、佔用資源的邊緣人,她們多的是一邊工作一邊救援,或者利用網絡尋找財路,但也有可以自掏腰包提供幾百萬建設和飼料費的有錢人。 「不是我不救,而是沒辦法了。眼睜睜看牠們病死,好痛苦,哭到不行,情緒的波動好幾個星期,心疼到不行。所以朋友每次看到我眼睛紅,就會問又是哪一隻死了。然後她教我一個方法,以後任何一隻流浪犬死掉,就想說牠們一路好走,這樣就比較不會像之前哭得要死要活。我只能如此,否則根本餵不下去。」 本書作者因為相同的背景經驗,多年來近距離觀察、採訪狗媽媽,希望藉著她們的故事理清社會對她們的各種詮釋和想像,不論是過度稱頌「愛心媽媽」以推諉責任的誤解、「她們自願自受」的歧視,或者是流浪動物問題製造者的指責,關切她們的社會處境,反省牠們的福利政策……,更由這些心路歷程裡,看見人與動物的牽絆,學習愛的能力。 本書特色 •狗媽媽的救援直擊。 •狗媽媽的心路歷程。 •台灣流浪動物現況。 •人與動物的真摯互動 •學習愛的能力 (了解、尊重狗媽媽,流浪動物的處境才會有真正改變的契機。) &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周靈芝  著
南方家園 出版
2012/12/27 出版

*第一本教你以藝術思維去拯救生態環境的一本書!此書中收錄了英國生態藝術發展中的七個不同事例,各自展現了不同的內容與形式,但都是以生態系統的思考為出發點。究竟何謂生態藝術?和環境藝術又有何差別?有人認為美國才是生態藝術的發源地,但選擇以英國為研究對象有其現實與巧合的因素。2008年在嘉義北回歸線藝術行動的海區論壇中,首次聚集了國內、國外各領域專家或學者,共同討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台灣西南國土的變遷狀態。與會顧問大衛黑利正是和哈里森夫婦合作,協助《溫室英國》計劃的執行。以台灣同樣也是海島國家的生存現實來看,《溫室英國》原本即是作者關心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而透過大衛黑利的引介,英國其它重要的生態藝術計劃和網絡也逐一浮現。 書中七個案例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大致上都互有交疊,其中的藝術家更是彼此相識、時有往來,隱隱中浮現出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網絡中幾個主要脈絡,也代表著英國境內有關生態藝術創作的幾個大方向。由於時間、資源有限,對於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面貌不可能鉅細靡遺地全部收錄。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方向,是透過作者個人角度,試圖抓取可以和台灣處境有所呼應的若干案例,作為借取經驗的「他山之石」。書寫方式儘量以淺白易解的文字為主,希望透過本書的內容,帶給讀者一個認識生態藝術發展中,不一樣新視野的機會。另外,每一面向最後,也列出台灣近年來陸續發展的生態藝術相關案例簡介及資訊連結,作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瞭解和追蹤台灣藝術家在生態藝術創作上的努力之門徑,並期望藉著彼此互相參照,更能充份理解本書中所介紹的英國實例與其內容。這些案例雖然各依「水、人與社區、行動」的面向來區分,但誠如英國的案例所見,生態藝術是關乎系統和關係的藝術,每一計劃其實多少都同時涉及了這三個面向,此書中的分類乃是作者以自己的理解,依各計劃中最重要比例的方向而予以區分,作為方便讀者辨識的依據。本書特色◇國內第一本談論生態藝術之專書!◇介紹生態藝術的發展與實踐,並引入台灣的案例。◇從藝術思維出發,生態保育和環保也可以很美!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蘇曉慧  著
凱信企管 出版
2011/05/25 出版

別讓我們和孩子活在「沒水可用」的恐慌中!別讓我們和孩子活在「核能污染」的威脅中!每個教育傳承者,手中都握有善待地球的種子。當種子散播並發芽時,才有更多人願意用行動守護這片土地。善待地球,就是保護下一代在地球的生存權益!這是一個關於愛,關於人與土地、人與自然……該如何和共生共榮的大課堂;更是一堂,再也不能漠視、和你我都密切相關的必修課!天氣大亂、災難不斷……暖化造成的氣候、生態異常,都是地球發送給人類的警告訊號!大自然的反撲,是地球給人類上的環保課別小看「個人」的力量!每一個簡單的小習慣,都有可能拯救地球,守護我們和孩子的未來。本書特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協助大人與孩子一起了解地球正面臨的環境危機。.適合國小、國中、高中老師,作為教材,帶領孩子探討環保問題。.互動式情境對話,孩子自己看,也能輕鬆理解,引發思考。.延伸閱讀&影片推薦,提供老師、家長課堂和生活中最實用的教材。.貼心的「小常識專欄」,大大減低閱讀理解障礙。.活潑的內頁設計,搭配圖解說明,增加閱讀趣味性。.針對日本福島核災後,引發的核能爭議,做全面性探討。

特價16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彭明輝  著
商周出版 出版
2011/03/31 出版

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錯!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錯!「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一%左右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決定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六○%。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特價22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2/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