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靈魂密碼:活出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
紐約時報暢銷書 開創心理學新典範的不朽經典 在人生定義膚淺至極的當代 本書讓我們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激情、獨特、命運,和童年 人生究竟是先天遺傳的產物,還是後天環境的結果?「原型心理學」創始者希爾曼說,除了這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作用力:生命橡實力。 就如橡樹的命運已然蘊藏在微小的橡實之中,每個人在降生前,靈魂就已選定各自的生命藍圖,那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人生使命。儘管出生後已記不得這份使命,甚至根本沒意識到它,但守護神「代蒙」將會終生保護指引,協助你發揮天賦、展開獨特旅程。 我們應該讓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無可違逆的,不應以意識強解,否則只會埋沒天命。作者以詩意語言、神話視角詮釋小提琴家曼紐因、好萊塢明星茱蒂‧嘉蘭、羅斯福夫人等追隨命運召喚者的故事,呼籲讀者重新思考人生、傾聽命運的呼召、破譯自己的靈魂密碼。 回應這份呼召,還能幫助我們檢視童年,解開「都是父母的錯」的怨懟心結,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每個經歷;並讓為人父母者釋下重負,開始珍視孩子的奇想和不尋常行徑,不再濫加標籤。我們將以嶄新眼光回顧過往的挫折、創傷、狂喜、感動,找出價值、獲得啟示,有意識地讓自己靈魂中這顆小小的橡實,成長茁壯為獨一無二的美麗橡樹。 「一本精彩、引人入勝的傑作……希爾曼讓我們敢於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註定要存在於世,而且每個人都被自己周圍的世界所需要。」――《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電子書】精神醫療的美麗境界:大溫哥華精神衛生照護模式
本書介紹廿一世紀最符合人性的精神醫療模式,述加拿大溫哥華社區精神醫學的治療理念與成功經驗,值得所有關心精神醫療人員參考。 作者張君威醫師考察加拿大溫哥華精神衛生照護模式,將制度理念融入十四章的不同故事中。 第一章鋼琴師,介紹溫哥華精神病房設置; 第二章大溫哥華精神衛生服務,介紹精神醫療的架構; 第三章控訴,介紹精神病患的人權保障; 第四章顫抖的街道,介紹溫哥華地區藥物濫用的管理; 第五章活泉之家,介紹俱樂部會所的起源與發展; 第六章訓練制度,介紹溫哥華精神醫學教育訓練; 第七章搶救台灣移民,介紹移民者不為人知的身心問題; 第八章永遠的鐵達尼,介紹精神醫療的去機構化運動; 第九章大哥的家,介紹溫哥華的司法精神醫學制度; 第十章白色巨塔,介紹加拿大醫師的理念; 第十一章主動化社區治療,介紹精神醫療的實務運用; 第十二章旅店,介紹精神病患的住所服務; 第十三章匿名戒酒會,介紹精神病患的團體治療; 第十四章聾瞎啞跛向前行,敘述台灣醫生在國外研究的心路歷程。 內容豐富,題材新穎,是從事精神醫療工作者,值得參考的書籍。
【電子書】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
從事輔導工作的人士,幾乎都遇見過自我傷害的個案,我們也常在報上看到有人割腕的新聞。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的孩子(及許多成年人),會一再以割腕、燒燙、撞牆等方式,來傷害自己的身體?難道他/她們不怕痛、不怕流血?自我傷害跟自殺有什麼不同?…在西方社會,至少在1996年之前,一般民眾對自傷行為的了解甚少。直到黛安娜王妃公開承認她曾經不斷自傷,相關的主題才開始受到注意。然而,輔導界對自傷的個案仍然了解有限。因為,自我傷害行為是一種令人恐懼的障礙,當我們看見流血的傷口及疤痕,難免心生厭惡及挫折,因而無法一眼看透迷失於痛苦中、急需專業協助的個案。 作者史蒂芬.雷文克隆(Steven Levekron),從1976年就致力於自傷個案的治療。根據他的推論,社會中自傷個案的比率大約類似厭食症,亦即,250位女孩中就有一位自傷個案。雖然自傷個案中女孩較多,然而作者強調:男孩也一樣是危險族群。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開那被稱為「自傷」的駭人現象之謎。身為協助者,我們必須先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自傷個案的私密心理歷程,並了解到,每一個自傷個案都有一段特殊的過往經歷、動機,以及傷害自已的複雜心境。自傷者是以刻意製造身體上的苦痛,來解決精神層面的痛苦與折磨;藉由血液的流失,來尋求心靈的慰藉。換句話說,疼痛與自我傷害,是用來轉移心理創傷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苦澀的藥物」。想要了解人為何會一再傷害自己,最好方式就是仔細聆聽她/他們的心聲。本書以豐富的個案故事,及深入淺出的專業觀點,來幫助老師、父母、精神科醫師及輔導界人士,對自我傷害行為背後的心理痛楚,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幫助個案展開「重建」與「療癒」的歷程。
【電子書】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家族治療是一種藝術。 每一個治療師,都要面對三個問題的挑戰:如何更有技巧來掌握家族治療的藝術?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創造自己的治療風格?如何催化個案家庭有更好的溝通,促動家人們彼此了解、一起成長? 閱讀《學習家族治療》,就像坐在「大師的講堂」,不但可綜覽米紐慶思想的精華,更有他進行督導的具體過程及案例,讓讀者看到米紐慶的靈活手腕和魅力,他如何以堅定和誠懇的對話加入治療的過程,讓個案家庭和受督導者雙方都突破瓶頸,得以轉化和成長。 有了本書,我們宛若與大師同行,在理論及實務上都將得到豐富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