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宗教的動力心理學
宗教的動力心理學是一種臨床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 & 普呂瑟結合心理學與宗教學的理論,包括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奧圖的現象學、自我心理學、英國的對象關係理論,再加上神學及社會/文化研究的基底,融合為他所稱的「宗教的動力心理學」。 普呂瑟不同於多數宗教學研究將焦點限於禱告、密契主義、崇拜、起信、宇宙意識等概念之發展,他則是使用規範式的資料或臨床觀察,配以適當的連貫性,將神學命題視為宗教概念形成的產品來評估,並把宗教生活中不明顯的或尋常的特色都放入解說的範圍。他以臨床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結合文化心理學、詮釋學,和深厚的宗教現象學知識。 在本書《宗教的動力心理學》中,普呂瑟引述的神學,除了對《聖經》的詮釋之外,還有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諸多神學家的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近當代新教神學──幾乎都是宗教現象學觀點的──包括士萊馬赫、齊克果、奧圖、田立克及海德格等。他把這些宗教現象學的觀念拿來和動力心理學互相比較,或作交叉詮釋,使得他的心理學與宗教哲學之間互相發生了相當平衡而帶有高度啟發性的意義。
【電子書】Daoist Philosophy and Literati Writ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is volume first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Daoism in late imperial period through the writings of prominent intellectuals of the times. In such a cultural context, it then launche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aoist dimensions of the Chinese narrative masterpiece, 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inscriptions of Quanzhen Daoism in the infrastructure of its religious framework, the ideological ramifications of the Daoist concepts of chaos, purity, and the natural, as well as the Daoist images of the gourd, fish, and bird. Zhou presents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Daoist philosophy both in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tone, and the literati culture that engenders it.
【電子書】宗教團體與法律-非營利組織觀點
本書企圖從臺灣非營利組織法規範的觀點,分析宗教團體的法律地位。這本書是作者近二十年來研究非營利組織與法律的部分成果。本書共包含四編十五章。第一編導論、第二編從非營利組織觀點分析臺灣的宗教團體、第三編分析臺灣三個重要的宗教組織、第四編主要分析臺灣宗教立法應該何去何從。內容包括探討臺灣有關宗教團體與法律的研究現況、宗教與法律的關係、臺灣現階段跟宗教有關的法律、臺灣的宗教團體之組織型態,去分析不同型態的宗教團體,例如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寺廟及神壇的法律地位,作者也嘗試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宗教團體與信徒間的關係。本書透過分析行天宮、慈濟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宗教團體說明法律與宗教團體的關係。最後本書探討臺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內容並分析宗教團體立法的必要性與宗教立法應該包含的範圍。
【電子書】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宗族組織與地方政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
有關中國宗族發展的著作,大多指出宗族的建構需要透過族譜、祠堂、族產等文化行為來達成。本書則以新界上水侯氏的發展為例,指出上水宗族發展的過程及宗族的形態,是在不斷轉變的地方政治和權力結構的關係中被形塑的。此書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就是由清初至今,上水侯氏並沒有透過上述與祖先崇拜有關的文化行為達成地方性的聯宗,反而一系列以宗族為名的民間宗教活動,如洪聖誕及福德誕等,卻擔當了聯合地方侯氏勢力的重要角色。此反映了宗族建構的多元性。
【電子書】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
中國宗教史究竟應該研究些什麼?1920年代,梁啟超曾針對中國宗教史研究提出一些極富爭議性卻影響深遠的看法。近幾十年來,學者大多不以梁任公所楬櫫的「教會」作為判準,他們不僅探討有教團、教會組織的佛教、道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也研究那些沒有特定組織的巫覡、民間信仰、官方祀典等。連備受爭議的「儒教」,也有人深入探究。也就是說,舉凡鬼神、死後世界、禁忌、陰陽五行、巫祝活動、祠祀等,都可以納入宗教研究的對象。但是,想要以一本書或十幾篇論文來清楚呈現中國宗教的風貌,或完整的交代中國宗教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也不是本書的目的。不過,透過這裡所收的12篇論文,我們試圖對中國宗教作出比較明確的界定。本書對於中國宗教的範圍、內容和特質有了比較扼要的描述,對於中國的政教關係有了比較細密而多元的論述,對於宗教在中國基層社會及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比較豐富的詮釋,對於外來宗教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互動也有了比較均衡的看法。這12篇論文,至少可以提醒中國史的研究者,無論是要探討中國的政治、經濟,還是社會、文化,都不應忽略其宗教向度。
【電子書】Essential Palm Reading
Essential Palm Reading is a perfect guide to palmistry discussing every aspect of the subject, such as palm color, hand shape, fingers, mounts, and palm lines. Written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aders, Peter So applied a clear, simple and readable approach in presenting the basic ideas of palmistry.Highlights of the book include the following:Palm color readingSeven types of hand shapeDetecting illnesses from fingernailsMeaning of each individual fingerClassifications and definitions of mountsAnalysis of palm linesThis Book, Essential Palm Reading, with more than 200 illustrations, is an ideal reference to palmists and any individual who is interested in palmistry study.
【電子書】廣州、佛山、中山、深圳潛力產業及通路布建調查報告:2009-2010中國大陸市調大全4
大陸市調報告大全外貿協會最新出版的權威性市調報告,深入大陸具市場潛力城市實地調查,全面剖析當地商機及台灣產品利基所在,絕不能錯過的專業拓銷秘笈!
【電子書】廣州‧佛山‧中山‧深圳潛力產業及通路布建調查報告
大陸市調報告大全外貿協會最新出版的權威性市調報告,深入大陸具市場潛力城市實地調查,全面剖析當地商機及台灣產品利基所在,絕不能錯過的專業拓銷秘笈!
【電子書】世界宗教大觀
Do you believe in God?你信神嗎? 台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據內政部調查,登記有案者就多達二十五種。可是你知道宗教是什麼嗎?世界的宗教有哪些?其教義為何?所崇拜的神明又是什麼? 作者將已知的宗教分成「世界宗教」與「民族宗教」兩部分,並依次介紹。 「世界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主要三大宗教。超越國家民族,擁有最多信徒;對政治、社會、文化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都以宗教共同體為基礎,這是他們共同的特徵。 「民族宗教」以猶太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儒教、道教、神道教等最具代表性,大都侷限於同一民族或國族。 本書所記載的宗教,包含新興宗教在內共三十五種,從宗教的源起、教義以及發展都有詳細的介紹,相信對想要了解何為宗教的讀者必有相當的助益。
【電子書】雪廬居士佛學思想暨行述研究
本研究,對雪廬居士之佛學思想暨一生行誼,有全面性認識。就研究進路而言,首先以雪廬居士生平與著作作為耙梳主軸,就中特別強調其佛學著作之提要,期能讀其書,想見其人;其次,探討雪廬居士的佛學思想,全面檢視四十年來一代教化活動,綜合分析居士之講學弘法,乃五時教典具宣揚,唯講經歸趣與行持宗要,皆導向「融貫諸宗,行在彌陀」雖末後一?,謙稱「伏惑往生,下品下生」實則見證念佛當生成就之要妙;因此續就居士一生行述所宗,探析其淨土思想,尤其就「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之辯證,對維護淨業行人之道念,其功甚偉;末章探究居士一生弘護與行誼之貢獻與影響,相信在臺灣佛教史上當有其一定的地位,至於其影響則盡未來際,難以估量矣。&
【電子書】宗教與現代人生
宗教與現代人生不能脫節,兩者需要互相對話,今日的宗教面臨許多現代的問題。 第一、宗教與理性:現代人不能接受迷信,宗教應該建立合理的信仰。 第二、宗教與科學:科學對現代人生有很大的貢獻,宗教應該與科學合作,因為兩者屬於人生的不同領域,兩者可以滿足人生的不同需求。 第三、宗教與無神論:宗教信徒不可敵視無神論者,雖然兩者有不同之處,但是倫理道德上兩者有共同之處,因此兩者可以合作,共同促進社會的公義與世界的和平。本書也從現代人生的觀點來討論神的問題、人的問題、以及聖經的問題。 & 如果一個宗教不能符合現代人生的需要,那一個宗教將失去意義和價值。本書作者一本初衷地關注宗教與現代的關係,秉持尊重世界各大宗教的開放態度,以自身的宗教(基督教)來討論宗教與現代人生的重大議題,層面涵蓋今日宗教所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期以宗教上的自我批評與檢討,來促進宗教不斷革新,以符合現代需求,幫助人生完善。
【電子書】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
十九世紀西方的啟蒙運動與科學理性主義,為其後的宗教研究提供了研究範圍、對象及方法,俾使它成為人文科學研究的其中一們學科。 但是,把理性作為宗教研究的工具,結果不是錯誤理解宗教,便只是觸及宗教的表面。 當代西方學者以重新思考宗教研究的方法,並嘗試採用詮釋學(Hermeneutics)的理論探索宗教現象。 詮釋學是強調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哲學。 透過理解,世界、社會、文化和宗教就能夠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的意義關係。
【電子書】台灣宗教閱覽
本書以簡單易懂的介紹方式帶領讀者輕鬆了解各門宗教,並佐以目前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提供不少外界罕見的珍貴資料,同時也到每一個討論到的宗教團體訪問考察,得以掌握該宗教最新的發展,為讀者鉤勒出一幅臺灣宗教發展圖像。
【電子書】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
本書探討宗教、道德與幸福之間的弔詭。第一個課題涉及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可以用蘇格拉底問猶希佛的話來說明:「神聖的事物是因為本身神聖,所以獲得諸神喜愛,還是反過來,因為它們獲得諸神喜愛,所以神聖」?這個問題蘊含了神律倫理與理性倫理的爭議。前者主張善即符合神意,本身無獨立內涵,後者卻認為神意應符合善,善有獨立內涵且不由神意來定義。第二個課題探討的是宗教信仰與道德動機之間的緊張。一般人相信宗教「勸人為善」,但宗教批判者卻認為,宗教的因果循環或天堂地獄不但不促進道德,反而破壞了道德動機的純淨性。第三章要針對這個質疑來思考:宗教徒的行善真的只能想著果報,而不能為了行善而行善嗎?康德以來自律與他律的二元對立,是否既漠視了追求幸福的正當性,也忽略了當代學者所強調的「關係性自律」?第三個課題是第四章與第五章的主題,涉及的是道德與幸福的關係,也就是福德一致的問題。要討論的是:人為什麼應該道德?道德符不符合自利?道德的極端要求 —「成仁取義」是否是不識時務的愚昧抑或是完成生命的壯舉?本書最後要將這個課題再帶入宗教的視域來反省。要探討的是,道德的終極價值能否得到哲學的證成?抑或這問題已涉入超越理性的信念,因而每個人都保有「君子自擇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