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臺灣的紋理2
——在這個世界級的實驗室,人文經濟產業以何姿態嵌入全球?——★ 11種路徑交織,形成自己與世界的紋理 ★ ★ 氣候變遷下,如何留住山林留住人 ★紋理是對於刻畫在地景上的痕跡的詮釋,包含自然與人文。本書延續《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轉回人類生活本身,深刻觀看地景背後人與自然的關係,指出全球格局與在地發展如何息息相關,包括貿易、林業、礦業、農業、高科技產業、文化資產、里山經濟、氣候變遷等,各種歷史糾結被真實說出,至今仍不斷作用於島嶼。兩大脈絡,一是人與環境作用下的歷史經濟文化活動,二是加入氣候變遷因素後的災害預警與未來生存指引。經濟是驅動地景變遷最劇烈的因素,從馬克思到皮凱提皆強調世界地景是為經濟所支配。本書拆解此複雜且充滿挑戰的課題,談水文與山區農業的關係;臺灣森林的特殊性以及日治時期的林業史如何形塑了生態系與臺灣史;曾為東亞第一金都的金瓜石以及九份、水湳洞的礦業變遷;風土流轉下高山蘋果與臺灣茶如何形成貿易路徑;臺灣高科技半導體產業如何以造山運動詮釋等。在這個世界級的實驗室中,地方紋理被塑造出來,來自社區網絡、地方特色、山林生活。織就了奇蹟,也充滿災害,顯示環境為不馴的主體。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尋求韌性共處的生存方法,才能留住山林留住人。11種路徑製繪當代重要人文知識成果,充滿張力與矛盾。臺灣的紋理是自然地景,更是土地、歷史與世界連結的痕跡。其本身不但是結果,也是過程。我們一直在創造它們,也被重塑,然後形成自己與世界的紋理。(本書與《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為系列作品)"本書特色:1.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紋理這兩個字,字面意思是物體表面的痕跡。《臺灣的紋理》以此為名,隆重推出兩本書,一是自然篇,二是人文篇,希望透過眼睛可見的大地痕跡切入,逐漸擴延詮釋,最終指出環境與我們如何相互塑造,以及其產生的獨特價值。2.紋理互相嵌合影響,變動從微小元素開始:紋理充滿無限可能。具體的、不可見的,時間的、空間的,巨大的、精微的,外在的、心靈的。紋理之間相互嵌合影響,本書即展現這些相互影響的力量來源、分布以及糾結。3.課本沒有教的,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臺灣許多特色,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透過《臺灣的紋理》可以有系統地認識這些自然的作用現象,以及其與生物多樣性、人類生活的關係。4.主題豐富多樣,篇篇有驚奇:例如里山根經濟如何解除滿州灰面鵟鷹與部落間數十年的糾葛危機、景觀旅遊可以創造的幸福風景、水文地形作用如何影響農業和生態、百年林業史和現今林下經濟與人類生活的關聯、金礦如何轉譯時空的厚度、泥岩惡地如何成為韌性指標、臺灣島的前世今生、跟著鳥類飛翔探尋牠們匯聚於此的原因、超過300種淡水魚以及令人驚異的洄游冒險歷程、氣候變遷的防災工作如何救命……都在書頁紋理之間呈現。5.系列二書共匯聚21位環境工作者,傾其數十年耕耘累積而成,為當代社會整理出重要珍貴的知識成果。6.閱讀這個時代,給予向前的動力:光是閱讀21位作者簡介,就像閱讀這個時代的演進。從字裡行間讀出他們為何追尋,以及如何努力,給予觀者前進的動力。7.培養高中生讀者環境素養: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若能培養出全面認識臺灣土地環境的素養,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與對生命的尊重,這套書是必讀佳作。
【電子書】臺灣的紋理1
~~~ 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我們?我們又如何塑造了土地? ~~~★ 島嶼的紋理,是萬物刻劃於大地的痕跡,揭示出時間與空間的演進 ★★ 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 ★★ 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11篇跨越時空、相互嵌合的篇章指出珍貴的環境價值,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大地之上,隨處可見多樣「紋理」,例如山脈、河流、岩層、海岸……是由萬物共同形塑的痕跡。當造山運動在島嶼演示出巨大的時間與空間紋理時,生物與人群往復其間,細細織綴各自殊異、動態、精微的紋理,於是我們看到臺灣地質地景的構造線、生物的演化線、環境變遷的時空線以及內在心靈的生命線。除了地質地形、高山河川、海洋平原,鳥類魚類、野生動物、植物森林皆在其中,雪泥鴻爪般的大赤啄木曾經飛過、櫻花鉤吻鮭於此停駐。透過嶄新的詮釋與擴充,引領重新觀看與理解未曾見過的島嶼樣貌。本書分4大部分,11篇章,主題豐富,篇篇有驚奇!起始從大地構造切入,一覽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及地形製圖中預示未來的地形紋理。接著透過鏡頭,捕捉從高山到海岸的生命演進,有鮮活古老的淡水魚、鳥類以及植物等生物演化紋理。而大地與我們生命的聯結,透過兩位導演長時間的紀錄與行走,揭露出變遷路徑,是世代人們於此刻下的生活紋理。國內11位各領域代表性人物執筆,彼此嵌合,有系統的介紹臺灣環境特色,可說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從他們所追尋的、以及如何追尋的過程,最終要指出的是島嶼的環境價值,並以此出發,交付生命萬物,織繪通往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紋理與故事。(本書與《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為系列作品)
【電子書】復返阿里山: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一段失落鐵路的現地追尋
第一本全面分析阿里山地區航空照片的影像專著 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費時三年最新力作跨越八十年的俯瞰,遙測考古的意外發現跋涉阿里山林鐵鹿屈山後線,尋找被遺忘的路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合作,利用戰時美軍航空偵照、戰後空軍代辦農林航攝,以及林務局自辦航空攝影等影像檔案,窺看阿里山及周邊地區的歷時變化。鹿屈山考古調查隊四度入山,前進阿里山林場最北端的林內線與伐採區:完整踏查林鐵鹿屈山後線東西兩段,描繪鹿屈山聚落十處生活平臺,解開堀田式索道下部發送點與上部著點之謎,發現制動室水泥基座、水槽及其他水泥遺構,深入塔山線後段之字形折返式設計。本書是一場從歷史至現今,人地關係的探尋,環繞著林內線的發展與易軌,環繞著源於大阿里山地區的各條河流,尋覓林業聚點,從航照中窺看人們的到來與移動,包括兒玉聚落、東埔集材場、白雪村,在影像檔案中歷歷在目。曾經有伐木工、集材工、運材工、道班工、採樟與焗腦工人,以及他們的家眷,在這泛稱阿里山的廣大區域內共同生活,而後連根拔起、徹底離去。現在,我們要還原這數代阿里山人的時空地景,他們的生命與記憶所繫之處。▌專業審訂雷鴻飛|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隨書附贈立體眼鏡本書封面採用立體像對,透過隨書附贈的紅藍立體眼鏡觀察,可清楚觀察阿里山匪籠一帶地形、辨識腰繞山間的塔山線孑遺線形。
【電子書】野柳學
★未來20年臺灣環境教育與韌性永續發展的指引 ★★ 以野柳為座標,貫穿島嶼各角落,詮釋、建構屬於當代的新地方學 ★★長時限的角度,同時「由陸看海」與「由海看陸」,重新理解人和海岸的關係★◎野柳為何喚為「惡魔岬」?約4000歲的女王頭會不會消失?◎大坌坑文化、馬賽人、金包里二媽、神明淨港……萬里蟹、虎鶇、黑鳶、藍磯鶇……為何齊聚於此?◎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如何把野柳帶入全世界?◎海洋與自然的力量,是未來全人類健康福祉的依靠!◎透過環境教育、地理關懷、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SDGs永續觀光、常民生活與地方發展,打造未來20年足可依憑的韌性環境治理典範。◎使各地都能發展出永續精神,與可被傳誦的故事。北海岸的野柳女王頭,可說是許多世代臺灣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它不僅是一個海岸景點,更真實呈現一個具體而微的臺灣。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本書分3大部分,12篇章,從地理學、當代環境教育思潮為引,拉開大尺度的視野;溯回千萬年前地史、人類文明足跡,開展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演化多重視角;再近身切到現今SDGs倡議之國際間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的案例,注入永續觀光的活水,促進在地行動、環境教育、永續經濟與韌性發展。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女王頭彷若一顆珍珠,詮釋久遠時空下人類和海岸的關係。「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文化遺產多樣性、地質與生態多樣性、民俗多樣性、種族多樣性,於此陸地的邊緣、海洋的起點,成為見證時間尺度遞變的所在。野柳岬是被打開的一扇門,是通往世界的海岬。
【電子書】追火山
足以將行星掀翻的能量 描繪全球與島嶼自然深視野 & ▲▲首部從臺灣火山群出發,翱覽太空、溯回白堊紀、踏遍全球的熔岩之書▲▲ & ◎大屯火山群地下8公里有岩漿庫。臺北人該擔心嗎? ◎臺灣最老的火山岩超過1億年歷史。它出露在哪兒? ◎臺灣最美麗的玉石,為什麼在東海岸以及海岸山脈? ◎八通關往秀姑巒山的沿途有神祕綠色火山岩,顯示曾有火山活動? ◎稱霸地球1億6,000萬年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是因為隕石撞擊、氣候變遷?或是火山爆發? ◎遊覽印尼聖山婆羅摩火山口,必須要騎馬穿越浩瀚沙海? ◎夏威夷3,000公尺高的茂納凱亞火山天文臺上,有兩座臺灣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火山噴發可以預測嗎?地熱能源的未來有希望嗎? & ★從宇宙形成到全球火山分布,火山解開了物種滅絕之謎、人類文明興衰之因 ★火山如何塑造海洋、陸地、天空(大氣) ★臺灣擁有你從未想過的火山多樣性!從地體構造、地質史演變揭開島嶼東部、西部、北部以及脊梁山脈的火山活動歷程 ★第一手全球火山踏查紀實!壯闊、驚奇、充滿趣味! &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帶上,從新生代6,500萬年以來一直到1萬年前的全新世,都有火山噴發紀錄。近幾年,大屯火山群不時震鳴,證實為活火山;全球火山噴發似乎相當頻繁,地球上的火山怎麼了?我們將受到什麼影響呢? & 火山活動是一種熱釋放機制,地底下旺盛的岩漿對流,控制著地球的動態演化,讓地球得以成為活生生的星球。它們帶來恐懼,卻也不斷重塑星球。 & 本書講述史詩般的火山故事。通過科學研究,探索從外太空到內地核,火山的形成與作用對生物演進與人類文明的影響;火山蘊藏的自然資源和美麗寶藏,是如何滋養著人們。你將來到臺灣各處火山遺跡現場;沿著太平洋火環帶繞行日本、堪察加半島、美國西部、夏威夷、印尼、菲律賓;並在板塊交界處見證火山如何活躍,例如冰島、義大利等。隨著海上研究船鑽探岩芯時,我們得以窺知難得一見的海底火山痕跡。 & 臺灣有三個火山岩區,分別是西部、北部與東部,每個區域因構造與運動時間不同,形成火山多樣性。火山作用後一片洪荒,然而透過大屯火山群、澎湖群島的山、海視角,兩種截然不同、卻各自精采的重生故事被展現。 & 大屯火山群因為地形的阻隔,保存了一些極為特殊、專屬於火山周邊、具有獨特基因型的微生物群落,例如陽明硫葉古菌、陽明山溫泉紅藻等。向天池是火山口湖,孕育出獨有的溼地生態奇觀,例如俗稱「向天蝦」的鵠沼枝額蟲在雨季滿水孵化時百花齊放,池水乾涸後卻立刻消散。夢幻湖的酸性湖水,成為臺灣水韭特別偏好的低營養鹽特殊空間。回到作者的家鄉澎湖赤崁村,他現身說法,娓娓道出黑石頭玄武岩如何造就群島豐富的人文風土,老祖先又是如何把黑石頭運用得淋漓盡致。澎湖石敢當不是迷信,而是精神寄託的標誌。 & 義大利坎皮佛萊格瑞火山(Campi Flegrei)曾在39,000年前發生大爆發,導致全球氣溫下降,被認為可能是造成尼安德塔人滅絕的原因之一,如今當地人依賴火山所化育的肥沃土壤,種植釀造義大利最好的葡萄酒。作者記得當年夜宿坎皮佛萊格瑞火山陷落口的那一夜,可清晰聽到火山隆隆的噴氣聲,同一區內還有維蘇威火山,不禁令人打起冷顫……美國加州東部長谷火山陷落口到莫諾湖(Mono Lake)之間是不可錯過的美麗自然景觀,此處展現了教科書中流紋岩熔岩穹窿的所有特徵!放眼全球,想要就近觀察熾熱岩漿在你腳下破殼而出,冷卻凝固,表層摺皺扭曲,活生生形成一綑一綑令人嘆為觀止的繩狀熔岩,非夏威夷基拉韋亞火山(Kīlauea)莫屬!亞歷桑納州北部的石化林國家公園,由中生代三疊紀晚期的南洋杉組成,當時這些樹木死亡後,被火山噴發的火山灰所掩埋,形成矽化木的過程既精細又漫長,我們得以看到樹木的原貌,甚至幹細胞的形狀都如實體現,令人震撼! & 作者將數十年從事火山科學研究、全球考察的歷程,結合生動的個人故事,編織出一條道路,試著將其帶回生活。 & 全球正面臨氣候變遷、能源危機,火山噴發的一些謎團也仍然存在。火山噴發雖然人為無法阻止,但藉由科學的監測和研究,可預測其可能發生的時間並制訂防災策略。 & 在地球46億年的歲月裡,人類在一個由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所塑造的世界中,應存敬畏謙卑之心。火山噴發的作用之一,或許是一個試金石,挑戰人類無止盡發展的極限。未知的火山似乎在呼喚著我們。 & 本書特色 1.宇宙與地球視角:包括宇宙形成與火山在星體上的作用、地球生命史和火山的不可分割性等。 2.火山多樣性,展現臺灣與周遭島嶼獨特性:透過臺灣火山群的構成與特色,繪製出一幅1億2000萬年至今臺灣火山多樣性的長卷。不同類型的火山匯聚在島嶼與周邊海域,各自展現其獨特、複雜的地體構造。 3.環境觀點,帶回生活的多重視角:火山活動如何塑造氣候,如何影響生物演進?生命如何從不毛之境重生?火山帶來災害,同時也帶來了好處。例如肥沃的土壤、獨特的物產與生態、珍奇的寶石等等。 4.精采的全球火山追尋之旅:作者寫出數十年全球火山的田野行腳,帶我們真正繞行火環帶、行至板塊交界處,更隨研究船鑽探岩芯、追尋海底火山奧秘,是非常難得珍貴的田野紀錄。 5.人文關懷:氣候變遷和能源問題下的火山角色,如何為未來做準備,並防止災害。 &
【電子書】日本全國池之散步圖鑑
~~~超厲害~~~ 『池之圖鑑』 地表最強水池宅宅の手繪+鳥瞰圖 !!!走訪超過7000座湖沼池泊祕境!!! & ———網羅全日本181座水池圖解——— 從自然地理、人文歷史、趣聞軼事、建築構造、遊憩方法 關於池湖的一切通通告訴你 & ◆明明是湖卻叫「池」? ◆有99%以上都是人造池? ◆湖水的顏色如何判定? ◆火山臼湖與火口湖有何不同? ◆海跡湖和潟湖如何形成? ◆電視劇上演的水攻城戰真有其事? & 「水池的魅力,或許在於人們向來不太留意的地方——『往低處走』」。 ——市原千尋(Ichihara Chihiro) & ◢◢◢ 關於池湖你所不知道的雜學 ——日本百選,池湖水庫散策全圖鑑 & 日本有高達21萬個以上的水池和湖沼,其中99%以上,都是人造池,那些不為人知的祕境要去哪裡看?日本池湖研究的狂熱份子市原千尋,濃縮多年來的水池訪查經驗,精選日本全國181個池湖,將池子分成8種——島池/山池/里池/人造池/公園池/城池/町池寺/社池 ,系統化地加以介紹,搭配作者親筆繪製的手繪構造+鳥瞰圖,讀來十分療癒! & 讀者可從「看起來挺有趣的」那一頁開始翻閱,從中察知各種水池間的差異,而這些原本看似模糊不清的水池奧秘,就會一一向你顯現。在了解這些充滿個性的水池的不同面向後,如果你能在住家附近司空見慣的池子中,發現和以往不同的光彩,那就太好了! & ◢◢◢ 日本第一的池湖研究狂熱者 ——走遍全日本超過7000處湖泊祕境 & 作者市原千尋是日本池湖研究的狂熱份子。因為喜歡釣魚,開啟了人生第一次深夜出發到遠方水池的巡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只要在地圖上發現還沒去過的水池,他就會坐立難安。他的人生志向是走遍日本全國21萬個湖沼,遇見「撥響心弦」的水池,截至2019年已完成7千多個的池湖巡禮,致力推廣給大眾了解池湖的魅力。 & ◢◢◢ 從自然地理、人文歷史、趣聞軼事、建築構造、遊憩方法 ——關於池湖的一切通通告訴你 & 【自然地理】 ◆看起來像是天然湖,其中有99%以上,其實都是人造池? ◆明明是湖卻叫「池」?明明是池卻叫做「湖」? & 【人文歷史】 ◆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中登場、於奈良時代為宗教目的建造的最古老水池——猿澤池。 ◆日本歷史上三大水攻戰的舞台之一「忍城」,其巨大池沼遺跡——埼玉縣的忍池。 【趣聞軼事】 ◆在淡路島,管理灌溉池的組織,被稱為「田主」? ◆大部分的湖水怪談傳說主角都是「大蛇」或「悲慘的美人」? ◆北海道「白色戀人」巧克力包裝上如同「倒富士」的絕美湖面景色,來自日本最北的天然湖——久種湖。 【遊憩方法】 ◆只有鹿兒島能看到令人害怕的「神秘紅地毯」池水——貝池。 ◆奧日光山中N年才會現身一次、攝影師心中的夢幻之湖——小田代湖。 ◆擁有讓人想起歐洲古城的百年石砌堰體、賞櫻絕景——河內貯水池。 & 【建築構造】 ◆隱身在神戶新幹線站後方的重要文化財、日本第一座重力式水泥水庫——布引貯水池。 ◆新潟的古老里山智慧,活用大雪和山崩地形的日本農業遺產第一號——山古志的梯池群。 ◆利用蓋廣島機場的廢土,建造出現代化的池泉迴遊式的立體庭園——三景園。& & & & & & & && ◆絕海上的孤島如何發展出驚人的水利技術——沖繩南大東島的的石灰岩池群、地底湖。 ◆從停車場下車就能直接坐上和舟,進行水池巡禮,還能看到傳統治水土木工程「聖牛」——木曾川水園。 & ◢◢◢ 特別收錄 ——課堂不會教、旅遊書沒有寫! & ◆湖泊絕景要這樣看、這樣玩? ・人造池觀光其實很好玩! ・換個角度,從上空看截然不同的池湖形狀。 ・親水功能滿點——結合釣魚、賞櫻、生態保育、休憩玩水的名所水池。 ・想看「現世地獄圖」,不要錯過水庫的「溢洪口」設施。 ・刊載日本官方「名水百選」、「灌溉池百選」、「水庫湖百選」名單。 & ◆池湖科普小知識 ・湖水的顏色如何判定? ・火山臼湖與火口湖有何不同? ・海跡湖和潟湖如何形成? ・全日本只有7座、超稀有的「扶壁式堰體」如何建造? ・農閒期進行「放水」儀式的實際功能是? ・將池水當作神明本體崇拜的奇妙信仰? ・火口湖的池水顏色被譽為「魔女之瞳」的原因? ・電視劇上演的水攻城戰真有其事? & 本書特色 & 第一章& 島池散步 ——離島專屬的風情和獨特性 & 第二章& 山池散步 ——大自然所生成的奇蹟水岸 & 第三章& 里池散步 ——為滋味豐美的日本里山帶來潤澤的池水 & 第四章& 人造池散步 ——土木遺產之美!巨大結構物水庫 & 第五章& 公園池散步 ——公園池,玩心滿滿 & 第六章& 城池散步 ——越認識護城河,就會更明白城郭的魅力 & 第七章& 町池散步 ——在城鎮中,偶遇令人驚訝的歷史和傳說 & 第八章& 寺社池散步 ——佛寺神社的水池是懸疑和傳說的寶庫 &
【電子書】臺灣惡地誌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本書特色 1.地質上:透過一百多公里範圍內的三處惡地,看見島嶼複雜又脆弱的地質形成;其中西南部泥岩惡地的地質與地景多樣性高,包括泥火山、珊瑚礁石灰岩、尪仔上天等。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歷史上: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就封存在西南泥岩惡地區。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惡地為屏障,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淺山原始樣貌與族群遷徙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漁、牧、流竹等特殊營生方式。生態上:看似貧瘠,卻意外成為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約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位於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的角色。特有農產之鄉:因地質形成特殊土壤,生產出好吃的芭樂、棗子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滋味。以草根公民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科學家,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
【電子書】磐石紀事
從溪中的鵝卵石到組成巍峨山峰的岩塊 細細讀懂石頭裡蘊含的多采過往 & ◎程延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資深研究員)專文推薦 & 馬克吐溫也驚為天人,地質學的精彩故事 岩石看似沉悶無聊,但其中的豐富內容,連馬克吐溫在自傳中都得記上一筆。要了解過去億萬年間地球經歷過的炎熱、寒冷,風暴、災害,就得檢視一一刻畫於這些岩石所受到的切割、擠壓、熔解、破壞所造成的形狀與紋路。火山活動形成的火成岩、經過千年沉降形成的沉積岩,還有受盡高溫高壓而成的變質岩組成了我們所知的地球。除了看似複雜的地質字彙,地質學中還有更多有趣的知識洞見,比如我們該如何探測整個地球、如何得知地球年代等等。 & 岩石是沉默的紀錄者 沉默的岩石不只是見證地球的形成,他也幫助紀錄了生命的各種歷史,從誕生到破滅還有重新茁壯的故事。比如紅色的岩層記錄著光合作用開始的氧氣革命、伯吉斯頁岩層中包埋著寒武紀的大爆發,還有多次冰河時期冰封的痕跡。貝鳶業如在本書中用清晰有趣但深刻豐富的筆調,探討地質學、演化學以及岩層間留下的有趣故事。 & 原書名:《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 強力推薦 江博明(前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林基興(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趙丰(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隆欽(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
【電子書】磐石紀事: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從溪中的鵝卵石到組成巍峨山峰的岩塊 細細讀懂石頭裡蘊含的多采過往 & ◎程延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資深研究員)專文推薦 & 馬克吐溫也驚為天人,地質學的精彩故事 岩石看似沉悶無聊,但其中的豐富內容,連馬克吐溫在自傳中都得記上一筆。要了解過去億萬年間地球經歷過的炎熱、寒冷,風暴、災害,就得檢視一一刻畫於這些岩石所受到的切割、擠壓、熔解、破壞所造成的形狀與紋路。火山活動形成的火成岩、經過千年沉降形成的沉積岩,還有受盡高溫高壓而成的變質岩組成了我們所知的地球。除了看似複雜的地質字彙,地質學中還有更多有趣的知識洞見,比如我們該如何探測整個地球、如何得知地球年代等等。 & 岩石是沉默的紀錄者 沉默的岩石不只是見證地球的形成,他也幫助紀錄了生命的各種歷史,從誕生到破滅還有重新茁壯的故事。比如紅色的岩層記錄著光合作用開始的氧氣革命、伯吉斯頁岩層中包埋著寒武紀的大爆發,還有多次冰河時期冰封的痕跡。貝鳶業如在本書中用清晰有趣但深刻豐富的筆調,探討地質學、演化學以及岩層間留下的有趣故事。 & 原書名:《地球用岩石寫日記:追蹤46億年的地球故事》 & 強力推薦 江博明(前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林基興(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趙丰(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隆欽(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
【電子書】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本書特色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電子書】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
經典長銷不墜 認識台灣必備寶典 圖文並茂,輕鬆掌握地理學習關鍵 地震波有哪幾種? 地形雨、對流雨有什麼不同? 降雨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十七級風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台灣主要斷層分佈在哪裡? 地理知識一目了然 地理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地質、氣候、水文,與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自然現象,對你我的生活更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地理名詞包羅萬象,有些過於艱深,讓人不易理解;有些名稱相近,讓人似懂非懂。 遠足文化累積許多豐富專業的台灣相關地理資料,應讀者期待,將生活與學習常見的地理名辭與理論,歸納整理對照, 並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加上多量、大幅、全彩、精緻的手繪圖與照片,讓無形的現象在圖畫中成了易於理解的常識。 豐富的圖解內容沒有文字的枯燥,更能詳細清楚呈現,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書,也是好看、有趣的自然科學讀物。 生動的地理動畫,好看、好玩又好懂 將動態的地理動畫搬演於紙本書上,具體描繪自然地貌演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搭配清晰簡明的解說,給予身歷其境的閱讀感受,輕鬆建立清楚的地理觀念。 涵蓋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特闢「認識台灣」專欄 本書全盤介紹九年一貫課程內,基本而重要的自然地理名詞及觀念,並且特闢「認識台灣」專欄。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有地震、颱風、豪雨等現象產生,國人愈來愈發現:降水、斷層、河流作用、震波等出現在課本上的地理名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不僅是學生學習須知,對許多台灣自然現象的了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能不知道。 完全圖解、檢索便利,地理學習超簡單! 本書較國外翻譯之地理工具書,更貼近國人的所知與理解,並多以色彩豐富、層次清晰的照片與手繪圖輔助說明,加上豐富的「認識台灣」專欄,更實用、更好看。依照相同主題排列辭條,讓讀者易於了解相關知識,書末附檢索,方便讀者查閱。 得獎紀錄&& & 榮獲金鼎獎、好書大家讀獎項認證
【電子書】億萬年尺度的臺灣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合作出版 & 當我們在板塊之間&&&&&&&&&&&&&& 由下而上,重新認識這群非比尋常的島嶼! & ‧在四十六億年地球歷史長河中,僅僅六百萬年歷史的臺灣,何以成為一個非比尋常的島嶼?吸引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紛紛前來研究? ‧臺灣、澎湖群島、馬祖列島因不同的地質與構造作用,形塑出那些殊異的島嶼景觀、土地生態、人文故事? ‧生活在滿布斷層與地震的臺灣,要如何重新理解環境?以及面對自然與隱含的威脅? &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今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火山作用、沉積循環等,竟然全匯聚在臺灣,這塊土地所暗藏的歷史與故事,遠超過我們想像。 &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一個人在一生有限的生命當中,可以在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觀察到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 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 [九座地質公園,九個地質特色] & 首篇以板塊碰撞交界處的東部拉開序幕,講出臺灣在世界史的位置,以及「臺東利吉惡地」地質的重要。接著用層層推理解謎的方式,解答「小野柳富岡砂岩」為何倒轉、如何倒轉。 「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位於兩大板塊聚合處,利吉混同層破碎、不穩定,彷若臺灣島的縮影,瞭解利吉也將成為解開臺灣身世的開始。居民面對惡地,從征服到永續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要如何生存在這個脆弱島嶼的線索。 & 「東部海岸小野柳地質公園」海岸邊各種造型的石頭永遠是觀光的焦點,但小野柳可不是平凡的頑石,這塊巨大的富岡砂岩經歷過地震、海底山崩的坎坷,最後甚至還頭上腳下翻轉一百八十度,小野柳原來並不是野柳。 & 「野柳地質公園」野柳女王頭,是臺灣人集體的觀光記憶。野柳與北海岸一帶的各種岬角與灣澳景觀變化多端,各種奇石更是獨特,但可知女王頭是怎麼形成的?她為何有斷頸問題?海浪襲來又退去,漁村盛起又衰退。地質公園中最賺錢的野柳,如何能兼顧觀光與保育、並與社區文化產生良性的連結? & 「鼻頭龍洞地質公園」龍洞因為潔白的龍洞砂岩成為攀岩聖地,為什麼雪山隧道開挖時遇到比鋼堅硬的四稜砂岩會單獨出現在這裡?跟斷層有何關係? & 沉積岩是構成臺灣西部岩層的重要岩類,「草嶺地質公園」脆弱的地質、激烈的侵蝕,又配合上順向坡與清水溪的交纏,讓草嶺潭的數度出現與消失成為一則傳奇,草嶺一再從崩壞中重生,是地震島臺灣的縮影。 & 高雄「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與利吉惡地不同,這裡的泥岩惡地貫穿臺灣南部,向以月世界著稱,不只植被稀少,還蘊藏著天然氣噴發成泥火山,百年前在日治時期就是重要地景,此地處處危機,泥火山泥漿經過之處,能使樹木瞬間死亡,但這裡卻又種出暢銷的燕巢芭樂。 & 「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立足在難以築城、地基不穩、災害頻仍、變化不斷的沙地之上,連綿的沙洲潟湖卻也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這裡充滿著鄭成功與外國人的傳說、歷史。西海岸數百年來的劇烈變化,養殖漁業、海埔新生地與工業區設置以及溼地保留的衝突,恰好成了映照臺灣社會快速變遷的一面鏡子。 &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從柔美到雄渾,澎湖的九十座島,每一座都是一道玄武岩風景,不僅玄武岩精采,澎湖的潮間帶更使澎湖成為美味海鮮的來源,火山岩漿與海水在此交鋒一千多萬年,瞭解澎湖,也將瞭解臺灣海峽。 & 「馬祖地質公園」馬祖的花崗岩是高級建材,花崗岩的出現顯示馬祖不僅在地質上與臺灣殊異,更比臺灣古老許多,超過一億年前就已經形成。馬祖從語言到飲食、生態,甚至歷史記憶一直與臺澎不同,一九四九年,國共劇變使我們成為意外的共同體,也使馬祖成為前線戰地,堅硬的花崗岩成為坑道與據點的最好場所。 & ※地質公園(GeoPark)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General Assembly, UN)核准的全球推廣計畫,目的是「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進行具有積極社會性目標的地球環境保育整合。這些地景必須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等特質。推動地質公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與促進小區域的社會經濟,整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使其能永續發展。藉由提升大眾對地球遺產價值的認知,增進我們對地球與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使我們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資源,進而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跳脫過去以保育為主,而改以將人類的活動與永續生活考慮進來,是一種全球新觀念、新趨勢與新做法。管理的角色,由國家改為地方社區自主性。 地質公園在臺灣已於二○一七年正式納入文資法,將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發展方式,也是我們得以與世界趨勢連結的重要計畫。 & 本書特色 & 一、往前延伸、往下鑽深的大尺度臺灣史 從地質/地理的視角,將臺灣歷史往前延伸到人類之前;向下鑽深直探海底,大尺度重新認識臺灣島,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更將艱澀的地質知識,透過充滿人文情感的生動筆觸,讓讀者讀出與切身相關的時代新意義。 二、以跨領域找到本土自然書寫的新敘事,重新認識臺灣 普利茲獎得主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以寬廣的視野在全球面臨生態崩壞的危機關鍵時刻,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Charles C. Mann 《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則從生態的角度,重新解讀五百年來的世界史與全球化,此皆當代必讀的跨人文與自然領域的暢銷經典。本土自然書寫勢必要跨出文學性的感懷,使自然與科學重新整合進當代的生活之中。 三、不只文字,更有充滿人文哲思與科學意義的攝影 本書由《南風》作者許震唐、與曾獲金鼎獎攝影獎的資深記者黃世澤操刀九座地質公園攝影,透過攝影的思考呈現地質特色,使照片兼具人文、美感與知識性。本書以攝影集的品質呈現九座地質公園。透過這些攝影,你將發現原來你曾去過的地方有更深刻的美學,而你不曾去過的地方,則是你下一個亟欲前往一探究竟之地。 四、不只文字,更有清楚易懂的地質概念繪圖 每個地質公園的關鍵概念,將由GEOSTORY年輕團隊繪製地質插圖,期待以清楚易懂的風格,讓地質知識變得有趣清晰。
【電子書】福爾摩沙的故事:獨特的容顏-南臺灣
〝One day`s exposure to mountains is better than a cartload of books. 〞&& -John Muir〞 &&& 台灣的地景多變且具高度多樣性,使台灣宛如一間奇特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台灣的自然地質地形景觀,乃千百萬年自然界作用所孕育成的自然瑰寶,也是保育之重要對象。 台灣豐富的地形景觀不僅世界知名,更是彌足珍貴的自然資產,本書提供國人地景保育教育與認識地景資源的圖文資料,對於中小學生、教師、民間保育團體,及一般大眾都是認識地景必備的基礎工具書。 本書由地質學家王鑫老師,介紹東海岸、泥火山、恆春半島、澎湖等特殊的地景。篇末從感性的「賞景」美感經驗,引導讀者走入知性的「讀景」環境美學。
【電子書】福爾摩沙的故事:獨特的容顏-北臺灣
百年難得一見 很稀奇嗎? 花了六百萬年的時間 精心雕琢的容顏 你想看嗎? 譽為福爾摩沙的台灣島實至名歸。 大自然的巧手以板塊運動、火山活動為台灣提供新的地形,再以風化、侵蝕作用來雕琢台灣的外型。歷經六百萬年的裝扮才呈現出今天的面貌,就是所謂「自然就是美」。 對地球而言,台灣是個六歲(以百萬年為單位)的小老弟。年紀雖小、體型也不大,但是每年仍在努力的長高(平均每年約0.5 ~1.0公分)。台灣位在歐亞板塊及太平洋板塊之間,身受兩者不斷的推擠,三不五時就會藉由抖動(地震)來疏解壓力。正因為年輕有活力,所以台灣的地質景觀既多樣又豐富。 面對台灣,這個地球的小孩,王鑫老師將其對台灣地質景觀的專業研究與熱愛,以精彩鮮明的圖片、簡潔的生活用語,細細介紹我們身邊這些特有且瑰麗的景致風貌,明瞭台灣豐富、多變且獨有的特殊地景。 最新的研究顯示:愛看書能延壽。希望能藉由本書帶給讀者充滿閱讀的驚喜與啟發,進而親身融入領略自然的造化。
【電子書】土壤的救贖
每個無法離開地球的生命都應該關心的事 人類數千年來的農耕及畜牧,特別是現代的工業化農業,已經導致八成的土壤碳流失到大氣中,即使我們今天就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地球仍會繼續暖化。而現在有許多人,越來越多的人,從科學家到碳農、碳牧人,從碳權交易巿場到環保團體,紛紛放下宿怨,共同走向同一個目標:把碳種回土壤裡,將大氣中的碳轉換成對土地、對所有地球生物都有利的土壤碳,而這還有可能扭轉全球暖化。同時還能賺到錢。 這是全球的新發展,綠色新希望,碳農業。 讓每個地球生命都獲利的偉大事業。 身為農民的孫女、園藝狂的女兒,作者歐森對土壤議題情有獨鍾。某次和大廚的偶然談話把她領到一個十字路口上,從這個路口開始,科學、農業、食品以及環境保護終於走到同一條路上。她發現,我們的腳下就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微生物帝國,能將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轉換成生物生存所需的土壤碳。 歐森介紹深具遠見的科學家、農民、美食家、牧場主人和庭園設計師,這些人的研究和工作都表明了,地球是可以治癒的,而且,一些看似棘手的問題,包括氣候變遷、空氣和水污染、食物品質,甚至肥胖,其實都可以用同一個方案來解決。 奧爾森帶我們走上一趟迷人的旅程,去了解自然世界裡隱藏的生物動力。從北美、非洲到澳州,有最多人追隨的農牧先驅,有不收受企業贊助的土壤科學家,也有土地管理者和環保人士少見的攜手合作。種種引人入勝的真人真事及分析,激發大家重新思考自己腳下的土地藏有多大的潛力,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面對最棘手的地球問題時,我們其實也可以有所作為。 「世上只有一體的土壤、一體的植物、一體的動物,還有一體的人類,因此全球只有一個保育問題,也就是土地病理學。」
【電子書】生活中不可不知的地理常識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地球的奧秘篇中國地理篇世界地理篇在輕鬆的閱讀中,增強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啟發思維,以認識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怎樣才能科學地推算出地球的年齡地球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地球內部結構的奧秘地殼究竟有多厚怎樣才能計算出地球的周長如何秤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大氣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地球上的氧氣用不完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水時刻處於運動之中的地殼海底荒漠中的綠洲南極冷還是北極冷地球任何地方每天都有晝夜更替嗎新的一天從地球上的哪裡開始極光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有趣的地球海陸輪廓和分佈現象中國為什麼稱九州中國曾有過幾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火山主要分佈在哪裡珠穆朗瑪峰名稱的由來中國河流湖泊裡的水都流到了哪裡中國一些少數民族語地名的原意有趣的地名及其歷史意義世界的海陸分佈有什麼特點全世界的主要語系和分佈情況七大洲的名稱趣談拉丁美洲的地名趣談「美洲」地名的由來「太平洋」的名稱是怎麼來的什麼是「地理大發現」穿越多個重要地理區域的經緯線有趣的國家別稱有多個首都的國家一些國名、地名的含義誤會得來的國名世界自然地理之最集錦
【電子書】工程項目管理創新:“5+3”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研究與運用
工程項目管理是工程建設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5+3""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就是將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的職能、目標分為""5""個要素,即:進度、質量、成本、安全、環保,通過流程保證體系、過程保證體系、責任保證體系等""3""個體系分別在微觀、細觀、宏觀層面確保""5""個要素的平衡統一,從而在項目操作層、管理層、決策層實現社會責任、合同責任、經營責任的協調統一。本書的內容是作者近40年來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經驗的總結和理論探索,全書共分六章,對""5+3""工程項目管理模式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並將作者親自主持實施完成的香港迪士尼工程項目的案例作為其中一章。本書為中國的工程項目管理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理論,作者希望它能夠給建築業的同行們提供借鑒和參考,也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來進一步研究、探討""5+3""工程項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