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愉園築夢
「愉緣有機農園」十年有成,有機農業經營實務的SOP寶典。 & ◎獲得有機驗證及環保農園證書,海軍艦長蛻變為最專業的有機小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劉將軍退役後經營有機農園的全紀錄。 ◎分享十多年來種植蔬果、養殖魚禽、農產加工、農園改造的寶貴經驗。 & 人類罹癌的機率提高,跟食用由化學農藥、肥料種植及養殖出的農漁牧產品有關,尊重自然的有機耕種,將是農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 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從自然生態、有機生產管理、花卉樹木、蔬菜瓜果、水畜產養殖,到農產品加工、園區工程等,寶貴的實用資訊除可供有機農友參考之外,也為愉園十多年來的成長留下珍貴紀錄。 & 教你認識並確實掌握:自然生態、有機生產管理、花卉樹木、蔬菜、根(塊)莖及瓜類、水畜產養殖、一般水果、新興果樹、農產品加工、園區自建小工程。 & 經營有機農場,按圖索驥,手到擒來!& 打造無毒零汙染,永續美好新家園! &
【電子書】愉園築夢:有機小農與開心農場的實務經驗
「愉緣有機農園」十年有成,有機農業經營實務的SOP寶典。 & ◎獲得有機驗證及環保農園證書,海軍艦長蛻變為最專業的有機小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劉將軍退役後經營有機農園的全紀錄。 ◎分享十多年來種植蔬果、養殖魚禽、農產加工、農園改造的寶貴經驗。 & 人類罹癌的機率提高,跟食用由化學農藥、肥料種植及養殖出的農漁牧產品有關,尊重自然的有機耕種,將是農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 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從自然生態、有機生產管理、花卉樹木、蔬菜瓜果、水畜產養殖,到農產品加工、園區工程等,寶貴的實用資訊除可供有機農友參考之外,也為愉園十多年來的成長留下珍貴紀錄。 & 教你認識並確實掌握:自然生態、有機生產管理、花卉樹木、蔬菜、根(塊)莖及瓜類、水畜產養殖、一般水果、新興果樹、農產品加工、園區自建小工程。 & 經營有機農場,按圖索驥,手到擒來!& 打造無毒零汙染,永續美好新家園! &
【電子書】豐壤之地:四步農法的如實滋味
~一本獻給農夫的心靈之書~ 每方土地都有其獨特面向,認識它、了解它、與之合作,必得豐壤。 不噴藥‧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 信任大自然能自給自足 把做主的權利還給土地 你聞過菜根香嗎? 你知道什麼是蔬果的「真味道」嗎? 你聽說過果實的氣味會反映土壤的養分嗎? 中年轉職做農夫,翁豪杉嘗試過慣行農法與有機農法,最後受日本自然農法之父福岡正信啟發,創造了「四步農法」。 做農路上一路摸索向前,從一開始不斷的試行錯誤,到走上自己專屬的道途,翁豪杉深刻體悟了一件事:「土地,真的不需要人工介入做太多事情!」如果我們相信,大自然的生態能自給自足,那麼,就應該把一切做主的權利,還給大自然,還給土地。 四步農法堅持四「不」原則:不噴藥、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翁豪杉認為,只有使用對土地好的農法,做農才會開心,農夫開心了,種出來的作物自然好吃。他施行四步農法近二十年,成功種出每到產季就供不應求的美味紅龍果、「打遍天下無敵手」可以生吃的甘甜玉米,甚至還打破薑、山藥等作物不可連作的魔咒。 四步農法絕非放任土地自生自滅,而是用心傾聽土地的需求,不強迫大自然按照人類的方式運行,對田裡的生物一視同仁,師法自然,重建循環生態系──土地好,農作物就會長得好!這就是「四步農法」創造美味奇蹟的祕密。 本書不只記錄翁豪杉創建四步農法的心路歷程,更無私分享他在花蓮耕耘近二十年來的實作經驗與心得。 ◇四步農法的施行步驟與重點提示。 ◇從農路上不孤單!四步農法學員心得分享。 ◇不藏私公開紅龍果、薑、高麗菜、印加果等作物實作方法。
【電子書】島耕作農業論
《島耕作》系列作家弘兼憲史探討農業的深刻作品2013年,島耕作終於從社長升為會長了,《Morning》週刊熱門連載漫畫《會長島耕作》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農業」。漫畫家弘兼憲史曾經在市民農園種菜,長期對國內外農業採訪、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日本的農業盡是稀奇古怪的事,農業從業人口已萎縮到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前途堪慮。然而,他卻樂觀地提出「農業才是日本的發展活路」的看法,他認為日本的農業應該可發展獲利的模式。對弘兼憲史來說,農業充滿了創造力,是一件很棒的工作,但他在農業採訪時一直有個疑問。他曾經待過松下電器等電機製造廠,它們都是投入大筆資本興建工廠,嚴格品管並大量製造成品,然後外銷全世界,所有創造日本經濟奇蹟的製造業都是採用這種模式。為什麼農業做不到?於是,他寫了《島耕作農業論》。他首先敘述戰後在美軍司令部下令日本進行農地改革,對日後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繼而觀察大分縣的植物工廠、高效率的荷蘭農業。荷蘭最耀眼的產學合一「食谷」,就如同美國的「矽谷」,以瓦罕寧恩大學為中心,匯集了1500間食品、農業等企業和研究所,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起在這裡共事,這是世界的發展趨勢。日本失敗的農業政策該如何轉變?他對稻米、補助金、農協等議題提出討論和建議,還有關於日本酒「獺祭」與「近大黑鮪魚」最新的農漁業介紹。最後他分析了「攻擊型農業」的現在與未來,認為日本的農業應該朝向「大規模的農業」與「小而強的農業」共存的方向邁進。台灣的農業與日本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半個世紀來日本的農業持續在錯誤的道路上邁進,台灣也亦步亦趨,本書非常值得台灣借鏡。讓我們與島耕作一同翻開這本令人期待的農業入門書,以輕鬆的心情與島耕作一起了解日本農業的現況和未來。
【電子書】果園人生
資深農友X返鄉農青 果園人生永遠不喊卡 每顆文旦,都是堅持。每個果園,都是家園 從小在果園打零工的小男孩,成為擁有六十年經驗的文旦職人,看一眼樹梢新芽,就知道果實是否美味;與果樹一起長大的孩子,專職務農近二十年間,毫不間斷寫下工作日誌,成為自己的農民曆;隔代教養的家庭裡,七十歲的老果農謝絕捐款,用文旦養育兩個孫子成長,果園是他守護家庭的溫柔;覺得種稻巡水太辛苦,為了消遣而開始種文旦的醫生娘,照顧子女,照顧果樹,也照顧大自然;農村青年自都市返鄉,傳承家族留下的果園,不惜成本從日本空運高科技防水布,每年剖開600顆文旦就為了精準掌握每一棵果樹的甜度數據。突破務農的悲情形象,保存人生的酸甜滋味。發生在果園的故事,都是每個農友農青專業技術的累積,也都是醇厚的人情。 當文旦園裡正忙著剪枝灌水、疏花施肥,而文旦園外,建立自家品牌的奮鬥正要開始。從為麻豆文旦代工起家,一整年的辛苦都成了他人的替身;到了為自己發聲,突破默默無聞的困境,從1斤7元的拍賣價,到評鑑會上1斤120元的肯定。耕耘百年,獲獎無數,終於打造專屬於家鄉的斗六文旦品牌。 斗六文旦的崛起與奮鬥,來自曾在果園裡奔跑的孩子,也將傳承給以果園為家園的新一代。每棵甜中帶著微酸的文旦,背後都是充滿忙碌的勞動身影,都是這片土地的故事。 本書特色 •圖文並茂呈現文旦種植樣貌 •深入採訪文旦職人的奮鬥歷程 •從代工至創立品牌,台灣產業的發展 名人推薦 楊宇凡(農委會百大農青 關廟劉德華) 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電子書】建構『三農三生』新價值鏈Ⅱ:從產業價值鍵觀點思考我國農業發展策略
台灣是典型的小農國家,半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由較封閉經濟體系轉型為開放經濟體系,農業部門為了適應國內外的經濟變局,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調適,建立具有台灣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人類的發展歷程,總是有扭曲與顛簸,台灣的農業發展也難免遭遇進程中的波折,而在順境與困境的交替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研究。本書之彙整,即在於為台灣小農發展問題解析。農業發展政策的研擬,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很重要,缺乏理性的思考,政策的扭曲必然影響發展策略的精準,導致農業發展的衰退。台灣農業發展的研究,給了寶貴的見證,告訴我們背景條件與理論探討的研析,對於農業決策的重要性。
【電子書】農業經濟情勢與政策調適:台灣農業發展研討
台灣是典型的小農國家,半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由較封閉經濟體系轉型為開放經濟體系,農業部門為了適應國內外的經濟變局,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調適,建立具有台灣 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人類的發展歷程,總是有扭曲與顛簸,台灣的農業發展也難免遭遇進程中的波折,而在順境與困境的交替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 研究。本書之彙整,即在於為台灣小農發展問題解析。 農業發展政策的研擬,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很重要,缺乏理性的思考,政策的扭曲必然影響發展策略的精準,導致農業發展的衰退。台灣農業發展的研究,給了寶貴的見證,告訴我們背景條件與理論探討的研析,對於農業決策的重要性。
【電子書】住在田中央!農夫、土地與他們的自給自足餐桌
住在田中央的樂農日日!土地教我們的事,比什麼都寶貴 18種從農方式,50種親近自然的日常實踐,與自給自足餐桌 日出而作、自種果蔬,享受與地為伍的踏實生活,美好忠實記錄 「土地,是我們的老師,更是一切生活的源頭!」在台灣有一群與土地為伍,天天學習生活裡每件新鮮事的人,從農之後的日常,比從前快樂百倍!他們種果蔬、做料理,甚至設計自己的住屋、好友相揪組農場、推廣農村,土地帶給他們的一切,是身心靈的完全滿足。 & ◎和你想得不一樣!我們這樣當農夫◎ 左手寫歌,右手種稻-南澳自然田裡的歌手夫婦 有環保意識的科技新農-專研魚菜共生的種植達人 辦一間以菜換蔬的書店-工程師與設計師的務農實踐 和國際志工一塊兒下田-捍衛糧食正義的漂鳥農夫 新移民再造活力有機村-有熱情的農青新勢力……… & 原本是工程師、捷運列車長、設計師、科技公司主管、高學歷的博士生、台商主管…看似有大好人生的他們,怎麼開啟從農之路的呢?帶你走訪這群務農無悔的人,大家將述說如何一步步實踐,從無到有,構築不同面向的快樂農生活!自然農務的美好、對環境的重視,使他們離開了原有的,決心捲起褲管、捨鋤頭下田,學習上一代「汗滴流下土」的踏實人生。 & ◎不再埋頭苦耕!從農有更多可能◎ │自種自吃.樂農家庭│ 與土地緊依相連的樂農家庭,他們住自己設計的住屋、後院則是成片的鮮摘蔬菜箱!小孩天天在自家後院學習「田間自然課」、吃天然蔬果,或者手作有機鮮食餵養毛孩子,讓狗狗在野菜園裡奔跑嬉戲,與好友、家人一塊兒親密生活! & │自成一圈.小村生活│ 深山裡或平原上座落的多個小村落,基於對環境的友善共識,大家聯手種稻、種蔬果、做烘焙,手作生活所需、開書店築民宿、辦起銀髮族的有機食堂…串連每一個家庭,形成了自然村、有機村,甚至原民部落,自成一處供應彼此生活無虞的樂活之地。 & │成群樂農.揪伙組織│ 從一個小農民開始,到好友們一起合力築農場,老農新農一起自給自足之餘,也讓生活面向更廣更多元,有的辦食農教育與體驗、有的提供作物給幼兒園當營養午餐、有的更與外國志工接軌一同務農…,讓農務延伸成能分享的共同樂事。 & 書中將分享18處樂農組織及家庭,皆默默耕耘又好客,是土地的好朋友,與自然共存共生、隨四季時序流轉,特別懂得土地孕育出來的好味道。大家以呵護土地與下一代的心,認真用心種各類作物,在全台形成多處聚落,藉由不同的田間故事與饗樂餐桌,了解他們如何親近土地,跟著季節吃、自種安心食,將田裡恩賜變成桌上佳餚! & 此外,還要教你跟著農夫吃健康,60道簡單烹調的原味料理,或學做醃漬保存、無添加佐餐醬料,從天然吃食開始著手,進而體會從土地而生的美好豐盛。 & 1. 全台走訪.18種農生活!50位農夫如何從農,各有精采故事可說,務農不再只有一種面向和身份。 & 2. 貼身側寫.農夫的日常!詳述農友們一步步親近地土的過程、友善環境的農耕法與在地生活實錄。 & 3. 美味純粹.跟著農夫吃!示範安心吃原味的60道手作食譜,以及教你分辨真心好食材的田間自然課。
【電子書】住在田中央!農夫、土地與他們的自給自足餐桌
住在田中央的樂農日日!土地教我們的事,比什麼都寶貴 18種從農方式,50種親近自然的日常實踐,與自給自足餐桌 日出而作、自種果蔬,享受與地為伍的踏實生活,美好忠實記錄 「土地,是我們的老師,更是一切生活的源頭!」在台灣有一群與土地為伍,天天學習生活裡每件新鮮事的人,從農之後的日常,比從前快樂百倍!他們種果蔬、做料理,甚至設計自己的住屋、好友相揪組農場、推廣農村,土地帶給他們的一切,是身心靈的完全滿足。 & ◎和你想得不一樣!我們這樣當農夫◎ 左手寫歌,右手種稻-南澳自然田裡的歌手夫婦 有環保意識的科技新農-專研魚菜共生的種植達人 辦一間以菜換蔬的書店-工程師與設計師的務農實踐 和國際志工一塊兒下田-捍衛糧食正義的漂鳥農夫 新移民再造活力有機村-有熱情的農青新勢力……… & 原本是工程師、捷運列車長、設計師、科技公司主管、高學歷的博士生、台商主管…看似有大好人生的他們,怎麼開啟從農之路的呢?帶你走訪這群務農無悔的人,大家將述說如何一步步實踐,從無到有,構築不同面向的快樂農生活!自然農務的美好、對環境的重視,使他們離開了原有的,決心捲起褲管、捨鋤頭下田,學習上一代「汗滴流下土」的踏實人生。 & ◎不再埋頭苦耕!從農有更多可能◎ │自種自吃.樂農家庭│ 與土地緊依相連的樂農家庭,他們住自己設計的住屋、後院則是成片的鮮摘蔬菜箱!小孩天天在自家後院學習「田間自然課」、吃天然蔬果,或者手作有機鮮食餵養毛孩子,讓狗狗在野菜園裡奔跑嬉戲,與好友、家人一塊兒親密生活! & │自成一圈.小村生活│ 深山裡或平原上座落的多個小村落,基於對環境的友善共識,大家聯手種稻、種蔬果、做烘焙,手作生活所需、開書店築民宿、辦起銀髮族的有機食堂…串連每一個家庭,形成了自然村、有機村,甚至原民部落,自成一處供應彼此生活無虞的樂活之地。 & │成群樂農.揪伙組織│ 從一個小農民開始,到好友們一起合力築農場,老農新農一起自給自足之餘,也讓生活面向更廣更多元,有的辦食農教育與體驗、有的提供作物給幼兒園當營養午餐、有的更與外國志工接軌一同務農…,讓農務延伸成能分享的共同樂事。 & 書中將分享18處樂農組織及家庭,皆默默耕耘又好客,是土地的好朋友,與自然共存共生、隨四季時序流轉,特別懂得土地孕育出來的好味道。大家以呵護土地與下一代的心,認真用心種各類作物,在全台形成多處聚落,藉由不同的田間故事與饗樂餐桌,了解他們如何親近土地,跟著季節吃、自種安心食,將田裡恩賜變成桌上佳餚! & 此外,還要教你跟著農夫吃健康,60道簡單烹調的原味料理,或學做醃漬保存、無添加佐餐醬料,從天然吃食開始著手,進而體會從土地而生的美好豐盛。 & 1. 全台走訪.18種農生活!50位農夫如何從農,各有精采故事可說,務農不再只有一種面向和身份。 & 2. 貼身側寫.農夫的日常!詳述農友們一步步親近地土的過程、友善環境的農耕法與在地生活實錄。 & 3. 美味純粹.跟著農夫吃!示範安心吃原味的60道手作食譜,以及教你分辨真心好食材的田間自然課。
【電子書】水梯田
厚生、護生、共生,喚醒山間睡美人,一起守護田園烏托邦看見山、看見水,看見生命台灣東北角的貢寮山區,順著潔淨的溪谷看下去,百年前先民砌石成階且悉心維護的水梯田映入眼簾,森林環抱的灌溉水道流水淙淙,四季花草、候鳥留鳥、鼬□、石虎、臺灣野兔等生物種都在這裡擁有棲身之所;珍貴如食蟹□這種以溪蟹、魚、蛙為主食的食肉目動物,也經常現身,捕食水梯田中的田螺。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得到充份的滿足;生物的多樣性、人與自然的長期互動,更形塑出特殊的水梯田文化。 看見貢寮、梯田、和禾米由林務局策劃的「水梯田復耕計畫」,嘗試在貢寮實踐「里山倡議」——透過環境學習與消費支持,維繫環境與人、城鄉之間、世代之間的公平與生活選擇權。結合在地居民、老農,一起友善的利用土地、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在濃郁的鄉情與水梯田生態下生產「和禾米」。曾經荒廢二十年的水梯田,經過除草、翻土整地,引進水後,宛如被喚醒的睡美人,恢復了盎然的生機,各種生命接力似的復甦,水生植物一一冒出頭,水生動物也來了……看見耕作、守護、在地人梯田因為先天環境受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靠人力親為,卻也因此保留了古老農業的完整面貌。貢寮的住民重新跟著節氣手工孵秧、插秧、挲草、割稻、曬米,生產最純淨的稻米,尊重土地的休養生息,善待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守著田的同時,也守著山、守著生命生生不息。於是,看見水牛、山芹山藥和艾草,看見田螺鱔魚、北返的雁鴨,看見樹嬸辦桌、看見秋金伯sun-gu,看見水泉叔、樹伯巡田水……本書特色1、 台灣水梯田復耕全記錄2、 傳統古老農法再現3、 溫馨的人情味記事4、 四季的農村生活5、 「里山倡議」生態、土地與人共生共榮的典範
【電子書】建構『三農三生』新價值鏈:從「開放式創新」與「社會企業」看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
本書以「開放式創新」觀點,分析農業價值鏈整合發展之國際成功案例、以及代表高品質盆花象徵的荷蘭Decorum Plants品牌聯盟、世界第一大乳品出口商的紐西蘭Fonterra、以黃金奇異果成功行銷全球的紐西蘭Zespri、挪威鮭魚產業發展策略等國外案例,並探究其發展歷程、營運模式及關鍵成功因素;另在「六級產業化」的概念之下,分析日本與韓國之政策措施及案例,探究如何將農業經營納入二級、三級產業部分,提高初級產業的主體性、促進地方發展;最後以「社會企業」概念分析國內11家農企業案例之營運模式與組織內涵,提供我國農業發展企業化、產業化、國際化、以及建立品牌價值之策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