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醫療機構不可不知的法律風險
★即便醫療行為符合常規,也可能負損害賠償責任?★醫療糾紛發生時,由誰負責證明已充分盡到告知義務?★如何判斷醫師有無失職或醫療疏失?★如何降低被判違反醫療常規的機率?★除了醫療常規,可有其他判斷有無醫療疏失的依據?近年來,醫療爭議案件時有所聞,醫病專業知識的落差,讓救人者經常為官司所苦。若想避開刑事訴訟、民事賠償、行政處分,你必須具備相關法律常識、理解醫療常規與醫療行為的合理範圍,從此遠離各種法律訴訟。從刑事、民事、行政、勞資等面向切入,本書蒐羅因醫事相關而可能引發的各式糾紛個案,並引用判決,由律師逐一點出審判重點,幫助讀者建立足夠的相關背景知識,在面臨醫療糾紛時,不再無所適從、茫然無依,懂得法官判決心證,得以為自己爭取最大權益。醫療相關從業人員必看:從過往判決,洞悉風險觸發因子,時刻留意,避免陷入糾紛。醫療機構經營者必備:掌握醫療法、醫事法、勞基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不再誤觸法規,影響營業績效。身陷醫療糾紛官司者必買:理解法官判決的思考路徑,找到於己有利的蒐證方向。法律相關從業人員必參考:蒐羅各類判決,援引前例最佳參考指南。
【電子書】醫療機構不可不知的法律風險
★即便醫療行為符合常規,也可能負損害賠償責任?★醫療糾紛發生時,由誰負責證明已充分盡到告知義務?★如何判斷醫師有無失職或醫療疏失?★如何降低被判違反醫療常規的機率?★除了醫療常規,可有其他判斷有無醫療疏失的依據?近年來,醫療爭議案件時有所聞,醫病專業知識的落差,讓救人者經常為官司所苦。若想避開刑事訴訟、民事賠償、行政處分,你必須具備相關法律常識、理解醫療常規與醫療行為的合理範圍,從此遠離各種法律訴訟。從刑事、民事、行政、勞資等面向切入,本書蒐羅因醫事相關而可能引發的各式糾紛個案,並引用判決,由律師逐一點出審判重點,幫助讀者建立足夠的相關背景知識,在面臨醫療糾紛時,不再無所適從、茫然無依,懂得法官判決心證,得以為自己爭取最大權益。醫療相關從業人員必看:從過往判決,洞悉風險觸發因子,時刻留意,避免陷入糾紛。醫療機構經營者必備:掌握醫療法、醫事法、勞基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不再誤觸法規,影響營業績效。身陷醫療糾紛官司者必買:理解法官判決的思考路徑,找到於己有利的蒐證方向。法律相關從業人員必參考:蒐羅各類判決,援引前例最佳參考指南。
【電子書】醫病大和解(三版)
◆重建醫病和諧‧100%同理溝通 在台灣,平均每天有一名醫師被告 醫療糾紛每三年增加一倍 西醫執業生涯中遇到醫糾的機率甚至高達44%! 究竟是病人多「奧客」?還是「傲醫」難溝通? 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醫糾暴力與官司 台灣醫療促進溝通、衝突管理專家李詩應、陳永綺暨團隊聯手編纂 國內第一本以全案例解析醫療糾紛、尋求根本解決之道的專書 蒐錄全球知名案件,客觀剖析事發、處理、結果之真實面目 為醫療環境找出一條安心、安全的路 本書匯集心理學大師、爭議調解專家、法學談判權威專業與受難家屬經驗法則 終結誤解和暴力!一起走出醫療糾紛的迷宮、重建醫病信賴關係 ‧20種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 ‧12堂必修溝通關懷認知技巧 ‧45件醫療爭議案例調解訴訟分析 ◆讓「溝通」改變「對立」‧以「關懷」取代「官司」 除了醫治疾病,醫病之間的「關係」更需要被療癒 當醫療糾紛發生時,要做的是冷靜、同理、思考、溝通 從關懷思維出發的溝通,才能創造醫病和諧 ‧為什麼病人家屬會發飆? & ‧ 這件事是「誤解」還是「誤診」? ‧ 怎麼表達遺憾(抱歉)、何時說及如何道歉才是合宜? ‧ 家屬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如何做到有效的溝通? ‧ 如何恢復醫病信賴,達成共識? ‧ 病人是無助的「人球」還是「奧客」? ‧ 真正「來鬧事的人」如何處理? ‧ 委由律師處理訴訟比較好嗎? 以訴訟解決醫病衝突,絕非最理想的方式 和平解決醫療紛爭,醫病才能協力對抗病魔 ◆醫護有解 ! 病患有靠 !& & 本書以實案教學,提供各類醫糾調解模式 讓每一場爭議都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協助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醫檢師、醫院行政、病人和家屬 一起學習同理關懷與自我保護 ‧醫病關係邁向和諧 3 步驟分析 & 1. 傾聽.同理.關懷 2. 溝通.說明.對應 3. 共識.執行.追蹤 ‧爭議解決 4 大策略解說 1. 溝通防範 2. 私下和解 3. 法律訴訟 4. 替代調解ADR ‧醫療爭議調解模式 6 類型探討 1.【意外風險】腦動脈瘤手術失敗、車禍開顱成植物人、物理治療意外傷害 2.【醫療疏失】低估車禍傷害、給錯藥方、打錯點滴、乳癌誤診、麻醉失誤、誤關警告器… 3.【溝通不足】不准假硬要外出、覺得被耍的病人、醫檢觸碰私密部位 4.【情緒效應】天邊孝子症候群、愛妻大腸癌逝、喪子痛求賠償、醫師受創憂鬱… 5.【突發暴力】醉漢暴砸護理師、吸毒女動手毆打、失智老人攻擊… 6.【灰色爭議】女童心臟術後出血、孕婦死胎事件、性騷擾疑案、醫師控告醫師 … ‧醫病關係6大警報與因應 1.預防→提前準備,以應萬變 醫療前清楚說明措施與風險,但醫方仍應積極預防和因應病方因認知落差和人本情緒,若無法接受最後發生之不幸醫療結果,可能會有怨懟、求償、控訴之行為。 2.除雷→提高敏度,佈署支援 醫療過程中要覺察病方的想法和歧異點,隨時說明溝通,減少爭議。另對於危險人物就醫要有高度警覺,必要時以警力支援,如醉漢、失智、吸毒、精神異常者。 3.降溫→傾聽宣洩,情緒引導 爭議初期未處理妥善,包括醫療疏失、溝通不足、態度不佳、認知落差等都會造成病患和家屬憤怒不滿,應善用傾聽、同理、關懷、溝通、道歉和情緒輔導等技巧。 4.分析→同理對方,掌握關鍵 急著下定論或想草草結案,未能真正分析了解病方的關切點和需求,會被認為欠缺誠意,想推託責任,造成敵意和對立產生,後續更難以達成共識。 5.填補→誠懇認錯,合理賠償 因為醫療疏失或溝通關懷不足,未能給予病方應有的照護和權益,甚至造成病方的傷害,應誠懇認錯、道歉、溝通及研議補償方案;但也要避免病方予取予求。 6.復原→感謝抱怨,修復和諧 態度和說話口氣,在忙碌工作中是最容易疏忽的細節,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看不到的裂痕, 當病患提出抱怨時要立即警覺和改正,趁問題還小儘早彌補即將破裂的關係,當雙方關係不幸嚴重破裂時,修復彼此的關係。
【電子書】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
準備10年,終於出版了! 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教你遇到醫糾該怎麼辦, 而是希望醫療現場的醫病雙方能避免不幸再度發生! 本書集結40個醫療真實案例與法院判決,並從不同面向加以分析, 透過了解醫療法律與病人安全,創造醫、病、法三贏的醫病關係。 醫療常規是醫方遵守的醫療方式,也是判斷醫療爭議的重要依據, 遇到醫療糾紛時,通常須先送醫療鑑定,才能確認醫方是否違規, 法院則會綜合鑑定報告書及病歷記載,判決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 •告知說明&同意書•醫療常規•行政規範•判決趨勢 告知說明不足、違反醫療常規、醫療行政規範問題, 常常是醫療糾紛訴訟中,醫方敗訴進而判賠的主因, 全書四大章節依序解析,在醫療與法律中尋求平衡, 並完整收錄老師沒教過的醫療常規及法院判決趨勢。 誰需要這本書? •醫師護理人員•醫事人員•病患與病患家屬 •法律專業人貝•醫學系法律系學生 本書章節重點 第一部&你該知道的同意書基本觀念──簽了是保命符?還是賣身契?怎樣簽才有保障? 第二部 那些老師沒教的醫療常規──攸關醫療人員的法律責任與病人安全準則 第三部 主管該知道的醫院管理──增進病人與醫療人員安全、降低經營風險、減少法律損失 第四部 最新判決教我們的事──沒有人是真正的勝利者:學習法院判決趨勢 本書特色 •每篇案例皆延伸閱讀醫療知識或法律知識。 •依醫療科別及醫療情況分類,清楚標示,查找更容易。 •特別收錄醫療十大NG行為,搭配案例說明,快速理解。 •特別設計醫療知識/法律知識/違反醫療常規常見案例目錄,依所需查找,利於檢索閱讀。
【電子書】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40個真實法院判決,攸關病人安全、避免醫療糾紛
準備10年,終於出版了! 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教你遇到醫糾該怎麼辦, 而是希望醫療現場的醫病雙方能避免不幸再度發生! 本書集結40個醫療真實案例與法院判決,並從不同面向加以分析, 透過了解醫療法律與病人安全,創造醫、病、法三贏的醫病關係。 醫療常規是醫方遵守的醫療方式,也是判斷醫療爭議的重要依據, 遇到醫療糾紛時,通常須先送醫療鑑定,才能確認醫方是否違規, 法院則會綜合鑑定報告書及病歷記載,判決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 •告知說明&同意書•醫療常規•行政規範•判決趨勢 告知說明不足、違反醫療常規、醫療行政規範問題, 常常是醫療糾紛訴訟中,醫方敗訴進而判賠的主因, 全書四大章節依序解析,在醫療與法律中尋求平衡, 並完整收錄老師沒教過的醫療常規及法院判決趨勢。 誰需要這本書? •醫師護理人員•醫事人員•病患與病患家屬 •法律專業人貝•醫學系法律系學生 本書章節重點 第一部&你該知道的同意書基本觀念──簽了是保命符?還是賣身契?怎樣簽才有保障? 第二部 那些老師沒教的醫療常規──攸關醫療人員的法律責任與病人安全準則 第三部 主管該知道的醫院管理──增進病人與醫療人員安全、降低經營風險、減少法律損失 第四部 最新判決教我們的事──沒有人是真正的勝利者:學習法院判決趨勢 本書特色 •每篇案例皆延伸閱讀醫療知識或法律知識。 •依醫療科別及醫療情況分類,清楚標示,查找更容易。 •特別收錄醫療十大NG行為,搭配案例說明,快速理解。 •特別設計醫療知識/法律知識/違反醫療常規常見案例目錄,依所需查找,利於檢索閱讀。
【電子書】第三波健保改革之路
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推動健保永續,促進全民健康2011年,立法院剛通過二代健保修法;兩星期後,「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調查報告」出爐,台灣邁出第三波健保改革的腳步。如何合理使用資源、保障資源分配正義,是這波改革關注的重點。1995年,台灣開辦全民健保制度,至今已嘉惠無數台灣民眾。時隔二十五年,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也因有了全民健保,更快建置完善。透過多年來累積的全民健保資料庫,「口罩實名制」得以快速建立認證機制,旅遊史、病史等資訊的即時查詢與分享,也因「健保雲端系統」而得以實行,並且能夠即時掌握病患居住地區或工作場所是否有通報個案聚集,與健保資料勾稽,再回饋疫情指揮中心與醫療院所,協助醫療院所醫師與醫療人員及時判斷下一步該如何做,避免疫情進擴大或導致院內感染。再加上,健保推動「分級醫療」,建立上、下轉診制度,醫療院所各司其職,有助疫情流行期間民眾就近取得醫療照護服務,避免病患湧入醫院所可能引發的群聚感染。然而,民眾與醫護人員在健保體制下,卻是截然不同的情境。近年來,「醫護人員血汗」議題不時躍上媒體版面、給付制度引起多方討論……令世界稱羨的全民健保,開始出現永續危機。第三波健保改革,刻不容緩。改革的核心,從重振四大科與守護社區醫院切入,關注面向含括無效醫療的調整、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其後更擴及醫療支付制度、醫療財團法人的角色與經營等,在關鍵時刻緩減健保制度的崩壞危機,持續為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與健保的永續經營而努力。本書詳述這些年來分配正義的實踐經驗,邀集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醫療科技評估、支付制度改革、合宜的醫療品質、醫療財團法人的定位與改革、健保署的定位挑戰與展望、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經營等面向提出建言。因為,唯有健全的全民健保制度,才能在每個需要的時刻,守護全體國人健康。
【電子書】愛,髓時都在
★骨髓移植,是許多命在旦夕的血癌患者唯一生機。21篇真實故事,帶你一起了解骨髓捐贈的種種笑淚悲喜。★集結捐贈者與受贈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醫師、志工現身說法,宛如目睹捐贈、送髓、護髓、治療的感動現場。我們在找一個人,那個人可能就是你!全世界,每三分鐘就有一個人得到血癌;在台灣,每個月平均有三百位病患在等待移植,他可以治療,但需要你的幫助。罹患血液疾病的病友,往往有極高的生命危險,除了化學治療,許多病友唯有透過骨髓幹細胞移植,才能活下來。然而,骨髓移植必須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合適的配對者——而配對成功的機率,只有二千分之一至一億分之一。配對成功的捐贈者阿成,原本是位菸酒檳榔不離手,一天都不能沒有酒喝的人。心軟的他,卻在允諾捐贈後,開始擔心受贈病人體衰力微,萬一自己的惡習影響捐贈品質,豈不讓病人受累。於是,捐贈前他狠下心來戒酒兩周,竟讓他從此遠離惡習。曾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張書豪,在得知配對成功後,大量攝取蔬菜、均衡飲食,更加強慢跑等運動鍛鍊,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捐贈前碰到寒流來襲,他自行禁足,只為隔離感染流感的可能性,以提供最佳品質的周邊血幹細胞。本書所敘說的,正是臺灣社會大眾無私的愛,讓「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25年來,累積超過43萬名志願捐髓者的愛心建檔,提供迫在眉睫的病人查詢;更在捐贈者、志工、醫師、護理人員等與時間賽跑的努力下,將新生命的希望送到了31個國家地區,搶救了超過五千個生命與家庭。他們從死神手上搶下名單,他們深信「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他們的大愛讓受盡病苦折磨的血液疾病病人與家屬,得以走出死亡幽谷,重新活出精彩人生。一本關於病苦與大愛的故事,期待您的參與!只要多一位朋友加入骨髓驗血建檔,這個世界就多一個重生的機會!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都是一家人。「想到當時捐骨髓的過程,心裡真的很堅定,有一種我一定會救活你的決心,希望人生還能有機會再救人,真的很滿足,很幸福。」——捐贈者 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張書豪「一生中能有機會捐髓救人,實在難能可貴,當再次站在生命臨界點時,只要有緣需要我,我還是會大聲說出:我願意!」——捐贈者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師 張友薰「我在急診室接到告知,我的孩子被診斷出急性白血病,身為醫師的我這時才深刻感受到『告知實情』帶來的震撼和不知所措。人類與疾病的競爭永遠不會休止、只希望能用更多的圓滿來取代缺憾。」——林真福醫師 「『黑黃配』對我來說是奇蹟,我真的很感激每一位協助我重生的人;能夠在臺灣配對又移植成功,說明人類是沒有種族、大小、年紀差別的。在地球上,我們原本就是一家人。」——南非印度裔受贈者 阿力斯(Amrith Prithrajsing) 「血癌一開始就是第四期,但是有機會可以根治的,病人跟家屬的期望很高,我們醫生期望也很高,我們的醫療團隊必須要有堅強的人格,要有像上人的愛心跟慈悲,在這個領域,不能輕言退縮。」——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 李啟誠
【電子書】最美的姿態說再見
當生命有一天來到終點,你希望以怎樣的姿態道別? 是躺在病床上任由他人決定?還是預先做好規劃? 人生最後一堂課,善終是自己的責任,也是給家人的愛! 生命中最悲傷的離別是死亡,最沉重的負擔是代別人抉擇生死。 是否該讓罹重病的家人知道真實病情?何時該放手不做無效的急救? 凡掙扎過的人一定知道有多難,有多痛。 醫療科技進步,親情友誼難捨,「善終」比想像的還更遙遠。 生命最該圓滿的終點,卻總有許多遺憾、悔恨、淚水…… 預約美好告別,生死才能兩相安! 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於108年1月6日,在台灣正式上路。 這個劃時代的重要變革,是人人得以保有自然圓滿的契機。 傳統醫療法規把病人與其親屬一視同仁,沒有賦予病人優先知情、選擇與決定的權利;既有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也只允許末期病人在病危或瀕死時,才能拒絕急救與維生醫療,更多賴活不得好死的病人,無法實現善終的願望。《病人自主權利法》不僅確立了以病人為優先,拓展得以行使特殊拒絕權的病人範圍,同時也使尊重病人拒絕治療的醫師不必背負刑法的犯罪責任。 本書作者、台大哲學系孫效智教授,長期協助研擬《病人自主權利法》。他在書中不僅有系統地介紹這部專法的基本理念、病人自主權的涵義、落實特殊拒絕權的機制,也提供具體的病人自主行動指南,更從國際與倫理法理的角度,引導讀者深入了解病人自主權。 本書重點: ‧什麼是病人自主權 ‧如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如何簽署、變更、撤回預立的醫療決定 ‧如何執行預立的醫療決定 ‧哪些條件可以行使特殊拒絕權,達到自然死的善終目標 ‧已經簽了安寧緩和條例的意願書,還需要簽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嗎 ‧病人自主權如何兼顧倫理、法理與憲法
【電子書】健保與保健:醫病雙贏之道
本人從事第一線臨床醫療二十多年,由北醫、海軍、長庚、耕莘、仁康、博仁、馬偕、仁德、仁愛、陽明、國泰、慈濟、聖母、西園、中國到縣立三重醫院,歷經超過二十家醫院,包括由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乃至於地方診所,由基層做到中階主管,一路走來,深刻體認醫療環境之變遷,醫病雙方皆有適應困難,以致誤會叢生而糾紛時起,甚至連全民健保之經營都危如累卵,此決非全體國民所樂見,所以積極參與社會衛生教育,堅信唯有深入了解醫療結構與醫療內涵,發掘問題以提出解決方案,改變觀念及改善制度,積極面對而誠信溝通,才能創造醫病雙贏,健保永續經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