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20世紀的主義們
「民粹主義」到底是在幹什麼,總是被拿來罵人? 「自由主義」對民主政治有益無害? 「社會主義」還有市場嗎? 「共產主義」已經走不下去了嗎? 「法西斯主義」會不會捲土重來? 「多元文化主義」是不可挑戰的政治正確嗎? & 《20世紀的主義們》套書,包含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這六種形塑20世紀、且至今仍深刻影響世界的意識形態,透過專家撰寫簡明扼要的介紹,釐清其發展脈絡與當代的變貌,讓讀者得以掌握各主義的核心價值。 & 這六種主義的共同特色是:一個詞彙包含不同的意思,學者、記者、政治人物都可以用它來表示不同的現象。也就是這樣的多義模糊、交雜混用,這些主義們至今依然以各種變形出現,或仍被奉為終極價值而捍衛、或成為指責政治對手的字眼;而它們也彼此穿透交織,形成當今的國際政治樣貌,它們的提問,也是21世紀的我們要面對的處境,並藉由前人的遺緒試著提出解方。 & *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本書特色 & 邀請重量級學者,以簡短的篇幅(八萬字上下)闡述這些「主義」在悠長歷史中的發展、變化及其內涵。作為入門短論,作者們多回到其政治社會脈絡中爬梳核心意義,也點出關鍵人物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但其內容不僅是一般大眾的入門書,甚至也是專門研究者手邊常備書籍。
【電子書】法西斯主義:牛津非常短講 004
什麼是法西斯主義?為什麼它可以在20世紀捲起狂潮? 它是建立社會秩序抑或是宣揚暴力?與極權主義、共產主義又有什麼關聯? & 本書揭示了此一重要現象的根源:從幾個代表事件解析法西斯主義的特質,追溯19世紀後期的知識、政治和社會危機,如何成為一戰後法西斯運動發展的沃土。除了述及最具代表性的法西斯政權──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和納粹德國,也著墨其他地區的擴展,並分析種族主義與文化中的法西斯主義,以及21世紀以來極右翼的進展。極右翼是否就是法西斯?或許關鍵不在定義,而是如何在全球化的困局中抵抗朝向法西斯的傾斜,這也是重新理解法西斯主義的意義。 & 本書特色 & 從歷史事件切入探討法西斯主義形成的背景及其性質,而其與民族(種族)主義的密切連結,也成為當代關切的重點。是了解法西斯主義/20世紀政治與歷史的入門書。
【電子書】多元文化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6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此乃舉世公認的事實,但是「全球化」的歷程之漫長、後果之深遠,內涵之複雜,世人卻往往不察。多元文化主義伴隨著全球的殖民、商業與戰爭而來,可說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在面對的重大議題。「新移民」帶著自身的語言、文化與價值觀而來,一個社會如何面對種種挑戰,就是文化多元主義所要探討的問題。本書的問題意識放在英國社會,作者時而參照法、德、荷、美的狀況與政策,細緻處理人權、階級、民主政治、種族主義、女性主義、跨文化主義等相關議題,也就近年來廣受討論的「種族融合」、「社群凝聚力」、「整合」等政策訴求,釐清其概念,關注其限制,觀察不同國家的差異,對於同樣面對「多元文化」情境的社會,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參照。 & 本書特色 以歐美各國的實例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相關議題,也思考全球化對各個國家社會帶來的衝擊,以及可能的回應之道。是了解當代多元文化主義/國際局勢的入門書。
【電子書】社會主義:牛津非常短講 002
社會主義已經過時了嗎?它和共產主義有甚麼差別? & 一如自由主義的狀況,社會主義也有多樣的面貌,但都有共同的價值觀與核心目標:批判資本主義;對人類抱持樂觀的看法;相信社會有可能建立於平等主義、社會團結和合作之上。 & 本書探討了社會主義從法國大革命到今天的歷史演變、它與共產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關係、在歷史上及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表現形式,並以瑞典社會民主主義和古巴共產主義的案例研究,提供社會主義價值觀實踐的例子。並述及20世紀中期「新左派」的興起──包括女權主義、綠色運動,以及激進的反資本主義和氣候正義運動興起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在全球面臨嚴峻考驗的今天,社會主義依然可能提供解方。 & 本書特色 & 簡要的介紹社會主義的源起、型態,以及在各地的實踐,並回應當今世界的挑戰,是了解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史的入門書。 & 名人推薦 &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唐光華(樂觀書院青少年哲學教師) 張鐵志(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老師) 葉浩(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錢永祥(《思想》雜誌總編輯)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
【電子書】自由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1
自由主義是最核心、最普遍,也是最複雜的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之一;相關研究汗牛充棟,而從中又轉化出社會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政治自由主義、左派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讓人眼花撩亂之餘,也不禁要問:這些名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 & 牛津大學榮譽教授麥可.弗里登,以畢生鑽研自由主義的功力,梳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和理論發展,言簡意賅地直指核心:他從七個概念做為自由主義的核心──自由、理性、個體性、進步、社會性、公共利益以及有限且可問責的權力──以巧妙的比喻闡述側重不同的概念如何造就分殊、甚至矛盾的種種「自由主義」。 & 本書堪稱自由主義指南,讓讀者在面對意義紛亂的當代自由主義之時,更能明察秋毫。 & 本書特色 & 精簡扼要的介紹自由主義的歷史與其主要概念,辨析其混淆的意義,是了解自由主義哲學/政治思想史的精彩入門書。 & 名人推薦 &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唐光華(樂觀書院青少年哲學教師) 張鐵志(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老師) 葉浩(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錢永祥(《思想》雜誌總編輯)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
【電子書】民粹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5
在當前的政治和媒體語彙中,民粹主義是經常出現的字眼。 什麼是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和民主是什麼關係? & & & 本書將民粹主義描述為一種意識形態,它把社會分為「人民」與「腐敗菁英」兩個對立的陣營,並將人民主權置於一切之上。書中描述當代的民粹主義運動──歐洲右翼政黨、拉丁美洲的左翼總統和美國的茶黨運動,並舉阿根廷的胡安.裴隆、委內瑞拉的查維茲、法國的讓-馬里.勒朋、以及澳洲的寶琳.韓森等深具魅力的民粹主義領袖,來說明這種意識形態的實際力量。儘管民粹主義最終是民主的一部分,但民粹主義力量對民主政治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不同國家的政治趨勢也是21世紀國際政治關注的焦點。 & 本書特色 & 剖析20世紀以來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民粹現象,釐清民粹主義的意義,及其對民主的挑戰。是了解民粹主義/當代國際政治的入門書。
【電子書】共產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3
無論多麼惡名昭彰,共產主義仍然是20世紀偉大的政治運動── & 在巔峰時期,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共產政權統治!但共產主義已經消亡了嗎?它是人類的遺產還是夢魘?共產主義還有前途嗎? & 本書介紹了共產主義的想法從何而來,為什麼吸引人。從馬克思的理論原型到列寧、毛澤東、史達林主義的理論與革命實踐,也簡述共產主義特有的政治、經濟體制與社會結構,它在國際上的分合,以及最終突然的崩潰。《共產主義》對於理解20世紀歷史與當代的政治樣態,提供了重要的視角;而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強力挑戰,仍值得當今讀者思考與回應。 & 本書特色 & 簡明地介紹共產主義的思想源起,共產政權的型態,其在20世紀的發展實踐與最後的崩潰。是了解共產主義/政治思想史/20世紀歷史的入門書。 &
【電子書】最強自保手冊
不確定的環境,我們要如何自保 「小心」「注意安全」「多保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叮嚀,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身安全?美國空軍資深特種部隊出身的丹恩.席林,透過他多年作戰經驗,說明如何以情境覺察和直覺來辨識和躲避危險。 本書提供簡單、容易執行的自保六條原則與六種工具,包含如何解析自己身處什麼環境?身邊有什麼人?附近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陌生人的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是如何?你就能啟動潛意識的警示,擬定計畫,避開危險以求自保。 不管是居家日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走在路上,只要多留意幾個關鍵地方,多做些準備,就能應對大大小小危機,減少危險因素,自己的人身安全自己守護! 【六條原則】 (一)知曉(Know):看清楚、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這個環境正在發生的事。 原則一:保持情境覺察 原則二:信任和利用自己的直覺 (二)準備(Prepare):了解潛在威脅,當下是否需要關注某些事物,你又應該如何因應。 原則三:判斷自己是否碰到問題 原則四:擬訂計畫 (三)行動(Act):如果身處威脅之中,或是面對潛在威脅,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去化解。 原則五:果斷行動 原則六:兩個R──重整旗鼓與復原 (1)重整旗鼓(Regroup):危機過後立刻進行評估,起碼要決定下一步需要做什麼。 (2)復原(Recover):危機過後,我們務必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盡可能恢復到原來狀態。 【六種工具】 工具一:有備無患。事情發生以前做好萬全準備。 工具二:減少成為靶子的隱患。你所穿的衣服、舉動與走路方式都會向四周的人傳遞訊號。 工具三:武裝威脅和激進槍手。這是比較特殊的項目,但若是你在美國,就需要擔心這一點。 工具四:減少留下私人資訊足跡。盡量不要在咖啡店等網路熱點,暴露自己的位置。 工具五:數位到實體約會。從數位網路互動到真人見面,你應該了解哪些重點。 工具六:旅行規劃。評估目的地、選擇旅館和房間,若碰到緊急情況如何處理。 &
【電子書】最強自保手冊:社會安全網失靈,你如何自保?美國特種部隊教你辨識身邊危險人物、安全脫身,保住生命財產
不確定的環境,我們要如何自保 「小心」「注意安全」「多保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叮嚀,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身安全?美國空軍資深特種部隊出身的丹恩.席林,透過他多年作戰經驗,說明如何以情境覺察和直覺來辨識和躲避危險。 本書提供簡單、容易執行的自保六條原則與六種工具,包含如何解析自己身處什麼環境?身邊有什麼人?附近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陌生人的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是如何?你就能啟動潛意識的警示,擬定計畫,避開危險以求自保。 不管是居家日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走在路上,只要多留意幾個關鍵地方,多做些準備,就能應對大大小小危機,減少危險因素,自己的人身安全自己守護! 【六條原則】 (一)知曉(Know):看清楚、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這個環境正在發生的事。 原則一:保持情境覺察 原則二:信任和利用自己的直覺 (二)準備(Prepare):了解潛在威脅,當下是否需要關注某些事物,你又應該如何因應。 原則三:判斷自己是否碰到問題 原則四:擬訂計畫 (三)行動(Act):如果身處威脅之中,或是面對潛在威脅,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去化解。 原則五:果斷行動 原則六:兩個R──重整旗鼓與復原 (1)重整旗鼓(Regroup):危機過後立刻進行評估,起碼要決定下一步需要做什麼。 (2)復原(Recover):危機過後,我們務必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盡可能恢復到原來狀態。 【六種工具】 工具一:有備無患。事情發生以前做好萬全準備。 工具二:減少成為靶子的隱患。你所穿的衣服、舉動與走路方式都會向四周的人傳遞訊號。 工具三:武裝威脅和激進槍手。這是比較特殊的項目,但若是你在美國,就需要擔心這一點。 工具四:減少留下私人資訊足跡。盡量不要在咖啡店等網路熱點,暴露自己的位置。 工具五:數位到實體約會。從數位網路互動到真人見面,你應該了解哪些重點。 工具六:旅行規劃。評估目的地、選擇旅館和房間,若碰到緊急情況如何處理。 &
【電子書】進步的密碼
淺析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探索社會進步的終極密碼 濃縮四十本名作精華,伏案兩年增刪數次的社科經管經典力作! 一本書帶你找到資源配置、管理模型、社會進步的內在聯繫,讀懂人類社會進步的「密碼」! & 本書通過講述人類歷史上幾次變革的關鍵節點前後的歷史大事件, 展示了資源配置模型和社會管理模式的變化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電子書】進步的密碼:由社會發展的動態規律,解碼人類社會的終極奧義
淺析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探索社會進步的終極密碼 濃縮四十本名作精華,伏案兩年增刪數次的社科經管經典力作! 一本書帶你找到資源配置、管理模型、社會進步的內在聯繫,讀懂人類社會進步的「密碼」! & 本書通過講述人類歷史上幾次變革的關鍵節點前後的歷史大事件, 展示了資源配置模型和社會管理模式的變化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電子書】未來生存地圖
「你不能靠舊地圖去探索新世界。」──愛因斯坦 100張EarthTime全新地圖, 看懂世界怎麼了?未來會怎樣?我們該怎麼辦? 全視角解析人類過去的決策所帶來的結果, 了解多重風險匯聚時代的現狀與趨勢, 提供不確定年代中,最有憑有據的生存行動方略。 世界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迅速改變, 新冠疫情爆發更加劇了改變的速度與力道。 面對各種未知與變動,我們急需新的地圖來確認方向, 看懂全球局勢,重新計算風險, 釐清在各種威脅與機會下,如何反應才能生存下去。 100張EarthTime全新地圖, 融合500多萬張衛星影像與2000多筆數據圖層, 真實呈現最新地球樣貌,提出未來可能趨勢, 你將全面看見世界如何被改變,未來又將如何演變; 你將明白自己面對了哪些嚴峻的生存挑戰,並獲得解決方法; 你將走出驚慌焦慮,帶著新的理解與洞見,在不確定中穩定前行。 新冠肺炎的爆發,迫使全人類同時經歷多重變革, 這場傳染病雖突顯了全球化的某些優點, 但也暴露了各種體制上的問題,惡化了不平等, 舊時的確切急速瓦解,衝突、憤怒與前景堪慮,讓人們痛苦又費解。 儘管人類總是生活在不確定中, 但人類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由單一世代所做的決定,對後世的存亡影響重大。 早在文字發明前,人們就開始利用地圖理解世界, 然而誠如愛因斯坦所說:「你不能靠舊地圖去探索新世界。」 我們急需新地圖協助確認方向,走向更確定的道路,邁向更好的命運。 全球化發展專家伊恩‧高丁與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穆加, 融合了衛星成像技術與大量數據, 用100幅地圖勾勒出最新地球樣貌, 涵蓋科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醫療等層面, 視覺化呈現世界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未來, 釐清在各種威脅與機會下,人類如何行動才能生存下去。 我們正進入未知的領域, 這100張地圖提供了迫切需要的觀點,讓判斷有所依據, 協助我們在不確定的年代中更具適應力,擁有持續前進的智識與力量。
【電子書】社會系統:一個一般理論的大綱
魯曼,德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家, 他稱本書為其第一部重要的出版作品。 魯曼:「我的風格甚至是反諷式的。我想藉此告訴人們,請不要太認真對待我,或請不要太快地理解我。」 本書對於社會學的貢獻:從系統的自我指涉性運作重新理解社會,並且改寫諸多的社會學概念,例如行動、溝通、社會分化、組織、媒介。但,另一更重要的貢獻則在於此書作為一般的系統理論,讓所有的學科,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看見(社會)系統如何解決自身的複雜性問題,(社會)系統之間如何相互觀察與描述,如何在演化中創造各種溝通媒介。 溝通作為社會性質之後,魯曼為社會學帶來新的問題意識:社會以自我指涉的方式維持住溝通的再生產,且,自我指涉總是以區別為前提,因此,社會學的研究便在於理解社會系統如何地演化中創造各種差異,以回應它自己所面對的世界複雜性。他的理論所具有的典範意涵,一方面是對於跨科際的一般系統研究的貢獻,另一則是對於社會學研究的啟發,即,從全社會的角度思考,即,一切的思考及行動,包括魯曼自己的理論,都必須以溝通這個運作為前提。這樣的理論聽來保守,但可能比任何的實踐或理論更認真反思自身的可能性。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談自我指涉的書,導論時即表明理論立場,欲將典範轉移到自我生產式的系統理論,接著在第一章開頭更提出再素樸不過的宣稱,「存在著諸系統」,藉以提醒讀者,這本書的系統理論不只是科學陳述,同時還實現著科學系統,即,本書所描述的系統之一就是這本書正在進行著的科學溝通。科學陳述本身製造出它所要研究的對象,同樣的,這本書也製造出具有自我指涉能力的對象。它意不在發現對象的構造,也非使對象在科學面前變得透明,而是讓對象在科學觀察者面前變得複雜,變得更加不透明,也因此使觀察者自身變得更複雜與不透明。──魯貴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電子書】社會系統:一個一般理論的大綱
魯曼,德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家, 他稱本書為其第一部重要的出版作品。 魯曼:「我的風格甚至是反諷式的。我想藉此告訴人們,請不要太認真對待我,或請不要太快地理解我。」 本書對於社會學的貢獻:從系統的自我指涉性運作重新理解社會,並且改寫諸多的社會學概念,例如行動、溝通、社會分化、組織、媒介。但,另一更重要的貢獻則在於此書作為一般的系統理論,讓所有的學科,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看見(社會)系統如何解決自身的複雜性問題,(社會)系統之間如何相互觀察與描述,如何在演化中創造各種溝通媒介。 溝通作為社會性質之後,魯曼為社會學帶來新的問題意識:社會以自我指涉的方式維持住溝通的再生產,且,自我指涉總是以區別為前提,因此,社會學的研究便在於理解社會系統如何地演化中創造各種差異,以回應它自己所面對的世界複雜性。他的理論所具有的典範意涵,一方面是對於跨科際的一般系統研究的貢獻,另一則是對於社會學研究的啟發,即,從全社會的角度思考,即,一切的思考及行動,包括魯曼自己的理論,都必須以溝通這個運作為前提。這樣的理論聽來保守,但可能比任何的實踐或理論更認真反思自身的可能性。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談自我指涉的書,導論時即表明理論立場,欲將典範轉移到自我生產式的系統理論,接著在第一章開頭更提出再素樸不過的宣稱,「存在著諸系統」,藉以提醒讀者,這本書的系統理論不只是科學陳述,同時還實現著科學系統,即,本書所描述的系統之一就是這本書正在進行著的科學溝通。科學陳述本身製造出它所要研究的對象,同樣的,這本書也製造出具有自我指涉能力的對象。它意不在發現對象的構造,也非使對象在科學面前變得透明,而是讓對象在科學觀察者面前變得複雜,變得更加不透明,也因此使觀察者自身變得更複雜與不透明。──魯貴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電子書】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
想掌握「社會學」,讀這本書就對了! 日本重量級社會學者大澤真幸以深入淺出的筆法 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豐盛的「社會學」知性之旅 & 「我寫這本書時所設定的目標,就是希望從初學者到專家都能在其中得到意義。無論是對之後想研讀社會學的人,或是正在學習社會學的人來說,這本書在捕捉這門學問的整體圖像上,一定會有所幫助。對專家來說,這本書也能成為判斷及反省的地圖。」——大澤真幸 & 理解社會學的發展歷史 才能掌握這門科學的核心! & 從古希臘到當代,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社會學才由最初的雛形,逐漸發展成一門堅實的科學領域,同時也融會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發現、思考、見解。《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就是一本簡明清晰、深入淺出介紹這段過程的著作。 & 日本重量級社會學家大澤真幸曾經開設一系列課程講授這個主題,之後便以課程講義為底稿,集結而成這本書。書中開宗明義便指出社會學的固有主題,便是:社會秩序如何可能?而後,他更以此為主軸來追溯歷史,囊括亞里斯多德、社會契約論、古典社會學四大家,再到社會學理論的雙峰,更望向未來。 & 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只是能對社會學的整體有全面的認識,更讓我們在當代的公共領域進行討論時能具備基礎素養,以及廣闊的視野。 & 本書特色 & 在當今的新聞或是公共領域討論裡,時常可以見到許多社會科學中的理論名詞或是思想家的名字,像是「資本」、「階級」、「結構」、「系統」,乃至於「社會」,或者,像是馬克思、韋伯、佛洛伊德、傅柯……這些字詞我們往往既陌生卻又熟悉,讀到的時候經常只能望文生義,使用的時候又容易一知半解,顧此失彼。這種狀況下,大眾其實很需要一本簡明易懂、脈絡清晰的書,讓人們能夠有效率的掌握這些概念,增進公共討論與溝通的品質。 & 《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就是一本符合這種需求的書。大澤真幸是日本社會學界大師級的人物,對學科、學術發展脈絡都有自己的心得與見解,像是這本書中,一開頭便提綱挈領點出了社會學的核心:「社會秩序如何可能?」之後,便沿著這條軸線依照時序講解,精準抓出歷史上每個思想家有價值、值得留心之處,又不時使用容易理解的譬喻來加以說明,更重要的是,他不僅止於照本宣科,也經常提出疑問、反思,甚至是創造性解讀,帶領讀者將這些艱深的理論融匯成有體系的思考。無論是對社會學本身有興趣、想接觸的高中或大學生,或者是想利用書籍自學、提升知識與思考的社會人士,又者是相關專門領域的研究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有所獲得。
【電子書】後疫情效應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 ★誠品選書 ★亞馬遜2020年10月編輯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分類暢銷榜第一名 & 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札卡瑞亞帶我們預見未來。 & 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三次大震盪。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的金融崩潰,以及現正水深火熱的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每一次都是「不對稱威脅」(asymmetric threat),從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開始,並且與過去世界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不一樣。 列寧曾說過:「有時可能幾十年都沒有大事發生,但有時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一口氣發生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的巨變。」 & 這一次,正是讓歷史巨輪快速轉動的關鍵時刻之一。 COVID-19將如何加速歷史發展? 未來的世界將呈現什麼樣貌? & 瘟疫肆虐的此刻,札卡瑞亞在這部來得迫切又及時的著作中,預言了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本質。疫情對政治、社會、科技、經濟等領域所造成的影響,很可能數年後才會真正顯現,他的論述將幫助我們理解疫後的世界樣貌。 & 這10堂「課」讀來既令人警醒,又帶給人希望。他針對自然環境與生物危機、過時的左右派政治分類、數位生活的興起等各個面向提出討論,也深入分析全球化的未來、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以及疫情如何使得美中關係惡化。 & 札卡瑞亞促使我們思考,像人類這樣的社會動物,社群的概念已然融進我們的天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如他在結論中告訴我們的⸺⸺ & 「天命依然未定」,未來切切實實的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後疫情效應》說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是21世紀初難以忽視的,對世界的深刻省思。
【電子書】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全新翻譯校對修訂版)
企盼被承認為一個有尊嚴的人, 如此欲望驅使人走進一場爭奪威望的血腥戰鬥! & 如果人類的歷史有個終點,那會是民主社會嗎? 面對專制霸權的侵襲、民粹崛起,我們該如何定位自己? & 無論你同不同意福山,都無法繞過他的思考── 法蘭西斯.福山衝撞世界的當代政治經典 & 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2014年新版作者序文〈民主在「歷史的終點」仍然屹立不搖〉與後記 & 動盪的二十世紀結束,蘇聯垮台、共產主義也隨之潰解,在這樣的國際情勢脈絡之下,法蘭西斯.福山向企求民主的人們,提出千年來哲學家們不斷叩問自我的問題:人類歷史有沒有方向?如果歷史有個終點,那會是民主社會嗎?對此我們又該如何定位自己?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是福山繼一九八九年轟動全世界的文章〈歷史的終結?〉之後對同一議題更深入、更引人入勝的鉅著,也是他的成名經典。福山於書中提出兩個推動人類歷史的巨大力量,一個是「現代科學的開展」,另一個是「希望被承認的欲望」。這兩種力量導致獨裁政權的消亡,也促使不同文化的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福山以厚實的學術根基、自政治哲學到公共治理的廣泛涉獵、汲取歷史與哲學的論述,引領讀者一同進行人類歷史的哲學思索。政治和經濟的自由與平等能否讓專制政權轉型為民主社會?在所有人得到平等承認的社會,人是否會因缺乏追求而無可避免地再次將整個世界拉回歷史的混亂和血腥之中?書中對大歷史趨向的敏銳洞察與辨證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這本具開創性的經典,推出後持續引發爭議與討論,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時至今日,全球情勢變動、民主社會遭遇了複雜困境與倒退,使我們以用不同角度來觀看福山的論點。也許我們會挑戰質疑,但無論是否同意福山,不可否認,我們都無法繞過他為世界帶來的提問及思考。書中除了能看見他的思想跨度及歐陸哲學帶來的影響,也能見到他當時對時局的衝撞力道。他在書裡遊走於不同陣營的主張,試圖找到共同價值,他的論述對想進一步了解當代政治的讀者而言,極具重要的參照價值。
【電子書】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
香港知名影評家、文化評論人梁濃剛 時隔多年、醞釀真情的最新著作 & 敬!未完的人生,因為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 作者引述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的一句歌詞:「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作為書名。感覺好與不好,涉及到快樂或者不快樂,這正是時下不少人樂此不疲的一個討論課題。但在這裡所討論的文化個案中,藍儂的特定快樂觀只屬例外而非常規,更多的聲音在訴說感覺並不那麼好的一面。不但這樣,在這項世紀文化個案的記憶思考過程中,不斷更新的訊息在在提示我們這樣的一種情況:不好的感覺如果是常規而非例外,那麼,今後的情況恐怕依然如此! & 在困難的時刻,我們可以相信披頭四,因為,你知道,只要你拿出半張唱片的時間,你就會感覺很好。 & 我們往往扼殺我們的所愛,最後扼殺自已。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是無敵的,世界正等待我們的征服。 當生命變成是一種毫無出路的禁錮,死亡動力也就成為通向天國彼岸的釋放力量。 他們曾被世人遺棄、面臨恐懼、試圖解開時間之謎;他們活在同一個世紀,不約而同譜寫安魂曲。 & 本書共分成「二十世紀最大的兩宗文化遺棄」、「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美星、美食、母親、死亡動力」等三章,藉由作者梁濃剛的生花妙筆,寫活了二十世紀包括音樂、文學與電影三大指標性的著名人物,且深入探究這些名人背後顯為人知的人生崎嶇過程,後成就自己的藝術生命。 & 首章「二十世紀最大的兩宗文化遺棄」與第二章「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敘說初出茅廬且四處碰壁的披頭四,以及讓紀德說出「這是我平生最為耿耿於懷、追悔莫及的一件憾事」的普魯斯特。& 為何傳教士為了披頭四而破戒?批頭四的名氣真的蓋過貓王?披頭四真的比耶穌更受歡迎? 本書開卷登場的即是永遠的樂團披頭四。甫成團的披頭四,不但一路跌跌撞撞、團員不斷異動,從一九五七年開始,他們在漢堡有一段暗無天日的折磨時光。直到一九六二年,披頭四正式取得EMI唱片公司的一紙合約後,樂團之路才終於進入新的階段。他們在一九六三年一年之內,出產了四張四十五轉唱片,全部成為流行榜上的冠軍歌曲,許多音樂人物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如披頭四一樣,取得驚人的輝煌紀錄,遑論在短短的一年之內。 & 法國鼎鼎大名的作家普魯斯特與披頭四的遺棄情況雷同,都走向殊途同歸的局面。在普魯斯特開始找尋出版人的時候,他已完成卷一〈往斯璜家那邊走〉,但他的情況比披頭四好不了多少。他不只是被紀德或一家出版社遺棄,而是被眾多出版社遺棄,彷彿同樣意味一種集體的潛意識成分,在隱約地支配著遺棄的決定。這兩宗二十世紀最大的文化遺棄為我們提供了──遺棄是文化歷史最大的寶藏,可以永遠取之不盡,彌足珍貴。 & 第三章「美星、美食、母親、死亡動力」,作者主要著墨於普魯斯特與希區考克二人的童年壓力,竟然都來自至愛的母親,導致生命蔓衍弒親情結。作者尤其精闢剖析其二者的童年與成長過程,普魯斯特的母親給予他巨大的愛與壓力,致使普魯斯特陷入痛苦深淵。而希區考克面對家庭有一種異常的沉默與空缺的表述,他選擇性的披露內在,如父親的警局教訓和母親強制性的「懺悔」儀式,都令希區考克有著難以放鬆的童年經驗;母親在倫敦的病危和去世、其兄帶有自殺成分的死亡,希區考克都沒有回去探望和奔喪。希區考克對自己的家庭長期不發一言,似乎出於壓抑和抗拒,然而在美食方面卻極端放縱,相對於此,美食對他而言,像是一種針對性的宣洩表達。 & 披頭四、普魯斯特、希區考克三者生命在同一個世紀綻放光芒,乍看似乎毫無關聯,然而,經由作者梁濃剛博學及編織經緯的娓娓剖釋,一路讀來高潮迭起,答案緩緩浮現。這是作者巧妙而高明的梳理,將三者不著痕跡地鍊結縫合,讓二十世紀裡發出光熱的他們,予讀者一路驚嘆他們譜寫出黑暗與光亮交織的精采生命,繼而喚起熱愛藝術文化的世人集體記憶。
【電子書】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披頭四、普魯斯特、希區考克的快樂找尋
香港知名影評家、文化評論人梁濃剛 時隔多年、醞釀真情的最新著作 & 敬!未完的人生,因為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 作者引述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的一句歌詞:「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作為書名。感覺好與不好,涉及到快樂或者不快樂,這正是時下不少人樂此不疲的一個討論課題。但在這裡所討論的文化個案中,藍儂的特定快樂觀只屬例外而非常規,更多的聲音在訴說感覺並不那麼好的一面。不但這樣,在這項世紀文化個案的記憶思考過程中,不斷更新的訊息在在提示我們這樣的一種情況:不好的感覺如果是常規而非例外,那麼,今後的情況恐怕依然如此! & 在困難的時刻,我們可以相信披頭四,因為,你知道,只要你拿出半張唱片的時間,你就會感覺很好。 & 我們往往扼殺我們的所愛,最後扼殺自已。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是無敵的,世界正等待我們的征服。 當生命變成是一種毫無出路的禁錮,死亡動力也就成為通向天國彼岸的釋放力量。 他們曾被世人遺棄、面臨恐懼、試圖解開時間之謎;他們活在同一個世紀,不約而同譜寫安魂曲。 & 本書共分成「二十世紀最大的兩宗文化遺棄」、「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美星、美食、母親、死亡動力」等三章,藉由作者梁濃剛的生花妙筆,寫活了二十世紀包括音樂、文學與電影三大指標性的著名人物,且深入探究這些名人背後顯為人知的人生崎嶇過程,後成就自己的藝術生命。 & 首章「二十世紀最大的兩宗文化遺棄」與第二章「你知道我的感覺很好」,敘說初出茅廬且四處碰壁的披頭四,以及讓紀德說出「這是我平生最為耿耿於懷、追悔莫及的一件憾事」的普魯斯特。& 為何傳教士為了披頭四而破戒?批頭四的名氣真的蓋過貓王?披頭四真的比耶穌更受歡迎? 本書開卷登場的即是永遠的樂團披頭四。甫成團的披頭四,不但一路跌跌撞撞、團員不斷異動,從一九五七年開始,他們在漢堡有一段暗無天日的折磨時光。直到一九六二年,披頭四正式取得EMI唱片公司的一紙合約後,樂團之路才終於進入新的階段。他們在一九六三年一年之內,出產了四張四十五轉唱片,全部成為流行榜上的冠軍歌曲,許多音樂人物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如披頭四一樣,取得驚人的輝煌紀錄,遑論在短短的一年之內。 & 法國鼎鼎大名的作家普魯斯特與披頭四的遺棄情況雷同,都走向殊途同歸的局面。在普魯斯特開始找尋出版人的時候,他已完成卷一〈往斯璜家那邊走〉,但他的情況比披頭四好不了多少。他不只是被紀德或一家出版社遺棄,而是被眾多出版社遺棄,彷彿同樣意味一種集體的潛意識成分,在隱約地支配著遺棄的決定。這兩宗二十世紀最大的文化遺棄為我們提供了──遺棄是文化歷史最大的寶藏,可以永遠取之不盡,彌足珍貴。 & 第三章「美星、美食、母親、死亡動力」,作者主要著墨於普魯斯特與希區考克二人的童年壓力,竟然都來自至愛的母親,導致生命蔓衍弒親情結。作者尤其精闢剖析其二者的童年與成長過程,普魯斯特的母親給予他巨大的愛與壓力,致使普魯斯特陷入痛苦深淵。而希區考克面對家庭有一種異常的沉默與空缺的表述,他選擇性的披露內在,如父親的警局教訓和母親強制性的「懺悔」儀式,都令希區考克有著難以放鬆的童年經驗;母親在倫敦的病危和去世、其兄帶有自殺成分的死亡,希區考克都沒有回去探望和奔喪。希區考克對自己的家庭長期不發一言,似乎出於壓抑和抗拒,然而在美食方面卻極端放縱,相對於此,美食對他而言,像是一種針對性的宣洩表達。 & 披頭四、普魯斯特、希區考克三者生命在同一個世紀綻放光芒,乍看似乎毫無關聯,然而,經由作者梁濃剛博學及編織經緯的娓娓剖釋,一路讀來高潮迭起,答案緩緩浮現。這是作者巧妙而高明的梳理,將三者不著痕跡地鍊結縫合,讓二十世紀裡發出光熱的他們,予讀者一路驚嘆他們譜寫出黑暗與光亮交織的精采生命,繼而喚起熱愛藝術文化的世人集體記憶。
【電子書】南方的社會,學【套書】
南方是什麼? 南方,是一種擁抱異己的許諾! 南方,是帶有倫理判斷的抵抗! 「南方」的興起,源自國家現代化理論幻滅,走向「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商品流通。尤其冷戰後,國際間不再只以政治系統(第一、第二、第三世界)或貧窮程度(已開發、開發中)來分類國家,而是更強調「全球南方」等後進者共通的發展困境。透過「全球南方」的論述,世界再次打造出一個虛幻的美麗願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單一、「進步」的線性史觀。 但,誰說,所有社會都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誰說,經濟發展是評判生活的唯一價值? 《南方的社會,學》反對一個虛假的南方,並進一步闡釋——「南方」不是一種地理方位,不是一種開發程度,而是一種擁抱內外異己的概念。《南方的社會,學》以更多元的方式來反對經濟至上的觀點,也更堅持去體悟多重交織下的,南方之中的南方。 本套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題為「她者亦是共同體」,從「台味的原、漢、新」到「愛情與人生」,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用「她者」來涵蓋所有次人的、污名的,與邊緣的他者概念,搭建了一座展演台灣生命的舞台。下冊則提倡「行動作為倫理」,積極追求與差異同在,肯認來自南方基層社會抗爭者的日常實踐及串連行動的重要性。我們從台灣擴延到馬來亞、中緬泰邊境、印度、越南、南美洲,乃至全球;思考南方文學作為一種抵抗,思考跨境經濟亦是倫理的抉擇,並重新認識到,只有橫跨異己之間的社會信任,才使得任何高空的意識型態或美好理想的築實,成為可能。 從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人口學,到文學評論、哲學與法律,24篇文章、26位南方學者,這是一本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電子書】南方的社會,學(上)
南方是什麼? 南方,是一種擁抱異己的許諾! 「南方」的興起,源自國家現代化理論幻滅,走向「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商品流通。尤其冷戰後,國際間不再只以政治系統(第一、第二、第三世界)或貧窮程度(已開發、開發中)來分類國家,而是更強調「全球南方」等後進者共通的發展困境。透過「全球南方」的論述,世界再次打造出一個虛幻的美麗願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單一、「進步」的線性史觀。 但,誰說,所有社會都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誰說,經濟發展是評判生活的唯一價值? 《南方的社會,學》反對一個虛假的南方,並進一步闡釋——「南方」不是一種地理方位,不是一種開發程度,而是一種擁抱內外異己的概念。《南方的社會,學》以更多元的方式來反對經濟至上的觀點,也更堅持去體悟多重交織下的,南方之中的南方。 「她者亦是共同體」以一種策略性選擇女字部的她,來指涉所有的他者,無論他們是漢人主體社會中的原住民、現代社會的民間宗教實踐者、台灣認同下的客家、相對於北客的南客、人數極少的穆斯林、非異性戀者、同性家庭、跨國婚姻、第三性乃至上述各種多重交織者,以及整體的非人生命環境;「她者」代表了所有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他者」之中的「更南方」。從「台味的原、漢、新」到「愛情與人生」,本書提供了一個重新用「她者」來涵蓋所有次人的、污名的,與邊緣的他者概念,搭建了一座展演台灣生命的舞台。 從社會學、人類學,到文化研究與哲學,12篇文章、13位南方學者,這是一本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電子書】南方的社會,學(下)
南方是什麼? 南方,是帶有倫理判斷的抵抗! 「南方」的興起,源自國家現代化理論幻滅,走向「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商品流通。尤其冷戰後,國際間不再只以政治系統(第一、第二、第三世界)或貧窮程度(已開發、開發中)來分類國家,而是更強調「全球南方」等後進者共通的發展困境。透過「全球南方」的論述,世界再次打造出一個虛幻的美麗願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單一、「進步」的線性史觀。 但,誰說,所有社會都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誰說,經濟發展是評判生活的唯一價值? 《南方的社會,學》反對一個虛假的南方,並進一步闡釋——「南方」不是一種地理方位,不是一種開發程度,而是一種擁抱內外異己的概念。《南方的社會,學》以更多元的方式來反對經濟至上的觀點,也更堅持去體悟多重交織下的,南方之中的南方。 人們不只因社會脈絡與歷史情境而改變行動,事實上,人們會因為寄望一個值得等待的未來,而下定決心,採取行動。「行動作為倫理」的呼求不以歐美為進步中心,而是積極追求與差異同在,肯認來自南方基層社會抗爭者的日常實踐及串連行動的重要性。我們將從台灣擴延到馬來亞、中緬泰邊境、印度、越南、南美洲,乃至全球;思考南方文學作為一種抵抗,思考跨境經濟亦是倫理的抉擇,並重新認識到,只有橫跨異己之間的社會信任,才使得任何高空的意識型態或美好理想的築實,成為可能。 從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到人口學、文學評論與法律,12篇文章、13位南方學者,這是一本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電子書】尋常的社會設計
拿起工具,成為更完整的你! 更完整的自我啟蒙,複數思考的新視野 在「設計當代」中尋找人類的新座標 一位到地的社會學者,一個道地的設計世界觀 「關於設計,關於社會,關於身體。」 「一篇篇由人與物所交織投射出的迷人史詩」 尋常的社會設計,是小寫的,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設計的一個支系或是派別,而是對設計的一種立場與態度。在設計時代的當下,以複數思考的慧眼,走出集體遮蔽的陷阱,與更寬廣的物我關係聯結。並且召喚被我們遺忘的身體性,完成當代的再次啟蒙。 「物」與「人」無法分割,並且都存在於複數的網絡關係中,才能順利發展。本書作者Jerry鄭陸霖細說從頭,自人類先祖走下樹梢腳踏實地開始推演,在人類進化的各個階段,找出了相對應的工具:榔頭、地圖、地球儀與手推車。每種工具不但標識了人類演化進程的座標,甚至得到了一個結論:「不是人創造了工具,而是工具創造了人」。物與人的密不可分,維繫到當代。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掃地機器人等在日常中舉足輕重,甚至5G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在相信工具所帶來的進步同時,也需要重新檢視「物」與「人」的關係,由外而內以複眼觀看世界。 《尋常的社會設計》全書分為三部── 第一部 設計人類學:一個工具,一個座標 重寫人類歷史,一字一百年,一個「人與物」交織而成的史觀。 以榔頭,地圖,地球儀,手推車等工具,標誌出人類在各個演化階段的座標。 不是人類打造了工具;而是工具創造了人類。 第二部 古典社會學家在「設計的」當代:群與複數思考 重寫三位古典社會學家:孔德,涂爾幹,韋伯,運用他們的學說與主張在「設計的」當代中操作,我們會發現這些社會學先趨們是否生錯了年代? 穿戴裝置,社群軟體,智慧型手機諸多設計產物誕生後,社會學者是否如虎添翼了呢? 第三部 DXS實驗室筆記:在複數的軌道中試圖著陸 歷經了人類演化與複數思考的建構後,敘述回到了自身,重新召喚被忽視的身體性。在尋常的生活裡,在閱讀的脈絡中,在孕育萬物的風土之間,我們都是地上的繁星。 拿起工具,成為更完整的你。 由尺度巨大的人類演化到援引古典社會學家學說在當代應用,最後回歸到日常,在層層遞進的文字之中,一個到地的社會學者展現了一個道地的設計世界觀。張開群學的複數之眼,按圖索驥找尋自我的、群體的座標,最後,不要忘了: 拿起工具,成為更完整的你! 本書特色: 我們都是地上的繁星,我們都是啟蒙的叛逆之子。人終究在群體之中,個體意識的覺醒之後,我們還需要突破集體遮蔽,由外而內關照個體與世界的「複數思考」。也正是《尋常的社會設計》所強調的,只有在複數思考之下,才有機會在設計的當代中,成為地上的繁星,閃爍著生命的光輝。
【電子書】有品社會
#「真的把你當人看」的不羞辱人的社會。 #台灣成為一個民主社會之後,需要再成為有品社會。人民的尊嚴、就業、福利、隱私,不會因為社會的組織和制度而受到羞辱。 #羅爾斯《正義論》之後,最重要的一部社會正義之作! #王丹 推薦 建立一個人民不會被組織和制度羞辱的有品社會 阿維賽・馬格利特《有品社會》被讚譽為:「自羅爾斯《正義論》問世以來最重要的社會正義著作。」社會正義並非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是隨著時代需求而演進的。羅爾斯的正義指的是分配公平公正,那是在經濟分配和基本權利、基本人權特別被關注的時代所提出,而馬格利特在《有品社會》提出不羞辱原則和尊重公民權利,則顯現出當代社會面臨接納與排斥異己問題浮上檯面的困境,這些議題延續到了現在,更因為難民、移民、移工、全球化流動、傳染疾病等問題而更加顯著。 這個世界因應著現代化的發展,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所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而多數人以為民主社會就是服膺多數的社會,覺得犧牲少數是不得不為,但這種簡略的社會觀不斷被挑戰、被修正。馬格利特的《有品社會》從羅爾斯《正義論》出發,進一步來做合理性區辨——建立分配正義的社會是大家的期待,但在此之前,馬格利特指出:「把有節制的社會(避免奴役或腐敗)放在首位,有品社會次之,正義社會最後。這個次序是累進的,即有品社會必須先是有節制的社會,正義社會必須也是有品社會。」馬格利特提出的「有品社會」,一開始便下了定義:社會組織不羞辱人的社會。而之所以用反面定義,是因為正面定義會很模糊,比如「健康」,界定模糊或是各有說法,但「不健康」卻讓人較容易明白確切的定義分界。此外,消除人的痛苦也比讓人愉快更明確、更迫切。有品社會就是讓人民不會因為被組織和制度羞辱而產生痛苦的社會。 這本書討論的主題,放在現今台灣,對照近年興起的公民運動,重新認識民主體制、法治運作、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利等層面,但這些比較接近在討論正義社會,怎面對權力與權利公平分配的問題。但在正義社會的前一階段,有品社會,依然是我們正在努力的階段,關心有沒有人被排除在該有的權利範圍之外,是不是有人被當作非國民對待而不認為他們該享有同等權利,是不是有人被認為該比其他人次一等,不該享有同樣的工資、不該享受同樣的健保⋯⋯。在當前所謂民粹右派反撲狂潮的時代,最是羞辱各種弱勢者的時刻,此時《有品社會》提供我們要邁向好國好民不得不認真看待、仔細處理的縝密思考。
【電子書】劉炯朗開講:3分鐘拆解社會科學
從自我實現到面對未來世界,快懂社會科學極短篇! 為什麼科技富豪大多出生在1955年? 世界級披頭四為何花1200小時在夜總會表演?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你選哪一個? 〈諫逐客書〉懂人才流動與管理? 呂不韋居然是風險投資達人?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宛如移動式百科全書,信手拈來就是故事與案例,把複雜的社會科學理論,分成六大主題融會貫通,淺顯易懂,方便閱讀;以個人為中心點,從自我實現出發,邁向人際關係,注重企業倫理,關心社會運作,探討普世價值,以及如何面對未來世界。引領我們更加明瞭世界,輕鬆補足社科學分! 得獎紀錄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榮獲「2010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獎」及第35屆金鼎獎 《從輪子到諾貝爾: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榮獲2017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銀籤獎
【電子書】劉炯朗開講
從自我實現到面對未來世界,快懂社會科學極短篇! 為什麼科技富豪大多出生在1955年? 世界級披頭四為何花1200小時在夜總會表演?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你選哪一個? 〈諫逐客書〉懂人才流動與管理? 呂不韋居然是風險投資達人?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宛如移動式百科全書,信手拈來就是故事與案例,把複雜的社會科學理論,分成六大主題融會貫通,淺顯易懂,方便閱讀;以個人為中心點,從自我實現出發,邁向人際關係,注重企業倫理,關心社會運作,探討普世價值,以及如何面對未來世界。引領我們更加明瞭世界,輕鬆補足社科學分! 得獎紀錄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榮獲「2010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獎」及第35屆金鼎獎 《從輪子到諾貝爾: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榮獲2017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銀籤獎
【電子書】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為什麼努力沒有用?戴上社會學的眼鏡,幫你解決人生的疑難雜症
為什麼分手了卻遲遲走不出戀情陰影? 為什麼畢業了總做考試不及格的夢? 每天都在車站等待心儀對象!我是跟蹤狂嗎? 考試、工作、戀愛,為什麼努力沒有用? 戴上社會學的眼鏡,幫你解決人生的疑難雜症! \日本社會學家岩本茂樹《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第二彈!/ 追求喜歡的女生,如果對方沒有明確說「NO」,我可以繼續努力嗎?男子氣概是誰定義的?家庭環境會影響你的說話方式嗎?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另一半、野獸總有一天會變成王子,卻發現對方和你想的不一樣?為什麼人類需要社交生活?活在社會網絡中,我們和周遭的人建立起關係連結,每天都運用手邊擁有的知識,和眼前的人生問題搏鬥。而社會學正是我們分別從自身和社會制度、結合微觀與宏觀兩種視角,用來解讀人類社會、人與群體的學問與工具。 日本社會學家岩本茂樹以日常生活遭遇的各種狀況,引導讀者一起思索建構世界的規則,跳脫習以為常的生活視野,以宏觀的角度重新看待身旁的人我關係及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為什麼我們選擇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人生裡遇見的挫折,有沒有可能並非我們不夠努力,而是社會體制造成的問題?那些讓我們成為現在自己的人生經歷,背後受到多少社會文化的影響?透過社會學式的思考,才發現原來生活裡的大小事件能有截然不同的詮釋! 延續上一本備受好評的作品《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岩本先生再次以平易近人的《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帶領讀者進行趣味的社會學思考。除了生活經驗,他也在書中援引大眾熟知的經典文學、電影,從中探討人類行為與文化的連結,展現了研究社會學的人是以何種方式思考,藉此與讀者一同品味社會學這門知識的迷人之處。閱讀本書,探索知識所帶來的收穫,將促成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關係與生活。
【電子書】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
為什麼分手了卻遲遲走不出戀情陰影? 為什麼畢業了總做考試不及格的夢? 每天都在車站等待心儀對象!我是跟蹤狂嗎? 考試、工作、戀愛,為什麼努力沒有用? 戴上社會學的眼鏡,幫你解決人生的疑難雜症! \日本社會學家岩本茂樹《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第二彈!/ 追求喜歡的女生,如果對方沒有明確說「NO」,我可以繼續努力嗎?男子氣概是誰定義的?家庭環境會影響你的說話方式嗎?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另一半、野獸總有一天會變成王子,卻發現對方和你想的不一樣?為什麼人類需要社交生活?活在社會網絡中,我們和周遭的人建立起關係連結,每天都運用手邊擁有的知識,和眼前的人生問題搏鬥。而社會學正是我們分別從自身和社會制度、結合微觀與宏觀兩種視角,用來解讀人類社會、人與群體的學問與工具。 日本社會學家岩本茂樹以日常生活遭遇的各種狀況,引導讀者一起思索建構世界的規則,跳脫習以為常的生活視野,以宏觀的角度重新看待身旁的人我關係及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為什麼我們選擇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人生裡遇見的挫折,有沒有可能並非我們不夠努力,而是社會體制造成的問題?那些讓我們成為現在自己的人生經歷,背後受到多少社會文化的影響?透過社會學式的思考,才發現原來生活裡的大小事件能有截然不同的詮釋! 延續上一本備受好評的作品《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岩本先生再次以平易近人的《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帶領讀者進行趣味的社會學思考。除了生活經驗,他也在書中援引大眾熟知的經典文學、電影,從中探討人類行為與文化的連結,展現了研究社會學的人是以何種方式思考,藉此與讀者一同品味社會學這門知識的迷人之處。閱讀本書,探索知識所帶來的收穫,將促成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關係與生活。
【電子書】以學術為志業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奠基人、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 談投身學界的條件與特質 學術生涯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機遇」。 有志於學界者必須明白其雙重任務:研究和教學,而兩者完全不相容。 本書是韋伯於1917年11月7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第一場演講,第二場演講為《以政治為志業》。兩場演講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之一。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 講座對象主要是學生,即將面臨職業生涯的選擇,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走上學術之路。韋伯首先指出這個職業的外部條件,他比較了德國與美國在學術體系上的差異,分析體制對於學者選拔過程的影響,很大程度是由機遇而非才能所決定。不僅如此,他還告誡有志於此的年輕學子,必須明白等待他的是雙重任務:他不僅要有學者的研究能力,更要具備教師的教學能力,而這兩種素質通常是完全不相容的。 他再談到學者的內在條件,必須心無旁騖的沉潛在工作上,並堅守嚴格的專業。但就算抱持再多的學術熱情,在研究成果上仍是無法強求的,且學術追求不斷的進步,更是永無止境的命運,這些都是不可迴避的嚴苛事實。此文發表雖已百年,依舊是精闢透徹的經典之作。 何謂「以學術為志業」: 個人唯有在最嚴格專業化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到某種定見,也就是在學術領域貢獻出某種確實相當完美的東西。……誰要是沒有能力做到所謂的心無旁騖,並且沉潛到某個想法,也就是自己心靈的際遇就取決於:他能否對這部抄本的這個段落做出某種正確的推測的話,那就只好離學術遠一點了。 唯有單純為事業獻身的人,才具備學術領域的「人格」。……任何學術上的「完滿」都意味著新的「探究」,並且想要被「超越」和變得過時。所以任何想要效力於學術的人,都必須遷就這一點。 本書特色 ◎最新德文譯本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一百週年紀念 &
【電子書】以學術為志業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奠基人、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 談投身學界的條件與特質 學術生涯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機遇」。 有志於學界者必須明白其雙重任務:研究和教學,而兩者完全不相容。 本書是韋伯於1917年11月7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第一場演講,第二場演講為《以政治為志業》。兩場演講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之一。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 講座對象主要是學生,即將面臨職業生涯的選擇,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走上學術之路。韋伯首先指出這個職業的外部條件,他比較了德國與美國在學術體系上的差異,分析體制對於學者選拔過程的影響,很大程度是由機遇而非才能所決定。不僅如此,他還告誡有志於此的年輕學子,必須明白等待他的是雙重任務:他不僅要有學者的研究能力,更要具備教師的教學能力,而這兩種素質通常是完全不相容的。 他再談到學者的內在條件,必須心無旁騖的沉潛在工作上,並堅守嚴格的專業。但就算抱持再多的學術熱情,在研究成果上仍是無法強求的,且學術追求不斷的進步,更是永無止境的命運,這些都是不可迴避的嚴苛事實。此文發表雖已百年,依舊是精闢透徹的經典之作。 何謂「以學術為志業」: 個人唯有在最嚴格專業化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到某種定見,也就是在學術領域貢獻出某種確實相當完美的東西。……誰要是沒有能力做到所謂的心無旁騖,並且沉潛到某個想法,也就是自己心靈的際遇就取決於:他能否對這部抄本的這個段落做出某種正確的推測的話,那就只好離學術遠一點了。 唯有單純為事業獻身的人,才具備學術領域的「人格」。……任何學術上的「完滿」都意味著新的「探究」,並且想要被「超越」和變得過時。所以任何想要效力於學術的人,都必須遷就這一點。 本書特色 ◎最新德文譯本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一百週年紀念 &
【電子書】家政教育與生活素養
★本書從家庭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展開全面式的探討,說明如何從家庭教育乃至個人生活循序漸進地落實現代化、人文化、適性化的教育活動。★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葉至誠校長、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葉立誠老師,首次聯合撰著,各從專業領域說明如何培養生活素養,以此邁向有品德、有品味、有品質的人生。家庭生活是:凝聚親人溫情以為創造血脈相連的天地;學校生活是:琢磨璞玉以為發展自我造福人群的準備;社會生活是:傳承文化以為孕育相輔相成的和諧社會。家庭如果能充分發揮「中流砥柱」的角色,將能讓我們的社會充滿希望,這也是社會面對今日家庭的期待。《家政教育與生活素養》是探討與研究「家庭與家人等相關事務」的諸種生活教育及管理工作,以家庭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開展,涵蓋精神與物質基本技能的層面,統整家庭生活、消費與管理、環保教育、生命教育、兩性教育、工作與休閒、合作與自主等內涵,以使學生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消費抉擇能力、資源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與關懷尊重能力、多元思考與價值判斷能力,落實人文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以促進個人、家庭的幸福生活及社會的祥和與關懷等方向,以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
【電子書】解讀民粹主義
▌所有權力皆來自人民,但何處是它的去向? ——德國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當民粹主義浪潮成為席捲世界的海嘯—— 民粹到底是民主最正統的聲音?還是民主面臨的最大危機? ◤充滿政治激情與煽動口號的民粹時代降臨◢ 美國總統川普、英國脫歐領袖法拉奇、法國反移民大將勒龐、 前委瑞內拉總統查維茲、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民粹領袖在世界各地崛起。 但我們真的了解民粹主義嗎?為何它是如此迷人又危險的存在? 每一個批評體制內菁英的人,就應該被稱為民粹主義者嗎?民粹政治行動者都是右派嗎?民粹主義讓政府更接近民眾?「真正的人民」到底是誰,誰又可以為人民發聲?在自由民主制度正面對風起雲湧挑戰的當下,探究這些問題從未像現在這麼具有急迫性。 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揚—威爾納‧穆勒(Jan-Werner Müller)所撰寫的《解讀民粹主義》(WHAT IS POPULISM?)以歷史為基礎,援引拉丁美洲、歐洲與美國的例子,定義了民粹主義的特徵,以及探索民粹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能勝出的更深層原因:民粹主義者的樣貌究竟為何?使用怎樣的政治語言?掌權後會有哪些典型作為?又該如何對抗民粹主義者並與其對話?作者穆勒主張,民粹主義的核心就是反對多元主義。民粹主義者總是會宣稱,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人民以及人民的真正利益。他也說明,和傳統觀點相反,民粹主義者可以根據他們是人民獨家的道德代表而執政;如果民粹主義者擁有足夠的權力,最後將建立一個威權國家,並排除所有不被認為是適當「人民」一分子的人。 現今的民粹主義者正嘗試運用符合民主價值的政治語言,實現一個公然反對民主的政治理想。透過《解讀民粹主義》書中極具啟發性的論點,我們不僅可以認識民粹對民主制度的威脅為何,並促使大家反思該如何修正失能的民主代議制度。自由民主人士究竟該如何應對民粹主義者,特別是在當他們宣稱專為「沉默的多數」或「真正的人民」而發聲的時候。本書不僅為讀者釐清民粹主義的樣貌和特徵,也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這個民粹主義當道的時代。
【電子書】解讀民粹主義
▌所有權力皆來自人民,但何處是它的去向? ——德國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當民粹主義浪潮成為席捲世界的海嘯—— 民粹到底是民主最正統的聲音?還是民主面臨的最大危機? ◤充滿政治激情與煽動口號的民粹時代降臨◢ 美國總統川普、英國脫歐領袖法拉奇、法國反移民大將勒龐、 前委瑞內拉總統查維茲、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民粹領袖在世界各地崛起。 但我們真的了解民粹主義嗎?為何它是如此迷人又危險的存在? 每一個批評體制內菁英的人,就應該被稱為民粹主義者嗎?民粹政治行動者都是右派嗎?民粹主義讓政府更接近民眾?「真正的人民」到底是誰,誰又可以為人民發聲?在自由民主制度正面對風起雲湧挑戰的當下,探究這些問題從未像現在這麼具有急迫性。 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揚—威爾納‧穆勒(Jan-Werner Müller)所撰寫的《解讀民粹主義》(WHAT IS POPULISM?)以歷史為基礎,援引拉丁美洲、歐洲與美國的例子,定義了民粹主義的特徵,以及探索民粹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能勝出的更深層原因:民粹主義者的樣貌究竟為何?使用怎樣的政治語言?掌權後會有哪些典型作為?又該如何對抗民粹主義者並與其對話?作者穆勒主張,民粹主義的核心就是反對多元主義。民粹主義者總是會宣稱,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人民以及人民的真正利益。他也說明,和傳統觀點相反,民粹主義者可以根據他們是人民獨家的道德代表而執政;如果民粹主義者擁有足夠的權力,最後將建立一個威權國家,並排除所有不被認為是適當「人民」一分子的人。 現今的民粹主義者正嘗試運用符合民主價值的政治語言,實現一個公然反對民主的政治理想。透過《解讀民粹主義》書中極具啟發性的論點,我們不僅可以認識民粹對民主制度的威脅為何,並促使大家反思該如何修正失能的民主代議制度。自由民主人士究竟該如何應對民粹主義者,特別是在當他們宣稱專為「沉默的多數」或「真正的人民」而發聲的時候。本書不僅為讀者釐清民粹主義的樣貌和特徵,也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這個民粹主義當道的時代。
【電子書】社會性動物
★美國民眾票選,大學生必讀十大書單! ★全球銷售超過60萬冊,授權20國語文翻譯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Publishers Weekly暢銷書金榜 ★幸福人生百科╳經典暢銷改版 腦袋聰明但情商不足,往往落得悲劇收場; 空有專業實力卻無人緣魅力,注定職場無法如意。 追求成功之前,先學會怎麼做人。 理性可以讓你傑出,社會能力才能給你幸福!& 這是一本人生小百科,你會看到過得精彩充實的兩個人,從誕生到學習、友誼到愛情、工作到終老。 他們擁有成功的職涯、美好的伴侶、朋友的敬重,原因不是他們比較聰明、比較漂亮或能力突出,而是因為他們擁有非認知的技能,諸如誠實、毅力、控制衝動、與他人合作。他們懂得社會能力與街頭智慧,知道如何解讀別人的想法、判斷情勢。生而為社會性動物,除了專業技能與理性思考,溝通、識人、同情體諒、表達情感、發展道德文化,這些社會能力才是通往幸福的鎖鑰。 本書融合認知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以小說般的節奏,領著讀者進入主角如你我一般的內心世界,看看情緒、直覺、遺傳傾向等潛意識領域如何影響他們做決定、如何孕育完整人格,以及造就出人頭地的能力。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產物,而是來自意識層次下的思考。我們不斷培養各種理性能力,常常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感情能力。因此在本書中,作者將各式關於潛意識心智的觀點融入一個人生的故事中。作者試著解釋,我們的心智運作與社會互動,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養育孩子、發展職涯、處理關係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觀點。我們不斷學習怎樣考高分、怎樣發展職業技能、怎樣賺大錢,但真正能讓人成功的,其實是人際溝通、情感表達及控制衝動!掌握這些情感與社交的力量,愛情、生活、工作更滿意! ◎這部生花妙筆、簡潔卻詳盡的好書介紹許多大腦發展、兩性關係,以及什麼能帶來快樂生活的相關文獻……讀者當可獲益良多。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人生經營指南……只要你細讀本書,我保證一定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美好。它絕對該被列入所有商學碩士課程的必讀書單中……相信我,這是一本有著「大智慧」的書。 ——《堪薩斯市商業期刊》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讓生硬的科學讀起來像是赫曼‧赫塞的小說。抽象的概念變得令人愉悅,甚至愛不釋手。 ——《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大衛‧布魯克斯是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對現代美國精英生活型態的戲謔剖析。本書則具有更遠大的企圖,關切現代人類的生活,探討情感依附、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愛情、家庭、文化、成就、婚姻、政治、道德、衰老、死亡,以及更多的主題。布魯克斯是個犀利且風趣的作者。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布魯克斯成功帶領讀者關注人類心靈及觸發人類行為的相關研究與豐富意涵上,他表現得相當好。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不可思議地引人入勝。 ——《石板》雜誌Slate ◎寫作企圖恢宏,極富娛樂性。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一個非比尋常、高明的社會學、智識,以及諷諭的混合體。 ――《科克斯書評》星號書評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精彩動人……布魯克斯匯整各式研究並以流行的方式將之表現出來的功力無庸置疑……本書旨在改變我們對自己如何過生活的瞭解,至少它能夠讓你更加注意大腦的驚人力量。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電子書】社會性動物
★美國民眾票選,大學生必讀十大書單! ★全球銷售超過60萬冊,授權20國語文翻譯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Publishers Weekly暢銷書金榜 ★幸福人生百科╳經典暢銷改版 腦袋聰明但情商不足,往往落得悲劇收場; 空有專業實力卻無人緣魅力,注定職場無法如意。 追求成功之前,先學會怎麼做人。 理性可以讓你傑出,社會能力才能給你幸福!& 這是一本人生小百科,你會看到過得精彩充實的兩個人,從誕生到學習、友誼到愛情、工作到終老。 他們擁有成功的職涯、美好的伴侶、朋友的敬重,原因不是他們比較聰明、比較漂亮或能力突出,而是因為他們擁有非認知的技能,諸如誠實、毅力、控制衝動、與他人合作。他們懂得社會能力與街頭智慧,知道如何解讀別人的想法、判斷情勢。生而為社會性動物,除了專業技能與理性思考,溝通、識人、同情體諒、表達情感、發展道德文化,這些社會能力才是通往幸福的鎖鑰。 本書融合認知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以小說般的節奏,領著讀者進入主角如你我一般的內心世界,看看情緒、直覺、遺傳傾向等潛意識領域如何影響他們做決定、如何孕育完整人格,以及造就出人頭地的能力。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產物,而是來自意識層次下的思考。我們不斷培養各種理性能力,常常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感情能力。因此在本書中,作者將各式關於潛意識心智的觀點融入一個人生的故事中。作者試著解釋,我們的心智運作與社會互動,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養育孩子、發展職涯、處理關係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觀點。我們不斷學習怎樣考高分、怎樣發展職業技能、怎樣賺大錢,但真正能讓人成功的,其實是人際溝通、情感表達及控制衝動!掌握這些情感與社交的力量,愛情、生活、工作更滿意! ◎這部生花妙筆、簡潔卻詳盡的好書介紹許多大腦發展、兩性關係,以及什麼能帶來快樂生活的相關文獻……讀者當可獲益良多。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人生經營指南……只要你細讀本書,我保證一定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美好。它絕對該被列入所有商學碩士課程的必讀書單中……相信我,這是一本有著「大智慧」的書。 ——《堪薩斯市商業期刊》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讓生硬的科學讀起來像是赫曼‧赫塞的小說。抽象的概念變得令人愉悅,甚至愛不釋手。 ——《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大衛‧布魯克斯是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對現代美國精英生活型態的戲謔剖析。本書則具有更遠大的企圖,關切現代人類的生活,探討情感依附、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愛情、家庭、文化、成就、婚姻、政治、道德、衰老、死亡,以及更多的主題。布魯克斯是個犀利且風趣的作者。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布魯克斯成功帶領讀者關注人類心靈及觸發人類行為的相關研究與豐富意涵上,他表現得相當好。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不可思議地引人入勝。 ——《石板》雜誌Slate ◎寫作企圖恢宏,極富娛樂性。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一個非比尋常、高明的社會學、智識,以及諷諭的混合體。 ――《科克斯書評》星號書評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精彩動人……布魯克斯匯整各式研究並以流行的方式將之表現出來的功力無庸置疑……本書旨在改變我們對自己如何過生活的瞭解,至少它能夠讓你更加注意大腦的驚人力量。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電子書】各國獨立運動
在臺灣的我們是誰?我們歸屬何方? 我們側身於什麼樣的共同體? 我們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主要認同? 臺灣的現狀是不是一種「被國際流放」? 臺灣是否能產生國族主義來建構自己的國家? 那又該如何「再生」、「再發現」、「再強調」、「再創造」臺灣自己的國族主義? 而臺灣四大族群跟國族國家之間,要如何聯繫? 本書先從臺灣的外交現況,點出臺灣建國的困難點,再以附錄集結媒體社論,細談臺灣政壇明星言談背後的政治語言與意識型態。接著,各領域學者以專題研究探討不同地區的獨立運動,如越南、琉球、孟加拉、夏威夷、東帝汶、愛爾蘭、拉丁美洲等,深入剖析每個獨立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其中的衝突矛盾,藉他方經驗醒思臺灣的下一步,希冀讓更多的人更自信地認同臺灣,使臺灣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電子書】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這段話最好用來形容今天的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在減貧、基建和教育普及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卻仍深陷在貪污腐化、法治不彰、環境破壞等的泥澤當中。這種消費未來和危機四伏的發展形態令人質疑「中國模式」的可持續性,甚至重新議論「中國崩潰」的來臨。但中國這個威權體制卻一直顯示驚人的調適力,通過領導人的意志、宏觀調控、行政改革等將問題剎停在臨界點前,卻又未能以制度化的方式徹底化解危機。 中國已經走上現代化的道路,社會亦呈現多元分化的氣象,但是否最終走向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仍未清晰,讀懂中國這本書是一大挑戰。本書嘗試透過一群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社會學家,以縱橫交錯的角度分析中國的不同面向,與讀者共同思考中國的前途。
【電子書】社會心理學
──這是第一本立基台灣本土的社會心理學,學習者可以藉此知己、知彼、知台灣人、知台灣社會。──這是第一本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的社會心理學,協助用寬廣視野探究人心、人性、人際、人群。──這是結合新聞事件、實證研究、實驗案例、學術理論的入門書,生動有趣、豐富多元、容易閱讀。──這是兼顧正面與負面力量的導論,說明為什麼會有利人利社會的好行為,也解釋偏見、歧視、刻板化印象、分化、仇恨與攻擊的成因及助長力量。──這是一本使讀者有「冷靜的腦、溫暖的心、和諧的情、有效行動」的書。
【電子書】接吻简史
一本正經的荷爾蒙催生手冊,一部風流而不下流的百年吻史世界上最美妙的接吻之書,名畫珍藏版+全彩精美印刷周作人當年曾對此書推崇備至,專門撰文稱道在人類最古老的記錄中,就有對接吻的描繪——就像浪花拍擊沙灘上鵝卵石的聲音;仿佛有人在拿著蒼蠅拍四處轉悠;就像奶牛在奮力地將後腿從沼澤地裡往外拖;嘗起來像放置了太久的肉;沒有鬍鬚的親吻就像是沒有放鹽的炒蛋;……創世之初,吻和殘酷的愛情便已存在。丹麥學者克里斯多夫·尼祿普教授圍繞“接吻的歷史”這一主題,詳細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歷史,從文化的角度闡述了關於“吻”的歷史發展和文學演變之路,將“吻”分成愛情之吻、友誼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類型,用大量的引經據典和詩歌故事,將接吻的整部歷史寫得妙趣橫生、豐富多彩。書中配以大量世界名畫及精美插圖,與吻的羅曼文學史交相輝映,形成了一本美輪美奐的接吻之書。
【電子書】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社會科學本土化的轉機與危機
關鍵特色★在反思本土學術的同時,也挑戰西方典範的有效性。★書中檢討與評論的目的不在否定或抹煞,而是對話與討論。★以一種較「本土化」視野更為寬廣的思維,來推展本土學術可長可久的發展。多年來,華人學界對於本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反省與批評始終不斷;「理論上盲目追隨西方」、與「實務上疏離本土需求」是兩個經常被提出來的缺失。許多人認為「本土化程度不足」是問題的關鍵。然而就像是慶典的煙火,「本土化」議題雖然不時出現、卻也不曾帶來根本的改變。截至目前為止,本土化的終極目標為與途徑為何?甚至何謂「本土化」都仍然沒有定論。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過去討論本土化,大多限制在研究過程本身,例如研究主題、觀察與分析角度是否貼近本土、文獻探討是否涵蓋本土論述等。然而本土化所牽涉的並不僅只是研究執行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隱藏在執行面背後的、思考方式與歷史文化所造成的典範衝突。本書因此採取更宏觀的角度,在典範衝突之下找尋可能兼顧「立足本土」與「國際對話」的方案。論述由解析「本土化」概念的意涵開始,進而深入歷史文化脈絡,由社會科學的特質、西學引入中國的時代背景、以及華人治學與歐洲思辯傳統等三方面,分析影響今天本土學術表現的關鍵因素。在剖析各種本土化取徑的優劣之後,並提出以達成「共通性」來取代社會科學所追求的「共同性」為目標的學術發展策略。
【電子書】弗洛伊德文集5:爱情心理学
此卷收錄八篇論文,是弗洛伊德早期關于性本能論的主要專著。《性學三論》(905)包括“性變態”“幼兒性欲”和“青春期的變化”三部分。《兒童性理論》(908)對兒童期的性表現及其與心理活動、神經癥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神經癥》(908)論述了現代社會的性道德與文化的關系。《愛情心理學》(90~98)包括三篇文章,分別探討了男人的性變態、“心理性陽痿”以及女性的“貞潔”。《論自戀:導論》(94)探討了自戀的起源、本質、形式、作用等。《本能及其變化》(95)分析了本能所涵蓋的內容以及描述的方法等。《壓抑》(95)探討了壓抑的本質、因果及其與神經癥的關系。《力比多類型》(93)將人分為性欲型、自戀型和強迫型等三種。
【電子書】墮落論
不論戰爭會帶來多麼駭人的破壞與命運,對於人類本身其實無法造成任何實質影響。戰爭已經結束。特攻隊的勇士已經淪入黑市營生,遺孀已經為了那全新身影而重新燃起希望,不是嗎?人並沒有改變,只是回歸人性罷了。人就是會墮落,不論義士或聖女都會墮落。這不但防堵不了,防堵也無法拯救人類。人就是會這麼活下去,人就是會這麼墮落下去。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便的捷徑能夠拯救人類。──?口安吾〈墮落論〉我無賴,故我自由。生歷經明治維新與西化榮景凋敝殆盡的敗戰社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口安吾與眾人熟知的太宰治同屬於日本戰後文學的「無賴派」。面對當時日本社會亂象,他們致力書寫人性的腐敗墮落,抵抗既定現實。不同的是,?口安吾的寫作向度更廣,從隨筆、文學評論到小說(甚至推理小說)皆有代表作,多產而博學,常有驚人之語。一九四六年,即日本宣布戰敗翌年,在短短的四月到十二月期間,?口安吾連續發表〈墮落論〉、〈天皇小論〉、〈續墮落論〉,對自身民族文化提出嚴厲控訴,向日本國民高呼,「那些什麼政治的救贖,全都膚淺之至、愚昧至極」、「日本承蒙天皇解救,才得以脫離終戰的混亂」根本是一派謊言,進而主張「日本人以及日本本身都應該墮落」,宛如朝民族自信完全喪失的戰後日本再投下一顆原子彈。然而,這些看似無賴的叛逆文章,旨在提振日本人身而為人的信心。早在一九四二年,日本深陷戰爭泥淖,全民疲憊痛苦,卻不知如何停止這場自己發動的殘酷戰爭之時,洞燭先機的?口安吾即發表〈日本文化之我見〉,重力批判「民族性」,以及一般外界所喜愛而日本人也引為豪的日本文化特色。因此當他大不敬地宣稱「如果我們需要佛教,那麼僧侶是必要的,寺廟是不必要的。就算京都或奈良的寺廟盡數燒毀,也無法撼動日本傳統一分一毫」,他其實是在鼓勵日本人,發起一種有自覺的、「政治不正確」的反向抵抗。│為什麼現在讀?口安吾?│如今標榜個人主義的自由選擇包圍著台灣的社會大眾,然而這些選擇往往只是社會控制中從眾思維的假性選擇,為避免遭人洗腦、操縱、束縛,讀者可借鑑《墮落論》所收錄的十篇文章(發表期間介於二戰期間至終戰初年),無論主題是日本文化、文學、歐日比較、歷史研究、青春、戀愛,?口安吾寫作中暗藏的利器是一種絕對不從善如流的風骨,透過時光稜鏡的過濾,我們很快能明白當年?口安吾所說的「墮落之必要」,是指獨立思考這件事。畢竟當社會出了問題,你我還是鄉愿地想做個「好人」、「善人」,一心一意投入社會制度,遵循眾人之間的約定俗成,不去質疑,不去挑戰,不去思考,豈不是相當於默默不抵抗地直接等死。?口安吾之所以現代,之所以值得現代人重讀,是因為他真正相信民主,追求「人」的價值,而不是一時的社會制度或政治觀念。「人」,就是?口安吾的中心思想。
【電子書】墮落論(完整導讀版,胡晴舫導讀)
不論戰爭會帶來多麼駭人的破壞與命運,對於人類本身其實無法造成任何實質影響。戰爭已經結束。特攻隊的勇士已經淪入黑市營生,遺孀已經為了那全新身影而重新燃起希望,不是嗎?人並沒有改變,只是回歸人性罷了。人就是會墮落,不論義士或聖女都會墮落。這不但防堵不了,防堵也無法拯救人類。人就是會這麼活下去,人就是會這麼墮落下去。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便的捷徑能夠拯救人類。──?口安吾〈墮落論〉我無賴,故我自由。生歷經明治維新與西化榮景凋敝殆盡的敗戰社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口安吾與眾人熟知的太宰治同屬於日本戰後文學的「無賴派」。面對當時日本社會亂象,他們致力書寫人性的腐敗墮落,抵抗既定現實。不同的是,?口安吾的寫作向度更廣,從隨筆、文學評論到小說(甚至推理小說)皆有代表作,多產而博學,常有驚人之語。一九四六年,即日本宣布戰敗翌年,在短短的四月到十二月期間,?口安吾連續發表〈墮落論〉、〈天皇小論〉、〈續墮落論〉,對自身民族文化提出嚴厲控訴,向日本國民高呼,「那些什麼政治的救贖,全都膚淺之至、愚昧至極」、「日本承蒙天皇解救,才得以脫離終戰的混亂」根本是一派謊言,進而主張「日本人以及日本本身都應該墮落」,宛如朝民族自信完全喪失的戰後日本再投下一顆原子彈。然而,這些看似無賴的叛逆文章,旨在提振日本人身而為人的信心。早在一九四二年,日本深陷戰爭泥淖,全民疲憊痛苦,卻不知如何停止這場自己發動的殘酷戰爭之時,洞燭先機的?口安吾即發表〈日本文化之我見〉,重力批判「民族性」,以及一般外界所喜愛而日本人也引為豪的日本文化特色。因此當他大不敬地宣稱「如果我們需要佛教,那麼僧侶是必要的,寺廟是不必要的。就算京都或奈良的寺廟盡數燒毀,也無法撼動日本傳統一分一毫」,他其實是在鼓勵日本人,發起一種有自覺的、「政治不正確」的反向抵抗。│為什麼現在讀?口安吾?│如今標榜個人主義的自由選擇包圍著台灣的社會大眾,然而這些選擇往往只是社會控制中從眾思維的假性選擇,為避免遭人洗腦、操縱、束縛,讀者可借鑑《墮落論》所收錄的十篇文章(發表期間介於二戰期間至終戰初年),無論主題是日本文化、文學、歐日比較、歷史研究、青春、戀愛,?口安吾寫作中暗藏的利器是一種絕對不從善如流的風骨,透過時光稜鏡的過濾,我們很快能明白當年?口安吾所說的「墮落之必要」,是指獨立思考這件事。畢竟當社會出了問題,你我還是鄉愿地想做個「好人」、「善人」,一心一意投入社會制度,遵循眾人之間的約定俗成,不去質疑,不去挑戰,不去思考,豈不是相當於默默不抵抗地直接等死。?口安吾之所以現代,之所以值得現代人重讀,是因為他真正相信民主,追求「人」的價值,而不是一時的社會制度或政治觀念。「人」,就是?口安吾的中心思想。
【電子書】顧老師的筆記書III :自由社會‧願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以自由之名」曾經成就多少輝煌的事業,將人類文明推進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同時人類在「自由」的藉口下,做出了邪惡的勾當。自由因此是一種帶有「不確定性」及「風險」的社會互動模式,但如果沒有自由帶來創造社會演化的機會,那就如同歷史的經驗教訓般,社會的「結構」可能陷入僵化強制,而對「行動」產生更多的桎梏,淹沒了人類可以展現的創意和能力。 從斯密、海耶克等西方自由主義的奠基者和詮釋者,到殷海光、夏道平等非西方文化的自由主義繼受者和實踐者,文化的籓籬不應該是阻絕人們獲取自由與人權的藉口。或許當全球的人類都不再視自由為無法想像的祕密,而且人人能夠享受政治自由、經濟自由與社會自由時,真正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也才「成為可能」。 自由會受到濫用,其來有自,主要是各種社會規範與信任的機制並不完備,這使得海耶克心目中「法律之下的自由」就算實現,也不一定保證可以促成「公共福祉」。除非我們加上了種種限制條件,包括建立厚實的「社會資本」,形成公眾能夠參與並監督的「公共信任」,並擴大社會中個人得以充分發揮潛能的「有效自由」,最後才有「機會」達成斯密所形容之「看不見的手」帶來的效益,讓「自利」同時意味著「互利」、「共利」,而不是在自利的過程中製造一連串「外部成本」,任令社會承擔這些不利益的後果。
【電子書】Democracy on Trial: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Democracy on Trial is an attempt to begin to negotiate the problem of writing about and understanding democracy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a place and country that for me is both home and the field, an object of study and yet also an area of hope and engagement.
【電子書】3分钟励志小丛书:社交
社交之道看似千頭萬緒,歸納起來卻也簡單:鎖定目標人群;2分析目標人群的習慣和喜好:3根據他們的習慣和喜好制定計劃和做好相應準備;4抓住時機,大膽行動。世界上沒有天生的社交高手,每個社交高手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以上步驟行事。《3分鐘勵志小叢書·社交:構筑強悍人脈圈的4大處方》將具體引導你一步步實現以上步驟,幫你在最短時間內成為社交高手。
【電子書】顧老師的筆記書I:學習社會‧ 繁盛
學習是一種生活型態,與我們息息相關。 如果漠視了終身學習,無異於放棄將成人的思維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韓國前副總理金信一表示: 「韓國的憲法規定了終身學習成就應有國家認證,以符合社會正義」 &而台灣呢?官員們說:台灣沒有人才,我們會死得很慘..... 其實台灣的基層從不欠缺人才,只是沒被菁英階層看到。 相對於人才焦慮,本書提供了另類觀點,藉由社區大學在台灣的經驗,指出政府及民間在營造「學習社會」的合理環境上,應努力創造出更多「知識加值」的效益,包括頒發「終身學習學士文憑」,以培育更多稱職的現代公民。 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惟有靠全力發展知識性、公共性的終身學習機制,才有可能讓每個人都發揮學習到的知識,共同打造一個自由、平等、繁盛的理想家園。 本書的論述集中在對於「學習」、「知識」,以及「風險」這幾個議題的分析,而貫穿的主軸則是作者涉入甚深的社區大學運動。社區大學的最早構想,大約是黃武雄教授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即已醞釀,到了一九九四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時大致成形,並且被賦予扮演教育改革「側翼部隊」的任務,也就是透過成人世界的「社會改革」來重建價值觀,避免教育改革受到保守勢力牽制,最後全盤落空。 本書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論文,較能完整反映作者這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本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共十七章。分別是「學習社會與社區大學篇」、「台灣學篇」、和「風險社會篇」,雖然有不同的重點,卻也逐漸聚焦到對於學習和知識的反省,並且在制度上提出若干建言,希望能透過時間來驗證這些觀點的合理與否。而且每一章作者都加上了撰寫論文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當持所抱持的理念,一併娓娓道來,讓讀者的閱讀人身份轉化成與作者同理心的分享者,這也形成本書一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