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為文化找出路:費孝通傳
1、費孝通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對中國當代經濟、政策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2、本書涉及到的費孝通關於不同文化並存、全球一體化、文化自覺的思考,對當今讀者了解、解決文化、觀念衝突具有現實啟發和參考價值。 3、圖文結合,配有多幅珍貴歷史圖片。 費孝通是享譽國際的學者、政治活動家和追蹤歷史軌跡,觀察記錄思索了一生的思想者。他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鬼」,晚年成仁,著述等身。 本書在費孝通浩瀚的學術生涯中,刪繁就簡,梳理出這位中國當代著名知識分子人生追求的主線:歷一世滄桑為文化找出路,終得以「文化自覺」作標誌,確認了他認為可以走通的路徑。 我這四五十年心裡確是有一個疑問在煩惱我:這個世界上這麼多人怎樣能和平相處,各得其所,團結起來,充分發揮人類的潛力,來體現宇宙的不斷發展?……大大小小的群體之間,……心理上還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是其是,各美其美,甚至還要以我之是強人為是,以我之美強人為美, 一句話,相互不理解,相互不容忍。……怎樣使人群間能相互理解是我要探索的課題。——費孝通 費孝通 1910—2005年,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著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生育制度 》、《鄉土中國》等數百萬字的著作。1936年,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的指導下完成題為《江村經濟》的博士論文,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牌」,費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人類學界的最高獎──赫胥黎獎;1982年被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1988年獲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獎。 推廣重點 1、費孝通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對中國當代經濟、政策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2、本書涉及到的費孝通關於不同文化並存、全球一體化、文化自覺的思考,對當今讀者了解、解決文化、觀念衝突具有現實啟發和參考價值。 3、圖文結合,配有多幅珍貴歷史圖片。
【電子書】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再東方化」是多重而動態的概念,它包括對東方主體的反思、重構、重生、重返與重新詮釋。在亞洲,再東方化取徑必須面對早已內化的西方;而在臺灣,再東方化則不得不面對已經內化了的中國與中華。在全球化的時代,臺灣-東亞的知識分子與文化工作者無可迴避,必須為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知識生產和實踐肩負起在地論述的時代責任。
【電子書】文化時代:治理、經濟、科技與外交
本書由台經院研究團隊匯集各國文化政策、產業新聞及趨勢動脈而成,從較少受人矚目,卻是近年來不斷在國際上竄起的主題,文化之於國家的重要,及如何藉「文化」為主軸,帶動國家產業永續發展,進行文化治理、文化經濟、文化科技與文化外交等四大方向、共13個議題探討,闡述文化發展/永續、統計、文化政策、文化貿易與產業、文化科技、文化經濟與藝術節、文化外交布局等,來建構文化對吾人生活日益重要之今日,探索國際間對於文化政策議題之走向與趨勢發展。由文化底蘊而起的美學、創意及設計,融入各產業便化身為不同凡響的競爭力,帶領國家經濟前進。
【電子書】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這個時代,任何事物都不應只有單一標準。 尊重多元,可以是所有問題的回答,但常常也等於沒有回答。 說我們尊重多元,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威權標準仍然屹立不搖。我們放縱這種口說民主與現實威權的並存,假裝它並不存在,但實際上所有的事物都還是被訂立了標準,還是有被承認與不被承認的價值判斷。這種被承認與不被承認,甚至變得比過往時代更牢不可破,更呈現一種超穩定結構,因為就連「進步」本身,都已被「多元」吸納殆盡──既是多元,那麼永遠保持不變的訴求,不也具有高度的正當性,而且正當性也不應低於日日求新。 因此,有時候,讓我們反對多元文化! 反對它的假道學, 反對它的陳腔濫調, 反對它的把閃避當尊重, 也反對它的把意義淪喪感偽裝成自由。 從臺灣的教育、兩岸與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面向觀察,內容討論涉及大學整併、多元入學方案、陸生來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查禁UBER、軍宅案、人才外流等多項臺灣這一兩年熱門的社會議題。嘗試讓讀者重新檢視發生在你我生活的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大小事,並試圖打破已成慣性的社會價值觀念。 本書特色 以「多元」來包裝的形形色色議題,是否真的給了我們很多選擇空間? 抑或其實僅是政府或少數菁英提供我們的「假選擇」? 人氣專欄作家王盈勛,帶你跳脫思維的框架,換個角度看世界!
【電子書】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
穿行田野,我是誰? 跨越偏見地圖,他是誰? 一個台灣原住民女孩的中國人類學壯遊。 「旅行是終究會離開的到訪,生活不是;田野則像一場很長的旅行,但必須以生活體驗。」 「我學習人類學家帶著一些預設和想像進入陌生的地方,而實際狀況往往與想像不完全吻合,甚至更多是全盤推翻,只能重新來過,而重啟的過程中,唯有將自己縮得很小很小 ,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空間——學習和獲得知識的空間。」 在台灣她是原住民,在中國她是「台胞」,在新疆、甘肅她是「北京人」⋯⋯ 一個女孩在中國的三年之旅,順應「人類學研究生」身份,以田野調查的心態度過在這裡的每一天,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試圖做個「當地人」,然而當外來者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好不容易建立的認知,以及攜帶在身上作為台灣人的固有思考,卻往往又是處處碰壁的「偏見地圖」。 「北京來的」研究生?或是「台灣姑娘」?得到的會是兩種不一樣的對待眼光和互動模式,那麼,我究竟是誰?作者藉人類學的研究面向,透過語言、飲食、時間、移動、家鄉以及差異,觀察田野上的自己以及遭逢的種種窘境、衝突,不僅印證、反思所學,更是一次拋開書本、知識之外的壯遊。 作者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網路平台「芭樂人類學」舉辦「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獎「金芭樂」。該文引起廣大的轉貼,以及網友熱烈迴響,「作為一個新疆人,我被你真誠的記述所感动,能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見你人類學者的素質。謝謝你做的事情,希望你從中找到快樂。新疆需要這样的記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堆疊出奶茶的重要和所佔的文化份量,無論是閱讀或想像都是令人神往的體驗。真想來一碗奶茶。」「看完我也想去田野。」
【電子書】芭樂人類學
2009年, 一群人類學家,成立台灣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 在網路種下第一顆芭樂開始,芭樂力從此爆發。 帶動學術部落格的興起, (例如:「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等,) 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的新模式。 & 什麼是芭樂力呢? 芭樂力是種「白目的透視力」,能直指沒穿衣服的國王。 & @芭樂果語: 多數台灣人會唸成Bala,是種熱帶水果。因多籽,故不能拜神,難登大雅之堂。蘋果可以拿來送禮,但沒人會送Bala當禮物。Bala富含維生素,自用得宜,但要當心,以免「食bala放銃子」。政治場合不能出現Bala,因為芭樂票,就是空頭支票,雖然在鬼島見怪不怪。宴會辦桌,綠洲bala汁特殊的人工甜味,則是座上賓的共同記憶。 & @什麼是芭樂人類學? & 人類學擅長從日常經驗出發,開展多重視角的對話,以求更全貌地理解地方與世界。但是有趣又深刻的心得,若只對學院發表就太可惜了。於是,2009年,台灣人類學家在網路開設第一個學術部落格,將人類學推向社會大眾,又因為擔心「俗擱有力」的人類學太過直接,讀者會招架不住,所以用有點不正經的態度,直指事物的核心。 & 你可能會覺得人類學不就是研究人的學科嘛?所以擅長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出現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名單裡,自然不覺得奇怪,對企業來說,行銷人才需要的正是對人性的理解。但事實上,真正的人類學是門多疑的學問,擅長提出問題,切換觀點,而非給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 人類學如何展現懷疑態度呢?例如,當經濟學家說這樣種稻可以增加年生產量,大大改善當地的生活水準時,人類學家很可能在旁邊嘀咕著「稻種發下去,搞不好肥了當地的庄頭」。當社會學家說地方派系是寄生在既有的政治結構裡,尋找利益的共生,人類學家又暗暗咕噥著:「搞不好地方派系維持了地方上群體競爭的張力,讓地方人活得帶勁…」。當某位村長在廟會裡忙得汗流浹背,虔誠禱告時,人類學家暗暗揣想他是誰的樁腳,他如何分配宗教虔誠和政治利益在內心的份量?當全球知名的環保人士到世界各地宣揚環境正義理念時,人類學家開始注意他的「聽眾」的屬性,暗暗猜測在這樣的場合真正交流的是什麼? & 這次,人類學家不在廚房裡用料理安撫人生,也不在大賣場分析消費者心理學,而是遍地開花,在國會、網路、黑社會、農地、南方島嶼、夜店、工廠……蹲點伏擊,共同特色就是挺著芭樂精神,照看人間,真正的人類學就在「芭樂人類學」。 & 《芭樂人類學》精選共筆網站31篇人類學式生活探察,分為「芭樂人生」、「飄洋過海的芭樂」、「芭樂歌」、「芭樂票」和「芭樂的異想世界」五個單元,從你我共通的生活經驗,用人類學視角吃芭樂、看芭樂。套句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名言:「好吃,又好思!」(good to eat, and good to think
【電子書】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李維史陀與《憂鬱的熱帶》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轉得我們眼花撩亂 但始終固定在不變的支點上 楊照解讀,結構主義人類學開山經典《憂鬱的熱帶》 梳理人類學百餘年發展系譜 進入人類學宗師克勞德‧李維史陀的心靈深處 建立在共同基本結構上千變萬化的綜合思維 結構主義開枝散葉的創見根源 & 李維史陀認為,社會和人一樣,會做夢,會將其群體意志無法完成的事,投射到夢裡。藝術就是社會集體的夢,集合了社會的挫折與滿足不了的慾望。從這個角度看,他所進行的知識活動,是社會的精神分析。 & 我們必須停止自欺,我們要承認:隨時都活在文明的投影下的人,意識不到、感覺不到在異文化、在野蠻中生活了八個月後產生的領悟。正因為遇到了太多稀奇古怪的現象,逐漸地,現象再也刺激不了稀奇感,所有的稀奇古怪都變得不稀奇、不古怪了,於是現象退位,「結構」浮凸了出來。 & 人類的文化多樣性不可能是無窮的。這是李維史陀的信念,是他到遠方想要證明的。他會不斷在多樣中看出規律,也就無可避免在多樣中找出了千篇一律,找出了「野蠻」的共同邏輯,找出了「文明」的共同結構,也就等於找出了自己大可不必跑那麼遠來的理由。 & 李維史陀之後,有了拉岡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有了傅柯的結構知識史,有了羅蘭.巴特的文學結構主義……從結構主義衍伸出後結構主義,再到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李歐塔的後現代主義,來自法國的一波波思想浪頭,持續衝擊全世界。 & 從哈佛大學人類學課程出發,楊照披露其多年來學習人類學的經驗,細細解讀最重要的人類學經典──《憂鬱的熱帶》,引領讀者踏上李維史陀的思路歷程,展現李維史陀融合科學規範與藝術想像的卓越成就。 & 如果人類學(anthrology)指的是「研究人類」的學門,那麼它和同為「人類研究領域」的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等學門有什麼不一樣? & 楊照清楚指出,李維史陀在人類學領域中的鮮明特質與特殊之處,在於他為這門學科開闢了新方向,超脫於細碎繁瑣的民族誌紀錄之外,致力追尋對人類社會的整體性、全面性解釋,重在涵括與貫串,而非個別的細節或特例。唯有具備巨大勇氣與想像力的卓越心靈才能勝任這樣的任務,《憂鬱的熱帶》正是最能呈現李維史陀學思精髓的經典著作。 & 閱讀李維史陀的著作,猶如朗誦以科學寫就的詩歌,《憂鬱的熱帶》是其中最出色的傑作。楊照認為,即使人類學門在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已有長足進展,此書依然是屹立不搖的經典,因為它不只提供了當年遠遠走在時代之先的學術思維,更展現了宏大深邃的智慧與企圖心,那是永遠不可能過時的學習典範。
【電子書】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
雅美族歌謠是一種沒有五線譜的曲調,唱者只憑著歌喉唱出不同的美妙歌聲。要成為一位雅美族的歌手,必須學會唱出十幾種不同韻律的歌謠。雅美族的古謠是非常難 學的,這種歌謠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學會。在口傳文化的社會中,雅美人利用歌謠來記錄著雅美人的生活經歷或漁牧技巧,其自編的歌詞主要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 歷、工作上的各種現象及對事物的感想,例如魚撈歌顯現雅美漁夫在海洋捕魚時的勇敢、耐力、智慧與技巧的傳承。事實上,雅美歌謠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同時具有 教育及文化歷史的意涵。 本書由雅美族的素人作家周宗經(夏本奇伯愛雅)收集編撰而成。夏本奇伯愛雅投入蘭嶼當地文史工作多年,意識到歌謠所面臨的傳承危機,早年即開始在各部落 採集歌謠後,將口語的吟唱轉為文字形式呈現,並對其進行詞意解釋與文化分析,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收集與整理,為保存蘭嶼雅美歌謠盡一份心力,也希望能讓更 多的人藉此欣賞雅美歌謠之美。 本書共分「古謠」、「情歌與拍手歌」兩冊,從上千首歌謠中選出合計225首雅美族歌謠,將這些歌謠的吟唱內容有系統地翻譯成拼音文字與漢語,在記載其歌詞內容外,亦針對各首歌謠述說其文化意涵。 在閱讀文字之餘,本書亦希望讀者能夠聆聽到歌謠聲音,因此除了請夏本奇伯愛雅先生從其錄製的錄音帶中辨識出已整理過的歌謠聲音外,亦請夏本奇伯愛雅夫婦錄製他們所創作的歌謠,《雅美族歌謠:古謠》總共獲得67首歌謠聲音,《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共獲得36首歌謠聲音製成聲音光碟隨書出版。 《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一書以比較娛樂休閒和輕鬆愉快的情歌和拍手歌曲調為主要收錄範圍。這類曲調包括ayani、omririna、kalakalamat、mikariyag、mirawarawat與rawarawat等。有別於anohod的曲調在慶典和工作時吟唱,這些曲調的歌謠大都是在男女之間表達情感或平時族人聚集在一起歡樂慶祝時吟唱。由於這些曲調具有其個別特色,因此本書依這些曲調分類收錄的110首歌謠,藉此呈現雅美(達悟)族人應用這些曲調所吟唱的歌謠特色,而在每一個曲調類別下則以歌謠名稱及部落依序排列歌謠。
【電子書】雅美族歌謠:古謠
雅美族歌謠是一種沒有五線譜的曲調,唱者只憑著歌喉唱出不同的美妙歌聲。要成為一位雅美族的歌手,必須學會唱出十幾種不同韻律的歌謠。雅美族的古謠是非常難 學的,這種歌謠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學會。在口傳文化的社會中,雅美人利用歌謠來記錄著雅美人的生活經歷或漁牧技巧,其自編的歌詞主要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 歷、工作上的各種現象及對事物的感想,例如魚撈歌顯現雅美漁夫在海洋捕魚時的勇敢、耐力、智慧與技巧的傳承。事實上,雅美歌謠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同時具有 教育及文化歷史的意涵。 本書由雅美族的素人作家周宗經(夏本奇伯愛雅)收集編撰而成。夏本奇伯愛雅投入蘭嶼當地文史工作多年,意識到歌謠所面臨的傳承危機,早年即開始在各部落 採集歌謠後,將口語的吟唱轉為文字形式呈現,並對其進行詞意解釋與文化分析,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收集與整理,為保存蘭嶼雅美歌謠盡一份心力,也希望能讓更 多的人藉此欣賞雅美歌謠之美。 本書共分「古謠」、「情歌與拍手歌」兩冊,從上千首歌謠中選出合計225首雅美族歌謠,將這些歌謠的吟唱內容有系統地翻譯成拼音文字與漢語,在記載其歌詞內容外,亦針對各首歌謠述說其文化意涵。 在閱讀文字之餘,本書亦希望讀者能夠聆聽到歌謠聲音,因此除了請夏本奇伯愛雅先生從其錄製的錄音帶中辨識出已整理過的歌謠聲音外,亦請夏本奇伯愛雅夫婦錄製他們所創作的歌謠,《雅美族歌謠:古謠》總共獲得67首歌謠聲音,《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共獲得36首歌謠聲音製成聲音光碟隨書出版。 《雅美族歌謠:古謠》一書以anohod曲調作為收錄範圍,共收錄115首歌謠。anohod為雅美古謠的唱法,且其中有許多歌謠的歌詞是由祖先創作吟唱,經由後代子孫記憶傳唱而保留下來成為部落流傳的歌謠。此外,從其採集的數量來看,anohod亦為族人最常吟唱的曲調,幾乎在各種場合,如房屋落成、大船下水、田裡耕作、捕魚或上山伐木等都可聽到族人以此曲調吟唱或創作。該書收錄的115首歌謠,依據歌詞內容分為慶典與祭典、捕魚、農務與勞務及其他(如敘說名望、祖先事蹟、追憶壯年等)4個主題,每個主題下再根據歌謠名稱及部落依序排列,藉此呈現雅美(達悟)族社會的文化與生活意義,以及anohod此一古謠曲調的應用與分佈。
【電子書】文化資產概論
人類珍視自我認同的文化遺產,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歷史進程中找尋自我定位的一種方式。近代國家將國族文化遺產的指定與保存,作為激發民眾認同意識的重要途徑,進而促成了世界各國陸續將文化遺產保存觀念的制度化。 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毀巴米揚山谷具有1,500年歷史的石雕大佛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顯示人類仍然還未達到尊重、包容、欣賞甚至跨地域、族群、信仰的共同合作保存人類遺產的理想,也使得文化遺產的保存工作步入了歧途。 本書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起源與趨勢介紹為起點,並審視台灣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相關法規、權責機構、過程及發展特質及執行層面進行探討,嘗試喚起民眾對文化資產的注意與保存意識。
【電子書】文化研究:游與疑(思想15)
本期的專輯「文化研究:游與疑」,文化研究的思想核心不在定於一尊的理論範示或是全包式的文化想像,而在於「不斷變化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不僅僅是一個挑戰知識界線的學術議題;它更參與在社會運動、文化教育與公民行動等場域裡,進行辨詰,體現知識與行動的辦證動力。正是在不斷變化的知識活動裡,文化研究展現了「游與疑」的思想特色:既游移於不同的思想譜系,亦對既成的學科想像提出質疑。在游、疑之間,文化研究不僅重新整編了文化的意義與範疇,也突顯了知識活動的思想意義。我們相信:文化不只是固有的傳統,更是一個複雜而糾纏的「生成」運動。以游、疑之姿重省文化生成的多重面貌正是文化研究的使命與提煉思想的不二法門。本期還有「思想評論」、「海峽回聲」、「思想人生」等多篇精采的文章,提供讀者更多樣的思想風貌。
【電子書】話語的秩序:文化當代性諸問題批判
當代性的文化,意義就在當下,從秩序上看屬於「無序」的文化,如何在「無序」中建立新的話語秩序?這是擺在所有思考者面前的問題。大家都在談當代性,就像當年的後現代與現代性一樣,一個原本嚴肅的命題,在社會科學中很容易淪落為偽命題,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在一個全新的語境裡,很多概念都等待著重新審理,很多問題都等著大家去共同解決,大家最常說的「體系」並未完全徹底地建立起來,當然,在這些事情在解決之前,對於話語的新秩序,只能是奢求。而我,則願意與大家一道在解決具體問題上,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積極作用。此外說明一下,以前在其他報章、論文集以及互聯網上看到的文章,各方面都有刪改,一切以本著內所修訂的內容為主。
【電子書】文化策劃實務
整合文化知識的出版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鏈中的核心本書以文化策劃的角度,讓「文化」的社會價值凸顯全面剖析、兼具理論基礎與強效的實用性讓您從理論走向實際的應用效果讓從事文創產業的你,策劃能力上大幅提升!!---------------------------------------------------------------------------------------大眾傳播、廣告、藝術、新聞相關科系學生的最佳教材文化相關產業從業人士快速提升競爭力最好的武功秘笈---------------------------------------------------------------------------------------【關於本書】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在2013年起台灣政府為提供產業競爭力,開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大門,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產業的概念形態,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文與經濟,強調在地的文化特色,運用創意的概念來思考優質化的生活,故近幾年文創發展趨勢以「生活小確幸」或「創造美好生活」發展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以結合在地文化的知識,用「說故事」的方式爭取消費者的感動後繼而認同該產品,故整合文化知識的出版產業即成了文創產業鏈中的核心。本書作者從事出版產業20多年,其認為在文化創意產品的規劃上,應將文化概念與文化性質,用策劃角度將其社會價值凸顯出來,這樣的文化商品才能更有意義,故作者將其經驗論與實務經驗從基本概念、策劃原理及文化產業鏈上各項策劃整理成書,希望能對於從事文創產業人員在策劃能力上大幅提升。【本書架構】●讓你了解如何定義策劃、到定義企業文化策劃;從文化策劃的基本原理到文化策劃的目標設定與實施方案,●前三章講述對於文化策劃的基本概念●第四章起是依據不同的文化產業特性,分別作了應用說明。
【電子書】閱聽人論述
隨著傳播社會日益發達,媒體遍佈於社會各個角落,閱聽人成為多數人必須扮演的角色,也由於閱聽眾在現代社會中可被轉換成某些政治與經濟利益,因此成為眾相爭取的對象,並發展出許多相關的討論,這其中包含學術的與非學術的論述。 本書探討閱聽人之學術性論述所呈現的閱聽人,主要說明閱聽人研究中對閱聽人概念的處理方式,並分析閱聽人概念論述的主要類型及相關意義,同時也嚐試以歷程觀點來探討閱聽人經驗的過程及特性。當前社會的閱聽人時常面臨變動、多元、與繁複的情境,許多媒介使用與日常活動相互錯雜,進而發展成特殊的媒介經驗,閱聽人研究必須能夠了解這種經驗歷程的發展脈絡,以便更真實地反映閱聽人的生活及經驗細節。
【電子書】佛洛伊德與李維史陀─動力人類學和結構人類學的互補,貢獻與不足
本書透過分析佛洛伊德及李維史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闡述佛洛伊德的動態人類學與李維史陀的結構人類學。此書對動力理論與結構分析的沉穩解析,對人類現況的完全觀點,有兩大重要斬獲,首先是以潛意識基礎和人類的情緒關係的詮釋手法,以及擴展一般性社會及結構體系對個體分析的框架。作者研究兩項「原始思維」的重要概念:圖騰與神話。透過圖騰組織與神話故事強調語法的結構規則,進行確實有效的結構分析。在西方文明發展進程中,許多思想家、哲學家帶給西方社會與文化許多重大的影響,致力於分析理解人類的生活、風俗慣習、家庭,當中尤其重要的是關於人類學的課題。可並不是所有的學者受到大多數人重視與傾聽,更不可能獲致相同的成功與社會尊榮。
【電子書】文化力新加值
本書從台南糖果文化節寫到雲南麗江古蹟收銀機,從流行文化現象寫到溫馨的小村文化社造,從韓劇女人出頭天寫到狄斯尼符號消費……十多萬字的內容和百多張照片,美麗的排版設計,看完這一本,您可以知道民間文化力和政策之間的互動,「文化力新加值」將是新時代經創產濟發展的一具引擎。
【電子書】下一個偶像就是你
『就是要賴在演藝圈』一書作者以輕鬆詼諧方式介紹台灣演藝圈的五花八門的生態以及怪誕離奇的生存法則,讓讀者一窺這神秘、迷人的行業。在嬝玟o本書的同時,除了會心一笑外,讀者也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心也戚戚焉! 另外,艾力克並以親身經驗來告訴讀者在這個行業所需要的[ 求生守則 ]以及入門的絕竅。如果圈內人在這個工作遇見麻煩,書中有提出一些例子以供參考,而如果是想進入這個圈子卻又苦於無入門之道的讀者,艾力克也貼心的由淺入深的提供一些有用的管道。是傳播人或是想擠身為傳播人必讀的一本好書。
【電子書】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
本書力圖通過紅衛兵精神素質的研究以揭示紅衛兵運動的種種特點:例如造反的行動模式、派系形成和地區差異,以及紅衛兵思想的類型及文革前後變遷的趨勢等等。本書作者為紅衛兵的同齡人,通過大量訪問、文獻調研積累了有關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目前基於口述資料和箇案調研以分析紅衛兵心態形成的研究還很少見。因此本書對這方面的研究者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電子書】安定日本社會的力量:社區組織町內會
「町內會」是日本社會的基層組織,亦是日本國民自律與團隊意識的養成所,憑藉此一意識,建立了日本社會的秩序,締造了日本現代化成功的奇蹟。我國也應該發展類似的社區住民組織,建立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舉世震驚的日本關西大地震中,日本人依然遵守秩序,沒有搶奪的事件發生,領取救濟品時不會爭先恐後,領取用水,各人只取應有的分,也不會多取。這種有秩序的表現,「町內會」組織似乎居間運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本社會因有「町內會」這種自發性的住民組織在維繫著基層的秩序,而基層秩序正是社會的基礎,基礎一旦穩固,整個社會豈有不安定之理。日本的「町內會」是維繫社會安定不可或缺的組織,而同為基層組織的台灣的村里民大會究竟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