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勞保實務教戰100%
勞工保險條例、各項給付標準與請領手續複雜多端,常使得勞工在難以理解的情況下,無法獲得應有的保障,勞工保險的社會救濟功能從而大打折扣。本書作者教授勞工保險業務經驗豐富,以上課精闢的內容為基礎,將勞工保險法律規定分成六章,依序為:導論、勞工保險概論、勞工保險給付、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就業保險法,並蒐集大量實例深入解說,以淺顯文字配合完整的圖表、證明書、申請書、行政函釋,幫助讀者突破法條深奧的外殼,實地運用,爭取自身權益。
【電子書】審判的人性弱點
從偏見、記憶、直覺等心理特質,解開不公平審判之謎 揭露人性的弱點如何帶來悲劇的、讓人撕心裂肺的不正義結局 「本書的寫作是為了解釋人類缺陷,亦即人類心理上的弱點,如何導致錯誤的有罪判決,而今日,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台灣、在阿根廷,還是在美國,都一樣無法避免。」 從一個不相信冤獄存在的聯邦檢察官,到創辦旨在平冤的「無辜計畫」。馬克•戈希藉由本書分享他所看到與經歷的美國司法真實面貌:人的心理特質與政治壓力,導致司法體系內的行動者,包括警察、檢察官、法官、辯護人,往往在無知亦未察覺到的情況下,表現出難以置信的不正義行動。 馬克•戈希提出他所看到的美國司法一股重要的發展趨勢: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冤案,改革刑事司法系統。 造成司法盲目的心理學解讀,包括幾個主要概念:認知失調、確認偏誤及記憶汙染等等。馬克•戈希從許多冤案中,都看到了這三種心理問題,從而導致冤案難反,以及不願面對錯誤承認冤案,或者縱然平冤後仍然否認這些案件有問題。 作者特別提到,刑事司法制度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歷經了多年的校準後,它仍然無法達到完美的正義。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制度是由人類組成的,所以它充滿了人類心理上的缺陷。我們應該要擁抱人性,不要害怕承認跟降低人類錯誤的出現。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謙卑,並且接受人是有侷限的。 &
【電子書】審判的人性弱點
從偏見、記憶、直覺等心理特質,解開不公平審判之謎 揭露人性的弱點如何帶來悲劇的、讓人撕心裂肺的不正義結局 「本書的寫作是為了解釋人類缺陷,亦即人類心理上的弱點,如何導致錯誤的有罪判決,而今日,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台灣、在阿根廷,還是在美國,都一樣無法避免。」 從一個不相信冤獄存在的聯邦檢察官,到創辦旨在平冤的「無辜計畫」。馬克•戈希藉由本書分享他所看到與經歷的美國司法真實面貌:人的心理特質與政治壓力,導致司法體系內的行動者,包括警察、檢察官、法官、辯護人,往往在無知亦未察覺到的情況下,表現出難以置信的不正義行動。 馬克•戈希提出他所看到的美國司法一股重要的發展趨勢: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冤案,改革刑事司法系統。 造成司法盲目的心理學解讀,包括幾個主要概念:認知失調、確認偏誤及記憶汙染等等。馬克•戈希從許多冤案中,都看到了這三種心理問題,從而導致冤案難反,以及不願面對錯誤承認冤案,或者縱然平冤後仍然否認這些案件有問題。 作者特別提到,刑事司法制度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歷經了多年的校準後,它仍然無法達到完美的正義。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制度是由人類組成的,所以它充滿了人類心理上的缺陷。我們應該要擁抱人性,不要害怕承認跟降低人類錯誤的出現。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謙卑,並且接受人是有侷限的。 &
【電子書】法律何時該寬恕?
誰有寬恕的權利?誰應該被寬恕?在哪些條件下才能夠寬恕? 如果法律不從懲罰的角度制定,而是原諒與寬恕, 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 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哈佛三百週年校級教授瑪莎‧米諾 給眼下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一場充滿人性辯證的法律課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苗博雅(臺北市議員)、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公平正義不是非黑即白,法律也不是什麼都管得到。 我們認同懲罰的規範力,卻也看見寬恕的正向引導力量。 然而,要讓寬恕成為司法實務的一環,牽扯到極為複雜的衝突。 寬恕的能力是一種資源,讓個人有辦法超越積怨與衝突。曼德拉領導南非的社會運動反抗種族隔離,再引領國家和平過渡到一個擁抱人權的民主政府,塑造出關注未來的寬大胸懷,而非耽溺於過去的怨恨。他曾說:「恨就像是自己喝下毒藥,然後希望你的敵人快死。」 寬恕,意味著打破冤冤相報的輪迴,並且拒絕個人內心「親眼目睹犯錯的人受苦」的慾望。 然而,寬恕的概念非常複雜,需要層層剝開釐清: 首先,寬恕必須出自個人意願,強迫他人寬恕,有可能會帶來二次傷害。與此同時,選擇不寬恕是一種賦權,同樣可以獲得尊嚴與力量。除此之外,人可以寬恕他人,而無須寬恕錯誤的行為。因為個人受傷可以選擇寬恕,但若傷害的是一整個社群,正義仍需要司法維持。 寬恕的人也可以主張懲罰犯罪者是一項公共行為,堅持公共規範。這證明法律與寬恕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寬恕屬於「人際領域」,法律體系則是取決於無關個人的過程。藉著寬恕,人們可以放下對那個傷害他們之人的憤怒與仇恨,但人們同時可能並不打算、也不可以改變秉公處理的需求,又或者是改變政策,試著遏止未來有類似的犯罪者。法律體系的寬恕帶來進一步的問題: △ 法律如何能夠寬恕犯錯之人? △ 法律上的寬恕與個人的寬恕有何不同? △ 支持和反對法律寬恕的理由各是什麼? △ 法律範圍內寬恕的限度在哪裡? 法律反映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而在一個比較不公正的社會裡,就會需要更多的法律。法律體系的目的本是用於懲罰違反者,但如果重新修正法律規則,將寬恕的可能性也納入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瑪莎‧米諾在本書提出「寬恕的力量」所具有的種種潛能,一方面探討寬恕的前提,另一方面則承認有些錯誤絕對不可饒恕。她深入不同領域於法律、正義,與文化傳統的複雜交界,並拋出一個當代最為困難的問題:法律是否應該鼓勵人們寬恕? ╱ 米諾透過以下三大面向來處理法律中的寬恕議題: 1. 面對童兵與未成年犯罪者,修復式司法有何利弊? 2. 債務免除如何給予人們重新開始的機會?針對國家主權、地方政府、企業與個別債權人,各國法律處理債務的方式有何不同? 3. 當赦免作為強大的法律工具,它何時能維護正義、和平與民主的價值,何時又會傷害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承諾? 個人與社會往往拒絕寬恕,此事確實有其人性根源,但有時候,放棄法律上的怨恨會讓法律更為公正。不過,由於法律是維護民主的重要框架,雖然宗教領袖、心理學家等都肯定寬恕是向善之動力,但要將寬恕落實為正式的法律施行細則,將牽涉到更為複雜的考量。瑪莎‧米諾身為鑽研寬恕議題數十年的哈佛法學院教授,藉由本書議題之探討,無論在實務與理論上都進一步提出了操作的輪廓與辯證。
【電子書】法律何時該寬恕?:從赦免、修復式司法到轉型正義,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寫給當代的法律思辨課
誰有寬恕的權利?誰應該被寬恕?在哪些條件下才能夠寬恕? 如果法律不從懲罰的角度制定,而是原諒與寬恕, 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 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哈佛三百週年校級教授瑪莎‧米諾 給眼下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一場充滿人性辯證的法律課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苗博雅(臺北市議員)、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公平正義不是非黑即白,法律也不是什麼都管得到。 我們認同懲罰的規範力,卻也看見寬恕的正向引導力量。 然而,要讓寬恕成為司法實務的一環,牽扯到極為複雜的衝突。 寬恕的能力是一種資源,讓個人有辦法超越積怨與衝突。曼德拉領導南非的社會運動反抗種族隔離,再引領國家和平過渡到一個擁抱人權的民主政府,塑造出關注未來的寬大胸懷,而非耽溺於過去的怨恨。他曾說:「恨就像是自己喝下毒藥,然後希望你的敵人快死。」 寬恕,意味著打破冤冤相報的輪迴,並且拒絕個人內心「親眼目睹犯錯的人受苦」的慾望。 然而,寬恕的概念非常複雜,需要層層剝開釐清: 首先,寬恕必須出自個人意願,強迫他人寬恕,有可能會帶來二次傷害。與此同時,選擇不寬恕是一種賦權,同樣可以獲得尊嚴與力量。除此之外,人可以寬恕他人,而無須寬恕錯誤的行為。因為個人受傷可以選擇寬恕,但若傷害的是一整個社群,正義仍需要司法維持。 寬恕的人也可以主張懲罰犯罪者是一項公共行為,堅持公共規範。這證明法律與寬恕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寬恕屬於「人際領域」,法律體系則是取決於無關個人的過程。藉著寬恕,人們可以放下對那個傷害他們之人的憤怒與仇恨,但人們同時可能並不打算、也不可以改變秉公處理的需求,又或者是改變政策,試著遏止未來有類似的犯罪者。法律體系的寬恕帶來進一步的問題: △ 法律如何能夠寬恕犯錯之人? △ 法律上的寬恕與個人的寬恕有何不同? △ 支持和反對法律寬恕的理由各是什麼? △ 法律範圍內寬恕的限度在哪裡? 法律反映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而在一個比較不公正的社會裡,就會需要更多的法律。法律體系的目的本是用於懲罰違反者,但如果重新修正法律規則,將寬恕的可能性也納入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瑪莎‧米諾在本書提出「寬恕的力量」所具有的種種潛能,一方面探討寬恕的前提,另一方面則承認有些錯誤絕對不可饒恕。她深入不同領域於法律、正義,與文化傳統的複雜交界,並拋出一個當代最為困難的問題:法律是否應該鼓勵人們寬恕? ╱ 米諾透過以下三大面向來處理法律中的寬恕議題: 1. 面對童兵與未成年犯罪者,修復式司法有何利弊? 2. 債務免除如何給予人們重新開始的機會?針對國家主權、地方政府、企業與個別債權人,各國法律處理債務的方式有何不同? 3. 當赦免作為強大的法律工具,它何時能維護正義、和平與民主的價值,何時又會傷害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承諾? 個人與社會往往拒絕寬恕,此事確實有其人性根源,但有時候,放棄法律上的怨恨會讓法律更為公正。不過,由於法律是維護民主的重要框架,雖然宗教領袖、心理學家等都肯定寬恕是向善之動力,但要將寬恕落實為正式的法律施行細則,將牽涉到更為複雜的考量。瑪莎‧米諾身為鑽研寬恕議題數十年的哈佛法學院教授,藉由本書議題之探討,無論在實務與理論上都進一步提出了操作的輪廓與辯證。
【電子書】What The 法:法律誰說了算?若你是法官,你會怎麼判?
你曾覺得法官做出的判決,總是違背民意嗎? 你是否納悶,法律究竟是保障好人還是壞人? & ★小混混搶劫又性騷擾我女友,正當防衛殺死人,難道不行嗎? 情侶在山上看夜景遇到流氓行搶,行搶同時又心懷不軌又伸出鹹豬手騷擾,男友為了要保護女友,向前阻擋,成功壓制小混混。以為危機解除的他,卻一不小心「掐死」了小混混。法官竟然判男生「過失致死」,這還有天理嗎? & ★兇手一定就是他啊,為什麼還要無罪推定? 明明所有線索都超明顯,不用柯南也不用毛利小五郎,燒腦劇看多一點就可以輕鬆指認出兇手的案件,最後法官卻說「證據不足」,根據「無罪推定」原則,一定判定嫌犯「無罪」!? & ★學生請假補考的分數被打七折,學生不服向學校提告像話嗎? 學生段考當天因媽媽車禍住院,向學校請假再擇日補考。學校依校規規定,補考的分數要打七折,學生不服竟向學校提告,還想申請大法官解釋,這樣像話嗎?這樣以後老師要怎麼教小孩? & ★WHAT THE法?法律到底是誰說了算?(°ロ°) ! 由最敢討論社會議題的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與法學界青年組成的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白話文運動」,帶領大家從爭議的議題思考法律問題,並從法律概念反思議題,讓你在這個媒體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 獲獎紀錄 & 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獲獎紀錄| ◆2020 Input Film Festival-多平台類獎 ◆德國慕尼黑兒少影展(2020 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 -11-15 Years Non-Fiction ◆107年度國人自製兒童暨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年度特別獎-兒少發聲獎 ◆107年度下半年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13歲以上 ◆107年度國人自製兒童暨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五顆星推薦 入選 & 法律白話文運動獲獎紀錄| ◆《法客電台》榮獲2020卓越新聞獎‧廣播及新聞(音頻)Podcast新聞節目類 &
【電子書】What The 法
你曾覺得法官做出的判決,總是違背民意嗎? 你是否納悶,法律究竟是保障好人還是壞人? & ★小混混搶劫又性騷擾我女友,正當防衛殺死人,難道不行嗎? 情侶在山上看夜景遇到流氓行搶,行搶同時又心懷不軌又伸出鹹豬手騷擾,男友為了要保護女友,向前阻擋,成功壓制小混混。以為危機解除的他,卻一不小心「掐死」了小混混。法官竟然判男生「過失致死」,這還有天理嗎? & ★兇手一定就是他啊,為什麼還要無罪推定? 明明所有線索都超明顯,不用柯南也不用毛利小五郎,燒腦劇看多一點就可以輕鬆指認出兇手的案件,最後法官卻說「證據不足」,根據「無罪推定」原則,一定判定嫌犯「無罪」!? & ★學生請假補考的分數被打七折,學生不服向學校提告像話嗎? 學生段考當天因媽媽車禍住院,向學校請假再擇日補考。學校依校規規定,補考的分數要打七折,學生不服竟向學校提告,還想申請大法官解釋,這樣像話嗎?這樣以後老師要怎麼教小孩? & ★WHAT THE法?法律到底是誰說了算?(°ロ°) ! 由最敢討論社會議題的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與法學界青年組成的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白話文運動」,帶領大家從爭議的議題思考法律問題,並從法律概念反思議題,讓你在這個媒體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 獲獎紀錄 & 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獲獎紀錄| ◆2020 Input Film Festival-多平台類獎 ◆德國慕尼黑兒少影展(2020 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 -11-15 Years Non-Fiction ◆107年度國人自製兒童暨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年度特別獎-兒少發聲獎 ◆107年度下半年適齡兒童電視節目標章評選-13歲以上 ◆107年度國人自製兒童暨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五顆星推薦 入選 & 法律白話文運動獲獎紀錄| ◆《法客電台》榮獲2020卓越新聞獎‧廣播及新聞(音頻)Podcast新聞節目類 &
【電子書】律政浮雲:台華裔美籍大律師跨國鉅案祕辛
真人真事,第一手法庭實錄 看資深律師如何打贏跨國訴訟 & 一宗飛機爆炸案讓兩百多人慘死,案情撲朔迷離,調查費時十多年,意外發現這起事件牽動國家元首的政治利益,律師如何為受害家屬討回公道? & 美國長年的種族衝突到近期的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法律又肩負了什麼社會責任? & 複雜的高科技訴訟案件,怎樣在美國法院中取勝? & 國際賭場走在違法邊緣,如何為台美兩方解疑? & 年輕時的陶龍生就讀哈佛大學法學院,身為少數華裔學生的他,何以能得到美籍教授的讚賞,成為國際知名大律師? & 陶龍生的父親陶希聖,是蔣介石的文膽,這是否影響了他看待法政問題? & 本書以作者的法律專業背景,從多年執業經驗及對美國社會和法治的觀察中發掘故事。描繪事件的前因後果、訴訟策略和法庭審判的起伏過程。
【電子書】律政浮雲:台華裔美籍大律師跨國鉅案祕辛
真人真事,第一手法庭實錄 看資深律師如何打贏跨國訴訟 & 一宗飛機爆炸案讓兩百多人慘死,案情撲朔迷離,調查費時十多年,意外發現這起事件牽動國家元首的政治利益,律師如何為受害家屬討回公道? & 美國長年的種族衝突到近期的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法律又肩負了什麼社會責任? & 複雜的高科技訴訟案件,怎樣在美國法院中取勝? & 國際賭場走在違法邊緣,如何為台美兩方解疑? & 年輕時的陶龍生就讀哈佛大學法學院,身為少數華裔學生的他,何以能得到美籍教授的讚賞,成為國際知名大律師? & 陶龍生的父親陶希聖,是蔣介石的文膽,這是否影響了他看待法政問題? & 本書以作者的法律專業背景,從多年執業經驗及對美國社會和法治的觀察中發掘故事。描繪事件的前因後果、訴訟策略和法庭審判的起伏過程。
【電子書】破天荒的國際宗教人權影子報告:台灣如何落實聯合國宗教人權保障
因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73號解釋,宣告《監督寺廟條例》第8條、第2條第1項違憲,導致宗教團體管理缺乏法制化,而宗教相關法規也遲遲未能訂定,政府與宗教團體一直未能取得共識。政府依《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第6條提出第三次「國家人權報告」,宗教團體及民間團體也分別對此提出「平行報告」(或稱:影子報告),提出建言,為宗教法制化及落實兩公約的宗教人權而努力。本書邀集宗教界人士、專家、律師、學者,共同探討此樁國內宗教人權發展之大事,與讀者一起見證我國宗教人權發展的這段歷史!
【電子書】交通事故處理程序實用版
發生車禍怎麼辦?不用慌張,本書教您冷靜應對,順利圓滿! & ◎以淺顯易懂的敘述,介紹車禍所面臨的相關法律、保險、鑑定、調解等流程,並搭配圖表解說,閱讀起來更輕鬆。 ◎針對車禍事故被害人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以及車禍肇事者可能面臨哪些法律責任,都有相關解說。 ◎說明交通事故雙方當事人如何藉由保險制度獲得最有利的補償。 & ★一位來自產險業界中年大叔的真心對話 作者為資深產險從業人員,對於車禍理賠、調解等事項有豐富的經驗,本書針對交通事故處理及保險理賠實務常見的爭議,以及車禍事故當事人在第一時間該有的處理作為,提供專業的分析與處置建議,以保障交通事故當事人的權益。 & ★預防是最好的保險 在車禍之前投保汽機車保險及具有優良的駕駛習慣,意外發生時,則交由專業的產險理賠來服務,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來承擔,並讓車禍當事人取得合理的賠償。 & ★內容充實,專業人員與駕駛必備 車險險種介紹與理賠流程、肇事責任鑑定與分攤、和解的人事時地物、刑事/民事/行政的法律責任、訴訟程序與常見車險問題之類型。 & 人生無常 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世事難料 預防是最好的保險 在處理交通事故這一路上你並不孤單 祈願本書能成為你最佳夥伴 ──柯育奇 & ★本次發行銷售書款捐予「聖愛長青快樂學堂」或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526757.pdf
【電子書】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
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惡」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瞭解犯罪行為背後的心理過程,才能在罪與罰之間取得平衡。 & 「請告訴孩子我愛他們。」女子舉起扳手朝酒醉的家暴丈夫用力砸下去; 壓抑的憤怒長成有毒的刺,男子瘋狂毆打前雇主,舉槍轟掉自己半張臉; 思覺失調的弟弟相信哥哥被惡魔附身,刺了對方背部兩刀造成致命氣胸; 被女友嘲笑憤而出手攻擊的少年,淪為掠奪型的跟蹤騷擾慣犯…… && 所有犯罪都是人所犯下,對象也是人,司法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司法心理學家除了針對犯罪行為進行評估報告作為審判依據、協助犯罪者改變行為,也會建議人們如何安全地回應各式極端行為。 &&& 本書是作者身為司法心理師的經驗,透過如人生劇場般的真實案例,以及與當事人交手的日常,檢視犯罪行為的不同樣態,反省我們社會對所謂「瘋子」或「壞人」的標籤和妖魔化,如何使整個刑事司法與矯治體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目的是希望更深入檢視極端行為的成因,同時呈現出每個人受犯罪影響的方式都不同,不論加害者或被害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只要有更多的理解與溝通,我們就能創造新的開始。 & ☆讀來令人著迷又驚懼。本書帶我們一瞥所謂惡人與不被理解者的世界。 ――法醫人類學家 Dame Sue Black ☆戴恩斯以引人入勝的傳記方式探索危險的心靈。 ――每日郵報Daily Mail記者Katya Edwards ☆深具啟發性的佳作,寫來真誠動人,揭開司法心理學家的世界。 ――犯罪影集Waking the Dead編劇Barbara Machin ☆由一位熟諳刑事司法體系黑暗面的作者深入探究犯罪心理問題,這本書來得及時。 ――懸疑小說天后Harriet Tyce ☆充滿知識洞見,佐以戴恩斯面對犯罪者及矯治體系的個人與專業經驗;這個領域是很多人不願碰觸的。戴恩斯展現心理學技巧與幽默,揭示對於犯罪與犯罪者我們亟需給予人性的回應,而犯罪管制必須重建。 ――英國知名作家Jessica Fellowes
【電子書】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
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惡」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瞭解犯罪行為背後的心理過程,才能在罪與罰之間取得平衡。 & 「請告訴孩子我愛他們。」女子舉起扳手朝酒醉的家暴丈夫用力砸下去; 壓抑的憤怒長成有毒的刺,男子瘋狂毆打前雇主,舉槍轟掉自己半張臉; 思覺失調的弟弟相信哥哥被惡魔附身,刺了對方背部兩刀造成致命氣胸; 被女友嘲笑憤而出手攻擊的少年,淪為掠奪型的跟蹤騷擾慣犯…… && 所有犯罪都是人所犯下,對象也是人,司法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司法心理學家除了針對犯罪行為進行評估報告作為審判依據、協助犯罪者改變行為,也會建議人們如何安全地回應各式極端行為。 &&& 本書是作者身為司法心理師的經驗,透過如人生劇場般的真實案例,以及與當事人交手的日常,檢視犯罪行為的不同樣態,反省我們社會對所謂「瘋子」或「壞人」的標籤和妖魔化,如何使整個刑事司法與矯治體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目的是希望更深入檢視極端行為的成因,同時呈現出每個人受犯罪影響的方式都不同,不論加害者或被害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只要有更多的理解與溝通,我們就能創造新的開始。 & ☆讀來令人著迷又驚懼。本書帶我們一瞥所謂惡人與不被理解者的世界。 ――法醫人類學家 Dame Sue Black ☆戴恩斯以引人入勝的傳記方式探索危險的心靈。 ――每日郵報Daily Mail記者Katya Edwards ☆深具啟發性的佳作,寫來真誠動人,揭開司法心理學家的世界。 ――犯罪影集Waking the Dead編劇Barbara Machin ☆由一位熟諳刑事司法體系黑暗面的作者深入探究犯罪心理問題,這本書來得及時。 ――懸疑小說天后Harriet Tyce ☆充滿知識洞見,佐以戴恩斯面對犯罪者及矯治體系的個人與專業經驗;這個領域是很多人不願碰觸的。戴恩斯展現心理學技巧與幽默,揭示對於犯罪與犯罪者我們亟需給予人性的回應,而犯罪管制必須重建。 ――英國知名作家Jessica Fellowes
【電子書】明中晚期的法律史料與社會問題
針對既動盪又繁榮的晚明時代,本書嘗試從法律與治安的角度,以及前人較少利用的判牘及未盡善使用的話本小說史料,去探討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情況。書中收錄的八個篇章於二○○六年至二○一五年的十年間寫成,多數發表於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或較專門的期刊與專刊之中。是次結集更新了個別章節,也吸納了部分新研究成果,期待能為有關中晚明社會經濟變化的討論,提供較少為人注意的新角度與新材料,特別希望從法律與治安的切入點拋磚引玉,分享利用法律史料研探明清中國社會的潛力與趣味。
【電子書】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7-12月)
臺灣法律的前世今生, 臺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痕跡, 每一條法律、每一個案件、每一樁事件, 都緊扣著臺灣人民的生命與生活。 & & & 生在民主時代的我們, 能夠暢所欲言、享受著那自由的氣息── 是否曾在那一瞬, 思考著,現今臺灣的樣貌,是如何形塑而成的呢? 若有機會回到過去的歷史現場, 再面對關鍵選擇的當下,我們又該如何做下決定? & 從戒嚴時代,到民主生活, 每一頁法曆都是影響這塊土地和人民的關鍵! & ‧你知道過去有一部箝制臺灣人民喉舌的法律──《懲治叛亂條例》 也不過是在1992年才廢除的嗎? ‧你知道過去如果你居無定所、遊手好閒,就有可能被判定為「流氓」嗎? ‧你知道畢生為女權奮鬥的彭婉如,至今仍未找到殺害她的兇手嗎? & 每天一個法律歷史上的故事, 聚焦臺灣法治的演變經過, 讓我們從返那些關鍵的歷史現場, 透過歷史上的法律故事,在民主的現代反思與回顧, 讓我們對臺灣這塊寶島有更完整的了解! & 〔那些,用生命在拚自由的年代〕 ・為了剷除共產黨基地「鹿窟村」村民陪葬!? ・他們在世界人權日,侵害我的人權! & 〔歷史的傷痛可能過去,但不該被遺忘〕 ・有怪獸帶著怪手,來強拆我的家!? ・我剪短我的髮,卻剪不斷權威 ・家住炸彈旁,我卻不知道? & 〔民主時代的反思〕 ・《自由中國》的雷震,竟然在「自由中國」被逮補! ・十月十日,江國慶日 ・你看過法官經營色情行業嗎?
【電子書】不動產租賃相關判決案例
◎20則不動產租賃法院實務相關判決案例 ▲房客將房子轉租給他人,房東可否據此終止租賃契約,請房客搬走? ▲定期一年的房屋租賃契約約定優先承租權,是否代表房客不必再和房東簽一年租賃契約而不搬走? ▲違反租賃契約的違約金可否加計利息? ▲承租人為公司行號,則違反租賃契約時,其法定代理人是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承租人將房屋轉租給他人,又不繳房租給出租人,出租人該怎麼辦? ▲將房屋出租給他人,其他共有人可否以出租人的身份主張權利? ▲房東如何依土地法第一百條,將出租的房子收回自住或自用? ▲以營業目的租賃,租賃標的的地下室不能供營業使用,出租人應否負責?
【電子書】惡鄰退散:專業律師教你40 個告別壞鄰居的自保撇步
40個你會遇到的大樓居住問題, 讓專業律師為您一一破解! & ★&公寓大廈的樓梯間可以放鞋櫃嗎? ★&管委會可以禁止我裝鐵窗嗎? ★&鄰居一直製造噪音怎麼辦? ★&鄰居養的寵物隨地便溺產生惡臭,管委會是否可以請他搬家? ★&樓下的二手菸從公共管線跑到我家怎麼辦? ★&鄰居的冷氣排放熱氣直吹我家,可以請他移走嗎? ★&管委會任期屆滿卻拒絕改選該怎麼辦? ★&鄰居自行修繕公共設施,可向我請求分擔修繕費用嗎? & 最基礎的居家法律知識! 讓你告別壞鄰居的自保撇步! & 自序:集合式住宅權益自保的最佳工具書 & 現今都市住宅大多為高樓大廈集合式住宅,為了加強管理維護,我國於民國84 年間制定了《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加以規範,而各社區也會自行制定相關規約,透過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集合式住宅的公共事務,並組織管理委員會加以管理,儼然形成一個小型的共同生活圈。 & 而社區內住戶之間如此密切、頻繁的互動,難免會涉及彼此的權利義務糾葛,因而產生摩擦,甚至是對簿公堂的情形,因此,本書整理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和實務上所發生最新的居住權益議題,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讓大家能夠輕易理解與自身相關的法律權益。 & 此外,由於一般人遇到法律糾紛,又無法私下與對方達成協議,而必須透過調解、上法院才能解決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不知道程序如何進行、書狀如何撰寫、所陳述的內容可能會發生什麼後果等等,尤其是進行民事訴訟程序時,對於極具專業性的「訴之聲明」、「請求權基礎」等事項往往不知如何主張,因此,本書在每個案例最後,都會提出與該案例相關的聲明範例或是相關的實務見解供大家參考。而本書附錄也一併說明提起民事訴訟、書狀撰寫的相關流程,讓您在實務運用上更加清楚。 & 作者殷殷期盼本書除了能夠增加大家的法律知識外,也能在遇到居住權益問題時,成為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由於居住爭議類型萬千,難免疏漏,無法一一羅列說明,留待將來有機會再行撰寫不同類型的案例,為大家建立最基礎的居家法律知識。
【電子書】惡鄰退散
40個你會遇到的大樓居住問題, 讓專業律師為您一一破解! & ★&公寓大廈的樓梯間可以放鞋櫃嗎? ★&管委會可以禁止我裝鐵窗嗎? ★&鄰居一直製造噪音怎麼辦? ★&鄰居養的寵物隨地便溺產生惡臭,管委會是否可以請他搬家? ★&樓下的二手菸從公共管線跑到我家怎麼辦? ★&鄰居的冷氣排放熱氣直吹我家,可以請他移走嗎? ★&管委會任期屆滿卻拒絕改選該怎麼辦? ★&鄰居自行修繕公共設施,可向我請求分擔修繕費用嗎? & 最基礎的居家法律知識! 讓你告別壞鄰居的自保撇步! & 自序:集合式住宅權益自保的最佳工具書 & 現今都市住宅大多為高樓大廈集合式住宅,為了加強管理維護,我國於民國84 年間制定了《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加以規範,而各社區也會自行制定相關規約,透過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集合式住宅的公共事務,並組織管理委員會加以管理,儼然形成一個小型的共同生活圈。 & 而社區內住戶之間如此密切、頻繁的互動,難免會涉及彼此的權利義務糾葛,因而產生摩擦,甚至是對簿公堂的情形,因此,本書整理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和實務上所發生最新的居住權益議題,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讓大家能夠輕易理解與自身相關的法律權益。 & 此外,由於一般人遇到法律糾紛,又無法私下與對方達成協議,而必須透過調解、上法院才能解決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不知道程序如何進行、書狀如何撰寫、所陳述的內容可能會發生什麼後果等等,尤其是進行民事訴訟程序時,對於極具專業性的「訴之聲明」、「請求權基礎」等事項往往不知如何主張,因此,本書在每個案例最後,都會提出與該案例相關的聲明範例或是相關的實務見解供大家參考。而本書附錄也一併說明提起民事訴訟、書狀撰寫的相關流程,讓您在實務運用上更加清楚。 & 作者殷殷期盼本書除了能夠增加大家的法律知識外,也能在遇到居住權益問題時,成為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由於居住爭議類型萬千,難免疏漏,無法一一羅列說明,留待將來有機會再行撰寫不同類型的案例,為大家建立最基礎的居家法律知識。
【電子書】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一月-六月)
臺灣法律的前世今生, 臺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痕跡, 每一條法律、每一個案件、每一樁事件, 都緊扣著臺灣人民的生命與生活。 & 時間無情地前行, 毫無關聯的事件,偶然交疊於「同一天」, 我們得以回首「過去」,更透徹地看清「現在」, 並嘗試掌握「未來」。 &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歷史上的今天, 臺灣發生過怎樣的法律事件,改變你我、撼動過去、創造未來? 歷史讓我們反省,法律引我們前瞻, 翻開法曆懂法律, 讓我們穿越歷史、重返法律現場。 最正港也最真情的台灣法律故事! 從戒嚴時代,到民主生活, 每一頁法曆都是影響這塊土地和人民的關鍵! ◎國家機器,似乎動得很厲害 ‧選不贏,就不讓你選!你知道臺北市長的「直選」曾經被取消嗎? ‧我只是在路上散個步,為什麼就被警察攔下來? ‧我想要罷免總統,到底有多難? ◎啊!自由,真香~ ‧為什麼軍警可以隨便闖入大學抓人? ‧為了要爭取言論自由而犧牲生命 ‧臺灣是詐騙天堂?抓到詐騙犯還天釋放? ◎政權、國家、自由和那些鬥爭 ‧當一個軍人,被國家殺死! ‧為什麼只有小學畢業的人不能參選呢? ‧我想罷工,隨時就能罷工嗎?
【電子書】法律人4.0
法律人4.0 是能夠運用換位思考來理解 人們如何因在意、欠缺、渴求和執著 而與他人產生爭執的專家 & 換位思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法門 只有換位思考,才能面對問題 只有換位思考,才能突破問題 只有換位思考,才能安置問題 & ✽✽✽ & 法律人4.0 是能夠讓法律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專家 而不是只知道如何使用法律這項工具的工匠 & 在法律人4.0的眼中,法律不只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的一條條文字,更不是政府用來統治群眾的繁雜工具,而是解決人們爭執的一系列方法。 將法律視為是工具的政治人物,企圖用制定法律來實現其政治目的; 將法律視為是工具的官僚人員,則慣用法律來維繫自己在官僚體系中的權位; 將法律視為是工具的理想主義者,幻想透過法律來改造社會; 將法律視為是工具的一般社會大眾,則嘗試利用法律來打擊對手及保障自己的利益。 ✽✽✽ & 法律人4.0 重視自身的素養,而不只重視法律操作的技能 正是為了獲得當事者的真正信任 & 當事人對法律人真正的信任,絕非來自於法律人對於操弄法律程序或文字的純熟,而是法律人因自己之經驗豐富,而能設身處地且思慮周到地為當事人設想。 著重於技能的法律人,重視運用從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中學得的法律解釋與文字操作方法,來提出自己的主張並為自己的主張辯護,並希望從自己所提的巧妙見解和成功辯護中,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而重視自身素養的法律人,則更重視自己所提出的一切見解與行動能否得到當事人和社會大眾的普遍信任。 能理解當事人所在意的,才能理解當事人為何憤憤不平; 能理解當事人所欠缺的,才能理解當事人所爭取的與所隱瞞的; 能理解當事人所渴求的,才能理解當事人在法律面前真正的弱點; 能理解當事人所執著的,才能理解當事人為何走到了爭執卻無助的境地。 & ✽✽✽ & 在產業界,人們已經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在許許多多的領域中,也都有1.0、2.0、3.0的階段性進化。在法學領域中,西方法學思想家曾經提到法律進化的三階段理論,但是,真正賦予法律生命的法律人,卻更需要進化。 今天是一切4.0的時代,也就是因為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無線傳輸等資訊科技的運用日新月益,加上大資料的廣泛運用,使得你即使不願意進入一切4.0的時代,網際網路也會把你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變成4.0版。 法律人經歷了人類文明史的幾個時代,法律人在不同的時代裡各有其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法律人,都會如穿越時空般地同時出現與存在。因為,不同版本的法律人,他們真正的差別,不在於他們的衣著,不在於他們所使用的文書或交通工具,而在於他們的心態和素養。 本書所提出的「法律人4.0」之概念,是一個讓法律人回歸其應有本質的概念,只是此番回歸,是因為科技、因為網路、因為社群媒體,以及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而法律人4.0所回歸的法律人之應有本質,就是協助他人防止糾紛、解決爭議。 無論你是不是法律系畢業的學生,無論你曾經因為什麼理由學習法律,甚至熱愛法律,你都可以成為法律人4.0。
【電子書】黑暗的角落:獄政管理「矯正教化與假釋更生」施行之改革(增訂版)
加速假釋流程,解決超收問題? 假釋並非天堂,出獄迎接絕望! 刑法「重刑化政策」+人力與經費不足=監獄全部嚴重超收! 極少的職訓項目+流於表面的教化工作+社會氛圍的排斥=受刑人再犯回籠! 我國刑法修正走向「重刑化」,而刑罰也許有威嚇與阻嚇作用;但是從結果來看,卻是成效不彰。當一位受刑人回到社會無法生存時,再度犯罪可能是不得已下的無奈,最壞不過再回去吃牢飯罷了。一個犯人如果不願意悔改,刑期屆滿後很快再犯,被抓到回鍋,沒被抓到則繼續危害社會,結果是監獄裡人滿為患,製造出更多之困擾! 本書參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行刑法、行刑處遇累進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並援引美、德、日、澳等現行「矯正教化與假釋更生」制度之施行,對比我國監獄管理制度之施行實況,針對獄政管理之實務運作為探討,實為一本綜合司法與獄政管理實務論述之參考工具書。 本書特色 ★徹底討論現今獄政管理理論與實務運作,針對目前台灣「矯正教化與假釋更生」制度提出改革建議,為研究刑事法與獄政管理者不可不讀的好書。
【電子書】Personal Data(Privacy)Law in Hong Kong:A Practical Guide on Compliance
This publication has the dual aim of becoming a practitioner’s guide on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personal data privacy, containing, as it does, a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provisions in the Ordinance and a comprehensive source of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of enabling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to discharge his major duty to promot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rdinance.
【電子書】人權之基本原理
憲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保障人權,本書由專業學者詳細介紹人權的的基本原理:人權的發展、意義、本質、分類、享有主體、體系、效力、平等原則、國民學習權。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極為有用的人權概念,懂得爭取自我權利。
【電子書】英漢法律大詞典〈修訂版〉
本書廣泛收錄各類法律專業用語,英漢對照,並配以精確流暢的解釋,包括︰ & (1) 每個英文詞語皆附一至數個最貼切的中譯對應詞; (2) 所列詞語皆列明所屬的詞類,及其適用的詞態變化; (3) 每組詞語皆一併列出其適用法律範疇,以及與其相近和類同的詞語,方便讀者翻查比對。 & 除廣收日常法律用語外,另精心編有法律諺語部分,條目清晰,翻查容易;詞典後並詳列中文筆畫索引。新編版本更對原書增補超過400個詞語,務求更貼近現實法律方面的發展。
【電子書】法學的經濟思惟
本書嘗試闡釋經濟學在生活上的廣泛思考應用,特別注重經濟學和法學之間的關聯。自1991年起,「法律經濟學」這個項目,即列於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的《經濟文獻期刊》索引,可見其在經濟學的領域中,已具有眾議僉同的地位。對臺灣而言,在自由化、國際化的過程中,「法律經濟學」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作者汲取多位知名經濟學者的精闢觀點,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英國政府首席經濟學者凱克斯爵士、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等,藉此剖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種法律問題,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具體呈現了法律經濟學的多元面向。作者在書中以詰問的方式,言簡意賅地揭露經濟學者的思辨歷程,不僅可為深層思索判斷的參考座標,同時指引了一條進入法律經濟學的最佳途徑。本書特色:1. 華語散文界「巨俠」熊秉元教授最新作品2. 言簡意賅地揭露經濟學者的思辨歷程3. 以深入淺出的經濟思惟,剖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種法律問題
【電子書】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版】
本書距2006年首版發行已有六、七個年頭,在這段時間內法律翻譯領域發生了許多顯著變化。本書第二版即根據這些變化對第一版的內容作出了相應的修改;修改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本書「理論篇」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章,及「實踐篇」的第六、第七和第九章,因為這幾章的內容與普通法的關係更為密切,其中所引用的例句幾乎全部來自普通法。另外,考慮到讀者在自學法律翻譯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對一些重要例句增加了解釋和說明。在「理論篇」中,作者先從法律翻譯的基本概念出發,闡述了法系和法律體系與法律翻譯之間的內在聯繫,並闡述了法律翻譯工作者應具備的條件和法律翻譯的質量標準。在「實踐篇」中,作者論述了法律翻譯的程序與方法、長難句的理解和翻譯,以及法律翻譯的一般技巧和特殊技巧。法律翻譯的特殊技巧(即本書的第九章)是本書最長的一章,亦是本書中實用價值最高的一章,因為其中所述的內容多為法律翻譯的「個性」特徵,是譯者乃至律師在翻譯法律或起草法律文件時需要正確理解和認真對待的。本書既可以作為修讀翻譯、語言、法律、經貿等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以作為不同行業的翻譯人員、律師及法律專業人員、政府公務員、會計師等的法律翻譯進修課程或參考用書。
【電子書】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為警察而撰寫的「憲法與人權保障」教科書,並參考國家考試憲法命題大綱中的「憲法原理原則」撰寫,以「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為全書主要內容。憲法人權教育可以作為國民通識教育來看待,憲法教育亦應致力培養警察「尊重人權」的觀念,使其能與時俱進,具備民主社會中「執法者」所需要的基本素養。修習本書有助於培養憲法通識與人權意識,對於準備國家考試亦有輔助的功能。
【電子書】全球徵信要覽
交易風險一向是廠商相當關心的問題,而國際貿易雙方往往睽隔萬里,掌握對手的信用狀況以降低交易風險自是格外重要。外貿協會爰請駐外單位同仁針對駐地常見之交易風,險提供避險之道,《全球徵信要覽》一書於焉誕生,相信對廠商國際行銷風險的控管有所助益。
【電子書】法官如何思考
法官非得是終身職嗎?高薪資能夠讓法官更清廉嗎?法官的判決是為了實現社會正義,但我們要的是媚俗的法官?或者恐龍法官?又如何評鑑並淘汰不適任的法官呢?美國著名法學家波斯納法官,深入分析法官在審理訴訟時的思考。波斯納認為,當傳統的法律材料足以讓法官發現事實並引用既有法條時,他們會直接那麼作,那是法律推理的部分。但是在沒有判例可循的案件裡,傳統的方法不夠用了,法官就得靠自己,以經驗、情緒、潛意識的道德觀在茫茫大海裡領航。在這個情況下,他們已經是立法者的角色了,儘管有內在和外在的限制,例如執業倫理、相關同事的意見、上級法院的審查,以及行政部門的干預。在扮演立法者的角色時,不免會有政治傾向,就此而言,大部分的美國法官都是實用主義者,總是向前看且以政策為考量,顧及判決結果的短期和長期的影響。作者要闡述的不是法官如何思考,而是法官應該如何思考。對於正在推動法官法修訂以及法官審理品質的提升的台灣,本書的出版應該有助於司法界省思。
【電子書】法官如何思考
法官非得是終身職嗎?高薪資能夠讓法官更清廉嗎?法官的判決是為了實現社會正義,但我們要的是媚俗的法官?或者恐龍法官?又如何評鑑並淘汰不適任的法官呢?美國著名法學家波斯納法官,深入分析法官在審理訴訟時的思考。波斯納認為,當傳統的法律材料足以讓法官發現事實並引用既有法條時,他們會直接那麼作,那是法律推理的部分。但是在沒有判例可循的案件裡,傳統的方法不夠用了,法官就得靠自己,以經驗、情緒、潛意識的道德觀在茫茫大海裡領航。在這個情況下,他們已經是立法者的角色了,儘管有內在和外在的限制,例如執業倫理、相關同事的意見、上級法院的審查,以及行政部門的干預。在扮演立法者的角色時,不免會有政治傾向,就此而言,大部分的美國法官都是實用主義者,總是向前看且以政策為考量,顧及判決結果的短期和長期的影響。作者要闡述的不是法官如何思考,而是法官應該如何思考。對於正在推動法官法修訂以及法官審理品質的提升的台灣,本書的出版應該有助於司法界省思。
【電子書】逃避人性
本書是探討法律、人性及社會的重量級著作,也是Nussbaum大師著作的首部中譯本。有關性與色情的法律,是否應該基於「何謂令人噁心」的社會風俗習慣?是否重罪犯應該被要求在汽車保險桿上貼上標籤或穿著T恤來昭示他們的罪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瑪莎.克雷文.納思邦,在這本震撼人心又精闢的書中,以批判的角度去探討在個人與社會生活中,以及特別是在法律中,羞恥與噁心所扮演的角色。納思邦教授主張,我們必須提防這些情感,因為它們以麻煩的方式與我們想逃離自身人性的欲望交雜著;它們體現了一種使自己不受傷害的渴求,而這種渴求是不切實際,有時甚至是病態的。納思邦教授主張,噁心本身的思維內涵體現了巫術裡關於不淨的觀念,以及對純潔、不朽、擺脫動物性的無謂渴望,而與我們所知的人類生活不一致。」她主張噁心絕不能成為一個行為入罪化的判斷基礎,也不應該如目前這樣在法律中扮演加重或減輕刑罰的角色。她還主張,我們對她所稱的「原始羞恥」,亦即一種「針對人類不完美之事實」的羞恥,也應該同樣存疑;而她對某些懲罰活動中這種羞恥所扮演的角色,也持嚴厲批判的立場。納思邦教授採用了極度豐富的哲學、心理學和歷史資料,從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到納粹的淨化思想,並舉出各式各樣的法律案例,如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以及瑪莎?史都華的內線交易案,使本書成為法律與道德哲學的重要著作。
【電子書】逃避人性
本書是探討法律、人性及社會的重量級著作,也是Nussbaum大師著作的首部中譯本。有關性與色情的法律,是否應該基於「何謂令人噁心」的社會風俗習慣?是否重罪犯應該被要求在汽車保險桿上貼上標籤或穿著T恤來昭示他們的罪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瑪莎.克雷文.納思邦,在這本震撼人心又精闢的書中,以批判的角度去探討在個人與社會生活中,以及特別是在法律中,羞恥與噁心所扮演的角色。納思邦教授主張,我們必須提防這些情感,因為它們以麻煩的方式與我們想逃離自身人性的欲望交雜著;它們體現了一種使自己不受傷害的渴求,而這種渴求是不切實際,有時甚至是病態的。納思邦教授主張,噁心本身的思維內涵體現了巫術裡關於不淨的觀念,以及對純潔、不朽、擺脫動物性的無謂渴望,而與我們所知的人類生活不一致。」她主張噁心絕不能成為一個行為入罪化的判斷基礎,也不應該如目前這樣在法律中扮演加重或減輕刑罰的角色。她還主張,我們對她所稱的「原始羞恥」,亦即一種「針對人類不完美之事實」的羞恥,也應該同樣存疑;而她對某些懲罰活動中這種羞恥所扮演的角色,也持嚴厲批判的立場。納思邦教授採用了極度豐富的哲學、心理學和歷史資料,從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到納粹的淨化思想,並舉出各式各樣的法律案例,如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以及瑪莎?史都華的內線交易案,使本書成為法律與道德哲學的重要著作。
【電子書】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
過去在中國史的研究上,有關婦女史的討論一向不多。但近年來在宋史研究中,其討論已延伸到婦女的守節、再嫁、其在家族中扮演之角色,以及與這些議題有密切關係的女性法律地位、繼承財產權。這些討論有助於我們更深入了解宋代的婦女之面貌。然而在這之中,婦女問題因受限於資料而無法被獨立出來,而是被放置在社會、法律、家族史等脈絡下的一個環節來處理。宋代有關女性的史料並不豐富,為數最多的應是文集中作者所撰寫的女性墓誌銘。這些女性之身分,大多為官宦或士人之母、妻,在社會階層上是屬於較高階級的婦女。而作者們所記載的女性們,其形象之同質性也相當的高,不出具有「溫良恭儉、宜室宜家、耐貧守貞」等等十分符合傳統社會上要求女性所應該具備的美德。我們當然無法否認在士大夫階層眼中的女性大多被要求如此,且多數此階層的女性也大致做到。但是也無法忽視在這些文獻中,隱惡揚善與象徵性意涵和實際情況落差的差距。更令人好奇的是:在「另一階層」的社會中,其女性的形象也是呈現如此?本文則想以南宋末年的《名公書判清明集》(以下簡稱《清明集》)為中心,來試著探索宋代婦女的婚姻生活。由於本書是地方官的判例集成,書中所提及之女性多為「民婦」的身分。故本文所分析的婦女可能只能反映宋代婦女的一部分,並無法代表全體。若本文中有提及士人婦女時,則大致是用文集資料來補充說明之。
【電子書】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
自然法是以理性為基礎,是人類求生存的大道。 本書作者從中國之春秋戰國時代,西洋之希臘、羅馬、神權時代之中世紀、文藝復興,直到近代與現代之自然法思想的內容、性質、條目及哲學基礎之不斷增益及發展情形;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莊,以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聖托馬斯‧阿奎那、葛老秀士、洛克、盧梭、康德,到現代的史丹穆勒等大思想家的有關自然法思想之精義,均有詳細之研究。 並將中國各家法律思想與西洋自然法思想,加以比較,逐一說明。作者以重振自然法為使命,抵抗「實證主義」、「唯物主義」等窒害人類之惡魔。
【電子書】酷小子法律H館
酷小子法律H館 法律?那是什麼?只有犯法才會上法庭?還是只有電視上演的法庭劇?只有和陳進興有關?錯!錯!錯!通通錯!其實法律就在街頭閃爍!它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社會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即使是小學生、國中生,也不能不懂法徫!
【電子書】房地產稅法有機書:不動產遺贈稅夫妻財產稅務篇
投資買賣房地產,最常遇到的麻煩問題,就是稅賦。有關房地產的稅賦既多且雜,例如:持有土地必須繳納地價稅、土地移轉要繳納土地增值稅、擁有房屋要繳納房屋稅、取得不動產所有權時要課徵契稅等。如何利用合法管道節稅?是許多人想知道的一門學問,本書作者將其多年來研習土地登記及財產稅務之經驗集結成書,為讀者解答疑惑。由於與房地產有關的稅賦相當多,因此分為三冊來加以說明。 第一本書專門介紹不動產增值稅、房屋稅、契稅問題及分割、交換、委建、合建等稅務案例解析。 第二本書介紹不動產營業稅及其所得稅問題、稅捐處罰、實務案例等。 第三本書介紹不動產交易與贈與稅、遺產稅問題及實務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