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正義謊言的罪人(增訂新版)
★喜歡《罪行》、《罪咎》以及《正義》,透過真實事件與思辨過程,思索人性善惡的讀者,看完本書將對人生與法律有更深刻透澈的感悟!★用筆溫潤解剖過往的人與事,所解剖的不只是案情和法律,而是深層的人性。★透過峰迴路轉的鋪陳敘事,直指人心,在法律面前無所遁形之後,往往不是一時的快意恩仇,而是無止境的唏噓喟嘆。 某些時候某些案件,扭曲人性所爭得的只是醜惡的勝利, 謊言包裹下所贏得的也只是一份扭曲的正義…… 十六個真實的案例故事背後,拼湊出來的是一個怎樣的人生!誰是真正的受害者?如何定罪?又有誰能真正代表正義? 每一個案件都是一則殘酷冰冷的故事。但除了邪魅血腥的法律事實外,案件背後某些在判決書中看不見的小故事,往往才是串起案件真正的血肉。 本書是作者執業二十多年的反思與自白。 從數百件刑案中著手整理資料,回憶和重建案情,逐案回溯當年每個案件在腦海中的印記,包括被害人、被告、證人和家屬,甚至檢察官和承審法官。有些被害人只是記憶裡的一顆頭顱、一具殘屍或一堆白骨。有被告至今仍蹲在苦牢,有人早已槍決,有人沉冤已雪,也有的還逍遙法外,繼續他們貽害人間的歲月。較特別的是,有兩位檢察官後來也變成了被告,其中一位尚在服刑中。 救人不代表正義,殺人不代表罪惡?從炙熱到冰冷的極境邊緣,往往都膠著解不開的愛恨情仇。 多篇故事反應了作者心中的道德量尺與現實真相的彼此拉扯。有毫不掩飾的描述,很多時候,不少律師是用踐踏正義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偉大。更袒露新手律師面對生命中第一件案件時,捫心自問:一個缺乏道德勇氣的人又將如何成為一個好律師?甚或感嘆:為了一份工作,每個人到底該支付多少人生的世故? 身為資深律師的作者的確是說故事的能手,不少事件透過峰迴路轉的鋪陳敘事,直指人心,在法律面前無所遁形之後,往往不是一時的快意恩仇,而是無止境的唏噓喟嘆……
【電子書】正義謊言的罪人
★喜歡《罪行》、《罪咎》以及《正義》,透過真實事件與思辨過程,思索人性善惡的讀者,看完本書將對人生與法律有更深刻透澈的感悟!★用筆溫潤解剖過往的人與事,所解剖的不只是案情和法律,而是深層的人性。★透過峰迴路轉的鋪陳敘事,直指人心,在法律面前無所遁形之後,往往不是一時的快意恩仇,而是無止境的唏噓喟嘆。 某些時候某些案件,扭曲人性所爭得的只是醜惡的勝利, 謊言包裹下所贏得的也只是一份扭曲的正義…… 十六個真實的案例故事背後,拼湊出來的是一個怎樣的人生!誰是真正的受害者?如何定罪?又有誰能真正代表正義? 每一個案件都是一則殘酷冰冷的故事。但除了邪魅血腥的法律事實外,案件背後某些在判決書中看不見的小故事,往往才是串起案件真正的血肉。 本書是作者執業二十多年的反思與自白。 從數百件刑案中著手整理資料,回憶和重建案情,逐案回溯當年每個案件在腦海中的印記,包括被害人、被告、證人和家屬,甚至檢察官和承審法官。有些被害人只是記憶裡的一顆頭顱、一具殘屍或一堆白骨。有被告至今仍蹲在苦牢,有人早已槍決,有人沉冤已雪,也有的還逍遙法外,繼續他們貽害人間的歲月。較特別的是,有兩位檢察官後來也變成了被告,其中一位尚在服刑中。 救人不代表正義,殺人不代表罪惡?從炙熱到冰冷的極境邊緣,往往都膠著解不開的愛恨情仇。 多篇故事反應了作者心中的道德量尺與現實真相的彼此拉扯。有毫不掩飾的描述,很多時候,不少律師是用踐踏正義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偉大。更袒露新手律師面對生命中第一件案件時,捫心自問:一個缺乏道德勇氣的人又將如何成為一個好律師?甚或感嘆:為了一份工作,每個人到底該支付多少人生的世故? 身為資深律師的作者的確是說故事的能手,不少事件透過峰迴路轉的鋪陳敘事,直指人心,在法律面前無所遁形之後,往往不是一時的快意恩仇,而是無止境的唏噓喟嘆……
【電子書】不平等的審判
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司法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 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繁體中文版銷售逾萬冊,暢銷紀念新版──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紀岳君|《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 蔡崇隆|《九槍》紀錄片導演 賴芳玉|律師 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創會理事長 ──正義推薦 | 編輯觀點 本書就像精彩的犯罪推理短篇小說集——但書中情節卻都是真人真事。針對司法體制,作者提出了我們最在乎的問題:「正義究竟該如何達成?」當書中討論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對同一案件的歧異立場時,令人立即想起的是臺灣社會每每發生重大刑案後,輿論熱議甚至社會對立究竟所為何來、該如何解套;藉著對證人記憶、犯罪心理等的深入剖析,作者也揭露了人類心與腦的運作實際上如何恆常地偏離認知的常軌,而我們又可根據最新科學進展,如何有效修正偏失的司法準星。 除了討論司法正義,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積極探討: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促進未來的安全?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使社會安全最大化?當新聞上出現慘絕人寰的刑案,我們恨不得能立即斬奸除惡,平復社會秩序;那麼,這本書中的深刻思索和洞見,便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臺灣社會迫切需要的解答。 | 獨立思辨,深化理解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八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混亂,和法律中的不公平相差無幾。」──《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性侵被害者來到警局,準備從眼前的五個人當中指認出犯人。在這五人裡,她明明看見真正攻擊她的人,卻指認出無辜的懷特。她對自己指認結果的確信,讓懷特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還錯放真正的凶手繼續犯案。其實,根據上千件針對記憶的研究和真實案例,平均每三位遭到指認的嫌犯裡,就有一人是無辜的——人類的記憶原本就有盲點,而司法制度又使得盲點的後果更加嚴重。 湯普森遭控謀殺,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在湯普森同時期的另一件搶劫案中找出塵封多年的血液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搶劫案的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而制度的缺失也給了他知情不報的機會。 當一個損害造成時,我們想要找到罪犯,並且藉著處罰來重整道德秩序,這種欲望有時候違背了我們對於公平的承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本能,讓這一切不平等的審判得以發生? 總是有我們漏掉的通道,通往不正義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 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機制,刑事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司法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在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中, 法學教授亞當‧班福拉多從刑事判決中各種參與者的角度出發, 運用眾多歷史判例、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實際案件, 完整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是如何與充滿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 從而產生各種不公不義的後果。 同時,他也針對司法制度的實際操作層面,提出諸多務實可行的修正, 以期透過關鍵處的改革,避免不正義的發生, 使我們終能達成法律之前的真正平等。 |本書特色 1.作者專為臺灣讀者撰寫序言。 2.作者具有豐富律師實務及司法研究經驗,每章皆聚焦司法判決中的於一種行動者,涵蓋法庭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3.引用大量最新科學研究,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闡明錯誤判決背後的運作機制,並提出務實的改革之道。 4.本書篇章皆以生動的實際案例作為開端,針對審判不公的形成原因層層推敲、抽絲剝繭,使法律知識猶如小說般易讀易懂。作者能深入淺出地論述抽象理論或概念,並能針對專業名詞做簡明易懂的解說,傳遞知識的同時,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5.書末特別收錄作者對談,幫助讀者清楚掌握全書要旨;並收錄十八道精心為本書撰寫的討論題目,幫助讀書會或課堂討論的帶領人,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意見交流。 ★國內推薦★ ▼紀岳君|《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 拍攝「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時曾一度因製作困難,而轉向與臺灣實境遊戲設計師合作,想要套用日本「逆轉裁判」的遊戲概念構思臺灣版的「法庭實境遊戲」。我們希望讓觀眾透過角色扮演參與審判,讓觀眾扮演律師、檢察官、法官、陪審團等角色,在遊戲過程中體會冤案故事。雖然計畫尚未實踐,但沒想到本書作者更前衛地提出要以「虛擬審判」方式改善現代法庭審判的弊病,這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一路把書看完。 ▼羅秉成|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本書從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跨域視野,經由多宗確鑿的冤案分析,批判司法錯誤所造成的判決不正義,質疑「我們的司法制度有足夠的彈性可以回應神經科學的新發展嗎?」這不單是美國司法要面對的問題,凡是以「人」為主體參與法庭活動的司法制度,都無可迴避「人性與心理」的共通問題。作者巧思以心理學、神經科學、法學的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為「經」,再以受害人、嫌疑人、證人、專家、律師、檢警、法官各種訴訟程序中的角色為「緯」,穿梭交織成一幅冤案地圖,照見隱藏於案件卷宗的錯誤因子,使之無所遁形,深具啟示意義。 ★海外好評★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優質評論 班福拉多在這本極具重要性、研究也極深入的出道作品中,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切入,讓我們看到警察、陪審員和法官在作判斷時,通常都是受到直覺的引導(而不是客觀的事實)……這個嶄新的研究挑戰了現行法律制度中絕大部分核心內容的基本假設,例如證人的記憶、陪審團的審議、警察程序,以及懲罰。……這是一個獨創而帶來爭議的理論,它顛覆了我們向來珍視的信仰——在法律之前,人人都可公平地獲得正義。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評論 (班福拉多)在本書中認為,刑事司法最大的錯誤源於制度並沒有考慮到人類認知、記憶和決策上的缺陷……每一位法律專業人員都應該閱讀此書,我們其他人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混亂,也和法律中的不公平相差無幾。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亞當•班福拉多寫的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對於犯罪和懲罰的一切信念。他同時運用了科學和故事,恰如其分而有力地指出,在法庭中,其實我們並沒有考慮到人類心理,所以造成了極度的偏頗。……它可能是你今年看過最重要的一本書。 &
【電子書】世紀大冤案:南迴搞軌
南迴搞軌,究竟是誰在搞鬼? 民國95年3月17,台鐵96車次莒光號,在南迴鐵路枋寮站起算15.9公里的地方發生翻車事故,火車出軌,傷者之一的陳氏紅琛受傷被送至枋寮醫院,卻在翌日凌晨不治死亡。 案發後經人檢舉,檢察官偵查,法醫鑑定,證人證言,最高法院多次發回審理,最後認定陳氏紅琛的配偶李雙全及其哥哥李泰安為詐領保險金,由李泰安製造車禍,李雙全在加護病房為陳氏紅琛注射酒精致其死亡。李雙全在偵查期間上吊自殺,李泰安被判處13年有期徒刑…… 《世紀大冤案:南迴搞軌/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的出版不是在指責何人,而是藉著爬梳資料,聊表一個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深切期待:政界高層不要輕言限期破案、檢察官千萬不要變成追訴狂,更希望不要再有可憐的被害者家人變成被告、家破人亡。 王澤鑑 教授‧羅秉成 律師 推薦 第1章 本案關鍵被指為李氏兄弟要詐領保險金? 第2章 陳氏紅琛體內真有蛇毒? 第3章 陳氏紅琛死因?! 第4章 破壞鐵軌需要什麼工具? 第5章 何以沒人追究莒光號翻車的真正原因? 第6章 關鍵時刻李泰安是否在火車上? 第7章 限期破案往往製造冤獄! 第8章 公權力何苦全力追殺李泰安全家?
【電子書】世紀大冤案:南迴搞軌-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
南迴搞軌,究竟是誰在搞鬼? 民國95年3月17,台鐵96車次莒光號,在南迴鐵路枋寮站起算15.9公里的地方發生翻車事故,火車出軌,傷者之一的陳氏紅琛受傷被送至枋寮醫院,卻在翌日凌晨不治死亡。 案發後經人檢舉,檢察官偵查,法醫鑑定,證人證言,最高法院多次發回審理,最後認定陳氏紅琛的配偶李雙全及其哥哥李泰安為詐領保險金,由李泰安製造車禍,李雙全在加護病房為陳氏紅琛注射酒精致其死亡。李雙全在偵查期間上吊自殺,李泰安被判處13年有期徒刑…… 《世紀大冤案:南迴搞軌/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的出版不是在指責何人,而是藉著爬梳資料,聊表一個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深切期待:政界高層不要輕言限期破案、檢察官千萬不要變成追訴狂,更希望不要再有可憐的被害者家人變成被告、家破人亡。 王澤鑑 教授‧羅秉成 律師 推薦 第1章 本案關鍵被指為李氏兄弟要詐領保險金? 第2章 陳氏紅琛體內真有蛇毒? 第3章 陳氏紅琛死因?! 第4章 破壞鐵軌需要什麼工具? 第5章 何以沒人追究莒光號翻車的真正原因? 第6章 關鍵時刻李泰安是否在火車上? 第7章 限期破案往往製造冤獄! 第8章 公權力何苦全力追殺李泰安全家?
【電子書】「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30年,13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
她曾說過: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想要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 她是人們口中「聲名狼藉的RBG」(The Notorious R.B.G.) 也是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性別平權的最強推手! 本書作者傑佛瑞‧羅森與RBG相識近30年、亦是她忘年之交 藉由13篇珍貴訪談,呈現了最真實而有血有肉的RBG, 讓我們看見她不僅是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定者、公平正義的捍衛者, 也是忠誠的伴侶、更是熱愛生命的自由人! & |各界熱血推薦| 林志潔(陽明交通大學科法所特聘教授)│專文導讀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人權律師)、苗博雅(台北市議員)、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賴芳玉 (律師)、章魚法官張瑜鳯(律師)、蘭萱(廣播主持人)│共同推薦 ◇◇◇◇◇不恐龍大法官RBG給世人最可貴的箴言◇◇◇◇◇ ▶即使作為鬥士,也不需要愁眉苦臉。 ▶為維護傳統而維護傳統,並非正當目的。 ▶只有男女雙方對養育子女負起同等責任,兩性之間才可能真正平等。 ▶為你所在乎的事而戰,但要讓他人加入你,以這樣的方式去實踐它。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想要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 ▶有人問我,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要有幾位女大法官才算足夠,我說九位。 人們對這答案表示驚訝,但當九位大法官全由男性擔任時,卻無人提出質疑。 & RBG,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不僅是美國史上首位民主黨兼猶太裔女性身分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是最受人民歡迎的一位大法官。她在美國家喻戶曉,並因其直率敢言的作風,被年輕人暱稱為「聲名狼藉的R.B.G.」。本書作者傑佛瑞‧羅森為美國國家憲法中心主任兼執行長,也是她的忘年之交,藉由書中多年來一系列與金斯柏格的對談,呈現了最有血有肉的RBG,讓人一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平易近人且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她在法律的執行面向上無比縝密、超越時代的思索。對談從90年代開始,並延續到川普時代,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對各種事務的看法:她剖析「羅訴韋德案」的利弊;她談她與丈夫的鶼鰈情深;她分析#MeToo運動的崛起原因;她談她最希望被否決的案子;她也分享了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如何擁有高產值又富有同理心的人生,當然,還有她對最高法院的未來展望。這部難能可貴的對話集展現了真實的金斯伯格,一個既有鋼鐵般決心、以最高標準要求自我,同時卻也富有智慧和同理心的偉大人格。 & 傑佛瑞‧羅森與金斯柏格相識近30年,他們首次會面的場景十分有趣,當時羅森還是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一名年輕律師,他們在電梯裡相遇,因歌劇而攀談,為之後的深厚友誼建立了堅實基礎。在13篇對談中,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對各種議題的看法。她極富智慧的話語、富有同情心的思想和幽默感,都在在閃耀光芒,使讀者深刻感受到她的個人魅力。書中也展現了作者和金斯伯格的情誼,作為朋友,他們對彼此的信賴、對美國多年來人民價值觀的轉變,還有對憲法的專業觀點以及對歌劇的共同熱愛,都在言談中展露無遺。 &
【電子書】「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她曾說過: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想要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 她是人們口中「聲名狼藉的RBG」(The Notorious R.B.G.) 也是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性別平權的最強推手! 本書作者傑佛瑞‧羅森與RBG相識近30年、亦是她忘年之交 藉由13篇珍貴訪談,呈現了最真實而有血有肉的RBG, 讓我們看見她不僅是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定者、公平正義的捍衛者, 也是忠誠的伴侶、更是熱愛生命的自由人! & |各界熱血推薦| 林志潔(陽明交通大學科法所特聘教授)│專文導讀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人權律師)、苗博雅(台北市議員)、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賴芳玉 (律師)、章魚法官張瑜鳯(律師)、蘭萱(廣播主持人)│共同推薦 ◇◇◇◇◇不恐龍大法官RBG給世人最可貴的箴言◇◇◇◇◇ ▶即使作為鬥士,也不需要愁眉苦臉。 ▶為維護傳統而維護傳統,並非正當目的。 ▶只有男女雙方對養育子女負起同等責任,兩性之間才可能真正平等。 ▶為你所在乎的事而戰,但要讓他人加入你,以這樣的方式去實踐它。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想要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 ▶有人問我,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要有幾位女大法官才算足夠,我說九位。 人們對這答案表示驚訝,但當九位大法官全由男性擔任時,卻無人提出質疑。 & RBG,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不僅是美國史上首位民主黨兼猶太裔女性身分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是最受人民歡迎的一位大法官。她在美國家喻戶曉,並因其直率敢言的作風,被年輕人暱稱為「聲名狼藉的R.B.G.」。本書作者傑佛瑞‧羅森為美國國家憲法中心主任兼執行長,也是她的忘年之交,藉由書中多年來一系列與金斯柏格的對談,呈現了最有血有肉的RBG,讓人一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平易近人且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她在法律的執行面向上無比縝密、超越時代的思索。對談從90年代開始,並延續到川普時代,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對各種事務的看法:她剖析「羅訴韋德案」的利弊;她談她與丈夫的鶼鰈情深;她分析#MeToo運動的崛起原因;她談她最希望被否決的案子;她也分享了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如何擁有高產值又富有同理心的人生,當然,還有她對最高法院的未來展望。這部難能可貴的對話集展現了真實的金斯伯格,一個既有鋼鐵般決心、以最高標準要求自我,同時卻也富有智慧和同理心的偉大人格。 & 傑佛瑞‧羅森與金斯柏格相識近30年,他們首次會面的場景十分有趣,當時羅森還是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一名年輕律師,他們在電梯裡相遇,因歌劇而攀談,為之後的深厚友誼建立了堅實基礎。在13篇對談中,金斯伯格分享了她對各種議題的看法。她極富智慧的話語、富有同情心的思想和幽默感,都在在閃耀光芒,使讀者深刻感受到她的個人魅力。書中也展現了作者和金斯伯格的情誼,作為朋友,他們對彼此的信賴、對美國多年來人民價值觀的轉變,還有對憲法的專業觀點以及對歌劇的共同熱愛,都在言談中展露無遺。 &
【電子書】金的法庭日誌:一不小心變被告
★ 兩岸三地各大知名律師及專業人士聯名推薦! 被告丈夫涉嫌襲警,被告又被指控藏毒,被告的出生證明,可以證明被告無罪嗎? 女顧客在餐廳吃壽司時,投訴飯糰上有疑似毛髮,經理卻堅稱不可能,誰是誰非? 業主見越南同鄉夫婦來港,將一間房租給對方,卻被控安排他們非法入境,他是不知情嗎?他會被定罪嗎? 為了過丈母娘一關,男方將房子過戶給未婚妻,可惜對方再次獅子開大口要求巨額禮金,男方最終會人財兩失嗎? 時間是不會停下來的,世界發生了很多事,全世界的經濟動盪,而香港的法庭又怎樣呢?法治精神又怎樣呢?這本書正好可以增加大家對香港法律的認識。本書中的人物雖是虛構,有些細節也是虛構,但是故事內的法例及程序都是正確的,作者潘展平大律師希望可以糾正一些錯誤的觀念,也給讀者帶來一些樂趣及正確的法律知識。 金大狀在法庭內擔任不同角色──他有時會做辯方律師,也會處理律政司外判的案件,成為外判的主控;亦會處理民事案件,也會變身為暫委法官。他有說不完的法庭故事,讓讀者們看到很多驚奇的故事之餘,亦能從中學增進律知識。 本書特色: 作者在每個故事和日誌都將一個法律議題由外到內簡單易明道出,簡潔的案情,相關法律條文和案例的應用,讀者容易理解容易明白。
【電子書】判罪:八張傳票背後的人性糾結
法律難以伸張正義,但在人性下能散發微光 臺灣版《罪行》、《罪咎》 法律真能讓惡人得到制裁,正義得以伸張? 而何者為惡,何者為善? 那些被判了罪的,真的就是惡人嗎? 這些人都為自己犯的錯付出了代價, 這樣,公平正義就算被實踐了? 連續撞死人的卡車司機,法律對他無可奈何,真的只能靠上天來審判? 老實顧家,卻殺死妻子的清俊,當他入監服刑,二名幼兒頓失所依…… 令人髮指的虐童罪犯,真有為其辯護的必要?而法律和道德的分際,又該如何界定? …… 作者執業超過二十年,經手上千件民刑案件,從法律實務精煉出,八齣罪與罰的人倫大戲。以冷靜之筆,帶你省思法律的侷限,亦寫出法律之外,人性的糾結無奈。法律難以解決人性中的愛恨情仇,但卻可以是指引暗夜行路人的微光。法律不只是罪者的罰,亦可以是罪者的贖。 期望每個被判罪的人,都可在 微 光 下 重 生。 「不冀望法律審判帶來絕對正義, 只盼望法律發出微光, 稍稍能看見公平正義的影子。」 ──鄧湘全
【電子書】判罪
法律難以伸張正義,但在人性下能散發微光 臺灣版《罪行》、《罪咎》 法律真能讓惡人得到制裁,正義得以伸張? 而何者為惡,何者為善? 那些被判了罪的,真的就是惡人嗎? 這些人都為自己犯的錯付出了代價, 這樣,公平正義就算被實踐了? 連續撞死人的卡車司機,法律對他無可奈何,真的只能靠上天來審判? 老實顧家,卻殺死妻子的清俊,當他入監服刑,二名幼兒頓失所依…… 令人髮指的虐童罪犯,真有為其辯護的必要?而法律和道德的分際,又該如何界定? …… 作者執業超過二十年,經手上千件民刑案件,從法律實務精煉出,八齣罪與罰的人倫大戲。以冷靜之筆,帶你省思法律的侷限,亦寫出法律之外,人性的糾結無奈。法律難以解決人性中的愛恨情仇,但卻可以是指引暗夜行路人的微光。法律不只是罪者的罰,亦可以是罪者的贖。 期望每個被判罪的人,都可在 微 光 下 重 生。 「不冀望法律審判帶來絕對正義, 只盼望法律發出微光, 稍稍能看見公平正義的影子。」 ──鄧湘全
【電子書】正義謊言的罪人
某些時候某些案件,扭曲人性所爭得的只是醜惡的勝利, 謊言包裹下所贏得的也只是一份扭曲的正義…… 十六個真實的案例故事背後,拼湊出來的是一個怎樣的人生!誰是真正的受害者?如何定罪?又有誰能真正代表正義? 每一個案件都是一則殘酷冰冷的故事。但除了邪魅血腥的法律事實外,案件背後某些在判決書中看不見的小故事,往往才是串起案件真正的血肉。 本書是作者執業二十多年的反思與自白。 從數百件刑案中著手整理資料,回憶和重建案情,逐案回溯當年每個案件在腦海中的印記,包括被害人、被告、證人和家屬,甚至檢察官和承審法官。有些被害人只是記憶裡的一顆頭顱、一具殘屍或一堆白骨。有被告至今仍蹲在苦牢,有人早已槍決,有人沉冤已雪,也有的還逍遙法外,繼續他們貽害人間的歲月。較特別的是,有兩位檢察官後來也變成了被告,其中一位尚在服刑中。 救人不代表正義,殺人不代表罪惡?從炙熱到冰冷的極境邊緣,往往都膠著解不開的愛恨情仇。 多篇故事反應了作者心中的道德量尺與現實真相的彼此拉扯。有毫不掩飾的描述,很多時候,不少律師是用踐踏正義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偉大。更袒露新手律師面對生命中第一件案件時,捫心自問:一個缺乏道德勇氣的人又將如何成為一個好律師?甚或感嘆:為了一份工作,每個人到底該支付多少人生的世故? 身為資深律師的作者的確是說故事的能手,不少事件透過峰迴路轉的鋪陳敘事,直指人心,在法律面前無所遁形之後,往往不是一時的快意恩仇,而是無止境的唏噓喟嘆…… 本書特色 ★喜歡《罪行》、《罪咎》以及《正義》,透過真實事件與思辨過程,思索人性善惡的讀者,看完本書將對人生與法律有更深刻透徹的感悟! ★用筆溫潤解剖過往的人與事,所解剖的不只是案情和法律,而是深層的人性。 ★透過峰迴路轉的鋪陳敘事,直指人心,在法律面前無所遁形之後,往往不是一時的快意恩仇,而是無止境的唏噓喟嘆。
【電子書】道德抉擇的艱難︰經典法律案例中的道德思考與決疑論判斷適用
當法律碰上道德,三個生死抉擇的狀況,你的選擇會是什麼? 理性判斷vs.良心煎熬;一場場猶如心理劇場的法律裁判 輔大法律學系教授吳豪人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謝世民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顏厥安&&&專文推薦 & 案例一︰輪船翻覆,一艘只能搭載24人的救生艇擠進40人,要拯救最多人命,必須將16人拋入海。誰該被犧牲? 案例二︰5名洞穴探險者受困山洞,水盡糧絕。他們決定抽籤選定1人供其他4人分食以求最多人活命。但有人反悔退出,怎麼辦? 案例三︰20個印第安人的命運掌握在1名外來者手中,他要嘛手刃其中一人而讓其他19人獲釋,要嘛拒絕執行而由槍手將20人全斃了。他該如何選擇? & &&&要針對以上每一個案例提出明確的解決辦法是極其困難的,它們的核心問題都在於︰「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做什麼?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帶我們進一步思考,解決法律爭議是否需要道德理論?法律爭議可否被化約為道德問題,並以道德推理的方式加以解決嗎? &&本書的原型是雨果.亞當.貝鐸教授於一九九五年春天在杜夫特大學開設的一系列講座。貝鐸教授在講座中選了三個著名的案例,包括真實發生的「美國訴霍姆斯案」,也有經典的虛構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旨在讓讀者思考:當遭遇特殊情形,無論怎樣選擇都會導致有人喪生,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道德兩難?藉由理性的邏輯推演和真真切切的良心煎熬,貝多教授展示了「道德決疑法」這種已有千年歷史的倫理分析方法在當代依然具有影響力。目的除了探索道德理論在司法過程中的角色,也為法律人與一般大眾增加哲學內涵,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信仰的原則。
【電子書】罪與罰之外
犯罪判罰,天經地義 而在這眾人習以為常的「天經地義」之外 我們是不是忽略了法何以為法 以及其他與「人」更緊密的關聯? 以自己權益/利益為先的人,應該受到指責嗎? 被迫殺人的人,和教唆殺人的人,誰該負的責任比較大? 當法律與宗教衝突時,孰先孰後? 司法判決除了讓犯錯的人得到懲罰之外,對其他人有什麼意義? 已經不合時宜的法條,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它? 一九六○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發軔的「法經濟學」(或「法律的經濟分析」),對法學提出截然不同的解釋,於法學「重新發明輪子」(reinventing the wheel),如今,「法經濟學」在各級法院和最高法院裡,已然高居廳堂之上。 於兩岸三地享有高知名度之經濟學者熊秉元,在本書中以日常的提問為引,深入淺出地利用經濟分析的基本架構處理各種法學問題,包括闡釋最抽象、層次最高的核心――「正義」的概念,且書中諸多理論皆奠基於真實世界,明確提出「實證法學」(apositive the ory of law)的概念,並和傳統「規範法學」(anormative the ory of law)相對照,在現行類似之法經濟學分析方法上甚有新意。
【電子書】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少輔院的洪仲丘案翻版 現任監察委員痛徹心扉查案驚奇! 做錯事的孩子,能討回公道嗎? 枉死少輔院,16歲少年悲歌的控訴 揭露!重啟真相、實現正義的調查事件簿 凱凱一身的傷,被關在禁閉室等死…… 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少年清楚,卻已無聲……! 揭露!感化教育機構內令人目不忍睹的陰暗面 控訴!為16歲少年在少輔院禁閉室枉死找真相 生前最後7天在桃園少輔院內的監視器畫面,不眠不休的看到結束,而他重病被扔進獨居的禁閉室直到死前的26.5小時無聲畫面,卻像發出了對這個世界最淒厲的控訴。 26.5小時,整整1天又2.5小時,監視器畫面顯示的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正在倒數他的生命,能想像一個身上有大片傷痕、病中孩子,無人照顧,活活等死的滋味嗎?……他竟似一個破布玩偶被丟在一旁,無人聞問……。 買生:16歲少年,因為偷竊被判送到桃園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三年,一年半後某天他被戒護送醫,三天後在少輔院內的隔離、禁閉室內死亡。醫生診斷病歷記載從風濕性多肌痛、扭傷拉傷、到死亡當天發現右腋下有兩處10元硬幣大的傷口,原因是單手做伏地挺身造成運動傷害,也不排除是抓癢致死。法醫驗屍報告寫的是右側胸、腋窩區挫傷併大片組織發炎、膿胸致敗血性休克死亡……。 買生一身是傷,死在禁閉室裡,檢察官訪談他死亡前曾經接觸過他的同學、老師、戒護人員,查不到任何可疑的涉案之人,除非家屬有任何新事證,否則就行政簽結了事,問題是孩子被收容在少輔院,阿嬤、媽媽分別被通知趕到醫院時已經死亡,看到孩子身上大片瘀青和傷口差點昏倒,桃園少輔院的主管告訴她們,死亡是因為抓癢導致感染,她們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景象,到底孩子生前發生什麼事?身上的傷怎麼來的?去哪裡找新事證? 媒體形容買生枉死在桃園少輔院,有如一片悄然落地的黃葉,又被掃乾淨。讓監察委員王美玉決定立案調查……。 少輔院的曬豬肉、體能訓練、獨居房;矯正中學的霸凌、私刑;感化教育機構內見不得人,而且是習以為常的祕密與令人目不忍睹的陰暗面,在這本書中一一揭露! 聯合國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締約國應採取一切措施,保護兒童受照料時,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殘、傷害或凌辱。被剝奪自由的兒童應受到人道待遇,其人格固有尊嚴應受尊重,並應考慮到18歲以下少年的需要方式加以對待。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103年11月20日起施行,具國內法律效力。 請成人社會記住,這不是教條,是一種信念! 本書一一紀實這個事件的調查,揭開了少輔院的悲慘世界,裡面有太多的謊言、太多的粉飾太平,太多的官官相護……令人震撼!為孩子的死討公道,重申法律人權,縱使正義的腳步遲緩,正義終將到來!
【電子書】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少輔院的洪仲丘案翻版 現任監察委員痛徹心扉查案驚奇! 做錯事的孩子,能討回公道嗎? 枉死少輔院,16歲少年悲歌的控訴 揭露!重啟真相、實現正義的調查事件簿 凱凱一身的傷,被關在禁閉室等死…… 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少年清楚,卻已無聲……! 揭露!感化教育機構內令人目不忍睹的陰暗面 控訴!為16歲少年在少輔院禁閉室枉死找真相 生前最後7天在桃園少輔院內的監視器畫面,不眠不休的看到結束,而他重病被扔進獨居的禁閉室直到死前的26.5小時無聲畫面,卻像發出了對這個世界最淒厲的控訴。 26.5小時,整整1天又2.5小時,監視器畫面顯示的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正在倒數他的生命,能想像一個身上有大片傷痕、病中孩子,無人照顧,活活等死的滋味嗎?……他竟似一個破布玩偶被丟在一旁,無人聞問……。 買生:16歲少年,因為偷竊被判送到桃園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三年,一年半後某天他被戒護送醫,三天後在少輔院內的隔離、禁閉室內死亡。醫生診斷病歷記載從風濕性多肌痛、扭傷拉傷、到死亡當天發現右腋下有兩處10元硬幣大的傷口,原因是單手做伏地挺身造成運動傷害,也不排除是抓癢致死。法醫驗屍報告寫的是右側胸、腋窩區挫傷併大片組織發炎、膿胸致敗血性休克死亡……。 買生一身是傷,死在禁閉室裡,檢察官訪談他死亡前曾經接觸過他的同學、老師、戒護人員,查不到任何可疑的涉案之人,除非家屬有任何新事證,否則就行政簽結了事,問題是孩子被收容在少輔院,阿嬤、媽媽分別被通知趕到醫院時已經死亡,看到孩子身上大片瘀青和傷口差點昏倒,桃園少輔院的主管告訴她們,死亡是因為抓癢導致感染,她們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景象,到底孩子生前發生什麼事?身上的傷怎麼來的?去哪裡找新事證? 媒體形容買生枉死在桃園少輔院,有如一片悄然落地的黃葉,又被掃乾淨。讓監察委員王美玉決定立案調查……。 少輔院的曬豬肉、體能訓練、獨居房;矯正中學的霸凌、私刑;感化教育機構內見不得人,而且是習以為常的祕密與令人目不忍睹的陰暗面,在這本書中一一揭露! 聯合國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締約國應採取一切措施,保護兒童受照料時,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殘、傷害或凌辱。被剝奪自由的兒童應受到人道待遇,其人格固有尊嚴應受尊重,並應考慮到18歲以下少年的需要方式加以對待。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103年11月20日起施行,具國內法律效力。 請成人社會記住,這不是教條,是一種信念! 本書一一紀實這個事件的調查,揭開了少輔院的悲慘世界,裡面有太多的謊言、太多的粉飾太平,太多的官官相護……令人震撼!為孩子的死討公道,重申法律人權,縱使正義的腳步遲緩,正義終將到來!
【電子書】正義的效益
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經濟尋找成本效益 法律強調除弊;經濟旨在興利 透過這場法律與經濟的對話,把效率的概念引進法學, 除有助於思辨論述,也將使正義的概念更有操作性 相對於法學,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因性質使然,已對傳統法學帶來巨大衝擊。經濟分析為法學的工具箱裡添增了新的工具,也逐漸改變法學的根本性質。 知名經濟學者熊秉元致力於架構經濟學與法律學的橋樑,對於法律經濟學在兩岸三地生根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法律經濟學或法律經濟分析,於六○年代興起於美國,成為當代顯學。熊秉元教授扼要說明法律經濟學的旨趣,回顧其發展歷史,並且引用不少英美法上的著名案例,說明如何以經濟上的效率來處理法律上正義的內涵,深具啟示性。 熊秉元教授試著於以平實、精確、有趣、深入淺出的文字,闡釋經濟行為、成本、物權、債權等概念的關係,建構一套嚴謹的經濟分析架構,用於討論正義、權利義務、債權物權等法律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處理方式,顯示經濟學上的效率和司法學上的正義確有密切的關聯,及互相啟發之處。
【電子書】正義的效益:一場法學與經濟學的思辨之旅
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經濟尋找成本效益 法律強調除弊;經濟旨在興利 透過這場法律與經濟的對話,把效率的概念引進法學, 除有助於思辨論述,也將使正義的概念更有操作性 相對於法學,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因性質使然,已對傳統法學帶來巨大衝擊。經濟分析為法學的工具箱裡添增了新的工具,也逐漸改變法學的根本性質。 知名經濟學者熊秉元致力於架構經濟學與法律學的橋樑,對於法律經濟學在兩岸三地生根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法律經濟學或法律經濟分析,於六○年代興起於美國,成為當代顯學。熊秉元教授扼要說明法律經濟學的旨趣,回顧其發展歷史,並且引用不少英美法上的著名案例,說明如何以經濟上的效率來處理法律上正義的內涵,深具啟示性。 熊秉元教授試著於以平實、精確、有趣、深入淺出的文字,闡釋經濟行為、成本、物權、債權等概念的關係,建構一套嚴謹的經濟分析架構,用於討論正義、權利義務、債權物權等法律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處理方式,顯示經濟學上的效率和司法學上的正義確有密切的關聯,及互相啟發之處。
【電子書】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
本書探討職場中公益揭發(揭弊)的風險性與爭議性,介紹英國、澳洲、紐西蘭、日本、歐盟等國立法例,並有本土案例的討論,兼具理論與實務。國內對公益揭發(揭弊)的研究仍在萌芽,這是第一本專門討論如何看待揭弊現象、保護揭弊者的論文集,提供有別於傳統視之為「告密者」、「抓耙子」的負面思維,建議立法予以鼓勵、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