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親愛的圖書館
1986年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疑似遭到縱火,100萬本藏書付之一炬,是史上最嚴重的圖書館火災之一,且懸案至今未破。三十多年後,《紐約客》知名記者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蘇珊‧歐琳,費時四年,鎖定一名嫌疑者。然而在採訪過一個又一個圖書館員後,她意外收穫更大的發現……我們知道的太少了,真正的靈魂與奧祕就藏在這裡,這是一本前所未見以「圖書館」為主題的圖書館之書。 & 燃燒你的圖書館魂! 書蟲們的Love Story. & 《蘭花賊》作者最新力作 「妙趣橫生」是作者蘇珊‧歐琳的寫作風格,也是圖書館本身。 & 「我想寫一個不屬於我、但我把它當成骨肉來疼愛的地方。世界出的差錯再多,似乎全被圖書館簡單一句無言承諾克服了:我在這裡,請向我訴說你的故事;我的故事在這裡,請聽。」 一座百年圖書館的劫後重生。 一封獻給圖書館的情書,也是一本了解圖書館的百科全書。 &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好萊塢巨星瑞絲‧薇絲朋選書 ★國際知名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何偉、戴夫‧艾格斯、艾瑞克‧拉森、大衛‧格雷恩──鄭重推薦 & 圖書館收藏了無盡的圖書,也收藏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人和故事。 收藏的舉動等於是向世界宣示,每一則故事統統都重要。 & 1986年4月29日上午,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火警鈴聲大作。當日大火成災:現場將近一千度高溫,燒了七個小時,整座圖書館付之一炬,總計四十萬本藏書遭烈火吞噬,外加七十萬本書受到毀損。儘管調查人員勘驗過火場,直到今天,三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仍不免好奇:真的有人蓄意放火燒了圖書館嗎──果真如此,誰會幹這種事呢? & 獲獎無數的《紐約客》知名記者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蘇珊‧歐琳,憑藉對書籍和閱讀的狂熱投入這場圖書館大火調查。焚書燒館不啻為對人類心靈最具摧毀力的行動。為何最安全、最開放的場所會發生最危險的事件?歐琳以獨樹一幟的觀察力和敘事天賦,從個人的圖書館經驗,結合實地探訪,記錄央圖大火現場和後續種種餘波蕩漾。甚至親自嘗試燒一本書瞭解箇中滋味,天馬行空的神來之筆,笑到岔氣。既寫出了一本扣人心弦的調查報告,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圖書館之書。 & 野心勃勃的調查蒐證,精巧細緻的文筆,構築一道深入圖書館歷史、戲劇、文化和人物故事的通道。蘇珊‧歐琳為讀者披沙瀝金,一一舉證,這些受人愛戴的圖書館除了借書之外,還有無數服務市民的方式,並在其心智和靈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全書洞見之豐富,寶物之多,作者行筆如火,從遠古焚書悲劇跳躍至當前書籍修復的最新手法,從洛杉磯央圖的沿革及演進,延伸探討圖書館在美國與全球各地的演變。還有與母親的感人故事……一場毀滅性火災的探索,變成一次進入無限豐富世界的旅程,裡面充滿意想不到的人物,發生著意想不到的事情,懷著意想不到的激情。
【電子書】親愛的圖書館
1986年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疑似遭到縱火,100萬本藏書付之一炬,是史上最嚴重的圖書館火災之一,且懸案至今未破。三十多年後,《紐約客》知名記者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蘇珊‧歐琳,費時四年,鎖定一名嫌疑者。然而在採訪過一個又一個圖書館員後,她意外收穫更大的發現……我們知道的太少了,真正的靈魂與奧祕就藏在這裡,這是一本前所未見以「圖書館」為主題的圖書館之書。 & 燃燒你的圖書館魂! 書蟲們的Love Story. & 《蘭花賊》作者最新力作 「妙趣橫生」是作者蘇珊‧歐琳的寫作風格,也是圖書館本身。 & 「我想寫一個不屬於我、但我把它當成骨肉來疼愛的地方。世界出的差錯再多,似乎全被圖書館簡單一句無言承諾克服了:我在這裡,請向我訴說你的故事;我的故事在這裡,請聽。」 一座百年圖書館的劫後重生。 一封獻給圖書館的情書,也是一本了解圖書館的百科全書。 &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好萊塢巨星瑞絲‧薇絲朋選書 ★國際知名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何偉、戴夫‧艾格斯、艾瑞克‧拉森、大衛‧格雷恩──鄭重推薦 & 圖書館收藏了無盡的圖書,也收藏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人和故事。 收藏的舉動等於是向世界宣示,每一則故事統統都重要。 & 1986年4月29日上午,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火警鈴聲大作。當日大火成災:現場將近一千度高溫,燒了七個小時,整座圖書館付之一炬,總計四十萬本藏書遭烈火吞噬,外加七十萬本書受到毀損。儘管調查人員勘驗過火場,直到今天,三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仍不免好奇:真的有人蓄意放火燒了圖書館嗎──果真如此,誰會幹這種事呢? & 獲獎無數的《紐約客》知名記者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蘇珊‧歐琳,憑藉對書籍和閱讀的狂熱投入這場圖書館大火調查。焚書燒館不啻為對人類心靈最具摧毀力的行動。為何最安全、最開放的場所會發生最危險的事件?歐琳以獨樹一幟的觀察力和敘事天賦,從個人的圖書館經驗,結合實地探訪,記錄央圖大火現場和後續種種餘波蕩漾。甚至親自嘗試燒一本書瞭解箇中滋味,天馬行空的神來之筆,笑到岔氣。既寫出了一本扣人心弦的調查報告,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圖書館之書。 & 野心勃勃的調查蒐證,精巧細緻的文筆,構築一道深入圖書館歷史、戲劇、文化和人物故事的通道。蘇珊‧歐琳為讀者披沙瀝金,一一舉證,這些受人愛戴的圖書館除了借書之外,還有無數服務市民的方式,並在其心智和靈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全書洞見之豐富,寶物之多,作者行筆如火,從遠古焚書悲劇跳躍至當前書籍修復的最新手法,從洛杉磯央圖的沿革及演進,延伸探討圖書館在美國與全球各地的演變。還有與母親的感人故事……一場毀滅性火災的探索,變成一次進入無限豐富世界的旅程,裡面充滿意想不到的人物,發生著意想不到的事情,懷著意想不到的激情。
【電子書】宋代吏治法研究
自 序余致力宋學,專注教育,研讀史學,凡三十載。民國七十二年(1983),隻身赴臺,求學文大,拜賓四、旭軒及美如等先生門下,以「宋代社會、政治、經濟、教育與思想史」為專修。蒙恩師教誨,得前輩抬愛,歷時六年,得認博士,其中甘苦,不忍復談。余集研究、教學之經歷,考察宋代吏治之諸般情形。如陳寅恪先生之言,中國古代之人文社會,登極於趙宋。余以為,此不僅是對宋代文化之肯定,亦是對彼時政治、經濟與社會運行之讚賞,有效法大宋,改革現世之希冀。受恩師指引,余開始嘗試對宋朝吏治之研究,發掘其內涵,探尋其真諦,此是為余寫作本書之初衷。唐宋之際,豪傑四起,外敵頻繁入侵,社會變化良多。太祖匡胤,以恢弘之氣勢,席捲天下,定鼎中原,得趙普妙計,收官印,削兵權,制錢穀,穩中央而制地方,重文臣而輕武將。以博大之胸襟,行文治之國策,建學校,興教育,擴科舉,納賢才,使國內一派生機盎然之氣。社會經濟方面,一改前朝禁錮之策,順應時代潮流,響應人民呼聲,去坊市之界,廢宵禁之限,致商賈大興,市場繁榮,中外客商雲集,海陸商品流通。對外層面,強敵立於漠北,雖三番五次挑戰,終以歲幣收場。故開榷場,促貿易,以互通有無,增進感情,得百年太平,亦不失為曲線救國之計。以上諸般政策得以實行,無一不是各級官員之功。宋代選官、任官之法,歷經改革,頗有時代特色,漸成定制。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科舉取士,一錘定音;官職差遣,互相牽制;審官評定,系統科學。如此,宋代吏治成為彼時政治經濟之靈魂,社會運轉之動力。正因有此政治體制作為支撐,方才使得宋代社會文化發展呈現出富強、文明、自由、和諧、與開放之特色。政治上,集權分權取捨得當,決策決斷合理有據;經濟上,士農工商互相協調,內外貿易繁榮穩定;文化上,市民文化蓬勃發展,宋詞藝術登峰造極;對外關係上,貢使商賈紛至沓來,邊境沿海交流頻繁;思想上,儒學復興漸成趨勢,開明哲學始成大體。以上種種,均與宋代吏治之興,關聯頗深。余曾在多篇論述及講演中言談及此。宋代之學術思想與文化,科舉制度,選官任官之法,政治經濟體制,與吏治之法,此乃「三位一體」之關係。正因如此,宋朝形成了不同以往,空前絕後的社會風氣。造成這一變化發生的因素,在於宋朝統治者的胸懷開明,新晉文臣士大夫之不懈努力,其中,以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與李覯等為代表的文人志士,以吏治改革為大旗,為社會進步,國泰民安奉獻良多。自太祖太宗開國立基,真宗北伐定盟澶淵,至仁宗、英宗與神宗歷朝,國家經濟社會文化雖取得長足進步,但數番外戰軍費猛增,年年科舉官吏暴漲,宮廷內耗不見回跌,積貧積弱亟待修正。對此,范仲淹首提十事,改革吏治,以教書育人,為從政之本;包拯坐鎮京師,職掌刑獄,以正大光明,為參政之道;李覯處江湖之遠,設館論道,以春秋古法,為議政之責;歐陽修提點貢舉,編史纂籍,以前車之鑒,為執政之師;司馬光權柄中樞,定章施則,以浩德服眾,為仁政之求;蘇軾出書香門第,遴選人才,以重文求實,為明政之選;陳亮睹分裂之亂,獨白隆中,以民族大義,為政治之魂。以上諸位,皆以為國為民為己任,以天下蒼生為寄託,以澄清吏治為根本,以救亡圖存為希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為黎民蒼生之福祉,鞠躬盡瘁。余曾在多種場合,闡明類似觀點。2009年,承蒙青島大學文學院魏韶華教授誠邀,與彼之同仁共好切磋,闡明對「宋代學術文化」之認知,追憶昔日求學臺灣,與諸位恩師請教學問之往事。2014年,得臺灣新竹師範大學邀請,參加彼之學術演說,再次與昔日同窗,暢敘前緣。2015年,時值韓國研究財團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辦之「韓中人文學大會」在首爾舉辦,余獲邀參加,與在座韓中頂尖學者,共同探討學問,並有幸結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先生。同年,余之母校中國文化大學與浙江大學合辦「兩岸宋史學會」在臺北舉辦,余作為校友,有幸參與其中,與宋史專家,互通有無。2018年,承蒙好友李院長之請,山東省曲阜孔子研究院之邀,余得赴中國思想聖地,與彼之同僚,切磋儒學,倍感榮幸。集其間之教學研究成果,與數幾次國際學術大會發表之經歷,綜合學者之見解指摘,終將「宋代吏治法」一書完稿。此書得以出版,余十分感謝彼時文大好友,現佛光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李紀祥先生,對余之鼓勵與指導。李先生精通國史,對本書之寫作,頗有見解。余就讀文大時,李弘祺教授先生,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亦對余之研究多有輔導指正。余以為,宋朝士大夫之經世思想,為國為民之人文精神,不僅只應停留在千年以前之歷史時空,其內涵與精髓於當今之世,亦多有借鑒汲取之意義。此是為吾輩史學文人,致力研究趙宋王朝之價值所在,亦是其留給後世之重要財富。本書雖於完稿之前,幾經校對,數番修改,然仍難免疏漏,歡迎各位批評指正。本書之初稿,歷經千般錘鍊,又幸得文津出版社諸位同好編輯修改,終得順利出版發行。在此,余僅對貴社致以誠摯感謝。 姜吉仲 2021年1月12日於韓國晉州市國立慶尚大學校研究室
【電子書】方以智禪學研究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清初有多方面成就的傑出人物,雖常被視為儒者,但自四十歲出家為僧後,在禪學上也有重要的貢獻。方以智的禪學會通儒釋道三教,注重學問,具有濃厚的知識性。在歷代禪師中,可說獨樹一幟。本書從不同角度探討其禪學的主要內容與特色,以了解其集大成的思想型態,並供今日禪法研究與實踐的參考。
【電子書】《史記》「當代史意識」之研究
司馬遷不僅具有史學史意識,其關懷更往往以當代史為著眼。根源於此,本書依歷史建構與闡釋的進路,從司馬遷見證的漢武帝朝(見證歷史)、身處的漢朝(當代史),聯繫先秦史、秦史,循司馬遷撰史書法,包含互見、敘議互補、于序事中寓論斷,作為文本闡釋的方法,綜合論證《史記》通史體裁之中,所寓託的「當代史意識」。
【電子書】賦家與諍臣:唐宋賦學論集
本書論述主要鎖定唐代迄至北宋賦家的諷諭意識及其諍臣意識,乃至於具體以賦為諫的政治踐履,並且歷經六朝綺靡雕飾,風軌日遠之後的唐宋階段,如何復興漢賦諷諭,展現另類深具復古意涵的政治文化風華,從而審視其中與唐宋諫諍制度及文化風氣的密切聯繫,進而嘗試揭開攸關唐宋賦學與史學彼此互涉與合流的文學文化脈動,允為本書以「賦家與諍臣」為論述主題的關注焦點。
【電子書】李白詩選注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是時代的驕子,是詩壇的天仙,其作品廣受世人喜愛。前輩賀知章初見面,稱他為「天上謫仙人」;既奇其姿,復賞其文。同時人任華,說李白「新詩傳在宮人口,佳句不離明主心」(〈雜言寄李白〉)。杜甫與李白情同手足,對李白更是推崇備至,在〈春日憶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又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指出李白詩蓋世絕倫,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連鬼神都會感動哭泣。此後,在中晚唐詩人眼中,李白、杜甫有著極高的地位。韓愈、李商隱,對李白、杜甫都推崇不已。宋人雖有意尊杜,然論詩者皆並稱「李杜」。在我國詩歌史上,李白有著不可更替的崇高地位。《李太白集》中現存詩約千首,量多質精,並不容易篩選。然而為方便初學者閱讀,近人陸續出版了不少李白詩選。本人在上庠講授李、杜詩,個人曾編有講義,多年增補,頗方便初學者閱讀。今年疫情嚴峻,長夏足不出戶,遂利用閒暇整理舊稿,以了金針度人心願。唯年老眼花,疏失難免,博雅君子,幸勿見哂。
【電子書】《周易》的生命關懷:坤宮篇
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難有定論,導致《周易》在解讀上極為不易。本書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發現卦爻辭中確實含藏著各種古文明的訊息,值得我們繼續挖寶。本書選擇《周易》八宮中的坤宮為例,探討人們各種因應生存需求的生存模式禮儀制度,從思想史的立場借助古代文獻來反思卦辭與爻辭所彰顯的各種文化情境,後續將出版其他宮卦篇。
【電子書】《周易》的生命關懷:乾宮篇
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難有定論,導致《周易》在解讀上極為不易。本書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發現卦爻辭中確實含藏著各種古文明的訊息,值得我們繼續挖寶。本書選擇《周易》八宮中的乾宮為例,探討人們各種因應生存需求的生存模式禮儀制度,從思想史的立場借助古代文獻來反思卦辭與爻辭所彰顯的各種文化情境,後續將出版其他宮卦篇。
【電子書】煩惱與表識:東亞唯識哲學論集
《煩惱與表識:東亞唯識哲學論集》由七章組成,是2007-2013年間東亞有相唯識哲學研究的集刊,分別討論:一,唯識煩惱(kleśa)是心理或倫理範疇;二,循佛教禪觀學理看「五重唯識觀」;三,據現象學方法論概念論「唯識觀」;四,東亞和印-藏唯識的分類與關連;五,以兩位東亞唯識學者為例,探討東、西方相遇脈絡下運用西方哲學討論唯識之得失;六,佛教哲學研究遇上的語言、翻譯及釋義問題;及七,藏傳格魯派視野下的兩位異類思想者。
【電子書】不同版本《三國演義》引用詩歌的比較研究
本書依據對比結果進行統整,主要探討四個問題:一,整理歸納出三個版本《三國演義》中引用詩歌的基本情況,再以此為據,作進一步分析;二,探討三個版本《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的個人詩歌變化背後態度傾向的變化;三,通過綜合分析,探討三個版本《三國演義》詩歌變化的背後,對各方勢力人物態度的變化;四,通過比較三個版本《三國演義》所引詩歌在數量等要素上的變化,探討《三國演義》的通俗化傾向,並試分析其原因。
【電子書】琉璃‧邂逅
本書收錄了164首現代詩,創作期間是2019年2月至11月,靈感取自尋常生活、人際情感、山水風光。書中有多首詩嘗試融入佛家意象,用詩書寫人世間的悲歡迷惘,聚散離合,夢幻泡影,以《琉璃‧邂逅》為書名,存有「藥師琉璃光如來」之寄寓。感念佛家宏願,亦祈望眾生安康順遂、疾苦悉除。
【電子書】杜詩鏡銓分韻類編
緒言宋代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標舉學杜,導引兩宋詩壇之風氣,群體推尊杜甫為宗師。觀察實際情形,宋人在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都從杜詩的基礎上發展與再創造。詩壇諸大家對於杜詩謀篇、構句以及煉字之法,頗為推重與借鑒;從杜詩的佈置嚴謹、工於起結、剪裁,前後呼應、一氣連屬等諸多方面,充分給予肯定與總結。有宋一代文壇上,千家注杜、人人宗杜,蔚然成風,對於杜詩的藝術高度與成就倍加讚賞,「詩人之冠」、「超今冠古」之讚譽層出不窮,而楊萬里更明確尊杜甫為「聖於詩者」(《江西宗派詩序》),這代表了宋人對於杜詩藝術成就的最高定評。平心而論,學詩師法杜甫,入門即正。司馬光《續詩話》以為《詩》三百之後,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尤其是杜詩七律,自可雄視百代,即李太白也不能及。黃子雲《野鴻詩的》謂:「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則上下千百年無倫比。其意之精密,法之變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練,氣之浩瀚,神之搖曳,非一時筆舌所能罄。」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說:「七言律詩至杜工部而曲盡其變。其氣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無美不備,無奇不臻。」都是公允之論。杜甫詩集,坊間版本頗多,茲為方便後學參透,特地取楊倫《杜詩鏡銓》分韻類編。編末附加筆劃檢索韻部。而書中換韻古體詩,則以首韻為主編入。吾等2016年已在萬卷樓印行《平水詩韻簡編及杜詩鏡銓》,陰錯陽差,錯誤頗多,今重校重編,且易名《杜詩鏡銓分韻類編》,特此說明。
【電子書】《周易》的生命關懷:十二月卦篇
後代以文字來解文字,難有定論,導致《周易》在解讀上極為不易。本書回到古文字最初的圖像,從語言神話的立場來重新閱讀卦辭與爻辭,發現卦爻辭中確實含藏著各種古文明的訊息,值得我們繼續挖寶。本書選擇《周易》中一組特殊的卦例,即十二月卦,人們在因應天地時空各種氣化變動時,也形成了各種因應生存需求的禮儀制度,可以借助古代文獻來反思卦辭與爻辭所彰顯的各種文化情境。
【電子書】全真七子修行之道
本書由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與孫不二之修道歷程、理論闡發與修仙證真三個面向,考察全真七子對王重陽建構之理論與實踐的繼承與創新,發現他們遵守師傳之基本教義,苦行修道,樹立宗教人物之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在心性論、工夫論、宇宙論,乃至傳教實行方面,七子各有拓展與建樹,為全真教初期的發展奠定基礎。
【電子書】美國歷史與族群文化散論
這是一部側重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新作。所論內容,盡管頭緒駁雜,卻精彩紛呈,令人讀後,如同在幽暗的深谷裡,聽到了足音,看到了光明。
【電子書】劉勰《劉子》五十五篇細讀(上冊)
◆《劉子》是子書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部折中集大成之作,也是魏晉子書第一◆《劉子》的作者就是劉勰,本書是海內外首次用「內證」方法,得出定論◆本書也是史上第一本細讀《劉子》五十五篇全書
【電子書】方以智論心之研究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清初集儒釋道三教之大成,且有開創性之思想家,其對「心」之概念的闡釋,具有多層次的涵義,值得研究。本書分別從心與氣、心與物、心與性,及以心會通三教等四個面向,探討其獨到的見解。經由比較分析,可以了解方以智之論心,已不屬傳統儒學或宋明理學既有的範圍,而是其特有之思想立場下的展現。
【電子書】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
佛教用業報作為視角,考察世間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看出世間五花八門的背後都是緣起的運轉,精要地把握生命活動之主軸,並從洞察緣起之機制開發出生命之智慧,引領出更具重大意涵的生命出路。有別於大量使用名相的生硬論述方式,本書解開名相的表層,溶出背後的道理,浸透生命之中。以貼近生命的方式一步步導引出佛法深刻的內涵,使佛法的教導更容易理解,且切合自身生命的考察。
【電子書】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
《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秉持「和會朱陸」的學術初衷,嘗試反省現代新儒學牟宗三先生所對於朱子理學:「理只存有而不活動」、「心是氣心」、「以知識講道德」、「主敬涵養是空頭涵養」的批判。本書在回應議題的同時,亦嘗試從對比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學術視野分析與統整朱子「理一分殊」、「心統性情」、「敬義夾持」(「格物致知」與「主敬涵養」)的義理內涵,從理論反思與實踐工夫建構一個朱子德性理論的現代詮釋。
【電子書】漢藏彌陀極樂淨土法門之比較
彌陀淨土法門在一般人認知上為漢傳佛教淨土宗之念佛法門,殊不知藏傳佛教也有淨土法要;藉由本書之介紹、比較,來彰顯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內容及異同。本書首先從歷史文獻作考察,包括相關經典論著源流及內容,再從極樂淨土依、正莊嚴介紹,開顯出信、願、行之修持要領與法要,最後從歷史文獻、經典內容關係及修持作比較、分析其異同,達到對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認識。
【電子書】大學義理疏解
本書分為三部份:1.導論:考察「大學」的外緣問題2.大學章句:朱子「大學章句」的註釋疏解3.其他諸家大學詮釋:列述朱子以前及以後有關「大學」的詮釋。
【電子書】臺灣文學與地方文化論文集
本書收錄六篇論文,前兩篇是臺灣文學發軔階段的區域性討論,以南明盧若騰的詩歌,一方面論述外來駐軍對金門百姓的戕害,一方面從流亡金門的皇族監國魯王,省察亂世君臣的人際應對。第三篇依歷時性概念,通過「清治—日治—戰後」,囊集臺灣林道乾傳說,扣緊口傳文學集體與流變的特質,觀看傳說如何吸納臺灣的地理條件與海洋性格,蛻變累積出林道乾傳說的多元樣貌。第四篇萃取滑代宦臺黃叔瓒《臺海使槎錄》所蒐錄的平埔族歌謠,解析歌謠內容藉以重塱清代平埔族的生活縮影,同時嘗試剖析官方立埸的采風標準及其造成的歌謠現象。最後兩篇圈選新北市板橋為對象,綜述在地文化遷化,第五篇以清治為斯限,分平埔、移墾、械鬥、文教四期;第六篇由一首火車民謠,改從鐵路興築視角敘述板橋的文化發展。
【電子書】《皇明詩選》研究:雲間三子與幾社經世之學
本書是作者研究《皇明詩選》的力作,改寫經年,補闕追新,是第一本研究《皇明詩選》及其與經世思潮之關係的專著。 全書共五章,內容包括《皇明詩選》版本與旨歸、雲間三子與幾社淵源、陳子龍詩學考辨、經世思潮及其相關問題,觸及同類研究所未及的領域。本書開拓學界對陳子能等人及晚明復古詩學的新方向,對經世之學與詩文選本的研究而言,皆有貢獻。
【電子書】顏回形象與儒道人觀探索
本書將指出,顏回「好學進德」、「心齋坐忘」、「氣化」、「玄化」、「樂道」、「學聖」等諸「形象」,組織成儒道人觀體系的運行圓周。形象與人觀實如珠網牽連的共生關係。依此脈絡,無論是詩劇美趣的玄化顏回觀,還是理學向上超拔的體天樂道顏回觀,背後包含身體與社會間的關係互動,名教與自然間的調和抗爭,道德相與超道德相的工夫分際,都是還原與重構顏回形象的珍貴線索,也對儒道思想「如何成就理想之人」此一真實問題,提供另種關照視角和解答的可能性。
【電子書】明末清初《莊子》註解研究:以憨山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例
明末清初的《莊子》註解,往往與三教合一思潮有密切的關係。如憨山德清《莊子內篇註》之以佛解莊,方以智《藥地炮莊》之會通三教下的解莊,王船山《莊子解》、《莊子通》之以儒通莊,分別代表會通莊子的三種型態。本書從彼等對莊子之道、真宰、成心、物、氣、逍遙遊、知與無知等相關概念的詮解,探討其思維方式與理論特色。希能由此比較研究,拓展莊子思想層面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對三教合一的表現方式,有較具體的認識。
【電子書】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增訂版)
「十方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與「佛性思想」相呼應,《華嚴經》尤讓我們振奮,十方、三世、諸佛、淨土無所不在。 本書以設問方式拈出《華嚴經》之相關問題百餘則,予以現代的、簡明的解答,以「華嚴小百科」之名在人間福報刊載兩年,深受讀者關愛。今結集成書,祈能助讀者一目了然、掌握心要。依華嚴宗詮釋,「十」乃圓滿、無盡義。本書封面設計呈半圓形,拈出人生固然不圓滿,但不妨效法善財童子,不疲不厭地向前挺進,直至證入法界。
【電子書】楊王孫裸葬思想
人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同時發生就是死亡。然而,死亡究竟是什麼?人死後有知或無知?精神朽或不朽?沒有精神的形軀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這一連串的難題,即使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仍無法徹底的解答,致使有形形色色的喪葬禮俗。 漢初楊王孫躬逢獨尊儒術而罷黜黃老的年代,當時盛行厚葬,腰纏萬貫的楊王孫卻主張「人死無知」堅持裸葬,連棺材及衣物都免除,可說是所有喪葬形式中最獨特的一種,他的決定雖然違俗,卻肩負文化使命,破除歷來對鬼與葬的難題,明言厚葬無益於生者和死者,唯有裸葬才是最佳的埋葬方式,把薄葬發揮到淋漓盡致。
【電子書】天台與諸宗圓頓思想之論觀
本書以天台智者「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教觀思想,作為「天台與諸宗圓頓思想之論觀」的詮釋主軸,應用天台「即」之辯證方法與論證模式,進而與「天台南嶽慧思」,「三論嘉祥吉藏」,「華嚴法藏賢首」,「華嚴圭峰宗密」,「禪宗大滿弘忍」,「禪宗大鑑慧能」,及當代「法鼓聖嚴」,於佛教圓頓思想,進行比較、論觀、辯證、對觀、融攝,會通,並探究此五宗內在之教觀義理,所蘊具之義涵與究極理趣,藉以彰顯出漢傳佛教大乘諸宗之圓教特質、圓融要義,圓通義理,與圓頓思想。同時欲呈現出漢傳佛教諸宗圓頓思想之相攝相容及融會融構之境界。
【電子書】Preserving Local Documentary Heritage:Conversations with Special Library Managers and Archivists in Hong Kong
Archival records are meant to serve as evidence of responsible governance, and in addition to their undeniable political value, they also serve a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a&nation’s documentary heritage. Records today are history tomorrow. However, with the absence of an Archives Law in Hong Ko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keeping records being overlooked or actually not understood by people of Hong Kong, there are heightened concerns that government records would be destroyed for unjustifiable reasons and that public’s rights to access well-preserved government records would be deprived of.This book in 16 chapters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direct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practising archivists and special library&managers&in Hong Kong. Their conversations recorded in the book not only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urgency of approving the Archives Law, but also reveal the details about their profession, as well as the richness of the local heritage that is uniquely Hong Kong. While the role of archivists is always being confused with that of librarians, this book clarifies the function and job nature of the two professions and demonstrates the prospects they have and challenges they face. The book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guide for current students and graduates who are considering choosing the archival science 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fession, providing them insights into the life and work of archivists and special library managers.
【電子書】江戶時代經學者傳略及其著作
中國經學在日本流傳可謂久矣,且國內亦不乏研究日本的學者。然而,就經學而言,除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林師慶彰先生所主編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 : 1900-199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為近、現代之作外,至今尚無一本較完整的書可以介紹江戶時期有哪些學者研究中國經學,又有何研究成果,殊為可惜。職是之故,編譯者不自量力,根據關儀一郎、關義直共編的《近世漢學者傳記著作大事典》第四版(東京:琳琅閣書店,1981年)從中選出有經學著作的學者834名編譯成冊,以供經學研究同好者參考。 本書由「傳略篇」及「著作篇」、「索引」三部分所構成。「傳略篇」中的學者依學派分為九派及其他,每一學者依序著錄姓號、日語發音、羅馬拼音、生卒年、學派、名字稱號、籍貫、師承、事蹟、資料依據、經學著作等項。「著作篇」中的十三經相關書籍依《易》、《書》、《詩》、《禮》、《春秋》、四書、《孝經》、《爾雅》、群經總義類等順著錄,共三一三六種。「索引」部份,分為作者姓名及經籍名兩種,作者姓名又有漢字筆劃順、日語發音順、羅馬拼音順、名字稱號筆劃順等四種索引方式。經籍名則依漢字筆劃順排列。
【電子書】臺灣圖書出版年表(1912-2010)
本書起訖時間為西元1912-2010年為止,橫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採用編年體,以年代(時間)為經,以相關人物、事件、出版品(空間)為緯,勾勒出近百年來臺灣圖書出版發展脈絡。本書編纂目的,在於從文獻中找尋記憶,從記憶中尋求感動;並紀錄臺灣近百年圖書出版發展過程中相關的人物、事件、出版品。條目以簡明扼要為原則。「讓文獻重見天日」、「讓文獻說話」,這是本書編著者的最大初衷。本書期待能夠提供做為學術研究之參考;並希望透過本書,做為將來撰寫臺灣出版史的粗胚;進一步掌握「歷史解釋權」,用自己的出版資料,寫自己的出版歷史。本書可視為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縮影,也可視為簡明版臺灣圖書出版史,更可視為臺灣圖書出版史的一種另類彙整與集成。不但提供讀者了解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發展脈絡,也可做為從事臺灣圖書出版史研究者之研究參考資料。
【電子書】公共圖書館事業與利用
公共書館對於促進國家文化、教育事業及提昇全民素質之水準均發揮極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各國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本書乃作者服務公共圖書館十餘年來所撰論文的合集,內容涵蓋公共圖書館事業與圖書資訊利用兩大主軸。本論集係從各種層面探討公共圖書館之事業及資訊之蒐集與利用,對於讀者在資訊蒐集利用及圖書館員之服務理念均能有所啟發。本書可作為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專業學生及公共圖書館館員閱讀的參考著作。
【電子書】近五十年台灣地區修辭學研究論著目錄〈1949─2005〉
二十世紀以來,闡述修辭理論、探討修辭方法的專著紛紛問世,研究成績也斐然可觀,修辭學不但已成為一門有系統的學問,也位居語文與教學研究的重心。「近五十年台灣地區修辭學研究論著目錄(1949-2005)」一書,不但彙整展現了五十多年來台灣在修辭學探索、發行的總成果,也可有利於日後研究人士檢索參考之便,為修辭學的重要工具書。
【電子書】CRM與圖書館讀者服務
「顧客關係管理」(CRM) 在整合與利用顧客的知識資源,讓企業組織做適當的調整來創造競爭優勢。圖書館為了達成有效地管理讀者關係、做好讀者服務品質並加強讀者滿意度以及忠誠度,可藉助企業界CRM的概念和做法,但是在導入CRM之時無可避免會碰到一些問題,也會對圖書館造成相當之衝擊,因此本書在探討圖書館讀者服務可以如何應用CRM並介紹應用於圖書館的CRM系統軟體實例。
【電子書】《讀書雜志》資料便檢
本書將《讀書雜志》中有關文字訓釋、通用、正誤及古今字、異體字、古音等材料,以字及詞為單位條輯錄。一字於原書中散見用例,及與該字結合之詞用例,咸彙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