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倦怠社會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變得遙不可及。 ◆這本60頁的哲學書,二○一○年在德國上市兩週,即銷售一空,引起軒然大波 ◆特別收錄韓炳哲教授在卡爾斯魯爾大學哲學系的演講稿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中文版導讀 ◆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視窗。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林宏濤/導讀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肯定性」所引發的,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本哲學短論,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找到「空檔」暫停一切,從「帶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釋放出來,「一起倦怠」。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 ‧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過度的積極正面也以過度的刺激、資訊和衝動表現出來,它徹底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若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會導致致命的過動症。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只允許「持續不斷向前思考」。 ‧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 ‧深層的疲累鬆開了身分認同的箝制。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能「啟發」、讓「心靈」動起來。
【電子書】你並不需要成為哲學家,也能夠在現實中運用哲學
你並不需要成為哲學家,也能夠在現實中運用哲學 & 透過千百年間最經典的哲學趣事,本書企圖達到實用為本的目的,讓你在簡單輕鬆的哲學故事中參透大智慧、大哲理,掌握為人處事的技巧,明晰人類生存的法則,處變不驚、運籌帷幄。 & 本書分為穴居時代的神祕光影、深淵中響起的壯麗詩篇、古老城邦的絢麗花園、神祕的東方智慧之果、繁花盛開於陰暗的角落、重返原始思維的愚昧、當財富撼動權力神殿之時、照耀心靈的理性之光、啟蒙心智的偉大開端、思想大廈的宏偉框架、哲學思想的盛大饗宴、冰冷華麗的金屬宮殿等十二章,並附以本書所涉及的哲學概念之解說。 & 本書的哲學家列表,用最輕鬆的語言、最生動有趣的故事,步步深入、層層鋪開,讓您盡情享用這一智慧饗宴,暢遊人人都嚮往的哲學殿堂。
【電子書】世界思想大師:人生的價值取決於思考的智慧
一本本的書籍,讓每一個騷動不安的靈魂得到撫慰;一行行的文字,讓生命的洪爐升起一縷裊裊的炊煙。這些文字和書籍所承載的偉大思想,在經過無數人的傳閱之後,依然新穎如故,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藉由閱讀這些經典,我們可以和這些聖賢同處一堂,既讓我們如親聆所言,又讓我們如親見所行。正是這些言行,使我們由浮躁變得寧靜,由昏聵變得清醒,由膚淺變得深刻,同時讓我們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對這30位世界級思想家,我們除了能夠感受到他們跋涉的艱辛外,同時也能真切地感悟到:原來人生還有那麼多的經驗可以借鑑;所以,讓我們給自己一個走近大師的機會吧!讓我們在靜靜地閱讀中,去尋找這些大師們所走過的足跡。
【電子書】關於邏輯學的100個故事
用最輕鬆的方式挖掘大腦裡潛藏的「礦」, 用最有效的方法拆掉阻礙思維的「牆」。 & 談話、推理和論辯背後的精妙,全在100個故事裡。 & 最暢銷的邏輯學入門者,萬千讀者熱評的「五星讀物」,大學校園裡知識精英必備的「皇冠教材」。 & 100個故事,抛卻傳統邏輯學一貫的刻板理論,一網打盡邏輯思考的所有方法和技巧,讓你每次辯論都能贏,輕鬆戰勝各種考試和面試。
【電子書】宇宙心論
要達致老莊的道無、佛陀的空寂, 則必須回歸人類心性的本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本書以康德的「先驗論」為依據,對人的思維、意識進行追蹤探源,得出人類心性有一個認識的程式,從而證明出人類宇宙心的存在。而要使人類回歸宇宙心的 本體,就得關閉認識的程式,將經驗性知識損至無為,從而「各復歸其根」,最後達致老莊道無的最高哲學境界:「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看到「天地之大美」。 本書特色 1.以德國康德的「先驗論」為依據,探討人類意識。 2.兼採老莊哲學、王陽明心學,尋找人類本源。 3.黃鶴昇對自身在哲學領域的心性領悟,進一步提供解答。
【電子書】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
司馬遷《史記》載老子晚年見周之衰,西去而後出關,說明老子道家開宗祖師爺老子向異域開放,強調道和聖人的慷慨,走向多元他者。 跨文化哲學──哲學出自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哲學、不同的文化傳統應透過相互外推,豐富彼此。 從跨文化的向度,歷覽西方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跨文化互動;瞭解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彼此之間的交流。 在哲學外推的歷史中,本書侃侃而談中、西方哲學家如何彼此對話,超越主體哲學與狹隘理性的困境: 明朝時,第一位被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思想家是亞里斯多德。 利瑪竇: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耶穌會士認為像亞里斯多德這樣一位大哲,也有像中國蘇秦「髮懸樑,錐刺股」的精神,他睡覺時手持一顆銅球,下面放一個銅鑼;當他睡覺時,手一鬆,銅球掉落到銅鑼上,敲出鑼響,於是他就醒來了,繼續用功。 .利瑪竇嚮往先秦儒家對天的敬仰,他穿著儒服,從壓抑的德行觀來推解「克己復禮」之意。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才從中世紀的禁錮中獲得解放,因此「人欲橫流」。人要親近天主,就必須克制肉體慾望,陶成美德。 .被時人稱為「西來孔子」的艾儒略說:在傳統中國哲學裡有各種名詞來說靈魂,他一方面習取了中國的人性論,並透過天主教及其對亞里斯多德《靈魂論》的詮釋,把人的靈魂與人的精神本性等同,而以此來和中國哲學溝通。之所以翻譯亞理斯多德,是為了讓東海聖人(孔子)與西海聖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相逢。 文藝復興時,第一位被譯介到歐洲的中國哲人是孔子和其倫理智慧。到清朝,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派名數學家白晉到中國來為康熙服務,教學並研究數學和《易經》。 .耶穌會士介紹、翻譯的經典,主要都是環繞著《四書》、《五經》,認為其中對人整體理性的重視甚至超過西方;所介紹的聖者,主要是孔子。對於先秦儒家所訂下的人文典範最為推崇。 .萊布尼茲:我認為這是個天定獨特的計畫,今天人類的文明與改良必須集中在我們這塊大陸的兩端,也就是歐洲和中國。中國是東方的明珠,就如同我們歐洲是另一端的明珠一般。 本書特色 ★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 ★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 ★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利瑪竇:「中國的領導者是一個具有哲人王素質的皇帝,他公正、智慧、仁慈;中國的君主是在一些哲學家的輔佐下,維持他的統治的。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傳統哲學,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準則,個人以其修身,統治者以其治國。」 海德格將《老子》第十五章之「孰能濁而靜之徐清」、「孰能安而動之徐生」當作對聯掛在他的書房,藉以思考他心中「光與暗」論證、屬於古希臘哲學的傳統。
【電子書】隨機騙局
在機率的觀念下,賺大錢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而賠錢卻也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運氣其實常常被低估。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運氣,更 準確地說,在個人生活或是職場生涯裡,我們對運氣懷有什麼樣的認知。本書的背景,正是最引人注目的論壇。在那裡──也就是市場,也包括日常生活──運氣常 被人誤認為是真正的技能……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錢,卻不是那麼聰明?世事可能瞬息萬變,為什麼只有牙醫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好職業?為什麼只要足夠數量的猴子 坐在打字機前,遲早就會出現一位大文豪?為什麼統計學家統計了老半天,卻總是料不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因為隔壁的千萬富翁太多而備受打擊時,有沒想 過只是自己選錯居住的地點?為什麼股票交易買賣其實比煎蛋還容易?又為什麼專家及新聞記者多如過江之鯽,卻沒一個可以信得過?是什麼樣的世界,讓人們寧可 靠運氣,也不要靠能力?賭徒的迷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爛計程車司機的破英語讓人大賺了一筆?倒底是贏家通吃,還是輸家通賠?為什麼微軟的比爾.蓋茲並不是 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個事實)……《隨機騙局》的文風玩世不恭,有悖傳統,從多個學門探索我們生活中最不被理解的力量之一,令人大開眼界。 本書係《黑天鵝效應》作者的成名之作,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
【電子書】思想史2
《思想史2》共收錄論文四篇,訪問稿兩篇,研究討論一篇,書評一篇 楊正顯的〈白沙學的定位與成立〉書寫細緻,是年輕學者中難得一見的佳作。楊文旁徵博引,舉凡正史、文集、碑帖、書信、詩詞、墓誌銘、縣志等等與之關涉史料,幾乎一網打盡,鉅細靡遺。該文表面上處理傳統學案體所遺留下來的問題:究竟明朝陳白沙的思想應該歸諸禪門佛釋,還是道家玄學,抑或儒學正宗?是儒學中之理學還是心學?其思想淵源是繞道漢宋,直接上承孟子,還是從宋初二程之理學傳統而來?白沙思想的核心概念或修養功夫的法門是「隨處體認天理」,還是「勿忘勿助」?楊文並非採取與白沙同時期的人或與其門生故舊相平行的判教方法,而是採取了學術史,或者可稱之為知識考古的方法,追溯後代所建構的白沙學面目的由來。楊文依照時間順序,詳論張詡、林光、湛若水等門生對江門心學的建構史。根據楊文研究,陳白沙故後,他的弟子之間興起幾個階段的師門學思宗旨的詮釋論爭─楊文稱之為「話語權」的爭奪。 此一同門間對師說的詮釋之爭,是本文的故事核心(另一條交涉但占據相對邊緣,但同樣重要的學術思想史故事是江門心學與陽明學之間的合離糾結)。本文層層剝解歷史文獻之包覆,終至揭露核心─今日學案所通見的陳白沙思想定位,其實是白沙門人中的相對晚輩湛若水所建立;它其實摒除或清除了先前門人的師說詮釋。 相對於楊文的「詮釋史的歷史」,魏綵瑩的論著─〈廖平論《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則是「歷史中思想的詮釋」,而且明顯貼近錢穆歷史主義史學,與史金納(Quentin Skinner)的觀念的脈絡史學也相當親近。錢穆的歷史主義認為,觀看歷史人物與思想都必須以他自身的時代問題為座標,以他自身所用的語言為稜鏡。史金納思想史學的旨趣則是鼓勵研究者討論歷史人物思想的論述意向與目的。雖然從後世的角度,或從當時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國際政治現實來衡量,廖平想以《春秋》經學中思想為綱,建構一套新的文化天下觀,不啻為烏托邦甚至犀幼的想法,但魏文清晰而雄辯地展示廖平思想的時代意義、特質、目的。魏文主要論證有三。第一,廖平思想是甲午戰爭之後的反動,其中尤以對當時國際關係為然。在目睹列強日逼後,廖平相信那源自於西方,在晚清廣為滿漢士人所熟知的《萬國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Henry Wheaton,1836)不足以為萬國之訓。他因此立志於通經致用,以其所熟知的中國古代知識,尤其是《春秋》公羊學,提出以中國儒學為中心的(文化的)世界大一統構想。第二,根據魏文的描述,廖平的文化世界體系在思想上是種折衷主義,而他對激烈的改革或革命思想所提出一連串的批判,卻有明顯傳統主義的傾向。廖平強調綱常的重要,論述中國古代政治理念的美意等等,都是以撥亂反正為目的。第三點或許也是本文最重要的貢獻。魏文清楚論道,在感受更緊迫的晚清的國際情勢裡,廖平主張,在公義的前提下,霸道有其正當性。此一觀點顯然與兩千年強調仁恕、王道的儒學正統相當不同。魏文敏銳地點出,這是廖平從向外的天下關懷轉入向內的中國關懷的軌跡。 廖平的春秋學或許是近代中國最後一個,也可能是最驚心動魄的傳統主義思想創造。從鴉片戰爭以來,許多中國士人便相信西方的現代知識都可以在中國古代經典中找到精義。這種自古有之的信念,成為他們持續相信大同、大一統、普世主義的最後支柱。但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革命,乃至五四思潮成為主流之後,這種大同世界或普世主義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黃克武的〈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就是在這背景下所出現的課題。簡單說,以中國為某種意義下的中心,並據以形成普世政治或文化秩序的想像已經成為歷史。至少,發言的方式與姿態越來越採取守勢,是一種爭取發言的義憤,而非如傳統帝國恢然大度的自命。在此背景下,取而代之的課題,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或地方的文化意義如何被保存,或融入西方主流。黃克武的文章顯示,在西方科學成為現代性之主流的過程中,尤其是中國對於西方科學的吸收與繼受過程中,中國地方知識如扶乩、通靈、道家信仰等等元素,曾使得這個過程變得崎嶇、有趣。從近代史研究的角度看,黃文可以讀成兩個主題。第一是在中國的靈學活動。此部分是建構一個較少人注意的邊緣歷史,而其價值,也正在建構之本身。就其建構而論,本文採列豐富,短期內難有出其右者。第二是靈學活動與論述對後代的意義。黃文認為後來在五四時期熱鬧辯論的科學與玄學論戰其實是在靈學脈絡下展開的。這一論斷無疑深化了近代中國思想中的科學主義(郭穎頤語)命題,同時也可能豐富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在近代中國各式學科中強調科學的洶湧論述裡,靈學研究的聲音相當微弱,相關期刊的壽命極為短暫。但不可否認,「靈學」概念本身,就是新時代的產物。它既可包含扶乩、通靈之傳統文化,也可以納進催眠術這等與精神醫學相關的現代西方科學。靈學是中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轉變中被創造出來的知識概念;正好出生在精神的或迷信的東方,與物質的與科學的西方的文化代理者激烈相互拉扯的時代。黃文宣稱,對照靈學研究與相關團體的活動,「在近代中國,科學作為一種知識範疇,一直是多元、模糊且游移的,並與宗教、迷信等概念相互界定。」這是底蘊相當宏大的宣稱,值得相關學者注意。 梁裕康的〈自由與必然─對霍布斯相容主義的一種脈絡分析〉處理對象或許是英格蘭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理論家,霍布斯。梁文的旨趣是追問,為什麼霍布斯需要回應John Bramhall 有關自由意志的質問。以往論者多半將此一「自由vs. 必然」之爭辯,視為對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 1642-9)的回應。梁文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此一辯論有其非政治或歷史的背景或脈絡。在哲學與科學領域中,「自由vs. 必然」的辯論同樣有意義、重要。這是霍布斯之所以必須正面回應的理由。換言之,理解霍布斯文本可以不只限於單一脈絡,如此才能更明白,此一辯論的底蘊。梁文花了極長的篇幅,極細緻的文字討論霍布斯如何在邏輯學與自然科學前提下,鋪陳他的相容主義觀點─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不是互為悖反的兩造。在考量所有造成世界運行或變動的原因之關係後,人們應可理解到自由意志並不會造成另一種運行結果。本文的重要底蘊,當然是企圖豐富Quentin Skinner 的脈絡史學,將Skinner 的單一脈絡擴展成多重脈絡的理解。從形式上,這是非常具正當性,且令人欣喜的提議。 正巧,除了上述四篇嚴謹而重要的論文,本期也收錄了兩篇訪問稿,其中一篇就是Skinner 的訪問。Skinner 於2013 年5 月來台主講中研院講座。陳正國與蕭高彥利用此機會,請Skinner 就他長期以來的觀念的脈絡史學研究、新近的觀念的系譜研究、對共和主義與霍布斯研究的個人感受、對當前的思想史研究與寫作、對有志於思想史研究的年輕人的警語等等提出回應。此訪問應是Skinner 對一些學術問題的最新反思。 另一篇訪問稿是由Alvin Chen(陳禹仲)在倫敦大學瑪莉女王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訪問該校思想史重鎮,也是Skinner 同事Professor Richard Bourke 的訪問稿。訪談內容相當集中於Bourke 近年對Edmund Burke 的新發現與研究。對Burke 研究者以及有志於思想史研究的研究生,此一精采訪談錄很有提示的作用。 創刊號中,David Armitage 發表他對思想史國際轉向的觀察,其中略及比較思想史的研究。究竟比較研究的範圍或思想之母體應如何設定?時代?社會潮?思想家?還是文本?這些母體或單元應該是異地而同時還是可以異地異時?或許從方法論上談論比較思想史,其困難與問題要遠比全球思想史、觀念的脈絡史等等其他議題來得複雜。Peter Zarrow 的研究討論An Essay in Comparative Intellectual History:Datongshu and Looking Backward 不談論上述這些後設的問題,而直接以比較思想史的實作當作試金石,來展現這條勢必崎嶇但充滿挑戰的道路可以如何邁開大步。Zarrow 以分別完成於十九世紀晚期的中國與美國的兩分文本,康有為的政論《大同書》以及Edward Bellamy的小說Looking Backward 平行論述,期待可以藉比較閱讀,讓讀者得到相互闡發的體會:不同的社會裡的烏托邦思想是否會具有不同的動能與內涵。換言之,文化與社會對於思想的形式與內容這兩種不同的範疇,是否會產生完全不同的作用?這是一條值得繼續探索的路。 最後,曾國祥的書評既有深度,也有高度;視之為該書的導讀,恰如其分。臺灣文史與社會科學社群的對話與商榷文字不多見。書評的質與量,有以致也。此書評或可為青年學者之模範。
【電子書】創造力:啟發頭皮下的東西
聰明人是怎麼思考的? 原來,創造力是可以訓練的! 全球頂尖的神經語言程式訓練師大衞‧謝珀德說;「我們在頭皮下有一部最強大的電腦,沒有任何造物能與之媲美。可惜大腦沒有附帶使用說明書,所以大家覺得腦袋駕馭我們,而非我們駕馭腦袋。」 我們應該訓練,透過自覺意識把願望或期待解決的問題等植在潛在意識中,使它們形成複合性意識,經過這些意識的互相作用,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動運作,以期產生新的東西。換言之,我們可以透過「訓練」,培養駕馭心智的技巧,獲取我們的主導權。 啟發創造力的方法很多,本書採用「反面教育」方式,從敍述阻礙啟動創造力的因素切入,然後介紹如何解開阻力中,討論啟動創造力的方法。例如;追求另一個正解、失誤中求安打、突破規則、遊戲中學習等等。 本書特色 啟發創造力的方法很多,本書採用「反面教育」方式,從敍述阻礙啟動創造力的因素切入,然後介紹如何解開阻力中,討論啟動創造力的方法。
【電子書】哲學家看世界的47種方法
從沒想過這輩子竟能搞懂 亞里斯多德、笛卡兒、黑格爾、尼采、維根斯坦…… 透過47位哲學家的腦袋來了解世界, 才發現,原來「思考」是這麼有趣的事情! 「哲學,聽起來就好難喔!」你一直是這麼想的嗎? 哲學,其實就是人們體驗世界的方法。 本書摘選從古到今47個東西方哲學家, 以漫畫圖解的方式,簡單介紹他們思想的大綱以及發展過程, 透過他們的眼睛觀看世界,經由他們的腦子思考問題, 相信你會有「啊,原來是這樣!」或「對,我也有同感」的反應, 不但可以對西方哲學的思潮流向有完整的掌握, 對於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也將會有全新的領悟。 輕鬆了解47個哲學家: ◎ 古代:泰利斯、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芝諾、德謨克利特、伊比鳩魯……和耶穌、釋迦牟尼 ◎ 中世:奧古斯丁、阿奎那、湯瑪士‧摩爾、蒙田、培根……和孔子 ◎ 近世:笛卡兒、霍布斯、史賓諾沙、洛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老子 ◎ 近代:叔本華、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齊克果、柏格森、榮格……和西田幾多郎 ◎ 現代:胡塞爾、海德格、沙特、梅洛龐蒂、維根斯坦、列維納斯、拉岡、傅科、德勒茲、德希達……
【電子書】思想史1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他們終究不只能回應、預流史學新潮,也能夠概念化、問題化、意義化各式新舊的歷史議題,思想史或許能夠成為其他史學次領域發掘議題、聯結議題、解決議題的靈感來源。 特稿來自余英時正在撰寫的最新專著《論天人之際》,並邀集名家專文如:黃進興討論儒教的俗世性格、王汎森以探索「煩悶」的本質來討論「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問題、張旺山論社會學大家韋伯的「時代診斷」的核心構想,同時刊登國際知名史家Quentin Skinner討論真理與史家的英文論文。另闢中英文對照的論壇,邀請大衛.阿米蒂奇、包弼德、葛兆光、李蕾、慕唯仁、孫隆基等國際學者就思想史的國際轉向進行討論、詰辯和反思。此外尚有陳正國赴上海閱讀嚴復翻譯筆記的研究紀要、蔡孟翰及John Dunn紀念最近去世的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電子書】中國新思維:北京大學總裁班「思維模式」演講錄
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 正是它製造了卓越與平庸:製造了強大與弱小;製造了偉人與凡人。 & 思維模式是21世紀最核心的戰略資源,思維工具常常具有左右勝負的功效,改變思維模式就是改變命運。 & 本書是對全球500位冠軍智慧的提煉,從優秀到卓越的精英思維綱領,是中國第一套原創性科學思維模式,對指導中國二十一世紀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對個人和組織從優秀到卓越有指導作用。 & 希望改變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振興國力,對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些幫助。
【電子書】中國新思維:北京大學總裁班「思維模式」演講錄
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 正是它製造了卓越與平庸:製造了強大與弱小;製造了偉人與凡人。 & 思維模式是21世紀最核心的戰略資源,思維工具常常具有左右勝負的功效,改變思維模式就是改變命運。 & 本書是對全球500位冠軍智慧的提煉,從優秀到卓越的精英思維綱領,是中國第一套原創性科學思維模式,對指導中國二十一世紀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對個人和組織從優秀到卓越有指導作用。 & 希望改變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振興國力,對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些幫助。
【電子書】臥底哲學家的生活事件調查簿
「本書這些文章在這幾年間大多已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一到十三篇是由博客來書店OKAPI專欄《小心有陷阱》改寫而成。第二十七篇的「談撿錢」也是為這專欄而寫,但因為當時有其他更有趣的時事話題而捨棄了。十四到二十四篇則曾刊登於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南參柒電子報的《哲學家舉例說》專欄,而二十五與二十六篇則是預寫而沒有用到的文章。最後三篇也是由已發表的通俗性哲學論述改編而成。這些文章是以哲學思考的角度針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做反思,和我的另一本書《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四十件事》較為類似,但主題不盡相同,而且寫法上也不同。那一本原本就是為出版而寫,所以格式較為制式。而這裡的文章原本並沒有出版計畫,所以每一篇的格式和字數都很隨興,比較自由。從閱讀的角度來說,兩者各有優缺點。但主要目的都是希望藉由哲學訓練的思路,帶領讀者觀察平時不會注意的觀點。我認為,由於每個人有不同的思考習慣與盲點,因此會有幫助的地方不同,但只要其中有幾篇有此功效,應該就很值得閱讀了。這種對日常生活的反思,雖然不是直接討論各種哲學理論,但當然也算是一種哲學。」—冀劍制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推論事實上存在許多邏輯上的謬誤、思考的陷阱,等待讀者去破解。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與作家冀劍制在本書以三十個社會議題所作的三十篇哲學性散文,也是三十個關於思考的有趣挑戰和推理,讓哲學充份入世,更加生活化。本書特色真有運氣這種東西嗎?核能究竟該不該廢?社會新聞含有哪些謬誤?讓專業哲學家冀劍制帶領你做三十個思考的智慧訓練。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從哲學角度帶您探討生活中的思考迷思!如果你喜歡《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請不要錯過這本書!
【電子書】哲學‧符號‧敘事
本書邀請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藝術與語言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的Philippe Roussin、法國圖爾大學(Universite Francois-Rabelais de Tours, France)的John Pier、紐約讓.傑學院哲學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YC, USA)的Kyoo Lee,及台北的黃筱慧、陳學毅、陳界華與陶嘉代,深入研究哲學的詮釋學、敘事學與符號學之相關文本,以外文與中文對應的方式編輯出版。書中文本針對哲學的詮釋學視野下的敘事研究、喻的研究、敘事的形構,與擬仿與擬前之物的探究,提供極具研究參考價值的文本。本書特色1.廣納哲學研究者的精采論述,涵括台灣、紐約及法國作品,為哲學開啟更廣闊的視野。2.切入哲學的多元解讀面向,較以往研究更具可讀性。
【電子書】史上最牛的思想史〈上〉
本書講述了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著名西方思想家最主要的觀點,以歷史變遷和思想發展為主線,以近代哲學大師作品為參考,並加入對中國思想流派和當今社會生活情況的一些分析。通過瞭解這些主要思想流派,結合當今社會情況,以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方式,借古喻今本書特色 聽罷當年明月講《明朝的那些事兒》,再看天涯另一大神閑茶為你奉獻《史上最牛思想史》。出版單位超強廣告宣傳投入,紙媒、網媒、電視媒體全面鋪開,打造如《明朝那些事兒》的歷史神話
【電子書】史上最牛的思想史〈下〉
本書講述了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著名西方思想家最主要的觀點,以歷史變遷和思想發展為主線,以近代哲學大師作品為參考,並加入對中國思想流派和當今社會生活情況的一些分析。通過瞭解這些主要思想流派,結合當今社會情況,以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方式,借古喻今本書特色 聽罷當年明月講《明朝的那些事兒》,再看天涯另一大神閑茶為你奉獻《史上最牛思想史》。出版單位超強廣告宣傳投入,紙媒、網媒、電視媒體全面鋪開,打造如《明朝那些事兒》的歷史神話
【電子書】今天學哲學了沒
你相信三小時讀通哲學的鬼話嗎?你有閒工夫花一個月讀一本哲學課本嗎?認識哲學,一週時間恰恰好!隨選隨讀的開放式課程,一本讀通一生必備的知識入門特色一 超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輕鬆閱讀特色二 打破知識藩籬,專業學門一看就懂特色三 一週讀一科目,系統化學習好吸收特色四 用得到的哲學,實際解決人生困難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很抽象,也很具體。哲學思考起源於人類的好奇心。我們對自己、對生命,還有整個世界充滿疑問,但我們不知從何處尋找解答。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這些問題的可能答案。為滿足上班族的個人興趣與進修需求,以及學生們的課業與考試準備,本書以一週時間為安排,規畫簡而精要的學習內容,讓讀者逐一認識經濟學的起源、發展、理論及學科分支。每日規畫 3 分鐘重點回顧單元,隨時複習,進步毫無負擔。特別設計用哲學看世界、鍛鍊哲學思考五大工具單元,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切身感受哲學對生活的影響。即便只有零碎時間,或是考前臨時抱佛腳,閱讀本書能夠迅速掌握哲學梗概。速成、速效、有趣、易吸收!同時激發你的創新思維!OpenCourse 一週讀完,同系列尚有今天學經濟學了沒、今天學心理學了沒,系列特點包括:1. 一週讀一科目,不躁進,不累贅2. 系統性學習,按部就班最有效率3. 開放式課程概念,超越時空限制4. 每日重點回顧,複習迅速不間斷5. 放下書實踐所學,Q & A 解決疑難6. 專有名詞小詞典,把握重要概念7. 大師語錄隨頁附,指引人生方向
【電子書】人生三談
幸福需要「閒暇」中的一點「驚奇」領悟人生的靈性智慧,體解人生的活性思考,知曉人生的意義把握。人生的哲學無非兩個問題:做人與做事。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緊密聯繫、無法分割的一個整體。做事實際上是做人的延伸,做人必須透過做事展現出來。因此,沒有所做的事,也就無法談及做人。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貴在自知,即不僅要知道自己的優越所在,還要能了解自己的限度範圍,並在此過程中認識、把握和創造自己。如果我們能深入自己的意識深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自身的心靈力量,你會發現,這種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應當記住,當一個人一旦以堅定的態度對自己內在的力量加以有效的運用,他的生命便永遠不會於入卑微貧困的境地。這種態度和力量會幫助我們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要真正達到這種超越,需要我們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的文化型態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需要一雙能在「閒暇」中發現「驚奇」的眼睛。本書題旨為「人生」,以求從人生的體悟之中發掘出對人生的多重思考,讓一個人不僅懂得一番道理,更能知曉如何做好一件具體的事。同時,能夠具有超然的視野和詩意的存在情態,繼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電子書】必須讀《四書》?(思想21)
本期的專輯是「《四書》應該必讀嗎?」,起源是民國100年10月22-23日,台灣哲學學會假台北醫學大學舉辦20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除發表60餘篇專業論文之外,大會也特別設立了「四書納入高中必選教材是否合宜?」哲學論壇,邀請各界賢達各抒己見,並與在場學界人士切磋琢磨,共同探究其中所涉及的議題。本期的訪談人物有高放先生和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女士;思想評論單元有談李斌的歷史主義繪畫、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等;思想對話單元是對談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電子書】先秦兩漢典籍引《周易》資料彙編、先秦兩漢典籍引《論語》資料彙編、先秦兩漢典籍引《孟子》資料彙編
《先秦兩漢典籍引〈周易〉、〈論語〉、〈孟子〉資料彙編》(合訂本)是「先秦兩漢文獻引經叢書」之一。本叢書利用現有「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的研究成果,全面檢索先秦兩漢文獻引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孟子》、《論語》、《爾雅》及《孝經》)的文例。《先秦兩漢典籍引〈周易〉、〈論語〉、〈孟子〉資料彙編》所列《周易》、《論語》、《孟子》經文,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逐字索引》為底本。《周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經書,異文特多。《周易》異文的內容,包括古今字、假借字、同義字、衍文、脫文,不一而足。本書彙輯先秦兩漢所載《周易》異文,由於這批典籍距古不遠,所稱引的經傳較接近原書面貌,對釋讀和校讎《周易》,不無裨助。《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記載孔子及其門弟子的言行。本收錄先秦兩漢典籍所引《論語》,按經史子集次第排列。通過對讀、比較,對《論語》的解讀及是書與先秦兩漢典籍的關係,可有更深的體會。《孟子》七篇,戰國孟軻撰,當中也有弟子的筆墨。先秦兩漢典籍所載《孟子》異文,對於其書文字的詮釋、假借、校勘等問題,均可供參考。
【電子書】辯證法新探及其他
辯證法新探及其他本書是平措汪杰的哲學專著,書中附有作者四度上書中國總理的內文。作者是西藏共產黨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第一人以辯證法證出月球存有液態水。作者平措汪杰是西藏共產黨的創始人。此哲學專著內容包括:《辯證法新探與周易八卦的對比研究》及其數十張珍貴的方形和圓形示意圖、《我是怎樣論證月球上存有液態水的?》、《經濟核算收與支的辯證原理》等。著名學者任繼愈指出,這一研究在學術界是一大創舉。書中並附有作者四度上書中國總理的內文。作者提出的《辯證法新探》的理論體系所總結出來的基本觀點是,任何物件,任何某物,無論在空間的廣延性上的結構規律的邏輯公式和時間的連續性上的運動規律的週期定律,都是以兩極的對立與兩介的同一(俗稱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一分為四為核心的運動規律所體現。結構規律的邏輯公式為:量對質同與量同質對的量降質升期(一切事物的生長期、嶄新期),轉折後,質對量同、質同量對的質降量升期(衰亡期、陳舊期)運動規律的週期定律是:量降質升極,量質相對轉折為質降量升期。質降量升極,品質相互轉化為新的量降質升期。經過四次相互交錯的量質相對轉折與品質相互轉化後,便形成一個新舊週期的週期定律,循環往復,一次高於一次,這便是辯證法的結構規律和運動規律。馬克思主義者所追求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法制文明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上更高一級的、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崇高理想的實現,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它的理論根基,即普遍真理的辯證法,隨著歷史的演變,必然不斷地在充實、提高和完善,就基本觀點而言,不存在過時的問題,這是確信無疑的。
【電子書】孟子詮釋思想研究
本書立足於現代學術視野,充分吸收前人與當代學術研究成果,以史料與邏輯相統一為方法,就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義、方法義以及運用義等進行說明和剖析。結合孟子詮釋《詩經》、《尚書》的具體案例,探析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及「知言」等詮釋方法,並遵照其內在理路,歸納出了一套系統、完備的詮釋學體系。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孟子詮釋思想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孟子,而是將孟子置於時間與空間的坐標中去衡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本書上通孔子,下貫荀子,橫比莊周,從而更好地把握與衡定了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
【電子書】智慧學
本書之陳述,共分五章如次:第一章:常識推理─由一個假設、三個公理,推出八條基本定理。第二章:觀念前導─系統、均衡、科學、概念、認識、結構。第三章:慣性規律──因果、體用、人性。第四章:三才合一─大同世界、宇宙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第五章:人性昇華─昇華條件與智慧本質。本書定名為《智慧學》,不代表書中文字就是「智慧」,而在於字裡行間推衍理解之追求。一恆為真,化作萬億是實,於真實之間,互有消長,人類文明始得成立。本書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定常識認知為基本命題,由此闡釋人類文明。由於主觀理念只是初始,尚須客觀印證,否則與幻覺無別。為此,作者勾勒了一幀「主觀的」藍圖。本書特色★本書在人類已知、有限的觀念中,憑作者之「主觀」,整理出一系列系統的解釋,為供學者參考,茲將前述概念資料匯總成書,是名《智慧學》。
【電子書】一生應該知道的倫理學故事
哲學相關科系學生必讀心理相關從業人員必看關心人類發展不能錯過幫助您開拓視野和深度,並豐富生命內容,找回人的本質並確定追尋幸福的基本方向。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是以哲學方法研究道德的一門學問,更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懂一點倫理學。很多人覺得倫理學很遙遠,其實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道德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也避不掉的存在,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規定並指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道德是人類心目中至高的嚮導,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感,是「人民在國家群體中一種推動的樞紐」。了解倫理學,也就是在親近道德,也是對人類情感最深切的表達。
【電子書】文化圈層論
本書為文化哲學著作,作者將所有文化現象收在筆底,按其功用與特點分成三類:制度文化、工具文化和習俗文化;一般所說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本書稱為工具文化。 作者主張:制度文化約束人,把人規則化;工具文化教育人、提高人、解放人,把人「文化」化;習俗文化顯示人,團結人,把人族群化、符號化、慣性 化。制度文化是戴在脖子的項圈,它時刻提醒你,按照一定的規矩辦;工具文化是別在口袋裡的鋼筆,它既表明你有文化,你也隨時可以把它拿出來,寫出你的心得、感想;習俗文化是插在胸前的徽章,人們一看見,就知道你是哪裡人,要做什麼事。之所以稱「圈層論」,係指以人的自我解放為軸心,按各自作用的大小,成一個同心圓,由裡向外,作用遞減。
【電子書】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
亞馬遜、《經濟學人》、《彭博商業週刊》、《金融時報》年度推薦好書亞馬遜非文學類銷售冠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排行榜長銷暢銷書The Black Swan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為什麼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才認得出黑天鵝現象呢?部分的答案是,在應該注意普遍現象時,人們長久以來卻習慣注意特定事件。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們無法真正地評估機會;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簡化、予以敘述、分類;而且我們不夠開放,沒能珍視那些能夠想像「不可能事物」的人。多年來,作者一直在研究我們是怎樣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知道的還多。我們總是只看到無足輕重的事情,而大的事件卻繼續在你我的驚嘆聲中出現,並形塑著這個世界。本書試圖解釋我們對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所知道的一切。作者提出簡單得令人吃驚的技巧,協助讀者面對黑天鵝現象,並從這些意外的大事件獲益。優雅、驚豔,且應用廣泛,《黑天鵝效應》猛力衝擊了文化業、社交圈和知識界,成為琅琅上口、被廣為引用的概念和詞彙。作者在擴充新版中新增五萬餘字,提出違反直覺卻實用的作法,能提高社會和我們自己對黑天鵝事件的免疫力,得以在極端世界中生存。《黑天鵝效應》已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觀,生活在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的世界,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
【電子書】黑天鵝語錄
本書為現代經典《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的警語錄。透過這些如珠妙語和思想結晶,他以最令人拍案驚奇的方式呈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原文書名《普洛克拉斯提之床》(The Bed of Procrustes)取自希臘神話:普洛克拉斯提是一位國王,為了讓床符合客人的身長,把太高的人雙腿截短,把太矮的人身體拉長。故事聽來不可思議,在塔雷伯看來,卻正是某些現代文明發展的縮影──改變人類行為以適應科技、將經濟危機怪罪於現實與經濟模型不符、發明疾病以利銷售更多藥物、將聰明定義為在校考試成績好,甚至要大家相信受僱於人並不是當奴隸。嬉笑怒罵兼而離經叛道,這些警語有助你看清現實,擺脫錯誤的觀念與印象。塔雷伯以他一針見血的機鋒和大智慧,將勇氣、優雅、博學這些經典價值觀與現代的迂蠢、庸俗、虛假等弊病對照在我們眼前,爬梳了人類的種種幻覺。
【電子書】在現象中看道德經
無論您是平民百姓,還是經世濟民的政治家,抑或是工商企業的管理者,本書將提供您待人、接物、治理等全方位的人生指引!作者研讀道德經多年,在體察中明瞭道學之道,必在現實世界的對應現象中體現,因而覺悟出「管理自己,善待別人」的自我修行道路,更覺察歸納出道德經內蘊博大精深又實用的「治理之道」。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乃在於其學問經歷千年而不墬,其道理之普遍性更是跨越時空不受限制。道德經流傳千年以來,其文字所顯現的老子精神,各家學派立論紛陳,皆有其精華與可取之處。作者自年輕時期便深受老子道德經所吸引,於日常生活中,一字一句反覆咀嚼體會先人智慧,並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印證探討,在經典中追隨先知的腳步闡揚真理,立志著述與讀者分享,雖非學院派出身,但其體會與註譯有另一種生活自在的況味,文字淺白、立論清楚,可謂獨樹一格、自成一家。
【電子書】死刑:倫理與法理(思想17)
本期的專輯是「死刑:倫理與法理」。死刑的存廢問題,在台灣社會引起了熱烈而且不斷的爭論。不過一般媒體上的議論,傾向於高亢地表達態度、傾洩情緒、或者流於辦案及裁決等法條技術層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種終極之刑,其中牽動的倫理、政治、法理、社會面向的議題都複雜而棘手,需要設法從較為基礎的層次上,從新思考這種刑罰的是與非。 台灣哲學學會與《思想》在今年度台哲會年會(10月23-24日)中,以「死刑是否應當被廢除?」為題,舉辦了一場圓桌論壇。與一般有關死刑的討論不同,在哲學視野中,「你主張甚麼」固然重要,但是「你基於甚麼理由持這樣的主張」更為重要。本著這種精神,我們邀請了幾位對相關問題關懷已久、思慮較深的學者與知識分子參加,閱讀與聆聽對方的想法,再較為系統地陳述自己的質疑與理由。這是一場很成功的公共辯論。與會者在事後將講稿定稿,交給《思想》發表,是為本專輯。 本期還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文學、思想訪談、思想評論、思想書評、思想人生等專欄,非常豐富多元。
【電子書】烏龍邏輯?
假若有人這樣說,你要如何回答呢: (1)如果你做得公正,人們會憎恨你。 (2)如果你做得不公正,上帝會憎恨你。 (3)你不是做得公正,就是做得不公正。 (4)所以,不是人們憎恨你,就是上帝會憎恨你。 國際知名邏輯學家丘崎教授應殷海光教授之邀,到臺灣進行學術交流,研討會結束後,便到美麗的嘉南平原觀光。一邊欣賞仁義潭上的月色,一邊談著范恩圖解;一邊品嘗雞肉飯,一邊討論選言三段論法;或是在靈巖寺與和尚喝著烏龍茶,大談謬誤……。有了殷海光教授和兩位學生的陪伴,基本邏輯的趣味就在笑談中一一展現,更在臺灣鄉民的熱情參與裡,我們發現,原來邏輯就在你我身邊!
【電子書】當哲學遇上近代物理學
本書是我二十多年前(1987)所寫的心物能一元論的簡明修正本,也可以把本書看作為是心物能一元論的續集。我之所以採用如下所述的方式寫作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心物能一元論原書收集了許多相關題材,以旁證我所撰述的心物能一元之義理;這些旁證材料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對我所要敘說的旨趣,並沒有很大的助益;因為心物能一元的概念與體系是新穎且獨一無二的。即使事隔二十多年,仍然沒有別個可以對此理論,有所增益或批駁;篇幅增多,反累讀者無法一氣呵成,快速且直接地對我的理論洞見全貌。因為這個緣故,這次寫此簡明修正本,仍然沿用心物能一元論原來的基本結構及全書章節不作更改,只是把內容作了調整;刪去非心物能一元論本文的各段文字,加入這二十多年時間對心物能一元之新的瞭解與認知(用斜體字);因此篇幅大為縮減,然內容反有大量增加,成為真正的簡明扼要的修正本。
【電子書】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
本書是劉述先教授近四、五年發表的論文的結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當代新儒家義理的闡發與拓展」,泛論當代儒學精神性之傳承與開拓。第二部:「宋代理學的精神傳統與我的學術淵源」,申論宋明理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為中心,並說明了當代儒者與作者在學術上的淵源。
【電子書】哲學是什麼?
暢銷35年的哲學經典入門書!「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電子書】哲學是什麼?
暢銷35年的哲學經典入門書!「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電子書】西方哲學的知識論
本書是作者撰寫純粹力動現象學有關量論或知識論的西方哲學的知識論部分。按西方哲學論博大艱澀,也非常多元性。本書不作概括性、全面性的探索,而是以概念、問題為主,作比較專門的研究,而且著重近現代的發展。英美方面著重羅素等的(新)實在論的知識觀點;歐陸方面,則以胡塞爾的現象學和舒里克的邏輯經驗論的知識哲學為主。當然我們沒有忽略傳統的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康德的理性批判主義的知識論。至於重心討論方面,則聚焦於範疇和先驗綜合判斷的問題上。在有關方面有十以佛教特別是陳那、法稱的知識論作對照來註解。
【電子書】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成立六十年,該系編輯出版了一套兩冊的文集,名為《修遠之路.同寅卷》、《求索之?.校友卷》。《修遠之路》全書分三部分︰回憶與展望、已故/榮休老師的文章,以及現任老師的文章;《求索之?》全部是歷任校友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兩冊文集,讀者可以看到中文大學哲學系在教師陣容方面不斷擴大,除唐君毅、牟宗三等老師宿儒外,也有許多來自英美歐陸歸來的中、青年學人。哲學系在教育與研究之內容也多樣而豐富,中國哲學,除新儒學外,亦有道家哲學與佛家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更見完備,如分析哲學、詮釋學、現象學、社會及政治哲學、理論與應用倫理學及各個哲學範疇,一應俱有。香港中文大學之哲學系,六十年來,代有人才,聲光不絕,不止是中國哲學的一個中心,而且在世界大學哲學教育中亦佔有一席之位。這兩冊文集最可以見證中大哲學系師生在漫漫的哲學之路上,修遠、求索的心?。
【電子書】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成立六十年,該系編輯出版了一套兩冊的文集,名為《修遠之路.同寅卷》、《求索之?.校友卷》。《修遠之路》全書分三部分︰回憶與展望、已故/榮休老師的文章,以及現任老師的文章;《求索之?》全部是歷任校友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兩冊文集,讀者可以看到中文大學哲學系在教師陣容方面不斷擴大,除唐君毅、牟宗三等老師宿儒外,也有許多來自英美歐陸歸來的中、青年學人。哲學系在教育與研究之內容也多樣而豐富,中國哲學,除新儒學外,亦有道家哲學與佛家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更見完備,如分析哲學、詮釋學、現象學、社會及政治哲學、理論與應用倫理學及各個哲學範疇,一應俱有。香港中文大學之哲學系,六十年來,代有人才,聲光不絕,不止是中國哲學的一個中心,而且在世界大學哲學教育中亦佔有一席之位。這兩冊文集最可以見證中大哲學系師生在漫漫的哲學之路上,修遠、求索的心?。
【電子書】思考的魔力
我們的生命歷程往往像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破,往理想中的目標邁進,也需要有「放下自我(執著)」的智慧與勇氣,邁向未知的領域。當環境無法改變的時候,你不妨試著改變自己。學會轉換思維,靈活地跨越生命中的障礙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抱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逐漸邁向一個個人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