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思想史2
《思想史2》共收錄論文四篇,訪問稿兩篇,研究討論一篇,書評一篇 楊正顯的〈白沙學的定位與成立〉書寫細緻,是年輕學者中難得一見的佳作。楊文旁徵博引,舉凡正史、文集、碑帖、書信、詩詞、墓誌銘、縣志等等與之關涉史料,幾乎一網打盡,鉅細靡遺。該文表面上處理傳統學案體所遺留下來的問題:究竟明朝陳白沙的思想應該歸諸禪門佛釋,還是道家玄學,抑或儒學正宗?是儒學中之理學還是心學?其思想淵源是繞道漢宋,直接上承孟子,還是從宋初二程之理學傳統而來?白沙思想的核心概念或修養功夫的法門是「隨處體認天理」,還是「勿忘勿助」?楊文並非採取與白沙同時期的人或與其門生故舊相平行的判教方法,而是採取了學術史,或者可稱之為知識考古的方法,追溯後代所建構的白沙學面目的由來。楊文依照時間順序,詳論張詡、林光、湛若水等門生對江門心學的建構史。根據楊文研究,陳白沙故後,他的弟子之間興起幾個階段的師門學思宗旨的詮釋論爭─楊文稱之為「話語權」的爭奪。 此一同門間對師說的詮釋之爭,是本文的故事核心(另一條交涉但占據相對邊緣,但同樣重要的學術思想史故事是江門心學與陽明學之間的合離糾結)。本文層層剝解歷史文獻之包覆,終至揭露核心─今日學案所通見的陳白沙思想定位,其實是白沙門人中的相對晚輩湛若水所建立;它其實摒除或清除了先前門人的師說詮釋。 相對於楊文的「詮釋史的歷史」,魏綵瑩的論著─〈廖平論《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則是「歷史中思想的詮釋」,而且明顯貼近錢穆歷史主義史學,與史金納(Quentin Skinner)的觀念的脈絡史學也相當親近。錢穆的歷史主義認為,觀看歷史人物與思想都必須以他自身的時代問題為座標,以他自身所用的語言為稜鏡。史金納思想史學的旨趣則是鼓勵研究者討論歷史人物思想的論述意向與目的。雖然從後世的角度,或從當時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國際政治現實來衡量,廖平想以《春秋》經學中思想為綱,建構一套新的文化天下觀,不啻為烏托邦甚至犀幼的想法,但魏文清晰而雄辯地展示廖平思想的時代意義、特質、目的。魏文主要論證有三。第一,廖平思想是甲午戰爭之後的反動,其中尤以對當時國際關係為然。在目睹列強日逼後,廖平相信那源自於西方,在晚清廣為滿漢士人所熟知的《萬國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Henry Wheaton,1836)不足以為萬國之訓。他因此立志於通經致用,以其所熟知的中國古代知識,尤其是《春秋》公羊學,提出以中國儒學為中心的(文化的)世界大一統構想。第二,根據魏文的描述,廖平的文化世界體系在思想上是種折衷主義,而他對激烈的改革或革命思想所提出一連串的批判,卻有明顯傳統主義的傾向。廖平強調綱常的重要,論述中國古代政治理念的美意等等,都是以撥亂反正為目的。第三點或許也是本文最重要的貢獻。魏文清楚論道,在感受更緊迫的晚清的國際情勢裡,廖平主張,在公義的前提下,霸道有其正當性。此一觀點顯然與兩千年強調仁恕、王道的儒學正統相當不同。魏文敏銳地點出,這是廖平從向外的天下關懷轉入向內的中國關懷的軌跡。 廖平的春秋學或許是近代中國最後一個,也可能是最驚心動魄的傳統主義思想創造。從鴉片戰爭以來,許多中國士人便相信西方的現代知識都可以在中國古代經典中找到精義。這種自古有之的信念,成為他們持續相信大同、大一統、普世主義的最後支柱。但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革命,乃至五四思潮成為主流之後,這種大同世界或普世主義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黃克武的〈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就是在這背景下所出現的課題。簡單說,以中國為某種意義下的中心,並據以形成普世政治或文化秩序的想像已經成為歷史。至少,發言的方式與姿態越來越採取守勢,是一種爭取發言的義憤,而非如傳統帝國恢然大度的自命。在此背景下,取而代之的課題,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或地方的文化意義如何被保存,或融入西方主流。黃克武的文章顯示,在西方科學成為現代性之主流的過程中,尤其是中國對於西方科學的吸收與繼受過程中,中國地方知識如扶乩、通靈、道家信仰等等元素,曾使得這個過程變得崎嶇、有趣。從近代史研究的角度看,黃文可以讀成兩個主題。第一是在中國的靈學活動。此部分是建構一個較少人注意的邊緣歷史,而其價值,也正在建構之本身。就其建構而論,本文採列豐富,短期內難有出其右者。第二是靈學活動與論述對後代的意義。黃文認為後來在五四時期熱鬧辯論的科學與玄學論戰其實是在靈學脈絡下展開的。這一論斷無疑深化了近代中國思想中的科學主義(郭穎頤語)命題,同時也可能豐富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在近代中國各式學科中強調科學的洶湧論述裡,靈學研究的聲音相當微弱,相關期刊的壽命極為短暫。但不可否認,「靈學」概念本身,就是新時代的產物。它既可包含扶乩、通靈之傳統文化,也可以納進催眠術這等與精神醫學相關的現代西方科學。靈學是中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轉變中被創造出來的知識概念;正好出生在精神的或迷信的東方,與物質的與科學的西方的文化代理者激烈相互拉扯的時代。黃文宣稱,對照靈學研究與相關團體的活動,「在近代中國,科學作為一種知識範疇,一直是多元、模糊且游移的,並與宗教、迷信等概念相互界定。」這是底蘊相當宏大的宣稱,值得相關學者注意。 梁裕康的〈自由與必然─對霍布斯相容主義的一種脈絡分析〉處理對象或許是英格蘭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理論家,霍布斯。梁文的旨趣是追問,為什麼霍布斯需要回應John Bramhall 有關自由意志的質問。以往論者多半將此一「自由vs. 必然」之爭辯,視為對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 1642-9)的回應。梁文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此一辯論有其非政治或歷史的背景或脈絡。在哲學與科學領域中,「自由vs. 必然」的辯論同樣有意義、重要。這是霍布斯之所以必須正面回應的理由。換言之,理解霍布斯文本可以不只限於單一脈絡,如此才能更明白,此一辯論的底蘊。梁文花了極長的篇幅,極細緻的文字討論霍布斯如何在邏輯學與自然科學前提下,鋪陳他的相容主義觀點─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不是互為悖反的兩造。在考量所有造成世界運行或變動的原因之關係後,人們應可理解到自由意志並不會造成另一種運行結果。本文的重要底蘊,當然是企圖豐富Quentin Skinner 的脈絡史學,將Skinner 的單一脈絡擴展成多重脈絡的理解。從形式上,這是非常具正當性,且令人欣喜的提議。 正巧,除了上述四篇嚴謹而重要的論文,本期也收錄了兩篇訪問稿,其中一篇就是Skinner 的訪問。Skinner 於2013 年5 月來台主講中研院講座。陳正國與蕭高彥利用此機會,請Skinner 就他長期以來的觀念的脈絡史學研究、新近的觀念的系譜研究、對共和主義與霍布斯研究的個人感受、對當前的思想史研究與寫作、對有志於思想史研究的年輕人的警語等等提出回應。此訪問應是Skinner 對一些學術問題的最新反思。 另一篇訪問稿是由Alvin Chen(陳禹仲)在倫敦大學瑪莉女王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訪問該校思想史重鎮,也是Skinner 同事Professor Richard Bourke 的訪問稿。訪談內容相當集中於Bourke 近年對Edmund Burke 的新發現與研究。對Burke 研究者以及有志於思想史研究的研究生,此一精采訪談錄很有提示的作用。 創刊號中,David Armitage 發表他對思想史國際轉向的觀察,其中略及比較思想史的研究。究竟比較研究的範圍或思想之母體應如何設定?時代?社會潮?思想家?還是文本?這些母體或單元應該是異地而同時還是可以異地異時?或許從方法論上談論比較思想史,其困難與問題要遠比全球思想史、觀念的脈絡史等等其他議題來得複雜。Peter Zarrow 的研究討論An Essay in Comparative Intellectual History:Datongshu and Looking Backward 不談論上述這些後設的問題,而直接以比較思想史的實作當作試金石,來展現這條勢必崎嶇但充滿挑戰的道路可以如何邁開大步。Zarrow 以分別完成於十九世紀晚期的中國與美國的兩分文本,康有為的政論《大同書》以及Edward Bellamy的小說Looking Backward 平行論述,期待可以藉比較閱讀,讓讀者得到相互闡發的體會:不同的社會裡的烏托邦思想是否會具有不同的動能與內涵。換言之,文化與社會對於思想的形式與內容這兩種不同的範疇,是否會產生完全不同的作用?這是一條值得繼續探索的路。 最後,曾國祥的書評既有深度,也有高度;視之為該書的導讀,恰如其分。臺灣文史與社會科學社群的對話與商榷文字不多見。書評的質與量,有以致也。此書評或可為青年學者之模範。
【電子書】思想史1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他們終究不只能回應、預流史學新潮,也能夠概念化、問題化、意義化各式新舊的歷史議題,思想史或許能夠成為其他史學次領域發掘議題、聯結議題、解決議題的靈感來源。 特稿來自余英時正在撰寫的最新專著《論天人之際》,並邀集名家專文如:黃進興討論儒教的俗世性格、王汎森以探索「煩悶」的本質來討論「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問題、張旺山論社會學大家韋伯的「時代診斷」的核心構想,同時刊登國際知名史家Quentin Skinner討論真理與史家的英文論文。另闢中英文對照的論壇,邀請大衛.阿米蒂奇、包弼德、葛兆光、李蕾、慕唯仁、孫隆基等國際學者就思想史的國際轉向進行討論、詰辯和反思。此外尚有陳正國赴上海閱讀嚴復翻譯筆記的研究紀要、蔡孟翰及John Dunn紀念最近去世的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電子書】哲學‧符號‧敘事
本書邀請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藝術與語言研究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的Philippe Roussin、法國圖爾大學(Universite Francois-Rabelais de Tours, France)的John Pier、紐約讓.傑學院哲學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YC, USA)的Kyoo Lee,及台北的黃筱慧、陳學毅、陳界華與陶嘉代,深入研究哲學的詮釋學、敘事學與符號學之相關文本,以外文與中文對應的方式編輯出版。書中文本針對哲學的詮釋學視野下的敘事研究、喻的研究、敘事的形構,與擬仿與擬前之物的探究,提供極具研究參考價值的文本。本書特色1.廣納哲學研究者的精采論述,涵括台灣、紐約及法國作品,為哲學開啟更廣闊的視野。2.切入哲學的多元解讀面向,較以往研究更具可讀性。
【電子書】史上最牛的思想史〈上〉
本書講述了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著名西方思想家最主要的觀點,以歷史變遷和思想發展為主線,以近代哲學大師作品為參考,並加入對中國思想流派和當今社會生活情況的一些分析。通過瞭解這些主要思想流派,結合當今社會情況,以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方式,借古喻今本書特色 聽罷當年明月講《明朝的那些事兒》,再看天涯另一大神閑茶為你奉獻《史上最牛思想史》。出版單位超強廣告宣傳投入,紙媒、網媒、電視媒體全面鋪開,打造如《明朝那些事兒》的歷史神話
【電子書】史上最牛的思想史〈下〉
本書講述了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著名西方思想家最主要的觀點,以歷史變遷和思想發展為主線,以近代哲學大師作品為參考,並加入對中國思想流派和當今社會生活情況的一些分析。通過瞭解這些主要思想流派,結合當今社會情況,以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方式,借古喻今本書特色 聽罷當年明月講《明朝的那些事兒》,再看天涯另一大神閑茶為你奉獻《史上最牛思想史》。出版單位超強廣告宣傳投入,紙媒、網媒、電視媒體全面鋪開,打造如《明朝那些事兒》的歷史神話
【電子書】人生三談
幸福需要「閒暇」中的一點「驚奇」領悟人生的靈性智慧,體解人生的活性思考,知曉人生的意義把握。人生的哲學無非兩個問題:做人與做事。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緊密聯繫、無法分割的一個整體。做事實際上是做人的延伸,做人必須透過做事展現出來。因此,沒有所做的事,也就無法談及做人。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貴在自知,即不僅要知道自己的優越所在,還要能了解自己的限度範圍,並在此過程中認識、把握和創造自己。如果我們能深入自己的意識深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自身的心靈力量,你會發現,這種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應當記住,當一個人一旦以堅定的態度對自己內在的力量加以有效的運用,他的生命便永遠不會於入卑微貧困的境地。這種態度和力量會幫助我們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要真正達到這種超越,需要我們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的文化型態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需要一雙能在「閒暇」中發現「驚奇」的眼睛。本書題旨為「人生」,以求從人生的體悟之中發掘出對人生的多重思考,讓一個人不僅懂得一番道理,更能知曉如何做好一件具體的事。同時,能夠具有超然的視野和詩意的存在情態,繼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電子書】必須讀《四書》?(思想21)
本期的專輯是「《四書》應該必讀嗎?」,起源是民國100年10月22-23日,台灣哲學學會假台北醫學大學舉辦20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除發表60餘篇專業論文之外,大會也特別設立了「四書納入高中必選教材是否合宜?」哲學論壇,邀請各界賢達各抒己見,並與在場學界人士切磋琢磨,共同探究其中所涉及的議題。本期的訪談人物有高放先生和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女士;思想評論單元有談李斌的歷史主義繪畫、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等;思想對話單元是對談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電子書】先秦兩漢典籍引《周易》資料彙編、先秦兩漢典籍引《論語》資料彙編、先秦兩漢典籍引《孟子》資料彙編
《先秦兩漢典籍引〈周易〉、〈論語〉、〈孟子〉資料彙編》(合訂本)是「先秦兩漢文獻引經叢書」之一。本叢書利用現有「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的研究成果,全面檢索先秦兩漢文獻引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孟子》、《論語》、《爾雅》及《孝經》)的文例。《先秦兩漢典籍引〈周易〉、〈論語〉、〈孟子〉資料彙編》所列《周易》、《論語》、《孟子》經文,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逐字索引》為底本。《周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經書,異文特多。《周易》異文的內容,包括古今字、假借字、同義字、衍文、脫文,不一而足。本書彙輯先秦兩漢所載《周易》異文,由於這批典籍距古不遠,所稱引的經傳較接近原書面貌,對釋讀和校讎《周易》,不無裨助。《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記載孔子及其門弟子的言行。本收錄先秦兩漢典籍所引《論語》,按經史子集次第排列。通過對讀、比較,對《論語》的解讀及是書與先秦兩漢典籍的關係,可有更深的體會。《孟子》七篇,戰國孟軻撰,當中也有弟子的筆墨。先秦兩漢典籍所載《孟子》異文,對於其書文字的詮釋、假借、校勘等問題,均可供參考。
【電子書】孟子詮釋思想研究
本書立足於現代學術視野,充分吸收前人與當代學術研究成果,以史料與邏輯相統一為方法,就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義、方法義以及運用義等進行說明和剖析。結合孟子詮釋《詩經》、《尚書》的具體案例,探析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及「知言」等詮釋方法,並遵照其內在理路,歸納出了一套系統、完備的詮釋學體系。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孟子詮釋思想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孟子,而是將孟子置於時間與空間的坐標中去衡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本書上通孔子,下貫荀子,橫比莊周,從而更好地把握與衡定了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
【電子書】智慧學
本書之陳述,共分五章如次:第一章:常識推理─由一個假設、三個公理,推出八條基本定理。第二章:觀念前導─系統、均衡、科學、概念、認識、結構。第三章:慣性規律──因果、體用、人性。第四章:三才合一─大同世界、宇宙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第五章:人性昇華─昇華條件與智慧本質。本書定名為《智慧學》,不代表書中文字就是「智慧」,而在於字裡行間推衍理解之追求。一恆為真,化作萬億是實,於真實之間,互有消長,人類文明始得成立。本書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定常識認知為基本命題,由此闡釋人類文明。由於主觀理念只是初始,尚須客觀印證,否則與幻覺無別。為此,作者勾勒了一幀「主觀的」藍圖。本書特色★本書在人類已知、有限的觀念中,憑作者之「主觀」,整理出一系列系統的解釋,為供學者參考,茲將前述概念資料匯總成書,是名《智慧學》。
【電子書】文化圈層論
本書為文化哲學著作,作者將所有文化現象收在筆底,按其功用與特點分成三類:制度文化、工具文化和習俗文化;一般所說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本書稱為工具文化。 作者主張:制度文化約束人,把人規則化;工具文化教育人、提高人、解放人,把人「文化」化;習俗文化顯示人,團結人,把人族群化、符號化、慣性 化。制度文化是戴在脖子的項圈,它時刻提醒你,按照一定的規矩辦;工具文化是別在口袋裡的鋼筆,它既表明你有文化,你也隨時可以把它拿出來,寫出你的心得、感想;習俗文化是插在胸前的徽章,人們一看見,就知道你是哪裡人,要做什麼事。之所以稱「圈層論」,係指以人的自我解放為軸心,按各自作用的大小,成一個同心圓,由裡向外,作用遞減。
【電子書】當哲學遇上近代物理學
本書是我二十多年前(1987)所寫的心物能一元論的簡明修正本,也可以把本書看作為是心物能一元論的續集。我之所以採用如下所述的方式寫作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心物能一元論原書收集了許多相關題材,以旁證我所撰述的心物能一元之義理;這些旁證材料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對我所要敘說的旨趣,並沒有很大的助益;因為心物能一元的概念與體系是新穎且獨一無二的。即使事隔二十多年,仍然沒有別個可以對此理論,有所增益或批駁;篇幅增多,反累讀者無法一氣呵成,快速且直接地對我的理論洞見全貌。因為這個緣故,這次寫此簡明修正本,仍然沿用心物能一元論原來的基本結構及全書章節不作更改,只是把內容作了調整;刪去非心物能一元論本文的各段文字,加入這二十多年時間對心物能一元之新的瞭解與認知(用斜體字);因此篇幅大為縮減,然內容反有大量增加,成為真正的簡明扼要的修正本。
【電子書】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
本書是劉述先教授近四、五年發表的論文的結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當代新儒家義理的闡發與拓展」,泛論當代儒學精神性之傳承與開拓。第二部:「宋代理學的精神傳統與我的學術淵源」,申論宋明理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為中心,並說明了當代儒者與作者在學術上的淵源。
【電子書】哲學是什麼?
暢銷35年的哲學經典入門書!「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電子書】哲學是什麼?
暢銷35年的哲學經典入門書!「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電子書】西方哲學的知識論
本書是作者撰寫純粹力動現象學有關量論或知識論的西方哲學的知識論部分。按西方哲學論博大艱澀,也非常多元性。本書不作概括性、全面性的探索,而是以概念、問題為主,作比較專門的研究,而且著重近現代的發展。英美方面著重羅素等的(新)實在論的知識觀點;歐陸方面,則以胡塞爾的現象學和舒里克的邏輯經驗論的知識哲學為主。當然我們沒有忽略傳統的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康德的理性批判主義的知識論。至於重心討論方面,則聚焦於範疇和先驗綜合判斷的問題上。在有關方面有十以佛教特別是陳那、法稱的知識論作對照來註解。
【電子書】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成立六十年,該系編輯出版了一套兩冊的文集,名為《修遠之路.同寅卷》、《求索之?.校友卷》。《修遠之路》全書分三部分︰回憶與展望、已故/榮休老師的文章,以及現任老師的文章;《求索之?》全部是歷任校友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兩冊文集,讀者可以看到中文大學哲學系在教師陣容方面不斷擴大,除唐君毅、牟宗三等老師宿儒外,也有許多來自英美歐陸歸來的中、青年學人。哲學系在教育與研究之內容也多樣而豐富,中國哲學,除新儒學外,亦有道家哲學與佛家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更見完備,如分析哲學、詮釋學、現象學、社會及政治哲學、理論與應用倫理學及各個哲學範疇,一應俱有。香港中文大學之哲學系,六十年來,代有人才,聲光不絕,不止是中國哲學的一個中心,而且在世界大學哲學教育中亦佔有一席之位。這兩冊文集最可以見證中大哲學系師生在漫漫的哲學之路上,修遠、求索的心?。
【電子書】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成立六十年,該系編輯出版了一套兩冊的文集,名為《修遠之路.同寅卷》、《求索之?.校友卷》。《修遠之路》全書分三部分︰回憶與展望、已故/榮休老師的文章,以及現任老師的文章;《求索之?》全部是歷任校友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兩冊文集,讀者可以看到中文大學哲學系在教師陣容方面不斷擴大,除唐君毅、牟宗三等老師宿儒外,也有許多來自英美歐陸歸來的中、青年學人。哲學系在教育與研究之內容也多樣而豐富,中國哲學,除新儒學外,亦有道家哲學與佛家哲學,而西方哲學則更見完備,如分析哲學、詮釋學、現象學、社會及政治哲學、理論與應用倫理學及各個哲學範疇,一應俱有。香港中文大學之哲學系,六十年來,代有人才,聲光不絕,不止是中國哲學的一個中心,而且在世界大學哲學教育中亦佔有一席之位。這兩冊文集最可以見證中大哲學系師生在漫漫的哲學之路上,修遠、求索的心?。
【電子書】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是梅洛龐蒂生前完成的最後書寫。在普羅旺斯鄉下離艾克斯(Aix)不遠的托洛內(Tholonet)住了兩三個月,他沉浸在這個具有濃厚深居氣息的地方,特別是日日得以樂享塞尚(Paul Cézanne)之眼曾經投注的景色,在此,他重新探問視覺,重新探問繪畫。他再一次尋求發端之語詞,譬如,那些能夠命名人類身體造化奇蹟的語詞、命名身體那無以解釋的生氣活力的語詞、命名身體那即刻能與他者、世界與自身建立連結的語詞,同時,也找尋那些命名此一奇蹟的脆弱性的語詞。 全文共5大節 第一節的主題是科學與藝術。 第二節討論的是可見性的條件。 第三節可以說是對笛卡兒視覺哲學肢解了視覺作用的批判。 第四節集中在現代繪畫史對於深度、色彩、形、線條、輪廓、運動的多重探索。 簡短的第五節,回到了藝術所特有的喑啞歷史性力量。
【電子書】世界最偉大的人性學
三寸斗室靜聽龍吟虎嘯一尺小窗望盡宇宙洪荒倘若把人生視為一場遊戲,它的真諦就在於越是參與其中,越是不知廬山真面目,這個時候你就不如跳到這個遊戲之外去思考,而相反地,當你徜徉在複雜的思考之中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候,你就應該加入這個遊戲,這一出一入之間,你便能參悟到人生的真諦。所以說,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離自我越遠,就越接近真相。把複雜的生活簡單化,是生活的真諦;讓沉重的人生和著輕閒的節奏起舞,這是人生的本源;讓繁雜的思想返璞歸真,這是思想者的最高境界;把過多的選擇拋棄掉,這是尋寶者最大的祕訣。一加一不一定會大於二,一減一不一定會等於零,會做人生的加法固然重要,會做生活的減法卻更加可貴。大智無形、大愛無形、大有無形,我們要用智慧心法化解複雜人生的難題,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慾虛榮,想要使之在駛向彼岸時,不至於中途擱淺,就必須輕載,只智取需要的東西
【電子書】《新書》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最近推出上述書籍。該書屬「漢達古籍研究叢書」其中的「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系列」,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中心編輯及製作。另外兩個系列︰「先秦兩漢文獻引經叢書系列」及「專題研究系列」,已出書若干本。「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系列」的目的是全面歸納、分析先秦兩漢傳世文獻相互傳承之情況,並利用蒐集所得的重見資料,探究古代文獻之傳承關係,從而比對、校勘今本,考其異同,校訂訛誤。本系列已出版《〈古列女傳〉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荀子〉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大戴禮記〉與先秦兩漢期籍重見資料彙編》(合訂本),並將陸續推出《淮南子》、《呂氏春秋》、《列子》等典籍。歷代學者於《新書》之真偽多有爭論,或以為真,或以為偽,亦有半真半偽之說。本書收錄賈誼《新書》與先秦兩漢典籍之重見文字,或將有助於賈誼《新書》文意之理解。對於賈《新書》訛誤之訂正,或亦不無裨益。本書利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漢達古文獻資料庫,以電腦檢索系統,將群書與《新書》重見的內容加以輯錄,希望做到重要的資料無所遺漏。
【電子書】汶南黃氏源流
慎終追遠,緬懷祖先,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人類共有的性向。世界上無論那一個民族都不乏尋根溯源的例子;但是人類的社會活動是複雜的,他們在政治鬥爭中有時要抹殺這個傳統,以達到一時的政治目的,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只是短暫的一瞬,終不能改變民族的本性。作者十四歲離開家鄉在國共戰火下逃生:從大陸到台灣、再到海外,畢生漂流異域,但對家鄉的繫念無時或已,念念要為他們的家族寫一本一百年來的遭遇;一個家族在大時代中的遭遇其實就是對這個時代的具體描述。自1977年起到大陸去探親訪舊不計其次數,黃三以悲天憫人的胸懷,樸實流暢的文筆,為我們敘述他們家族的遭遇、為這個時代作了親身的見証。作者在中引用其曾高祖恩彤公在五十歲時,在咸豐元年(1851辛亥)第一次修訂《汶南黃氏世譜》的後序?說:「人活一百歲,也不過轉眼間的事。活著的時候辛辛苦苦、求名謀利、貽愛子孫;一兩代以後,湮沒荒草,再無人知道你的名字和來歷。為了淵遠流長、讓後人知道自己的來源,就要常修家譜,數十年必修訂一次。」宣統三年(1911辛亥),一個甲子以後,再次重修的這份《汶南黃氏世譜》。中再言:「1911年到現在九十年過去了,這中間在人類的歷史上發生了太多的事故和變遷:兩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新中國建立、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中國開放改革;這些變故和災難遠遠超過了前兩個世紀;在我們黃家這一族之內就更是歷經大變,四方播遷。為了不忘祖先來源,我們這一代子孫應當在《世譜》的後面填補一下這九十年來的空白。」所以作者於75歲高齡,努力用心的從遠在比利時的異鄉,在台北出版了這一本《汶南黃氏源流》。在將圓了重修世譜的心願之際,作者補了:「本書多承秀威資訊公司數位出版部協理李坤城先生大力而耐心地規劃,乃於短暫的期間推出。兩岸三地海天遼闊,要把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尤其近世和現存親屬的支脈關係,逐一查證核實,在故鄉必須有人全力以赴,那就是堂侄黃漢昌,他風雨無阻,追根究底。筆者旅居歐洲,拜現代科技資訊之賜,兩岸三地通過網絡聯繫、密切配合,幸底於成。坤城先生處事嚴謹寬容,原稿一改再改,尤其是世系表一再變動,他都不厭其煩,在此也感謝配合製表改稿的秀威資訊同仁,衷心感謝。黃三謹誌2005年12月六日於比京布魯賽爾」。汶南就是汶水之南,汶水在山東境內泰山腳下,現今寧陽縣的北境;這一帶居民的祖先大都由山西洪洞遷來。我要敘述的是:寧陽縣添福莊黃家的淵源。
【電子書】王廷相與明代氣學
全書分二編,第一編專門討論王廷相的氣學思想,由以氣為本的立場,詮釋與論證其本體論、心性論、知識論等,並與朱學、王學作比較。第二編分析明代氣學為四派,如以氣為本,心氣是一,理氣是一,由易說氣等。本書以王廷相為研究主軸,並輔以十四位氣學家,以期能共同證成明代氣學之特色。論文撰述的方法,是先對所有各家的原典,皆作地毯式的全面撿索,將相關的語句,如太極、陰陽、理、氣等分門別類歸類掌握後,再進行理論之詮釋與建構。其間除了對王廷相理論經過四五年的涵泳,不斷貼近體會,推翻修正,始得稍有會心。作者於研讀與教學中,發現氣學論者不但眾多,且與理學、心學互動過程中,呈現相當多向性的面貌。故本書的論述看似以王廷相為主,十四家為輔,實則在研究過程中,王廷相面貌的展現,多有取資於其他氣學家,其他氣學家短文篇幅似少,實則有一諸家彼此激盪所形成的氣學架構在其中。另外作者在深切感受到氣學由理學轉出,及與心學辯證而有之自由自信學風的可貴,為避免強加某家理論模式於另一家,所可能造成的限制與排擠,故在論述各家思想時,對意見同者即許其同,異者即存其異,希望能如實展現諸家以氣為本,方向內容卻又各具特色的新學風。作者認為大陸與日本學者對氣學已有充份之發展,惟亦有其客觀之限制,而台灣的氣學正處於萌芽的階段。其於研究過程中,發現著錄於《四庫全書》、《明儒學案》等書中之氣學家,不下數十人之夥,知其仍有極大之發展空間。
【電子書】人心難測:心與認知的哲學問題
若思考、認知與情緒是大腦的作用,那麼刻骨銘心的愛情與永恆不變的友情,難道只不過是大腦神經系統反應下的產物嗎?這種說法好似貶低了人的價值,卻彷彿同時提供我們關於「人」的另一種想像。身處科技與幻想發達的時代,我們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創造出會思考的機器人──例如擊敗過世界棋王的電腦「深藍」。我們更夢想著有一天機器人能夠更像人:除了思考,還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人類真能辦到嗎?是我們的想像力太過豐富了,還是目前的科技還不夠發達? 本書將最近三十年來哲學家對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做了一些整理,以淺顯的方式來說明這個發展快速的研究領域裡,重要的哲學問題、哲學學說、及其遭遇的困難。不僅讓讀者對人類價值作深切反思,亦是開拓視野的閱讀經驗。
【電子書】村上春樹與後虛無年代
每一代思考的人,在他/她生命某一個路口,難免跟虛無照面一次以至多次,陷入迷失。不過,虛無很快便會被打成一種主義,儼然一個反派,然後我們的英雄或聖人會教導種種克服和超越它的方法;很快甚至於過快地,我們又能站起來,重新做人了。會否太過輕易?會否,我們其實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蓋了問題?在村上春樹、尼采、卡繆、卡爾維諾、波西格、柏爾斯、梭羅的文本中,讓我們重新和虛無對話,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處境中跟虛無狠狠而深深的接一次吻。因為我們努力活過來,實實在在,情願做一個凡人。
【電子書】無涯理境: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
本文集的刊行,緣起於香港中國人文學會為祝賀勞思光教授七秩之慶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哲學、中國與世界文化─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本書編者從論文中選了十四篇,在加以整理後,結集出版。
【電子書】效用主義精解:統合效用主義理論之深層發展
本書為作者近年來進一步研究之心得,注重非效用主義者對效用主義之反對,及有關效用主義的有爭議性的大問題,如效用原則與正義原則間有無衝突?好的是否就是對的?實然/應然間之鴻溝是否可以跨越?效用主義是否也考慮到個人中心的特權?等問題。作者的結論是袛有統合效用主義能駁斥這些反對並解決這許多道義論、傳統效用主義和規則效用主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電子書】文化哲學講演錄
勞思光教授於二零零零年秋季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哲學系訪問教授,並主講「文化哲學」一課。本書根據勞教授講授該課之堂上錄音整理而成,處理的課題包括文化哲學與文化批判的區分、文化哲學之定位問題、文化哲學基本概念之解析、近代文化理論主要模型之展示,並透過文化理論反溯意識取向以對各種當代基本文化爭議作出評論。全書理論架構清晰、講解分明、判斷獨到,為勞思光教授積數十年思慮的研究成果,亦是他自《中國哲學史》以還最重要的哲學論著。
【電子書】存在主義哲學新編(修訂版)
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存在主義哲學的要旨和意趣,對存在主義之三支的代表人物齊克果、雅斯培、海德格、沙特、馬塞爾、波底葉夫,以及存在主義的「派外宗師」胡塞爾的思想特徵逐一說明,並對存在主義在現代世界中的意義與成就,作出了精到的分析和研判。《新編》版附錄收錄了勞先生其他五篇有關存在主義及現象學的文章。本修訂版補充了《新編》版初刊時未及引入的相關文獻資料和註釋;在格式與體例上,也作出進一步的整理和統一,務求更有利於讀者的查閱和參考。
【電子書】思想方法五講新編(修訂版)
方法論訓練旨在加強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不單有助於嚴格的學術研究,亦能提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判別能力。《思想方法五講新編》是的《思光學術論著新編》第三種,以淺易的文字和通俗的例子,說明思想方法的意義和重要性,解釋方法論的任務及其範圍,並介紹形式邏輯以及經驗科學方法的基本知識。《新編》附錄還收錄了勞教授其他三篇有關邏輯及方法論的文章。
【電子書】煮酒論思潮
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起伏漲落的思潮和流派,引起各方高度興趣。本書作者,作為八0年代弄潮者以及九0年代的觀潮者,對中國社會、文化和哲學思潮的脈動和韻律,兼及對中國有影響的西方哲學思潮,入內出外,洞燭萬象; 俯仰探究,縱橫論列,希圖為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尋求新的出路,期盼一個論家蜂起的「新諸子時代」翩然降臨。它對理解當代中國大陸撲溯迷離的思潮流動,其基本的歷史線索及其政治、社會背景,以及它們的發展和趨歸,無 疑是有助益的。
【電子書】從哲學的觀點看
本書收集了作者的多篇論文。涉及的題材包括康德哲學中「本體」與「現象」之辨,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界域」概念、各種的「範疇」系統,及其他歷史意識、大腦活動和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問題。論題廣泛,表面上看來南轅北轍, 實際上卻是作者多年來基本的哲學關懷。其中的關鍵問題是:人類的感知雖以物質的經驗環境為起點,但卻能於基本的物質條件上建立起多彩多姿的「意義領域」,從而開拓出璀璨的文化生活,並活出不同特色的生活世界。這些文 化現象到底如何產生﹖而當如此的人文生活世界出現困難或危機的時候,作為文化生活創造者的人類又應如何面對、如何承擔......
【電子書】改變近代世界的三位思想家
本書對馬克斯、尼采與佛洛伊德這三位近代思想家的生平及其思想,都作了一個扼要而詳實的介紹。最後對他們的思想,心作了一個客觀而強力的評判,評判的最大特色,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相信起三位思想家於九泉而問之,彼等也必口服心服也。讀其書,知其人,更知思想之建設與破壞力量的強大,則吾人對於思想之培養,會知所更張矣。
【電子書】洛爾斯
本書主要是批判地介紹洛爾斯的公正論。洛爾斯最主要的工作是建立一個分配公正的理論,他把自己的理論稱之為「公平式的公正」(Justice as Fairness)。這個理論所處理的是社會基本結構的公正問題。他提出了二個原則 作為分配公正的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最大均等自由的原則」,第二個原則是「差異原則」。本書詳細地討論了這二個原則的內容,並且舖陳出洛爾斯以什麼作為它們的前提,以及如何從這些前提推導出這二個原則。對於他的推論 ,作者提出了批評,並詳細地討論了以契約論的方法作為建立道德哲學所面對的困難。由於洛爾斯及哈伯馬斯都宣稱他們繼承了康德的傳統,同時他們兩人對新道德理論的性質的看法都受了喬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學的影響, 但哈伯馬斯卻對洛爾斯提出的自由主義的理論有所批評,所以作者對他們的理論作了一個比較。這個比較,使得洛爾斯理論的特色更為顯出。
【電子書】哲學與思想
在西化和美國化的潮流中﹐王曉波是臺灣學術思想界的一個「異端」。他批判傳統主義﹐又肯定傳統的價值;他批判西化﹐又肯定西方文化成就;他批判中國專制主義﹐又肯定專制主義的韓非思想;他批判國民黨的政治﹐又 肯定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的偉大;他肯定了五四愛國運動﹐又批判了「五四導師」的胡適之。哲學是冰冷的理性﹐但他又「筆鋒常帶感情」。這就是他的哲學﹐也是他的思想。本書是王曉波教授所發表的一般性哲學和思想的論文集 ﹐從《氣與古代自然哲學》到《柏格論現代化》﹐也是他對傳統和時代思考的一個心路歷程的記錄。
【電子書】思想的貧困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五四」以後的思想,並從不同角度尋思中國現代化遭受挫敗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從思想層次上討論當前青年和知識份子的問題,告訴青年如何建立健全的人生觀,如何開拓青年文化,並為知識份子型塑新的典範,注入理想主義的精神。第三部分是就大眾關切的社會、文化、思想方面的問題,加以檢討和批判。文章雖多彩多姿,貫串全書的中心思想卻不外是追尋一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和獨立、自尊、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