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沉思錄.自我對話的力量
★★ 哲學家皇帝奧理略跨越兩千年的人生哲學經典 ★★ 精選最觸動人心的231篇智慧箴言 重新編譯,閱讀經典不再有時代隔閡 獻給當代人的人生解惑書、迷惘世人的指南針 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J. K. 羅琳…… 為何這麼多名人都愛讀《沉思錄》? 被帝王之位耽誤的哲學家──奧理略 馬可‧奧理略是第16任羅馬皇帝,也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中最後一位君主。他也是著名的斯多噶派哲學家,其統治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標誌。一直想當個哲學家的奧理略,是個十足的和平愛好者,無奈50歲之後的十年之間幾乎都在征戰沙場。 這位賢帝明君白天生活在政務國家之中,晚上則沉浸於哲學思考。沉思錄即為奧理略在繁忙政務中,仍抽空於就寢前冥想,將所想之事記錄下來,藉由書寫讓自己通透思考、親近哲學之書。 現代人也深受共鳴的──沉思錄 《沉思錄》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卻分毫不減這本書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其思考不僅深深打動人心,且集眾家於一言,比如與強調無常、緣起的佛教思想相通,認為「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萬事萬物皆有關聯」,也與禪宗倡導的「正念」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甚至與現今的宇宙觀也有關聯,因此直至今日仍深具影響力,成為許多人每天隨手翻閱的案頭書。 如鏡一般、真實映照內在的療癒之書 《沉思錄》是奧理略在繁忙政務中,於就寢前藉由冥想,回顧一天所作所為,在心裡自問自答的紀錄。其思考與強調無常、緣起的佛教思想相通,也與禪宗倡導的「正念」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直至今日仍深具影響力。 傳世真理不斷洗鍊,越辯越明 批評是無意義的事 許多人根本連你的名字都不知道,許多人早已忘掉你的名字,又有許多人不久前才口口聲聲地讚美你,不久又反過來批評你。死後留名,可說是毫無意義,批評與其他種種亦然。 喜迎命運 接受命運的一切安排,懂得欣賞自然發生的美。不用批評,也無須抱怨,試著用俯瞰的角度來觀察世事,順應本性而活吧! 保持強大的精神力 別人的惡行惡語無法影響我,人生的幸福,取決於自己。善與惡也不在於別人的感受,而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受他人左右的心,就是最堅實的堡壘。 &
【電子書】重力與恩典
重力使人下沉,恩典使人上升&西蒙.韋伊的作品能照亮心靈、餵養靈魂,它無須「更新」,因為它是在俯視所有時代、所有地域的最高峰頂發散光芒。──古斯塔夫.蒂邦,法國哲學家&西蒙.韋伊是二十世紀歐洲思想界一位偉大而神秘的人物,她不僅與漢娜.鄂蘭、艾茵.蘭德、西蒙.波娃同為「黑暗時代的女哲學家」,更有人將她與法國神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相提並論。《重力與恩典》是經由韋伊好友──法國著名哲學家蒂邦從她生前交給他的短語及隨筆之中所整理、出版,書中反映了1937年後經歷靈性體驗的韋伊,探討神與人、人與靈魂,以及苦難之於人的作用等。韋伊認為,重力是萬有引力的常態,世間萬物皆被重力固定,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唯一能脫離「重力」的,便是「恩典」。基於韋伊提出的重力與恩典的理論,她說服人應該接受自身的空缺,讓恩典得以降臨在人身上,並且闡釋了人應該如何維繫該種狀態並面對世上之遭遇,其中也包含了她對於社會、人性與諸多概念的見解。
【電子書】重力與恩典:西蒙.韋伊的思想集結之作
重力使人下沉,恩典使人上升&西蒙.韋伊的作品能照亮心靈、餵養靈魂,它無須「更新」,因為它是在俯視所有時代、所有地域的最高峰頂發散光芒。──古斯塔夫.蒂邦,法國哲學家&西蒙.韋伊是二十世紀歐洲思想界一位偉大而神秘的人物,她不僅與漢娜.鄂蘭、艾茵.蘭德、西蒙.波娃同為「黑暗時代的女哲學家」,更有人將她與法國神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相提並論。《重力與恩典》是經由韋伊好友──法國著名哲學家蒂邦從她生前交給他的短語及隨筆之中所整理、出版,書中反映了1937年後經歷靈性體驗的韋伊,探討神與人、人與靈魂,以及苦難之於人的作用等。韋伊認為,重力是萬有引力的常態,世間萬物皆被重力固定,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唯一能脫離「重力」的,便是「恩典」。基於韋伊提出的重力與恩典的理論,她說服人應該接受自身的空缺,讓恩典得以降臨在人身上,並且闡釋了人應該如何維繫該種狀態並面對世上之遭遇,其中也包含了她對於社會、人性與諸多概念的見解。
【電子書】何處安居?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最後十二堂課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林新惠|小說家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不久前辭世的知名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21年接受新聞工作者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專訪。法國出版社將這一系列專訪整理成文字出版,作為拉圖獻給世人的臨別贈禮。&本書收納12篇專訪,在書的前半部,拉圖解釋我們如何改變了地球,以及環境災難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半部羅列拉圖一生職志的哲學思考,宗教之真理、科學之成就、政治之互動,如同進入一座「拉圖博物館」,通盤認識其思想,從頭到尾,一覽無遺。&自17世紀開始,世界被認為是由斷裂的兩種層次組成,一邊是客觀真實的、被科學所知的世界;另一邊由人們的主觀性構成,是人們對世界的想像、感受或印象。後者主觀且有趣,但不是世界的構成。這種「分岔的世界」被拉圖視為「現代化世界」的定義。&如今人們因為生態問題(氣候、病毒、細菌……)而迷失方向,無法對災難性的情況做出快速的反應,布魯諾.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誤以為自己仍處於過去的世界──一個沒有能動性、可被計算控制的物理世界、一個可占有的科學世界、一個由生產系統提供的豐富而舒適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正在離開這個科學所認識的物體世界,進入一個令人驚訝的「活生生」的世界。&以COVID-19為例,拉圖指出當人們聲稱偉大的經濟運動將繼續發展時,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機器突然在幾週內停止。他重申並更加確定「現代化」是一個毀滅的陣線,如果我們使世界現代化,它就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現代化與人類作為生態主體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拉圖將「我們(與過去)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認知,以及奠基於此認知之上的研究,與17世紀初伽利略的科學歷史時刻並置,認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現代世界的轉變是同樣巨大的工作,且同樣可以改變世界。&各界讚譽📣死期將至時,你會想跟你在乎的人說些什麼?2021年10月底,拉圖邀請《Le Monde》的記者圖翁,談談他50年的學術生涯。約一年過後,他溘然長逝。&《何處安居?》為兩人對談實況。在12場訪談中,拉圖談了他為何走上哲學這條路、什麼是現代性、他怎麼接觸到蓋婭地球的概念、著陸為何重要,以及想對孫子說的話。&回顧他精彩豐富的一生,這名70好幾的長者,表示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催生一批批比他還專業的人才團隊,但並未成就一個「拉圖幫」;他說他的自我認同還是哲學家,但這個哲學家不是嚮導,也非什麼真理或思想聖殿的守門人,而是確保人群之多樣性能被尊重與維繫的中介者。「哲學有大愛!」拉圖驚嘆。哲學不妄想要觸及乃至於掌握整體,而是熱愛整體:哲學(philosophie)一詞就包含了愛。&&於是我播放了1976的〈方向感〉。在阿凱「我並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也許妳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的歌聲中,我寫下前面這段話。我也想起上回與拉圖在臺北相遇的時候。他問我建國花市要怎麼走,他想買個禮物送給他的小朋友。──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何處安居?》可視為進入拉圖的哲學世界的手冊;拉圖在每一篇訪談中以時而口語、時而幽默的口吻,言簡意賅地闡釋了他提出的哲學概念。這是一位哲學家的畢生結晶,也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最後贈語。──林新惠(小說家)&面對瘟疫、地震、戰爭的威脅,人們何去何從?75歲的人類世哲學家以他的終極關懷,提供一個可能的選項:晉升為新的「地緣社會階級」。從非洲到亞洲,從實驗室到蓋婭,拉圖不再飄移,他著陸棲居,回到年少的初心:哲學、親情以及對大地的熱愛。在雲淡風輕的閒談中,數十年的學思精粹卻無比厚重,直擊身處東亞臨界區的我們。──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最後一次,拉圖用最平易近人的風格重述研究生涯的工作重點。拉圖的哲學是「調查」型的,結合了採集和牧養這兩種人類(與許多其他物種共享的)古老生存實作,揀別並照護現代世界的多元存在方式(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心理、藝術、宗教⋯⋯)。無論讀者從哪裡走入拉圖迷宮,這場由本人親自帶領的導覽當能提供有用的線索。此外,本書也談及近年拉圖在法國促成關於「可居性」的幾項集體實驗,或有助於臺灣讀者想像適合在地情境的生態—政治—思考實踐。──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在他的晚年,拉圖這位多樣多變的名哲學家,仍然在訪談中津津樂道於各種議題。不要預先期待什麼,這本小書就值得瀏覽、或許可以拾到一些驚奇。──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電子書】何處安居?: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最後十二堂課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林新惠|小說家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不久前辭世的知名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21年接受新聞工作者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專訪。法國出版社將這一系列專訪整理成文字出版,作為拉圖獻給世人的臨別贈禮。&本書收納12篇專訪,在書的前半部,拉圖解釋我們如何改變了地球,以及環境災難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半部羅列拉圖一生職志的哲學思考,宗教之真理、科學之成就、政治之互動,如同進入一座「拉圖博物館」,通盤認識其思想,從頭到尾,一覽無遺。&自17世紀開始,世界被認為是由斷裂的兩種層次組成,一邊是客觀真實的、被科學所知的世界;另一邊由人們的主觀性構成,是人們對世界的想像、感受或印象。後者主觀且有趣,但不是世界的構成。這種「分岔的世界」被拉圖視為「現代化世界」的定義。&如今人們因為生態問題(氣候、病毒、細菌……)而迷失方向,無法對災難性的情況做出快速的反應,布魯諾.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誤以為自己仍處於過去的世界──一個沒有能動性、可被計算控制的物理世界、一個可占有的科學世界、一個由生產系統提供的豐富而舒適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正在離開這個科學所認識的物體世界,進入一個令人驚訝的「活生生」的世界。&以COVID-19為例,拉圖指出當人們聲稱偉大的經濟運動將繼續發展時,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機器突然在幾週內停止。他重申並更加確定「現代化」是一個毀滅的陣線,如果我們使世界現代化,它就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現代化與人類作為生態主體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拉圖將「我們(與過去)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認知,以及奠基於此認知之上的研究,與17世紀初伽利略的科學歷史時刻並置,認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現代世界的轉變是同樣巨大的工作,且同樣可以改變世界。&各界讚譽📣死期將至時,你會想跟你在乎的人說些什麼?2021年10月底,拉圖邀請《Le Monde》的記者圖翁,談談他50年的學術生涯。約一年過後,他溘然長逝。&《何處安居?》為兩人對談實況。在12場訪談中,拉圖談了他為何走上哲學這條路、什麼是現代性、他怎麼接觸到蓋婭地球的概念、著陸為何重要,以及想對孫子說的話。&回顧他精彩豐富的一生,這名70好幾的長者,表示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催生一批批比他還專業的人才團隊,但並未成就一個「拉圖幫」;他說他的自我認同還是哲學家,但這個哲學家不是嚮導,也非什麼真理或思想聖殿的守門人,而是確保人群之多樣性能被尊重與維繫的中介者。「哲學有大愛!」拉圖驚嘆。哲學不妄想要觸及乃至於掌握整體,而是熱愛整體:哲學(philosophie)一詞就包含了愛。&&於是我播放了1976的〈方向感〉。在阿凱「我並不想成為誰的指南針/也許妳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的歌聲中,我寫下前面這段話。我也想起上回與拉圖在臺北相遇的時候。他問我建國花市要怎麼走,他想買個禮物送給他的小朋友。──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何處安居?》可視為進入拉圖的哲學世界的手冊;拉圖在每一篇訪談中以時而口語、時而幽默的口吻,言簡意賅地闡釋了他提出的哲學概念。這是一位哲學家的畢生結晶,也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最後贈語。──林新惠(小說家)&面對瘟疫、地震、戰爭的威脅,人們何去何從?75歲的人類世哲學家以他的終極關懷,提供一個可能的選項:晉升為新的「地緣社會階級」。從非洲到亞洲,從實驗室到蓋婭,拉圖不再飄移,他著陸棲居,回到年少的初心:哲學、親情以及對大地的熱愛。在雲淡風輕的閒談中,數十年的學思精粹卻無比厚重,直擊身處東亞臨界區的我們。──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最後一次,拉圖用最平易近人的風格重述研究生涯的工作重點。拉圖的哲學是「調查」型的,結合了採集和牧養這兩種人類(與許多其他物種共享的)古老生存實作,揀別並照護現代世界的多元存在方式(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心理、藝術、宗教⋯⋯)。無論讀者從哪裡走入拉圖迷宮,這場由本人親自帶領的導覽當能提供有用的線索。此外,本書也談及近年拉圖在法國促成關於「可居性」的幾項集體實驗,或有助於臺灣讀者想像適合在地情境的生態—政治—思考實踐。──陳榮泰(《面對蓋婭》譯者、人類學研究者)&在他的晚年,拉圖這位多樣多變的名哲學家,仍然在訪談中津津樂道於各種議題。不要預先期待什麼,這本小書就值得瀏覽、或許可以拾到一些驚奇。──傅大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
【電子書】性史:第二卷.快感的使用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法文直譯, 《性史》第二卷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 傅柯(Michel Foucault)於一九七六年出版《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之後讀者們經過八年漫長的等待,終於在一九八四年迎來他對於西方性的歷史源頭所作的深層考察:《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及《性史:第三卷& 自我的關懷》。在這兩卷最後的生前出版著作中,傅柯調整最初的寫作計畫,轉向關注、追溯與分析上古,尤其是古希臘及希臘化-羅馬時期,即前基督宗教時期西方自我關懷及存在美學的基本框架與形式誕生時期的文本及實踐。 & 在《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當中,傅柯的研究涵蓋了多重的主題群組,包括快感的人類學面向,首先是這種快感如何成為道德層面的問題,並且觸及看似附屬於及前備於快感的層面:保健法,以及為了消除從事快感之人所面臨的風險和危機而考量的一切預防措施。其次,傅柯也不忘考察性的家政學及其在社會與法律框架內的定位,更討論了快感的使用在身體、人妻、少男及真理等四大主軸上的展開。最後,本書以愛慾論於結束前探討了古希臘圍繞著少男之愛形成的男同性戀文化,並針對蘇格拉底-柏拉圖所提出的「真正的愛」,進行深刻的哲學反思。 &
【電子書】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法文直譯, 《性史》第二卷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 傅柯(Michel Foucault)於一九七六年出版《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之後讀者們經過八年漫長的等待,終於在一九八四年迎來他對於西方性的歷史源頭所作的深層考察:《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及《性史:第三卷& 自我的關懷》。在這兩卷最後的生前出版著作中,傅柯調整最初的寫作計畫,轉向關注、追溯與分析上古,尤其是古希臘及希臘化-羅馬時期,即前基督宗教時期西方自我關懷及存在美學的基本框架與形式誕生時期的文本及實踐。 & 在《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當中,傅柯的研究涵蓋了多重的主題群組,包括快感的人類學面向,首先是這種快感如何成為道德層面的問題,並且觸及看似附屬於及前備於快感的層面:保健法,以及為了消除從事快感之人所面臨的風險和危機而考量的一切預防措施。其次,傅柯也不忘考察性的家政學及其在社會與法律框架內的定位,更討論了快感的使用在身體、人妻、少男及真理等四大主軸上的展開。最後,本書以愛慾論於結束前探討了古希臘圍繞著少男之愛形成的男同性戀文化,並針對蘇格拉底-柏拉圖所提出的「真正的愛」,進行深刻的哲學反思。 &
【電子書】性史:第一卷 知識的意志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 首次台灣繁中版法文直譯& &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性史》原出版時分為三卷(《知識的意志》、《快感的使用》、《自我的關懷》),後經增補(《肉身的告白》),共有四卷。它們延伸前作《知識考古學》與《監視與懲罰》所開啟之研究。傅柯將其分析集中於我們以「性」(sexe)和性本質(sexualité)所指稱的現象組合。此一龐大計劃的主軸,並不在於起身反抗性的「壓抑」以求將之解放,而是在於顯示性生活如何啟動了一種想要知曉與性相關一切的系統性意志,而它亦系統化成為一「性的科學」,此一科學後又接續地打開了一通往對社會中與性相關的生活進行治理的道路,而後者在我們的生存中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 傅柯對於談論性的論述進行考古學研究(包括情色文學、告解的實行、醫學、人類學、精神分析、政治理論、法律等),而此一論述自從17世紀開始,一直延伸尤其是到19世紀,而我們晚近的「性解放」姿態,仍將其繼承。檢查封鎖和自由解放,這兩種態度,最後仍相遇於同一類型的預設:性乃是我們生命中所有現象的原因,正如同它支配著社會存在的整體。 &
【電子書】性史:第一卷.知識的意志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重磅級經典作品 首次台灣繁中版法文直譯& &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性史》原出版時分為三卷(《知識的意志》、《快感的使用》、《自我的關懷》),後經增補(《肉身的告白》),共有四卷。它們延伸前作《知識考古學》與《監視與懲罰》所開啟之研究。傅柯將其分析集中於我們以「性」(sexe)和性本質(sexualité)所指稱的現象組合。此一龐大計劃的主軸,並不在於起身反抗性的「壓抑」以求將之解放,而是在於顯示性生活如何啟動了一種想要知曉與性相關一切的系統性意志,而它亦系統化成為一「性的科學」,此一科學後又接續地打開了一通往對社會中與性相關的生活進行治理的道路,而後者在我們的生存中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 傅柯對於談論性的論述進行考古學研究(包括情色文學、告解的實行、醫學、人類學、精神分析、政治理論、法律等),而此一論述自從17世紀開始,一直延伸尤其是到19世紀,而我們晚近的「性解放」姿態,仍將其繼承。檢查封鎖和自由解放,這兩種態度,最後仍相遇於同一類型的預設:性乃是我們生命中所有現象的原因,正如同它支配著社會存在的整體。 &
【電子書】什麼是城市?
【獨家引進】法國哲學百年老店──富杭出版社(Vrin) 《什麼是……?》哲學之道叢書 一書一概念 理解當代思潮 跟著作者的思辨道路 並透過經典導讀 感受法國哲學方法論 城市之於人是純粹建築物的聚集嗎? 是我們塑造了城市,還是城市塑造了我們? 城市的意義始於人民的共同約定,以規範的權力範圍與法治管理去運作,人依循其規範與限制發展。然而經歷了時代更迭,城市卻也不僅只物理性地表明建築物與範圍的聚集,更是感性地容納著人民的生活。我們以其為一個中心參照點來安排圍繞我們的世界,使得一個產生意義的空間燦然展現,這些被稱之為「文化」的事物回過頭來形塑了城市的面貌,那麼,必須問的是,什麼樣的生命力在塑造著城市的風景? 城市的政治與現代意義 二十世紀後幾次的大戰,世界秩序隨著資本主義不斷變形,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演變也衝擊著城市的思考。城市的政治、軍事、經濟、公衛問題彼此交疊,反映著城市治理、主權象徵、經濟核心等等條件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而且都市化規模和型態所造成的影響不亞於國家本身的治理。如果都市計畫代表著都市治理的實踐想像,那麼,這類計畫在哪種程度反映著公民社會的理念,又如何牽動著日常生活的實踐?這便是此書背後的核心提問之一。 書中四章的分別論述,思考文明和文化、居住和都市計畫、建築意義解讀、政治實踐的四種向度,也可從兩個關鍵文本的解析認識到貫穿在西方歷史中的城市哲學。
【電子書】傅柯
「不要問我是誰,也不要叫我保持不變」 & 最重要的傅柯傳記|翻譯自法文新修增訂版 & 「艾希邦不只為一個曖昧難解的神祕人物提供了生動而詳細的圖像,同時也完整精確描繪出戰後的法國知識界,包含它的各種儀式和拜物癖。這本書的吸引力就像一本好小說。」──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 一九八四年初夏,延宕已久的《性史》終於出版第二、三卷,僅剩關鍵的最後一卷正在進行最後修訂,再「一到兩個月」就能結束,但傅柯卻在此時住進了醫院,不久即因愛滋併發症過世,未完成的遺作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 傅柯是人文學科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知識分子,頂著光頭手拿擴音器在街上抗爭的形象無比鮮明。他對精神醫學及人文科學,對監獄、權力、性、管治等主題的歷史性探究,一再衝擊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反抗的思索與實踐。 & 此書是第一部問世的傅柯傳記,作者艾希邦不但在傅柯生前跟他有密切往來,對法國學界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 & 這個在二○一一年大幅修訂擴充的新版本,基於初版面世後不斷出土的文獻,增加更多傅柯與其他知識分子之間的來往互動,同時也觸及他與性及藥物的關係。除了多達數百處共數萬字的增補之外,亦添加了五篇重要文獻作為附錄,例如傅柯申請法蘭西公學院教席的研究計畫書,以及布迪厄談傅柯的文章。
【電子書】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0年代開始了對性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曾先後在克雷蒙-費洪大學(Université de Clermont-Ferrand)和凡仙大學(Université de Vincennes )開設講授兩門課程。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開設的課程訂為「性」(La Sexualité)﹐1969年在凡仙大學開設的課程則訂為「性事論述」(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La sexualité, suivi de 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便是將這二部份的課程內容整理編輯而成。 & 第一部份的「性」是傅柯於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授課內容,它質疑西方出現問題意識和性的悲劇體驗的條件,以及以它為對象的知識。本課程從反思婦女地位的演變和婚姻法開始,涵蓋從生物學或行為學到精神分析的所有性知識。這份親筆手稿的頁數由傅柯親自編號,共有121頁,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78號箱匣內。 & 第二份的「性事論述」則是傅柯於1969年在凡仙大學的哲學授課內容,他更進一步談論了婚姻的法律形式、性事的知識論化、性特質的生物學等主題。這份親筆手稿共有103頁,部分頁碼由傅柯親自編號,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51號箱匣內。與第一份不同的是,這份手稿由較為零散的註解組成,許多片段被刪去,還有諸多修改之處,所以進行了特別的編輯工作。為了彌補手稿有時未加以整理的特性,法文原書編輯團隊也有系統地解釋傅柯的參考文獻,力圖在文本的評註中盡可能向讀者提供最多的資訊。 & 本書雖是傅柯授課講稿,但經過傅柯遺稿修訂團隊去蕪存菁的梳理,並加上深入且專業的註解,對於想要了解傅柯在進入法蘭西學院之後的研究以及出版四卷「性史」(L'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之前的形成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0年代開始了對性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曾先後在克雷蒙-費洪大學(Université de Clermont-Ferrand)和凡仙大學(Université de Vincennes )開設講授兩門課程。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開設的課程訂為「性」(La Sexualité)﹐1969年在凡仙大學開設的課程則訂為「性事論述」(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La sexualité, suivi de 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便是將這二部份的課程內容整理編輯而成。 & 第一部份的「性」是傅柯於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授課內容,它質疑西方出現問題意識和性的悲劇體驗的條件,以及以它為對象的知識。本課程從反思婦女地位的演變和婚姻法開始,涵蓋從生物學或行為學到精神分析的所有性知識。這份親筆手稿的頁數由傅柯親自編號,共有121頁,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78號箱匣內。 & 第二份的「性事論述」則是傅柯於1969年在凡仙大學的哲學授課內容,他更進一步談論了婚姻的法律形式、性事的知識論化、性特質的生物學等主題。這份親筆手稿共有103頁,部分頁碼由傅柯親自編號,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51號箱匣內。與第一份不同的是,這份手稿由較為零散的註解組成,許多片段被刪去,還有諸多修改之處,所以進行了特別的編輯工作。為了彌補手稿有時未加以整理的特性,法文原書編輯團隊也有系統地解釋傅柯的參考文獻,力圖在文本的評註中盡可能向讀者提供最多的資訊。 & 本書雖是傅柯授課講稿,但經過傅柯遺稿修訂團隊去蕪存菁的梳理,並加上深入且專業的註解,對於想要了解傅柯在進入法蘭西學院之後的研究以及出版四卷「性史」(L'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之前的形成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勢:效力論
世間所有的布置都是必然的,不存在著因果、不存在任何假設, 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勢而行。 ◆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 朱利安追尋了中文裡「勢」這個字的足跡,帶領讀者穿越了戰略、權力、文藝美學、歷史和自然哲學等領域。 & 一路走來,我們將看到現實就如我們可以賴以運作的一個有效力的佈置,並且人的技巧和智慧就在於好好地利用該佈置所產生的趨勢,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 從一個令人尷尬的字出發(因為「勢」只限於實際的應用並且拒絕所有的單一性的解釋),本書卻揭示了被中國文化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種基本的直觀,並且同時反過來顯露了西方人在哲學上或「傳統」上的成見,尤其是那些導致人們安排了神或思考自由的成見。 & ◆中西方的文化間距,互相理解彼此未思的部分 西方哲學的傳統而是建立在假設和可能性之上,有目的、有終極。但中國的思維觀,是否也是同樣的方式呢?我們透過一位西方人朱利安的視角,來看中國的觀念,可以發現有別於西方思考邏輯,「勢」的緣由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因果,所有的效力都在內部中形成、循環運作著。因此在初始之時就已經確定、必然會發生的一切,但它同時又勢不斷在變動著,而智者能夠掌握勢的脈動,從而順應勢、利用勢。 & ◆思想不是死物,它也可以活用於今! 一本企業老闆、傳產新生代、KOL行銷等各行各業菁英需要讀的一本「哲學新思維」 & 在朱利安的《勢》一書中,我們也可以來借鑑當今社會中的「趨勢」,『勢』其實勢的必然會發生的存在。以clubhouse 的興起為例,它的崛起並不是因為它的功能及介面。RC語音早已有相同功能,而是搭上了社會氛圍中的Podcast的「勢」。 & 而探究KOL們紛紛湧入clubhouse的原因?擁有clubhouse的帳號,是否真的會動搖KOL影響力?雖然不全然是,但他們也是為了迎合這波勢,必須維持他們的曝光度。不僅僅是新興產業,許多傳統產業力求轉型,亦是受到氛圍中的感染而勢而必行。而許多公司力求的「跟風經濟」亦是為了搭上當時的一波「勢」。勢隨時而變,但若能掌握勢、理解勢,你也可以運用勢。 & ◆一刀未剪完整版! 此書曾由中國出版社於中國地區出版,內容因應「當地民情」有大幅刪減修改。因此我們也同樣響應台灣「當地民情」,內容經朱利安親自撰筆、無任何修改刪減,將朱利安的哲學思辨「忠實完整」呈現。 &
【電子書】什麼是世界公民主義?
我視所有的人皆為同胞,像擁抱法國人那樣地擁抱波蘭人, 將這種國族聯繫從屬於整體與共同特質之內。 ──蒙田,《隨筆》(Essais)第三書第九章 & 「什麼是世界公民主義?」,這問題看似很容易被理解,因為「世界公民主義」這個詞彙本身並沒有引起任何的問題:世界公民主義意指「世界公民」(citoyen du monde)所表述的事實。這一個看似可以簡單說明的名詞,卻時常受到質疑,當我們表達自己是世界公民時,是否代表的是「我不覺得自己是此處或彼處的公民?」亦或者說:「對於自己的國家而言,我更加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在狄德羅的《百科全書》裡,他對「世界公民」(Cosmopolite)的理解,突顯了其模糊的特質與使用方式,他說: & 我們有時候會使用這個詞彙來取笑別人,以表示某一個人並無立身之處,或者是這個人對任何地方都不感到陌生。 & 但這不代表兩個詞彙的概念組成(世界與公民身分),無法說明人身處於世界的位置或者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並非象徵它完全無法被理解,或是組成不恰當。世界公民主義引發語言濫用的說法,只能在語義學層面上討論兩個詞彙可不可以結合為一,儘管受到質疑,但仍然存在合理的理由。世界公民的概念存在已久,並廣泛流通於哲學語言與現今的用語中,我們必須觀察它的各種使用方式,並試圖理解它的涵義,這也是這本書企圖達到的目標。 &
【電子書】畫中影:惡與反
惡很奇怪,惡詭異多變,惡看似痛苦, 但當你親近了惡,將會理解惡與不惡,善與不善,只是陰陽相生。 「畫中影」是一個古老的意象,代表著一幅圖畫需要陰影,以突出其中的色彩。簡單地說即是,痛苦會凸顯出舒適的可貴、病痛叫人更珍惜健康、戰爭使人更看重和平,等等。然而,人們對生活的逆來順受似乎使之忘記了探索這些陰影。 「畫中影」傳達著某種曖昧性。陰影雖製造了污點,但卻是構成事物完整結構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說,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得以使之為完整一體,進而產生力量。 朱利安因此提出,人要在自身裡面、藉由自己、從人本身的種種變化出發,去自我觀照並反思。善惡二元對立論早以無法對人文狀況做出任何定論,我們無需在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下設定誇框架,而是得耐心地觀察和研究種種事物,並找出其他的可能資源。若一味地秉著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將不能使我們真的看到善惡對立面中被深埋的事物。
【電子書】論真生活
好好的生活是否就是真生活? 談生活很難,可能原因有幾種。有人會說,何必浪費心神和時間去談論生活,過日子就好、把每一天的生活過好就好。有人認為,盡力保持積極態度,以便有美好、幸福的生活。有人深信,獨善其身並兼善天下,就達到入世的至高境界。談生活之所以難,難在我們已經身在世上、處於生活當中,因而不可能與生活做出可以談論它的距離。 然而誰不追求讓自己滿意的生活?市面上以及網路上出現數不清教導人們圓夢的說法和出版品,明顯地反映出我們對當下生活境況的不滿意,甚至反抗。 朱利安先生從眼前所見盛行的「幸福市場」出發,分析為何人們需要這種市場,他拈出了兩種生活:非生活和真生活。回溯到古希臘人所創立的「真生活」及其應用範圍。「真生活」的始作俑者是柏拉圖,可柏拉圖把它用作形而上之用,就是當哲人離開此世時,他們會抵達彼世而過著真生活。不過,在柏拉圖的構想當中,只有哲人有這種優勢。從而讓人質疑柏拉圖的真生活主張之正確性,亦即質疑理想主義的真生活之合理性。 作者也闡明他所提出的真生活概念也不是強調如尼采所倡導的能量生活主義,人只有眼前的生活,所以應該好好地以最現實、最緊湊、最燦爛的方式過當下的生活。
【電子書】暢然存在:進入朱利安的思想
「除了生活,我們還能夢想其他的事情嗎?」 生活是存在最根本的一件事, 卻也是最難進入的。 思想是一座礦源豐富的寶山,任何人只要願意進山尋寶,就能開採其中的資源。 法國漢學季哲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強調,哲學所處理的最終目標就是「生活」:進入生活、享受生活並暢然地存在,此乃人存在於世上,根本的追求。生活應是無框架的,可隨時重組先前的自己;生活也應是流動的;不該緊緊拘泥於習慣不放。 其作品的中文翻譯目前有21種,本書通過40個關鍵詞,扼要地為中文讀者提供一把進入他的思想鑰匙。如朱力安常言,自己的寫作是work in progress,「進行中的作品」,因每個行為都不過是如過程般的存在,過程中思想的裂變將是永無止境。
【電子書】第二人生:人生的第二春
何謂「第二人生」?朱利安說,我們在個人的生活歷程裡逐漸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那是之前沒注意到或沒足夠發展,但隨著人生歷練而終於察覺到的潛能。要抵達這個地步,有幾個條件:真相已經沉澱而澄清了(des vérités décantées)、看清真相(lucidité)、脫展(dégagement)、重新再做(reprise)。 & 人僅此一生,人生的階段總是在此生當中接著展開,不論這些階段是按照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等來區分,或依據十歲、二十歲,一直到一百歲來區分。常言道:新年新希望,從今天起開始如何如何……等等;好似我們能與昨日之我切斷關係而啟動一個嶄新的行程。在《第二人生:人生的第二春》裡,作者朱利安抽絲剝繭地只可能有「第二人生」,此第二人生來自先前的人生經歷,有選擇性地利用這些經驗以展開人生的第二春。 & 就如朱利安所強調的,法文裡的「第二」(second)是獨一無二的,不同於一連串的序數裡的「第二」(deuxième)。獨一無二的「第二」肯定來自先前的第一,而同時與該第一做出了距離。此第二不會與第一截然斷開,它從第一所累積的經驗裡萃取出可用的資源,並加以轉化以創造它的內容。要開動第二人生,必須覺悟到現在的生活當中的困境或陷阱,承認它並清理出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模式。作者說,只要有這個狀態,第二人生便可開動了。並且,開動第二人生與年紀無關;二三十歲或七八十歲的人,都可能啟動第二人生。 & 這本精簡深刻的書關乎所有人的生涯。願讀者們重新投入自己的人生,開創人生的第二春。 &
【電子書】尼采
法國當代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品 《尼采》全新中文譯本面市 法國思想巨擘傅柯:「未來將是德勒茲的世紀。」 透過本書不僅能一窺德勒茲如何以其靈魂之眼剖析尼采哲學的精髓, 更能識見德勒茲對於哲學研究的獨闢蹊徑,如何為後續者傾注一道光亮, 帶領世人探索思想的新疆域,進而對當代哲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 尼采曾說:哲學家經常「向未來伸出創造性的手」——未來之哲學家即為立法者。尼采曾提出「上帝已死」、「主人—奴隸道德說」、「永恆回歸」、「超人」及「權力意志」等創見概念,並對諸多知識領域發出批判,他的思想深具影響力,卻也讓當代哲學界爭論不休。尼采為何成為對後世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家?而究竟要用什麼角度解讀尼采思想,又如何才不會誤讀尼采的作品? & 已故法國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尼釆》這本小書中,除了針對尼采哲學有深刻的分析外,為使尼采的思想脈絡更清晰,亦詳盡介紹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主要角色說明,並收錄由德勒茲所挑選出的尼采文摘。透過德勒茲的詮釋,對尼采這位哲學大師的思想面貌,將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
【電子書】尼采
法國當代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品 《尼采》全新中文譯本面市 法國思想巨擘傅柯:「未來將是德勒茲的世紀。」 透過本書不僅能一窺德勒茲如何以其靈魂之眼剖析尼采哲學的精髓, 更能識見德勒茲對於哲學研究的獨闢蹊徑,如何為後續者傾注一道光亮, 帶領世人探索思想的新疆域,進而對當代哲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 尼采曾說:哲學家經常「向未來伸出創造性的手」——未來之哲學家即為立法者。尼采曾提出「上帝已死」、「主人—奴隸道德說」、「永恆回歸」、「超人」及「權力意志」等創見概念,並對諸多知識領域發出批判,他的思想深具影響力,卻也讓當代哲學界爭論不休。尼采為何成為對後世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家?而究竟要用什麼角度解讀尼采思想,又如何才不會誤讀尼采的作品? & 已故法國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尼釆》這本小書中,除了針對尼采哲學有深刻的分析外,為使尼采的思想脈絡更清晰,亦詳盡介紹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主要角色說明,並收錄由德勒茲所挑選出的尼采文摘。透過德勒茲的詮釋,對尼采這位哲學大師的思想面貌,將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
【電子書】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
以列維納斯的思想為骨幹,並以關注生命的尼采精神為底蘊, 從批判西方形上學所含蘊的死亡氛圍開始,提問帶著肉身超越的可能性。 在蘇格拉底犧牲自己的身體,成就理性為哲學主體之後,西方傳統哲學的超越,完成於感受及身體的缺如中。從此向度而言,如果要使人類的眼光從背反生命的超越高度,轉向自身的生命與現世的生存;那麼,藉著重新詮釋超越意涵而深入西方形上學否定生命的根源,將生存從存在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將是戮力於以人性與生命為基礎開展哲學思維的人,所無法迴避的工作。 楊婉儀專著《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秉持著對人性與生命的關懷,所涉及的不只是對於西方傳統哲學之超越的簡單否定,而是在重塑超越意涵的詮釋中,開展以「人性的超越」為名的倫理行動。本書的發展主軸,環繞對於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超越」這一概念。從對於死亡(mort)、死 (mourir)與生存(exister)的區分著手,除了劃開足以毀滅生命的死與在思想中的死亡之外,更嘗試說明思想中的死亡與生存的關係,藉以凸顯內在於人類思想中的否定性,如何成為構建西方形上學傳統的重要因素。透過對於上述三者的釐清,闡釋超越這一概念對於人所產生的影響,在呈顯肯定超越的西方思想傳統忽略生存與人性的事實中,以「人性的超越」(transcendance humaine)為名,為否定生命的西方形上學注入生氣,重新賦予超越性以新意。
【電子書】法國人如何思考?:一個知性民族的感性肖像
★法國Panorama des idées年度書籍大獎Le Grand Prix du livre d’idées ★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 2015年最佳圖書 孟德斯鳩形容法國人︰ 用嚴肅的態度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以歡樂的心情去完成嚴肅的任務。 評論家丹納說: 法國人期望的不外乎是在自己與他人心中激起令人愉快的想法。 作家帕斯卡描述法國同胞: 我所討論並非愚人,而是智者;對這群智者而言,想像力是最強悍的天賦。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掀起璀璨繽紛的法國思想, 法國人熱愛思考、熱中討論生命的美好、熱切擁抱蒙田的格言:眾人意見一致的對話最無趣! 有人說,把法國從世界舞臺拿開,我們就失去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 本書將帶你辨識這些法式思維的特點,呈現今日法國文化顯現的樣貌。 比起任何其他國家來,法國似乎特別重視知識活動,特別是公眾生活中的知識活動,而且這種精神不限於高級知識分子,更遍及每個法國人。法國人對於法國民族的道德與知識高度極有自信,深知法國文化與思想傳統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因而其思維方式也展現出一種大國氣派:當他們發言時,不只是為法國人發言,更是為全人類發言;當他們思考時,不只是為法國人思考,更是為全世界思考。 他們喜歡把如吃、穿、說話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理論化;強調理性及精準表達;擅長建立宏大的理論框架,但有時流於小題大作;訴諸自由、平等、理性等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思考,但傾向忽略個別情況;運用善/惡、文明/野蠻、進步/墮落、保守派/改革派、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等二元概念。對法國人來說,思想本身、思想的實踐與對思想的表現,三者息息相關,因而他們透過節慶、紀念活動、遊行、請願等社會與文化活動及儀式,在生活中落實他們的思想傳統所追求的理想與價值,並表現出一種特屬於法國人的優雅與從容,這構成了法國這個知性民族的形象。 作者從各時代政治人物與知識分子的著作、歷史書寫、小說、報刊中辨認法國思維傳統的特性,他認為過去幾百年以來,法國思維主要展現了五種特徵:一是有強烈的歷史性,他們經常回顧、引用歷史為自己的觀點背書,並將之延伸發展;二是有強烈的國家與群體認同,因而傾向公開辯論,這也成為其哲學討論美好生活的基礎;三是相信強烈的信念值得以生命實踐;四是相信知識活動有一部分就是要向群眾溝通專門知識;五是擺盪於理性與想像之間,例如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盧梭的理想熱情之間。 作者追溯這些特徵的思維根源及演變,他認為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我思故我在、演繹法等,代表著法國思維中的理性特徵。笛卡兒認為真理必須透過對一切知識、觀念、經驗的不斷懷疑才能獲得,其理性方法將哲學從宗教中獨立出來,揭開了現代哲學的序幕,再經由19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20世紀的共和理想、共產主義等,傳遞至今日法國人的思維與語彙中。 理性的底下,也存在著對超自然力量與神祕事物的興趣。從拿破崙、戴高樂到密特朗都曾尋求占星師給予對於公私事務的建議,法國人每年尋求占星師協助的次數達千萬次以上,每年出版的占星類書籍則有六百萬冊之多。上溯至啟蒙時代來看,作者認為伏爾泰之相信世界的形成有一定規則,背後自有上帝的智慧和設計存在,此一自然神教觀點其實有著傳統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啟蒙時代知識分子對於人類能夠改變環境、邁向進步的觀點,正是建立在此種信仰上,亦即,有神祕意味的自然信仰不僅與啟蒙理性並存,更為啟蒙理想提供了一種內在動力。 本書探索名為法國的思想宇宙之中種種不同面向,特別著重幾項歷久不衰的特質與其演進歷程、在今日文化顯現的樣貌,並闡述心智活動如何(與為何)在法國公眾生活佔有獨特一席之地。除了描繪法國人看待世界和表現自我的多種管道方式,最終目的希望能如書名所言解釋法國思想,包括他們偏愛的概念、框架、模式,特別是對於形式的熱愛,以及他們對國家歷史有強烈認同感,追求共和理想、好辯好思考,好使用抽象概念和二分法,但又容易陷入矛盾,對資本主義懷有敵意等,這些都可做為理解今日法國人的焦慮與樂觀的起點。
【電子書】自願為奴
是人民放任暴君橫行, 造成自己被暴政壓制的結果。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們,願意容忍一個統治者的暴政? 為什麼人們悲慘地生活在奴役之下,卻不願起身改變? 如果連動物都無法忍受失去自由, 人,為什麼喪失了欲求自由的本能、放棄自由的天性, 無感於支配與順服,甚至終於生而為奴? 〈自願為奴〉是少年拉.波埃西一篇探討自由與權力的短論,這篇論文寫成之後未曾正式出版,但自一五七四年開始,卻被許多反對教權與王權的文章不斷引用而流傳後世,可說是法國近現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文獻。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也因為這篇文章,而與拉.波埃西成為摯友。 拉.波埃西所處的十六世紀法國,正值歐洲文藝復興風起雲湧之時,同時也是一連串宗教改革,教權、君權以及國家主權的討論逐漸展開的時代。不管是面對教會或君主的權力,拉.波埃西相信自由是人的天性,臣服於暴政的壓迫與奴役,只有可能是因為習慣,以及不自覺於被奴役。除此之外,愚民、造神與利益,也都是統治者悄悄播下的奴役的種子。 對拉.波埃西而言,改變無須流血,只要人民收回賦予統治者的權力,只要想起自由的美好,只要有恢復自由的意願,以非暴力與不服從的方式反對暴政,你我就脫離了奴役。而拉.波埃西召喚著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天性,也將持續為台灣的公民社會發出「生而為人」的吶喊,開啟一場思想的革新與意志的革命。 本書特色 •原典翻譯:由法文直譯、校訂,選錄三大版本重要箋注,另加入譯者針對原文用典、重要哲學概念之詳細譯註與說明。 •經典導讀:收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洪世謙老師專文導讀。 •抗爭手冊: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黃厚銘老師有關「非暴力抗爭」的深入分析與教戰守則。
【電子書】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
台大哲學系 苑舉正教授 親譯 深入分析導讀,重現超越時代的人文關懷 閱讀盧梭政治理論的核心之作,重新審視自然與平等的真諦 《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一書收錄的兩篇文章,為盧梭早期的重要論述。〈論科學與藝術〉一文原為盧梭為參加第戎學院徵文比賽所撰寫的作品,在以追求科學發展為社會主要氛圍的啟蒙時代,盧梭敢於反對視科學與藝術為「全民運動」的理念,質疑科學與藝術對文明與道德的正面影響,提出「科學與藝術無助於風俗的淨化」的論點。論文一經發表,不但大受評審青睞,更獲得第戎學院論文獎首獎。五年後,盧梭再次參與徵文,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文,闡述剖析人類不平等的因由,並探討社會的形成如何趨使人類與原始的良善漸行漸遠。 有別於當時對科學啓蒙的樂觀主義,盧梭兩篇論文皆以對「人」本身的關懷為基礎,反映出他對人類自詡的文明抱持的「自然完美論」及「歷史悲觀論」,也呈現他的政治理想「政治神權論」。盧梭認為「自足」是原始人的習性,也是人性的典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破壞自足的歷史」,充斥著人與人之間的交相爭利。他悲觀失望地表達對於人失去的自然善良所抱持的遺憾,認定原始人的純真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因此,他期望不平等的結果,能透過政治典範,在公民社會中被制度化成為受法律保障的「公民權利」。 透過對「科學」、「德行」以及「人類平等」等問題的批判,一生以身為日內瓦公民為榮的盧梭,憑藉著優雅的文采與勇於批判主流的敢言精神,成為啟蒙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電子書】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
本書是漢語學界第一本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出發,系統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思想大師拉岡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以拉岡著名的《文選》(Écrits)為解讀對象,深入解析了拉岡哲學複雜的學術背景,並以他獨有的顛覆式的歷時性關聯,說明拉岡與超現實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和語言學結構主義等學術思潮之間的承襲關係。 筆鋒所及之處,作者以通俗生動的文風言說著難解的魔幻拉岡哲學。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拉岡哲學在當代之所以顯要,並不在於他片面而深邃的思想性和非普世性,而在於它無疑就是每一個不想靠自欺活著的人必須內省的一副清醒劑。 本書特色 ◎第一本漢語學界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思想大師拉康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
【電子書】思想史3
《思想史3》主題為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專號,共收錄論著4篇,研究討論1篇。 & 本期有三篇文章討論盧梭政治思想在中國與日本的早期詮釋與受繼。此三文各有所長,但都集中於討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尤其是其中最具魅惑力與爭議的概念:普遍意志(volonté générale)。 & 王曉苓〈盧梭「普遍意志」概念在中國的引介及其歷史作用〉是一篇分析精細且具歷史縱深的精采論文。王文認為,十九世紀末日本人中江兆民精到的漢文譯本《民約通義》開啟了中文世界對盧梭政治思想的關注與討論。循此,王文約略依清末、民國、1949至文革、1990年代後等四個時期,分別列舉、闡述幾位具代表性人物。論文的前大半部依序討論梁啟超與汪精衛,嚴復、章士釗、張奚若,何兆武,王元化等人對「普遍意志」的理解與爭論;是精細的文本分析。 & 王文認為,盧梭的政治思想,尤其是「普遍意志」概念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彰顯人不可讓渡的自然主權—因此可能主張激進民主;另一方面,它又強調政治社會中的成員,也就是公民必須服從普遍意志的指揮—因此可能形成極權統治。這個兩面性導致了歷來中文世界對盧梭理解的分歧。 & 王文最後從時代背景、政治議程以及政治環境的變遷等外部因素,論證上述各家對於盧梭思想理解的差異。從君主立憲到革命,從相信進步的人民民主到反左,在不同的政治光譜下,反射出盧梭的不同樣貌。總之,王文是篇黑格爾式的思想史論文,以後世、歷史後設的立場,逐一審視主要闡述者的理解、翻譯、衍伸及其闡述的時代背景。在一種「全知」的眼光下,希望對過往的詮釋文本投以時代性的理解。 & 范廣欣的〈盧梭「 革命觀」之東傳:中江兆民漢譯《民約論》及其上海重印本的解讀〉是問題意識清晰,論理強勢的學術文章。范文認為,盧梭政治思想並不強調革命,並不鼓吹消滅君主統治。那麼,范文問道:「近代以來中國人是怎樣通過閱讀《社會契約論》發現了革命呢?」這問題等於暗示、追問了中國近代革命意識的起源。根據范文的理解,此間與中江兆民翻譯《社會契約論》,也就是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的《民約譯解》密切相關。范文大量利用中江兆民自己在譯本中所加入的個人意見-〈解〉-,企圖說服讀者,中江兆民以相當迂迴、夾譯夾注、幾近微言大義的方式, 逐漸將盧梭的「反對君主專制」,往「否定君主制本身」推進。 & 范文進一步論證,中江刻意使用「黨」一字來表示‘society, aggregation, association, community, union’等多種不同概念,明顯帶有革命黨的修辭意味。相較於王文的歷史縱深,范文完全集中於中江兆民文本的內外部分析,特別注意中江遣詞用字的意旨。但范文也注意到《民約譯解》在中國以《民約通義》重印面世時所發生的文本再造,尤其是重印版的序言,較諸中江激進,根本就是「徹底否認君主專制,而承認革命的正當性」。換言之,從日本的《民約譯解》到中國的《民約通義》,中國近代的革命思想依著這份亞洲的盧梭文本而生長。 & 蕭高彥〈《民約論》在中國: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考察〉是篇方法論意識極為清晰的論文。上述范文的論述重作者認定的正確的、非革命的盧梭,對照中江文本不狃於時而造作出的潛在的革命話語,以及此話語在晚清中國情境下的放大。如果范文可看成史特勞斯式的(Straussian)的文本解讀,蕭文則是自承、自省的史金納式(Skinnerian)思想史書寫:以翻譯文化理論來平衡史金納方法論中的主體意識與作為,而凸顯在地文化條件所釀醞的新種政治語言。 & 蕭文的分析對象以中江兆民、楊廷棟、劉師培、馬君武為主,說明這些譯者及其文化在特定條件下所構思的翻譯策略與概念傳遞,創造出甚麼政治想像。以中江為例,他「君」「邦」「民」「士」「臣」等詞分別代表sovereign, power, people, citizen, subject等等,顯然是以儒家政論來安置新的、未來的政治秩序想像。 & 但蕭文的目的不止於觀念的比較,而進一步指陳,這些特殊的翻譯可能指向何種政治議程。中江兆民以「君權」翻譯sovereign,少了「主權者」這抽象的概念,導致了「以人民自為君主」遮蔽掉了「以人民自為主權」。其結果,傳統的個人君主統治制度在《民約論》裡變成不可能的選項。這其實反倒相當呼應中江在譯著裡強調的「民約」主軸。蕭文最精采的分析應該是有關楊廷棟的部分。 & 從上述王文或范文的角度看,楊廷棟的翻譯顯得粗糙且錯漏百出。但蕭文以文化交會暨脈絡化方式來理解楊廷棟,反倒得出令人驚喜的文本詮釋。蕭文認為,關鍵在於楊廷棟以「公理」來翻譯「普遍意志」。這固然使得盧梭文本可以與傳統儒家清議概念疏通,但更重要的是,它「將盧梭的『民約』」「轉化成一種憲政主義論述」。這顯然也與楊廷棟強調輿論、議會或「集言之制」互為表裡。用更簡潔的說法就是,楊廷棟將盧梭洛克化了。而到了劉師培、馬君武等革命派,他們則強調危急時刻的「特別會議」,普遍的平等觀念,以及人民的權力等等指向在清末政治情境下的革命正當性話語。 & 尤其是馬君武以「帝權」來指涉人民主權,顯然「超越了中江的語彙系統」。上述三篇文章分進合擊,將以「民約」、人民主權等概念為主的中國近現代政治語彙,甚至文化傳遞的研究做了具有多重對話效果的精緻展示。無論後繼研究者對這些論文評價為何,任何超越企圖,都必然具相當挑戰性。 & 林正珍的〈分裂的亞洲認同:近現代東亞世界觀的對位式呈現〉主題與前述三文相當不同,文類風格也完全迥異,但所論時代與社會則高度重疊,對研究近現代文化思想者,這四篇論文之間應該有相互印證啟發之用。林文提示道,相較於中國天下觀的限制,亞洲的亞洲概念是日本文化特殊論的產物。此概念一方面顯示出日本國族在既有的,亦即西方中心、資本主義的世界史框架中,追尋主體的努力,另一方面則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理性化或合理化接榫。 & 這是相當精確也深具啟發的觀察。此外,林文仔細描述了日本思想界如何在近六十年從新亞細亞主義,也就是自任融合東西文明的角色,逐漸轉向多元與自省的亞洲觀。此一宏觀的歷史態度之考察,應該可以提供中日近現代比較史或交流史的研究者一個思考背景。 & 多元思考同樣是戴麗娟〈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近三十年的重要著作與討論〉一文的重要元素。戴文詳細介紹法國史家對於何謂歷史記憶所進行的發明、寫作與反省。根據戴文,歷史記憶就是相對於學院歷史書寫的歷史。它是民間的、多樣的、地方的、分散的,甚至是個人的。換言之,我們現今所懷抱的性別、階級、國族等等認同,很可能有相當程度,來自非學院歷史的建構。這個認定或觀察,就是歷史記憶研究的起點與主要內容。 & 這既是學院歷史的反省,也是學院對非學院書寫的介入。但是,誠如戴文所精確交代的,此一學院歷史的反省與介入—「記憶之所在」,也可能成為非學院、民間、或媒體所欲收編的「所在」。本文是中文世界少見有關此一主題的詳盡介紹,相信它對中文世界西方現代史學史相關研究應該會有長久影響。
【電子書】回應他者:列維納斯再探
本書以宏觀的視野、精闢的見解、洗鍊的文字,切入當代應迫切重視的「回應他者」議題,不但鉅細靡遺地介紹與探討列維納斯的思想精髓,也呈現作者別出心裁的洞見。全書分二大部份,貫穿列維納斯所有重要著作及論點。第一部份深入檢視列維納斯思想中政治、美學與主體等核心的倫理議題;第二部份則是藉由列維納斯與其他思想家的比較或對話,並與當前思潮所關切的重大議題,如暴力、離散、記憶、愛、幽靈、敘事、儒學與全球倫理等,以並置、交鋒、激盪、纏繞、協商、交織,開展出列維納斯思想的當代貢獻與新局。為何應閱讀列維納斯思想的五項具體理由1. 為生命開展出一種全新激進的哲學思維模式。2. 回歸「我」與「他者」的原始倫理友善關係。3. 避免當前後現代主體的過度美學差異化現象。4. 教導我們「為何」與「如何」積極介入日常政治。5. 提升全球化冷漠競爭時代中逐漸被忽略的關懷力。本書特色1. 國內第一本系統性析論(後)列維納斯思想及其對二十一世紀影響與啟發的專書。2. 全書架構緊密完整、文字精練清晰、論點新穎詳實,將艱澀的生命哲學,融入有趣的生活議題與哲學思辯。3. 作者提供「先見林,再見樹」的導論,言簡意賅的普哲語言去蕪存菁,釐清當代理論叢林中五種不同「他者」的家世背景,並逐一介紹列維納斯哲學中九項核心概念,引導讀者親近列維納斯思想。4. 列維納斯主要著作目前仍無中譯本,本書附錄附其代表作《整體與無限》〈形上學與超越〉一章的中譯,協助讀者進入其「他者哲學」的原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