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
本書提供完整且深入地介紹族群、文化、語言教育的理論基礎、政策發展與實務規畫,能提供讀者對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歷史?向與實務橫向面之深度理解。 本書也帶領讀者進入族群、文化、語言教育的實踐歷程,透過族語教師的生命故事敘說,了解族語教育發展困境,明白族語教師的堅持與使命,希望能感染更多關心原住民族群發展之讀者,一起探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的意義。
【電子書】回家
離散總有挫傷,回家原就艱難。 天亮時,世界還會是一樣嗎? & 深刻刻畫來去台灣的越南移工,在遷移與返鄉中拚搏的片刻人生。 & 越南,夾雜歐洲與中國殖民色彩的國度,幾年前景氣剛從金融風暴中復甦,商機無限,民間消費蒸蒸日上。這裡,是大宗海外移工的根據地。 他們是穿越國界的積極行動者,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盤算利害、作出選擇,並大膽付諸行動。只是他鄉異地,鬼影幢幢,封閉的勞動環境、不穩定的居留身分、有限的社會網絡、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等結構性因素,都成為旅程中不可知的人為陷阱。險境無以迴身。 & 曾經,「家」是在海外打拚的他們守護的目標,但回家的路,卻是那麼漫長迢迢;縱使回家,家從來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內在既是支離破碎,也是糾結網羅……
【電子書】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長達八年, 密切關注、貼身接觸東南亞移民移工的第一手觀察 「他們是在『我們』裡面的異鄉人,但卻像默片裡的遊魂。」 ──駱以軍(擔任「移民工文學獎」評審時有感而發) 你知道「東南亞」在哪裡,包含哪些國家?還是一想到東南亞,只想到越戰、人妖、椰子樹嗎?你知道台灣有100萬來自東南亞或者與東南亞有關的人?台灣明明距離東南亞這麼近,我們卻如此陌生,這是為什麼呢?家鄉貧困,不得已拋家棄子到外地打工謀生,自古有之,而在交通便利的現代社會,這種狀況更常見、數量也更大,而且常常跨越國界。這些人,我們稱之為移工(Migrant worker),也就是俗稱的外籍勞工。 身在台灣的我們,很難迴避與東南亞移民移工相關的人事物,幾乎每個台灣人都有機會接觸到東南亞朋友。然而,我們會學習相對遙遠的德文、法文,卻不太可能學習印尼文、越南文、菲律賓文、泰文、緬甸文……這又是為什麼?是不是有莫名的歧視隱藏在我們心中而不自覺,甚或不以為錯誤? 時序回到2013年8月11日,伊斯蘭教開齋節後的第一個星期假日,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移工聚集在台北車站。一位帶著家人從台南到台北旅遊的檢察官,忿忿地形容「台北車站已被外勞攻陷」!後續引發一連串激烈的口水戰。如果試著理解開齋節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節日,好比華人的農曆新年、基督徒的耶誕節,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的二十萬名印尼移工,經歷了日間不可進食飲水的三十天齋戒月之後,能在這個星期天短暫見見同鄉、說說鄉音,這樣的情形有那麼難以理解而需要被撻伐嗎?而交通便利的台北車站,對於薪資偏低的移工來說,恐怕也是唯一可選擇的相聚地點。只要有心包容,將這個節日也納入我們的節慶規畫,何樂而不為? 千百年來,台灣一直是混血的島嶼,不同文化與血緣的碰撞,造就了今天的我們。台灣人應該彼此多元包容、心胸開闊,在對待所謂的「老外」和東南亞移工時,一樣有人情味,誰都不該騎在誰的頭上。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追求正義,何能要求別人對我們正義?──張正
【電子書】你也能當包青天:中國古代犯罪偵查實務與理論
西方有福爾摩斯,東方有包青天,本書在手, 讓你超越狄仁杰,成為中國古代第一神探! 本書收錄著名古籍:《洗冤集錄》、《棠陰比事》及《折獄龜鑑》等書中的司法案件,除了對古文詳加解釋外,更仔細分析其中的鑑識科技、法醫學理和犯罪偵查的技巧,最後搭配今日真實發生的相關案例。讀之將能身歷其境,讓你輕輕鬆鬆穿越古、今犯罪現場! 內容多採自正史,兼採野史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確實,如不讀書萬卷,長期累積,實無法如此呈現;而且取古映今,懇切的想啟發偵查工作人員,以提升偵查能量。 警察局淡水分局副分局長 孫鍾傑 一段段蘊含豐富學理的故事,若能藉由此類書籍的推廣,讓廣大讀者更加瞭解犯罪偵查與預防等學理與作法,不僅有益於個人犯罪預防觀念與知識之增長,對於社會治安的維護,正也是一股安定的力量! 刑事警察局偵查科科長 林信雄 雖然古時候沒有指紋、DNA、微物跡證等鑑識科學,也沒有監視系統、通訊監察和電腦網路等偵查科技,但其實偵查原理是相通的,都會用到情報收集、現場查訪、埋伏守候、偵訊嫌犯等偵查措施,再透過細密觀察、鍥而不捨的態度,不排除任何可能,追查各種線索,方能使案情有所突破。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系主任 廖有祿
【電子書】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裡的情與色
它是時髦的玩意,也是古老的需要,由本能與文明交尾而成, 必要時道德擔綱領銜主演,而性別、權力與床榻都為之傾斜…… & 「明清筆記小說裡的性或情色故事,記錄了在矛盾和衝突中翻滾浮沉的華人男女所曾有過的快樂與痛苦、好奇與興奮、羞愧與憤怒、聖潔與卑污、吶喊與呻吟、殘酷與慈悲、陷溺與解脫, 它們是我們理解漢民族在『性』字這條路上,有過什麼『心』路和『生』路歷程的珍貴材料。」 ──王溢嘉 快樂與痛苦、陷溺與解脫、好奇與興奮…… 羞愧與憤怒、吶喊與呻吟、殘酷與慈悲…… 人類的性發展史,便是一部身體本能與道德文明互相拉鋸與妥協的歷史! & 偽處女、三十秒、變裝后、受虐狂、腋魔俠…… ──無論啥性別、何貴賤、奇物種,在「性」前面,完全平等,世界大同! & 八卦數字周刊、深夜解碼頻道、被挪去考試用的健康教育課程、好奇卻總被斥喝「小孩子不要亂問」……懵懂對於性的啟蒙,愈是避而不談,愈是引起窺探的慾望,窺探甚至成了人們「認識」性的主要管道──春宮畫vs色情片是一種管道;明清筆記小說vs周刊腥羶報導則是另外一種:前者提供肉體的窺探與模擬,後者是想像心靈的奔騰與騷動。 & 王溢嘉從明清筆記小說著手,羅列156篇明清筆記小說,性向不拘,對象不限,現在看來仍麻辣的禁忌話題,原汁重現,篇篇直指漢民族性愛情色的放浪與隱諱;旁徵博引數十篇淺顯論述,以色彩學上如彩虹般的「演色表」,堆疊人間性事中,由不同比例的男人、女人、生殖、競爭、利益、道德、權力等幾種原色配演,交織出錯綜複雜的中國性文化,以及繽紛多彩的心靈結構──讓人「五味雜陳」的性,正恰是因為它的「五色雜陳」! ★ 王溢嘉論情與色── 【性壓抑vs性放縱】 「不同的原色在不同的比例下,結集配演出涇渭分明的兩種性文化(放縱與壓抑)。它們可說『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形同冰炭,勢如水火,但卻同時存在於自古以來的中國社會裡,所不同的只是彼此間的消長形勢而已。」 & 【性權力vs性暴力】 「權力的走向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從演色的觀點來看,當『權力』與『女人』有較大的結合時,則它會賦予『女人』較多追求『快樂』的自由,壓抑『男人』因性『競爭』而產生的嫉妒……這個由男權所鋪就的床榻的確相當傾斜。」 & 【輕舔絲絨vs斷袖之癖】 「在男同性戀裡,喜歡年輕俊美的性對象、雜交、性剝削與性交易的色彩都頗為濃厚,而它們在女同性戀裡則很少看到。這……男同性戀者所顯現的是男性性行為的本質,而女同性戀者顯現的則是女性性行為的本質,在情色圖譜的邊緣地帶,我們看到了屬於「中心」的某些東西。」 & 【陽具焦慮vs真假處女】 「中國男人在性方面有一籮筐的焦慮,包括對自身陽具及性能力的焦慮、對性行為為健康帶來戕害的焦慮、被去勢的焦慮、對女性性能力的畏懼及被妻子背叛的焦慮等。……純粹是來自男人將陽具視為『雄風』或『男權』象徵的心理。」 & 【藍色小藥丸vs臥室房中術】 「在琳瑯滿目的壯陽補身藥物中,中國比較特殊的是用童女月經及童男尿液煉成的紅鉛丸與秋石散,它們固然反映了中國人對生化學的某些基本概念,但更反映了中國補養學派想從生命力旺盛的童男童女身上擷取青春之泉的意圖。」 & 【裹腳小金蓮vs貞節大牌坊】 「將全蓮和牌坊擺在一起,我們就看到了矛盾──一方面將女性身體情色化,另一方面又將女性身心非性化的矛盾,它反映的其實也是男權社會對女人的矛盾心思和要求。……一方面要女人滿足男人的情慾,另一方面又要女人壓抑自己的情慾。」 & ★ 縱橫兩岸文壇,知名作家王溢嘉,有鹿全系列作品── 《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讓你照亮生命; 《別白忙了,兌現創意才是王道!》讓你創意無限; 《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讓你解讀人性; 《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讓你縱橫兩性; 《莊子陪你走紅塵》一本最好讀實用的莊子工具書! 《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打破迷信!
【電子書】Girls and Media:Dreams and Realities
INTRODUCTION & The role of media in any society is vital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rands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in a vibrant 21st century Asian city. Hong Kong with its free-market economy and urban bustle is a perfect place to observe this in action. But Hong Kong is also deeply conservative in many way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family values, and the presence of overtly sexualized images in advertising sits uncomfortably with the values of modesty and traditional sexual mores that exist there. Young girls are also discovering their identities like any other groups of girls in the world, and often this journey will not be easy. & This book deals with media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media representations influence girls in Hong Kong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this ubiquitous presence.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readers could examine and understand how tween girls and teen girls in Hong Kong interact with the media and how they interpret the messages from the media. & The observations found in the studies are also valuable to parents, educators, and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girls; and we hope that responsible marketers and educators can use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to communicate with girls in ways which can improve their well-being.
【電子書】誰說仵作不科學?:古代刑事鑑識實錄
本書收錄著名古籍:《洗冤集錄》、《棠陰比事》及《折獄龜鑑》等書中的司法案件,除了對古文詳加解釋外,更仔細分析其中的鑑識科技、法醫學理和犯罪偵查的技巧,最後搭配今日真實發生的相關案例。讀之將能身歷其境,讓你輕輕鬆鬆穿越古、今犯罪現場!
【電子書】擁擠的灰色愛情世界:「五四女作家」小說之愛情書寫研究(1918-1936)
走進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的愛情世界 五四社會鼓勵女性「進步」卻又要求女性盡職扮演「賢妻良母」的矛盾期待,使得「婚戀問題」成為知識女性的重大考驗。正是由於中國五四婦女解放運動有著工具性意義大於主體性的特點;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愛情」在當時身為高級女性知識分子的五四女作家們筆下總是充滿灰色的憂愁與掙扎,全然不見玫瑰色的浪漫與憧憬。與五四男作家們相異,五四女作家總是不得不在父家、夫家之間試圖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本書即以此為題,利用五四時期重視的「婚戀問題」為中心,試圖爬梳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等七位五四女作家小說中所呈現的婚戀議題,期能以此挖掘出女作家們的性別主體性思考。 本書特色 以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等七位五四女作家小說中所呈現的婚戀議題,挖掘出女作家們的性別主體性思考。
【電子書】明天開始,我要穿紅色:追尋生命自由的勇敢女性
紅色,會對人散發出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沒有一種顏色像它這樣,代表著熱情與愛,不過,也代表了攻擊和危險。穿紅衣服的人,他身上的紅色會凝聚所有人的目光,展現出自信與對生命的熱情。 有許多現代的女性,正在追尋能使她們的女性特質取得平衡的生活形式。在這條追尋的路上,本書作者雅諾許女士陪伴著這些覺醒的女性。她讓婦女們省察到,自己能如何深入處理自己的女性特質,並且使他們產生勇氣,為自己的人生揮灑新的色彩。 紅色,還代表了改變與出發。紅色可以是:到此為止,不再繼續。類似紅燈的意思,在遇到危險的狀況時,迫使我們停頓下來。紅色,也代表了愛情──雖然這個愛在日常生活的摧殘下幾乎消磨殆盡。然而,每一個女人都有權力為自己發聲說:我決定要追求能為我的生命帶來能量與生活樂趣的力量!我想要成長,我想要擴展自己的生命,而且明天開始,我要穿紅色! (本書每一部後面的「默想與討論」單元,係由本社總編輯吳信如依照各章內容與台灣婦女情況設計規劃,也可供聚會與讀書會使用。)
【電子書】H7N9病毒與人類面臨的危機
★ 以科學角度解釋流感世界大流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讀完本書,對流感有著更深、更正確的認知。 根據中國大陸廣播網報導,在2013年7月20日北京市衛生局通報,河北又新發生一起H7N9禽流感病例,目前患者在北京朝陽醫院救治,病情嚴重,同時在廊坊活禽市場檢出H7N9病毒。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布的最新研究指,根據A型禽流感H5N1的季節性流行趨勢,H7N9可能會在2013年秋季再次出現,但研究亦表明,H7N9在人類中感染的致命率較H5N1輕微。但中國大陸的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雜誌網路版發表報告指出,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全面研究發現,病毒有可能經由飛沫「高效傳播」,這意味全球對此病毒株須加強預防。 自從2003年開始H5N1禽流感病毒株擴散至全世界,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宣布H1N1病毒株屬於流感世界大流行的病原,風聲鶴唳之下讓一般人產生錯誤認知以為凡是禽流感病毒對人類都很危險,前不久台灣鴨子身上出現有禽流感病毒株H5N2,引起大眾驚恐,又經由網路消息隨興誤導,結果無辜折損一位防疫局長,真相是H5N2從未有傳染給人的事實,這股莫名的恐懼大部分是因為一般民眾缺乏科學知識,又無心尋求真正瞭解,以訛傳訛之下,風吹草動反而造成大家心懷不安,以為台灣是危險之地。&
【電子書】女生愛男生:性別平等教育
當年寫此書時,書中一些父、母、老師的角色,全是我婦運同道的化身,有些人至今還堅守崗位,帶領更多的年輕人,為打造一個更平等諧合的社會而努力。這十五年來,由於不少保障婦女的法律修訂和制訂成功,所以本書做了不少更正,女性政治家、企業家、軍人以及各行各業中人才輩出,不勝枚舉,十分令人欣慰。她們獨樹一幟,樹立典範,讓後來的女性可以效法甚至超越。--------摘自〈改版序〉 本書特色 ◎全國第一本性別平權教材 ◎14位編輯顧問集思廣益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著眼,打破歷來「男尊女卑」的性別迷思及「男強女弱」 的性別刻板印象,帶我們重新認識性別平等之真諦,繼而建立正確的性別平權觀念。
【電子書】隱形生產線Hidden army of labour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來自天津的李然原是鐵路服務員,自認出身城市是見過世面的人,因為不滿於國內現狀,他決定透過仲介出國「掙錢」。沒想到借了一大筆錢讓蛇頭安排,到了國外,一切盡不如預期。輾轉曲折的打工經歷,從電子零件大廠、食品加工廠、花廠、拾貝到販賣盜版光碟,沒有「身分」的人,注定得不到與勞動力相對平等的收入;各種仲介、工頭、房東的層層剝削。艱辛的路上也結識不少海外打工的同胞,每個人都是負債累累地咬緊牙根地苦撐,只為能給遠在家鄉的親人寄上微薄的薪水,盼望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這是在社會檯面下一群隱形勞動者的處境,他們為經濟繁榮的貢獻超乎我們所想像,同樣生活在文明開化的城市中,當我們在逛超市、購物消費,他們的生活卻暗無天日,每日往返於住所和工廠,只能趁休息的短短幾分鐘偷閒打盹,磨耗生命。今日,全球化的論述已成為最熱門的市場語言,全球資本不需人類的面孔,即可在一觸指尖之際周遊世界。跨國企業之間金融的流通,從不需受制於國界的管制。然而,全球化僅僅帶來了資本的自由。人民──上千萬尋求生存,尋求庇護的勞工卻只能前仆後繼地湧向看不到未來的悲慘命運。本書特色 *從電子零件到食品加工甚至海濱拾貝等,看似文明的現實國度下,原來竟還隱藏著這樣的黑工大觀園!*改編自非法勞工紀實報導,一則活在文明社會底層下的幽靈人口故事。*原報導《Chinese Whispers》曾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白曉紅是一位充滿勇氣和執著的作者;她的暗訪調查是揭露英國華裔勞工苦難的先驅」 --- David Leigh ∕〈衛報〉調查部編輯
【電子書】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從關懷弱勢、倡導環保、監督政府的非營利組織,到2013年8月3日25萬白衫軍促成軍事審判法改革,都是公民社會理念的實踐,也都是非由政治動員、代表自身覺醒的動態文本。 因此,「公民社會」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現實的構成部分,並且一直在台灣社會運作不息。甚至被多數台灣人視作為理所當然。 愛德華茲他念茲在茲的,乃是這個「大理念」如何實際改善全球人類的生活品質,同時形成一股促進制度性改革的草根力量。了解此一觀念的複雜內涵,並在生活周遭觀察各種與它相關的現象,乃至親身涉入了其所蘊涵的實踐行動。以本書所探討的方式而言,「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有助於同時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 我們期待讀者閱讀本書,除了汲取知識的養分外,若能回饋到以行動灌溉台灣公民社會的幼苗,並協助其繼續成長茁壯,共創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電子書】從情慾、倫理與權力看香港的兩性問題
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何式凝與曾家達對情慾、親密關係、同性戀、權力,以及身份認同等議題非常關注,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發表了有關文章。這些研究報告和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在學術期刊裏發表,但許多研究對象卻是香港的華人,這些議題更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所以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以中文出版,期盼能創造更廣闊、包容和開放的討論空間。兩位作者更希望讓精英論述能融入生活世界的討論裏,從而豐富生活世界的體驗,令這種思維在生活世界裏更流通。這本書結集了兩位作者在回望自己曾走過的學術路程中,在不同階段的轉變、調整和反思。本書共分四部分,包括身體、身份認同與權力、多元性關係及慾望。
【電子書】情義相挺一甲子:救國團義工英雄傳
義工是救國團最重要的資產!從民國41年蔣經國先生創立救國團開始,就有一批批忠肝義膽、響應救國團成立宗旨的義工同仁,在社會各角落,忠實追隨團的帶領,在各種服務性、公益性、教育性、健康性活動中,默默地盡己所能,犧牲奉獻。不論活動大小、服務性質,他們永遠「走在最前頭,做到最後頭」。因為凝聚成千上萬義工的智慧、心血及精神,救國團成立至今一甲子,仍屹立不搖,為同類社會團體中之標竿!展望下一個六十年,義工們仍將不計回報,樂在服務,風雨同舟,情義相挺!本書義工英雄社會服務類呂兆宗 林嶺旭 邱廣友 李詩綱 陳憲義 吳桂森 郭紀鳳珠 王美只活動服務類蔡翠釵 陳喜彥 林金印 林智隆 張少熙 葉樹涵 賴信宏輔導服務類陳映雪 潘家群 趙詠鋒 蔡莉莉 陳義雄學校服務類劉 智 林繼生 費吳琛其他類宜蘭市團委會
【電子書】蘋果密碼:性別社會學
婦女解放的鬥爭目標從來就不是「男性」,而是「性別壓迫」。今天的「男女平等」是女性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社會實踐,也是爭取社會和男性對自己人格價值的真正認同和正確評價的政治活動。而這同時也是衡量社會和人類解放程度的天然準尺。畢竟男權專制在把女人異化為女奴的同時,就意味著男人的母親、妻子、姐妹和女兒都是奴僕,那男人自己還能是「自由人」嗎!對此,馬克思早已有言在先:「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就社會性別關係而言,可說:女性的自由發展,是男性和整個人類自由發展的條件!
【電子書】上癮的真相:青少年上癮問題及邁向康復之路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沒問題,當這個社會成為上癮的社會、當孩子面臨各種成癮的挑戰時,親愛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嗎?◆感染病菌知道找醫生,但是染上毒癮了怎麼辦?◆當孩子染上毒癮,為什麼父母總是最後一個知道?◆孩子沈迷網路遊戲不吃、不喝、不睡覺,該怎麼辦?◆孩子上癮是父母的錯嗎?為什麼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癮? ◆當孩子不聽我說話,該如何與他溝通?其實這些都有答案,但是你必須先勇於面對「上癮的真相」!現今的社會,青少年上癮問題非常嚴重,網路、毒品、煙酒、色情……無所不在的誘惑,讓孩子們隨時都面臨上癮的危機。當青少年毒癮、網路癮的氾濫已接近「動搖國本」的境界;當學校、政府、家庭對青少年問題既無奈又痛心;本書猶如黑暗中的曙光,提供一個方向,那就是:唯有父母認清上癮的真相,才能幫助青少年脫離「癮」的轄制。本書作者曾是一位因為孩子染毒而陷入黑暗的母親,為了幫助孩子脫離毒癮,她深入瞭解青少年上癮問題,全心投入上癮問題研究,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最後在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下,經過無數黑夜的哭泣與掙扎,終於成功幫助孩子戒除毒癮,重獲新生。作者透過資深廣告人的生動文筆、社會學者的觀察剖析、傳道人的宗教情懷,更重要的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毒癮搏鬥的心得歷程,讓這本書成為許多家庭的祝福!在書中,她結合了國內外戒癮理論與真實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沒有什麼成癮是無法治療的,關鍵在於父母是否勇於面對,並且用對方法。這是一本家庭必備的「抗癮之書」,也是一本實用的輔導手冊,內容包括:為何青少年比較容易上癮?什麼是「上癮」?如何預防?如何與上癮者溝通?如何治療?如何邁向康復之路……等等,讓我們對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學習更多有用而正向的溝通技巧。如果你曾經為了孩子的背逆流淚、心碎、擔憂,甚至求助無門,如果你願意成為這個世代青少年的守護者,這本書不僅提供方法,更能成為你隨時的幫助。不要以為自己的孩子不會上癮,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讓人上癮的社會。那麼,親愛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嗎?本書特色作者深入研究青少年上癮問題多年,並親身經歷自己孩子的上癮與戒癮過程,專業度足夠。本書是實用的輔導手冊,結合國內外戒癮理論與真實的親身經歷,提供實際、有效的方式與步驟,一步步幫助孩子。書中案例都是真實故事,都發生在華人社會,比翻譯書籍更適合華人父母閱讀。
【電子書】不光會耍寶─認輔志工守護孩子的故事
光寶文教基金會推展認輔服務工作時,會詼諧地加一句:「我們……不『光』會耍『寶』喔!」14年來,這群志工以無與倫比的熱情和堅持,寫下讓專家們也讚嘆、動容的篇章!我看到公園角落有個女孩被一群少女凶狠地輪流打巴掌,被霸凌的女孩嚇得不敢抵抗。如果她們能在小學就被認輔媽媽的愛拉一把,現在就不會是這樣了。──認輔志工秋惠,摘自「回家的路,姊妹的路」認輔媽媽轉過身時,我突然瞥見她悄悄擦拭著隱忍的淚水,著實徹徹底底攻破了我的心防,觸動到我心底最深處的弦,因為,好久好久……都沒有人願意為我放下身段、留下那心疼的眼淚。──曉宇,摘自「尋回失落的孩子」一群家長在孩子就讀中、小學期間進入光寶認輔志工團,展開自我探索與服務學習之旅,關懷校園和社區中家庭功能不足的孩子,傾聽、陪伴、等待、不離不棄、永不撤退……雖無任何物質酬賞,仍樂此不疲,這些志工和孩子相遇的故事,締造了臺灣志願服務的奇蹟。
【電子書】老年學導論
本書是專為大學校院老年 / 人相關系所撰寫的老年學基礎教材。為了增進學生寬廣的視野,本書秉持老年學的多元、科際整合精神,分別從人口學、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闡明多種老化的理論概念、經驗事實與意義詮釋。 本書分成七大章:第一章老年學的起源及其發展;第二章人口老化及其對策;第三章老化的生物學理論;第四章老年的生理變化;第五章老年的心理發展:智力與認知能力;第六章老年的心理發展:人格與心理疾病;第七章老化的社會學觀點。內容包括老年學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本土的脈絡發展;全球老化的趨勢、臺灣人口老化的現況與因應之道;生物老化理論與生理老化事實;老年認知、智力與心理機能的改變,以及社會學對老化的觀點和論述。 熟讀本教材,將可奠定扎實的老年學知識基礎。
【電子書】拆走醫院的炸彈
《拆走醫院的炸彈》以40個關於醫生、病人、護士及家屬的真實個案,改編成活潑生動的故事去講述醫患關係,出版未足半年初版3000冊已售罄,反應理想。本書文字簡短精練,盡量保留病房內外、醫生護士與病人及家屬之間衝突中的言行,其中也有病房內外的特殊用語、有趣代號甚或爛gag等,生動傳神。其實人的一生總離不開醫院、醫生與護士。不過,由於種種言語、心理、行為上的誤會、誤解、矛盾、衝突,醫患之間始終不容易建立起互信、互諒的關係,因此醫院內「炸彈」處處!如何拆彈?!細閱本書,讀者除了可看到病房眾生相外,更可嘗試代入角色,想像一下炸彈引爆前的凝重、爆發一刻的顫震,以及爆後心理的忐忑。本書更試圖從第三者的角度,提出「拆彈」的忠告與實踐良策。可讀之餘,發人深省。《拆走醫院的炸彈》新版除了保留了故事、沙龍照片、勵志金句外,在內容上也作出了修訂;最特別的是更換上新裝。今次伊利沙伯醫院破天荒邀請到醫管局主席胡定旭、香港防癌會主席高永文醫生,聯同一眾演藝界明星名人葛民輝、羅蘭、廖安麗,以及譚玉瑛一起粉墨登場,角色扮演醫生、病人、護士及家屬,拍攝封面及內頁照片;星光熠熠,令人耳目一新!隨書附送「拆走醫院的炸彈」DVD光碟,帶你走進病房直擊現場拆彈情況!
【電子書】伊朗:東西方文明的匯合點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年發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亦決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補充各國近年政經各方面的發展外,亦會併入「認識亞洲系列」。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電子書】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
近幾年來,台灣的樂齡學習活動蓬勃發展,為高齡教育開啟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以樂齡為名的學習活動不僅大力展開,且逐漸為高齡族群所接受;同時,政府教育主管機關亦逐漸重視高齡教育,不僅在經費方面有明顯的增加,更在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方面產生重大的突破。 樂齡學習政策目前面臨的發展議題是:台灣邁向高齡社會的願景為何?如何建立完整的樂齡學習體系?政府、學界與民間組織的角色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激發民間資源導入樂齡學習?樂齡學習活動內容與方式如何多元創新?代間教育如何積極推動?等等,這些議題均亟待加速研議,提出解決的對策,以因應高齡社會的來到。 「樂齡學習」一詞係引自新加坡,本書蒐集許多新加坡關於推動樂齡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深入瞭解新加坡樂齡組織及活動的現況,將新加坡樂齡學習政策、方案及實務成功的經驗引進台灣,希望能夠借他山之石以攻錯,幫助台灣的樂齡學習更上一層樓,開展新局,接軌國際。
【電子書】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
此書討論的內容從目前阿富汗大佛遭到嚴重破壞,國際社會與阿富汗內部如何進行保護的過程出發,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主要的三個國際文化公約,思考世界遺產與文化多樣性的關係;繼而在吸收、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政策的基礎上,側重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下的世界遺產保存國際合作計畫、以及歐亞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如法國巴黎、法國雷恩、西班牙聖地牙哥和中國曲阜的自發性可持續發展實踐,通過遺產保存、傳統街區保護與都市適度更新的多類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樣性的保存與城市發展和諧性的關聯,並從中提煉出實際的政策指導和操作意義。本書特色 ★收錄世界遺產難得一見之照片,其中不乏遭受破壞危機之建築或景觀,彌足珍貴。 ★作者希望借此書拋磚引玉,喚起大眾關心傳統街區保護與都市適度更新與發展的熱情,共盡保護人類珍貴遺產的世界公民責任。
【電子書】新移民女性的語文教育:讀報讀書會的運用與實例
目前新臺灣之子的學習能力,整體而言有較落後的現象,這個問題顯現於學校而起因於家庭,期能透過教育新移民女性養成讀報習慣而將閱讀的動能帶入家庭,讓隨處閱讀的好習慣移植入新移民女性所生養的下一代,閱讀風景能發生在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力,對新臺灣之子的學習能力必將有實質的幫助;如此,臺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力也必能有所提升。
【電子書】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關於夢想與失望,選擇與無法選擇的異鄉人「我們」的抵達之謎。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顧玉玲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電子書】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李遠哲院士(中研院)、陳建仁院士(中研院)、蘇蘅教授(政治大學新聞系)、張苙雲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克明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木柱教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長)、宋維村教授(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陳喬琪教授(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張明永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張素凰教授(台灣大學心理系)、靳秀麗主播(大愛電視台)、倪銘均主播(大愛電視台)【聯合推薦】預防重於治療,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守門員,防止任何一個人成為高危險群。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自殺研究專家將有用知識帶給關心自殺問題、站在自殺防治第一線的工作同仁、自己或家人親友可能帶有自殺危險因子的國人同胞、以及希望多了解精神疾病和自殺行為的一般讀者,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自殺真的可以預防──⊕受到媒體影響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他們怎麼說!⊕精神疾病與異常行為會感染、散佈⊕媒體間接殺人!?⊕悲劇、不幸和災難:新聞該如何處理⊕遭遇失敗、挫折就一定會自殺嗎?⊕自殺未遂(企圖)的人並非真的想死?⊕自殺未遂與自殺死亡的危險因子相同?⊕防止最可能自殺的人去自殺⊕全民防治策略:減少自殺方法的可得性與致命性⊕先進國家防治自殺策略:芬蘭、挪威、英國、美國和澳洲
【電子書】新香港人
本書是&葉國華評說中國國情&系列圖書的第二冊,根據葉先生2007年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的同題講詞整理而成。從中國文明的範式轉移入手,精當地評述了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民主建設、反腐敗,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變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香港的地位與作用等,均有精闢評說。本書特色1. 內容多為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做的演講,體現了葉先生對教育事業的一貫關注,對香港和國家前途的高度關切。2. 作者提出的&香港人/中國人/地球人&三重身份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3. 所舉事例多為作者親身經歷和感受,讀來生動親切。4. 主要講稿之後附有青年學人的回應文章,引導讀者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電子書】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
兩性平等,也能兼顧差異?老媽對家庭的付出,是愛的表現還是另類的被剝削?如果生養子女是女人的天職,那男人呢?在科學和藝術領域中,天才是如何誕生的? 本書將從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等觀點,帶領讀者一同了解哲學和性別之間,有時碰撞、有時猜忌、有時和平相處、有時鬧到要分手的思辯過程。希望讀者朋友在了解女性主義者為女性發聲的奮鬥歷史之後,也能一起思考:兩性之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是否能更和諧、更多元?
【電子書】性感的歷史
古代的情慾是神話,中世紀的情慾是文化現代的情慾是謊話?還是食古不化?從充滿性暗示的藝術,到各式各樣的情慾修煉方式,還有歷史上最知名的貞潔謊言、束縛人性的牢籠,帶你進入活色生香的千奇百怪情慾世界中,看古人怎麼在壓抑中展現人類生理的渴求,這段性感又感性的歷史,將打破你對歷史的呆板看法,從充滿性暗示的藝術開始,帶您跨入情慾的性感帶,見識歐洲人的性感精神。
【電子書】不做異鄉人
當年的孤影,今日的敏洪奎! 還記得當年以〈小市民的心聲〉轟動全台的孤影嗎? 如今他以敏洪奎的本名出現,你想知道他有什麼改變嗎? 不分統獨或藍綠,都值得來一探他如何將台灣從異鄉變故鄉! 1972年,敏洪奎以筆名「孤影」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小市民的心聲〉,除了道出當時台灣人的苦悶外,並強調「穩定勝過一切」,擯斥自由民主改革所造成的不安和動亂。此文受到國民黨政府的青睞,將之付印成書,傳閱於各機關學校,締造了百萬餘冊的空前銷售紀錄。 曾被黨外知識份子批判為國民黨打手的孤影,在事隔三十餘年後,有感於國民黨的原地踏步,小市民的心聲已昨非今是,毅然決然以「外省」身份呼籲人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潮流;他也重新提起筆,在報章上抒發其革新政治、認同國家的理念。 本書輯錄了敏洪奎針對族群和諧、國內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際觀察等四項主題的評論,不只是為三十年的心路轉折做一總結,更宣示他「不做異鄉人」的決心!
【電子書】新移民婦女‧中學生與大學生:對當代中國人自我觀的考察〈本土社會研究叢書之七〉
在好萊塢及港片夾擊下, 國片生存空間越見狹小, 但是仍有一群人, 願意無私地付出, 用心去完成一部電影創作, 儘管外在環境困頓, 也堅持做好台灣電影! 作者感動於這群相識於市井, 結緣於生活的電影人之執著與投入, 全程跟蹤不見不散兩部電影拍攝, 鉅細靡遺紀錄幕後製作與花絮, 將所見所感, 透過感性文字道出台灣電影工作之艱辛, 希望能得更多人之迴響與支持. 蔡明亮與李康生的電影, 其實也不是那麼抽象難懂! 國際電影界肯定這兩部電影之創作深度與藝術價值, 頒予大獎, 反觀國內, 導演跟演員要上街賣票, 讓人唏噓感嘆...... 內頁雙色印刷, 穿插多幅劇照並收錄兩部電影劇本, 以及導演與工作人員專訪
【電子書】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
研究女性主體性的意義,在於探討女性主體如何被文化與社會所塑造,以及如何在外在建構與自我身分間認同,掙扎,解構,和重塑。文學作為一種書寫形式,在表達女性主體的過程之中,可以不斷逸出常規,尋求更自由的主體性建構。
【電子書】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
本書中我們看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國際移民,這種移動是來自一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半邊陲地區-台灣的單身男人,他們前往邊陲的東南亞國家尋找新娘。他們所找到的女人繼而成為新娘;她們從這些較不發達的國家-尤其是印尼、越南與菲律賓-移至一個居於半邊陲地位的較發達國家。本書援引大量的研究材料與方法,涵括了針對新娘、丈夫與婚姻仲介者的訪問,還有官方報告與媒體報導,加上作者直接的參與觀察。當階級、性別與族群之被結構與轉變正跨越國界時,作者做工原創地探索了這些相互關聯的議題。
【電子書】頤養天年:台灣家庭老人照護的變遷
「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是年輕人夢想的晚年生活,也是老年人渴望的黃金歲月,但隨著社會變遷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這樣的夢想是否可以實現? 本書將透過十五個子女娓娓道來的故告訴您這個正在你我周邊遭進行的老年照護變遷之社會現象。
【電子書】30分鐘教你錢多事少離家近
瓊‧萊絲以各知名企業主管面試及成功謀職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書寫一份具個人風格且出色的履歷表,讓我們在短短30分鐘內獲得雇主青睞,覓得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差事。
【電子書】護理事故的理論與實例
護理事故的理論與實例 護理學的快速發展及護理人員的辛勤付出,對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有重大的貢獻,但護理學發展,必須不斷總結過去的經驗,研究提昇,進而保障臨床上護理工作的完善。 在護理實踐的活動中,常因護理人員個人存在的思維判斷能力、臨床經驗與護理倫理道德觀念上的差異,出現護理失誤的情形是極為可能的,而因此造成的護理事故,不僅給病患帶來無以彌補的損害,也給醫療機構憑添些許困擾。 因此,積極預防與避免護理業務上的失誤,成為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關鍵,從而不能不對於既往護理事故的發生原因,從理論上與實際案例中進行分析討論,並對相關的基礎觀念先做理解。 作者介紹 黃丁全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台灣大學法學碩士,中山大學博士班研究,北京大學法學博士,高雄醫學院兼任講師。
【電子書】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
本書的目的是綜合介紹西方先進國家有關老年人在生活上各層面的概念,並依據此來討論台灣目前老年人的社會生活與其所獲得的各類福利服務。 本書共計八章,涵誚悁~學與老年社會學之性質與範疇、老年退休與經濟問題、心理問題、家庭問題,以及有關老年社會福利工作的一些原理原則。 藉由此書希望能提供大學裡學習老年社會學的學生們嬝炕A同時,也希望它能為那些從事實際老年社會福利工作實務的社會工作者一些基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