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New Trend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INTRODUCTION & At a time when there is a developing ideological gap among generations and a degradation of trust between people and the institution of government, there are concerns whether young peopl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will continue to radicalize. & This volume in 15 chapters serves as a useful overview of various significant aspects of the new trend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Written by a team of experts who have been astute observers of Hong Kong Politics, the book covers a wide spectrum of topics ranging from a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g., the activities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to a more specialized form of participation (e.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legislators in policy-making). The study of the rise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by the Post-80s generation would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ose who are keen to comprehend the sharpening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 There will be a readership among academic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can also b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media, policy-makers, or anyone interested in Hong Kong politics.
【電子書】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
● 向「亞洲」告別 亞洲這個概念原是歐洲人的構想,從誕生以來一直未能逃脫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騎劫。 ● 「亞洲」的再發現 本書集結中日韓印等亞洲各國學者,嘗試建立一種既不依仗西方思想理論、亦不以國族利益為主導的「亞洲」視野。 ● 對香港的啓示 香港是否可以跳出港英、港中的二元論述,選擇在亞洲視野中尋找建構自我的另一種可能?
【電子書】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
一個帶著小提琴的鄉村教師,捲起台灣最壯闊的農民運動; 一本隱藏七十五年的日記,唱出一首左翼運動的史詩。 簡吉,歷史必須記住的名字! 從一位小學老師,到一位「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簡吉可說是台灣農民運動與民間反抗史的先聲與領袖,他組織農民向日本殖民政府發聲,當時曾捲起了 近兩萬四千名農民的參與;而1945年後,二二八的大鎮壓之後,這一頁農民運動及簡吉、當年在台的「中共地下黨」也一併被掃入台灣史的塵封檔案中。作者楊 渡在本書中走訪了多位當年與簡吉有真正交誼的台灣「老左」前輩;也爬梳了包括國家檔案初解密的簡吉文件,讓讀者初識這位以知識份子投身農民反抗運動的台灣 史英雄,也由簡吉其人的一生,見證了在「二二八」前後的台灣,更深刻的民間史頁與社會悸動。這是一部追尋父親而起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一章台灣歷史課須補 上的一頁。 本書特色 ★ 第一部最完整記載台灣第一位農民革命運動家與一九四五年前「台共」代表人物簡吉的完整傳記,包括國家檔案解密日記及筆錄等珍貴史料完整呈現。 ★ 一位知名企業家要尋找塵封多年的父親身影,一位詩人從解密的檔案夾與暮年老人們口中探得那曾經偉大的靈魂舊事。這本書,獻給簡吉這個撼動過土地的名字! 名人推薦 簡明仁(大眾集團董事長): 楊渡先生以他的慧眼解答了我的疑問,把一九二0年到一九六0年,四十年的台灣歷史,做了整理,找出了整個基層社會人民運動的脈絡,發覺串聯起失落的片段,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少了這一塊,就像作者說的「左半部」,台灣歷史是不完整的。 南方朔(著名評論家): 他大可安安穩穩過他的人生,但他眼見農民的受苦而不安,於是毅然決然放棄教職而獻身農民運動,而後逐漸成為一個難得的職業革命家與組織家,他一個人身上,即濃縮了台灣那其實相當波瀾壯闊的左翼運動史。
【電子書】奇跡之後:東亞世紀的挑戰
東亞經濟危機之後十多年,「東亞世紀」之聲再次鵲起。回顧早期的東亞研究,多着重於各國的發展與西方的標準成就的契合。而今天,東亞各國所面對的挑戰不能被輕視的原因,在於各國在發展中衍生出的各種困難,影響着東亞社會的共存,甚至國際局勢的維持及變遷。 & 本書可謂「認識亞洲系列」的里程碑,就東亞崛起的形勢,並近年東亞各地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作剖析。本書分為三部分,每一章由各地學者撰寫文章,所論及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台灣、澳門、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老撾等,讓大專生、工商界人士、以及對東亞各國有興趣的市民,能就亞洲的現況和未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電子書】中國人的烏托邦之夢:新村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發展
「新村」曾是一代中國人的夢想, 一個源自遠古大同世界的烏托邦理想, 李大釗、毛澤東等共產黨元老也曾是一同作夢的人, 而這個美夢後來竟然對中國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新村主義── 原由日本著名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倡導,並於1910年在《白樺》雜誌上開始宣傳新村主義。新村主義提倡「人的生活」認為,主張泛勞動,提倡協力的共同生活,冀望透過建立新村,使全人類過上「人的生活」,實現人人平等、勞動互助、友愛、幸福的理想社會。 本書為研究五四時期「新村主義」思潮及其對現代中國影響的第一部專著。新村主義於五四時期經周作人等人介紹傳入中國,它所幻想的無政府、無剝削、無強 權,既讀書又勞動的田園詩般新生活,廣泛影響了一批激進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包括李大釗、毛澤東、惲代英、何孟雄等一批早期共產黨人。 新村主義雜糅了泛勞動主義、工讀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思想,並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對現代中國產生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不啻1920年曾轟動一時的工 讀互助團、早期的鄉村建設運動,到後來的「人民公社」、「知青上山下鄉」、「五七幹校」等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能找尋到新村的影子,通過新村運動的研究,可 一探中國現代思潮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軌跡。 本書特色 研究五四時期「新村主義」思潮及其對現代中國影響的第一部專著 新村主義──影響了一批激進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包括李大釗、毛澤東、惲代英、何孟雄等一批早期共產黨人
【電子書】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不服從的世代!最溫柔的力量!守護島嶼希望! 太陽花運動或許已經結束,但是,很多事情不能忘。 & & 【關於本書】 &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學生和公民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場外」於「場內」的互助與守護、關係感動了所有的人。 & 曾經我們以為現在的7、8年級生對於國家政治議題是冷淡、無知,但318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了,這代的年輕人還是關心這個島上的事情,並且也看到了有別於以往的社會運動,也吸引了許多本來不太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們。 & 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 &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 &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血有淚…… & 這是一本集結眾多學術界、文化界、傳媒界、律師界及深入參與者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試圖用更廣大更深的視角來觀察記錄這次運動。不是記錄林飛帆或是陳為廷,而是記錄這場運動中不斷地湧入,抱著想做些什麼的心情而來的「無名者」。 & & 【本書特色】 & 本書分為五大部份,其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1.【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為直擊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說明,其中有兩篇分別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2.【多重現場直擊】: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的關鍵作用。 3.【科技與傳播參與】:強調科技在這場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與上一代不同之處,並看他們如何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 4.【街頭民主】: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 5.【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的日常生活?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
【電子書】格拉古實錄:勞改回憶錄之二
「極權統治下的『改造』……是無效的。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有人在堅守著心中的光明,絕不屈服,也拒絕合作。張先癡先生說,他們選擇了『換一種活法』:『從騙局中逐步清醒,開始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那種從伏地跪拜中重新站立的自我解放,那種重塑自我、重塑尊嚴的驚世駭俗,可以讓我們自豪終生』。……本書裡所顯現的人性的尊嚴,堅韌,自由與純淨,讓我想起自己在讀張先癡第一本勞改回憶錄以後,所寫下的一句話:『人的天性,人的良知,是任何力量與體制也「網」不住的』。這也就是張先癡先生前後兩本回憶錄的共同主題吧。」 錢理群,〈歷史在繼續〉,《格拉古實錄──勞改回憶錄之二》序 & & 作為《格拉古軼事──勞改回憶錄之一》的延續,本書不僅紀錄了「勞改」期間的右派血淚史,更提供了當年勞改犯人「必備」的《勞改犯人守則》的珍貴影像,現在讀來荒謬可笑的條文,卻是當年勞改犯人們不得不遵守的,如鐵一般的紀律。 & 從歷史的荒唐、盲目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樣的教訓?喧囂瘋狂已過半世紀,重新反思「現代」的社會,我們能否說自己進步了?
【電子書】誤讀異邦:20世紀美國人與中國、俄國的關係
本書通過對20世紀美國對華、對俄關係史的梳理,強調美國對中俄兩國長期形成的文化立場影響了美國對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而非美國對上述兩國的外交政策影響了這種文化立場。本書認為,縱觀20世紀美國對中俄兩國的關係史,美國人對中俄兩國的固有文化立場始終影響了美國對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制訂,而且這種觀念的影響對21世紀的美國對華和對俄關係仍然是重大的關鍵。假如這種固有的文化偏見再度出現的話,那麼美國對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制訂仍將受到它的莫大影響和牽引。
【電子書】中國教父習近平
鞏固台灣民主,先從認識「黑幫」中共與「教父」習近平開始。 中國異議作家余杰無畏北京當局威脅,繼《中國影帝溫家寶》、《河蟹大帝胡錦濤》之後,再以《中國教父習近平》一書批判習近平時代的中共極權體制。但香港出版人姚文田竟因此書遭中國警方誘捕,成為香港回歸以來「新聞出版自由第一案」而廣受國際媒體關注。 習近平欣賞美國經典黑幫電影《教父》並從中汲取權謀術,故而余杰名之曰「中國教父」。本書詳盡梳理習近平的家世、教育背景、文化基因和仕途履歷,揭示了知青一代執政依託的意識形態,還是毛澤東以來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對內鎮壓、對外擴張,其標榜的「中國夢」宛如納粹「第三帝國夢」翻版。書中更將詳盡剖析習近平的性情、語言、思想,與古今中外獨裁者一一對比,同時指出習近平不會成為台灣的蔣經國、南非的戴克拉克和蘇聯的戈巴契夫式的人物。 本書深入論述、預言習近平時代的中、港、台關係,尚未出版就成為香港「禁書之首」。這本禁書,不但是台灣面對「中國因素」的重要指引,在中共黑手早已赤裸裸地伸向香港新聞出版界的同時,更是台灣必須深入了解、面對習近平及中共黑幫政治集團的重大警訊。
【電子書】聯邦主義、公民權與魁北克:論多元民族主義
阿蘭‧甘詠是國際級政治學大師,本書已有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巴斯克語、加利西亞語、日語的多國譯本。華語世界由翰蘆獨家首次出版,由林挺生翻譯,施正鋒教授寫序。「認同」的議題,在1989年之後受到世界的關注,這股風潮也在80年代吹向台灣,其範圍更在東亞地區形成重大影響。本書從加拿大的多元族群經驗出發,提出「差異性公民權」的核心概念,從理論與實證層面,對加拿大既有的聯邦體制進行批判,並嘗試尋求能夠調合理性辯論與情感歸屬的解決方案。本書的內容對台灣讀者而言,不只是分析家拿大的政治體制的研究,更是對互信包容的誠摯呼籲,以及對一個更平等社會的熱切期盼。在法語系的西方國家,阿蘭‧甘詠是知名的政治學者,影響深遠,是政治學習者必讀的重要經典。不過,台灣的譯本少見,本書可做為加拿大研究、多元族群研究以及政治學研究課堂的用書。
【電子書】台灣的選擇: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的新平衡
經濟傾中安全靠美? 中國崛起如何影響亞太秩序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台灣的內外處境,已面臨必須決定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 & 前國家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前民進黨政策會重要舵手 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 東南亞與兩岸三地華人經濟專家 ──顏建發長年觀察研究── 2010年,中國正式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與衝突也逐漸加深。 台灣,被迅速編入中國的政經體系;台灣,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牽制中國擴張的樞紐。 在亞太與兩岸關係,台灣能有多少選擇,能選擇的又是甚麼? 本書由兼具實務經驗及理論背景的兩岸政經研究者顏建發撰寫,作者透過長年觀察,發現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仍是目前的現實狀況,但執政者必須具備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的長期盤算與布局,為下一代人營造空間與機會。 在這條路上,「民主認同」是台灣應該堅持的理念。台灣需要在民主規則與運作上尋求精進,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為我們的未來創造更多的選擇空間! 本書特色 1.前國家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暨前民進黨政策會重要舵手顏建發,兼具理論與實務,剖析台灣的未來! 2.本書榮獲趙春山‧林濁水跨黨派一致推薦。
【電子書】我曾經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一群人,如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王岐山等皆為知青出身。本書是中國女知青子蘊歷經文革,卻青春熱血,樂觀進取,散發人性善良,宛如抗戰時期《未央歌》式的勵志傳記。細述中國1950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會生活,顛覆一般民眾對文革僅有的刻板負面印象,是文革傳記中另一種正面的題材。此外子蘊為愛情奮不顧身,遠赴東北、蒙古下鄉建設,圖文對照下,讀者如置身實境。 書中收錄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本人都是現在在中國深具影響力的「知青」。正值習近平的上台,本書正是認識「知青」最好的開始。 & 我們沒有花樣年華 我們只有青春似火紅 我們在雲南的烈日下燒灼著自己 我們在北大荒的嚴寒中臥雪趴冰 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煉就了鐵骨錚錚 那些善良的父老鄉親給了我們溫暖 我們相扶著走過艱苦的歲月 而冬日終究走到盡頭了 春天還會遠嗎 & 本書特色 & 1. 「知青」,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一群人,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王岐山等為代表。 2. 一位中國女知青子蘊,歷經文革,青春熱血,樂觀進取,散光人性善良的《未央歌》式勵志傳記。 3. 細述中國1950至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會生活,顛覆對文革僅有刻板負面印象,是文革傳記中另一種題材。 4. 子蘊為愛情奮不顧身,遠赴東北、蒙古下鄉建設,全書圖文對照下,讓讀者置身實境。 5. 作者也是在中國深具影響力的「知青」。
【電子書】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
解嚴後二十五年,民主已經成為每個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台灣也已經從威權社會轉型為亞洲一個獨特的民主範式。國家體制和法律系統重構的同時,市民社會逐漸成型,基進政治文化日趨成熟。台灣人類學家莊雅仲十餘年來密切關注民主生活的種種日常片段,檢視自由、平等、自治、獨立、集體、反抗權威等等抽象理念的具體在地實踐。他認為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政治和集體行動是台灣政治異質多元的展現,豐富了過去各種執政主權論述下的政治體系。本書正是從社會運動團體和地方社群的角度出發,探討後威權時代台灣的民主發展。作者親身參與環保運動、社區保育等基層行動,近距離觀察勞工和女性組織的運作結構和少數族裔的身份抗爭。基於這些深入細緻的民族誌調查,他記錄一般民眾和社運人士的行動與反思,剖析「公共」、「本土」與「地方」三個構建台灣民主論述與實踐的關鍵概念,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這個不斷前行但仍矛盾重重的民主時代。
【電子書】轉型正義
正義/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是指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否公平;正義可以說是社會制度的最基本價值,而「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則是指如何在轉型時期實踐正義(justice in transition),因此,轉型正義可以說是一種機制、手段、或是過程。本書以轉型正義為主軸,從法學、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學等面向探討、分析,並從各國的歷史經驗和現況加以論述,藉以呈現不同面向的問題與思考,以作為台灣的借鏡與參考。各國在進行「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時,如何處理「歷史正義」(historical justice),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實然,「轉型正義」並不限任何層面與議題,如何挖掘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且直接面對與化解,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本書是台灣國際研究從書第21本,由翰蘆圖書承製總經銷。
【電子書】大地呻吟:中國基層政權運作現況的觀察與思考
如果我不能為這個悲劇時代留下一個真實的報告, 實在有愧於那麼多在天之靈的不瞑之目──野夫 &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中篇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後,野夫最新報導式散文! 大地生民一望無涯,煙火人間卻迷霧重重。 很多時候呻吟入耳瘡痍在目,你卻無法破解其中的病因。 2007年春天,野夫受邀到川北汶川考察當地的城鄉統籌問題;汶川地處川陝大道上,自古有「蜀都門戶」之謂,是一個典型的縣級區域。它不大不小,下轄十個鄉鎮,都在丘陵地帶上。比東南縣域窮,但又比西部縣域富裕。如果拿這樣一個區域來進行調查分析,可能更接近於中國多數縣治的境況。 正當走訪鄉村之際,腳下的土地顯然正在醞釀著巨大風暴。512四川大地震,突然的地動山搖,令所有人驚慌失色奪命而逃。汶川距所有的極重災區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也遭遇極為慘重的災情。野夫親眼目睹無數雙淚眼在廢墟殘骸中尋找失散的親人。每天詳細記錄著災況和基層政權的救災措施與賑災手段,每天為那些洞穿心靈的命運而痛苦萬分。這是中華民族最悲傷的歲月,災難之深難以言狀! 而關於這場自然浩劫的追問或許還將持續一個世紀。中共的基層政權已經很久沒有面臨如此巨大的危機,此刻基層政權的反應,剛好給予野夫適切的切入點,更全面地觀察國家機器的運作和能量。從常態運作到危機應對,當基層政權的權力面對廣大地方的鄉野民情,仍有許多箇中分寸的拿捏巧妙。當中也順勢概述中國基礎政權制度,包括制度分層和法規相關,而許多災後故事也讓整本報導式的散文更添地方人味。
【電子書】天光的台灣:施正鋒20年短篇文選
施正鋒教授是國內知名的政論家,也是很用心於學術的政治學者。本書收錄他從美國學成返台,這20年來的各項觀察,也是瞭解台彎從威權到民主的每個轉折事件的學者看法。20年來,台灣變化劇烈,施正鋒教授不只是文字上的關懷,他更投身社會運動與人文議題,他內心的夢,總是期盼著臺灣這塊土地,從暗夜到天光。施正鋒這本文集,文字短而深邃,直而不曲迴,是一位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之作。
【電子書】The Rule of Law: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Festschrift for Anton MJ COORAY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y–fifth Birthday
At the end of June 2013, Professor Anton MJ COORAY retired from his position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chool of Law after almost twenty-five years of loyal and productive service. During that time, he made a very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w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Hong Kong. This Festschrift has attracted contributions from not only his colleagues, but also a number of world-renowned scholars, who wished to convey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heir enormous respect for his scholarship, leadership and gentlemanly bearing. 'The Rule of Law: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as been chosen the theme of this Festschrift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area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about which Professor COORAY has researched and written extensively. & & Although the study of the 'rule of law' encompassed a very long list of fundamental legal principles or precepts, the thirteen chapters contained in this Festschrift fall into three main spheres: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1) international law, (2) domestic law and (3) law and religion. The excellent and original scholarship presented in this Festschrift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d its implications, including how the rule of law has interacted and continues to interact with international laws, domestic laws, and religions over time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human dignity worldwide.
【電子書】自焚藏人檔案
2013年3月,美國國務院公布唯色獲得國際婦女勇氣獎的殊榮,但在3月8日領獎的這一天,唯色因為被政府監視、軟禁,無法獲得護照出國領獎。在中國統治下的西藏,政府以整個國家體制,對西藏的民族、語言、文化、宗教進行計畫性的、長期性的鎮壓及破壞。西藏之於中國,如芒刺在背,不堪的人權紀錄,長期以來,飽受西方國家及國際人權組織強烈撻伐,但情況絲毫沒有改善。在美國國務院頒獎典禮上,介紹唯色時提及:「不畏當局長期進行的監視跟蹤,以及在政治敏感時期實行軟禁的手段,唯色都勇敢地堅持紀錄並公佈藏人的情況。她強調上百名藏人用自焚的方式來反抗壓迫,這就是自己不會放棄,也不會妥協的原因。」唯色,用她的文字,作為抗爭國家體制的力量;用部落格,作為在中國封鎖資訊下發聲的武器。這武器看似微弱,卻因透過她敢於向中國對抗的勇氣,而顯得偉大。唯色說,她要把這個獎獻給所有自焚同胞。今年是台灣解嚴26周年,在此之前,台灣也經歷著執政當局透過各種形式,打壓爭取權利及自由聲音的景況。1989年,自由時代雜誌總編輯鄭南榕,為捍衛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自焚殉道,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至今仍有許多年輕的世代,紀念鄭南榕捍衛言論自由、追求二二八真相、要求台灣解嚴的精神。尤其近年來,台灣的言論自由受到新的挑戰,包括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及媒體壟斷的危機,使得有更多的人,追憶起鄭南榕「焚而不毀」的精神及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坦白說,這本書,我無法以旁觀者看完,因為一切的景象太過似曾相似。作為鄭南榕的妻子,我反覆思考,如何能讓他的犧牲有代價。答案是:「不可能。」因為這是我最摯愛的人的生命,但我要怎麼做呢?達賴喇嘛曾說過,「當無知主宰我們的時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Where ignorance is our master,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real peace.) 當中國隻手遮天封鎖藏人自焚的消息,甚至是扭曲事實時,唯色這本書,記錄藏人自焚的檔案及遺書,揭露了在中國暴政下,藏人犧牲的真正原因。每一字、每一句,代表的都是最深沉的絕望與期待。而這個「看不見的西藏」,儘管極其傷痛悲愴,但唯有揭發真相,才能讓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也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向和平更進一步。我相信這正是唯色一直以來,以她無比的勇氣所堅持的原因。「堅持」及「勇氣」,也正是我持續下去的動力,而我相信,這也將無愧於鄭南榕的犧牲。葉菊蘭 2013年6月
【電子書】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
這是施正鋒教授的回顧,全書包含學術論文、專論和短論共三大部分,共56篇文章,探討範圍包含人物回憶、台獨認同、族群文化、政治觀察,以及文學評論。作者是出生台中霧峰的福佬人,幼年在苗栗三義客家村學會客語,而其母系有客家和平埔淵源,他在花蓮與原住民友好,特殊的生命歷程,使得這位政治學博士不斷思索:「我到底是誰?」整本書主軸,呈現出這位台獨主張的學者,透過集體認同的探索,以及運動的參與及實踐,去追尋自我認同的理解。
【電子書】關於政治漫畫與我的對話
本書精選2006-2012年台南黑名於平面媒體發表政治漫畫的集結,對於政治環境的亂象,作者用詼諧有趣的漫畫方式關心這塊土地,在輕鬆探討政治議題的同時,也結合了批判、觀念、記錄的價值。
【電子書】信訪、民主與法治:中國話題
回歸15年,隨着香港和中國內地的交流愈趨緊密,不少內地的社會和政治議題也同樣成為港人的討論焦點;當中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成功的或被打壓的信訪個案,便不時引起港人關注。 「信訪」是中國當代社會非常獨特的社會現象,但港人對此制度認識不深,本書搜羅了多篇內地學者對於信訪制度的研究文章,就信訪制度的歷史變更,其與政制和法治的衝突和協調,及現時信訪制度的問題及建議的解決辦法等不同議題闡述意見,輔以信訪實例,為讀者深入剖析信訪制度,既分析其在內地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揭示其諸多缺陷,藉以反映現今中國政制和法治的實況,展望未來信訪制度甚至中國政制和法治改進的可能性。 本書為研究中國法治的學者及研究生提供素材和理據,對關注中國民生和法治議題的讀者,更是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電子書】The Second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AR:Evaluating the Tsang Years 2005–2012
Punctuated by a string of &surprising events& and even alarming incidents in the crucial &sunset era& of Donald Tsang, the seco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Hong Kong SAR, how shall we rate Tsang's performance during this 7-year term? This weighty monograph offers an authoritative academic critique of the HKSAR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various policy areas and state–society interactive topical dimensions under the Tsang years from 2005 to 2012. By inviting contributions from a number of scholars specialising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sciplines, the volume in 18 chapters covers a lot of key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areas that constitute a very rich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narrative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e massive coverage of this book, while exemplifying the criticality of Tsang's era when handling challenges of these aspects, will provide readers with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Tsang years in a broader comparative context and on a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scale. This scholarly title will best be appreciated by academic, research specialists in fields of government, policy stud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ticians, researchers or analysts from political parties, think tanks and pressure groups;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from both uppe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as well as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general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Hong Kong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電子書】港式法團主義:功能界別25年
香港政治發展的討論多年來離不開普選特區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席,當中立法會組成的重大爭議就是功能界別的廢與存。事實上,早在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代議政制改革之時,有關功能界別的爭論已初見端倪,更為近年社會在政制發展上的分歧埋下伏線。有人指出功能界別選舉有違民主精神,是「小圈子選舉」,應予以廢除;亦有人堅持功能界別有其存在價值,是達至民主的另一路徑,倡議改革保留。 要議論功能界別何去何從,必先要了解其本源和影響。香港的功能界別選舉制度,以產業和專業界定選民資格,在世界各地並不常見,故此亦更具學術上的研究價值。本書先從學術理論—「法團主義」—理解功能界別制度,再就兩屆立法會選舉作實證分析,繼而闡述功能選舉制度對香港政治的宏觀影響,嘗試從學術和實證兩方面,探討香港獨特的政治生態。 近年社會論政風潮越趨熾盛,卻甚少針對功能界別的完整學術著作。香港正走在政制發展的分岔口,本書正好是議政論事不可少的參考讀物,讓關心社會和政制前路的社會人士,對功能界別制度有更透徹的認識。
【電子書】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
政治是古老的行業,是任何一個時代的核心之需,政治家透過政治的卓越運作,協調世界矛盾,捍衛信念,平衡利益爭端,作用巨大。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是最優秀、最聰明、情緒智商(EQ)最高的人才能成為政治家。《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家》精選出世界上最優秀、最引人矚目的政治家,以他們的生平、主要政績以及其他生活中的點滴作為切入點,對人物做了細緻的分析。透過本書,讀者將得以了解到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們面對國際紛爭時的深謀遠慮,面對國內矛盾時的堅強勇氣,面對指責與謾罵時的從容淡定,因此學習到他們身上最優秀、最富有魅力之處。
【電子書】當代新加坡民主政治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獨立建國。昔日是港口漁村的新加坡,拜蒸氣船的發明和蘇伊士運河的開通,逐漸發展成西方貿易通往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重要據點。貿易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現代政治的民主和法治觀念。 新加坡位處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周邊,生存條件面臨許多威脅,諸如軍事、經濟甚至用水,都受制於臨邊國家,因此新加坡必須運用更靈活的外交手腕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新加坡的民主、自由與人權則受到許多的討論。 新加坡和台灣有很頻繁的往來,關係十分密切,對於這個面積是台北2.6倍大的國家,其政治、經濟、貿易和憲政的發展過程,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本書從各種面向,討論當代新加坡的民主政治,有非常深入的論述。
【電子書】留給梁振英的棋局:通析曾蔭權時代
挾著曾蔭權政府的不濟,加上唐英年「僭建」醜聞,梁振英競選時利用市民求變的心態,成功勝選特首。可惜未上任,自家的僭建問題便引發誠信危機,上任不足三個月,「成熟一項推一項」的施政更被評為急亂就章,梁振英民望節節下滑,回應民望低時終直言,新政府接手的並非「新棋」,沒明言是爛局,卻有開始得不好責任不在新政府的暗示。那梁振英口中所謂的不是一盤「新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棋局」?治港多年,曾蔭權有甚麼「政績」?本書編者以此為主題,邀請了專研香港不同領域的學者,從政商關係、經濟金融化、教育紛擾、公共醫療改革、勞工及福利體制、新聞自由,以至貧富懸殊、文化保育、網絡空間及本土意識冒起等多個熱門政策及話題,為曾蔭權政府主政七年的表現來一次總評,分析其為新政府留下了一個怎樣的棋局。本書內容範疇廣闊,是研究香港問題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適合任何對香港政治、社會各個範疇有興趣的人士閱讀,亦適合研究生、大專生及高中學生參考。
【電子書】冰與火:淺談統一與進步
以進步促統一 以統一促進步從數量層面上來說,二元化的戶籍制度是中華民族內部當前最大的政治身份等級隔閡,它使整個中國大陸內部各個群體之間無法達成基本的利益共識,從而使得任何深層次的社會變革成為不可能。從質量層面上來說,兩岸問題是中華民族內部當前最大的政治文化意識隔閡,它使整個民族內部無法在生存發展方式上達成基本的運作共識,從而使得最能體現生命力的新的社會造血機制的打造成為不可能。 從現實來看,中華民族確實需要一場全面的危機來重新確定基於同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普遍認可。這場危機來的越早,來的越徹底,就越容易使這個社會的各方達成理性共識。反之,這場危機來的越晚,來的越膚淺,就越容易增加這個社會變革的血性,就越容易使本就對立的現實變得更加無法確定走向。危機,當然也會遲到,但危機一定會到來,也必須到來!
【電子書】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
十九世紀三度出任英國外相的帕默斯頓爵士(Lord Palmerston, 1784-1865)在國際現勢舞台上,曾留下一句震古鑠金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我們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我們的利益才是永恆的、永久的,而我們的責任即是去追求那些利益。」(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這句話不僅反映出國際舞台爾虞我詐之現象,更對各國外交行為之影響既深且鉅;事實上,在現實主義學派的分析中,迄今仍有許多國家將帕氏名言奉為圭臬,奉行不渝。美國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指出,冷戰結束後,或許世人將面臨更多的傳統戰爭,而亞洲可能是後冷戰(post - Cold War)時期最有可能爆發區域衝突的地區。不少當代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在後冷戰時期由於中共日益蓬勃發展的經濟實力加上逐漸茁壯的軍力,值東亞區域權力版圖更替、重整之際,可能會在此區域發生強權間的衝突與紛爭,將對東亞區域安全產生不容小覷之影響。坦誠而言,上述這種擔心與顧慮是其來有自的;因為,近年來亞洲地區似乎處於多事之秋,時有紛爭與衝突之發生。台海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分治以降,經歷兵戎相見、緊張、對峙、緩和對抗、互相開放民間探親、旅遊與投資等階段。儘管,民間的熱絡交流此起彼落,唯官方之交流仍未見起色。往昔,許多國內、外的政治家與學者均認為台海地區係二十一世紀最危險的地區之一。例如,美國「2012年中共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強調,中共對軍軍事現代化之推展向來不遺餘力,舉凡陸軍、海軍、空軍與二砲都在積極進行現代化作為。目前,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促成經濟蓬勃發展,而受到全球引領翹望之際,各國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中共近年來推動軍事現代化所獲得的成果不容小覷;而且,中共軍力逐漸壯大,亦使歐美各國日益感到疑慮與不安。未來中國軍力有可能超越美國,中國極可能遭到美國及其盟邦所形成的圍堵;此外,未來情勢日益緊張的亞洲,雖中共軍力的擴張未完全改變國際權力結構,卻對亞太地區權力格局造成不少衝擊。而且,我國防部「101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指出,兩岸雖然政情和緩、經濟交流熱絡,但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仍保留對臺使用武力的彈性;尤其年來中共持續進行三軍部隊新型裝備換裝,積極建構對臺及反介入等戰力,並進行針對性軍事演習,強化部隊實戰經驗,逐漸加劇兩岸軍力失衡,影響亞太軍事平衡。兩岸關係之發展良窳與否,攸關我國國家安全甚鉅。當然,這也是全體國人關注的焦點。兩岸之間是和是戰亦是亞太地區情勢的熱點之一。倘若,台海之間發生戰爭,勢必造成亞太地區的危疑震憾情勢。自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執政後,兩岸情勢逐漸雨過天晴;嗣後,兩岸簽定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後,兩岸關係已從昔日緊張對峙,邁入和平與良性互動發展之時期。當前兩岸關係雖有緩解跡象,但雙方對「一個中國」認知的分歧仍在,中共亦堅持以「一國兩制」為統一前提;並且,中共強調若「臺灣獨立或外國勢力介入,將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致兩岸關係的發展,更存在諸多變數;未來兩岸關係是否可以朝向和平方向發展,受諸多變素的影響,時常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兩岸關係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與干擾,而影響未來兩岸關係之良窳發展;而且,兩岸關係逐步邁入艱困的深水區。兩岸政府應該創造和諧、善意的有利環境,以避免兩岸陷入不利情勢。馬英九於2012年6月接受英國「路透社」專訪時表示,兩岸政治或軍事對話方面,四年前兩岸開始改善關係,雙方發展原則是「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下進行;政治問題涉及雙方主權及定位,很不容易解決,雙方暫時擱置,先處理較容易及迫切的問題。當前中共希望把握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兩岸同時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之關係;因此,中共不希望臺灣「只經不政」,短時間可以「政經分離」大陸可以容忍,惟最後必須走上政治議題協商;兩岸關係發展欲速則不達,如欲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政治對話之條件,兩岸須有耐心與包容心以瞭解兩岸政策與結構性的矛盾,並且不能挑釁雙方的底限。所以,未來兩岸雙方的溝通與協商之道路仍然荊棘遍佈。迄今,我方對政治談判仍諸多保留,不輕易開啟。當然,中共力主兩岸早日政治談判。事實上,以兩岸目前各自政治、軍事、外交情勢而論,兩岸在政治談判上的諸多認知與相關議題仍是南轅北轍,故仍待突破瓶頸。對目前兩岸關係而言,當前是兩岸「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統一不是短期可以達到之目標,那是很長遠的目標。然而,兩岸經貿、文化協議似會有更好發展;倘若,得以長期發展,則臺灣人民對大陸會有更多善意。如果雙方不能就兩岸交流、互動、合作、對話的議題優先次序選擇上形成共識,可能會影響兩岸交流合作的質量,甚至影響兩岸互信的建立和鞏固;因此,兩岸雙方要換位思考,立足雙方共同的利益,深入研究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更重要而且急迫的議題或事務。誠如,兩岸簽署ECFA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指出,兩岸的中國人完全有智慧和能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兩岸關係邁入和平、良性互動發展之時期,未來發展是否會逆轉,殊待觀察。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1963)曾在其總統就職演說中強調:「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職是之故,編者在兩岸關係之十字路口上,深思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是和或戰呢?緬懷過去、展望未來,希望藉由本書深層的分析,提供兩岸政策之決策階層宏觀之觀察與微觀之探討,冀望對未來兩岸關係有更正面、積極之作用。本書係集合兩岸三地近三十位知名學者,分別來自臺灣樹德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台南大學、淡江大學、義守大學、南華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空軍官校、陸軍學校;中國大陸地區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理工學院、上海同濟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廈門市台灣研究學會的教授群,採集思廣益、分工合作、集體研討的方式,針對兩岸關係之發展,加以探討研析;上述教授群,秉持書生報國之意志焚膏繼晷地進行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希望對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提供另外一種途徑,針對未來兩岸關係之發展提出蠡測,俾提供各界之決策參考。而且,本書內容取材豐富,引證資料具體而詳實,論點不偏不倚,切中要點,客觀平衡地提供讀者宏觀的思考與微觀之分析,針對兩岸關係理論與實務,作整體分析與探討的專書。所以,本書不僅可提供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兩岸與國際關係課程之用書,亦有助於兩岸與國際關係、軍事、外交、戰略研究者之後續參考;因此,本書具有研究與實務之多重價值,更可供兩岸政府決策階層制定政策之參考。
【電子書】民主的困惑:看懂俄羅斯之二
《民主的困惑》,介紹普京第二任期和梅德韋傑夫任期俄國民主化的新動向,特別是在主權民主論下出現一黨獨大的現象,顯出後共產主義國家民主化之維艱。民主化的俄羅斯,不再是依靠馬克思列寧的意識形態,而是要在市場機制與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新反思。他們都要追求一個美好的明天,但也要從過去和當下的歷史教訓中,發現新的自己與新的世界。
【電子書】從集權到民主:看懂俄羅斯之一
轉型後的俄羅斯,不再依靠馬克思列寧的意識形態,而要在市場機制與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新反思。他們都要追求一個美好的明天,但也要從過去和當下的歷史教訓中,發現新的自己與新的世界。《從集權到民主》,反映俄國的葉利欽時代和普京第一任期俄國民主化的多種面貌。俄羅斯走向民主起於戈巴契夫解構集權,結束冷戰,開始引進普世價值;俄羅斯真正民主化則是從葉利欽掌權之後開始的。俄羅斯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將本國歷史、文化、社會意識、民眾接受等具體因素,反對照搬西方民主道路和外部強加給俄國西方民主概念。自普京登上俄國總統寶座,開始一系列整頓工作,採取許多措施,強調俄國特色,加強從上到下的垂直集權體系,撤銷民選地方首腦,反對全盤西化,提出「主權民主」理論,防止西方國家干涉俄國內政。從「普世民主」到「主權民主」,就是俄國從後蘇聯或者後共產主義國家過度到民主社會正在走的路。本書評論和描述的事實,就是這個過程的見證。下一步,俄國將會走向由中左和中右兩黨爭取掌權的政治體制。
【電子書】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
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提上政治議程,香港人心浮動。80年代,也是香港社會眾多思潮互相衝擊的年代,各路人馬論說香港前途往何處去。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代議政制改革,中國政府開展《基本法》草擬工作,是造就香港民主政制的重要時期。香港的民主運動歷時起碼二十多年,跌跌碰碰一路走來,不能算是有很大成功;但今天這「半桶水」的部分民主體制,中間其實有不少人付出過相當的努力。然而,當年很多民間團體和人士所做的工作、參與者的精神面貌、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動等,都沒有比較完整的紀錄。本書收錄了十個80年代民主運動參與者的訪問;被訪人士包括李植悅、馮檢基、羅永生、葉建源、黃碧雲、梁麗清、李柱銘、司徒華、朱耀明及夏其龍,當年都在不同崗位上為香港民主發展做過不同事情;透過他們的口述,重整了80年代民主運動的發展,看到當年社會和政界的不同面相,也反映了民主派人士不同的觀點及香港民主進展的過程。今天的政治其實滿是80年代政治的痕跡。縱觀歷史,當可對今天的政治實況有不同角度的解讀。對香港民主運動發展有興趣的人士,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讀物。本書特色★以口述訪談方式,重現80香港年代民主運動進展過程
【電子書】Policing Hong Kong 1842–1969:Insiders’ Stories
Hong Kong began its colonial history in 1842 when China ceded Hong Kong Island to Britain.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was formally set up in 1844 to maintain law and order. To recognise its contribution in handling the 1967 Riots,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was renamed the Royal Hong Kong Police Force in 1969, turning a new page in the police history. This volume mainly delineates the Hong Kong policing history from 1842 to 1969 through the frontline stories of many police officers. Eighty retired policemen and policewomen, representing different generations, races, ranks and lines of duties, share the views and memories of their police service through individual oral history sessions and group discussions. Their personal recollections and lively anecdotes enable readers to enjoy the excitement and relieve the challenges, the good days and hard times of the police throughout the eras.These accounts mirror the evolution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in the decad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 time which drastically reshaped Hong Kong from a British colony to a world city and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is book is a compelling 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policing or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at large.
【電子書】美中強權博弈:互賴理論之分析
本書結合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sim)與博弈理論(Game Theory),探討並分析過去三十年來美國與中國關係之發展。書中以新自由主義理論描述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進而深層探究美中兩國危機談判的問題解決模式以及事件發展,同時深入分析三件發生於美中之間的危機事件,以及探討「相互依賴」關係如何影響美中關係的發展與「危機談判」,並預期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與變化。
【電子書】China: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an Emerging Superpower
This volume presents a timely assessment of the Hu–Wen Administration at the juncture of preparing a change of China’s leadership in 2012–13. The assessment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administration’s apparent success tends to create a path-dependent orientation on the part of its successor. Bringing together a collection of nineteen major essays, this book offers a fresh perspective of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a in the Hu–Wen era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dimentary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her ris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China, and how will the likely successors Xi Jinping and Li Keqiang handle tho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as new policy programme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 Each essay is written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background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 unique overview of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expertise.This book will provide a platform for further informed deliberations among academics, students, corporate executives and professional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a’s development.
【電子書】如何解讀和運用外交辭令:外交官的談話技巧
外交官在發表談話時必須衡量事件的本質,瞭解自己國家的實力與國內外情勢而作出的適當語言表示,就如同一個醫生所開出來的處方看起來很簡單,藥房老闆也懂得那些藥的功用,但除非是醫生,一般人是不能亂開處方的,因為醫生他有專門的學識作基礎,他必須衡量病人的病情及生理狀況來選擇適當的藥方,否則不但治不了病甚至使病情更加惡化。然而醫生用錯了藥,僅是危害個人的生命,而外交官對外交涉或發表不當則將損及國家之生存與發展,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外交官談話攸關國家利益至鉅。本書內容主要在闡述外交官所必須具備的談話技巧,即如何運用適當的語言文字,以期能維護國家利益。作者從三十年的外交工作經驗中,蒐集不少實際運用外交辭令的案例,加以系統的整理和分析,如拜會、交涉、談判、發表聲明、面對媒體等各種不同場合予以分類解說,讀者若能細心研讀必將有助於瞭解國際外交事件之發展。
【電子書】前進朝鮮:與北韓交流二十年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形勢風雲變幻,臺灣面對南韓與中國建交的不利情勢,亟需尋求外交出路。時任監察委員的林秋山先生多次密使朝鮮(北韓),積極促成雙方政府首次會談、協商彼此經貿往來與建立雙邊關係,並致力於我國對朝方針,協助促進朝鮮改革開放、緩和兩韓關係,使朝鮮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本書詳盡披露作者前進朝鮮的第一手資料,從兩韓歷史、政經體制、外交關係等角度層遞深入,剖析朝鮮半島的情勢與未來展望。作者的真實經驗將帶您穿過神秘朝鮮的重重帷幕,一解韓、中、日、美利益交錯的複雜真相,還原臺灣與朝鮮交流的曲折歷史!
【電子書】從和平國家邁向正常國家
後冷戰時期,日本政治如何轉型呢?作者指出,日本出現最激烈的爭論議題是,是否揚棄以「吉田主義」為基礎的和平國家,而逐漸轉型為正常國家。惟,做為「正常國家」的日本,將呈現種面貌呢?該議題的討論相當複雜,學術界與實務界各有不同的爭論,其相對的結果往往產生更多的質疑與辯論。因此作者試圖將這些議題的討論脈絡,進行最有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希望從鄰國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研究心得。作者指出,日本未來的發展確實將會產生相當的質變與不同面貌,受限於許多不確定因素,其發展途徑將出現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每一種可能性,將影響東亞政治的現況。本議題的熱門性與重要性,絕對值得國人重視。作者在研究日本政治方面很有見地,是中生代非常傑出的作者,這是繼作者《從派閥均衡到官邸主導:1990年代日本政治體制改革之分析》,另一本重量級好書。
【電子書】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協定
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制度,包括相關法規、協定與判例,都非一夕而成,而是經過許多爭辯,甚至衝突而得來。其形成,轉折點在1969年提出的「白皮書」,試圖把施行已久的同化政策方向,把一個一個的原住民透過政策手段融入主流社會,改善其生活條件,藉以解決印地安問題。惟,這項白皮書卻激起原住民族社群強烈反彈,原住民族領袖趁勢要求重新確認族群政治權利,終於催生「1982年取回憲法」中的35(1)節,原住民族既有的原住民族權與條約權終於獲得確認,包括自治在內用來保存文化或社群獨特性的權利項目獲得憲法肯定。本書由多位學者撰寫論文,把本書名所揭櫫的主題分析得非常詳盡。
【電子書】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本土人文社會學者
從威權走入民主的過程中,台灣社會的暗夜中,同時也亮起許多光燦的星星。這些星光,在不同角落、不同位置發光,讓被壓抑的社會,也有生命力的存在。民主的進程,不只需要在政治上的努力,也需要思想的啟蒙、文化的滋潤、藝術的安慰。這些本土人文社會學者,比起政治人物,貢獻更龐大、影響更深遠,甚至,他們正是支撐起台灣國民意志不被擊倒的力量。
【電子書】哲人政治家李登輝之「我」
這本書像袒露了我頭殼內的物件讓你看,怪難為情的。─李登輝「第一個台灣人總統!」光這個名號,李登輝先生已然確立了他在台灣歷史上的尊榮地位。尤其他在12年總統任內,以其一身學養鍊就的睿智和勇氣,逐步擺脫頑固黨國舊勢力的羈絆牽制,開拓台灣史無前例的政治民主化功績,大大改造了台灣的宿命,也為他贏得了全世界(死硬醬缸中國人除外)的美譽名聲。談論評價李登輝的書已經不少本,但大約都著重他有形外象的政治作為和成就,咸少觸及他內在無形的心靈世界。其實他不僅是政治家,他更是靈明貫澈的台灣一代哲人思想家。證諸支撐著李先生一生行動理念的核心基準,正是他自有一套思惟理路和實踐哲學的獨門功夫,這是李登輝之為李登輝的奧微的一面。本書,旅日著名作家黃文雄(Ko Bunyu)用十年時間,持續透過和李先生本人精神心靈交會的對談,體系化深度探索李先生告白式的內心意志,他的人生觀、生死觀、歷史觀,挖掘出李登輝先生少為人知的真正的「我」,如今公諸於世。相對於李先生親著的《台灣的主張》集中於「公領域」的「我們全體」的概述,本書相當程度地透露了李先生「私密」的「我己身」,我生、我死、我思、我在……所以本書日文版出版時,古稀老童的李先生竟有點靦腆地說:這本書好像挖開了我頭殼內的諸多秘密,使人怪難為情的。這就是李登輝。要說它是什麼偉大的典範嗎?也不必啦,李登輝只是告訴我們,他在做他自己,他在實踐修練他自己,他在完成他自己,相信這已夠後輩台灣人景仰、追尋、學習了。──他時有勁爆又寓意深長的「神來一筆」,並非無的放矢的空心彈,而是有著堅實思想底地的力的表露。
【電子書】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回到歷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電子書】傻瓜跑天下:再思原住民族運動攻略
本書是一群結合部落、學校和工廠的活潑、善良且勇敢的台灣原住民青年和青少年,用勇於做夢的理想,聚集的行動讀書會。其中,青年詩人娃利斯負責整理文字,共同創造這一本詩人性格的好書。這本書充滿理想和反省與自覺的內容,一群原住民神學人,透過聚會方式,以歌唱、清談和彼此的思想激盪,討論族群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藉以展現新的視野與論述,因而開創出屬於原民新世代活潑的想像空間。清新的文字、跳躍的思維、詩般的語言,透過記錄方式,呈現出理想願景,具體展現新世代原民的思維空間。這本對於原住民族運動攻略的再思好書,溫和、熱血,極為特殊。
【電子書】烏鴉不快樂:李筱峰最後一本政論集
李筱峰最後一本政論集自從高中時代因狂熱閱讀課外書籍以來,我從一個法西斯狂徒覺醒過來,開始成為一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追尋者。進而開始奮筆疾書,諤諤直言。……好不容易熬過了凜冽的軍事戒嚴時代,以為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將有一片清明景象。然而,……積重難返的社會大眾,依舊難改其深層結構的奴性;七十年前心理學家佛洛姆所指陳的「逃避自由」的心態,依舊在受虐性格極深的台灣人身上揮之不去;「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依然在台灣人民身上集體發作。不過,再怎麼失望,都還不敢絕望。我決定少寫政論,不是要完全歸隱山林,而是決定漸漸離開政論的跑道,回到歷史論述的途徑。在告別政論跑道之前,我把這兩、三年來發表的文章結集成冊,一來以資紀念,二來借供二○一二年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大選做為戰備,三來也為台灣歷史做見證。──李筱峰(摘自本書作者自序)
【電子書】我在日本國會:一個台灣女生の華麗冒險
日本國會生態大公開我的國會秘書生活充滿著:初次見面的政界大老,活生生的「首相本人」,到各委員會、國會旁聽,或是黨內各式各樣會議的代理出席……忙到眼睛都花了,但又很盡興。日本國會生活圈,可以說是一個以國會議員為圓心旋轉的大舞台,舞台的幕後有一大群議員秘書,以及供給生活上需要的各種職員、公務員,浩浩蕩蕩。大舞台上的舞檯燈,照在身為閃亮主角的國會議員身上。生活圈的裡與外,就像是灰姑娘身上的美麗晚禮服、馬車、車伕,在十二點魔力失效後突然回歸到莫名的現實,界線很清楚。作者在日本就讀研究所時,偶然的獲得日本國會議員秘書的實習機會,之後成為正職秘書,展開一段大約兩年的日本國會生活,看到日本國會特有的生態,那裡有可以讓我們反思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取法的所在,因此她以輕鬆的方式,寫出這段經歷,希望以看故事的角度,帶領讀者進入這個普遍被認為嚴肅的議題。本書特色1. 日本國會議員助理的親身經歷,日本國會生態的第一手紀錄。2. 輕鬆、幽默、有趣,有別於一般描寫政治生態書籍的嚴肅,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瞭解日本國會的運作與日本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