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19.08.12
從自責與自我懷疑中走來,你所不知道的《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心理師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身為讀者的你,或許知曉在二○一七年有一本書超級火紅與暢銷,那是由周慕姿諮商心理師所寫的《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當時創下這幾年來幾乎沒有幾個作者能追上的銷售佳績,還獲得同年度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誠品書店銷售總冠軍、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殊榮,海外版權更售出五國。 但你可能不知曉,在成名之後,所帶給周心理師的龐大壓力。 一是因為新書的銷售成績亮眼,於是許許多多的演講邀約,如同潮水般地不斷湧進來。一向不擅長婉拒別人的她,只好盡可能地應允。她幾乎接下所有邀約,但這些龐大的邀約,對精神與體力都是一大考驗。 二是有些讀者或許不夠理解情緒勒索一詞,因此寫信給周心理師或在周心理師的粉專留言,言詞多是怒意以及高漲的情緒,或者有些同行,在網路上留下攻擊周心理師的話語。 這些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艱困且難熬的時光。雖然周心理師努力走過這段日子,但她在二○一八年初的健... -
2019.08.05
如果書是一件衣服,維中總會寫到撐破它—側寫旅日作家張維中
文/原點出版副總編輯 詹雅蘭老實說,身為一個編輯,能擁有像張維中這樣的作者,可以說是再走運不過的事了。一旦他給了你承諾,定下給稿日,就只需要看著雲端裡的資料夾一個個火速成群,不需等、不用催,沒有焦慮,不必打罵作者,渾然天成的文字與到位的攝影圖片,總會在最後一天很有責任感地躺好,等著被下載! 然後維中會說,請不要有任何顧慮的編輯這本書,他說相信你! 這樣的編輯與作者關係,看似是從「日本,一日遠方」蘊釀出的默契,但跟著維中多年的讀者都知道,我們是相隔多年後再次重逢。 那天,我們碰了面討論新書,維中已經從台灣移居至日本,一邊接下台灣大量專欄撰寫,一邊在日本旅遊媒體工作,由最初的\知名的小說、散文作家,又添了旅遊創作者身份。 我們一起走進餐廳,找了個位子打算進入正題,但我卻一直無法專注,腦中始終浮現的是那一年,他30歲,約了在咖啡館見面,靠近窗邊的陽光十分曬人,我們聊著彼此在媒體轉了幾圈的茫然,想著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未來... -
2019.07.29
「情緒排寒」替你解心結、拔病根!──李璧如
文/方智出版編輯部人為什麼會生病?其實常跟謬誤的心靈植入模式有關,若不改心性,只是無意識地接受治療,常不見成效,所以李璧如醫師說:「僵錮封閉的內心,才是病的源頭!如果願意敞開心門,願意面對軟弱、傷痕累累的自己,你就開始得到救贖,生命的活水自然源源而來。」 李醫師的第一本作品,曾在2018年引起熱烈迴響,數度登上各大書店排行榜,並引領許多人開始走上「排寒大道」,重獲身心健康。而她的第二本作品,依舊與「排寒」相關;不過,這次她不只醫病,更要醫心,全書超過十四萬字,濃縮數十載精華;她廿年磨一劍,裡頭的字字句句、斑斑血痕皆是她與病家合奏的交響曲…… 問:「情緒排寒」對多數人仍屬陌生,可否進一步介紹? 答:依我的界定,寒氣分三種,有闖進來的寒氣(自然氣候嚴寒、人為冷氣、錯誤的冰敷觀念以及邪穢之氣)、吃進去的寒氣(包含西藥、所有冰寒生食、常溫水果及任何低於體溫的食物)、自己製造出來的寒氣(禍害最深,情緒、壓力皆屬之)。 ... -
2019.07.23
不點燃熱情,就被熱情燃燒(下)
文/陳主望(威望國際董事長)4.相信自己 Cheng告訴黑人:「我想從事運動教育。」 「什麼?」黑人說。 「什麼?」我說。 「運動教育,」Cheng回答。 「那是什麼鬼?」我問。 「I am going to just do it!」Cheng說,他已經決定,做就對了! 「你又不是Nike廣告,」我說。 我認為,當下沒人知道他在說什麼。 Unless a man believes in himself and makes a total commitment to his career and puts everything he has into it - his mind, his body, his heart - what's life worth to him?除非一個人相信自己,並且投入他的一切與所有精力——腦力、體力、心力——到那份工作裡,不然人生對他值幾毛錢? 我們那時並不知道Cheng到... -
2019.07.22
不點燃熱情,就被熱情燃燒(上)
文/陳主望(威望國際董事長)「他是林書豪讀哈佛大學時的室友。」我忘記是誰告訴我的,但我第一次認識Cheng這個人,就是透過這句話。好像,Cheng的存在是基於林書豪這個光環,貌似Cheng是他的小跟班似的。這讓我有點困惑。為什麼一個人必須被他人所定義?即便當時我與Cheng素昧平生,我依舊認為,那句話簡直是在貶低他。如果連Cheng都這麼定義自己的話,那我他媽的懶得理這個人。 5呎10吋,190磅,Cheng看起來就像個跑鋒——雖然矮,但是體態結實,有著寬大的胸、壯碩的腿,球帽會有點難扣上的大頭——像亞洲版的史密斯(Emmitt Smith,曾締造NFL衝鋒紀錄,至今無人能敵)。 1.率真的大男孩 有一回,Cheng要去洗手間,黑人陳建州突然從門後跳出來大叫。他也跟著尖叫,像個小女孩似的。 「噁……」何凱成邊叫邊抱怨。 黑人指著他大笑,我也忍不住笑起這個尖叫起來像小女生的跑鋒。 「黑人,幹嘛這麼幼稚!可以成熟... -
2019.07.15
對青少年小說,我們要有新的想像
文/博識出版編輯 何秉修我們的環境跟青少年小說盛行的美國有很大的差異(這裡指的是大約以13到18歲為對象的小說),所以當我們形容國外某某青少年小說家很受歡迎或很成功,其實可能不太能感受到那是怎麼回事。不過,試想像有這麼一個地方,青少年文學作家輩出,每個月都會有好幾本備受期待的新人作品出版,或充滿話題的系列書續集推出,而且這麼多的小說裡面,什麼類型都有,什麼題材都找得到。各方能手每週在暢銷排行榜上競逐。還有很多閱讀相關的媒體或機構,隨著每本新書的出版刊登書評,或主辦青少年圖書獎項,或評選出年度好書書單。功成名就的青少年小說家各有大批書迷擁戴,他們自發性地成立粉絲社群、拍書籍影片,更別說在網路上群起熱議。這種種現象形成了一個繽紛多樣、活力充沛的青少年閱讀文化圈。或許我們比較熟悉電影的奧斯卡獎,或棒球的大聯盟,而美國的青少年小說就彷彿有自己的奧斯卡獎,有自己的大聯盟比賽。 尼爾‧舒斯特曼(NealShusterman)就是這個大聯盟... -
2019.07.08
聆聽愛的力量 勇敢邁步向前的陸承蔚
文/don1don編輯群第一眼見到俏麗短髮的陸承蔚,實在很難跟征服聖母峰的第一女子聯想在一起。但聽著她分享的人生點滴,默默地被感動,也從而看見她的內在力量。 在自行車上看見台北 「我以前根本不運動。」陸承蔚說開始運動是誤打誤撞,因為答應參與單車環島活動,為了不希望造成別人的麻煩,買一台公路車來訓練。起初只是不得不,但隨著練車的時光找到另一種探索的樂趣,每天凌晨出發,隨著google map找景點、規劃路線。 「因為有iPhone,我都是google到某個景點,然後就告訴自己,好,今天要騎到那裡。」陸承蔚笑說。 因為方向感不好又害怕迷路,所以陸承蔚在接觸單車之前的生活,幾乎都是上班、回家,一條路線,鮮少踏出自己熟悉又安定的生活圈。有了單車之後,陸承蔚會上網找新景點,或是以一座橋樑為目標,每天早上凌晨三點半趁著孩子熟睡,就騎著單車出發冒險去了。就這樣騎著騎著,陸承蔚發現自己喜歡上每天有不同的挑戰,以及為自己設定目... -
2019.07.01
「互助學習」的共筆方式:楊嘉玲&陳怡璇
文/陳秀娟(銀河舍總編輯)《偽婚世代》是一本由兩位各有專精的作家,所共同創作的小說。難能可貴的是,你若不仔細看,完全看不出來到底誰負責寫哪個篇章?小說文筆和思路幾乎出自同一人。 出版了八本書的作家楊嘉玲,本業是心理諮商師,過往的作品以心理勵志和職場溝通類型為主。即便心理學是她的專業強項,但是「寫故事」卻是她的夢想。從第一本書出版以來,她便一直思索、準備著,從不會寫小說、開始知道門路,到真的動筆,更花了三年學習。 第九本書的問市,選擇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不僅類型大逆轉,更以許多作家列為禁忌的「婚姻」作為主題,除了身為女性的關聯,嘉玲也認知到「關係」是人們最在乎的事情。某種程度,嘉玲也藉由此次創作,出了一份考題給自己,去探問幸福到底是什麼模樣?而這份思考,更讓她跳脫心理諮商師的框架,更細膩地直探人心,從訴說感動人心的故事中,打開新的創作世界。 而多年來的諮商經歷也讓她發現,人們的心理困境終究離不開情感議題,而故事的出現,... -
2019.06.24
你的明亮靜好裡有我的侷侷促促:吳曉樂與《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文/張雅涵(網路與書主編)「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像是替這個時代的女性拍張照,過了十年二十年,讀者回頭看的時候,會想:原來當時的人是這樣過日子啊。」那天我們在辦公桌前邊打字邊嗑著果乾邊喝茶的時候,曉樂轉過頭來這麼說。「或許還成為某種資料,因為未來的人已經不用面對那些窘境。」 不知不覺已習慣曉樂在北上時順路到大塊辦公室歇腳,有時來討論書稿,有時單純是聊聊天,吃著點心,一邊各自理著手邊的雜務一邊閒談著生活遇上的事,起了個頭之後,話題可以一直蔓延下去──她可以一直說下去,更重要的是她也可以一直聽下去。 「噢,好耶!」確實是個很重要的主題。不過,照一張這個時代女性的像,這張像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我們這一代若說起自己的不幸,往往是會被嗤之以鼻的。 我輩台灣年輕人,生長在言論自由的時代,不少人的物質生活雖不到寬裕也還算過得去,生活中有許多小確幸。在這樣的環境裡,若非家逢巨變或忽臨災荒,談起日常裡的不順遂、不自在、迷惘,常常被... -
2019.06.19
既孤獨,也自由──若竹千佐子
文/圓神出版編輯 林雅萩二○一八年一月,第一五八屆芥川賞公布得獎名單,其中一位得獎者是時年六十四歲的若竹千佐子女士。若竹女士之所以受到矚目,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她是芥川賞史上第二年長的得獎者;第二個原因是她在前一年十一月才剛獲得第五十四屆文藝獎,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得獎者;第三個原因,則是她六十三歲才以作家身分出道,處女作《我啊,走自己的路》竟一舉獲得兩項大獎。但總歸來說,眾人注目的焦點都放在「年紀」上。當記者問到她對自己這個年紀才出道並得獎有何看法時,若竹女士的回答相當耐人尋味:「我認為人生絕無白費徒勞的部分。」「就『出發』來說,六十三歲似乎有些晚,但對我而言,是必須花費的時間。」 得獎作《我啊,走自己的路》中,描寫高齡七十四歲的主角──桃子在東京奧運舉辦那年來到東京,結婚成家、生兒育女,並在丈夫過世多年後,終於發現屬於自己的自由。書名取自同樣出身岩手縣的作家宮澤賢治作品〈永訣之朝〉裡的一節,將原本展現出「我將獨自死去」的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