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17.04.24
心物交融的現代女源氏江文瑜
文/帖千函午後三點的齊東詩舍,明亮的陽光透著玻璃窗斜照進來,靜好微溫的春光,人們隨性散坐在木地板或榻榻米上,講者江文瑜請聽眾站起來,朗誦佛洛斯特的詩作〈未擇之路〉,「大聲唸出來,用自己的聲音。」文字被朗讀的當下,有了獨特的節奏,她賦予詩歌音節一個更為浪漫的連結──接近人類心跳聲的共感,神祕卻又無比熟悉的律動,生命正在演奏。 原來都是詩起的頭,江文瑜是台大語言學教授,也是知名詩人,199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男人的乳頭》,就以前衛、顛覆男性觀點的禁忌語彙震撼文壇,更長年推動女性生命史的書寫,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但其實她從小就渴望寫小說,醞釀沉潛多年,終於在今年完成第一本小說集《和服肉身》。第一篇即是〈心臟黑盒〉,呼應詩的韻律,當心跳聲透過發聲器被放大,迴盪於空間之中,那是「比打鼓聲更震動耳膜」、「宛如手風琴風箱淒愴的顫動」,而兩顆心臟一起跳動,就像蒼茫宇宙中的探戈舞步。實際上,江文瑜真的見過小說裡的「... -
2017.04.17
一看著迷,一眼永恆
文/春光編輯 李曉芳要令一個人一頭栽進小說的世界,從此心心念念,需要什麼? 回頭仔細想想自己經歷的過程,我會說: 跟談戀愛一樣。只要遇到對味的書,著迷根本是一瞬間。 凌淑芬,就是讓我一頭栽進小說世界,從此開啟眼界,無法自拔的作家。 凌淑芬,讀者親切地叫她「凌大」,從粉絲變成編輯後,我叫她「淑芬大人」──因為叫「凌大」感覺太隨意,「淑芬」直呼名諱著實叫不出口,叫「淑芬姐」有點距離感以及可能會被扁,最後乾脆折衷變成「淑芬大人」,親暱中帶點尊敬這樣。 還沒見到本人前,我只能從她的文字、她的故事認識她。她的文字洗練俐落,人物描寫生動有魅力,讓你不知不覺就被帶入故事。故事中有她獨特的幽默感,讀者稱之為「凌式幽默」,那種幽默有種爽朗、有種犀利,在知道她曾留學國外後,我終於知道那種帶點美式直率的幽默從何而來。她的樣貌就在她每本書中被我擷取、建構,終於,在見到本人後,我覺得離我的想像並沒有太遠,唯一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的嬌小。很... -
2017.04.10
清算的時刻到了
文/皇冠主編許婷婷去年11月至東京出差,在與萬城目學老師約定碰面的前一天,我才把《巴別九朔》看完。這是萬城目學出道十年的紀念作,日本出版社聲稱這是「史上最強奇書」。 「是烏鴉帶來了巴別的早晨。」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巴別是一幢尋常的大樓,就跟全世界所有的商住混和大樓一樣,有水錶、電箱,有藝廊、偵探社,還有莫名其妙的鄰居。不尋常的卻是,這個巴別奇異地分岔成另一個巴別,它埋藏著無數倒閉的店家,那既是夢想的墳場、遺忘的初心,也是那些想做卻終究做不到的事。 既然是萬城目學,那麼應該和他之前的作品一樣,天馬行空、不按牌理出牌、惹人大笑吧?然而,在闔上書稿的那一刻,卻怎麼也沒有看完《鹿男》或《鴨川荷爾摩》的坦然心情。一樣遊走於寫實和幻想,一樣誇張,一樣爽快,但就是多了一點什麼,讓人明明很喜歡但卻帶著模模糊糊的鬱悶。 那到底是什麼呢? 疑問懸而未果,我來到東京角川書店。大概是正式的工作場合,穿著藏青橫條紋毛衣和艷紅色球鞋... -
2017.04.03
台灣是一個缺乏歷史記憶圖像的國家,每一張畫都是一種寫實與重組的挑戰
文/邱顯洵2017年3月16日,史明老師在新莊寓所,寫下他對《手繪台灣人四百年史》的註解:台灣史又擱欲產生次男。 第一次知道「史明」這個名字,是1990年我初到巴黎時,在摯友推薦下翻閱了《台灣人四百年史》,這本充滿神祕色彩的禁書,像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我對史明老師的初步認識。 1995年我回到台灣,常常在街頭看到史明老師的獨立台灣會,他們的大鼓陣頭和宣傳車隊不時穿梭在街頭,當時的我,正投身於台灣首次民選總統的選舉,並自詡為參與真正社會革命的方式,對這樣搖旗吶喊的唐吉軻德式鼓聲,我觀察到路人的反應大多漠然,甚至掩耳怒視,我因此感到質疑。 接下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像都市游擊隊似的一員,投身一場又一場從北到南,有勝有負的選舉,一次次像是洗牌又重來的活動,逐漸蔓延成由內而外的慌亂,一種茫然的虛無感取代了原本的自得自滿。我反覆想著,日益加深的懷疑著,這樣透過一次又一次選舉的洗禮,台灣真的改變了嗎?落選與凍蒜... -
2017.03.27
【專訪】徐至宏HOM的《日常藍調》凌晨時陽光藏在所有景物後方,一片灰藍色的氛圍非常舒服
文/編輯部專訪Q1.《日常藍調》是如何決定以藍色作為你的基準色調? 去年單車環島的時候,因為正值夏天,每天幾乎在六七點就非常炎熱,為了在舒適的溫度下騎車,我們總是在凌晨四點多出發,那時候的天色仍舊一片灰暗,陽光藏在所有景物後方呼之欲出,一片灰藍色的氛圍,非常清爽舒服,自己也很喜歡這個時刻的藍色調,於是就誕生了以黎明藍色為主色調的創作想法。 Q2.成為畫家你想最辛苦的事情是什麼?是怎麼下定決心成為畫家的? 我不太會用辛苦來形容畫圖這件事,因為各行各業其實都有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如果是說成為畫家最需要努力的地方,我覺得是慢慢找出自己的風格,是最困難的地方吧。從小就一直想當漫畫家,這件事情雖然在經過大學過後漸漸轉化了想法,喜歡畫圖這部分一直沒有改變,其實也沒有下定決心,而是我找不出除了畫圖以外適合自己的工作了。於是默默的畫到了現在。 Q3.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幅畫?如果說不當畫家可能會成為? 如果是... -
2017.03.13
他對電影持平的熱愛,恰是一種剛剛好的態度,如晚風輕起,電影終究是來自生活的
文/三采編輯部電影,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呢? 電影是每個人共同的記憶;在昏暗的戲院中,搭配著爆米花與飲料,或笑或哭的度過了青春。年輕時,我們透過電影,看到世界的模樣,建構了自己心中的價值觀,所以熱血所以奮不顧身。熟年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人生縮影,就像是看到自己,然後感嘆然後悵然所失。看電影的那個時刻,我們在追求的可能是共鳴和那一份釋懷,然後在憶起初心的那一刻,有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這樣的共鳴與釋懷,在《2019870127333》中一一體現了。「不只電影可以是療癒的,影評亦可以是療癒的;透過硯拓的文字,不只要延伸著感受那些虛構世界,且將為讀者雜沓的日常注入力量與溫度。」這是黃以曦對《2019870127333》下的完美註解,也是形容作者張硯拓文字影響力的最佳寫照。 張硯拓,這個名字或許對你聽來陌生,可能你會對作者的另一個名字「時光之硯」比較熟悉,從一開始的PTT、部落格慢慢經營,十年下來,已經成為專職影... -
2017.02.19
西方科幻世界裡的華人天王──《妳一生的預言》作者姜峰楠(Ted Chiang)的故事
文/鸚鵡螺文化總編輯 陳宗琛在2016年之前,對這個世界來說,姜峰楠(Ted Chiang)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然而,就在那一年年底,有一部叫做「異星入境」的科幻電影出現在全球各大影展上,那充滿詩意的深情影像,開拓出科幻電影的全新視野,獲得全球影迷一致的狂熱好評,甚至在2017年一月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8項大獎入圍。這樣的輝煌成績,終於讓這部電影幕後的靈魂人物成為全球媒體注目的焦點。他就是原著小說〈妳一生的預言〉的作者,現年四十九歲的華裔作家姜峰楠。 也許一般的讀者對他感到陌生,但事實上,在科幻小說的領域裏,他有如科幻聖殿裏的教皇,每發表一篇小說都會在科幻界引起巨大震撼,在迄今二十六年的創作生涯中,只寫了十五篇中短篇,卻榮獲包括雨果獎、星雲獎在內的27座全球最重要的科幻大獎,其中〈妳一生的預言〉一篇更榮獲讀者票選為二十世紀最佳中篇小說,創下史上最難以超越的得獎紀錄。然而,儘管創作成績如此驚人,在全球科幻迷心目... -
2017.02.12
我的小說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與信仰,融合在我的書裡
文/編輯部寫小說是我做過最酷的事情 《鋼鐵德魯伊》作者凱文.赫恩在台灣最寒冷的冬天現身國際書展,但是寒冷的天氣絲毫不減低他大叔式的風趣與親切。凱文.赫恩與妻子小孩住在美國,原本是擔任英文老師,但因為是待在全美國教育預算最低的州,所以老師的薪水不高,必須四處兼差仍入不敷出,除此以外,他還要想辦法從忙碌的生活裡找出時間寫小說,雖然很辛苦但是寫小說卻可以帶來極大的滿足感。而這樣的情形在《鋼鐵德魯伊》上市出版在美國獲得極大迴響以後帶來很大的改變,現在的他甚至可以帶著家人去紐約旅遊,這是他從沒想過的事情,寫小說成為作者真的是我做過最酷的事情。 我的小說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仰 在東方,神都非常正向,受苦受難而且救人濟世,但是在《鋼鐵德魯伊》裡面神之間的愛恨情仇比人類還要精采,作者表示其實只是盡量忠於愛爾蘭神話的描述,不管是凱爾特神話或北歐神話或是其他神話,角色的設定都是盡量貼近原本個性的描寫,然後這些神在經過2千... -
2017.01.29
孩子再小,踏出的每一步學習都算數!
文/野人文化編輯部採訪《2015360087736》作者莊琳君訪談 《2015360087736》作者莊琳君是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教育碩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在德國她看見德國老師、父母都有一顆很強的心臟,能遠遠看,放手讓孩子去做各種嘗試,也有很大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學會長大,慢慢嘗試並從中確認自己的興趣,讓她有很大的震撼。 1.您在台灣及德國的幼兒園都教過書,請問您觀察到兩國幼兒園在教學內容上有些什麼差異? 莊琳君(以下稱莊):以我過去在台灣任教的經驗來說,臺灣雙語幼兒園對智識科目的比例偏重,一般來說,除了音樂和體能活動課,幼兒園的三年課程中都內容包括了學注音,基本的數理邏輯概念,英文字母,自然發音(Phonics),多數的幼兒園也需要學認字和寫字。而德國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則相對簡單彈... -
2017.01.22
史蒂芬妮.梅爾的小說寫作新嘗試
文/大塊文化主編翁淑靜「我的浪漫情感與我對傑森.包恩(Jason Bourne)和亞倫.克洛斯(Aaron Cross)的迷戀彼此相遇,結果產生了《亡命化學家》這個私生子。我非常樂於沉浸在這樣一位另類動作英雄的角色裡,她的主要武器不是槍枝、刀子或令人血脈賁張的肌肉,而是她的頭腦。」 ——史蒂芬妮.梅爾,《今日美國報》,2016年7月19日 以《暮光之城》橫掃國際書市,擄獲全球書迷的史蒂芬妮.梅爾,挑戰推理、諜報題材,推出小說新作《亡命化學家》(也是她專為成年讀者寫的第二本小說),描寫行動力十足,冰雪聰明的天才女化學家,歷經一連串的追殺,不靠蠻力、運用智慧逃出生天。 大約是在史蒂芬妮.梅爾忙著《暮光之城》系列改編電影《暮光之城:破曉》的拍攝工作時,她忙亂的腦袋中,出現《亡命化學家》的故事架構,並告訴她電影製作公司的夥伴梅根.西貝特(Meghan Hibbett)。因此,《亡命化學家》原先是拍電影的點子。即使當時史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