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19.11.25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文/王俸鋼(彰基 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初次與賴芳玉律師見面是在某個電視談話節目中。個人做為一個長年處理司法精神醫學案件的精神科醫師,如同多數在象牙塔中的學者一般,難免對螢幕曝光充滿心理排斥;即使在台灣發生了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後,不得不走上媒體盡力為專業略盡社會責任的時刻,也不免將同樣的戒慎恐懼,投射到了同上媒體的社會賢達身上。 但賴律師非常不同。 做為一個嫻熟家事法的專業律師,長年投入家庭暴力防治和援救受暴婦女,她完全顛覆了我對「法律人」的刻板印象。比起講究絕對超然地追尋著現實中的各種「法律構成要件」,和解析著那種被冰冷條文分解割裂的現實片斷,賴律師比任何我所認識的法律人,都還要在意並努力將眼前每一個受苦的個案,還原回一個個真實而完整的人,把每一個案件,重整為平凡但真實的辛苦人生。 或許因為如此,在法庭上來來去去的各種人生,本來可以被化約成能夠輕易條列歸檔的「案件類別」,卻能在賴律師的眼中,成為了一件又一件完全獨一無二的故事,而... -
2019.11.18
放棄律師光環,期待以文字帶來正向的光。他是作家許峰源
文/方智出版社編輯 黃淑雲許峰源的人生經歷很特別。 有些你我從小習以為常的事,他很晚才體驗到。23歲時,他第一次有能力走進餐廳,吃了人生第一頓牛排大餐;24歲,他才擁有人生中的第一張床,在那之前的每一夜,他都睡在地板上。 然而,有些人們始終難以企及的成就,他卻比誰都更早實現。23歲大學畢業,他就考取律師執照;24歲便自行開業,成為律師事務所所長;26歲就靠著自己賺來的錢,買下第一棟房子。 71年次的許峰源,從小在三重的豆干厝長大,家裡總共五個兄弟姊妹,加上爸爸、媽媽、爺爺,一家八口擠在權狀4.64坪的老舊公寓裡,全家唯一的生計,就是父親的臭豆腐攤。他的父母雖然沒讀多少書,卻很重視子女的教育,省吃儉用地存錢供孩子上學,希望他們不要重蹈貧苦的覆轍。 有一個颱風夜,他母親在家裡做好泡菜,準備送去給他父親。那時高一的許峰源因為擔心母親在颱風夜外出危險,便自告奮勇去送。當他將泡菜送到父親的攤車那裡時,只見父親穿著黑色雨衣... -
2019.11.11
當你回歸到身體,不再背叛自己,你就回來了
文/天下文化編輯部Q:按照書裡描寫,您從哈佛大學時期起,就有憂鬱症傾向。是否有哪一件事或哪一個人,觸發您將這段從黑暗到揮別憂鬱的歷程寫下來? 回想我從十五歲到現在十多年的經歷,我活得太痛苦了。想要活下去,活得有尊嚴,必須要盡我所能找到幸福。我讀心理學的書、禪修、諮商,東方的法、西方的法,最後找到中醫,這就是寫《因為身體記得》的動機。 我記得剛到美國時,我住在宿舍四樓,一樓就有一間心理諮商師的治療室,每個音樂院的學生不論國籍種族,隨時可以去sign up。可是我那時才十五歲,每次走過那個小房間,看到裡面鋪著地毯,暗暗的,有盞小燈,都覺得有點害怕,甚至鄙視:感覺只有很弱的人、自己都處理不好的人,才會去找心理治療師諮商。我好得很,為什麼要尋求幫助?但其實我那時太需要了,只是不願意承認,不斷麻木自己。另外一層想法是,怎麼可能有美國醫生能懂我內心深處的痛苦?我不願意傾訴,不願意表達,寧可孤立自己。 後來我在哈佛的時候,... -
2019.10.21
主播、媽媽、身兼父職……斜槓女子,帶小孩也可以很有效率
文/超人氣職場圖文作家 馬克我所認識的凱云,是位執行力十足的女性。當大家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時,她早已冷靜的思索出,最合適的資源與人脈、最恰當的硬體與軟體,並且精準掌握事情的方向與節奏。是的,她是TVBS主播鄭凱云,總是能夠快速又有效率,俐落的完成每一項任務。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人會擇善固執,但在我眼中,她非常勇於改變。她從不愛找麻煩,但麻煩總是愛找上她。因此,她只能不斷捨棄自己的觀點與事物,並且努力做出改變。重點是,這些改變從不消極,她把這些麻煩視為機會,積極從中找尋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她從記者、主播,到節目主持人,更在媒體平臺快速變化的現在,依舊穩站第一線。 不過,儘管凱云事業有成,但她卻從不戀棧這些,反而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因為,她知道人生最後會留下價值的,大部分都不是工作,而是自己和家人,所以她很清楚下班很重要,我們必須先卸下一個身分,才能轉換到另一個身分,那個更讓自己喜歡、自在與舒服的身分,也唯有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 -
2019.09.30
大師兄的志願
文/寶瓶文化編輯 丁慧瑋「願我一生都肥宅,不帶遺憾進棺材。」──大師兄出新書了!《比句點更悲傷》,收了他三十六篇從未曝光的全新故事,而在第一篇〈自介文〉,他寫下這個完全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我的志願」,乍讀到這句豪氣干雲的話,只覺得這肥宅簡直是世上最帥、最酷的男人! 但其實,這是年紀三十出頭、卻已有六十好幾老靈魂的他,穿越生前身後的一種看透吧。 嚴格說來,他的大半人生就沒合乎過所謂旁人的期待。在生人敬而遠之的殯儀館工作,管理冰庫、看顧禮廳,有時跟著老司機開車出門接大體,有時協助儀式走,甚至充滿實驗精神地親身躺進棺材;屍臭、滲水是日常,斷肢或腦漿當前也面不改色(編輯寫到這裡在手抖)。別人聞之色變的工作,他卻喝著最愛的麥香、泡著常因臨時有「狀況」而吃不到的泡麵,樂在其中(這樣形容對嗎?!)。 看遍小飛俠(跳樓)、綠巨人(腐屍)、小黑(燒炭)、盪鞦韆(上吊)……然而,見到更多的是「人」:亡者身旁圍繞著的、消失了八百年卻突然現... -
2019.09.16
自帶時光機的神奇海獅
文/究竟出版編輯 蔡緯蓉為了編輯《海獅說歐洲趣史:歷史課本一句話,背後其實很有事》這本書,和海獅開了不少次會。每次都發現:海獅一開口,一定要小心!因為你可能會瞬間被帶上時光機,抵達某個時間點。 有時候,彷彿被披上隱形斗蓬,踏進古人們充滿各種腥羶色的過去,貼身經歷那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有時候,則會跟著進入海獅夢想遠大的未來:人人都閱讀歷史、大家都從歷史同時學習教訓與新知。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叫做「神奇海獅」的原因吧!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能讓海獅這樣純粹愛著歷史呢? 多虧海獅有個鼓勵閱讀的家庭:買零食不行,但買書要幾本都可以。所以,在他進入國高中正式學習歷史之前,就已經讀了非常多歷史課外讀物。通常,很多學生會因為課本裡夾雜了過多人名、地名、專有名詞,開始對剛接觸的歷史產生抗拒。但是,海獅卻因為「曾經讀過相同故事」的共鳴,讓他對於這些課本上的歷史事件有了更強烈的興趣。 不過,最讓人驚訝的是,海獅一頭栽進歷史的契機... -
2019.09.09
她的努力,讓一朵一朵的蝴蝶,乘愛飛起
文/字畝編輯 洪絹還沒有機會跟佳慧老師(左一)見面之前,早已經聽過好多好多有關她的事情。她曾是一名編輯,她和我有多位在不同時期曾共事的出版界同事;她是一名譯者,翻譯過許多極具代表性的書籍;她是一名作家,用文字堆疊出她對於兒童文學的熱情與探索;她是大家口中很會放火的俠女,燃起大眾關注兒童權的熱情。 第一次和佳慧老師的email來往,是邀請她擔任新書的推薦人,她很快回信告訴我,「實在不該再接任何推薦邀請,但是看了書立刻有強烈感受,實在是本很棒也很重要的書,反而要感謝你們想到我、看重我了,也敬佩你們願意引進這類視野廣闊的書。」 字畝的出版品,一直希望能多納入一些放眼世界、關懷人權的選題,而佳慧老師就是我們第一個想要邀請來與讀者分享、介紹這些書的人。很感謝佳慧老師陸續為字畝的讀者,撰寫多篇深入淺出的文章,說說她讀這些書的感受。何其有幸,身為責任編輯,總能在第一時間享受閱讀佳慧老師的文字。 特別想要分享,佳慧老師替這些... -
2019.09.02
帶著小林村故事前進的蔡松諭
文/徐詩淵(四塊玉文創—主編)見到《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的作者蔡松諭前,已經讀過這本書的初稿,腦中總是交錯著他所描寫的畫面以及記憶中的新聞畫面。記得新聞中的他,慷慨激昂,為了家鄉可以不顧一切,帶著村民大聲疾呼、不惜下跪博取媒體關注,北上陳情抗議等等,大多是些激烈的場面。但是在書稿中,當寫起小時候成長的故鄉─小林村,那份懷念與情感在字裡行間流洩著,看著書稿的我,就像是到他的家鄉拜訪的客人一般,由他帶領著走逛北極殿,隨著他拜訪多年老友。 一個描寫故鄉可以如此溫柔,但是當帶著村民抗爭時,卻會如此激進,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蔡松諭幾乎是把所有小林村的故事都帶在身上,甫見面他便打開電腦,每點開一張照片,都能侃侃而談。他說著,那排連棟透天厝,就是我家經營的小林商店;後面的土角厝住著外省的二齒伯,最愛李艷秋了;村子的另一頭則是平埔族人報寅的家,他從小學起就是我的好兄弟;還有這個爬坡處,大家的信仰中心北極殿就在這裡,對面就是不論平日或過節都... -
2019.08.26
月月阿嬤快活而積極,比她年輕的人,為何要終日哀聲嘆氣呢
文/蔡曉玲(寶瓶文化特約編輯)「好想見您一面。」是我追蹤月月阿嬤IG一段時間後,從心底浮起的一句話。 從2017年起在IG追蹤月月阿嬤的穿搭照,不知為何,只要看到阿嬤貼上新的穿搭照、或是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就算是有些陰霾的心情也會放晴。 阿嬤的笑容以及不輸給年輕媽抖的架勢,總讓我感受到阿嬤在被拍攝的當下,心中必定滿溢著愛與幸福,因此笑容才會那麼美、那麼有自信。 月月阿嬤照片中的幸福能量感染了許多人,我們意外的發現她的粉絲年輕人居多,看著這些年輕人的留言,我們心想:月月阿嬤,您的正能量,還能夠帶給更多年輕人快樂。在這厭世風盛行的世道,我們需要另一股和煦的風,給人們帶來鼓勵與信心。 於是,《媽抖:91歲的台灣第一潮嬤林莊月里》誕生了。 「好想見您一面」的願望成真。還記得和月月阿嬤的第一次訪談,是在阿嬤家中,個子小小的她坐在椅子上,對著我笑,那笑容與IG上一模一樣,讓我原本有些忐忑不安的心情很快地放下。 接著... -
2019.08.19
試圖擁抱誰的時候,總是相互刺傷:許瞳與《刺蝟登門拜訪》
文/陳柚均(悅知文化企劃編輯)最初接觸許瞳的文字是她兩年前的第一本創作《裙長未及膝》,驕傲地又精準地將十七歲的美麗年華寫下,再怎麼欽羨,都不是過了這年紀的我們還來得及趕上的事。有幸成為許瞳這本創作的編輯,榮幸地成為第一位讀者。一開始讀,難免遺憾著,自己的二十歲什麼都沒有留下呢,最終讀完才慶幸地發現,她將我們曾經的二十歲都寫在裡頭了,關於青春的蛛絲馬跡,就留藏在她的人間觀察中。對號入座的魔力,讓許瞳成了城市的文字舵手,讓我們隱形地漫步探索其間。 讀這本書像是什麼樣的心情呢?二十歲的讀者,我想尋得的是「還是會寂寞」的最佳路徑,在另一個介面上看到其他青春的可能。然而,三十多的我們,追求平凡之餘卻又想找到被歸屬的證明,就像〈Moratorium〉該篇的音樂中斷一樣,不按下暫停鍵,出走了二十幾的房間,我們練習的是門再次打開後,是否能隨即跟上旋律,帶著興味,看記憶還能疊加幾層色彩。 《裙長未及膝》中的許瞳曾說,「但願年輕時曾經快樂過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