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4.12.30往前走,留在原地,就會被淘汰
文/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我跟Jason認識大概有十九年左右,那時他剛創業一年,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他的公司已經從最初不到十人的小公司發展到了超過百位員工的跨國數位媒體行銷集團。我也是三十多歲開始創業,當時就是想做就去做,從商業周刊到書籍出版,再到電子媒體,不斷因應變局,革新調整,現在城邦已經是台灣最大的出版媒體集團。 一路走到現在,我觀察創業要成功有幾個要素,首先是恐懼求變,其次是要會帶人與用人,再來是要持續學習;貫穿這幾個要素的核心就是Jason在書中一再提到的真誠與踏實,因為領導者的價值觀會決定這個企業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更要體悟自己承擔的是社會責任,不是一己之利。 Jason對未來的變動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也敢於求變,一察覺到變動,就迎向前去挑戰。他創業初期,從無名小站的網頁看見商機,就去找門路接洽,果然無名小站幫助他的公司立穩了根基。之後,web2.0的時代來臨,他又嗅到了未來的趨勢,就馬上去試... -
2024.12.23你是老闆的「自己人」嗎?老闆,你的身旁一定有馬屁精!
文/知識流 編輯部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管理,其實都在胡扯」或「管理,都是靠一張嘴」,沒有任何論證基礎。本書舉了相當多的實例,讓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實驗,瞭解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證基礎,而非只是空口無憑,這就是所謂的「循證理論」。 作者本身是《天下獨立評論》與《經理人》雜誌十多年專欄作家。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策略與人力資本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理事長、美國權威社會科學學科期刊(SSCI)資深主編、《人力資源管理學報》(TSSCI)總編輯。 他大膽指出,人資管理應是因時、因地制宜的措施,但是人資管理教科書的許多原理原則,在實務上,他感覺並無法完全套用在實際職場。幸好,現今有學者透過實驗方式檢驗原理原則,得到不同的研究結果,他將這些研究實驗結果以科普方式寫出,讓企業管理者能夠更容易閱讀和明瞭。 副書名「經理人的睡前故事書」,強調是由三十三篇科普文章集結而成,每篇文章都可以... -
2024.12.16每個父母都是不可靠的敘事者
文/寂寞出版編輯哈波時代長起來的人不時會四處觀察,尋找魔法咒術痕跡;福華世代(福爾摩斯與華生)的這群,則愛左看右探,巴不得揪出身邊可推理的線索。 《詭畫連篇》的作者傑森・雷庫拉克絕對有這類電波,因為他一出版就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的最新作品《喜弒臨門》,雖然沒有神出鬼沒的幽影、毛骨悚然的畫作,可是讀者一開篇就被送進湖畔有屍體、密林深又森的喜宴場景,巨大的情感與認知反差不斷遭遇連串衝擊,讓讀者飽享「找找哪裡很奇怪」的樂趣。 故事從三年不聯繫的愛女,捎來大婚消息揭開序幕。孤單獨居老爸跟女兒重新聯繫上,既驚又喜之餘,腦子裡滿是「怎麼認識」「怎麼在一起」「怎麼想結婚」一堆疑惑,然而還來不及釐清就有更讓人倉皇失措的消息──即將成為「一家人」的親家竟然富有到直接認識老爸任職公司的頂層大老闆!(約莫像是知道自家孩子在當工程師,可是萬萬沒想到要跟市值前五十大上市公司老闆變親家。) 不過,這一切還只是「驚」「喜」的起點。 ... -
2024.12.13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是哪裡,你一定想不到,就是「歷史」!
文/ROKU(平安文化編輯)《如何在歷史中存活》是一本非常好玩的「歷史書」,但又不那麼歷史。疑?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它同時也是一部富含多重資訊的「科普書」。作者科迪.卡西迪是知名科普作品《然後你就死了》(And Then You’re Dead)的合著人之一,他曾經花了三年的時間,以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第一次」為題,進行各種採訪與探究,完成了《史上最偉大的第一次》(Who Ate the First Oyster?)。 《如何在歷史中存活》也延續了這樣的好奇心與研究精神,帶我們深入15個不同的歷史重大災難事件,每一章還為讀者精心繪製了「時空旅人生存指南導引圖」,而且最特別的地方是,作者幾乎都以第二人稱的視角來執筆,讀來不僅非常具有臨場感,描述的過程甚至還能精細到每起事件的分分秒秒。例如―― 當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時,他提到:「這整個過程只需要幾秒鐘……而在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地球時大約需要十分鐘,不過這其間的差異在於規模... -
2024.12.11搏命救援的「野生動物獸醫師」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主編)她跟小獅子共枕眠,與一頭清醒的臺灣黑熊面對面;她像個媽媽日夜照顧紅毛猩猩寶寶,小犀牛躺大腿撒嬌;她憑目測估出長臂猿體重,帥氣發射麻醉針後,近身檢查;她為六克重、僅人類拇指大的蝙蝠「接骨」,沒有儀器,全靠視力與經驗。 拚盡了全力,她和同事搶救被套索陷阱勒得手掌爛掉的小黑熊,CPR做了又做,抱著希望到失望再絕望……直至最後一刻死神泛起微笑,小黑熊眼睛失了魂,而整個醫療團隊,欲哭無淚。 面對遭遊蕩犬咬爛尾巴的二級保育動物穿山甲,儘管救回牠一命,卻救不回這隻野生動物回返野外的生存力,身為資深獸醫師,此時再多技術和設備卻都無能為力,她只能忍痛為穿穿安樂死…… 她是「野生動物獸醫師」綦孟柔,從小松鼠、長頸鹿到大猩猩,從圍欄動物到生活於自然的野生動物,都是她的病患。 投身臺灣野生動物救傷及保育十幾年的她,與夥伴創立臺東第一家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第一家野生動物醫院。二○二四年並獲頒有「緣色奧斯卡」之稱的... -
2024.12.10強盜的兒女不強盜
文/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強盜的女兒》(一九八一)是瑞典童書國寶林格倫最後一本創作,匠心獨運、歷久彌新。故事描述兩幫強盜家族,宿以打劫途經林中的百姓商旅為生,各據山頭、勢均力敵,日子過得倒也粗獷豪邁、相安無事。不過當兩家族在同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夜不約而同各自產下後輩、外加官兵掃蕩強盜決心步步增強,一連串追風逐北的恩怨情仇就此展開。故事中父輩強盜誓不兩立、不共戴天,但兩家族的一男一女獨子卻暗通款曲,不僅私下以手足相稱,更相互扶持、默許;甚至,在兩家族水火不容的顛峰,相約私奔至森林,展開一段徒手打拼的原始生活。此書巧妙結合童話元素、羅蜜歐與茱麗葉故事,以及魯濱遜漂流的情節,但故事結尾無人殉情、也沒拒斥荒山生活,更未應允生活從此幸福快樂,而是強盜的女兒以一聲春天的嘶吼,讓高昂、歡快的聲音穿透森林,直達遠方。 從童話角度言,《強盜的女兒》書中建置的森林、城堡場景,以及無明確時空、但書中人物仿若中世紀時代的生活,已具備童話氛圍。童話故... -
2024.12.09直島──現代藝術之島的崛起、演變與傳奇
文/臉譜文化編輯部藍天,碧海,黃南瓜──景色如詩如畫的瀨戶內風光持續不斷吸引著各地旅人造訪。早在十二世紀,這座小島被命名為「直島」;到了中世紀,海運業和製鹽業使這裡繁榮興旺起來;時至二十世紀初,銅冶煉廠卻導致島上一片荒禿。一路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直島=現代藝術之島」。小小地方如此曲折而戲劇性的發展,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直島誕生的脈絡與其知名度相反,很長一段時間幾乎無人講述;直到本書作者秋元雄史遲至二〇一〇年代又轉過頭、回顧個人職涯中的一大成就,才有了這本《直島誕生》的成書計畫。這部作品是由一九九一年起的十五年間,在倍樂生負責直島計畫,開創「家Project」、地中美術館等劃時代藝術作品和美術館的推手,依循親身經驗完整現身說法而寫成的著作。在作者秋元先生的職業生涯中,除了推動直島的各項藝術計畫之外,他還先後出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館長,至今已經是日本藝術界眾所認可、推崇的人物。而自從二〇... -
2024.12.05從聽覺到視覺,歷經千錘百鍊的《QQ俠大冒險1:魔法仙境》
文/小熊出版副主編 劉瑋一本書從無到有的旅程總是漫長,《QQ俠大冒險1:魔法仙境》也是如此。去年五月剛接下這個挑戰前,據說因疫情的關係已延宕一年,書籍的企畫都還在十分前端,必須從頭打磨。於是,這個改編自GK爸爸Podcast節目《QQ俠》的系列作品,必須從全是對話為主的劇本重新改寫、擴寫做起,也修改了不少劇情,例如主角QQ豬的變身橋段,原本的劇情是把QQ超能球裝上QQ手套才能變身,但考量到畫面的呈現不易,也不太符合一般常見的變身方式,最終定案為裝在腰帶上……其中諸多細節調整,族繁不及備載。 找畫家的過程,又是另一場耐心與毅力的考驗。有些角色已有設計好的外型,需要將風格統一;未設計的角色們,必須仰賴想像力與畫家來回討論——光是在前期的發案,便有許多畫家在試畫過程中棄械投降,更遑論要達到小熊堅持的活潑構圖。感謝久久童畫工作室接下這個重擔,忍受編輯的龜毛,不厭其煩的一再調整,才有如今每一跨頁都有精美又不死板的插圖;更要感謝協助排版的... -
2024.12.04讓我們一起夢遊:〈夢遊的犀牛〉緣起
文/楊雅惠(潮浪文化總編輯)和禹瑄的緣分是始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這點可能出乎大家意料。但是緣分確實埋在我們每個人看不見的下一個轉角,事情就是這樣開始了…… 禹瑄當時已在歐洲遊歷多年,在網路及媒體皆可見到她零散的文字。有些是媒體報導專欄,有些是她發表的散文。我讀到她當年關於非洲的幾篇書寫,因此找她試閱古納的書。讀著讀著,興起找她出書的念頭。她的文字晶瑩剔透,猶如在水晶世界裡的稜鏡,四面八方反射出不同情感。那些情感都帶著細微的哀傷,淺淺的青春,像是在召喚我們心裡二十歲的那個自己。 於是我寫信給她,開始初次聯繫。信裡除了邀她試閱古納的書,也同時提出了洽談新書的邀約。我們的緣分就是從這一秒開始。 接下來,禹瑄就踏上了自己的旅程。 如此說法,是因為這本書是她個人的創作。她的書寫天分無庸置疑,接下來的信件往返多半只是討論新書的內容章節、篩選文章、截稿時間、工作排程……然後,我只是靜靜等待。 由於秋天我臨時啟程前往歐... -
2024.11.29守護孩子的清澈目光,每個人不一樣,但都很美
文/何出版社編輯 柳怡如身為一個I人(MBTI的內向型)媽媽,不巧有個性截然不同的E人(外向型)女兒,在女兒還在學齡期前後,最尷尬的困擾就是女兒除了喜歡在車上、在電梯裡和路人攀談聊天:「阿姨妳長得跟我媽媽一樣漂亮耶~」(嗯,其實這不算困擾……)也會大聲宏亮地問媽媽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那個阿伯沒有頭髮?」「為什麼那個哥哥的手上有畫圖(刺青)?」「為什麼那個小孩自己坐車沒有媽媽陪?」…… 一來由於當事人就在眼前,二來媽媽心中也會冒出無數個念頭,想跟孩子說:「寶貝啊,這世上除了妳的爸媽爺奶哥姊,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很多不同的故事……」 正在媽媽還在糾結該怎麼回答,說時遲那時快,孩子又被街上的五光十色給吸引了注意力,早就忘了剛剛的疑問。 一晃眼孩子到了青春期,正是容易受同儕影響的年紀,媽媽我一方面希望她有好人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她太過關注同學的社群,原因無他,媽媽我也年輕過,也經歷過小圈圈的羨慕嫉妒拉攏排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