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9.03
世界,就存在植物的體內
文/蔡維鋼(平安文化編輯)不論我們對植物懷有什麼想法,它們仍然持續向上伸展,迎向太陽。在全球環境滿目瘡痍的當下,植物讓我們窺見一種蒼翠的思考方式。我們如果要真正成為這個世界的一分子,如果要確切意識到這個世界激盪翻騰的活力,瞭解植物將會為人類開啟一種全新的理解:亦即我們與這種陌生又熟悉,而且本身也相當精明的生命型態共享這顆行星,同時我們的生命也拜它們所賜。 ――柔伊.施蘭格 請看看窗外的綠色生物:那盆栽植、那片草地,以及那顆大樹。想想看,一個生命如果一輩子都在不斷生長,卻又只紮根在一個地方,他面臨的挑戰將是多麼巨大。植物可說是最瘋狂的旅人,它生存的奧秘有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強韌。在億萬年的遷移和進化中,植物不斷探索自己的生存姿態,還演化出各種生命,甚至包含「人類」在內。它們的生存方式獨具創造性,而且巧妙得令人難以置信。 你知道植物遭遇危險的時候,為了增強防禦會跟附近的植物溝通,還會利用電進行內部交流嗎?你知道植物其實也有耳朵,... -
2025.09.02
被各種壓力逼得喘不過氣嗎?那就來一場小小的逃跑吧!
文/POPO原創編輯 林辰柔你是否曾經有過,要從日常生活中逃跑的衝動呢?課業壓力、工作壓力、人際壓力……種種不同的壓力不斷累積,無法紓解,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似乎只剩逃跑一途能夠暫時拋開這些困境……本書作者漠星,便是以這樣的心情作為發想,譜出了一首有點虐心,卻又帶著救贖意味、肆意又浪漫的戀曲。 《肆意逃跑》中的男主角儘管是企業接班候選人,卻因為不可告人的隱性障礙,無法達成家族的對他的期待,甚至因此成為眾人的笑柄,導致他活在巨大的陰影之下,痛苦不堪。他母親越來越嚴厲且刻薄的態度,更是讓他的處境愈加悲慘。 女主角身為男主角母親聘請的家教,偶然發現了男主角極力隱瞞的祕密後,不僅用最大的溫柔包容他,面對個性陰沉、陰晴不定的男主角也極為有耐心。然而她終究只是受僱而來的家教,絕大部分的時間也只能聽命行事,想要拯救待在黑暗中的少年,卻總是受制於人。 面對殘酷的現實,當下無能為力的他們,只能選擇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在令人窒息的壓力中,找... -
2025.09.01
當代的諷刺大師艾佛列特,這個男人瘋起來連自己都婊!
文/張晁銘(大塊文化編輯)「人們說我是南方作家,也有人說我是西部小說家、實驗小說家、推理作家,我覺得這些都有點好笑,我寫的就是小說。」 ──帕西瓦‧艾佛列特(Percival Everett) 帕西瓦‧艾佛列特(Percival Everett),這個名字對台灣讀者而言恐怕十分陌生,但在太平洋的彼端,他在大學教文學,成名甚早,至今出版近40本書,涵蓋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兒童故事等各種文類,體裁多變,獲獎無數,多次拿到美國黑人文學的最高榮譽赫斯頓/賴特遺產獎(Hurston/Wright Legacy Award),這個獎項設立於千禧年初,而首位小說類得主就是艾佛列特,可說他是美國當代黑人文學作家的代表……嗎?我不確定他會想被這麼稱呼,可以肯定的是,艾佛列特的作品時常運用諧擬(parody)的創作手法,放入滿滿致敬與他自稱的,如「病態般的諷刺」。 去年艾佛列特再創人生高峰,在多次入圍卻鎩羽而歸後,終於憑藉著小說《Jame... -
2025.09.01
帶你一窺奧妙又充滿驚奇的有毒世界
文/采實文化編輯部日本有一位五歲的小男孩,在返家的途中,發現路邊竟然種植了製作鴉片的原料──罌粟花,吃驚的爸爸趕緊通報警方。這位厲害的小朋友因為認出了有毒生物,不僅保護了自己,還立下了大功勞。 從這個新聞可以知道,其實「有毒生物」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伴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像是大家常吃的日本鰻魚,牠們的血液也含有毒素,若未經適當處理或未煮熟就食用,便可能引發中毒,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沒有鰻魚生魚片的緣故。在人行道或是公園中常見的夾竹桃,其實也帶有劇毒,如果不小心誤食葉片,就會產生噁心及腹痛的症狀。還有餐桌上常見的馬鈴薯,一旦發芽就會產生毒素,千萬不能食用! 雖然這些有毒生物讓人擔心害怕,但牠們並非作惡多端的大壞蛋,而是為了躲避敵人、保護自己不被捕食,經過長久時間演化而來的生存本能。當你了解到牠們竟然擁有如此堅強的生命本能,便不由得對牠們產生尊敬之心。而有些有毒生物甚至能為人類帶來幫助,像是前面提到的罌粟花雖然含有劇毒,... -
2025.08.30
在輕鬆閱讀故事中,陪孩子一起讀懂生活處世的智慧故事書
文/采實文化編輯 洪雅婷當我們為孩子選擇啟蒙讀物時,既希望它富含教育意義,又希望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名著大家讀伊索寓言20篇:親子共讀教養指南》這本親子故事書,正是兼具這兩項特質的理想之選。 本書精選20則歷久彌新的伊索寓言,經由重新改寫,以更貼近現代孩子語言習慣的方式,讓每篇故事都生動流暢、淺顯易懂。搭配全書用繪本圖畫式編排,孩子們可以在活潑有趣的文字與色彩豐富的畫面中,輕鬆進入故事情境。本書亦特別邀請四位風格各異的日本插畫家共同創作,無論是細膩柔和的筆觸、幽默童趣的角色,或充滿戲劇張力的構圖,都成功為這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注入鮮明的生命力。 本書另一個令人感到溫暖的亮點,是每篇故事緊扣了與內容相關的生活處世道理以及如何養成好品格。由專業教師撰寫的「共讀指南-爸媽可以這樣說」,以故事寓意為出發點,引導家長如何將故事中的價值觀延伸到生活教育中,並提供親子共讀時的提問建議與對話靈感。不僅幫助父母從寓言中發... -
2025.08.29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的未來越來越近,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討論「選擇」的意義?
文/陳美璇(有樂文創 主編)菲利普.狄克在1968年小說《銀翼殺手》以「孚卡共感測試系統」區分人類和擁有高等智能的連鎖六型仿生人。主角透過一連串可激起人類共感的問題,揭發仿生人在同理反應上的匱乏。當仿生人耐不住提問,很快開始「無助地彈來扭去」,主角便可藉此鎖定獵殺的對象。 這個「彈來扭去」實在太有意思了!若將同樣的測試應用於現在(小說設定為西元二〇二〇年後),即使受試者是人類,面對連續十數個毫無相關、缺乏意義的假設性提問,想必很快失去耐心,忍不住揣測提問者的真實意圖。 九〇年代以後的科幻小說,尤其被視為「軟科幻」或「暖科幻」的作品,機器人與人類的差異,幾乎都超出意識的有無。機器人感受情緒的波動,擁有覺察情感的能力,以自我意識與外界互動,陷入對與錯、是與非的矛盾,以及衍伸出懷疑、困惑,甚至不懂得如何應對的種種反應,反而更加迷人,更能映照出人類與自我的孤獨與疏離。 萊斯特.德爾.雷《機器人雷克斯》在1965年首度面世。數十... -
2025.08.28
迷茫時代的指南書
文/野人文化責任編輯 蘇鋐濬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每天都有新的觀點、趨勢與科技出現,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各種資訊如海嘯般襲來。帶來無限可能與機會的同時,也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甚至產生焦慮。當下定決心要往某個方向前進或學習新的技能,新的資訊與趨勢便化身在耳邊呢喃、蠱惑人心的惡魔,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漩渦裡。 作者艾力,為人所知的身分是學生破萬的英語教學專家,也是中國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和《奇葩說》的參賽選手,是能言善道的教師、演講者、辯論手,讓人以為他打從過去便是以此為志向,大學就讀的應該也是教育系或語文科系,但他原先就讀的其實是北京大學熱門的電腦科學系,直到他下定決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後,才轉系至英語系,並走向成為英語教師的道路。 如此大的轉折與決定,現代人腦中或許天天在上演,懊悔自己當初應該選擇別的科系或工作,接著想像自己現在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並成功轉職,就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想法無限的發散與延伸,然而始終沒有... -
2025.08.27
陪孩子學會:同理比完美更重要
文/小漫遊第十編輯室總編輯|吳巧亮小學時,我常當選為班上的模範生、好人好事代表等等。雖然我來自單親家庭,自幼領取清寒補助,可以吃學校的免費便當,但母親的教養與我的努力學習,使我從未將此視為一種缺憾。我總是昂首挺胸,不覺得這樣的背景需要隱藏。 高年級時,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成績同樣優秀,我們總在班上爭奪前兩名。她與我無話不談,甚至連心底的小祕密都會與我分享。然而,直到兩年後的畢業前夕,我在學校後門撞見她,才偶然得知她父親是一名身心障礙者。這是她從未對我提過的祕密。那一刻,我很震撼——我們如此親近,為何這件事她卻選擇隱藏? 這段往事,讓我在閱讀《怪物小孩》時,格外心有戚戚。小說中的夏妮與弟弟燦多,因罹患 MCS(突變細胞症候群),被世人視為「怪物」。他們一次次轉學,只為隱藏與眾不同的真相,好讓自己看似「普通」。然而,遇見延宇——那個拒絕妥協、拒絕躲藏的少年後,夏妮才逐漸意識到,真正需要被質疑的,不是身上的病症,而是社會的偏見與冷眼... -
2025.08.26
不黏不離,最完美的關係
文/大是文化副主編蕭麗娟「襪子不要脫了就亂丟」、「杯子放在那邊幹嘛?等誰幫你洗嗎?」、「講話超沒耐心,也不肯聽我說話」……天啊,我是被監控了嗎?這些話我在家全都講過!原來我並不孤單,每個家庭裡都可能上演同一幕。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臨床經驗超過35年,他認為,婚姻生活從不是偶像劇裡演的那樣朝夕相處、相看兩不厭,想讓「兩個人的老後」更幸福,不走入最糟的「熟齡離婚」,就得不黏也不離:你過你的、我過我的。雖然我和先生都尚未退休,但和田秀樹醫師書中所提的觀點,我深感認同。 我和先生分房睡,平日早上我和先生各自起床後,我們會先在客廳碰面一起看新聞閒聊,然後就各自出門上班。晚餐也會一起吃,邊吃邊聊今天的大小事,之後我忙我的事,他做他的工作,互不打擾,這也是目前我們覺得最好的相處方式。 以前同住一間房間時,因為我個性比較隨興,東西常隨手放,先生看不慣,會幫忙整理,但每次他一收,我就會找不到;而他習慣吃完東西後,... -
2025.08.25
部首的誕生,見證生活點滴
文/任性出版責任編輯 張庭嘉猶記得小學時參加「查字典比賽」,我帶上一本珍珠白封面的精裝字典。雖然最終沒有獲得名次,但我隱約感受到其他參賽學生羨慕的眼光,彷彿那本厚實潔白、翻閱時發出俐落紙聲的字典,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地位象徵。 這本字典,如今與《辭海》、《國語辭典》擱在我的書櫃上,過著寧靜的退休生活。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國語課,每學期一拿到新課本,我總會立刻翻開它,急切的想知道這一次選了哪些課文、生字是不是都看得懂。有些字看來陌生,又彷彿曾在哪裡見過。在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字典就是最可靠的工具,查找生字時,我會藉機讀讀相鄰幾個字的解釋和造句,像挖寶一樣發現:原來還有這種用法! 我一直覺得漢字很神奇,它與世界上多數語言不同,不是由數個字母排排站的蟲形符號。即使是我們熟悉的注音,也僅誕生百餘年。那麼,在更久遠的古代,沒有標注讀音的工具時,古人究竟怎麼學會好幾萬個字?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當我讀到《部首的誕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