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4.09.02穿透金錢、權力、愛情本質的一部時代經典!
文/麥田出版編輯 徐凡本書是一個說了四次的故事,首先,從一部暢銷全城的小說寫起。風靡一時的小說《羈絆》,書中主角一生投資從沒失敗過,連摩根大通都要緊跟在他身後出手,以便搶得先機。包括一九二九年那一年的華爾街股災,當全世界都為了大崩盤而深陷地獄,唯有他卻安然無恙,在風暴中獨自歲月靜好。他的人生遺憾,只有無法挽救因絕症驟逝的愛妻。──至少《羈絆》這部小說是這麼寫的。 沒想到大亨本人真有其人,他痛斥這本明顯影射自己的暢銷小說,決定親寫自己真實的人生故事,包括那場股災當中,他惡名昭彰的操作,其實寄託著他的理想,也包括他的妻子臨終前真實的樣貌……多年後,當時為大亨代筆的年輕祕書重返如今已成博物館的大亨故居,竟發現了當年蒐集撰稿素材時不曾登場的核心文件。在這份「臨終筆記」裡,華爾街大亨之妻,親手記錄自己每日服藥、注射、治療的痛楚,也點點滴滴寫著那一年股災當中世人不知的所有真相……人人都知道,一件事流傳最廣的那個版本,就成為後人所知的「歷... -
2024.08.30啟發孩子喜愛自然生態的精彩繪本
文/采實童書編輯 陳彩蘋這是一本能夠啟發孩子喜愛自然生態,對戶外活動產生好奇的精彩繪本! 大家覺得釣魚的樂趣是等待?是過程?還是獵物上鉤的瞬間呢?在這個關於「釣魚」的故事裡面,大鱷龜扮演的狩獵者,一開始打算用舌頭當蟲餌飽餐一頓,沒想到……逆轉的生態食物鏈?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反轉再反轉的情節發展,充滿驚險,讓人無法停止地想看下去! 故事巧妙融合大鱷龜的習性和食性,營造精彩情節,在書末更附上介紹和插圖,讓大家進一步認識被評定為易危動物的大鱷龜以及淡水生態。擔任推薦的生態達人游崇瑋老師,本身也是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他覺得非常驚喜,難得看到以鱷龜為主角的繪本!雖然只是想像的情節,但家長只要適時引導,就能讓小朋友從可愛的角度認識鱷龜的「釣魚」生態!不過他提醒大家,如果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鱷龜,還是要保持距離,小心安全喔! 另一位推薦人董欣佳老師,是美商童書出版社的資深顧問,她也對這本繪本愛不釋手:「這隻《善良的大鱷龜》... -
2024.08.22如果能重來,要不要選商代(?!) ──讓《甲骨文學校》帶你穿越到三千年前吧!
文/晴好出版副總編輯 鍾宜君「穿越」這個題目在成長小說不算少見,故事多半是透過穿越不同時代的冒險,讓大家對歷史有更多不同面向的了解,小說主角也因此有了一些成長和改變。本書也不例外,但殷商確實是一個令人眼睛為之目一亮的嘗試。 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但甲骨文發現的時代其實非常晚,一直要到晚清,據說是因為清朝官員,同時也是金文學家的王懿榮,因為染疾服藥,偶然在中藥中的龍骨上發現了這種古文字,才開始有系統的收購上面有文字的甲骨,也讓近代學者開始挖掘和研究,並進一步發現了殷墟,而對商代有更多的了解。 為什麼甲骨上會有文字呢?因為商人敬拜鬼神,所以君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占卜,君王會命貞人(巫師)在龜甲獸骨上鑽洞燒灼,形成裂痕,並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也因此留下了當時卜問的文字和珍貴的史料。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約有五千字,能解讀的僅有一千多字,作者便透過一片甲骨,帶著小主角們穿越到商代,透過有點中二、想像力旺盛的... -
2024.08.19來一場毒殺犯罪的奇幻之旅
文/錢滿姿(方舟文化資深主編)在中文裡,毒藥這個名詞有兩種對立的意涵,既是可致人於死的「毒」,也是能救人一命的「藥」,而這剛好也是《毒藥的滋味》作者尼爾.布萊伯瑞一再重申的概念,「毒藥在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差別只在於使用的意圖。」科學家也確實利用毒物影響人體的機制開發了新藥,像是用毛地黃研發充血性心臟衰竭的藥物。 這本書引用歷史上真實的毒殺犯罪案件,介紹了11種代表性的毒物。每種毒物都具有獨特的性質,會引發不一樣的症狀,致死的原理也不同。像是吸入蓖麻毒素會出現氣管與肺部發炎和出血,吸入氯會導致喉嚨、氣管和肺部的化學灼傷,阿托品中毒則會影響人體控制體溫的能力,導致受害者全身燥熱。遺憾的是,即使從症狀得知受害者中了什麼毒,只有少數情況有助於給予適當處置,在大多數情況下卻毫無幫助,因為根本沒有解藥。更令人心寒的是,下毒凶手多半是具有專業背景的護理師、藥劑師或醫師,像是外號「死亡天使」的護理師卡倫,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居然利用毛地黃和職務... -
2024.08.17小心輕放是沒用的,世上可有衰運破解法? ——伊坂幸太郎舉重若輕的娛樂大作
文/獨步文化編輯一個殺手,應該是什麼樣子?想必這一秒你的腦海已浮現某些電影角色的形象。然而,在伊坂幸太郎最新長篇小說《777》中登場的十多名殺手/非法業者,絕對會超越你的想像。 強大到不像人類——不同於如此直覺的聯想,《777》的主角七尾,外號「瓢蟲」的殺手,儘管是業界中數一數二的強,卻是無人能出其右的衰。能力與運氣相互抵銷,跟普通人有何不同?不,也許更糟,那他到底怎麼當殺手? 有趣的是,作者彷彿就是想嗆(?)七尾,不光書名《777》看起來超級幸運,舞台選在「幸福到讓人死不了」的豪華飯店,連敵手都像是為他量身打造。「殺手六人組」成員皆是美男美女,自出生一路吃外貌紅利吃到飽。不知是敵是友的「爆裂物雙人搭檔」,則是暴發戶,踏入業界純屬打發時間。 相對地,這次攪亂七尾任務的,是同樣衰神纏身的女孩——因驚人記憶力引來殺身之禍。眼看就要形成順遂人VS倒楣鬼的局面,情勢究竟會如何發展?伊坂的作品往往書名就是謎團的開始,... -
2024.08.15現在就是重新相信自己的時候
文/Alice(平安文化編輯)不到三十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囊括最受歡迎教授、最頂級教授、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管理學思想佳、全球青年領袖、傑出科學成就獎、發表論文獎、TED最受歡迎講者,擔任Google、迪士尼皮克斯、美國陸海軍等知名組織的顧問,又是數本暢銷書的作者……擁有這些恐怕連少女漫畫都不敢輕易採用的誇張設定,亞當.格蘭特早已處於頂尖中的頂尖,這樣的他卻選擇致力於寫作,致力於如何讓我們過上更好的人生。 暱稱「皮衣刀客」的輝達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今年三月在母校史丹佛發表演講,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你會給這些年輕人們什麼建議以提高他們成功的機會?」黃仁勳提到:「偉大不在智商,偉大來自品格(character),而養成品格必須經過磨練。」品格是什麼?亞里斯多德說品格是一套原則,諸如自律或助人,而亞當.格蘭特更近一步認為,品格是一套「可以習得的技能」。 品格技能,可以讓長期拖延症患者,在期限內完成任務;可以讓內向的人站... -
2024.08.13溫柔的意念——跟著「水豚工讀生」一起兜兜轉轉吧!
文/張桓瑋(自由接案編輯,本書編輯)第一次見到俞涵是在某個炎熱的午後,作為她的新書責編,同時也是戲劇上的小粉絲,內心不免有點緊張。記得在那個下午,聽她聊起書寫、聊起表演,接著聊起想怎麼形塑一本帶給讀者的最新文字作品,俞涵的眼神碎閃著剔透的晶亮,許多人形容她外表不食人間煙火,實際上撥開仙氣氤氳,卻能真切挖掘出她灌溉於生活、投身於創作的堅定。 「水豚工讀生」這個書名,是俞涵某次爬完山之後傳給我的,她感謝山林與通勤間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在她身上,確實也能看見明顯的水豚特質,身處嘈雜、資訊快速遞嬗的時代,她不急不徐、按照自己的節奏,淡然觀察身旁物事流轉(就像泡湯頂著桔子的水豚,看著周圍喧嚷仍保持淡定)。貌似紋風不動,但許多天馬行空、奇異的感受,都在腦中川流互織。然而慵懶的水豚其實默默地最有實踐力,俞涵總是準時提供一篇篇令人驚喜的稿子,一如她在表演上的純粹,每次入戲於創作的過程,皆亮出獨特的犄角。 在這本隨筆集裡,她捕捉了表演、生活與各種興趣... -
2024.08.12由死而生的求索
文/李琴峰「我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來。」 二〇二一年獲得芥川獎時,我在頒獎典禮的演說上說了這句話(該演講稿全文收錄於《彼岸花盛開之島》繁體中文版)。對我而言這只是一句再平凡不過的表述,卻不知為何竟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懾感。 打十幾歲的少女時代起,我便不斷思考自身存在的根源與終結,關於出生與死亡。思索生與死的意義與本質是許多文學家與哲學家的共同點,這本身毫無稀奇之處,但我的思考卻更加徹底而根本,甚至可以說是鑽進了某種無解的死胡同。 我不斷想著:自己為何出生?為何非出生不可?出生必然是種幸運嗎?死亡又必然是不幸嗎?為何世人總是慶喜出生而忌避死亡?有沒有可能出生本身便是最大的災禍?有沒有可能未曾存在才是最幸福的狀態?為什麼我無法決定自己願不願意出生?那麼,我又能否決定自己如何死去? 很顯然的,這樣的思考很難獲得周遭共鳴,我也從未有機會能對親友闡述自己的思路──在華人社會傳統孝道的影響之下,這樣的... -
2024.08.10成為大人的我們,允許情緒流動了嗎?
文/遠流出版一部主編 林孜懃身為家長,我確實經歷過幾次孩子情緒大爆炸的時刻,最後每每會因為那個對孩子咆哮的自己感到羞愧與自責。而這些被埋起來的過往,卻在看完胡展誥心理師的《情緒流動》書稿之後,再次浮上心頭。 這本書從自序開始,展誥心理師先說了一段故事,揭露出自己如何理解情緒到允許情緒流動的個人歷程。讀著讀著,我也忍不住回顧過往人生中那些被遏抑住的各段情緒小劇場上演時刻。如果那時的自己就懂得讓情緒流動,或找到合適的出口,會不會在各種關係的處理和互動上,可以少了很多衝突與辛苦呢? 我也會不自主地思索著,為了成為長輩或社會所期待的模樣,我們是否都在不知不覺中讓情緒被忽視,並停止了流動,甚至此刻仍將這樣的期待附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或許就如同展誥心理師所說:「先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才能教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隨著心理師的引導,我漸漸理解自己出現情緒小劇場時的無助與崩潰所為何來。書中溫柔的文字也讓當年那個和孩子一起情緒失控的自己... -
2024.08.09新一代執行長的成功人生守則
文/悅知文化企畫編輯 許芳菁討論成功秘訣或人生法則的書不計其數,但史蒂文.巴列特的《執行長日記》之所以在一開始就引起我們的注意,是因為他的身分與獨特經歷:出書時他不過三十歲,卻經手過超過40間公司(曾為創辦人、共同創辦人、執行長或董事會成員)。他從十八歲開始創業,二十七歲成功推動其中一間公司Social Chain上市,而從2019年開始經營的播客「The Diary Of A CEO」更在短短時間就席捲英國,成為歐洲下載次數最高的播客節目,從《歌喉讚》演員「胖艾美」、暢銷作家賽門.西奈克到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都曾是節目座上賓。 儘管成就如此輝煌,巴列特卻完全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類型:他的家境極度普通,父親下班後還需要到母親開的雜貨店幫忙,才能應付一家生計,而巴列特從小就不擅讀書,大學只上了一堂課就決定輟學去做更重要的事。或許也因為這樣的背景,巴列特大受英國年輕人歡迎——因為比起名校教授或高高在上的知名企業家,史蒂文更讓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