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6.30用數學說話:我的教學密室裡,也藏著這本書的影子
文/洪進益(小益老師,教育部師鐸獎及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得主)每次在教室裡設計一場密室逃脫遊戲,我總會想像自己像一位說書人,也是解謎的魔術師。我在題目裡放進圖表、編碼、古老兵法或詭譎數列,只為了讓孩子在破關的瞬間,瞪大眼睛喊出:「原來這就是數學!」 而當我翻開《溝通裡的數感素養課》,發現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內容,從棒球場上的暗號,到南丁格爾的玫瑰圖,從圖靈的密碼破解,到戚繼光的軍陣排列,讓我們相信,原來數學是能夠說話的。 數學,不只是公式,是一種看得見的語言 我一直相信,孩子們其實不怕數學,他們怕的,是看不懂的語言。 當課本裡塞滿抽象的定理與符號,卻少了說故事的語氣,數學自然成了高牆。 而這本書,拆掉了那道牆。 它告訴我們,棒球場上的捕手,在球場上和投手交換眼神與手勢時,其實正進行著一場邏輯遊戲;不同的指法代表不同的球種,那些手指在空中閃爍的瞬間,就是一場數學式的密語。 從南丁格爾到圖靈,用數據改變命運的推理遊戲 在我設計的解謎關... -
2025.06.20一本針對新任管理者的實用指南
文/林潔欣(時報出版主編)這本書是劉潤所著的一本針對新任管理者的實用指南,希望能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的轉變。書中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還結合了豐富的實踐案例,讓讀者能夠深入理解管理的本質和技巧。 首先作者劉潤提出了「關鍵躍升」的概念,強調這一轉變不僅僅是職位的變化,更是心態和思維方式的重大轉變。他指出,新任管理者要學會如何透過他人來完成任務,並產生加乘作用,相對於未躍升前僅僅依賴自己的能力,這一點對許多新任主管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他將升職的關鍵分為「心法」和「劍法」兩大部分。「心法」包括責任躍升、溝通躍升、關係躍升和自我躍升,是新任主管在轉變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而「劍法」則涵蓋了具體的管理技巧,如動力、能力、溝通和合作,是提升團隊效率的關鍵要素。 劉潤強調,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應該要激發團隊動力,並能夠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團隊成員的能力。這需要管理者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及理解每位成員的... -
2025.06.16教男孩,不能靠吼!德國30年專家教你順著天性打怪
文/大是文化副主編 黃凱琪每次媽媽友聚會,總會有人問:「妳要生第二胎嗎?」我從不猶豫,每一次都秒回:「拜託不要!帶一個女寶就已經很累了!」面對崩潰的育兒日常,尤其是家有男寶的爸媽,更是點頭如搗蒜。 在《男孩需要明確的指令》一書中,德國男孩養育專家萊因哈德.溫特指出:教兒子真的和女兒不一樣!比起女孩,男孩往往不在意分數,更重視同儕歸屬感,也不太喜歡讀書,有時甚至會故意和學校、老師唱反調。 這問題有解嗎?他的建議是:你得給出明確的指令,因為在孩子十八歲以前,你都是他的老闆! 那麼,該怎麼下指令,男孩才會聽? 比方說,說話要加重語氣並且停頓一下,別只喊「快吃飯」,而是說:「把洗碗機裡的碗拿出來。」如果還是講不聽,你可以善用重複規則,適度表達你的不悅:「晚餐後請收拾桌子,收拾完就可以去玩。」 還有,一回家就鎖房門,東西被亂碰就暴怒?一旦進入青春期,他的房間就是「他的」,這是他的領域。而這種自我邊界感,正是孩子日後... -
2025.06.12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位「如願精靈」 ──陪你說出那句:我不是不會,我只是還不會
文/楊于璇(童書編輯)第一次注意到這本書,是被它的英文書名吸引——The Magical Yet。「Yet」是個看似普通、卻非常神奇的字。只要加在否定句後面,整句話的氣氛就變了: I can’t do it.(我做不到) → I can’t do it yet.(我還做不到) 這個「還」字,好像替我們打開一扇門,讓人看到希望還在前方。 故事從一位正在學騎腳踏車的小女孩開始。她一次又一次摔倒,受傷、氣餒,甚至想放棄。就在那時,一位閃閃發亮的小角色出現了——「如願精靈」。她不是會施魔法的仙子,而是女孩內心的聲音,告訴她:「你不是不會,只是還不會。」 於是,女孩決定再嘗試一次,因為她開始相信:努力,是會開花的。 整本書色彩繽紛,文字節奏明快又好朗讀,在輕快的韻律中,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翻著翻著,孩子好像也漸漸明白了:面對挫折,不需要否定自己,只要告訴自己:「我只是還沒學會,不代表我真的不會。」 為什麼書名叫... -
2025.06.09臨終前看到的風景,代表一個人的價值觀──讀《遙遠的布萊梅》
文/悅知文化編輯部曾獲得坪田讓治文學獎、山本周五郎賞、直木賞、吉川英治文學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的日本超級暢銷作家重松清,睽違許久帶來新書與台灣讀者見面。《遙遠的布萊梅》一如既往發揮了他善於描寫青少年心理及人與人間幽微互動的特色,不同的是,此書加上了一個巧妙的奇幻設定:走馬燈。 故事由三歲時被母親拋棄、十六歲時又失去了撫養她長大的阿嬤的小遙,某天突如其來收到「布萊梅旅程」的神祕信件而展開。這間公司由一群看得見他人記憶的「走馬燈繪師」組成,業務是帶客戶重遊回憶舊地後,替客戶編輯走馬燈,確保其中都是客戶希望留下的回憶,好讓人安詳地迎接死亡。 聽起來簡直就像詐騙集團,但旅行社的生意卻興隆到供不應求。箇中理由意外簡單,因為大家都少不了不想面對的過去。走馬燈就像人的畢業論文,將一生中所有重要時刻一一閃現,但我們卻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走馬燈長什麼樣子。苦澀的回憶、後悔的回憶,甚至是樹敵無數的回憶──人生的最後一刻,竟然還有可能要被... -
2025.06.08科學是謎,青春更是
文/鷹出版編輯部科學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趟對大自然撲朔迷離的解謎之旅。在《科學實驗中學》這個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故事中,不僅有著令人驚嘆的科學謎題,更加亮眼的是它展現了一個透過科學、反思學習與成長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羅奇是個愛幻想的男孩,他對於自己在意的事物,有著無窮無盡的專注力——光是路邊經過的一群螞蟻,就能將他帶進一個充滿驚奇的螞蟻世界!然而當他沉浸於自己世界中的時候,卻也會忽略周遭的事物,使他經常跟不上學校團體生活的節奏。 但在羅奇進入科學實驗中學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羅奇注意到了校長在開學典禮中,提示了校園中有著「隱藏的祕密」,而開始在校園中四處尋覓謎題的答案。 謎題作為謎題,並不是按照字面上的去理解就能得到答案的。題目不僅含蓋了各式各樣的科學知識,還需要在校園中搜尋提示,就像實境解謎遊戲或童軍課中的定向運動一樣——不僅結合了科學知識,也需要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和跨越紙上與現實的想像力。這也使羅奇和周遭的... -
2025.06.07痛了自然會想逃,想逃離父母也沒關係
文/寶瓶文化編輯 林婕伃生來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若擁有不適任的父母,是否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繼續這段關係?若未來父母死亡或需要人照顧,難道非得帶著複雜的情緒奉陪到底不可嗎? 作者從四歲開始,就受到母親一連串的致命性虐待,她被母親押進水裡、被用毛毯摀住口鼻不能呼吸,甚至,被媽媽拿著刀失控追趕。除了這些令人驚駭的肢體虐待,「當初沒生下你就好了」這種傷人話語母親也沒少說過。在一個孩子最需要自我認同的階段,媽媽要她不斷寫作投稿,價值感只能建立在寫作的功績與成就上,也影響與同儕的關係與自我定位。 成長的痛與苦,彷彿注定往後的人生難以幸福。她在學習、人際、親密關係上遭遇重重阻礙,成年後發展出性虐傾向(SM)。SM本身並無對錯,但她沉迷其中,是因為在童年經驗裡,母親只有在施暴時才會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那是她最早認識「愛」的方式。這理由令人心碎。 那麼,是什麼讓這位長年書寫他人故事的非虛構寫作者,決定轉身書寫自己? 在接觸... -
2025.06.06看見被遺忘的內心
文/錢滿姿(方舟文化資深主編)當初審書時看了第一章,就被作者誠實的自我揭露所打動。她發現丈夫外遇後,明快果決地選擇離婚,但在那之後,腦子裡卻塞滿了各種問題,像是:變成單親媽媽的我能養活自己和女兒嗎?我們是不是要搬家?我有能力幫助女兒度過這段可怕的時期嗎? 身為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離婚後過了五年,她仍走不出對於孤獨的恐懼。她赤裸裸地坦承,「我以為我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以為我知道如何從創傷中走出來。然而,恰好相反,成人生活中最低谷的時刻,讓我知道自己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這段經歷讓她意識到,傳統的談話療法有可能會反覆觸發大腦的恐懼中樞,讓前來求助的人受到二次傷害。於是她花了許多年研究自我挫敗模式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係,運用最新的大腦科學,開創了「塑造勇敢大腦」六步驟: STEP 1:講述你的故事 STEP 2:找出你的地雷 STEP 3:描述自我破壞的模式 STEP 4:想像最壞的情境 STEP 5:塑造勇敢的... -
2025.06.05現在的你,還沒有想做的事,也不必驚慌!動起來就對了!
文/楊琇珊(親子天下童書主編)日本全民啟蒙老師、跨領域暢銷作家池上彰是日本最知名的記者之一,除了記者工作外,也在大學任教,出版的大量書籍,撰寫的書籍主題從經濟、政治、教養、世界情勢、歷史人文、科普,幾乎到了著作等身的程度。他總以淺白的筆調,簡單易懂且結構化的內容向讀者及節目觀眾說明,帶領大眾一起思索各種影響我們生活或是人生的重要課題。 其中,人生最重要的功課莫過於夢想的追求與未來發展。回想自己可能也在幼兒園或是小學時期,體驗過各種小職人或是扮裝遊戲,也曾大喊著自己想當太空人、帥氣的警察,或是YouTuber和大明星,但是隨著年齡漸長,彷彿失去了那樣的勇氣,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許多人都可能出現對於未來迷惘的時刻。這時候,一定很希望有個人可以切中自己的真正的想法,為我們指出一條通往光明未來之路。 如果你正在探索未來、或者也感到迷惘的路上,請你務必要翻開《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這本書。 池上彰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
2025.06.05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文/王彥萍(寶鼎出版副總編)我生活在從DOS系統進到微軟系統、從黑金剛跨到蘋果手機的年代,跟過電子寵物機的流行卻也一腳陷入開心農場的虛擬世界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鮮好玩的「玩具」出現,覺得活在這個進步速度相當於過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現代,真是一種幸福。 直到FB出現,一開始好喜歡按下交友的邀請,突然間有了數百名的「線上」好友,貼文有人按讚、生病有人關心,卻也越來越莫名在意起為何某人不按讚呢?是怎麼了......內心戲也越冒越多;朋友們難得見面吃飯,每個人卻沉溺在自己手中3*5的世界裡,「視吃」好像比好友敘舊更重要似的;當短影片越來越普及,明明已經只剩1%的體力,卻忍不住刷起影片來,一刷又刷掉了半小時,更可怕的是如果不注意在某類影片或廣告停留久一點,接下來就會一直出現同類型的影片或廣告......;網路新聞不再只限於新聞記者發布,而是每個有帳號的人都有權利發聲,一開始覺得充滿「生命力」但後來覺得不同的網路意見「衝撞」,從像是意外車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