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消失一下吧!為思想開路、讓情緒解套的人生寬鬆對策不執著,只是暫時歸零,保有重新選擇的餘裕。它是對情緒的鬆綁、對現實的客觀看待,也是一種靈活轉向、重塑觀點的力量。有時候「搖擺不定」並非壞事,也不見得有主見的人才算是有骨氣。不斷追尋最重要的事物為何,並隨時修正方針,頻繁而靈活地進行轉換,才是更好的狀態。——森博嗣無論再怎麼美好的事物,也不能保證堅守到底就是最理想的選擇。不是選定一件事物以後就從此停止思考,而是要持續思考、不斷地重新確認。現下多元紛呈的社會,無時不刻標榜著「個性美」、「堅持魂」,「執著於某項專長、信念」常被當成值得稱頌的特質、成功故事的起點,抑或是讓他人容易理解自己的標籤……每個人都不自覺地被形塑了「一定要培養什麼興趣」、「要有自己的原則」,或被符號化地洗腦成「我就是喜歡……」、「決定了就要貫徹到底」,一味把「執著」的標籤往身上貼!「執著」並非出自理性的判斷,純粹是感性的反應。適度的執著並非壞事,但若以為有了明確目標,就已萬事俱備,或因為害怕未知的風險,以為固著於選定的道路就能一路安全,而緊抱著某些想法或作風,拒絕討論、不願思考和封閉選項,只會難以面對變化、抗拒新事物,甚至無法包容他人和自己。反骨生活思考家森博嗣,本著自己「盡量對任何事都不執著」的座右銘,希望提示讀者——● 執著是在理由逐漸薄弱時,依然認定「非這樣不可」的狀態,也是想要規避思考的節能手段。● 在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執著的是自己的尊嚴。當這份尊嚴受到傷害時,就完全無法容忍。● 所謂的命中要害,有時反而要跟對象拉開距離,用模糊的視野眺望整體,才能看到那個「要害」。● 比起執著於某件事物而成功的人,嘗試過各種事物而成功的人應該更多。● 執著於舊有事物的同時,也等於放棄追求更美好的新事物,失去其中潛在的機會。● 如果真要執著,就應該執著於不斷進行比較、嘗試與驗證的努力。所謂的「不執著」,並不是想怎樣都行、懶洋洋地躺著什麼也不做,而是用寬鬆的心態思考、模糊地進行想像,再以腦中浮現的發想為基礎,縝密且用心地付諸實行。這會讓人更容易捕捉到靈感的契機,說不定還能發現出乎意料的樂趣。質疑自己過去的經驗、拋開曾經的成功,試著暫時脫離那些長年依賴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或許會立刻在身邊發現嶄新的事物。這就像電腦重新啟動一樣,當應用程式跑得越來越慢,重新啟動往往是最有效的解方;人也是如此,偶爾也需要重新啟動,讓思緒再度找回年輕的感覺。【森博嗣的「不執著」人生對策】◎對某種事物有所執著,起初往往是沒有自覺的。只是堅守既有的價值觀比較輕鬆又節能,這是一種自然的判斷,正因如此,就對其他選擇踩了煞車。當同樣的判斷一再重複,執著會越來越鮮明,不想偏離這份執著時而踩煞車的力道,也會越來越強烈。◎從小就很擅長,並受到周遭肯定,父母也稱讚「你就是適合做這個」,這種正面的能力可能會成為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束縛。人們對於喜歡而持續至今的事物,也常有過度執著的現象。這些看似「自信」的傾向,反而會導致視野受限的問題。◎車輛行駛在沒有鋪裝的路面上,車輪會在行經之處壓出凹陷與車痕,再次經過時,車輪就很容易陷入其中,難以自由轉向。這樣的束縛也會出現在思考的軌跡上,人類的頭腦會執著於曾經成功解決問題的思路。◎要維持不受限於特定方向,能孕育出自由發想的狀態,首先必須察覺,自己「在當下看的是什麼、思考的是什麼」;接著還要有意識地將視線轉向那些「不是現在看到的東西、嘗試那些並非現在思考的方向」。◎最接近我心中「不執著」印象的動詞是「忘掉」。讓自己站在不同的立場去想像——將發生過的事當作沒有發生過,反過來也要想像,那些沒有發生的事如果發生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藉此把思考的自由度發揮到極致,以不帶個人經驗的方式做出客觀的判斷。◎人似乎無法準確判斷退場的時機,很容易執著於現狀,認為自己還能再努力一下。但之所以會猶豫,就是因為有應該放下的理由,我們的思考其實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此外,會找別人商量,就表示持續下去的自信也不夠充分,只是抱著獲得鼓勵後,還能以此為糧再努力看看的一絲期待罷了。
★百萬粉絲催更,最懂你的療癒心理學漫畫暖心上市!生活中充滿無力感,被各種負面情緒包圍……但是,當你累了、難過了、受傷了,肥貓和胖狗都會緊緊抱住你!●情緒就像海浪,你無法平息海浪,但你可以學會衝浪。●你可以失敗,也可以悲傷,因為我們都有屋頂漏雨的日子。●不認同一個人的觀點,不妨礙我喜歡他。●我想要的關係是允許「好好生氣」。●對你最壞的人其實是你自己。●熬不下去的時候,就混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