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共尋道德根基,思想激盪映照社會轉型尋道於亂世,立德於思想的交鋒之間哲學不空談,直面人性與秩序⚑ 天命與性善的道德根基孔子強調敬天命、守禮制,並從親情與羞恥心中尋求內在的道德依據,主張道德是對天命的回應,也是人心安頓之道。孟子進一步提出「性善論」,以「四端」與「良知良能」奠定道德行為的主體基礎,強調人內心的誠意與理想追求可與天道契合。⚑ 順應自然,追求心靈自由道家以「自然無為」為理想,對現實社會道德秩序提出根本性的質疑。老子主張順應天道,以清靜無為作為個體與統治者的修為標準,強調貴生保命與少私寡欲,提出政治應無為而治,以達成社會自然和諧。莊子則更進一步,否定現有道德規範的正當性,提倡「無用之用」、超越生死與社會功利,以自由與精神愉悅作為終極追求。⚑ 兼愛互利的社會倫理墨子在動盪時代中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道德理想,主張以天志、鬼神與人民意志三重權威作為倫理規範的正當性依據。他認為道德行為的動因可來自信仰天意、懼怕鬼神懲罰,或是出於功利性互利。墨家注重道德的實用性與社會效果,強調制定統一標準來維護社會秩序,並透過賞善罰惡鼓勵道德行為。⚑ 法治與權力的道德否定法家則從現實政治出發,主張嚴刑峻法、重視制度與權威,對道德本身持懷疑態度。韓非子等人強調人性本私利,必須以法制與權力來制衡。秦朝的統一便是法家思想的實踐,但由於缺乏道德哲學的補充,最終導致制度僵化、政權速亡。⚑ 從戰爭正義到倫理實踐兵家以戰爭為現實手段,但同時建立在正義與道德基礎之上。兵家講求賞罰分明、上下有節,重視將軍忠誠與士兵勇敢,實際上形成一套軍事道德規範。戰爭作為社會秩序重建的一環,兵家思想在春秋戰國的歷史語境中,扮演推動政權更替與社會轉型的重要角色,對後來中央集權的建立亦有深遠影響。⚑ 歷史思辨與思想整合本書透過分析五大思想流派,揭示先秦至漢代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的道德哲學思維,並指出漢代道統整合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思想史的研究,更是對「道德為何可能」的系統追問,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與現實啟示。本書特色:本書以「道德何以可能」為核心問題,深度剖析中國從先秦到西漢社會轉型期間各家思想的道德哲學基礎。透過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思想,探討道德規範的建構條件、主體接受機制與社會功能,並論證漢代儒家系統如何融合百家觀點,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是理解中國古代道德與制度演化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