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今天學哲學了沒
你相信三小時讀通哲學的鬼話嗎?你有閒工夫花一個月讀一本哲學課本嗎?認識哲學,一週時間恰恰好!隨選隨讀的開放式課程,一本讀通一生必備的知識入門特色一 超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輕鬆閱讀特色二 打破知識藩籬,專業學門一看就懂特色三 一週讀一科目,系統化學習好吸收特色四 用得到的哲學,實際解決人生困難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很抽象,也很具體。哲學思考起源於人類的好奇心。我們對自己、對生命,還有整個世界充滿疑問,但我們不知從何處尋找解答。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這些問題的可能答案。為滿足上班族的個人興趣與進修需求,以及學生們的課業與考試準備,本書以一週時間為安排,規畫簡而精要的學習內容,讓讀者逐一認識經濟學的起源、發展、理論及學科分支。每日規畫 3 分鐘重點回顧單元,隨時複習,進步毫無負擔。特別設計用哲學看世界、鍛鍊哲學思考五大工具單元,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切身感受哲學對生活的影響。即便只有零碎時間,或是考前臨時抱佛腳,閱讀本書能夠迅速掌握哲學梗概。速成、速效、有趣、易吸收!同時激發你的創新思維!OpenCourse 一週讀完,同系列尚有今天學經濟學了沒、今天學心理學了沒,系列特點包括:1. 一週讀一科目,不躁進,不累贅2. 系統性學習,按部就班最有效率3. 開放式課程概念,超越時空限制4. 每日重點回顧,複習迅速不間斷5. 放下書實踐所學,Q & A 解決疑難6. 專有名詞小詞典,把握重要概念7. 大師語錄隨頁附,指引人生方向
【電子書】必須讀《四書》?(思想21)
本期的專輯是「《四書》應該必讀嗎?」,起源是民國100年10月22-23日,台灣哲學學會假台北醫學大學舉辦20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除發表60餘篇專業論文之外,大會也特別設立了「四書納入高中必選教材是否合宜?」哲學論壇,邀請各界賢達各抒己見,並與在場學界人士切磋琢磨,共同探究其中所涉及的議題。本期的訪談人物有高放先生和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女士;思想評論單元有談李斌的歷史主義繪畫、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等;思想對話單元是對談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電子書】黑天鵝語錄
本書為現代經典《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的警語錄。透過這些如珠妙語和思想結晶,他以最令人拍案驚奇的方式呈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原文書名《普洛克拉斯提之床》(The Bed of Procrustes)取自希臘神話:普洛克拉斯提是一位國王,為了讓床符合客人的身長,把太高的人雙腿截短,把太矮的人身體拉長。故事聽來不可思議,在塔雷伯看來,卻正是某些現代文明發展的縮影──改變人類行為以適應科技、將經濟危機怪罪於現實與經濟模型不符、發明疾病以利銷售更多藥物、將聰明定義為在校考試成績好,甚至要大家相信受僱於人並不是當奴隸。嬉笑怒罵兼而離經叛道,這些警語有助你看清現實,擺脫錯誤的觀念與印象。塔雷伯以他一針見血的機鋒和大智慧,將勇氣、優雅、博學這些經典價值觀與現代的迂蠢、庸俗、虛假等弊病對照在我們眼前,爬梳了人類的種種幻覺。
【電子書】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
亞馬遜、《經濟學人》、《彭博商業週刊》、《金融時報》年度推薦好書亞馬遜非文學類銷售冠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排行榜長銷暢銷書The Black Swan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為什麼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才認得出黑天鵝現象呢?部分的答案是,在應該注意普遍現象時,人們長久以來卻習慣注意特定事件。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們無法真正地評估機會;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簡化、予以敘述、分類;而且我們不夠開放,沒能珍視那些能夠想像「不可能事物」的人。多年來,作者一直在研究我們是怎樣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知道的還多。我們總是只看到無足輕重的事情,而大的事件卻繼續在你我的驚嘆聲中出現,並形塑著這個世界。本書試圖解釋我們對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所知道的一切。作者提出簡單得令人吃驚的技巧,協助讀者面對黑天鵝現象,並從這些意外的大事件獲益。優雅、驚豔,且應用廣泛,《黑天鵝效應》猛力衝擊了文化業、社交圈和知識界,成為琅琅上口、被廣為引用的概念和詞彙。作者在擴充新版中新增五萬餘字,提出違反直覺卻實用的作法,能提高社會和我們自己對黑天鵝事件的免疫力,得以在極端世界中生存。《黑天鵝效應》已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觀,生活在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的世界,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
【電子書】死刑:倫理與法理(思想17)
本期的專輯是「死刑:倫理與法理」。死刑的存廢問題,在台灣社會引起了熱烈而且不斷的爭論。不過一般媒體上的議論,傾向於高亢地表達態度、傾洩情緒、或者流於辦案及裁決等法條技術層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種終極之刑,其中牽動的倫理、政治、法理、社會面向的議題都複雜而棘手,需要設法從較為基礎的層次上,從新思考這種刑罰的是與非。 台灣哲學學會與《思想》在今年度台哲會年會(10月23-24日)中,以「死刑是否應當被廢除?」為題,舉辦了一場圓桌論壇。與一般有關死刑的討論不同,在哲學視野中,「你主張甚麼」固然重要,但是「你基於甚麼理由持這樣的主張」更為重要。本著這種精神,我們邀請了幾位對相關問題關懷已久、思慮較深的學者與知識分子參加,閱讀與聆聽對方的想法,再較為系統地陳述自己的質疑與理由。這是一場很成功的公共辯論。與會者在事後將講稿定稿,交給《思想》發表,是為本專輯。 本期還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文學、思想訪談、思想評論、思想書評、思想人生等專欄,非常豐富多元。
【電子書】哲學是什麼?
暢銷35年的哲學經典入門書!「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電子書】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
*一位越戰英雄,在離開戰場三十年之後,事業有成,家庭圓滿,卻為何自甘承受自責的苦楚?*一位在非洲從事人道救援的年輕女性,歷經了恐怖的戰亂、腐敗、貧窮、疾病、威脅,為何仍能鼓起勇氣,繼續艱難的奉獻工作?*一位在文革時期被好友出賣、受盡痛苦凌辱的醫生,當有機會復仇時,他為何選擇將刀劍放下,寧願自己再次受到傷害?*一位高大英俊的牧師,為何把身體的慢性疼痛當作上帝的恩典,而甘之如飴?*一位聰敏美麗的藝術家,得知罹患愛滋病後,為何反而有勇氣面對生命的陰影,挺身為國際愛滋防治計劃而奔走奮鬥?…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到的麻煩和困境,例如:離婚、失去親人、遭受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工作面臨瓶頸、失業、意外事件、長期病痛、宗教信仰上的疏離等,都可能打擊甚至摧毀我們原本堅信的人生價值或信念,在那當下我們面臨到的威脅是,更難以掌握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書中描述的生命情境教我們發現,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物,如:慾望、身分地位、人際關係、資源、政治和宗教傾向、以及生活本身等,都必須經過社會大環境的考驗,面臨生存處境時,我們需要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這些故事不僅顯示出真實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也宣告了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危險。凱博文是世界頂尖的醫學人類學家,對人類的「受苦經驗」有深刻體察,他以富含情感的筆觸,思索人性和存在的意義:在晦暗不明、驚濤駭浪的現代生活中,沒有一個人能置身於社會變動和道德困境之外,「我們究竟是誰?我們要前往何處?」在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就是最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