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白史
本著問世的過程非常艱難,讀者應心存感恩及難遭遇想.作者1945年夏從印度回到西藏後,實地考察熱瑪崗噶穹神殿、烏香朵寺等處留存的吐蕃古藏文碑刻,並根據在印度接觸到的我國敦煌、新彊出土的吐蕃古藏文吐蕃歷史文獻資料,參照《新唐書》等漢文史籍,欲編寫一部全面反映藏族歷史的書,但因1946年遭原西藏地方政府迫害,《白史》惜成未竟之作.作者在西藏期間一度生活貧困,曾受到霍康.索朗邊巴先生的關懷和援助.霍康是當時西藏地位顥赫的大貴族,為舊西藏地方政府的四品官,擔任過古松如本、粘謝巴和山南多瓦宗宗本、昌教頗本知紮薩等職.幸有霍康不時派人照顧根敦瓊培,讓他在修史寫作有個安主的環境.當他被舊西藏地方政府以參與組織「西藏革命黨」和宣傳布爾什維克思想等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入獄後,霍康仍對獄中的根敦瓊培給予關心支援,《白史》的前部分纔能完稿.
【電子書】福爾摩沙.愛情書
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 從古老的海岸 到戰火的摧殘 從高掛的太陽旗 到自由的呼喊 歷經三百多年驚滔駭浪 無數令人動容的愛情紀事 展現時代更迭下的島嶼容顏 打開愛情書 遇見愛情 戀上福爾摩沙 這絕對是一本你從沒看過的台灣愛情史~ 《福爾摩沙˙愛情書》是第一部以愛情為觀點所寫下的台灣史。本書以愛情為經、歷史為緯,細膩的筆觸,帶我們一起從千年前的十三行,走過荷西、清領與日治歲月,然後至今。多少個春秋,島嶼上的男男女女如何付出他們的青春與真情,不同的時代和族群下,建造起各自的愛情文化堡壘。 八十歲的阿祖與祖嬤,從未見過面就被送作堆。七十歲的爺爺奶奶們,一邊牽手一邊躲空襲。六十歲的阿公阿嬤,幸福掌握在媒人婆的一張嘴。五十歲的阿伯阿母,躲在黑暗的電影院裡,跟著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起熱淚沸騰。四十歲的叔叔阿姨,窩在暖暖的被子裡,品味瓊瑤的狂情烈愛。三十歲的中生代,窩在小小的租書店裡,想像著言情小說裡童話般的甜蜜戀情。二十歲的新鮮人們,則用網路搜尋與綻放身體,在自由與虛擬間尋覓真愛…… 不同的時代,刻劃出不同的愛情軌跡,在這些歷程中,我們看到愛的力量,足以讓冰冷的歷史變得心花怒放。在單身主義高唱的現代,《福爾摩沙․愛情書》帶我們一起回味暗戀時的小鹿亂撞、初戀時的甜蜜滋味、熱戀時的天荒地老,一輩子廝守直到滄海桑田。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愛情留下的腳印,閱讀台灣!
【電子書】福爾摩沙‧愛情書
一封你從未收過,最深情厚意的情書 從古老的海岸 到戰火的摧殘 從高掛的太陽旗 到自由的呼喊 歷經三百多年驚滔駭浪 無數令人動容的愛情紀事 展現時代更迭下的島嶼容顏 打開愛情書 遇見愛情 戀上福爾摩沙 這絕對是一本你從沒看過的台灣愛情史~ 《福爾摩沙˙愛情書》是第一部以愛情為觀點所寫下的台灣史。本書以愛情為經、歷史為緯,細膩的筆觸,帶我們一起從千年前的十三行,走過荷西、清領與日治歲月,然後至今。多少個春秋,島嶼上的男男女女如何付出他們的青春與真情,不同的時代和族群下,建造起各自的愛情文化堡壘。 八十歲的阿祖與祖嬤,從未見過面就被送作堆。七十歲的爺爺奶奶們,一邊牽手一邊躲空襲。六十歲的阿公阿嬤,幸福掌握在媒人婆的一張嘴。五十歲的阿伯阿母,躲在黑暗的電影院裡,跟著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起熱淚沸騰。四十歲的叔叔阿姨,窩在暖暖的被子裡,品味瓊瑤的狂情烈愛。三十歲的中生代,窩在小小的租書店裡,想像著言情小說裡童話般的甜蜜戀情。二十歲的新鮮人們,則用網路搜尋與綻放身體,在自由與虛擬間尋覓真愛…… 不同的時代,刻劃出不同的愛情軌跡,在這些歷程中,我們看到愛的力量,足以讓冰冷的歷史變得心花怒放。在單身主義高唱的現代,《福爾摩沙․愛情書》帶我們一起回味暗戀時的小鹿亂撞、初戀時的甜蜜滋味、熱戀時的天荒地老,一輩子廝守直到滄海桑田。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愛情留下的腳印,閱讀台灣!
【電子書】胡同面孔:古都北京的人文旅行地圖
心靈的地圖 情感的地圖 行走的地圖優雅的旅行 浪漫的旅行 回味的旅行 北京五十條胡同,承載多少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尋幽探訪時,逐漸模糊的名人蹤跡,如曹雪芹、龔自珍、蔡元培、魯迅、冰心等,以及胡同的滄桑風貌,都會隨著悸動慢慢浮現心頭。或臨水淡雅、或古樸幽深,縱使已殘破零落,也能窺得雅、韻、樸、幽、影五種深刻的意境。 一條胡同是一個記憶、一種懷念、一份感動,甚或一首詩、一段路、一本書。你準備好帶著這本古都人文旅行地圖,推開時光之門,按圖索驥,用「心」去找尋沈潛於歷史中的感動了嗎?
【電子書】分合歷史:超時空人物訪談
什麼是「白馬非馬」?什麼是「堅白非白」?請聽公孫龍子的辯解…….楊朱為何「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他是「自私主義」者?還是「個人主義」者?若非李鴻章茍延殘喘地哄列強訂立不平等條約,中國說不定早已被瓜分殆盡。魯迅為何棄醫從文?丘逢甲的無奈?蔡文姬的哀怨?張學良的無言?莫不滿腹心酸……請看《分合歷史》便也分曉。
【電子書】非政府組織與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本書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利用各國檔案,探索近代中國發展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組織——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本書為作者於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提出的博士論文〈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修正。乍見本書標題的朋友通常會有這樣幾個疑惑:華洋義賑會是什麼團體?它跟現在臺灣的慈濟功德會、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有什麼不同?作者覺得它很重要,為何教科書上從來沒有談過這個組織?它是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嗎?簡單的說,華洋義賑會(全名為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它是一個立足於中國二○至三○年代中期,以中外合作為主旨的國際性救災、防災非政府組織。它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有多大呢?僅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之間,中國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公路都是由它協助政府完成;當國際創設防災機構時,華洋義賑會提供的章程與經營經驗,成為各國的標竿,並且落實為新組織的制度。在沒有中國政府的協助下,華洋義賑會以其獨特的國際合作經驗,活躍於本土與海外超過十六年。在一個以政府活動為國史主體的社會中,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從來就不被重視,特別是當華洋義賑會具備中外各半的幹部人數比例原則、濃厚的國際性組織經營色彩、超越政府效率的表現,以及關懷農村群眾的文宣基調,在中國政府強調民族主義的年代裡,它有時被看作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主權的代言人;一九四九年後,華洋義賑會重要幹部參與中共政權的事實,更讓保守的臺灣學界不願意去碰觸它在信用合作以外的事蹟。無論如何,華洋義賑會的存在,確實使中國在經濟與外交力量不振的年代中,一反過去消極作為被援助的弱國形象,轉而有機會嘗試作為一個積極將防災、救災知識、經費,以及非政府組織管理人力資源向海外援助輸出的社會。從國際關係的角度,華洋義賑會的多元而豐富的活動經驗,絕對可以當作是近代中國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起源(original)。展開華洋義賑會研究的動機,除了學術的好奇,還包括我對本土社會的關懷,因為主要的思考源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地震。救災期間,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向來主張「建設大有為」的政府,在地震之後突然失能,無法滿足民眾的高度要求,而國際社會的冷淡,更暴露臺灣過去在聯繫非政府組織國際合作機制的缺陷,以及官方救災意志無法超越黨派政治糾葛的危機。種種的現象,彷如近代多災多難的中國社會再現。兩者較大的差異點是:外國傳教士、商人在近代中國救災的過程中經常扮演重要援助者的角色,組織國際性的救災團體,與歐美慈善界、北京政府外交部關係密切,以至於美國學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在《華洋義賑會史》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65)書中,將這種現象視為社會領域的中外共治(synarchy),但是現代台灣的民間慈善團體是來自本土社會力量的產物。作者試著從國際關係史的角度切入,利用外國檔案撰寫〈辛亥前後美國與華洋義賑組織關係之研究〉,先在2001年10月發表於「兩岸三地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構成研究華洋義賑會組織形成背景的基礎。之後作者再大量閱讀英國外交檔案(British Foreign Office Document, FO 228/ 371/ 405)與美國國務院中國內政檔案,另外前往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圖書館、檔案館蒐集資料以後,才使我對華洋義賑會的人事、經費、管理運作有更清楚的認識,也進一步釐清它與中國政府、國際組織互動的糾葛。這個組織從1921年成立以後,立足於本土,有效利用海內外資源從事防災工程、農業研究、急賑救災,以及合作運動,並且隨時調整發展策略,企圖在中國建立防災與救災網絡。它的存在,一方面體現國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具有超越政治對立的可能性,也呼應當時國聯倡導跨國合作,降低衝突與危機的理想。在抗戰以前,華洋義賑會可以說是中國境內少數擁有超越政府力量,同時具備執行國際活動能力的NGO,它的成就並不亞於中國紅十字會。宋子文曾經稱頌它是:純為國際合作,超越政治及宗教一切關係之社會事業;完全基於人類的正義與同情心為出發點的組織。
【電子書】大歷史不會萎縮
從鴉片戰爭以來,歷經自強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康梁百日維新、民國肇建、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抗日與國共分治,在這一連串長久遠大的過程中,舊體制已經瓦解,新體制還未建立。過去的農業體制往往成為改革的障礙,所以需要全部加以改造。作者強調我們先要了解舊社會的沿革,以侔它不能適用於新時代的原因,才能確切看清當前的道路。本書是作者歷年演講、訪問及文稿的結集,包括建立新史觀的反省、修訂近代中國史的芻議、中國近代史的出路等,對於蔣介石、毛澤東一些看法、一國兩制在中國歷史上的例證、大陸局勢的演變等。全書對於近代中國的出路,有精闢的見解,指引讀者一條如何擺脫舊傳統,尋求新路向的康莊大道。
【電子書】靈魂與歷史的脈動
民國九十年九月,國立清華大學開始進行仙宮校區(即早期雞卵面義塚,亦為新竹市第一公墓的一部份)無主墓葬之清理與遷葬作業。於過程中蒐集了早期的墓葬形制和相關資料,以及於武信郎李存軒墓出土的3859件青花瓷器碎片。資料顯示,此區的墓葬形制反映了早期新竹地區一般社會階層對待死者的方式,相當程度地融合了當時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和族群的關係基礎;特別是支持了閩南人於二、三百年前最早開始移墾新竹的說法。武信郎墓瓷器碎片的確實文化意義不可考,但極可能與墓葬修建作業的時間和活動有關。
【電子書】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
書中對各重大事件的發生與後來的影響均有詳細解讀、深入剖析,旨在讓讀者從歷史的玄機中找到思考的方向與生存的智慧。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歷史如同人生,關鍵之處只有幾步,本書去繁就簡,意蘊深厚,一冊在手,受益終生。
【電子書】錢穆史學思想研究
本書分上、中、下三編,對錢穆的史學思想進行有系統並深入的研究,力求賦予其在中國現代學術文化思想上正確的定位。上編結合中國現代學術文化思想的發展,分析錢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學思想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編討論錢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包括錢穆對歷史本質、歷史動力、歷史構成、歷史人物、歷史發展形式等的認識。下編討論錢穆的人文主義生命史學觀,包括錢穆有關歷史認識、史學方法、史學知識論、史學價值論、史書體裁等方面的思想。
【電子書】影響中國的100個戰爭
戰爭一直以來都是歷史用來更替時代運轉的手段之一,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從黃帝至清末,大大小小的爭戰不下千場,而影響最大的戰爭往往發生在朝代交替的時間點上,每一個時代在崩落與開創時,均透過戰爭進行分解與重整,而今我們精選一百個影響整個中國歷代轉折的戰爭,娓娓道來中國各個時代的血淚與豐華,帶您一窺中國歷史的無奈與興衰。 除此之外,在內容方向增加了著名人物的介紹、戰爭時所使用的武器和戰略、戰爭語錄及與戰爭有關的小故事,為沈重的歷史洪流增添一些文明趣味。 歷史在不同的時間裏,烙下相似的傷痕,這個世界裡有太多戰爭無奈下的悽慘情態,不論是百年前愚昧無知的老太后、以血肉之軀抵抗外侮的饑民、憤起救國的知識青年,到今日被彈藥炸毀雙臂的巴格達男孩、被自己人誤殺的美國大兵、被戰爭攪入火窟的新聞記者,被戰爭震動的整個世界。 這個被戰爭牽動的資本世界,像是一個投宿於現實與幻象中的世界,人類對於救贖的渴望,也如對慾望爭奪一樣強烈,人類似乎從許久許久以前,就展開了慾望與救贖中的掙扎……。(節錄自作者自序)
【電子書】中華文明的誕生
從史前、信史時代走入歷史時代,總是充滿著偉大的故事,我們祖先憑著韜略征服四鄰、建立王朝,從三皇五帝、堯舜禹湯到周王朝的建立進而群雄爭霸割裂王朝。文字的發明讓人們的經驗得以傳承,火的運用、石器、陶器……青銅器;穴居、築巢而居進而建立偉大阿房宮,人類的生活因之得以大躍進,思想開放,造成百家的爭鳴,合縱、連橫也讓亂世的智者替大一統的秦帝國埋下了伏筆。
【電子書】改變歷史的偉大人物
此書網羅史上100位影響人類生活並且有特別貢獻及重大成就的名人,分別在他們各自的領域散發耀眼的光芒,這100位名人有政治家、宗教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像是有甘迺迪、華盛頓、佛洛伊德、釋迦牟尼、畢卡索、萊特兄弟、史蒂文生、莎士比亞、貝多芬等等。究竟名人閃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成長過程鍛鍊造就他們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小時候的夢想和長大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他們可以堅持自己的理想直到成功?他們一生中有什麼特別的經歷和境遇?細讀本書後相信你可以清楚地找到答案,並學習到名人的精神和成功智慧。
【電子書】閱讀名人心靈
我們以74位世界上成功的名人為主,介紹其奮鬥成功的歷程與如何堅持成功的原則,而這些原則與經歷,就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名人故事的主軸,帶出名人的人生的智慧、愛情智慧、成功智慧等等。 因此當翻閱本書時,可以感受到莫大的啟發,此書充滿知名人士的精髓;每一頁都可以化成是積極向上的活力泉源。相信讀者分享了名人的人生經驗後,定能有所啟發,能更有信心地去擷取屬於日己的成功果實。
【電子書】錢鍾書的文學世界─圍城內外
中國近代最有學問的傑出作家 錢鐘書先生是中國近代最有學問的傑出作家,早為識者所公認,然而其作品原本卻只在知識份子之間流傳。這些年來透過大眾傳播的介紹,尤其是衛星電視播出遊錢先生的小說《圍城》所改編的電視劇後,錢先生的大名廣為一般大眾所知悉,但一般廣大讀者對於這位曠世奇才的了解恐怕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將《錢鐘書的文學世界》介紹給國人,尤其是介紹給對文史有興趣的知識青年。 本書以多采多姿的學者之筆,從不同角度探究錢鐘書先生兼綜中西、獨樹一幟的學術成就,呈現其錢先生其人其學的無窮魅力,包括:靈思飛揚的獨特見地,洞穿壁障、破除陳言的刻意追求,坐擁書城,手不釋卷的終生嗜好,以及樂觀通達的人生態度等,可以提昇讀者的生活智慧與文藝涵養。 作者簡介 陸文虎 一九五0年生,甘肅榆中人,廈門大學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學協會會員。主要論著有《論〈管錐編〉的比較藝術》《風格與魅力──陸文虎文學論評選》;編有英文版《中國當代軍事文學選》,學術叢刊《錢鐘書研究》《錢鐘書研究採輯》等,並發表若干譯文。
【電子書】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
本書主要以《史地學報》和《禹貢半月刊》,以及東北與西北史地為分析對象,探討1919至1949年之間歷史地理學興起的時代意義。並以考據與經世為軸,分析其間歷史地理學的形成與演變。在考據與經世的雙主題變 奏中,外患與時局的動盪,使得經世的主題不斷重現,考據之學則隨而減弱;史地學報派固以經世為依皈,本於清代樸學考據的禹貢學派在時代變局中亦調整其治學取向,轉而對邊疆史地與民族主義史學多所關懷,為樸學考據找 到新的出路。
【電子書】憂患與史學
人類不能沒有歷史,沒有歷史,人類沒有進化,難言文明;歷史不能沒有史學,沒有史學,歷史將失去理想,走入歧途。健全的史學,是學術的淵藪,文化的溫床,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史學的出現及其活潑發展,則不偶然,民族、文化、地理的因素以外,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通。當憂患重重之際,往往即史學燦爛輝煌之時。而憂患亦史學而紓解。憂患與史學的關係如此。本書以此為中心題旨,深入析論,希望說明史學的時代性,也希望揭示史學的真善美境界。
【電子書】中國史卷二:古代北西中國
中華民族祖先遺傳下來的大地與文化,非僅限於黃河-長江-粵江三大流域部份,同時還包括其周圍地區、民族的活動和發展。而蒙古(以及南西伯利亞)、新疆(以及中亞細亞)即是其中最早登場的人與地。因此本書分雙線來解明他們自身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型態,以及與漢族間的交涉和文化交流,實為一部古代蒙古、新疆史。
【電子書】中國史卷四:中國世界的全盛
漢族形成的充沛活力,帶動了中國模式政治、文化為基底的東亞「中國世界」,自漢朝的時代塑定胚型。新漢族於隋--唐時代再形成,又培育、提攜「中國世界」成員,共同內耀博大而絢爛的中國文明之光。隋--唐世界大帝國成立的意義,初非祇中國史上的偉大朝代而已,也是關係東洋史全體的。這是本書敘述的主軸。
【電子書】中國史卷三:南方的奮起
自二世紀末到六世紀末的漢族中國四百年大分裂時期,中國在動盪紛亂之下的面貌並非全是破壞的,歷史意義也非全是消極的,其間各存在其積極的一面。在積極的方面,即是迎接統一再現的準備諸分野,以及充滿了新生命、新活力的新漢族孕育,江南文化的發達,與中國-東亞文明圈的堅實設定。凡此,皆為本書重心所在。
【電子書】中國史卷一:黃河文明之光
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優越地位,係由其巨大歷史實力與高度文明蓄積而得。中國歷史最早的活動舞台主要在黃河流域;傲視人類史的黃河文明,如何由住居此地域的祖先自力與獨立的創造,黃河文明如何形成最早的中國世界,如何向單一的民族、單一的大領土國家統合,並鑄定二千年強大中央集權制的漢族中國原型,乃是本書敘述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