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
「天安門事件」距今已超過二十年,是中國當代劃時代的大事,也是對中共政權的一項重大挑戰,對以後中國改革的路向有深遠的影響。學術界及各方政經專家特別藉去年二十周年之際,為「六四」作出了一次總回顧,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剖析「六四事件」對中國政治的意義及影響。 本書共十三章,分為三部分,既前瞻了中國最近之民主及人權發展、政治經濟轉型,也回顧了關於「六四」文化意蘊,以及探討了媒體及教育界如何看待「六四」。本書內容範疇廣闊,深入淺出,是研究「六四」問題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對政商界、研究機構,以及對「中國事務」個別領域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而言,本書絕對值得一讀。本書特色 ★研究及記錄「六四事件」不可多得的著作,絕對值得一讀! ★展現知識分子、新聞工作者的風骨與價值!
【電子書】1949.國共內戰與台灣
本書主要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綜述了1949年國共內戰的歷史過程。從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並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及至國共內戰再起,政經陷入總危機開始,1949年經歷了「三大戰役」、蔣介石「引退」,以及第三次「國共和談」破局;接著,解放軍過江京滬易幟,蔣介石以及國民黨政府雖然保有半壁江山,仍然欲振乏力,東南、華南、西南防線接連著潰敗,終致撤逃台灣。以台灣為「反共復興基地」,並以舟山群島、金門、海南島等沿海島嶼為「反共跳板」,繼續打內戰。本書的另一半篇幅則著重在釐清:1949年中,作為國共內戰重要部分的台灣省,如何從達官貴人以及撤退物資的「救生艇」,逐步成為國府的「反共復興基地」。在蔣介石的主控下,獨掌台灣省政治、軍事、黨務以及經濟大權的陳誠,先成立了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後改名保安司令部),實施「出入境管理」、戶口總檢查,以及施行「戒嚴」;接著實施「三七五減租」以及新台幣改革。京滬失陷後,大批軍政人員撤台,台灣與大陸的通訊經貿往來斷絕,取而代之的是重建與日本的經貿關係,並對大陸進行海、空軍的轟炸、封鎖,進行「敵後游擊作戰」;在島內則開始徵兵,建立全民皆兵制度,強化戒嚴,徹底進行反共宣傳,嚴查「禁書」,並進行「白色恐怖」統治。這些都成了日後台灣內戰體制的起源。本書並配以一百多幅歷史照片,作為影像的歷史見證。
【電子書】慧園里6號:文革血淚親歷記
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幾年來先後發表在大陸網站上的部分回憶文章。作者以飽蘸血淚的文字,描述了他在中共執政前三十年間的親身經歷。其中〈慧圓里6號〉一文已在海內外網壇廣為流傳,文中母子同時雙雙慘遭處決的駭人聽聞實例,讓人們進一步認清了中共毛政權無法無天、踐踏人權的殘暴本質。本書對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各界人士,從民間底層的角度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而對新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則有助於讓他們知道:一旦共產主義這個幽靈的黑色翅膀籠罩大地,人間將會出現哪些慘劇。
【電子書】一九四九:交替與再生(思想13)
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進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就此退出中國大陸,輾轉「播遷」台灣,至今正好六十年。如今,在台灣已經罕見「中華民國」一詞。「民國三十八年」更是乏人使用。這個紀年的消失,反映了台灣歷史上的一個時段化為黑洞,無疑還在它的位置上兀然聳立,卻無聲無息。六十年過去,從當時巨變中掙扎過來的倖存者,已經開始凋零,但台灣仍然必須面對1949。一段如此關鍵、如此引起情緒反應的歷史,豈能化為一片空白或者一團漆黑?但是要回顧1949年並不容易:個人的禍福與集體的成敗不是同一回事,道德的是非與歷史方向似乎沒有關連,短時段的狀態無法預示長時段的趨勢,而回顧者個人的出身與遭遇,更注定了他會賦予這個年份甚麼意義。目前,以1949為主題的書籍,已經出版好幾種;學術界也舉辦了幾場研討會。《思想》一貫強調歷史意識的關鍵作用,更著重兩岸乃至於大華人世界的思想源頭,於是繼前一期發表楊儒賓先生的大作,在本期以1949為主題推出專輯。其實,1949並不是台灣的專利(「民國三十八年」也不是):它所啟動的歷史場景變幻,同時改變了中國大陸、台灣、以及香港和澳門的整體面貌與地緣位置,以及這些社會中幾億人口的命運。我們邀集的幾篇文章,各有獨特的見地,但自然尚無足以把捉那個歷史關口的無窮意義。
【電子書】1949大撤退
1949年的大遷徙,是一個強烈的時代印記當年蔣介石決定來台的原因與時機是什麼?政府各部會遷台的經過如何?外省人遷台有哪些困境?1949年的大規模戰後移民潮,究竟在歷史上占據著什麼樣的地位?本書從蔣介石來台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第三次下野,到來台初期的反攻努力與復行視事,以及政府各機關、重要文物的遷台經過詳情,還有一百多萬的外省人來台後,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等。本書娓娓道來,值得您細細品味。
【電子書】遮蓋不了的罪惡: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上〉
本書論述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為使中國國民政府與中國軍民迅速屈服求降,於1937年12月圍攻中國首都南京並實施大屠殺。在這期間,日本各新聞傳媒派遣大量記者、攝影師等隨軍到南京採訪,鼓吹日本的侵略政策,歌頌殺人比賽的日軍官兵,掩飾日軍的暴行,充當了日軍大屠殺的吹鼓手與辯護士。本書對戰時日本當局實施的新聞政策,對戰時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的複雜而深刻的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論述。本書是關於此專題的第一本學術著作。
【電子書】遮蓋不了的罪惡: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下〉
本書論述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為使中國國民政府與中國軍民迅速屈服求降,於1937年12月圍攻中國首都南京並實施大屠殺。在這期間,日本各新聞傳媒派遣大量記者、攝影師等隨軍到南京採訪,鼓吹日本的侵略政策,歌頌殺人比賽的日軍官兵,掩飾日軍的暴行,充當了日軍大屠殺的吹鼓手與辯護士。本書對戰時日本當局實施的新聞政策,對戰時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的複雜而深刻的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論述。本書是關於此專題的第一本學術著作。
【電子書】1949浪淘盡英雄人物
在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有些人掌握歷史的脈動,有些人刻畫近代中國的面貌,有些人則在改朝換代中繼往開來。無數英雄豪傑聚首於1949。毛澤東創建紅色政權,蔣介石鞏固台澎金馬,美蘇對峙則為全球冷戰歲月帶來酷寒的冬天。扭轉歷史的人不限於「偉大舵手」和「最高領袖」,各路好漢也在風雲際會中改變人類的前程。儘管歷史長河漂滿了落葉,浪花亦會淘盡英雄,但時代巨輪總是不斷地向前推動。1949年是天翻地覆的一年!中國大陸變色,「金陵王氣黯然收」!蔣經國說:「民國三十八年,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國運正如黑夜孤舟,在汪洋大海的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中飄搖震蕩……。」經過六十年的試煉,台灣從風雨飄搖中走向康莊大道,大陸歷經動亂終能躋身強國之林。風雲人物左右歷史潮水的漲退,同時亦在動亂歲月中留下足跡。莎士比亞說:「以往的只算是序幕」。這些人物折射了過去,亦預示了未來。
【電子書】1949浪淘盡英雄人物
在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有些人掌握歷史的脈動,有些人刻畫近代中國的面貌,有些人則在改朝換代中繼往開來。無數英雄豪傑聚首於1949。毛澤東創建紅色政權,蔣介石鞏固台澎金馬,美蘇對峙則為全球冷戰歲月帶來酷寒的冬天。扭轉歷史的人不限於「偉大舵手」和「最高領袖」,各路好漢也在風雲際會中改變人類的前程。儘管歷史長河漂滿了落葉,浪花亦會淘盡英雄,但時代巨輪總是不斷地向前推動。1949年是天翻地覆的一年!中國大陸變色,「金陵王氣黯然收」!蔣經國說:「民國三十八年,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國運正如黑夜孤舟,在汪洋大海的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中飄搖震蕩……。」經過六十年的試煉,台灣從風雨飄搖中走向康莊大道,大陸歷經動亂終能躋身強國之林。風雲人物左右歷史潮水的漲退,同時亦在動亂歲月中留下足跡。莎士比亞說:「以往的只算是序幕」。這些人物折射了過去,亦預示了未來。
【電子書】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
在石破天驚的歷史轉折中,多少冷戰往事已變成過眼雲煙,多少冷戰危機已成為雪泥鴻爪,多少冷戰人物已全都隨風而逝。1949是狂飆年代!它不僅改變了亞洲的政治地圖,亦肇始了全球的動亂歲月。自由世界對抗共產集團,第三世界尋求脫離殖民桎梏,舉世在驚濤駭浪中翻滾前進!涓滴之流常能影響時代的走向,一簣之沙亦能左右環境的變化,人類就在物換星移中走過從前並走向未來。1949年華夏劇變,全盤改變了中國的面貌與內涵,亦徹底沖垮了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所目睹的明清式的農村社會。毛澤東在大陸主宰沉浮,蔣介石在台灣枕戈待旦;而美國對兩岸的「帝國延伸」,更為台灣海峽掀起了陣陣巨浪。本書深入檢視1949年以來兩岸內部的變化和中美台關係的演變,忠實呈現歷史的痕跡;並穿過時間的洪流,帶領讀者認清歷史真相。梁啟超說:「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站在時代變遷的頂峰,鑑往知來,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無限願景。
【電子書】喋血孤城:中日衡陽攻防戰
1944 (民國三十三年) 7-8月,當時二次大戰已近結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勝利,日本的海上補給線不僅受到威脅,連本土也頻頻遭到美軍的轟炸,戰爭勝負已至為明朗。日軍為了集中火力結束與中國之間的戰爭,並企圖從陸上建立起補給線,便發動了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甚的三大戰役之一,即為以國軍第10軍為守備主力的「衡陽保衛戰」,是役也被日方稱為「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艱苦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在衡陽之役結束後,方先覺所率領的第10軍所屬各師師長均獲軍事委員會頒綬青天白日勳章,使得第10軍成為中華民國陸軍建軍至今,唯一的一個師長級以上指揮官,共獲得四座青天白日勳章的部隊。第10軍以攻城日軍十分之一的兵力,孤軍奮戰守城47天,在最終造成敵我死傷比例達三比一,戰力不可謂之不盛。卻在寡不敵眾又久未得到援助的情況下,方先覺以「保證生存官兵安全,保證傷兵得到救治」為條件與日軍談判停戰,以免部眾遭日軍屠戮,是為「不得已的戰場作為」。黃埔三期畢業的方先覺為人豪氣,俠義助人。他的軍旅生涯後期始終擔任副職,在隨國民政府轉進來台後的眾將官中,高潔品格可見一斑。第10軍在佈置防守陣地時充分發揮的地形上的優勢,在衡陽外圍的丘陵地,構成了數條堅固的防衛據點工事,各據點間均有交通壕連接,而接近城廓的小徑均為池塘小路,又被堅固的地堡控制,整個防守陣地形成一個大型的要塞。而各個據點與碉堡均有火力交叉支援,丘陵的基部則被削成斷崖,上方為手榴彈投擲崖,守軍可以輕易拋擲手榴彈對進攻方攻擊,日軍認為這樣的防禦工事,也是中日戰爭以來初見,堪稱中國軍隊智慧與努力的結晶。1944年,日本以3個師團的兵力攻下了衡陽後,對於守城的方先覺所率領的國軍第10軍將士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敬佩,更敬稱衡陽一役為「中日第二次旅順要塞之役」,然而,第10軍將士對於這些參與衡陽之役的日軍官兵並不充滿莫名狹隘的仇恨情緒,反而在戰後,這些曾經作為「支那派遣軍」精銳的第11軍老兵還曾經來過台灣,與第10軍老兵舉辦過餐會,成為中日兩國關係史上的一段軼聞。
【電子書】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密
本書從流落海外的張學良與宋子文檔案中探求歷史的真相!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少帥)和楊虎城聯手發動西安事變、劫持蔣介石,扭轉了現代中國的走向。 時序已進入二十一世紀,西安事變的餘波仍在歷史長河中蕩漾;它在秋海棠上所輾過的軌跡,依舊映現於時代葉脈中。 張學良是西安事變的策畫者,宋子文則主導談判,排難解紛。少帥的犯上之舉,付出幽禁半世紀的代價,楊虎城則慘遭殺身之禍。 蔣張情同骨肉,政見南轅北轍;蔣宋誼屬妻舅,關係忽冷忽熱;張宋性情相投,結為莫逆,而命運卻同遭蔣所掌控。蔣張宋皆曾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然皆以悲劇收場,而蔣失去神州大陸,尤為中國現代政治悲劇的第一男主角。 本書為海內外第一部從兩大檔案中披露蔣、張、宋複雜關係及其悲劇本質的著作,可徵可信,有血有淚,重現張學良和宋子文的聲容笑貌,是一部令人迴腸盪氣的中國現代史縮影。
【電子書】青史留痕:一個台灣學者的大陸之旅
自兩岸開放通航以來,台灣同胞,從台商到學者專家、民意代表乃至觀光客,前往大陸者每年絡繹不絕於途,猶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 & 本書共分為兩輯,第一輯稱之為「學術之旅」,合計十篇,是作者到大陸參加為數約十次重要研討會之心得和感想,從沿海到內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嚴肅課題中蘊含輕鬆一面,對大陸史學的最近發展和林林總總的開會文化,有深入而精闢的觀察。 & 第二輯命名為「知性之旅」,純屬開會之餘愜意的旅遊隨興紀實之作,除古蹟景點之介紹外,舉凡高校新貌、書市出版以及社會情況,亦有所論列,藉收「他山之石」功用。
【電子書】北伐前後的商民運動〈1924-1930〉
作為北伐前後國共兩黨所發動的民眾運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商民運動」貫穿了整個革命時期。 但相較於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以及婦女運動等方面汗牛充棟的研究成果而言,「商民運動」幾乎被後人所遺忘。 無論從了解北伐時期國共兩黨黨史的角度,還是為著探究此時期民眾運動的實態,或者為增進後人對一九二○年代之後黨商關係的知識,則「商民運動」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 基於此,本書即力圖將這段史實發掘而重現在世人面前,並由此反思北伐前後政黨與民眾運動間錯綜複雜的動關係。
【電子書】百年家族‧盛宣懷
老上海說,盛氏家族是近代上海的第一豪門。盛宣懷,是這個大家族的軸心。他從一個李鴻章鞍前馬後的『文案』(即秘書),四十年間,步步得『發』,官至尚書,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抓住了洋務運動的機會,傳奇式地影響了中國的近代工業。他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以其騎士般的勇氣、智慧,和沈浮無定的人生際遇,造就了中國洋務史上11項『第一』(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電報公司、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為朝廷和百姓,立下了卓卓功勳;同時,也造就了盛氏家族的鼎盛。如果從盛氏的祖父盛隆算起,盛家二百年間,共繁衍了八代子孫,經歷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東南互保、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年浩劫、改革開放等劇烈的社會變革和動盪,這期間,他們既擁有過三千萬兩家財,也遭受過三次大規模的抄家(辛亥、北伐、文革)。盛氏家族興盛時可逕自與天子對話,衰敗時竟落了個屍骨無存;有錢時,可一夜間賭掉一整弄堂;沒錢時,竟八個人睡一間廚房……期間大喜大悲,旦夕禍福,聚散離合,無不深深地嵌印著那個時代、社會和階層的印記。本書記述了許多歷史書上絕對不會說的事,但反而是一本近代史中國最好的『社會、政治史』入門書。盛氏家族,豈止是近代上海灘上流社會的浮光掠影?看看這個家族二百年來,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電子書】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
民國三十四年(一有四五年)八月十四日﹐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後﹐到處的鞭炮聲取代槍砲聲﹐燃起中國人的希望。國民政府如何進行接收與復員﹐為其當務之急。接收過程出現若干問題﹐如接收官員的貪污、部分 地區未能宇成接收工作、學潮不斷、通貨膨脹等﹐此係環境使然抑或人謀不臧所致?大陸政權易位已近五十年﹐政權的轉移雖為戰事失利的結果﹐但接收過程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亦值得關柱。本書以平津地區的接收為例﹐分就軍事、 經濟、交通、文教等方面加以敘述﹐並檢討其得失。
【電子書】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
本書是作者研究上海的心血結晶和筆耕紀錄,共收論文六篇暨書評四篇,分租界的設立與華人參政、辛亥革命、商人與政治、抗戰救亡、研究報導、著作評介六個單元,描繪上海在近代中國變局下,其城市發展的軌跡、租界華人參 政奮鬥的過程、新式商人「學西學、救祖國、爭富強」的經營理念,以及淞滬抗戰期間,「居於斯、食於斯、長子孫於斯」的市民,全力保衛上海的可歌可泣故事。另除將臺灣的相關研究成果做一全盤回顧外,亦對大陸學者的專門 著作加以評介,具「以文會友」之深意。故欲瞭解海峽兩岸的上海研究,不可不讀本書。
【電子書】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
本書根據中國大陸和俄國近年來陸續公開的有關檔案文獻,對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的發生原因及其經過進行了獨闢蹊徑的重新探討。本書圍繞著事變發生前以及過程中張學良與中共關係的發展變化,將張學良為了聯蘇抗日、收復東北,如何在中共影響下準備在西北地區創立獨立的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如何配合紅軍實行打通蘇聯的寧夏戰役,又如何因為寧夏戰役受挫,而被迫鋌而走險的複雜經過娓娓道來。本書大量利用第一手文獻資料,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史實,對整個事變的起因、經過以及張學良的發動事變的目的等等,都作出了不同於前人的解釋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