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
一位參與過抗日戰爭的老兵,以傳道的心情記錄下重返戰場的心得,希望能讓下一代有所惕厲。 & 二○一五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八年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 &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方史學界中,一向以「同盟國戰勝軸心國」做為基本論點,但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詮釋,卻因為兩岸政治立場分歧,始終存在根本的差異――究竟抗戰勝利是今日中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宣傳樣貌?還是國民黨史觀下的勝利詮釋?不只東方存在著這樣的疑問,西方國家對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更是所知無幾。一切的一切,都讓光榮的抗戰勝利蒙上一層陰影。 & 八年抗戰是一場改變中國發展的總體戰。個人之脆弱,無法與殘酷的戰爭相抗衡;其影響政治程度之深遠,迄今仍餘波不斷。有鑑於此,郝柏村先生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重新檢視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提醒兩岸年輕一代毋忘先烈的犧牲。 & 郝柏村先生於二○一四年走訪位於華北、華中、華南的抗戰戰場,包括蘆溝橋、花園口、石牌、長沙、崑崙關、滇緬邊境等地,系統性的敘述抗戰發展過程,重新詮釋抗戰之於中華民族的意義。因為戰爭的紛擾,一代人的命運經歷了無情的翻動與曲折。這趟橫跨半個中國的戰場巡禮,不只是緬懷過去的追尋,更是還原真相的歷史傳承之旅。
【電子書】八年抗戰之經過
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記述陸海空戰場八年數百場戰役 & 抗戰勝利後之1946年,曾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即編著本書,全面回顧了從戰爭爆發至日本投降之經過以及中國對日抗戰的戰略規劃,其中中國陸海空軍與侵華日軍交鋒八年之數百場大小戰役,大至歷場重要會戰,小至一城一鎮之爭奪,將士浴血奮戰之事跡,均一一畢現眼前。 1946年初版後,這本重要的著作又經過增補修訂,增錄了包括海軍空軍作戰經過、戰略點評、抗戰中蔣介石幾次重要講話全文、作戰地圖,以及侵華日軍戰鬥序列表在內的大量重要資料,是研究抗日戰爭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 &&& 本書是何應欽於抗戰勝利後之翌年(1946年)所編纂。何作為抗戰時期中方高級將領,在書中依次敘述開戰前雙方兵力比較及我方作戰準備、陸海空軍作戰經過、美軍對華援助及最後的日本投降經過;其中以陸軍戰場之記錄,最為詳盡豐富,包括敵我雙方進攻退卻之線路、作戰時間與計劃、戰鬥序列表等,並含有各類電報、訓話、演講等歷史文獻。書末附有國民政府在抗戰八年中國家財政、軍隊及人民傷亡等諸多數據,為該段歷史之可信史料。 & 本書特色 & 抗日戰爭時期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編著,出版於1946年,比較可信、詳實地記載了八年抗戰之起因、大小戰役與日本投降經過,內中不僅有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戰鬥序列表等,並附帶蔣介石數次動員、訓話之原文,國民黨之組織機構調整、作戰方針轉變等,是研究民國史、抗戰史的上佳第一手研究資料。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
【電子書】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寫真照片
本書所收錄主要有兩大部分,其一是 《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 》,其二是配合日本殖民臺灣三十年 〈 「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 」一九二五年 〉的 《臺北警察衛生事務展覽會寫真帖 》圖片。《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 》與鷲巢敦哉所撰的有關警政沿革書籍一致,特別是運用了大批的總督府官方史料及原始史料。 《臺北警察衛生事務展覽會寫真帖 》圖片,其目的是在展示警察治臺的具體成果,配合鷲巢敦哉在 《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 》中所描述的警察任務與角色來看,將對警察在殖民時期的功能將有進一步的了解。
【電子書】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
你知道高雄在日治時期是南臺灣的交通樞紐、南進東南亞的重心與全臺灣最重要的航空重鎮嗎?還在二戰時期擔負著台灣空戰的重要角色?徹底解開被遺忘的高雄航空史。 本書榮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專書出版獎助。 時空記憶的延續,奠基於歷史研究的基礎。惜日治時期無論在高雄的交通史、戰爭史、建築史上,航空卻經常是被忽略的一環。每當教科書中闡揚縱貫鐵路的通車、高雄港口的營運時,卻遺忘了曾一度繁榮發達的空中飛航。無論是經營民航事業的日航公司;內臺、島內等各式航線;使用的客機、貨機、水上飛機、軍用飛機;翱翔於大高雄上空的飛行員;派駐本島的日軍航空隊;甚至是遍及今大高雄各地,總數達十餘座的大小機場,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探索大高雄航空往事,除了為保存歷史略盡心力,更期待喚起對日治飛航史的關注。保存歷史記憶,不但可以引導人們的方向。這些時空記憶的歷史、文化、教育、啟發等益處,更將被維持,並豐富我們的未來世代。 本書特色 全書圖文並茂,詳細探討大高雄在日治時代於航空史上的定位與角色,華文世界獨一無二之研究專書。內容深入淺出,兼具專業與可讀性。並有珍貴圖片數十餘幅。
【電子書】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真杉靜枝生於日本,長於日治期的台灣真杉靜枝始終擺盪於美麗島與敷島兩個故鄉之間既是過客,也是歸人殖民地台灣,形塑了真杉靜枝的「台灣代言者」作家形象,同時也成就其洞察帝國之眼。吳佩珍的《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真杉靜枝的「『私』小說」書寫,可說是她的美麗島私史。第二部:戰爭期國策文學,則再創其「台灣書寫」的高峰。第三部:戰後的「台灣引揚者」書寫,如實地勾勒日本帝國興衰起落的圖騰,從「殖民者」到「被殖民者」兩極的人物形塑,道盡日本敗北、美國君臨的現實。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透過真杉靜枝的「台灣書寫」,鮮明地呈現其家族史與國族史和「殖民地台灣」錯縱複雜的糾葛關係。
【電子書】日治時期臺灣公司名錄:《台灣諸會社銀行錄》1940
臺灣會社銀行編纂的先驅人物,非「臺灣實業興信所」創辦人杉浦和作(1872-1936)莫屬。隨著「臺灣實業興信所」的成立,杉浦首先於1922年3月編輯發行了《臺灣會社銀行錄》後,每年修訂,重新再版,即使1936年杉浦去世,仍由合作伙伴──鹽見喜太郎繼承其工作,不斷重訂、再版。而此1941(昭和16)年8月出版,由「臺灣實業興信所」印行的第二十三版,編者為鹽見喜太郎(生卒年不詳)的《臺灣諸會社銀行錄》,收錄時間為1922~1942年。其中,將臺灣地區公司及銀行等企業分類為:銀行、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有限會社、連名合股會社、合資會社等五大類,進行編錄。,1941年6月底截稿後,於編纂印刷期間異動的公司行號等,亦皆另行附編於書末;以達盡量避免遺珠之憾情形之發生。此外,杉浦與鹽見所編纂的資料,因以法院公告為準,故較具正確性,其時間長闊、內容豐富,為研究日本殖民時期企業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電子書】日本論:在「反日」與「哈日」之間的經典論述〈未刪節本〉
「反日」「哈日」不如「知日」日本學者稱本書字字珠璣,遠超《菊與刀》日本的有識之士認為:外國人撰寫的日本文化著作中,有一部可以凌駕於《菊與刀》之上,那就是戴季陶的《日本論》。戴季陶憑著對日本入木三分的了解和通透的見識,刪繁就簡,直取日本神韻。在不足10萬字的篇幅中,縱論日本從皇權、國體,到信仰、宗教;從武士、財閥,到政黨格局、兩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論》不僅能說明日本的一切現象,而且能揭開構成一切現象的深層動因;不僅對中日國民性進行了大量的對比剖析,而且揭示了近代中日關係中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即使在成書八十多年後的今天,《日本論》仍然是了解日本的經典之作。相較於當下一些人僅僅對日本一知半解,就貿然「反日」或一味「哈日」,戴季陶的日本觀既有紮實的證據,又有理性的態度。
【電子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孩童,以及接觸影響孩童的大人們。特別是現代,大人們在學校制度之外,參與兒童文化的方式,值得重視與討論。而過去,台灣的兒童文化是如何被耕耘開拓的?殖民統治複雜的政治結構下,在那今後我們應該都不會經歷的局勢中,前輩們是如何思考、行動的呢? 1987年戒嚴令解除後,在日本統治下被〈日本文化〉壓迫的〈台灣色彩〉,以及戰後獨裁統治下被〈中華文化〉排擠的〈台灣文化〉,正以欣欣向榮的姿態開展出一番新貌,然而,真正有〈台灣色彩〉的兒童文化到底是什麼?本書藉由考察日本本土與台灣的互動關係,來掌握日治時期 ( 1895-1945 ) 台灣兒童文化的狀況,進一步探討殖民地兒童文化中所含蘊的民族與語言的問題。書中提及的日治時期兒童文化工作者的言動,足以當作我們的負面教師。唯有真摯地回溯歷史的軌跡,接受台灣多元的原貌,才能踏出創造〈台灣色彩〉的第一步。汲取過去的經驗或許無法解決現在的問題,但是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或是釐清問題的線索,成為台灣兒童文化開創與拓展的力量。
【電子書】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1915年,余清芳、羅俊和江定等人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統治,意圖發動武裝抗爭,建立自己的領導政權,但因抗軍不敵日本的機關槍和大砲,死傷慘重。一吧哖事件從余清芳等人開始策畫起事,到江定等人被審判處死,前後約兩年的時間裡,有1957位臺灣人被逮捕──其中遭起訴者1482人,被判處死刑者更高達915人,實際被處以死刑者有135人,一部分人則死於監獄中。如此驚人的數字,使此一事件震撼海內外。者主要從社會史的角度來探討一吧哖事件,透過個案研究探討日本殖民政府政策對臺灣地方社會所造成的衝擊和一般民眾對此的反應,以突顯出世界殖民史中,臺灣殖民史與社會史所代表的意義。
【電子書】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研究日治時期台灣史的第一巨著,台日兩地學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籍,首度以中文版與國人見面! 1895年6月2日,清國正式將台灣交割給日本,揭開了日本對台統治的序幕。受日本當局壓制的台灣人,歷經風起雲湧的武裝抵抗與鍥而不捨的政治運動,漸次培養出台灣人民的一體意識;日治時代的有志青年,以近現代的智識與教養,試圖描繪出台灣的國家遠景。現任駐日代表許世楷博士,於1972年率先以台灣的「主體性」為敘述主軸,寫下這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深刻描寫在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社會中,台灣人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了解先輩們如何進退自處,不僅是台灣近代政治史的體現,也有助於我們面對台灣前途抉擇的重要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