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臺灣人情味的在地物語
探索偏鄉秘境間的質樸生活 品嚐鄰里內傳承的在地美味 尋訪25段悸動心靈的人生故事 感受最真摯的台灣人.情.味 許多人生,貌似不起眼,未受世人關注。但若有契機仔細一瞧,實則充滿力量。 他們以富饒人文風土的執著,搭配內斂的性情,在海角山巔掙出一片天空。 來吧,走一遭臺灣各地的美好角落,看看那份矜持又樂觀的生活步調,如何活出生命的價值。 緩步國境,探訪奇聞、美景、好食與聚落,抒懷台灣鄉土產業的深邃意境。 感染這份美好的悸動,體悟他們沉穩堅毅的生活態度,滌清你我喧雜的思緒。 本書特色 ◎從北到南,跨足外島,蒐羅25則有味道的地方采風,帶讀者品味人們與環境依存關連的情愫。 ◎以人文角度觀點,行旅好山好水,踏足街道巷弄,探索「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之不凡魅力。
【電子書】臺灣溫泉寫真照片(1900-1960)
臺灣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撞擊後所形成的島嶼,島上多高山與地熱,造就臺灣在平地、山地都享有溫泉景觀和資源。 臺灣溫泉的發掘與開發,最早可溯源至清代,極盛於日治時期,戰後持續經營。 歷史最悠久的北投溫泉,於1894年由德國硫磺商人Quely發現,並開設臺灣第一家溫泉俱樂部;日治時期大規模開發,全臺各地區的溫泉,亦在日治時期逐步被發掘、建設。 本書主要收錄以溫泉開發介紹書冊及照片為主,其中照片尤以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為大宗。 書冊之外,亦收錄諸多明信片、日治時期臺灣各地溫泉風景相關圖片,遍覽臺灣溫泉開發的過程與景觀,輔以人文觀光的資料,呈現臺灣溫泉的得天獨厚與人地交融。
【電子書】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關於臺灣你還想知道什麼? 七十則關於臺灣的日常逸聞、風俗文化、歷史變遷, 期待居住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的你我他, 重新關注過往視而不見的趣味美好, 臺式生活好奇心再發現。 日復一日, 當生活早已被型塑成例行公事,每天印入眼簾的盡是重複光景, 你的好奇心是否早已疲乏無力、昏昏欲睡? 本書集結七十則歷史故事、地理交通、藝文情報、生活日常的冷知識, 透過發現過去不曾意識到的事物,迎頭注入冷冽涼水,喚醒生活觀察之趣味。 冷知識── 泛指看似無價值、無關痛癢,可能是陳舊細瑣、也可以是繁雜須待整理的資訊情報或知識。 它就藏在你我生活的縫隙間,等待你的發現…… ‧夜間舉行的「送肉粽」儀式,千萬別搶著要參加! ‧為什麼台北北門是紅通通的磚樓,跟其他門一點也不一樣? ‧北故宮、南故宮,最早的故宮居然是在台中! ‧不同色的鯖魚罐頭,難道是想戰南北? ‧雲林縣裡居然沒有雲林? ‧24節氣的「清明」跟國定清明節怎麼會差那麼多天? ‧兩廳院富麗堂皇的五號出口,你有走過嗎? 本土味耍冷文藝復興運動,MIT臺灣製造,不純砍頭! 七十則「巷子內」冷知識認證,正港「臺客」即刻養成! A cold a day, Keep knowledge on the way!
【電子書】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
關於臺灣你還想知道什麼? 七十則關於臺灣的日常逸聞、風俗文化、歷史變遷, 期待居住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的你我他, 重新關注過往視而不見的趣味美好, 臺式生活好奇心再發現。 日復一日, 當生活早已被型塑成例行公事,每天印入眼簾的盡是重複光景, 你的好奇心是否早已疲乏無力、昏昏欲睡? 本書集結七十則歷史故事、地理交通、藝文情報、生活日常的冷知識, 透過發現過去不曾意識到的事物,迎頭注入冷冽涼水,喚醒生活觀察之趣味。 冷知識── 泛指看似無價值、無關痛癢,可能是陳舊細瑣、也可以是繁雜須待整理的資訊情報或知識。 它就藏在你我生活的縫隙間,等待你的發現…… ‧夜間舉行的「送肉粽」儀式,千萬別搶著要參加! ‧為什麼台北北門是紅通通的磚樓,跟其他門一點也不一樣? ‧北故宮、南故宮,最早的故宮居然是在台中! ‧不同色的鯖魚罐頭,難道是想戰南北? ‧雲林縣裡居然沒有雲林? ‧24節氣的「清明」跟國定清明節怎麼會差那麼多天? ‧兩廳院富麗堂皇的五號出口,你有走過嗎? 本土味耍冷文藝復興運動,MIT臺灣製造,不純砍頭! 七十則「巷子內」冷知識認證,正港「臺客」即刻養成! A cold a day, Keep knowledge on the way!
【電子書】墾丁無雙:墾丁國家公園替代役傳奇
墾丁,一個難脫世俗的國家公園。二萬多戶居民住在其中,遊客如織、社區林立。一群來自中北部的替代役男,卻以不俗的眼光看待墾丁國家公園。他們把握每一個工作挑戰,每一種生態驚奇,以及每一段難忘的情誼,一起寫下墾丁國家公園替代役傳奇。
【電子書】話說淡水【中法對照】
國際化 就是以用熟悉的外語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樣不僅有全球視野,也是如假包換的在地認同。 & 資訊化 是以用先進的介面,提供便捷、即時、易懂的學習管道。 & 未來化 就是加總國際化與資訊化,厚實自身的實力, 就是提高就業力,邁向高峰! & 本書具備「三化」外,為讓口譯變成是輕鬆快樂的學習, 特別以觀光導覽方式,搭配豐富的地理景觀。讓學習輕鬆化。 & 透過不斷的練,重複的演練, 讓每位讀書皆可成為一位親切口譯員。
【電子書】話說淡水【中俄對照】
國際化 就是以用熟悉的外語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樣不僅有全球視野,也是如假包換的在地認同。 & 資訊化 是以用先進的介面,提供便捷、即時、易懂的學習管道。 & 未來化 就是加總國際化與資訊化,厚實自身的實力, 就是提高就業力,邁向高峰! & 本書具備「三化」外,為讓口譯變成是輕鬆快樂的學習, 特別以觀光導覽方式,搭配豐富的地理景觀。讓學習輕鬆化。 & 透過不斷的練,重複的演練, 讓每位讀書皆可成為一位親切口譯員。
【電子書】話說淡水【中德對照】
國際化 就是以用熟悉的外語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樣不僅有全球視野,也是如假包換的在地認同。 & 資訊化 是以用先進的介面,提供便捷、即時、易懂的學習管道。 & 未來化 就是加總國際化與資訊化,厚實自身的實力, 就是提高就業力,邁向高峰! & 本書具備「三化」外,為讓口譯變成是輕鬆快樂的學習, 特別以觀光導覽方式,搭配豐富的地理景觀。讓學習輕鬆化。 & 透過不斷的練,重複的演練, 讓每位讀書皆可成為一位親切口譯員。
【電子書】話說淡水【中西對照】
國際化 就是以用熟悉的外語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樣不僅有全球視野,也是如假包換的在地認同。 & 資訊化 是以用先進的介面,提供便捷、即時、易懂的學習管道。 & 未來化 就是加總國際化與資訊化,厚實自身的實力, 就是提高就業力,邁向高峰! & 本書具備「三化」外,為讓口譯變成是輕鬆快樂的學習, 特別以觀光導覽方式,搭配豐富的地理景觀。讓學習輕鬆化。 & 透過不斷的練,重複的演練, 讓每位讀書皆可成為一位親切口譯員。
【電子書】話說淡水【中英對照】
國際化 就是以用熟悉的外語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樣不僅有全球視野,也是如假包換的在地認同。 & 資訊化 是以用先進的介面,提供便捷、即時、易懂的學習管道。 & 未來化 就是加總國際化與資訊化,厚實自身的實力, 就是提高就業力,邁向高峰! & 本書具備「三化」外,為讓口譯變成是輕鬆快樂的學習, 特別以觀光導覽方式,搭配豐富的地理景觀。讓學習輕鬆化。 & 透過不斷的練,重複的演練, 讓每位讀書皆可成為一位親切口譯員。
【電子書】話說淡水【中日對照】
國際化 就是以用熟悉的外語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樣不僅有全球視野,也是如假包換的在地認同。 & 資訊化 是以用先進的介面,提供便捷、即時、易懂的學習管道。 & 未來化 就是加總國際化與資訊化,厚實自身的實力, 就是提高就業力,邁向高峰! & 本書具備「三化」外,為讓口譯變成是輕鬆快樂的學習, 特別以觀光導覽方式,搭配豐富的地理景觀。讓學習輕鬆化。 & 透過不斷的練,重複的演練, 讓每位讀書皆可成為一位親切口譯員。
【電子書】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聽老屋說故事 看見老台灣的生活情味 & 由紀州庵到林百貨,走訪全台24間特色老屋 日治到戰後,拼出老台灣人的生活軌跡 & 你知道早年大稻埕商家的產品也是街屋牌樓上的裝飾嗎? 你知道早在一根根不鏽鋼條以前,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是櫻花、富士山等充滿手作感的窗花嗎? 只要數數牆上俗稱「花磚」的馬約利卡磚數量,就能判別當年屋主的財力? & 如同人們藉由穿衣戴帽來妝點出亮麗的外表,許多的老房子也在當年的匠人巧思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情。 & 老屋顏,一個走訪全台觀察各地老房子的兩人團隊,2013年起他們從台南出發踏遍全台,以文字和攝影記錄下各個年代與造型的老房子。老房子存在的時代歷史引人好奇,而作為老房子一部分的鐵窗花、木格柵、磨石子地板、馬賽克磚牆等精緻繁複的建築元素,說的不僅是各年代的建築形制,更是一道道前人曾在此生活的軌跡。 & 他們發現,原來老房子的美好溫度就藏在我們從未注意的細節裡。 & 從台北最美的日式建築紀州庵、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百貨公司林百貨、戰後改建重生的台式長屋三餘書店,以及那些曾是火車舊倉庫、廢棄已久的小兒科診所等全台各地的老房子,兩位作者如老屋偵探般持續致力蒐集各種老房子中的美麗元素與背後的溫暖故事,帶領我們穿越時間長廊,感受古早人的庶民美學,看見舊時代的老屋容顏。 & 本書特色 & ★原來老房子要這樣看,深度欣賞老屋匠人的藝心巧思! ★聽老房子說故事,全書收錄北中南24間知名老屋! ★由古到今圖文並茂,全台老屋美麗元素大蒐集!
【電子書】傳‧真跡:十三位傳統手工職人的真誠故事
他們用一輩子,堅持只專心做好一件事 超過半世紀的堅持 只為了延續這片土地上最動人的風景 & 「畫糖」是從清朝流傳至今的手工製糖技藝,在台灣更因為早年糖業的興盛,而興盛一時。 你知道為何畫糖要在銅板上製作嗎? 槺榔作的掃帚,為何又被稱為「天地掃」? 台灣原生桂竹製成的蒸籠,為何蒸出來的東西特別好吃? 要用四隻鵝的好毛才能完成一支手工鵝毛掏耳棒,為何讓日本人瘋狂訂購? & 三位20出頭的年輕人,因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實地拜訪十三位堅持著傳統手工藝的職人,記錄了每一個認真打拼的身影背後,最真誠的故事。 & 每一位職人的故事,都是超過半世紀的堅持,憑藉的, 是那份對自身技藝的專注,與對傳統的尊敬。 & 本書特色 & 三個年輕人與十三位傳統手工藝職人 兩個世代 &最美麗的相遇 & 用照片與文字,記錄傳統手工藝裡的點滴美好與感動
【電子書】臺灣文化權利地圖
《臺灣文化權利地圖》一書,試圖藉由對臺灣在地文化權利現況的觀察與描寫,讓國內外「文化權利」之學理論述與臺灣各都市、地區的實踐個案相互接軌,銜接起國家與都市、地區層級之間文化權利的論述空缺,提供讀者一個按圖索驥、逐步建構臺灣文化權利地圖清晰圖繪的方法。
【電子書】港都人生 鹽埕市井
港都的繁華年代,鹽埕的市井人生 追尋跨越半世紀的飄泊,捕捉老街區的日常生活 遇見老店職人與匠師,描繪城市的前世今生 && & 從回憶船員外公在鹽埕的生活,追尋家族移居高雄的起點,進而走訪街道巷弄,聆聽這座城市的前世風貌,書寫那個時代的人與事,以一則又一則的記憶,直視當下面臨的急速變遷。 海港帶來進出繁忙的船隻,也帶來了跨海謀生的澎湖移民、夾藏舶來品回國兜售的船員、貿易不忘順便酗酒的阿拉伯商人、自越南戰地前來休假玩樂的美軍,當然還有蓬勃的造船與拆船業,一同見證港都的過往繁華;而落在鹽埕這片土地,便長成了為風塵僕僕船員刮鬍的理髮小店,充滿各式機具材料的五金行,販售南北貨近四十年的雜貨店,迎接各方旅人的旅社, 隱身商場與市場內的西服老裁縫與繡花鞋職人。 每一個老店的厚實招牌,每一個刻劃皺紋的臉龐,每一雙轉動螺絲起子、剪刀針線的巧手,都織就鹽埕的過去與現在。曾經站在摩登時髦的前線,見證名流商旅來去,而今是安靜佇立的舊巷,留下傳家技藝與勞動身影。當繁華走過,人潮散去,挖掘這些落在歷史縫隙裡的庶民生活,發現最平實動人的細節。 本書特色 •以圖文細膩呈現高雄老街區的人文風貌 •深入採訪港都相關行業及歷史:遠洋漁業、拆船業、五金業 •描繪鹽埕在地老店與職人匠師
【電子書】竹籬、長巷與麵疙瘩:高雄三軍眷村憶往
一片竹籬的倒影 一條長巷的跫音 將半世紀的鄉愁 片片砌在磚瓦裡 層層疊疊的隙縫 是踟躕歲月裡的蜿蜒 毫無邊際 將我繫住 兩位出生高雄眷村的子弟,以及一位關心眷村的年輕女生,希望為逐漸消失的舊眷村,以及他們眷戀的往事,留下文字與圖像的紀錄。他們一邊以文字記下過往的美好,一邊走遍臺灣各地眷村,以文字或攝影、繪畫紀錄眷村的現今與過往。 本書特色 ◎以圖片及文字呈現作者記憶中眷村的各種樣貌,讓讀者認識眷村多面的吸引力
【電子書】大道公點龍晴:淡水民俗采風
傳說中,有位守護神叫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 傳說大道公不但醫術高超,而且特別親切,喜歡和老百姓來往。 這次,醫人醫心的大道公,又將會救助誰呢?
【電子書】大碗大匙呷飽未?
內容簡介: 無論台菜的「大菜」與「小吃」, 台灣人的餐桌就是一部台灣史, 推動「食育」一定要知道的台灣菜故事! 你知道…… 點心,為什麼叫「點心」?杏仁茶為什麼配油條? 蘋果的婆婆是誰?招牌的「酒家菜」是哪一道? 蝦餅其實不是南洋菜?原來,幾十年前台灣的義大利餐廳也賣清粥小菜! 鱉的吃法有八種,熬製頂級肉燥有祕法, 自家醃製的醬菜,芒果、鳳梨入菜的佳餚, 蚵仔煎、海蠣煎、蠔烙一家親,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每種食材都述說著一群人生活的故事。 台灣的老滋味不能只留在過去的時空,跟著陳玉箴博士一起追尋台菜的根源, 瞭解那些關於台菜的各種形象與文化痕跡,以及台菜蘊含的「澎湃」情感!
【電子書】大碗大匙呷飽未?
內容簡介: 無論台菜的「大菜」與「小吃」, 台灣人的餐桌就是一部台灣史, 推動「食育」一定要知道的台灣菜故事! 你知道…… 點心,為什麼叫「點心」?杏仁茶為什麼配油條? 蘋果的婆婆是誰?招牌的「酒家菜」是哪一道? 蝦餅其實不是南洋菜?原來,幾十年前台灣的義大利餐廳也賣清粥小菜! 鱉的吃法有八種,熬製頂級肉燥有祕法, 自家醃製的醬菜,芒果、鳳梨入菜的佳餚, 蚵仔煎、海蠣煎、蠔烙一家親,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每種食材都述說著一群人生活的故事。 台灣的老滋味不能只留在過去的時空,跟著陳玉箴博士一起追尋台菜的根源, 瞭解那些關於台菜的各種形象與文化痕跡,以及台菜蘊含的「澎湃」情感!
【電子書】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
關於清代臺灣儒學的研究,雖然方興未艾,但是學界缺乏入門的參考書籍,以致真正用心投入者,並不太多。有鑑於此,林慶彰、蔣秋華教授特別編纂本書,提供學界認識此一領域的背景材料,希望出版之後,可以引發更多有志趣者加入研究的行列。 & 本書所採擇之範疇,為清康熙廿三年(1684)明鄭降清至光緒廿一年(1895)臺灣割日,大約二百一十二年的期間。內容分成上、下兩編:上編收錄清領時期臺灣各種受儒學影響的制度討論,包括科舉、府縣儒學、孔子廟、書院、義學、社學、社會教育、學規、藏書九項;下編收錄宦臺儒學家(陳璸、謝金鑾、鄭兼才、胡承珙、姚瑩、徐宗幹、林樹梅)和本土儒學家(章甫、鄭用錫、鄭用鑒、施瓊芳、黃敬、吳子光、楊浚、施士洁)的著作選集,一共收錄十五位。相信本書的刊印流傳,將激起研究臺灣儒學的風潮。
【電子書】一九二三年台灣之文化寫真照片
本書為裕仁來臺紀念,在本書正文之前,除有當日本政要人士的題字外,還有皇太子裕仁及太子夫人像,書後還大量附刊裕仁從踏上臺灣土地的第一天至離臺,所參觀地方的大量照片,以及當時記者們的有關報導,巨細靡遺,同時還有臺灣人「歡迎」裕仁時所發起的民俗表演活動,是研究裕仁來臺一切行程的寶貴資料。
【電子書】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最新力作「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電子書】蔣為文抗議黃春明的真相:台灣作家ai/oi用台灣語文創作
身為台語文學工作者,該如何面對被主流邊緣化不公平對待及惡毒批判?完整呈現「524台文事件」始末。5月24日發生在台文館的事件,讓我們驚覺台灣各族群母語的語言權是如何地被藐視與輕忽!「台語只要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就好,在學校教,只會增加學生負擔」,「台語只是一種『方言』,不需要書寫,沒有價值」,「鄭良偉教授提倡台語用漢羅寫...洪惟仁教授把我的小說翻成台語漢羅的作品...簡直是不倫不類」......這些論調由頗負盛名的作家口中說出,對台灣人費盡苦心極力爭取來的、起步不久仍體質虛弱的國小台灣母語教育,是落井下石;對被邊緣化的二十幾個各大學台灣語文、台灣文學系所,是雪上加霜;而對一向不餘遺力投入台語文教育及文化傳承工作的台語學者,則是莫大的侮辱.......本書特色◎完整呈現「524台文事件」始末◎清楚闡明何謂台灣母語文學◎重點摘錄聯合國語言權相關條文
【電子書】台灣知識小百科:臺灣的民間風俗
臺灣各個地方都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活動,到現在還時常不定期的舉辦這些活動,像是平溪天燈、鹽水蜂炮…,都是寶貴的文化資產,而每一個活動的背後都有著不同的精采故事,藉由了解和參與這些活動,我們可以更了解臺灣這片土地。 本書特色每個風俗都有其重要的意義,這些風俗都跟每個地區具有相當深厚的關係,從這些民俗活動,了解各個地區的象徵意義。藉以故事性的樣貌,讓孩子學習無負擔,且每篇故事皆為彩色插圖與注音字體,閱讀更具有吸引力。
【電子書】全球化與知識生產
本書認為台灣的學術生產機制之所以面臨空前調整,乃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壓力下的反應,學界唯有積極的透過廣泛討論,凝聚共識,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才能夠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學術文化。在此意義下,本書所展現的正是台灣學術史上,學界第一次自發性的集結,以公共論壇的形式,對於學術體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時對於學術全球化等於英文化、美國化、SSCI化的方向提出質疑,並且具體主張:學界不應該再使用T/SSCI作為評鑑依據。在重視世界各種語言平等的前提下,更應充分認知中文作為國際書寫語言的重要性。本書的出版代表著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的持續與擴大,它將成為探討華文世界、亞洲區域乃至於全球性學術生產的重要參考著作及論述資源。
【電子書】圖說台灣ㄟ代誌
在本書中,用地圖和影像來瞭解我們的歷史,也讓歷史重新勾勒出台灣土地數百年來的人文變遷,讓我們透過圖像與文字來接觸、來愛惜我們曾經擁有的歷史思想起。
【電子書】台灣藝妲風華
台灣藝妲 「台灣藝妲」在日治時期,可稱為交際花,因其有文學修養,有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其執壼,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或二三知友在其香閨淺酌,聽其輕彈琵琶,漫唱南音小曲,特別有一番風韻,所以艷名遠播。 當時台北社會人士舉辦「酒國花魁」選舉,而有「酒國名花」之稱,甚為風光。在現實生活中,其命運是可悲的!幼年被賣入「藝妲間」,由鴇母延請熟師曲師教學,學習書詩歌曲。學習之時,鴇母持藤鞭在旁監督,稍有怠慢便鞭打,忍淚吞聲!學成能唱,能吟,能彈,還要訓練飲酒,集琴曲書詩於一身,才豎艷幟,招徠顧客。 可是命運各異,有的綺年從良,嫁作商人婦,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過著美滿幸福生活。有的在風塵苦海中浮沉到人老珠黃,生活潦倒,甚至淪為私娼,悒悒而終。 戰後初期,由於時代變遷,藝妲逐漸沒落,藝妲之名,也被普通妓女冒用,失去昔日風華,而今,藝妲也成為歷史之名。 作者簡介 邱旭伶,一九七○年生,桃園縣人。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美國俄亥俄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現任自由時報藝術特區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