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布農族
布農族活躍於臺灣中部中央山脈地區,是臺灣原住民當中,居住地最高、最擅長打獵、又最喜歡作夢的民族,也是四處遷移而活動力最大的民族。 本書將先從布農人對人的看法等文化分類概念著手,重新詮釋布農族傳統社會文化的特色,進而由此說明他們在現代化的歷史社會條件下。如何理解現代化的各種主要力量,並創造出自身新的社會文化傳統。而作者也解析了在新傳統下,布農人如何面對全球化,以及臺灣大社會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重建過程所產生的區域再結構與新地方社會形成的條件下,所產生原以面對面溝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範圍,改變為以超越面對面溝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有的再創造。由於這再創造的過程涉及社會文化上的根本改變,因而更凸顯出布農人如何以涉及非意識的深層心理層面之傳統夢占,做為其文化與族群認同的主要指標。
【電子書】鄒族
鄒族活躍於臺灣中部,自稱“tsou”(也就是「人」)。在鄒族傳說中,他們是天神用楓葉造成的。鄒族也是最早到達臺灣的原住民族群之一,而阿里山就是他們主要的家園。因為漢人建構的「吳鳳」歷史,沒有文字的鄒人被塑造成野蠻的民族,即使今日吳鳳「成仁取義」的故事已從教科書中撤除,但「阿里山忠王」終究是漢人創造的,令人不安的「吳鳳」信仰及捲入國家體系後領域的微小化,滋長了鄒人的焦慮。為保留傳統文化,鄒人開始從事「文化重構」──通過戰祭或小米收穫儀式的象徵性整合,確定彼此的血緣規範,維繫文化認同與一體情感。鄒人不但試圖弭平個體與社會的衝突,也嘗試改變文化與社會層次不整合的情況。他們有計畫的傳承文化,亦成為多元社會保存不同文化的最佳範例。
【電子書】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
在《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一書中,作者透過多樣性的文字書寫(學術論文、通俗散文與對話訪談等併陳)、民族誌影像紀錄、部落祭儀樂舞、和現代舞台展演等,探觸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深層意涵;並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地尋求人類學知識的社會實踐。在自由不受框限的嚐試中,本書作者與原住民文化交會,激盪出新的研究與實踐路徑。她也發現不同文化對展演的真實有不同的看法與詮釋,影響研究者、媒介者、演出者與該族群的互動。作者的喜怒哀樂在原住民文化脈絡中反芻,坦誠地呈現,是另一種文化展演。
【電子書】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
布農「Bunun」是指「人」的意思。布農族居住在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自詡為「中央山脈的守護者」。目前布農族有五個群,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和巒社群,總人口約四萬多人,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投縣的仁愛鄉和信義鄉以及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花蓮的卓溪鄉和萬榮鄉、台東海端鄉和延平鄉。
【電子書】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
達悟族居住的蘭嶼島是一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達悟族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為了對抗炎熱氣候,發明了半穴居,住屋形式極為特殊。更由於四周環海,以捕魚為生,因此發展了獨特的海洋文化。
【電子書】台灣的原住民:邵族
日月潭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是邵族人的分布地區。相傳邵族祖先追逐日鹿發現此地而舉族遷徙定居。清朝時期,漢人大量入墾,引起族群接觸,傳說邵族人受到外來疾病的侵襲,在十八,十九世紀之間,人口由數千人驟降至三百人。目前邵族人口僅餘二百八十多人,主要集中在德化社,少部分在水里大坪林,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數最少,漢化最深的一支。
【電子書】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
傳統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由於社會的改變,已漸漸融入父系社會的制 度。傳統社會組織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 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另外,卑南族也有年齡階 層組織,卻不像阿美族那樣嚴密。
【電子書】台灣的原住民:魯凱族
魯凱族是個行階級制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為世襲制度。頭目擁有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的專利,頭目地位的繼承以長男為原則,這與同是階級制度的,但由長嗣繼承的牌灣族有很大的差異,也因此可看出魯凱族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