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諾貝爾獎紀念版】
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竟然是政治!問世十年後,仍是解釋力最強的經典之作窮國之所以窮,不是因為地理或文化,而是制度選擇的結果!『應該列為政治人物及所有關心經濟發展的人的必讀書目。』────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作者的研究顯示,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社會選擇採行何種政治經濟制度。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數千年的全球歷史說明了,制度可以往更具廣納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榨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作者將備受推崇的多年學術成果,化為架構完整順暢易讀的一般讀物。他們以全球史為素材,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與政治學洞見,幾乎全面檢視歐美亞非等地的歷史發展,並提出簡潔有力的理論解釋。對於臺灣當前的內外處境,此書恰是幫助我們釐清方向的重要啟示。★全書內含16頁彩色照片
【電子書】美國百年外交大敗局
回望美國百年外交史,查考重大決策錯誤的根源仔細看,到底是誰在禍國殃民? 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臺海危機至今未歇即使美國不再獨霸,但它是否迷途知返,仍與我們息息相關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參與一戰和二戰,取代英國,從北美的區域性大國躍升為全球第一強權。二十世紀末,蘇聯解體,美國從冷戰中勝出,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視之為「歷史的終結」與美式自由民主的大獲全勝。但這個結論大錯特錯!回顧美國百年以來的外交政策與對外戰爭,其實美國一直難以擺脫「雖勝猶敗」的陰影: ◎一戰並未帶來「終結所有戰爭的和平」,法西斯主義迅速興起。◎二戰並未帶來《大西洋憲章》宣示的全球民主自由,共產主義擴展至半個世界。◎沒有取得韓戰完勝,韓半島回到南北分治原點,北韓至今仍是人間地獄。◎捲入越戰遭遇重挫,留下難以癒合的內傷與分裂。◎冷戰之後,歡慶之聲剛落,即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隨之而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與「阿拉伯之春」運動,未能消弭伊斯蘭極端勢力,反而讓中東和北非亂象愈演愈烈。◎後冷戰時代,「老歐洲」諸國與美國失去共同信念,歐盟走向中央集權的「利維坦」模式,北約搖搖欲墜。 現今,美國更面臨建國以來最嚴峻的內憂外患。內憂是仇恨美國建國根基的左派勢力,外患是奉行共產極權主義和天下帝國主義的中國、伊斯蘭恐怖主義,還有自私自利、以左為旗的「豬隊友」歐盟。尤其當中國、俄國、伊朗等邪惡國家已結成新的獨裁者聯盟,美國的多數盟友卻還陶醉於安樂、喪失了戰鬥精神。究竟美國面對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臺海危機,到底該如何避免顧此失彼、顛倒緩急?如何出手見招拆招、逐個擊破? 最敢說真話的公共知識分子余杰,2018年歸化為美國公民,對美國「愛之深,責之切」,他查考解密檔案、訪談外交官與智庫專家,發現美國百年以來的外交政策之所以頻頻出現重大錯誤,可從技術、戰略、價值三層面來討論。 ◆技術層面總統制和選舉模式造成決策者急功近利。外交和國安領域被能力不足的總統和不專業人士小圈子壟斷,推崇密室決策,脫離權力制衡、媒體監督和公眾討論。 ◆戰略層面深陷「帝國症候」,不再謙卑、謹慎,過於信賴「美國模式」的普世性,忽略了其普適性。換言之,你不能將自由強塞給不愛自由的國族。 ◆價值層面執政者及其支持者日漸偏離了建國根基——〈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背後的清教秩序。形形色色的左派勢力和左派意識形態在美國攻城掠地,企圖在內部顛覆美國秩序的根基,在外部破壞美國的國際形象,重置一個「一九八四」式的惡托邦。 余杰認為,從理念和價值層面而言,美國外交失敗源於內政的混亂,而內政的混亂源於建國原則的動搖。美國從來不曾在對外戰爭中傷及肺腑,卻有可能在內部的「文化戰爭」和「心靈失序」中坍塌。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曾說,真正的保守主義在於維護已經存在的東西,而不應到國外四處討伐或在國內引起激變。「最需要的不是創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護那些已經存在的制度。」美國秩序的根基不是軍力、經濟、國土,而是公民美德及其背後的信仰、價值、觀念秩序。用美國保守主義思想家柯克(Russell Kirk)的話來說,美國秩序的根基就是「上帝之下的自由和正義」──憑借古典和宗教性美德,以及新舊世界的社會經驗、自我犧牲與高尚的想像力,搭建起個人與公共秩序的精妙結構。根基牢靠,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才能行在正道上,無往而不利。 本書特色1.華語世界第一本,以清教秩序、保守主義(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為標尺,全盤反思美國外交政策何以脫軌的巨作。2.查考解密檔案、訪談外交官及智庫專家,顛覆美中臺若干官方歷史敘事。 聯合推薦沈榮欽(作家)范世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蔡明憲(前國防部長、立委)
【電子書】監控國家
烏托邦與監獄,只有一線之隔&&&數位科技如何收編人身自由、改造眾人靈魂?&連傅柯都不曾想像過的真實版監視場景!&👁&&&冒著人身安全風險進行長達五年的深度調查,《華爾街日報》得獎記者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聯手探討這個最前沿,同時也最複雜難解的主題­——「監控國家」。&&&&&&&眾聲推薦&唐 鳳&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阿 潑│媒體工作者&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人在做,天在看」的實景場控──&當數位科技成為監控技術,再進一步成為治理技術,&監視與預測的手段未必永遠奏效,只要你時刻謹記「有人在看」即可。&&&&&場景一&打開地圖導航、發動汽車,一路暢行無阻。自從城市交通系統會自動監測每輛車後,違規與事故大幅減少,他再也沒塞車過,也才有機會欣賞如此乾淨整潔的街道,一有落葉、垃圾乃至流動小販,感測器就會通知管理員來處理。他拉下口罩,將臉對準掃描機,除了顯示體溫之外,辦公室的大門亦隨即打開,機器人送上今日信件。午餐時間櫃檯攝影機掃描了他取用的餐點並計費,接著他去商場逛了一圈,在虛擬實境的鏡面上他試穿了三十件襯衫。下班前手機跳出了A市的飯店廣告,他訂了房間也在線上買了車票——他總是在這個時候出差。&&&場景二&出門前他再次確認口袋裡的身分證,沒了證件他將寸步難行。他發動汽車,不久就被路障引導至崗哨,警察用手機掃描了他的證件及臉部,問他最近是否去過某地,他心頭一緊,但他知道只能誠實以對,因為對方擁有他無從得知的資訊。他說是,警察不置可否地看了看他,接著放他通行,他鬆了一口氣繼續上路。過去曾熱鬧非凡的街道如今空蕩不已,愈來愈多的人消失,他用通訊軟體聯繫親友卻沒有收到回音。他開始覺得在車裡也不安全,好像隨時隨地都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他,等著他犯下連他也不知道將會是什麼的錯事。&&&&&在本書中,作者以令人顫慄的細節描繪中共的意識形態與監控意志如何透過科技巨擘所提供的數位技術、「安全便利、公共利益」的糖衣包裝,或利用人性的恐懼進行恫嚇,滲透至日常生活。在此之中生活的人們,時時刻刻在有序、安全的「烏托邦」與隱私暴露、身不由己的「監獄」之中反覆橫移,端賴你在國家預測的「社會安全性」為何。同時,揭示當今民主社會在面臨已有極權政體與高度發展且誘人的監控科技緊密結合時亟需回應的一記大叩問:數位烏托邦與數位警察國家之間的邊界在哪?國家安全與人民自由之間的平衡又在哪?隱私該如何被定義?&&&本書從新疆維吾爾人的處境開始,人們的證言揭露了中共如何以科技力量取得生物數據等資訊控制人身行動;並梳理監控的概念在中共環境中的紋理與脈絡,顯示出人工智慧嵌入社會治理的想法如何與中共維穩的野心合謀,與有利可圖的監控產品及科技產業合作,並且向外輸出誘人的「中國解方」;同時國家亦由上而下地動員所有國民加入科技烏托邦的實驗,人們或投入、或畏懼,或在這之中反覆改變立場。最後,作者亦指出,在數位科技持續革新的現在及未來,民主國家乃至個人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回應這些數位科技,並找出一條讓監控技術相容於隱私、選擇及言論自由的道路。&&&&&好評不斷&本書是真正具有開創性的調查……作者將「全視」監控的概念描述為未來的某種場景……他們呈現出令你驚訝的數據、政治和現實狀況。任何關心科技、中國或自由意志未來的人都不能錯過本書。&──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野心時代》作者 歐逸文(Evan Osnos)&&&本書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它告訴我們關於中國的事情(作者冒著極大的人身風險,收集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素材),也是因為它述說的事情也存在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彭博社&&&《監控國家》是一本警醒世人的書。它公正地詳述了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建構出其他國家無疑都很想學習的數位威權主義模式。本書的價值,在於展示出此類監控系統的好壞,取決於構建出它們的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自文化大革命以來,中國政府如何據其政策利用科技形塑人民的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針對當今中國共產黨如何翻轉冷戰時期關於公民自由和國家控制的辯論,本書既提供細緻的觀察,也描繪出宏觀的圖像。&——《紐約時報》&&&《監控國家》出版得正是時候,這本書既講述發生在中國維吾爾人身上的懸疑故事,也描述了數位專制體制,讓預測分析、臉部和語音辨識技術,以及一體化資訊系統等抽象概念,有了令人擔憂的具體案例。在數位時代裡,我們必須決定如何在自由和安全之間維持平衡,而身處開放社會的人們和政府,則必須看到我們在做決定時會面臨到的風險;這本書讓我們更清楚意識到了那些選擇的重要性。&——新美國智庫執行長 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中共對自己國民發動的這場高科技戰爭的壓迫性和系統性策略,該地區幾乎每個維吾爾人都遭遇過。本書提醒了我們,國家行為者輕易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悄悄地控制其人民。身為維吾爾人,我們都深知這一點。但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來說,《監控國家》是一記警鐘。&——《因為我必須這麼做》(Because I Have To)作者、維吾爾學者 菊爾・伊力哈木(Jewher Ilham)&&
【電子書】監控國家:中國全力打造的數位烏托邦,一座不斷進化、從上到下集體共構的全景監獄
烏托邦與監獄,只有一線之隔&&&數位科技如何收編人身自由、改造眾人靈魂?&連傅柯都不曾想像過的真實版監視場景!&👁&&&冒著人身安全風險進行長達五年的深度調查,《華爾街日報》得獎記者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聯手探討這個最前沿,同時也最複雜難解的主題­——「監控國家」。&&&&&&&眾聲推薦&唐 鳳&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阿 潑│媒體工作者&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人在做,天在看」的實景場控──&當數位科技成為監控技術,再進一步成為治理技術,&監視與預測的手段未必永遠奏效,只要你時刻謹記「有人在看」即可。&&&&&場景一&打開地圖導航、發動汽車,一路暢行無阻。自從城市交通系統會自動監測每輛車後,違規與事故大幅減少,他再也沒塞車過,也才有機會欣賞如此乾淨整潔的街道,一有落葉、垃圾乃至流動小販,感測器就會通知管理員來處理。他拉下口罩,將臉對準掃描機,除了顯示體溫之外,辦公室的大門亦隨即打開,機器人送上今日信件。午餐時間櫃檯攝影機掃描了他取用的餐點並計費,接著他去商場逛了一圈,在虛擬實境的鏡面上他試穿了三十件襯衫。下班前手機跳出了A市的飯店廣告,他訂了房間也在線上買了車票——他總是在這個時候出差。&&&場景二&出門前他再次確認口袋裡的身分證,沒了證件他將寸步難行。他發動汽車,不久就被路障引導至崗哨,警察用手機掃描了他的證件及臉部,問他最近是否去過某地,他心頭一緊,但他知道只能誠實以對,因為對方擁有他無從得知的資訊。他說是,警察不置可否地看了看他,接著放他通行,他鬆了一口氣繼續上路。過去曾熱鬧非凡的街道如今空蕩不已,愈來愈多的人消失,他用通訊軟體聯繫親友卻沒有收到回音。他開始覺得在車裡也不安全,好像隨時隨地都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他,等著他犯下連他也不知道將會是什麼的錯事。&&&&&在本書中,作者以令人顫慄的細節描繪中共的意識形態與監控意志如何透過科技巨擘所提供的數位技術、「安全便利、公共利益」的糖衣包裝,或利用人性的恐懼進行恫嚇,滲透至日常生活。在此之中生活的人們,時時刻刻在有序、安全的「烏托邦」與隱私暴露、身不由己的「監獄」之中反覆橫移,端賴你在國家預測的「社會安全性」為何。同時,揭示當今民主社會在面臨已有極權政體與高度發展且誘人的監控科技緊密結合時亟需回應的一記大叩問:數位烏托邦與數位警察國家之間的邊界在哪?國家安全與人民自由之間的平衡又在哪?隱私該如何被定義?&&&本書從新疆維吾爾人的處境開始,人們的證言揭露了中共如何以科技力量取得生物數據等資訊控制人身行動;並梳理監控的概念在中共環境中的紋理與脈絡,顯示出人工智慧嵌入社會治理的想法如何與中共維穩的野心合謀,與有利可圖的監控產品及科技產業合作,並且向外輸出誘人的「中國解方」;同時國家亦由上而下地動員所有國民加入科技烏托邦的實驗,人們或投入、或畏懼,或在這之中反覆改變立場。最後,作者亦指出,在數位科技持續革新的現在及未來,民主國家乃至個人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回應這些數位科技,並找出一條讓監控技術相容於隱私、選擇及言論自由的道路。&&&&&好評不斷&本書是真正具有開創性的調查……作者將「全視」監控的概念描述為未來的某種場景……他們呈現出令你驚訝的數據、政治和現實狀況。任何關心科技、中國或自由意志未來的人都不能錯過本書。&──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野心時代》作者 歐逸文(Evan Osnos)&&&本書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它告訴我們關於中國的事情(作者冒著極大的人身風險,收集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素材),也是因為它述說的事情也存在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彭博社&&&《監控國家》是一本警醒世人的書。它公正地詳述了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建構出其他國家無疑都很想學習的數位威權主義模式。本書的價值,在於展示出此類監控系統的好壞,取決於構建出它們的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自文化大革命以來,中國政府如何據其政策利用科技形塑人民的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針對當今中國共產黨如何翻轉冷戰時期關於公民自由和國家控制的辯論,本書既提供細緻的觀察,也描繪出宏觀的圖像。&——《紐約時報》&&&《監控國家》出版得正是時候,這本書既講述發生在中國維吾爾人身上的懸疑故事,也描述了數位專制體制,讓預測分析、臉部和語音辨識技術,以及一體化資訊系統等抽象概念,有了令人擔憂的具體案例。在數位時代裡,我們必須決定如何在自由和安全之間維持平衡,而身處開放社會的人們和政府,則必須看到我們在做決定時會面臨到的風險;這本書讓我們更清楚意識到了那些選擇的重要性。&——新美國智庫執行長 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中共對自己國民發動的這場高科技戰爭的壓迫性和系統性策略,該地區幾乎每個維吾爾人都遭遇過。本書提醒了我們,國家行為者輕易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悄悄地控制其人民。身為維吾爾人,我們都深知這一點。但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來說,《監控國家》是一記警鐘。&——《因為我必須這麼做》(Because I Have To)作者、維吾爾學者 菊爾・伊力哈木(Jewher Ilham)&&
【電子書】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
安居樂業並非理所當然,公共事務不能冷漠以對。他滿腔熱血,甘之如飴。她戒慎恐懼,含淚成全。一段從史學教授到閣揆夫人的試煉旅程,走過山重水複的驚疑不定,收穫坐看雲起的平靜恬淡。身為政治學者江宜樺的妻子,面對丈夫滿腔報國熱忱,原本只想在遠處旁觀政治的李淑珍,從驚嚇、抗拒、不捨到勉力配合,成為貼近觀察台灣政治的閣揆夫人,也因此在書簡中留下了對台灣青春民主時代的紀錄。她透過江宜樺在政壇起落的經歷,反省台灣民主政治的得失,並思考個人如何在此時代安身立命。所謂「青春民主」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21世紀初「新公民」/「覺醒青年」橫空出世、積極參與政治,其二則是指台灣的民主尚在青春、青澀階段,有待成長茁壯。書中收錄2004年到2024年的信件,橫跨20年歲月,而主要集中於2008年之後。全書分為兩卷。卷一〈轉角遇見政治〉反映了作者從政治的旁觀者轉變為「苦主」的歷程。卷二〈遠行與回歸〉呈現的是江宜樺卸任公職後,家裡逐漸恢復平靜,作者繼續從史學與儒學角度關懷文教、政治與人生。【暖心推薦】淑珍這本書明著說是2004年到2024年自己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師,做為一個「歷史學者/儒家信徒/政治人物配偶」整整20年心境浮沉的寫照;但仔細讀來,無論從卷一「轉角遇見政治」的驚濤駭浪,或卷二「遠行與回歸」的坐看雲起時,全書的主角其實一直都不是作者自己。書名雖然標做《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但整本書的內容卻可以濃縮成兩個字:「陪伴」。這是一本陪伴的書!「陪伴」誰呢?當然是那個叫做「江宜樺」的人!——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前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前監察院副院長書信集的出版,對淑珍而言最大的意義是記錄並反思一個青春民主的點點滴滴。對我而言,則是讓讀者瞥見從政者家人為了「成全」而必然付出的犧牲與忍受的委屈。這個面向通常不為媒體所知,也鮮為世人所了解,即使我在從政之前,也不曾想像政治人物成敗毀譽的背後,會涉及如此多幽微、複雜、辛苦的私領域磨合。淑珍做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歷史學者,將政治人物配偶的所見所感形諸文字,應可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個磨合過程的真相。——江宜樺/前行政院院長、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講座教授
【電子書】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遙送習總書記一束橄欖枝
台灣應向中國及國際社會 遞出七十年來最具象、最誠摯的橄欖枝! & 「台灣問題」的複雜性,早就不是台灣總統和中國總書記兩個人可以說了算的。 「台灣問題」在本質上已經和本地區的國際安全與和平,有了密不可分的糾葛…… 盼望總統參選人認清問題的本質! & 自由,永遠是反抗者的戰利品,絕對不是掌權者恩賜物。 & 「金馬問題」只是中國大陸邊陲的彈丸之地。 滿足金馬人民「永久非軍事區」、「和平特區」的願望, 只要中華民國立法院片面通過「金門馬祖和平特區條例」就能解決的。 & .本書是施明德論述台灣主權與兩岸戰爭的文章集結而成。 .五十年的研究與觀察,所提出「金馬和平特區條例草案」。 & 戰爭及生而為殖民地子民的身分,啓發並鞭策施明德走出一個絕對異於台灣常人的人生。 他自認無法活著目睹兩岸和平共存的最後願景! 眼下仍致力推動的,呼喚的,只是── & 「拔除兩岸最容易引發衝突的引信, 和誘使美中大戰的餌, 讓金門、馬祖成為和平特區, 做兩岸的緩衝地帶, 扮演兩岸和平櫉窗的新角色。」 & 陳兵金馬,已完全改變不了兩岸的終極命運。 & 彈丸之地的金馬小島,連美國的「台灣關係法」都不把它們列入其中,對統獨之局毫不起任何決定性作用,只是讓曾經飽受戰火蹂躪的金馬人繼續淪為統獨之爭的人質。 & 台灣的政治領袖們:是時候了,我們必須從金門、馬祖徹徹底底全面撤軍。讓金門馬祖成為非軍事區、和平區,拔掉兩岸最容易點燃戰火的引信,對中國全面避戰! &
【電子書】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
台灣應向中國及國際社會 遞出七十年來最具象、最誠摯的橄欖枝! & 「台灣問題」的複雜性,早就不是台灣總統和中國總書記兩個人可以說了算的。 「台灣問題」在本質上已經和本地區的國際安全與和平,有了密不可分的糾葛…… 盼望總統參選人認清問題的本質! & 自由,永遠是反抗者的戰利品,絕對不是掌權者恩賜物。 & 「金馬問題」只是中國大陸邊陲的彈丸之地。 滿足金馬人民「永久非軍事區」、「和平特區」的願望, 只要中華民國立法院片面通過「金門馬祖和平特區條例」就能解決的。 & .本書是施明德論述台灣主權與兩岸戰爭的文章集結而成。 .五十年的研究與觀察,所提出「金馬和平特區條例草案」。 & 戰爭及生而為殖民地子民的身分,啓發並鞭策施明德走出一個絕對異於台灣常人的人生。 他自認無法活著目睹兩岸和平共存的最後願景! 眼下仍致力推動的,呼喚的,只是── & 「拔除兩岸最容易引發衝突的引信, 和誘使美中大戰的餌, 讓金門、馬祖成為和平特區, 做兩岸的緩衝地帶, 扮演兩岸和平櫉窗的新角色。」 & 陳兵金馬,已完全改變不了兩岸的終極命運。 & 彈丸之地的金馬小島,連美國的「台灣關係法」都不把它們列入其中,對統獨之局毫不起任何決定性作用,只是讓曾經飽受戰火蹂躪的金馬人繼續淪為統獨之爭的人質。 & 台灣的政治領袖們:是時候了,我們必須從金門、馬祖徹徹底底全面撤軍。讓金門馬祖成為非軍事區、和平區,拔掉兩岸最容易點燃戰火的引信,對中國全面避戰! &
【電子書】意識形態階級鬥爭
有關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等知識信念,不同立場的國人仍然持續在中華民國台灣競逐所謂「話語權」。然而,在話語權爭奪的過程中,許多「話語」在定義上卻表現為「沒有邊際」以及「概念轉換」等混淆現象。各種缺乏「操作型定義」的認同話語時而涇渭分明、時而相互滲透、時而改良轉圜。這種情形經常促使一般國人陷於「國家認同混淆」的狀態。 & 因此,本書第一章首先闡述所謂「身分認同」、「文化霸權」、「知識∕權力」以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等理論觀念,做為理解當代台灣各種意識形態話語的認識論。其中,讀者將了解台灣的教育、文化、媒體等國家機器持續高舉意識形態價值的功能。 & 本書第二章接著反思「國家維持現狀」的狀態。其中,讀者將理解中華民國的國體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憲政體制;人們經常引以為傲的「民主台灣」之民主制度又到底面臨哪些缺失。儘管民主台灣最流行的話語為「人民當家作主」與「人民自決主權」,但種種振奮人心的符號卻都與美國的控制與安排息息相關。 & 第三章提出國人對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的差異認知與信仰。其中,「以台灣為主體」、「台灣主權」等觀念定義都突出了與「以中華民國為主體」、「中華民國主權」等觀念不一樣的思想境界。身分認同政治可以被定義為是主體結盟「我群」社會力量並排除「他者」反抗力量的政治。這種政治即包括上述價值知識的相互攻防。在這種攻防過程中,民眾相互汙名化認同相異的「意識形態他者」。 & 第四章則是作者試圖建構傳播學中尚付之闕如的「話語理論」。一直以來,台灣社會的部落民眾不斷在各種平台進行意識形態論爭。隨著話語操弄的技術精進,民主社會的我群與他者都越來越願意以「輿論」做為奪權與護權的工具。在「認知作戰」確定成為國內外輿論戰場上的主要鬥爭形式以後,台灣的公民團體以及新聞媒體也都開始積極進行以排除他者為目的的話語操作。 & 第五章概括了台灣人民「反併吞」話語的背景與效用。各種抗中語言的背後清楚揭示美國巨人與台灣「價值同盟」的相挺態度。在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必勝信念下,台灣在國際戰場上固然持續進行「台灣就是台灣」的外交工作;對內則以「邁向正常國家」的種種施政,針對「已在國內」的認同異議者進行「苦澀而恆久的意識形態階級鬥爭」。 & 名人推薦 & 吳正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
【電子書】意識形態階級鬥爭:中華民國的認同政治評析
有關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等知識信念,不同立場的國人仍然持續在中華民國台灣競逐所謂「話語權」。然而,在話語權爭奪的過程中,許多「話語」在定義上卻表現為「沒有邊際」以及「概念轉換」等混淆現象。各種缺乏「操作型定義」的認同話語時而涇渭分明、時而相互滲透、時而改良轉圜。這種情形經常促使一般國人陷於「國家認同混淆」的狀態。 & 因此,本書第一章首先闡述所謂「身分認同」、「文化霸權」、「知識∕權力」以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等理論觀念,做為理解當代台灣各種意識形態話語的認識論。其中,讀者將了解台灣的教育、文化、媒體等國家機器持續高舉意識形態價值的功能。 & 本書第二章接著反思「國家維持現狀」的狀態。其中,讀者將理解中華民國的國體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憲政體制;人們經常引以為傲的「民主台灣」之民主制度又到底面臨哪些缺失。儘管民主台灣最流行的話語為「人民當家作主」與「人民自決主權」,但種種振奮人心的符號卻都與美國的控制與安排息息相關。 & 第三章提出國人對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的差異認知與信仰。其中,「以台灣為主體」、「台灣主權」等觀念定義都突出了與「以中華民國為主體」、「中華民國主權」等觀念不一樣的思想境界。身分認同政治可以被定義為是主體結盟「我群」社會力量並排除「他者」反抗力量的政治。這種政治即包括上述價值知識的相互攻防。在這種攻防過程中,民眾相互汙名化認同相異的「意識形態他者」。 & 第四章則是作者試圖建構傳播學中尚付之闕如的「話語理論」。一直以來,台灣社會的部落民眾不斷在各種平台進行意識形態論爭。隨著話語操弄的技術精進,民主社會的我群與他者都越來越願意以「輿論」做為奪權與護權的工具。在「認知作戰」確定成為國內外輿論戰場上的主要鬥爭形式以後,台灣的公民團體以及新聞媒體也都開始積極進行以排除他者為目的的話語操作。 & 第五章概括了台灣人民「反併吞」話語的背景與效用。各種抗中語言的背後清楚揭示美國巨人與台灣「價值同盟」的相挺態度。在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必勝信念下,台灣在國際戰場上固然持續進行「台灣就是台灣」的外交工作;對內則以「邁向正常國家」的種種施政,針對「已在國內」的認同異議者進行「苦澀而恆久的意識形態階級鬥爭」。 & 名人推薦 & 吳正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
【電子書】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
◎世界上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有希望改革的聲音,就有抗拒改革的聲音。當反對改革者無法為自己的主張提出扎實基礎,他會用什麼方式迂迴進擊? & 西方國家在過去三百年,締造了三類公民權利:自由權、參政權、社會權。每一次的進步潮流,都遭遇到反動的逆流。每一次的革命運動,都見證了反革命運動。 & 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社會進步運動曾興盛三十年,接著又進入「反動」的年代。由柴契爾主義和雷根經濟學所開啟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導致人類賴以為生的許多資源,都被當成可販賣、可囤積、可牟利的商品,福利制度備受攻擊,全球工薪階級普遍面臨薪資停滯,越來越多人被甩到資本主義利益分配系統的外圍,過著邊緣而窮困的生活。社會抗議、反叛、暴動、公民不服從與日俱增。 & 赫緒曼寫作本書的動機,即起源於新自由主義即將席捲世界的時刻。他分析三種反動修辭法:「悖謬論」、「無效論」與「危害論」,這些論述不直接反對進步價值,而是反對實踐進步價值的行動;反動的修辭是用來說服大家,你不必、也不應該採取進步性的行動, 因為你怎麼做都沒有用,甚至會導致反效果,或摧毀既有的改革成果。
【電子書】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美中對峙,台海緊張情勢日益升高, 台灣該如何安全挺過這場世紀惡鬥? 在詭譎的地緣政治情境裡,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前院長暨全球地緣政治專家馬凱碩說: 「小國若要安然生存,就要知道地緣政治勢力正在發生哪些大轉變。」 中文版特別收錄—— 馬凱碩寫給台灣的「地緣政治三鐵律」 1、大國不會容許周邊有敵對勢力的存在。 2、大國的選擇,總是以自身國家利益為優先。 3、處在大國周邊的小國,必須掌握先機、時時保持敏感度。 未來十至二十年,最重要且具有決定性關鍵的全球地緣政治競爭,無疑是美中地緣政治角力。美國不論誰當選總統,並不特別重要。因為驅動地緣政治力量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深層的結構牽引,本書對此有詳盡的討論。中國崛起後,已開始牽動美中之間的深層結構力量,可以預見它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馬凱碩衷心希望台灣人民可以從本書受益,並希望可以幫助台灣小心、安全的挺過美中地緣政治角力必定掀起的險惡地緣政治浪潮。
【電子書】舌尖上的外交
吃飯是政治的手段,外交必定伴隨設宴, 想擄獲對手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 檯面上美食佳餚,檯面下勾心鬥角, 近代日本的命運,就在餐桌上決定! 從黑船來航到日俄戰爭,從鹿鳴館到帝國飯店, 從培理、尼古拉皇太子到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 一起起震撼東洋的大事件,一場場令人傷透腦筋的饗宴, 鎖國兩百年的日本,究竟如何打開大門體驗「美食外交」? 明治天皇在一八六九年第一次接待外賓時,由於不熟悉西方社交禮儀,因此避開了正式的午宴和晚宴,選擇在茶屋舉辦下午茶會,首度與外國王族對話;外務大臣井上馨被視為極端歐化主義者,在他一手打造的鹿鳴館中,日本女士首次穿著低胸禮服和外國人跳舞,並享用正統的法國料理;出身山口的首任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偶然在春帆樓嘗到了美味的河豚,不但因此解除禁食令,爾後更指定春帆樓為會場簽署《馬關條約》。 幕末維新時期,日本打開鎖國的大門,也開啟了飲食的交流,在接待外賓時不忘展現國力,要迎合貴客又不失國家尊嚴,於是檯面上是絞盡腦汁、挖空心思的美味料理,檯面下則是爾虞我詐、談笑用兵的折衝角力──當不吃牛肉的日本人初次遇上不吃生魚片的西方人,在外交饗宴上,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電子書】獨裁者的進化(新版)
民主、自由、人權對於世界上的人們來說,已經代表著某種特殊定義, 我們絕不能容許任何國家改變這些字眼,讓它們成為壓迫與獨裁的同義詞。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起草人愛蓮娜.羅斯福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 在獨裁者與民主陣營的戰爭中,阿拉伯之春令人為之一振。埃及、突尼西亞與葉門的暴君都被趕下台。但阿拉伯世界只是第一戰線。從委內瑞拉到中國,從蘇聯到馬來西亞,從緬甸到伊朗,這麼多國家的威權體制還是極力鞏固權力,並設法面對最難預料與最大的威脅──人民。 今日的威權領導者與二十世紀的獨裁者不同,不像北韓那樣完全凍結在時光裡,還繼續用勞改營、暴力、洗腦的手段控制人民。新興的威權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並不會變成警察國家,反而是給人民許多表面與程序上的自由,並滲透這些自由。在經濟上,新的獨裁者更聰明,不再封閉守貧,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他們懂得從全球體系獲得資源,卻不會失去自己的統治權。雖然獨裁者越來越靈活,反抗者的花招也越來越多。獨裁者現在要對付的人可多了:慈善家、學者、部落客、NGO與學生團體。這些人現在都有能力在片刻間透過網路將訊息傳出,比如伊朗的綠色革命甚至被稱為「Twitter革命」。 在世界各地,獨裁者與反抗者的戰爭正要開打。這是貓與老鼠的戰爭,兩邊都展現高超的鬥志,都在磨練戰力。道布森以他具有創見的報導與高明的分析,為我們揭開今日威權體制的內部運作,帶我們前往自由之戰的前線。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威權體制與獨裁者的後續進化,只列舉幾例: .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各國,除了突尼西亞成功地建立了立憲民主政體之外,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葉門無一不陷入軍事政變或內戰的處境。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因癌症去世,副總統馬杜羅繼任後依行政命令統治至今。 .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他的副手梅德韋傑夫持續在玩總統做完換做總理的遊戲,同時把手伸進了鄰國烏克蘭。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聯手原政敵安華把現任總理納吉給趕下台,選前說會交棒給安華如今選後又食言。 .緬甸軍政府在大選中失利,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得掌權位,然而她卻消極面對少數民族羅興亞人遭種族清洗的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兼黨政軍各小組組長,又通過修憲可無限期連任;2019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北京授意下推動《逃犯條例》,爆發反送中運動;2019年12月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北京政府卻隱匿全世界。 威權政體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短暫受挫後,如今捲土重來,而且變得更精明、更有技巧、也更善用群眾原本用來進行抗爭的社群媒體: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Line成了獨裁者滲透的工具,用以傳遞假消息,用以散播仇恨,用以詆毀運動者,用以聚集自己人。在這場貓捉老鼠的鬥爭當中,眼看著為自由民主奮鬥的一方就要落敗了,然後2019年出現了一場長達半年、至今仍未止息的反送中運動。本書作者這麼說,「香港這些抗議行動規模之大讓全世界都驚訝不已,更讓大家驚訝的是他們富於策略的團隊紀律,有助於讓運動一躍而吸引到源源不絕的支持,讓這波公民抵抗能夠成功。」香港給我們的這一課,或許預示了未來反抗的方向。
【電子書】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商業周刊》1673期書摘報導。 ★ 比爾.蓋茲指定必讀:「戴蒙擘畫出一條身陷危機時可以選擇的道路。」 ★《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大推:「本書是化解全球當前危局的希望。」 ★ 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 & // 有如《冰與火之歌》的動盪歷史,細說國家何以成為今日面貌。 自由民主國家芬蘭,為何對專制政權蘇俄敬畏三分,採行嚴格的言論自我審查機制? 原本篤信民主的智利,為何瞬間左傾,對政敵進行破紀錄的大規模虐殺? 西德總理布蘭特於波蘭首都猶太區一跪,何以能為外交局勢奠定決定性轉變? & 賈德.戴蒙被喻為這個世代最具深度思考力、最具權威性的作家,他以個人的獨特洞見,抽絲剝繭國家面貌定型的軌跡。輔以 12 個化解危局成敗的關鍵因子,剖析何以有的國家能浴火重生,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 書中以七個國家(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和美國)遭逢的三大類危局(突發的內憂、外患和漸進型隱憂)為例:小蝦米芬蘭面對大鯨魚蘇聯的入侵、日本遭受美國培里將軍侵門踏戶、德國的新世代如何與犯下納粹暴行的上一代進行和解、智利皮諾契特總統的極權政體……等。對照分析各國的行動策略與結果,並以此檢視當前的世局。 & // 歷史的傷口太沉痛,卻是指引未來方向的明燈。 日本與中、韓的歷史傷口未能有效化解,為何比人口老化更值得日本憂心? 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潛在敵人之際,何以政治兩極化才是美國真正的頭號隱憂? & 動盪,是世界的日常:國家的力量興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改變、甚或全球共同面對的環境議題,都是身為世界一分子的我們無法切割的課題。身處在前景未明的動盪中,借鏡歷史,我們可以找到前進的方向。
【電子書】動盪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商業周刊》1673期書摘報導。 ★ 比爾.蓋茲指定必讀:「戴蒙擘畫出一條身陷危機時可以選擇的道路。」 ★《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大推:「本書是化解全球當前危局的希望。」 ★ 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 & // 有如《冰與火之歌》的動盪歷史,細說國家何以成為今日面貌。 自由民主國家芬蘭,為何對專制政權蘇俄敬畏三分,採行嚴格的言論自我審查機制? 原本篤信民主的智利,為何瞬間左傾,對政敵進行破紀錄的大規模虐殺? 西德總理布蘭特於波蘭首都猶太區一跪,何以能為外交局勢奠定決定性轉變? & 賈德.戴蒙被喻為這個世代最具深度思考力、最具權威性的作家,他以個人的獨特洞見,抽絲剝繭國家面貌定型的軌跡。輔以 12 個化解危局成敗的關鍵因子,剖析何以有的國家能浴火重生,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 書中以七個國家(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和美國)遭逢的三大類危局(突發的內憂、外患和漸進型隱憂)為例:小蝦米芬蘭面對大鯨魚蘇聯的入侵、日本遭受美國培里將軍侵門踏戶、德國的新世代如何與犯下納粹暴行的上一代進行和解、智利皮諾契特總統的極權政體……等。對照分析各國的行動策略與結果,並以此檢視當前的世局。 & // 歷史的傷口太沉痛,卻是指引未來方向的明燈。 日本與中、韓的歷史傷口未能有效化解,為何比人口老化更值得日本憂心? 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潛在敵人之際,何以政治兩極化才是美國真正的頭號隱憂? & 動盪,是世界的日常:國家的力量興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改變、甚或全球共同面對的環境議題,都是身為世界一分子的我們無法切割的課題。身處在前景未明的動盪中,借鏡歷史,我們可以找到前進的方向。
【電子書】反思進步價值(思想35)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合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向下沉淪,都歷歷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面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家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電子書】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的專題是「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 「全民基本所得」是一個古老的烏托邦理想,乍見之下有些聳動,但它不僅沒有像其他的烏托邦一樣歸於破滅消散,近年來反而益發顯露生機。在當代,思考、鼓吹全民基本所得最力的代表性人物當推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教授。他應雷震民主人權基金的邀請,在2017年年底來台擔任雷震紀念講座,將發表數次演講;他的新著《基本所得》,也同時由衛城出版社推出中譯本。 在雷震基金的諮詢委員黃文雄先生的鼎力相助之下,《思想》邀集四位學者撰稿,加上范‧帕雷斯的一篇綜論,組成本期的專輯。「全民基本所得」涉及的爭議很多;它需要滿足道德上的正當性質疑,需要在實際上證明踏實可行,也需要獲得社會公意的認可。專輯裡的幾篇文章,對這幾個問題展開了初步的探討,值得我們的讀者參酌、思考。 本期還有白永瑞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電子書】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政治體制影響日常生活。優勢政黨現象不僅長期出現在台灣,也普遍見於亞洲國家。為什麼有些政黨可以在多黨政治競爭中持續贏得主導性地位?優勢政黨的存在,對於一國的民主轉型與治理品質又產生何種影響? 優勢政黨(dominant party)是政治學界長期關注的議題之一,也是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書透過觀察亞洲九個優勢政黨國家(日本、南韓、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緬甸、印度),探討亞洲優勢政黨形成的背景、持續的因素,以及其對於民主轉型、民主鞏固、與民主治理的影響,期望藉此達到開展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深研亞洲區域案例的目標。一方面藉由掌握亞洲諸關鍵案例,加深對於優勢政黨現象的一般性瞭解;同時,亦藉著優勢政黨的理論架構,更深入地理解亞洲各國的政治現象。
【電子書】儒家憲政論
本書是作者多年以來思考建構政治憲法學理論的成果。全書共十六章,分為「思想紛爭」、「基本觀念」、「制度因緣」和「道路統緒」四篇。作者從確立其政治憲法學的理論觀點開始,繼而闡釋憲法權威、公民資格、自由政治與國家構建等基本憲法觀念,進而分析及比較中西憲法制度,突出政治憲法學不同於規範憲法學與憲法釋義學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視野,終而從歷史的角度為未來的中國憲制乃至世界憲制,提供理論規劃。 & 作者認為,現代中國處於一個由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的憲制轉變時期。在這個時期,憲法起着終結革命、建構制度的作用,並可透過憲法完成建國進程,從非常政治轉變為日常政治,迎來司法憲政主義的時代。政治憲法學正是以歷史的視野,發現政治憲法結構中從現實主義到規範主義、從黨制國家到憲政國家、從人民主權到個人自由的歷史趨勢。
【電子書】民主十問
吵吵鬧鬧、激烈爭議,2017年香港「普選特首」政改方案,最終於立法會鬧劇式被否決。這場「袋住先」行得通,還是「袋一世」要不得的真假普選較量,導致香港社會從未如此壁壘分明過。方案否決前一場連續79天的雨傘運動,也讓不少抱持民主信念的人不禁問:普選究竟是甚麼?有普選就是有民主嗎?民主又是甚麼?對上一次憾動香港社會的,就是2003年「二十三條」事件及七一大遊行。《民主十問》這本民主初階的小書,也是因應當年市民希望對民主有進一步認識而編製的,期望能掃除社會對民主的一些基本誤解,好為香港早日實現民主普選鋪平道路。十多年過去,這本小書再版,絕不是一眾作者樂見的事,因為再版意味着民主普選至今還沒有蒞臨香江,更甚者隨着「一國兩制」下中港兩地矛盾不斷增加,建設民主香港的道路好像越見困難。在社會越分化,不同的政治行動和立場越趨激進的今日,不論是對民主有強烈訴求,還是對民主懷有戒心的人,本書仍然期望能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增加大眾對民主的認識,為大眾釋疑。香港到今天仍未有真正民主普選,對民主有期盼的人大概感到失望和難以接受,但誠如作者所言:在絕望不是一個選項的原則下,《民主十問》,千言萬語,就是在上下求索中的一種堅持。
【電子書】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人人生而平等。」 「不自由,毋寧死。」 人在社會,既學習獨立自主,亦要活在一起,在家庭、學校、工作等各樣制度之下,互相依存。道德和理性有何重要價值?自由與平等是否非此即彼?本書作者認為羅爾斯所代表的自由主義左翼傳統提供的正義社會圖像,值得我們認真對待,並真誠地提出實踐之可能。 「我翻讀本書各章,既欽佩他的為學之認真、思考之縝密、追問之不懈,更注意到他的強烈道德關懷與社會意識在文字之後搏動,知道政治哲學於他不僅是知性的探索,也是追求理想社會和美好人生的困勉之旅。」─錢永祥(臺灣中央研究院)
【電子書】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
作者以一個長期在中國媒體工作者的敏銳觸角,帶著中國的現實問題,去體驗和品味新加坡這個溝通東西方的國家。 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不在於它的威權主義,不在於它的嚴刑峻法,而在於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嫺熟的法治手段以及真正的“為民服務”理念。中國不僅要學習新加坡的具體做法,更重要的是學習新加坡的銳意進取精神。 本書共分八章,全面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政治制度以及人民行動黨政府在經濟轉型、社會保障、外交政策、廉政建設、文化教育、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功經驗。 其中,凡與中國相似之處或可為中國借鑒的寶貴經驗,作者均不惜筆墨作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大量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以帶給讀者“十足有用”且“視覺不同”的資訊。
【電子書】高思在雲
美國單極體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西方中心世界沒落――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造成全球政治勢力大洗牌。 & 人類的未來,會不會因資本主義反噬而步向毀滅深淵? 失靈的「自由市場」與「民主政治」,會把人類文明發展帶向何處? 面對二十一世紀「巨變時代」的轉折,台灣必須重新定義自身價值,才能在未來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 & 我想透過這本書再度提醒台灣讀者,人類社會在跨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全球政治、經濟與意識型態格局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秩序與結構重組。但是大多數台灣民眾對於這場歷史大變局的來臨仍渾然不覺;台灣社會裡大多數的意見領袖,還是緊緊擁抱著二十世紀後半葉形成的主流觀念與思維模式,沒有做好迎接二十一世紀變局的思想準備。這是今日台灣最大的危機所在。――摘自〈自序〉 & 在歷史洪流之中,台灣未來將何去何從?面對中、美兩大勢力的拉扯,台灣定位將如何界定?面對二十一世紀發展的種種疑問,《高思在雲》以獨特的「大歷史觀」概念,深入剖析全球三百年來的世局演變,試圖釐清人類未來的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 面對「巨變時代」的來臨,作者朱雲漢不只希望讀者重視中國興起帶來的影響,更要思索人類該如何面對西方勢力衰落,在合作的基礎上重新建構一個「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的輝煌盛世。
【電子書】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
《湖濱散記》、〈公民不服從〉作者 美國自然書寫之父亨利‧梭羅 對於自由以及身而為人的價值最暢快的探尋與書寫 一個自由自在、解放了自己的人,他也要以文字和思想解放這個世界! 我並不是生來要遭受脅迫的,我要以我的方式呼吸。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羅文嘉(水牛書店店長)推薦 「如果不義是政府這部機器的部分必要摩擦,就別理它,別理它吧……如果不義有了專屬的彈簧、或滑輪、或一條繩索、或曲柄,也許你會想想,對惡的補救會 否不比惡來得糟;不過如果其性質使你對他人來說必然會成為不義的走卒,那麼我說,違反律法吧。讓你的生命成為反制的摩擦力而讓機器停下來。我必須做的是, 確保自身無論如何都別為我所譴責的過錯增添一臂之力。」 在華文世界中,梭羅向來以自然書寫和優美文字著稱,但他的政治散文卻較少以專書形式集結呈現。本書即對梭羅長久以來在華文出版中相對受到忽略的政治思 想,完整呈現其政治哲學三大脈絡:公民不服從、廢除奴隸制及天賦人權,以及「最小政府」(無政府)思想;探尋在現世之外,另一種美善生活的可能性。
【電子書】我所嚮往的生活
《湖濱散記》、〈公民不服從〉作者 美國自然書寫之父亨利‧梭羅 對於自由以及身而為人的價值最暢快的探尋與書寫 一個自由自在、解放了自己的人,他也要以文字和思想解放這個世界! 我並不是生來要遭受脅迫的,我要以我的方式呼吸。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羅文嘉(水牛書店店長)推薦 「如果不義是政府這部機器的部分必要摩擦,就別理它,別理它吧……如果不義有了專屬的彈簧、或滑輪、或一條繩索、或曲柄,也許你會想想,對惡的補救會 否不比惡來得糟;不過如果其性質使你對他人來說必然會成為不義的走卒,那麼我說,違反律法吧。讓你的生命成為反制的摩擦力而讓機器停下來。我必須做的是, 確保自身無論如何都別為我所譴責的過錯增添一臂之力。」 在華文世界中,梭羅向來以自然書寫和優美文字著稱,但他的政治散文卻較少以專書形式集結呈現。本書即對梭羅長久以來在華文出版中相對受到忽略的政治思 想,完整呈現其政治哲學三大脈絡:公民不服從、廢除奴隸制及天賦人權,以及「最小政府」(無政府)思想;探尋在現世之外,另一種美善生活的可能性。
【電子書】太陽花之後(思想 27)
《思想》第27期的專題是「太陽花之後」,共收錄10篇文章。 & 在太陽花期間,新生代受到啟發,自身觀點逐漸成形。除了左右之辯,策略上的調整亦成為「後太陽花時代」的重心。堅持左派抗爭傳統的一方,和轉而爭取更多政治影響力的一方,逐漸劃出涇渭分明的路線差異。這場以「黑箱服貿」為抗爭焦點的運動,匯聚了四條論述軸線:獨派深耕的「反中國因素」軸線;左派的「反自由貿易」論述;民主改革派的「反黑箱」;青年學生對「世代正義」的追求。民主憲政體制讓各種不同意見、利益相歧的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絕不是「包贏」或「包不輸」。只要合理的競爭機會存在,就不能輕易指控這個體制是不給異議者救濟機會的暴政。 & 本期的訪談對象陳子明先生,主張唯有建立符合普世價值的憲政民主制度,以革政挽革命,才能實現相對平穩的民主轉型,推動中國憲政民主的思想與社會建設不遺餘力。
【電子書】李光耀觀天下
出生於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參與國際事務。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見過中國每一位主要領導人;從詹森到歐巴馬等美國總統,也與他有密切交往。 & 在本書中,李光耀憑藉其豐富經驗和深入洞察力,對今天的世界和20年後世界可能展現的面貌提出看法。這不是枯燥的地緣政治論述,也不是全球事務迂迴曲折發展的專題報告。相反的,在本書橫跨美國、中國、亞洲和歐洲的廣博敘述中,他剖析它們的社會、探究人民的心理,並做出關於這些國家的生存機會的結論,以及它們在未來勢力均衡的分級結構中所可能占有的位置。一個社會何以有活力?其人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它能適應變化嗎? & 透過簡潔、堅定甚至政治不正確的樸實文字,他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保持聯盟完整的歐洲。關於日本為何不對外國人開放、為何「阿拉伯之春」不會為中東帶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為何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不比為這個現象未雨綢繆來得有效等問題,他提出坦率且往往令人驚訝的觀點,使本書成為新鮮生動又引人入勝的讀物。 & 為使本書完整,李光耀也探討了他長久以來最關切的新加坡的未來,並讓讀者一窺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對死亡的觀點。本書每個章節都穿插了從他與《海峽時報》新聞工作者的訪談中整理出的問答錄。
【電子書】美國萬稅:冷眼看美國現象和中國崛起
美國和台灣目前有一些流行的話題並引起爭議。以美國來說,除了各級政府開支浩繁,赤字增加,計畫增加稅收外,還要嚴格追查公民及永久居民的海外收入和帳戶,以防止漏稅逃稅,使得很多人緊張不安。本書中「美國萬稅」一章就是羅列條陣,說明山姆大叔如何上窮碧落下黃泉,搜括小民辛苦所得的故事。因此美國之多稅只能說其來有自,於今為烈。 台灣方面則是前司法部長王清峰拒絕執行判決定讞的死刑犯而引起渲然大波,並造成司法部長下台。同樣的美國執行死刑之難不知超過台灣多少倍。這個問題在〈人間樂土,犯罪天堂〉一文中有詳細報導。巧合的是書中藝文部分有一篇俄國著名的小說家安東.契訶夫從死刑辯論引出的俱有震撼力的故事——〈賭注〉,值得你仔細品味。 此外最近國際間的熱門研究話題便是中國崛起和因而引起的中、美關係,特別是在經濟、軍事方面的衝擊。書中引述的資料都來自知著的雜誌和書籍,如《經濟學人》、《外交事務》雙月刊和《商業周刊》等,所以都是「有所本」的論述,也是本書的一個重點。
【電子書】歷史與現實(思想2)
一份以「思想」為名的刊物,不能不強調思想的歷史性格;思想藉著歷史存活、在歷史中生長。純粹的「當下」,只是一堆莫名的事實。將當下放進歷史之中,事實才有來龍去脈、取得面貌和意義,才可能理解,思想才有立足和施展的餘地。所以,思想要生根發枝,首先要喚醒與正視歷史意識。不過,歷史意識談起來不會都這麼從容動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聯邦德國的文化界與史學界,針對納粹階段的德國史,爆發過一場激烈而重要的「史學家論戰」。論戰中間,一位保守派史學家留下一句名言:「在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度裡,誰提供記憶、塑造概念、詮釋過去,誰就贏得了未來。」──歷史具有決定性的政治功能,沒有人會否認。在近年台灣,如何敘述和詮釋近代歷史、如何編纂歷史教科書、如何評價歷史人物,不斷引起爭議和衝突,不正足以說明歷史與政治的緊密關係嗎?面對這種狀況,「歷史意識」與政治的關係,當然值得一探。
【電子書】意識型態與發展
本書的特色有二,一是呈現作者過去多年致力於將「中山思想」學術化和現代化的努力成果。三民主義在過去屢被批評為教條化和與時代脫節,為了使三民主義和中山思想能與當代學術發展結合,我運用當代社會科學的知識來詮釋三民主義和中山思想,使三民主義的研究能與當代社會科學結合。其次,本書的另一特點,是用當代社會科學知識和中山思想的結合,來分析台灣的發展經驗,以及兩岸關係的發展。